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鸟意象看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

合集下载

试论鸟意象与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试论鸟意象与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试论鸟意象与陶渊明的人生追求发表时间:2009-03-30T11:14:11.717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叶荃国[导读] 试论鸟意象与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摘要】陶渊明的诗文中展现了许多鸟类意象,这些鸟类意象能够折射出他人生历程的不同理想、不同的追求,反映出他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况:年少时的立志高远,出仕时的拘役之苦,归隐园田的舒畅闲适。

【关键词】陶渊明鸟意象人生追求【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47-02魏晋时代的人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派滥觞于这一时期。

陶渊明更是造化所钟的“天生尤物”,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他对自然的追求。

陶渊明的自然追求与鸟大有关联。

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

《周易》里边的卦中就有很多鸟的影子,这里的鸟大体上象喻着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

《诗经》中的鸟意象更是不胜枚举:“关关雎鸠,在河洲”,象征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

此外,《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的象征。

陶渊明承袭古人的表现意象,在他的作品中就有很多鸟的意象,这些意象与他思想的转变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

一、鸟意象与早期功业的理想追求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功勋仅亚于王导,史家把陶士行与王导相提并论,比做周朝夹辅王室分陕而治的周公和召公,说:“陶士行(侃)据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导)为分陕之计,江东可立。

”[1]又说陶侃“望隆分陕,理则宜然。

”[2]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做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已历三世。

受大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这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股时代潮流。

[精华]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精华]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张晓霞摘要:陶渊明笔下有大量的有关飞鸟意象的作品。

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蕴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及情感,是作者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质渗透的结果。

陶渊明笔下的飞鸟意象是其自我精神的形象写照。

它负载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真意的追求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

更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飞鸟意象象征意蕴陶渊明的诗歌中频繁出现的“飞鸟”意象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及强烈的主观情感。

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与人生追求,体现了作者在动荡黑暗的社会里彷徨无依、孤独寂寞的心态,反映了作者忘我自适、率真自然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

诗人依托飞鸟这一渗透个性特征、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展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心路历程及精神品格。

透过飞鸟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所。

洞察诗人淡泊磊落的情怀节操和他对自由、和谐的人生的追求。

一、鸟寄寓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强烈的政治抱负陶渊明素有“田园诗人”之称。

他的大部分诗作都运用了寄托和象征的手法,他吟咏的“飞鸟”、“青松”、“秋菊”等自然景物常常寄寓特殊的含义,这些自然景物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心态的意象。

“飞鸟”的形象又不同与其他的意象,陶渊明对“鸟”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偏爱。

陶渊明的出身很高,在他的很多诗文中都体现着他对自己家庭历史的自豪感。

《命子》诗中;“悠悠我祖,爱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赠长沙公》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

由于家族的显赫地位,陶渊明有了远大的目标:建功立业,光耀家族。

到他老年的时候,他所作的《杂诗》(其五)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翔翻思远翥。

”陶渊明用鸟之高翔形象的比喻了自己宽阔的胸襟,他急切的盼望着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事业来,实现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里这只展翅飞翔的大鸟正是当时陶渊明理想的化身。

他常常在诗歌中借飞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进入社会想做一番大事的渴求。

陶诗中的飞鸟意象分析

陶诗中的飞鸟意象分析

陶诗中的飞鸟意象分析陶诗鸟意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政治、官场的厌倦。

陶渊明一生曲折多变,东晋门阀士族社会的森严等级与他的情趣、追求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日益贫困的家庭条件,备受冷落的社会地位,动乱矛盾的社会现实,与高洁纯朴的个人志趣,便是陶渊明追求自由生活的基础。

这种追求是难能可贵的,尽管它发展到极端,具有明显的消极避世色彩。

陶诗中的鸟意象真实形象地把作者的思想展现在读者面前。

《饮酒》这组诗较为集中地代表了陶渊明的思想。

在这组诗中,作者多处使用鸟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矛盾、痛苦的思想与追求。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他把自己时隐时仕这般生活看作是失群之鸟,脱离了自由的鸟群,从早到晚孤独无依飞翔不止,甚至到了晚上连栖息的地点也变幻不定、悲声不绝。

终于,疲倦的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傲岸不屈的松树,松作为鸟的辅助意象此时此地与鸟相同,亦是孤独的。

