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一一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论文)

合集下载

归田园居陶渊明

归田园居陶渊明

归田园居陶渊明一、归田园居陶渊明——追求心灵自由之路来自南阳的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文学家。

他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倡导了归田园居的思想,这种思想被广大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和跟随。

在这里,我想以学生的口吻为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归田园居陶渊明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

首先,归田园居的核心是追求自由。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们所要面对的是各种等级和阶层制约,有着压抑和束缚。

但是,陶渊明所追求的是心灵自由。

他在自然中逐渐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寻找了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式,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

其次,归田园居陶渊明还体现了文化价值。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的过程中,不断追求自己的精神追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传颂至今。

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品格与气韵。

最后,用词上我们应该注重表达的简洁、明快。

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思路。

同时,要注意用词准确、得体,符合文章要求,尤其是注意不要使用一些过于拗口的词汇,引起读者的难以理解和沉闷情绪。

二、归田园居陶渊明——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陶渊明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学家,他创作的“归田园居”被广大人民所崇尚。

那么,这种田园生活方式的魅力究竟何在呢?通过学习,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种生活方式自由自在。

陶渊明在田园中过着慢节奏、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再被封建社会所束缚。

他能够尽情地拥抱自然、观赏美景,好像短暂地拥有了一个充满自由、美好幸福的人生。

其次,归田园居的建立对家庭、社会、环境都有积极的影响。

陶渊明在田园中过着朴实、节俭的生活方式,注意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更好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用词方面我们要注意文章的行文结构,把握文笔,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意义。

注意语言的规整、严谨,生动活泼,注重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让读者可以形象地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人物。

总的来说,归田园居陶渊明,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更是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篇章。

陶渊明渴望自由的作文

陶渊明渴望自由的作文

陶渊明渴望自由的作文说起陶渊明,那可是历史长河中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他对于自由的渴望,那真叫一个执着,一个深切!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代,官场黑暗,人心复杂。

就像咱们现在在职场上,到处都是勾心斗角,为了升职加薪不择手段。

可陶渊明他老人家不乐意掺和这些破事儿,他一心只想追寻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陶渊明家里条件其实还算不错,年轻的时候也有一腔热血,想着能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他一开始踏入官场,也是满怀希望,觉得自己能改变点什么。

可进去之后才发现,这官场就像一个大染缸,把人都染得五颜六色,失去了原本的纯真和善良。

他每天要面对的是那些虚伪的笑脸,听到的是各种阿谀奉承和谎言。

上司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根本不在乎百姓的死活。

陶渊明心里那个憋屈啊!就好比你满心欢喜地去参加一个聚会,以为能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果发现全是些酒肉朋友,只知道吹牛攀比,你说气不气?有一次,上头来了个大领导视察工作。

陶渊明作为小官员,自然得好生伺候着。

那领导摆足了架子,一会儿嫌茶水不够热,一会儿又说座位不够舒服。

陶渊明在旁边陪着笑脸,心里却在骂娘:“你这官老爷,不就是有点权力嘛,至于这么折腾人?”等到领导终于满意了,开始问工作上的事儿。

陶渊明如实汇报,说哪里哪里有问题,需要解决。

结果那领导脸一沉,说他不会办事,不懂得迎合上级。

陶渊明当时就愣住了,心想:“我这是说实话,怎么就不对了?”回到家里,陶渊明越想越气。

他看着窗外的月亮,心里琢磨着:“我这每天过的都是什么日子啊?为了这点俸禄,把自己的良心都卖了。

”他的妻子在旁边劝他:“忍忍吧,大家不都这么过来的。

”可陶渊明摇摇头:“我忍不了,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从那以后,陶渊明对官场越发厌恶。

