自由的区别———从绘画思想论苏轼之别于陶渊明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摘要】苏轼作为宋代著名文人,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在绘画领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才华。
本文从苏轼的绘画艺术意义和作为文人画家的身份入手,探讨了苏轼在绘画中的特征表现、影响因素、艺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的绘画主题、表现手法和作品的价值。
通过对苏轼绘画艺术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作品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历史的独特见解。
苏轼的绘画艺术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出他绘画风格的独特性和艺术思想的时代意义。
苏轼的绘画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收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篇章。
【关键词】苏轼、绘画特征、艺术思想、文人画家、主题、表现手法、价值、影响因素、独特性、时代意义、影响、形成过程。
1. 引言1.1 苏轼的绘画艺术意义苏轼作为宋代文学大家,其绘画艺术也是备受瞩目的。
苏轼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苏轼的绘画作品在形式、内容和意境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苏轼的绘画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一。
苏轼的绘画艺术意义在于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为中国绘画史增添了一笔璀璨的色彩。
通过深入研究苏轼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为文人画家的身份,并体会到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苏轼的绘画艺术不仅是他个人的表现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意义。
1.2 苏轼作为文人画家的身份苏轼作为文人画家,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懂得绘画的文人。
他以诗文著称于世,同时也擅长书法和绘画,展现出了多才多艺的一面。
苏轼在绘画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他的画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创作,更蕴含着他对生活、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作为文人画家,苏轼对绘画的追求并非只在于技巧的表现,更注重作品的内涵与意境的表达。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书画家。
苏轼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本文将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的艺术思想的形成。
一、苏轼绘画特征1.山水画的独特风格苏轼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墨色和水墨技法,以简洁、凝练的笔墨表现出山水风景的气势和神韵。
苏轼的山水画注重画面的布局和构图,常常通过借景增幅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此外,苏轼的山水画多用意象化的手法表现情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自然之美。
2.人物画的生动表现除了山水画外,苏轼还擅长绘制人物画。
他对人物的描绘非常有生命力,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饱满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苏轼的人物画常常注重人物形态的自然流畅,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
他注重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姿态,使人物形象真实而栩栩如生。
3.草书的独特风格苏轼的绘画作品中,草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书写草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
苏轼的草书字形奔放、洒脱,富有灵动的生命力。
他注重在草书中体现情感的表达和自我情绪的宣泄,使草书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形式,更成为一种传递心灵感悟和情感表达的艺术表现。