孤松孤鸟正是陶潜本人久在樊笼孤苦无依的象征,表现了作者失去自由的痛苦心情。

与此相对应,作者也在《闲情赋》中以“鸟凄声以孤归"来表现形孤影只无所依托的悲哀。

在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的社会,陶渊明把自己入身仕途看作是鸟入笼中,随时都有不测之祸,因此,终日惶恐不安。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归园田居》之一中也视社会为网,认为自己入仕是"误人尘网”,一个“误”字把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把自己不愿“口腹自役”,“违己交病”的心情尽情宜泄了出来,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则真实吐露了满腔渴望,表现了依恋旧林、怀念故土及对自由安乐祥和之土的苦苦追求。

而此时能够脱离尘网冲出樊笼是多么不易。

当作者把鸟的自由与自己的不自由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便意识到自己并非真正的鱼鸟,鱼鸟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而自己则终日奔波劳累却无可奈何,这时,一种惆怅愧怍之情便油然而生。

试谈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试谈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归鸟》、《饮酒二十首》其四o)是专题专章吟咏,在有些诗篇 中,陶渊明还隐隐以飞鸟自比。透过这些对飞鸟意象的精彩
描写,可以窥知陶渊明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 力。
一、飞鸟意象的思想内涵 陶渊明的没落官僚家庭出身,时仕时隐,终归园田的生
活实践,深钻老庄,旁涉经史的读书经历,这些因素的交融汇 合,决定了陶渊明的思想比较复杂,既有儒家思想的成分,又
[收稿日期]2003—05—24
陶诗中写到菊花的地方并不多,只有6处,但由于“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名了,菊花便成了他的化身, 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然而不被人注意
的飞鸟在陶诗中亦具有重要地位。仔细考究陶渊明所写的 125首诗,写到飞鸟的地方竞达36处之多,其中有两首诗
而是极富人情关爱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在他写的《答庞参 军》诗中表述得更为清楚:“人之所宝,尚或未珍。不有同爱, 云胡以亲?”他认为“同爱”是“人之所宝”。有了“同爱”,人与 人之间才会亲和。一般而言,道家不讲关爱,讲的是“老死不 相往来”∞;儒家才强调关爱,孔子云:仁者“爱人”④。“四海 之内,皆兄弟也”@。正是由于陶渊明坚守儒家的“仁爱”精 神,因此,他才能和各个阶层的人和睦相处,不仅和勤劳纯朴 的农民经常来往(“时复墟曲里,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
懈的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自身素质,特别要向公民普及各 项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知识,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发挥法律 的威慑功能和教育功能,这样会有利于降低违法行为的发 生。
当然经济违法行为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本文只是 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经济违法行为进行了初步 分析,学术界对法律经济学方法在法律中的运用还有不同的 看法,但其毕竟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有 助于我们发现法律背后的经济根源和更新、完善法律制度, 从而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浅谈陶渊明诗辞中鸟的意象

浅谈陶渊明诗辞中鸟的意象

浅谈陶渊明诗辞中鸟的意象作者:肖琴华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5期【摘要】陶渊明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势派的重要开创者,其诗辞题材意象除山水、田园外,还展现了众多鸟的意象,本文从社会环境到个人的性格爱好分析,解读陶渊明诗辞中鸟的意象的涵义以及陶渊明人生思想转换过程中特殊含义,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深刻时代内涵。

【关键词】陶渊明;鸟;意象陶渊明出生在魏晋时期是一个向往自然,追求自由,天姿烂漫的一个时代。

人们钟情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因此山水、田园诗派均畅行于此期。

这时期的陶渊明,其个性品格、诗辞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强烈追求。

而且他的自然追求与鸟大有关联。

一、陶渊明年青时期的功业追求与诗词中鸟的意象六朝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世族与门第。

陶渊明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门第观念影响。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做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已历三世。

如按照三世为官便成世族的传统,陶渊明不能称寒门。

因此他带着一定的门第观念步入社会,沾着门第之泽,享受着由门第与家族带来的荣誉与利益,同时又担负着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其个人的政治理想的重任。

研读他的诗词,会发现陶渊明早期的诗歌中,多处流露出儒家的功业思想及用世之志。

《停云》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忧感。

《荣木》一诗更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

我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大多是其中年时期思想成熟后的形象,是陶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

其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年青的陶渊明就有建立功业之宏志。

而陶渊明往往用“鸟”意象来传达这种用世之心,功业追求。

鸟的高飞远举象征着人的功业追求,鲲鹏展翅九万里,境界何其高远!其《杂诗》其五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看作是此时期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