他开始怀念以前在乡下的日子,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心里踏实,自由。

他想起小时候在田间玩耍,捉泥鳅,摘果子,那时候的笑声是多么纯真。

终于,陶渊明下定决心,辞官归隐。

这就好比你在一家公司干得特别不顺心,天天被老板骂,同事挤兑,然后你一咬牙,一拍桌子,说:“老子不干了!”陶渊明就是这么有魄力。

陶渊明自由作文

陶渊明自由作文

陶渊明自由作文陶渊明,这名字一入耳,就仿佛能让人嗅到那田园间清新的泥土气息,感受到那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

说起陶渊明,我就想起了曾经的一次乡村之旅。

那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村落,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有的只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和那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

我沿着小道漫步,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了田野里稻穗的清香。

路旁的野花野草肆意生长,它们可不管什么整齐美观,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舒展着身姿。

远处,有几间农舍,烟囱里升腾起袅袅炊烟,那是农家人在准备午饭。

我走进一家农舍,院子里有几只鸡在悠闲地踱步,一只大黄狗懒洋洋地趴在门口晒太阳。

主人热情地招呼我进屋,屋里的摆设简单而温馨,墙上挂着一串串干辣椒和玉米棒子。

我跟着主人来到屋后的菜园,那可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小世界。

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就像一个个小灯笼;翠绿的黄瓜顶着小黄花,鲜嫩欲滴;紫色的茄子藏在叶片下,像是在和人捉迷藏。

主人随手摘下一根黄瓜,在衣角上擦了擦,递给我:“尝尝,这可是自家种的,新鲜着呢!”我咬了一口,那清脆的口感和清甜的汁水,瞬间让我陶醉。

离开农舍,我继续前行,来到了一条小溪边。

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溪边有几棵垂柳,柳枝随风飘舞,轻轻地拂过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

我蹲下身子,用手捧起一捧溪水,凉凉的,感觉特别舒服。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

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种远离尘世纷扰,与自然为伴的自在,不正是我此刻所感受到的吗?在这个小小的乡村里,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城市的快节奏压力,人们依照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简单而快乐。

陶渊明之所以让人向往,不就是因为他所追求的那种自由、宁静、纯粹的生活吗?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地回归田园,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在中写道:“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是他对自己过去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坚定选择。

试论陶渊明的归隐情怀1000字

试论陶渊明的归隐情怀1000字

试论陶渊明的归隐情怀1000字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归隐情怀被广泛赞颂和传颂。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主要表现在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以自己的诗文表达了内心深处对宁静、自由和纯粹的追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归隐者之一。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战乱连连。

陶渊明曾经历过政治生涯,但他深感政治的黑暗与繁琐,使他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俗人以俗世为身,吾以高洁为怀。

俗人以名利为务,吾以清静为寿。

”这句诗表明了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认为清静才是真正的福气和幸福。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也体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他喜欢在自己的田园里种植花草树木,欣赏山水风景,与鸟兽相伴。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在田园中的宁静与愉悦。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也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追求。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而不是追逐名利和权势。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生追求真理和超越世俗的态度,认为归隐田园才是真正的归宿。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文中,也体现在他的生活实践中。

他辞官归隐,远离尘嚣,过上了田园生活。

他在自己的田园中种植花草树木,修建亭台楼阁,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还与友人聚会,吟诗作画,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观。

他的归隐生活成为了后人追求宁静与纯粹的典范。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是他内心深处对宁静、自由和纯粹的追求。

他对政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使他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

他以自己的诗文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漠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不仅在他的诗文中体现,也在他的生活实践中展现。

他的归隐情怀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归隐者之一。

陶渊明:我本自由,不受桎梏

陶渊明:我本自由,不受桎梏

陶渊明:我本自由,不受桎梏说起陶渊明,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那篇《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那里住着最干净、最光明的自己。

我们小心翼翼地守护这方净土,使它不被黑暗的洪流所污蚀。

陶渊明便是如此,他坚守了一生一世——那份高洁和真实。

备受后人推崇的,不单单是他的才华,更多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坚贞气节、文化修养以及生活态度。

做简单真实的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古往今来,也唯有一个陶渊明而已。

——前言【少年:心有壮志,亦爱丘山】影响陶渊明一生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曾祖父陶侃,另一个是外祖父孟嘉。