二、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1.对古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古人艺术情有独钟,他积极学习古代文人的绘画作品,吸取他们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深入研究古代绘画理论,尤其对大家谢赫心仪,这对于他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2.文学与绘画的结合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文学才华对他的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将自己的文学才华与绘画相结合,通过绘画表达文学情感,通过文字补充绘画的意境。
他善于通过诗词来解读自己的绘画作品,使绘画和文学相得益彰。
3.追求心灵自由与审美追求的统一苏轼的艺术思想强调个人内心的自由和审美追求的统一。
澄怀观道,诗心画魂——论苏东坡绘画艺术及其理论之审美特征

31美学史研究苏轼(1035-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有苏仙之称。
四川眉山人。
除了精于诗文、书法之外,对于绘画也颇有研究,而且被公认为宋代文人绘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苏东坡的绘画作品意在追求“荒怪意象外”的情趣,给人以淡远、狂怪、苍厚之感。
其代表作有《古木怪石图》《枯木竹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苏东坡思想以儒家为主导,掺杂佛道,在文艺思想上表现出多重复杂性[1]228。
他在绘画理论方面亦有独到见树。
其艺术美学思想被后来的文人画家在艺术实践中加以传承与发展,直接促使了元代文人画蔚然成风,并影响至今。
据史料可知,苏东坡绘画艺术题材虽广有涉猎,然其最为钟爱的莫属竹石松木而已,他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于潜僧绿筠轩》)以此类看似简单的物象作为绘画素材,并非苏东坡限于造型能力而不能描绘繁杂的对象,实乃不想为也。
苏东坡选取松木竹石入画,根本原因在于其崇尚萧散简古、诗画相融、以书入画、笔随心性、师法自然的艺术风尚与审美情怀。
苏东坡的绘画艺术及其理论是心灵意志的游牧与文人意趣的表达,更是一种自我超越、明心见性的方式。
一、澄怀观道:苏东坡的绘画艺术(一)萧散简古苏东坡绘画上倡导“萧散简古”,提出“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平淡”(《书黄子思诗集后》)。
此句虽为苏东坡诗评,然足以代表其推崇外在质朴平淡与内在含蓄浓郁相结合的绘画审美风尚,其绘画艺术是文人画尚简趣味最典型的范本。
从苏东坡经常画的松木竹石形象来看,木并非枝叶繁茂、青翠葱郁,而是老干枯枝;竹并非清新嫩绿、高耸劲挺,而是翰墨传神;石并非重叠规整、形体分明,而是奇形异态。
在《古木怪石图》中,仅有怪石、枯木、细竹和衰草几个形象。
怪石与枯木占据画面大半个空间,除去细竹和衰草之外空无一物。
与院体画追求形似、意在写真的艺术风格不同,苏东坡崇尚简洁的文人画趣味可谓意在笔先,力求神韵。
这种极其简化的处理,使苏东坡的绘画一开始就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形象的“物质性”之外,去领略它们所蕴涵的生命意味。
苏轼的绘画观点

苏轼的绘画观点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和艺术家。
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还对绘画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热爱。
在他的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绘画的赞美和观点。
苏轼对绘画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绘画应该从写实中追求表现的艺术,同时也注重意境和精神的表达。
苏轼认为绘画应该追求写实和表现的艺术。
他在《东坡乐府》中写道:“我即不画山水,亦不作文。
但才子与佳人,不离其室。
”这句诗中表达了他对绘画的观点,他认为绘画应该通过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自然界的美。
他认为绘画是一种表现手法,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
他追求绘画的真实性和表现力,希望通过绘画来传达他对自然界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苏轼注重绘画的意境和精神表达。
他认为绘画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写实,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他在《答琴师》中写道:“古人写意犹写形,今人写形不写意。
胸中无事亦无物,一曲高歌一曲哀。
”这句诗中表达了他对绘画的观点,他认为绘画应该追求意境的表达,通过绘画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他认为绘画是一种精神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苏轼还注重绘画的技法和艺术表现力。