《停云》诗最后一章写“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未始没有期盼知音赏识的意味。

陶渊明怀着眷眷用世之志走入社会,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急切的脚步,感受到了他那躁动的心跳。

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含义

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含义

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涵义摘要:陶渊明所追求的现实生活是平淡的实在的,所以他的笔下除了一些神话和传说的鸟,其余衍射出所有的鸟飞翔的形象,实在又具体。

人们觉得其形象飞行生动感人,但同时又感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没有从外部而来的陌生感到不适。

读他的诗,自然也可以把握诗人脉搏的节奏。

关键词:飞鸟意象诗歌一、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活在晋朝宋代改朝换代之际,这时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少年时代的陶渊明是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他那时候生活的反映。

东晋建立后的数十年间,诗坛一直是以玄言为主,正是陶渊明的出现才使得诗歌艺术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辞去彭泽县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个时期的分界,只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便卸职回家,在这之前,陶渊明对隐居的生活其实是有顾虑的,他想当官,但又讨厌这样浑浊的世界,他想归隐,又想在政治上能有自己的一番作为,终于在最后辞去彭泽县令,陶渊明彻底归隐了,在后来的诗歌上虽然有表现任职想法的,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隐居生活的劝诫和对田园生活以及自己农务生活的描写,可以说,前后陶渊明的思想经历了从“伪我”到返璞归真的“真我”的过程。

[1]陶渊明的诗歌沿袭魏晋诗歌古朴的风格而且进入了更加纯熟的境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他成功将“自然”提升为一种至美的境界。

鸟是古典诗歌意象群中的一个,其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累渐渐丰满起来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中的鸟代表了对爱情的理性追求。

“鸳鸯在梁,憩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鸳鸯》中的鸟儿是宁静的,烘托出对长者真心的祝福。

《楚辞》中也有鸟的意象,但已经比《诗经》中的运用技高一筹,与作者的心融得更近,更接近于一种“有我之境”。

[2]屈原中鸟的意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象,是来表现自己的个人诚信操守的,如“香草”和“恶草”的对比,《离骚》中“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皆然”一句,也是用山鹰和家雀胸襟的对比来突出作者自己的高洁之性,这些绝对是超出《诗经》的。

陶渊明诗鸟意象的艺术特色分析

陶渊明诗鸟意象的艺术特色分析

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解读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其追求隐逸的田园生活,所创诗歌以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的诗歌中,经常利用一些意象事物表达自己思想,有多次提及“鸟”这一意象,陶渊明前期为官时期,诗歌中“鸟”有飞之意,寓意大鹏展翅、奋力飞翔,通过飞鸟意象展现了其建功立业的渴望与雄心壮志。

随着其对官场和自身性格的认识,诗歌中“鸟”意象有“牢笼之囚”含义,渴望获得自由生活。

最后,在其归隐田园后,用鸟意象表明自身回归自然的喜悦,以及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

一、陶渊明诗作中鸟意象艺术性(一)意象生成陶渊明在诗作中利用“鸟”这一意象表达自己状况和心境,并寄托身心的情感。

陶渊明向往安宁、纯朴的生活,其诗中多数表达了这种想法,并将其志向寄托于意象中,而“鸟”作为其诗中多次使用的意象,利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飞鸟,可使人产生一种田园宁静感受,同时由于陶渊明诗歌心中“鸟”无明显修饰,真实性强,可促使读者快速进入相应境界中,进而感受到诗人寄托的意境,寄情于景,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完美融合。

(二)“鸟”意象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七则》第一则中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表述了一种物我浑于一体的境界。

陶渊明在诗作中利用“鸟”意象表达自身意志的同时,有时也会将自己比作鸟,或者将鸟比作知己和伴侣。

而鸟作为一种客觀存在事物,诗歌中利用其具备的特性,主观表达和寄托了自身情感。

在陶渊明将自身比作鸟时,既展现了自身对田园、自然和自由纯朴生活的向往,又以“自己是鸟”和“鸟是自己”展现了一种物我浑于一体的境界。

二、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分析陶渊明一生中有大量诗作,通过阅读《陶渊明诗全集》,从诗作写作时间来看,不难看出不同时期诗人思想的转折变化,而不同时期诗里寄托其心境事物均有鸟这一意象,也可看出陶渊明偏爱这一意象以及所蕴藏的特殊情感。

在《陶渊明诗全集》中,专门咏鸟的诗有六首,并且将内容全部集中于“鸟”以及相关字,如“凤”,“鹤”,“燕”,“鸾”,“雁”和“鸥”等,与“鸟”相关的字约40处,出现频率极高,仅次于陶渊明常用的“酒”字。