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军功盖世,官至大司马。

只是后代不济,家境日渐衰微。

陶渊明自幼立志要像陶侃一样大济苍生,名扬四海。

孟嘉则是江州一带有名的儒士。

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孟嘉便将他接来照顾。

孟嘉饱读诗书,文采斐然,其人清逸温雅,淡泊处世。

桓温曾问:歌妓弹唱,为什么听起来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歌喉之声?孟嘉说:那是因为逐渐接近自然的缘故。

这些品行深刻地影响了陶渊明。

四年后孟嘉去世,留下的遗物就只有一室经书。

家境微薄,陶渊明只好半耕半读。

“猛志逸四海,骞翮(hé)思远翥(zh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个是建功立业,一个是崇尚自然,两种不同的思想在陶渊明心底扎了根。

【仕途:洁身自好辞官归隐】东晋取士按“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陶渊明空有文韬武略,苦于出生寒门,迟迟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直到年近三十,才得以初仕。

江州刺史王凝之赏识陶渊明的文采,邀他来做别驾祭酒(官名)。

陶渊明满怀壮志来到江州,本以为可一展身手,却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

王凝之潜心修习五斗米道,整日烧香磕头。

江州诸事,他非但不闻不问,还将公款挪作他用。

一次,王凝之用于加固湓浦口长江堤坝的钱,用来修建自己的道观。

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

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

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文山学院代宇辰】【内容摘要】:中国隐逸文化发达,历史上有众多的隐者,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历来的隐者都被认为是在消极的避世,陶渊明也不例外。

但是我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并非是消极的避世,而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与行为上的自由。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自由心为行役中国隐逸文化发达,历史上有众多的隐者,如竹林七贤,许由,商山四皓,⑴陶渊明等。

《晋书》,《宋书》《南史》⑵等书中都有关于隐逸文化的记载。

对于中国隐士归隐的态度,历来都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或者是消极的反抗。

我却认为他们之所以归隐是为了保持他们天然的,质朴的心灵免受尘世污浊的玷污,然后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从而使自己的心灵与行为发生冲突,产生一种“心为行役”⑶的感觉,也就是让自己从心灵到躯体受到一种束缚,完全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是失去了自由。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充分说明了自由比生命更珍贵,比爱情更宝贵,放弃自由比放弃生命和爱情更痛苦。

所以说古时候的隐士之所以宁愿放弃尘世中的功名利禄去隐居,目的就是要在远离尘世的环境中追求他们精神上和行为上的自由。

在对自由的追求上,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表现的尤为突出。

为什么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突出的对自由的追求呢?一个人要去追求自由,必然是他的自由受到了限制,那么陶渊明受到了一些什么样的约束呢?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

著名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⑷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军功显著。

陶渊明年幼丧父,家庭衰微,多在外祖父孟嘉家生活。

孟嘉是当时的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衿,未尝有喜韫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5〕”陶渊明的曾祖父和外祖父对陶渊明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父辈。

”〔6〕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其外祖父的遗风。

以回归自然为题的议论文

以回归自然为题的议论文

以回归自然为题的议论文以回归自然为题的议论文(精选5篇)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其中的议论文,更是常见,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

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以回归自然为题的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以回归自然为题的议论文篇1三月的微信朋友圈,到处流传着几张关于黄金风铃木的图片。

图中的花簇一片金黄,一朵朵花倒挂着像一个个风铃,很是招人喜爱。

可显然几张图片根本满足不了我的欲望,我一边上网查着黄金风铃木的花期,一边筹划着周末出游亲自拥抱一场盛大的花事。

科技日益进步,为人们认知自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轻点鼠标,便可查花木属性,打开电视,便可知雨雪阴晴。

科技向人们传递着“足不出户知天下”的理念,却让奔走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劳碌众生以为凭此便可尽得自然。