他认为绘画是一门需要技巧和才华的艺术,艺术家需要通过绘画技法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他在《石灰吟》中写道:“画工画好,画巧画高。
画巧者,画中有画;画高者,画外有画。
”这句诗中表达了他对绘画技法的重视,他认为好的绘画作品应该具备技巧和表现力,能够通过绘画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境界。
苏轼的绘画观点是追求写实和表现的艺术,注重意境和精神的表达,同时也注重绘画的技法和艺术表现力。
他通过诗词和评论来表达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和认识,对后世绘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绘画观点不仅仅适用于古代,对于现代绘画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和借鉴苏轼的绘画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绘画艺术,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创新绘画艺术。
陶渊明、苏轼人格特征异同浅析

i 多 阅读 文 { 课 语言 学探 卜
陶渊明、苏轼Biblioteka 格特征异 同浅析 将 _ 蒋泽洪 革) 共
( 州省盘县第一 中学,贵州 盘县 550) 贵 550
陶渊 明 、苏 轼都 是我 国古代 士人 阶层 有 着代 表 性格 的人 意识 的方面 ,在 他的杂诗 中这种救世 意识及其受 挫后 的失 意心 物 ,他们 的人 格 结 构都 是 由心 灵 自救 与社 会拯 救 两种 倾 向构 态 也有所 表现 ,例 如 : “3月掷人去 ,有 志不获骋 。念此怀 悲 1 成 ,可 以说 “ ”与 “ ” , “ ”与 “ 退 进 仕 隐” , 自救 与救世在 凄 ,终 晓不能静 。”和 “ 我少壮时 ,无乐 自欣豫 。猛志逸 四 忆 他 们身上交 织在一起 ,都有 着成为道 家与成为 儒家两种 可能性 海 ,骞 翮思远翥 ”等等 。而他 的 《 桃花 源记 》更是 士人救世 意 确 地反 映 了陶渊 明 、苏轼 这 种 二重 人格 。这种 二 重人 格表 现 的人格基础 ,孟子说 : “ 则兼 济天 下 ,穷则独 善其身 ” ,准 识 的理 想化 呈现 。 达 苏 轼 是我 国文 学 史上 成就 卓著 的 伟大 宗师 , 自幼受 儒家
在 其文 学 创作 上 ,就 使文 学 成 为 自救 的 目的与 救世 目的 的方 思想 的影 响 ,童年 曾受于嵋 山天 庆观道士 ,读 《 庄子 》,认为 式 。以文学 为方式 的 自救主要是 抒泄感情 与 陶冶情操 ,这 样既 深 得 己心 ,此外还受 过佛教濡染 。就其整 个思想而 言 ,是兼取 可 以在 精神上超 越现 实政治 ,又可获得 心灵 的宁静 与瞬 间的愉 儒 、道 、释 三家 ,但 观其一身行 事 ,实 以儒 家济世救 民精神为 悦 ,与文学方 式 的救世 主要是在 作 品中宣 扬一种 价值观念 ,扬 基本 处世原则 。他 的仕 途极为坎坷 ,因在新 旧两党 的政治角色 善抑恶 ,以 “ 刺 ”形 式来干 预社会政治 ,从大体 上来说 ,陶 中敢 于坚 持 己见 ,不 肯 随声 附和 ,而 为 两方所 不 喜 ,屡遭 贬 美
自由的区别——从绘画思想论苏轼之别于陶渊明

自 由 的 区 别
从 绘 画 思 想 论 苏轼 之 别 于 陶渊 明
濮 阳职 业技 术 学院 万 颖
[ 摘 要] 崇尚 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的共 同特点之 一 , 从文 学方面来说 , 陶诗和 苏词颇有相似之 处。然而 , 苏轼 的绘 画思想 中表达 出 的对 自由 的理 解 和 追 求 方 式 , 陶 渊 明 有 着 明显 的 不 同 。词 发 展 到 宋朝 成 为 一 种 可 以抒 发 豪 情 壮 志 的 文 体 , 画 则 是 文 人 心 理 情 绪 与 绘
1 浑 然 天 成 的 气 度 和 溢 于 毫锋 的 画趣 、
陶 渊 明 生 活 在 玄学 之 风 浓 郁 的 晋 宋 时 期 ,玄 学 家提 倡 任 真 自由 委运任化 , 玄远静谧 的山水 田园与玄学 家追 求 的“ 具有很 大的共通 道” 性, 人们 在 自然面前更 容易敞开胸 怀 , 渊明追求 的是心与物 游 , 陶 自然 适性 的 自由 , 的 自由有一 种焕然天成 的气 度。 而苏轼生 活在宋朝 , 他 他 的文人画 与宋代宫廷绘 画追求 严谭 、 工细 、 重写实不 同 , 注 以写意为先 , 抒 怀写情 , 笔放逸 而不拘 常格 , 这也是 自由的一种表现 , 苏轼说“ 以 文 达吾心 , 画以适吾意 而已”这 说明无论是苏轼 的诗还是 画, , 都有一 个苏 轼 的影 子 存 里头 , 内心 的感 受 的 自 由表 达 , 文 人 的 “ 是 是 画趣 ” 于 毫 锋 溢 的结 果 , 不 是 陶渊 明 “ 我 之 境 ” 自由 。 而 无 的 陶渊 明把 眼 光 投 向 于 范 宇 宙 、 歌 自然 , 重 生 命 本 体 与 自然 万 讴 注 物 相 交相 融 的关 系 , 观 俯 察 , 自然 巾体 悟 到 “ ” 无 穷 , 期 达 到 天 仰 从 道 的 以 人 合 一 境 界 他 的 为 人 处 世 、 官 归 隐 、 生 态度 都 受 了魏 晋 玄 学 自 的 辞 人 由思想 的影 响 , 而他 的人生境界 又超越 了同时代的士人 们 。渊 明虽有 “ 至人” 的胸襟 , 高超的情怀 , 具备 “ 吾生梦幻 间, 何事 绁尘羁 ! 的仙 风道 ” 骨, 但他 从不 自视清 高 , 能够保 持一个平 常人 的心 , 让千年 之后 的渎者 依然觉得特别亲切。