顺自然·求自由·乐自得——从鸟意象看陶渊明的自然思想

顺自然·求自由·乐自得——从鸟意象看陶渊明的自然思想
创 作主体的视野并付 诸笔端, 就渗入作者的情感、 意趣 , 之后就 由 自然景物 化成 了 带有美感 、 有特定文 化思想内涵的意象 。 研读 陶诗 , 我们可 以
发现 , 在现存 的 12首陶诗 中, 2 写鸟的多达 3 首 , 8 可见鸟是
亲、 外祖父非常敬仰 , 他们对 自然 的推崇对陶渊明有着深刻 的影响。陶渊明在 《 归园 田居》 其一中写道 “ 少无适俗韵, 性
湖 北 社 会科 学 2 0 0 9年 第 9期
人 文视 野 语 言 ・ 文学
顺 自然 ・ 自由・ 自得 求 乐
— —
从 鸟意 象看 陶渊 明的 自然 思想
周俊 玲
( 广州城市职业 学院 人文学 院 , 广东 广州 5 0 0 ) 14 5
摘要 : 陶渊 明钟 情于鸟 , 不厌其 烦地 多次以鸟 自况, 别是 日夕归鸟 , 特 频繁 出现在他 的笔 下 , 这其 实与 陶渊 明崇 尚 自然的哲 学思 想有 关。陶渊明 自然思想的 内涵除 了外在 意义上 的 自然界 外 , 集中体现 了三方 面内容 : 顺
本爱丘山” z ,r _ l 家庭 的薰 陶、 性的特点 , 天 使陶 渊明少 年时就
把 自然作 为 自己的人格理想 , 自然的崇 尚, 对 涵养了他体会
自然 、 探索 自然 的情趣 , 陶冶 了他的气 质和情操 。
陶渊 明生 活在 玄 风 犹 炽 的 晋 宋之 交 , 思想 必 然 会 打上 其
时代风气 的烙印。陈寅恪说 :渊明之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 “
结果及依据家世信仰道教之 自然说而改造之新 自然说。I2) ”1o 3 4 p 精辟地指出了陶渊明思想与玄风 的关系 , 陶渊 明的 自然思想
我 同。 鸟归以前 , 东啄西饮 , 役于物之时也 , 遂其性 故称其情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飞鸟意象看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内容摘要:鸟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

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群体的个体自由。

这两种“原型意象”陶渊明诗中兼而有之,其思想的转变可以从飞鸟意象中得到证实。

关键词:陶渊明;飞鸟意象;归隐;自由Abstract:Bird is the object of a certain symbolic objects, and its connotation is a symbol of long-term accumulation. Ancestors of birds in the open field of vision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s of bird poems, "the prototype image," To sum up, probab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First, the pursuit of ambitious state, is struggling after freedom; first choice retreat is alienated groups individual freedom.The two "prototype image of" a combination of Tao Yuan-ming's poem, his thoughts can change the image from the birds was confirmed. Key words:Tao Yuan-ming;birds imagery;Seclusion;Freedom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

自然与自由相关,陶渊明及魏晋人士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代表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

这种渴望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之后,变得尤为突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与鸟大有关联。

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应该说是有其深刻的时代内涵的。

《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象征自由、和谐;《庄子》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

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大概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理想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积极进取拼搏奋进的意象;一是选择退隐避世的自由空间,是疏离主流群体的自由回归悠然自得的意象。

两种鸟的原型意象,陶诗中兼而有之,其思想的转变实可以用鸟意象的变化一以贯之。

六朝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世族与门第,任何个人都无法超越社会时代带给他的局限。

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门第观念的影响。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三世仕官。

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出其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

《命子》诗中,诗人首先缅怀了祖先的光辉历史:“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又对曾祖陶侃的功业与人格高度赞美:“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踌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在《赠长沙公》诗中,称自己的家族为“令族”,并以长沙公为自豪,称其为“实宗之光”。

寒门士人念念不忘的,是有朝一日能跻身于世族高门的行列,而世族贵胄也千方百计地善保家门、发扬宗族之光。

陶渊明带着一定的门第观念步入社会,蒙受着门第之泽,享受着由门第与家族带来的荣誉与利益。

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尽展宏图大志也是陶渊明的初衷。

《荣木》一诗中写到:“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内心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和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