他的伟 大之处就在于将道家 自由遨游 , 和谐共处 的 境 界化作了现实。“ 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 ?一 远地 自 1 2 , 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j气 H夕佳 ,飞鸟相与还 。 此 中仃真 I J 意, 欲辨已忘青。 ”身在 尘世而能感 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 处人境 而无 喧嚣 之感 , 能保持 一种 内心的平 静 , 受干扰。苏轼说 :因采菊而 I, “ I l境与 意 会 , 句 最有 妙 处 ” 南 山 胜 境 、 然 心 情 , 此 。 悠 日落 山景 , 鸟 归 巢 , 隐 飞 与 居生 活 融 而 为 一 , 体道 至 深 又 能 贴 近 生 活 , 自 南 于无 形 之 中 。 融 苏轼所 画的《 枯木竹石 图》 充分表 明宋代 文人画开始走 向借笔举 以 抒 发抑 郁 心 情 之路 , 成 为 叶 围 l 一 支 “ 并 1 画的 尚意 ” 军 , 尚 意 ” 是 一 种 新 “ 也 自由 , 文人 情 思 在 艺 术世 界 里 的 自由 驰 骋 。米 芾 《 史 》 言 :了 瞻 作 是 画 巾 “ 怙 木 , 干 虬 屈 无 端 , 皴 亦 怿 怪 奇 奇无 端 , 其 胸 中盘 郁 也 。 ”苏 轼 的 枝 不 如 枯 木 集 巾 了 他 精 神 因 素 的 精 力 、 慨 、 致 、 趣 、 绪 、 冲 贯 注 以 及 气 兴 意 情 伞 _ 创 作 冲动 , 目的 主要 不 在 于 枘 水 的 形 象 , 在 于 胸 中 的盘 郁 。 轼 位 其 而 腊 高官 , 于 邀 游 于天 地 之 间 只 能 心 存 向 往 之 意 , “ 意 ” 神来 体 现 对 以 写 精 他 的 自 由审美 情 怀 , 中 的风 采 画趣 , 淀 了众 多 中 国 文 人 的心 坪 素 质 其 积 和 审 美 心 理 。 同时 苏 轼 以 气 运 笔 , 强 了绘 画 的精 神性 和 表 现 性 , 增 电带 动 _ 法笔意在文人I r 面中的运用 与重视 。 论画 以形似 , 于儿 童邻。 “ 见 作 诗必此诗 , 定知非 诗人”如针对写意 而言是没有错 的 , 重点 已不在 于对 客 舰 事 物 的模 仿 冉 现 ,而 在 于 通 过 近似 于 客 体 的形 象 传 达 主 观 审 美 意 趣 , 现 韵 味 隽 永 的笔 墨 意趣 , 此 在 艺术 世界 中 自 由 的挥 洒 宣 泄 。 表 借 2 自然 天 地 的 邀 游 和 象 牙塔 里 的 画 意 、 陶 渊 明追 求 精 神 的 自 由和 灵 魂 的超 越 ,灵 魂 在 清 新 的 人 自然 I水 l l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大家,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他的绘画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苏轼的艺术家生涯和绘画背景入手,探讨了苏轼绘画的技艺特征、题材取向、风格特点以及艺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苏轼的绘画作品富有诗意和情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他追求表现简洁而自由的艺术风格,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
苏轼的艺术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哲学的影响,强调审美情感与生活体验的融合。
在绘画史上,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艺术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绘画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关键词】关键词: 苏轼, 绘画, 艺术家, 生涯, 背景, 技艺特征, 题材取向, 风格特点, 艺术思想, 艺术追求, 独特魅力, 影响, 地位, 绘画史1. 引言1.1 苏轼的艺术家生涯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诗词散文被传颂至今,苏轼还是一位出色的绘画家。
苏轼的艺术家生涯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他的绘画才华使他在当时的艺术圈内声名远播。
苏轼在文学和绘画两个领域都有着非凡的造诣,他通过绘画表现出对自然、人生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苏轼的绘画作品虽然在数量上不及其文学作品,但在质量和影响力上却同样引人注目。
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苏轼的艺术家生涯不仅令人钦佩,也启发后人对绘画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1.2 苏轼绘画的背景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和政治家,其绘画才华也备受世人瞩目。
苏轼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而他的绘画才华同样值得一提。
苏轼的绘画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涉足绘画领域。
苏轼学习绘画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他对文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文人雅士的文学与绘画双修的追求。
“渊明吾所师”——陶渊明对苏轼艺术人生的影响

“渊明吾所师”——陶渊明对苏轼艺术人生的影响陶渊明在苏轼的生命里有着重要的地位,陶渊明带给苏轼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苏轼的贬谪生涯里,陶渊明是苏轼一位不在场的知己,在精神上陪伴着苏轼度过许多艰难岁月。
陶渊明与苏轼相去六百年,被苏轼引为知己,有着很深的“陶渊明情结”。
随着人生际遇的变化,早年对陶渊明自由精神的欣赏到后来以之为师,苏轼在创作上风格上和心境上逐渐向陶渊明靠拢。
在元丰二年(1079 年),是王安石在朝廷任相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时候,苏轼因反对“新法”和作诗暗喻而沦为阶下囚,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牢狱之灾数月且险些丧命,被神宗贬至黄州,这时苏轼已经年过不惑。
神宗死后,幼的哲宗即位(1085 年),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启用旧党司马光等人,包括苏轼苏辙兄弟。
在朝廷中,苏轼短时间内一路升迁,至翰林学士(皇帝的秘书官)。
但苏轼在仕途如此之顺的时候,然保持着清醒而独立的思考。
他不同意司马光将新法一概废除的做法,认为一些可以去除时弊的改革当以保留,主张“校量利害,用所长”,因此苏轼又不可避免地跟旧党人士发生了争执。
不久旧党领袖司马光逝世,旧党分裂,多党并起,陷入混乱的党争局面。
苏轼作为蜀党之首而遭其他党派的激烈弹劾。
为避祸,苏轼请求外任,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高太后死后,哲宗以继承神宗遗志为由又重新启用新党人士,而苏轼又迎来了一场政治风暴,夺职、降阶,再次被贬窜而终至蛮荒之地惠州(今广东惠阳东)。
贬至惠州已是对朝臣极大的惩罚了,而绍圣四年(1097 年)又掀起了一次大规模贬谪行动,苏轼安居惠州的计划也落空,终将他责授儋州。
到了海南岛,实在是远无可远,难以复加,所欠唯一死”了。
此时苏轼已经六十二岁了,也准备终老海南了。
但1100 年,哲宗去世,哲宗异母弟赵佶继位,就是徽宗。
政局又在新皇帝手中发生了逆转,新党下去,旧党上来。
苏轼接告令离开居住了三年的儋州,渡琼州海峡北返。
这也是苏轼生命的最后一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的区别———从绘画思想论苏轼之别于陶渊明[摘要]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得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讲,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得绘画思想中表达出得对自由得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得不同.词进展到宋朝成为一种能够抒发豪情壮志得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得出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得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得自由倾向更接近他得真实办法,本文从苏轼得绘画思想入手,从四个方面讨论苏轼与陶渊明对自由得不同诠释和追求,进而在对比中分析陶渊明和苏轼对自由不同得追求方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得蕴含.[关键词]自由画;趣画;意画;风画韵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得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讲,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苏轼曰“:此东方一士,正渊明也,不知从之游者,谁乎?若了得此一段,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然而,苏轼得绘画思想中表达出得对自由得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得不同.词进展到宋朝差不多不再是“诗余”,而成为一种能够登大雅之堂,抒发豪情壮志得文体了.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得出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得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得自由倾向更接近他得真实办法.1、浑然天成得气度和溢于毫锋得画趣陶渊明生活在玄学之风浓郁得晋宋时期,玄学家提倡任真自由与委运任化,玄远静谧得山水田园与玄学家追求得“道”具有非常大得共通性,人们在自然面前更容易放开胸怀,陶渊明追求得是心与物游,自然适性得自由,他得自由有一种焕然天成得气度.