陶渊明早期诗中之鸟多用来表现其用世之心,功业追求。

《杂诗》其五:“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以看作是他这个时期内心世界的写照。

《停云》诗最后一章写道:“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流露出一种期盼知音赏识的意味。

陶渊明满怀着雄心壮志步入社会,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急切的脚步,感受到了他躁动的心跳。

然而,诚如范文澜先生所言,这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上表现紧张与颓废……”[1]因此,陶渊明在断断续续做了十三年官后终于辞官归田。

关于辞官的原因,他的借口是“程氏妹丧于武昌”。

后人以为他耻于束带见督邮,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传为千古佳话,而深层原因则为质性与官场不和。

陶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2]意谓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非刻意力求所及;《与子俨等疏》中“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2]解释其辞官原因为避患;《感士不遇赋》中更明确地从社会现实角度揭示了辞官之由:“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

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

”“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魏晋时代,政治混乱,官场腐败,朝不保夕,士人们缺少一种精神的依托,也缺少生命保障,更何谈实现政治理想!陶渊明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认识了仁政理想的虚幻性,从而产生了摆脱现有生存方式寻找新生活的想法。

陶渊明此间思想转换仍以鸟意象传达。

他形容此时的仕途经历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其一)将官场生涯比作牢笼,将自己对个体自由的渴望比作恋旧林。

《饮酒》其四更形象地描画了他此时的心态:“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运,去来何依依。

”陶渊明居官,本来是为实现政治上的抱负,获得人生价值实现后的更大自由,而实际上他非但没有这种自由,反而失去了更本原的、更珍贵的自由,此时的他认识到居官并不能实现他期待的“自由”,因此开始追求退守的自由———与主流社会疏离后的个体自由。

朱光潜先生极到位地阐释了陶渊明“蜕变”的痛苦过程:“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

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澹’,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苦闷得来的。

”[3]叶嘉莹先生也对他的这一段寻觅的过程,有过诗意的分析:“自渊明诗中,我们就可深切地体悟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决志。

所以在渊明诗中,深深地揉合着仁者哀世的深悲和智者欣愉的妙悟。

”[4]陶渊明何以对鸟如此衷情?何以不厌其烦地多次以鸟自况?特别是日夕归鸟何以在其笔下频繁出现?这其实与陶的崇尚自然的哲学思考有关,逯钦立先生说:“窃谓鱼鸟之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鸟为尤显。

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推极言之,鸟与我同。

鸟归以前,东啄西饮,役于物之时也,遂其性故称情。

微劳无惜生之苦,称情则自然而得其生。

故鸟之自然无为而最足表明其天趣者,殆俱在日夕之时。

既物我相同,人之能挹取自然之奇趣者,亦惟此时。

则山气之所以日夕始佳,晚来相鸣之归鸟始乐,因为人类直觉之作用使然,要亦知此直觉之所以有些作用,即合乎自然之哲理也。

” [5]鸟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宇宙自然相俯仰,其自然情趣最为人类欣羡,与人生具有质的相似性,因此容易成为多情敏感的诗人笔下的常用意象。

归隐田园后的陶渊明,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

找寻到诗意生存后的陶渊明,其笔下的鸟却是另一种形象,《归鸟》:“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入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无路,欣及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林。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

矢曾缴奚施,已卷安劳。

”这首诗以归鸟晨出晚归的行踪隐喻自己从入仕到出仕的经历,展示了作者劫后余生的无限感慨,表现了作者寄心归鸟,追求真朴的心迹。

诗人辞官归隐后,淡泊名利,尽情享受归隐田园所获得的悠然之情与恬淡的心境。

“翼翼归鸟”其实就是作者思想成熟的写照,他终于找到了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所———田园。

除此诗外,《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王士祯曾析此诗曰:“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诗人与飞鸟恍如一物,投身于宇宙大化。

鸟之于山林,恰如诗人之于田园、自然。

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诗人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

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

在陶渊明看来,生活本来应该像飞鸟般自由自在,归鸟般有家可依。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异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失落生命的本我,为外在之物奔波,失却了精神家园。

正是由于对精神家园的呼唤,陶渊明的诗歌中才一再出现归鸟意象。

归鸟的意象表面看来是平淡的,但它已是诗人的艺术化身,灵魂的再现,“自我”的写照。

陶诗中以归鸟为意象,寻求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已成为知识分子精神的一个象征,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极有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回归自然之路,并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奠定了一个永恒的艺术范式。

注:[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83.[2]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60.[3]朱光潜.诗论•陶渊明[M].北京:三联书店,1998;293.[4]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150.[5]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