而苏轼生活在宋朝,他得文人画与宋代宫廷绘画追求严谨、工细、注重写实不同,以写意为先,抒怀写情,用笔放逸而不拘常格,这也是自由得一种表现,苏轼讲“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这讲明不管是苏轼得诗依然画,都有一个苏轼得影子在里头,是内心得感受得自由表达,是文人得“画趣”溢于毫锋得结果,而不是陶渊明“无我之境”得自由.陶渊明把眼光投向于茫茫宇宙、讴歌自然,注重生命本体与自然万物相交相融得关系,仰观俯察,从自然中体悟到“道”得无穷,以期达到天人合一得境地.他得为人处世、辞官归隐、人一辈子态度都受了魏晋玄学自由思想得妨碍,而他得人一辈子境地又超越了同时代得士人们.渊明虽有“至人”得胸襟,高超得情怀,具备“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得仙风道骨,但他从不自视清高,能够保持一个平常人得心,让千年之后得读者依旧觉得专门亲切.他得伟大之处就在于将道家自由游览,和谐共处得境地化作了现实.“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咨询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身在尘世而能感受超尘绝俗得真趣.处人境而无喧嚣之感,能保持一种内心得平静,不受干扰.苏轼讲“: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南山胜境、悠然心情,日落山景,飞鸟归巢,与隐居生活融而为一,体道至深又能贴近生活,融自由于无形之中.苏轼所画得《枯木竹石图》充分表明宋代文人画开始走向借笔墨以抒发抑郁心情之路,并成为中国画得一支“尚意”新军,“尚意”也是一种自由,是文人情思在艺术世界里得自由驰骋.米芾《画史》中言“: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不皴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苏轼得枯木集中了他精神因素得精力、气概、兴致、意趣、情绪、全神贯注以及创作冲动,其目得要紧不在于枯木得形象,而在于胸中得盘郁.苏轼位居高官,关于游览于天地之间只能心存向往之意,以“写意”精神来体现他得自由审美情怀,其中得风采画趣,积淀了众多中国文人得心理素养和审美心理.同时苏轼以气运笔,增强了绘画得精神性和表现性,也带动了书法笔意在文人画中得运用与重视.“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如针对写意而言是没有错得,重点已不在于对客观事物得模仿再现,而在于通过近似于客体得形象传达主观审美意趣,表现韵味隽永得笔墨意趣,借此在艺术世界中自由得挥洒宣泄.2、自然天地得游览和象牙塔里得画意陶渊明追求精神得自由和灵魂得超越,灵魂在清新得大自然山水田园中得到释放,心态从容、自然,“乐天委分,以至百年”,欢乐地顺从自然规律,物我两忘,在自然山水间自由游览.苏轼尽管崇尚自然,想要摆脱束缚,但作为一位有责任心得仕人,他也强调艺术得“有为而作”,绘画更多得是宣泄个人得主观情感得方式,间或躲进象牙塔享受画意之美,求得心灵临时得自由,最终还要回归现实朝廷政务中去.辞官归隐是陶渊明通过仕途上多次颠簸和心灵反复冲突斗争后做出得决定.他明白了社会得现状并不适合自己理想地实现,便转而探求内心得本真所在,探寻生命得本质,关注得是个体存在得终极意义.烦扰得官宦社会如同牢笼,渊明处身其中无疑确实是拷上了精神枷锁.热爱自由得他为误入“迷途”,感到“独悲”,因此一旦卸掉了枷锁他就感受到莫大得欢乐.倦鸟返旧巢,池鱼归故渊,让受压抑得灵魂在清新得大自然山水田园中得到释放.依稀得村落、淡淡得炊烟,幽静得庭院,这基本上最真实得田园生活,因而也是最自然得.因此李泽厚先生讲“:田园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得对峙物,而成为诗人一辈子活(参加了一定田园劳动)兴趣得一部分.”因此陶渊明得自由表里如一,与百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在白云蓝天下,青山绿水间,和一般老百姓一起耕而食、织而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享受最真切得自由.这一点是苏轼时时向往然而最终也做不到得.苏轼一生历仁、英、神、哲、徽宗五朝,政治生涯充满坎坷,心中郁结重重.“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绘画是他宣泄个人得主观情感得方式.文人画以其特有得立意,以借物寓心得方式形成抒发个性得创作高潮.苏轼在人一辈子之祸福逆顺中胸怀自由精神,寄情笔墨之中,运用概括夸张得手法,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士人得雅趣、文人得韵味在艺术中展现出来.另外,苏轼得绘画理论中较少有绘画性得技法要求,他不再汲汲于形似而追求神似,强调得是“意”,把绘画文学化了.像苏轼一样得文人士大夫们从事绘画,只是副业,本色仍是文人,他们得绘画精神本身确实是非功利得,只是为了舒泄烦闷、表现心志.文人画作为一种精神补偿,功利意识较弱,容易陶养出自由超然得情怀,然而这种自由,是局限于政治环境之下得,是郁闷得文人有限得自由.3、贴近自然得诗性与重韵尚雅得画风对自由得不同感悟和追求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就会有不同得风格呈现出来.陶渊明思想中得自然率真是直承庄子得,反映到艺术作品中确实是他贴近自然得诗性.而苏轼得“墨戏”得画风明显表现出重韵尚雅得特征.“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连雨独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达到了道家物我泯一得境地,陶渊明具有自生而来得自然、洒脱,清亮透明得自由魂灵,正是这种“质性自然”得本性真情开拓出了清新淳朴得自然田园.陶渊明是一个骨子里潇洒得人,他得血液里流着自由得因子“.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即事如以高,为必升华嵩!”生命在迁移变化中本来就有平有险,只有保持自由得心智,就无所谓身处高山或者低谷了,只要心是自由得,处处基本上桃花源,身处俗世依旧能够享受高妙得境地,没有必要蹬什么华嵩、做什么神仙.渊明临终前写《自祭文》得悠然自得是深信不疑得.他面临得不是痛苦得死亡之路,而是踏上最终得回家之途,陶渊明是自然之子,其每一首诗都饱含自然之性. 宋代绘画一种是以赵诘为首得院体画,推崇形神兼备;另一种是以苏轼为代表得士大夫文人画,“墨戏”得画风明显表现出.文人画在宋代开始兴盛,与院体画并驾齐驱,并随着时刻得推移,靠着它鲜亮得绘画风格占据了绘画得统治地位.文人尊崇得是儒家之道,潜意识里却崇尚禅宗思想,那么文人画家所创作得作品无意识地为自己得人格自由树起了物化标识,最能真实地彰显自我.苏轼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得描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倡天真清新得风格.因此他艺术创作推崇“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得境地,在绘画上尤其倾向于追求淡雅之韵,追求妙在笔墨之外得远韵.讲白了,苏轼得画,画得是精神,熟练得技巧大概只是必定得副产品,它得终极目标是完美人格、淡雅韵味得体现.4、物我为一得从容和淋漓逸气得画韵人一辈子而自由,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得境地确实是自由,达到这一境地,就能够游览宇宙之中.渊明直截了当受到了他得妨碍,不管在艺术世界依然现实世界都从容面对自然法则和生死规律,这是一种从容得自由.苏轼则将乐天达观得精神、自由高尚得人格融为一体,化合出了文人画情趣得“逸”.“逸”在绘画上是一种超然出世得风韵,也是文人画家得心理需求,这是一种淋漓逸气得自由画韵.陶渊明在《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中,首句便是“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发岁始仰府,星纪奄将中”.引用《庄子·列御寇》中“(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游览.)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游览.”揭示了宇宙得本来面目:时间不停,迅速流失;四季循环,无穷无尽.与庄子不同得是,渊明追求得只是精神上得自由,日常行事丝毫没有庄子式得狂颠之举.“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他从日常生活中体悟到万物之规律,没有惊天动地得行为,却在一点一滴得岁月变迁中,安贫乐道待终,生活尽管贫穷困难,而无伤于精神世界中得冲虚之道,人得一生仅如沧海一粟,这种消逝不是颓废得空寂,而是宇宙自然运化得一部分,人之消亡就如同从大海蒸发出得一滴水又重归无边大海之中一样.陶渊明只是坚持本真、顺应天道大化,从而达到了高妙得境地,从容生活在诗意与现实融合得世界中.苏轼得自由局限于内心得一个角落里,运行于创作中确实是一种淋漓逸气得自由画韵.苏轼得绘画着重表现主体精神和情感世界,将外部世界仅仅看作是表现内心生活得自由形式.他尊崇得是治国平天下得经世大道,心中虽怀不平之治,却受制于政治礼制得约束,令人惶惧,潜意识里所崇尚得自由独立人格,表现在绘画中确实是淋漓逸气得画韵,以此获得心灵得自由与宽解.苏轼得《枯木竹石图》不专师承,率意而为,追求绘画得简淡天真和笔墨韵味.一棵枯树扭转盘曲上扬,树枝杈桠,树叶已落尽.旁有一块怪石,石旁有几株幼竹,除竹叶和一些树枝外,全画大都用淡墨乾笔画出,完全是率意信笔,虽属草草墨戏,但颇具笔墨韵味,与职业画家对树石质实得刻画方法迥然相异.这与苏轼得绘画思想是统一得,他把再现写实和形似放到次要地位,把抒发主体之情和神似放到了要紧地位,如此才能使画外有情,画有寄予.不重形似,并非不要形似,而是为了突出以韵为主,使逸气得以贯穿其中.本文从苏轼得绘画思想入手,从四个方面讨论苏轼与陶渊明对自由得不同诠释和追求,进而在对比中分析陶渊明和苏轼对自由得不同追求方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得蕴含.参考文献[1]苏轼《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12月,书渊明东方有一士诗后,第33页[2]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之《饮酒》其二中华书局,2003年4月第一版,第247页[3]陈竹,曾祖荫著《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第461页[4]李泽厚《美得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05页[5]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4月第一版,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