他们以为冰冷玻璃背后的几个符号、几张图片便是自然的全部,甚至有人妄想从中可收获古人常说的能润泽心灵的自然甘霖。

殊不知,这种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只能让他们看到“黄花”就认为是油菜花,听到黄花梨木只会想到砍了赚一笔,见到木棉花只会捡回家煮一锅去湿汤。

对自然只知皮毛,不曾深入体会,注定他们也无法获得自然的恩赐,所以他们的心灵依旧贫瘠与干涸。

自然不是困在玻璃柜中失去生气的标本,它是鲜活的,立体的,有声有色、甚至有语言有情感的。

而这些,必须走出去,投进自然的怀抱才能体会得到。

你可以在电脑上搜索出很多关于“长江”的解释词条,却无法感受到亲临长江时的心境壮阔,也无法体会江水翻滚着诠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意义;你可以躲在石屎森林中打开电视看着一派田园风光,却无法感受到身临田园的心旷神怡,也无法收获山水煞费苦心安排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的一刻明净安谧;你可以通过手机玩着虚拟的种菜游戏,却无法感受到亲手收割庄稼的丰收喜悦,也无法真正领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谛。

感知自然,就如同做一道写景诗的鉴赏题。

浅谈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

浅谈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

浅谈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论文关键词:陶渊明;自然和谐;“质性自然〞;躬耕田园;委运任化;物我为一论文摘要: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质性自然〞;二是躬耕田园。

“质性自然〞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根底,躬耕田园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主要表达。

他通过读书弹琴、饮酒赋诗、游乐交友特别是躬耕田园等方式,到达了委运任化、物我为一和与道冥合的高超境界,即到达了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这是和谐理论研究的一次大升华。

而1600年前陶渊明就已到达了与自然高度和谐。

陶公的自我和谐及与他人的和谐已达很高境界,而与自然的和谐将其思想修养似乎已到达了一个化境。

笔者已有两篇文章论述了其自我和谐及与他人的和谐,本文试从陶公崇尚自然与躬耕田园两个方面,试论其与自然的和谐。

一、“质性自然〞: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根底崇尚自然、“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是陶渊明坚决不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他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和基矗“从这种保持本性、崇尚自然出发,渊明开朗的胸襟,就能领会万物的生机,获得自然的乐趣。

〞[1]陶公诗文中约有100篇〔首〕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象,涉及到数百个自然名物。

陶公诗文中的“自然〞包括两类含义:一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大自然,指除人以外的天地万事万物;一是指人的精神状态,是老庄的核心思想,指人不受外界拘束的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状态。

杨仲义先生认为陶渊明的“质性自然〞,有五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曰“性本爱丘山〞;二曰“少无适俗韵〞;三曰“静念园林好〞;四曰“依依在耦耕〞;五曰“聊且凭化迁〞。

[2]也即本文所指的“自然〞两类含义的具体细化。

笔者拟将这些自然景物分为三类〔另将“园田〞放在第二局部论述〕:〔1〕动植物。

a.鸟类。

如:飞鸟、失群鸟、翔鸟、羁鸟、孤鸟、倦鸟、归鸟、高鸟、凤鸟、黄鸟、青鸟、边雁、丛雁、鸿雁、别雁、云鹤、春燕、新来燕、离鹍、鸣鸥、孤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自然一一论渊明对自由的追求容提要晋是人的生命意识觉醒的时期。

本文试图从政治理想(’’惠和千里,’)和人格理想(’’质性自然,’)两方面揭示渊明的生命意识。

“自由”既有人格的意义,也含有为实现目标而确证自我力量的意志的自由。

在渊明的诗文中,“自然”、“真”、“自由”是相通的,“自然”包含三层意思:本真的自我,人格的自由和自然界。

渊明以自我精神的完善,超越羁绊和痛苦,赋予生命以充实和圆满,实现人格的自由与回归。

关键词:生命意识“惠和千里”“质性自然”意志自由回归自然目录引言 (1)一、“惠和千里”的入世情怀·························……’‘’.“””””’“2(一)意志自由···················································……‘·’2(二)出仕的原因····································……””‘’.”‘”’‘’3(三)“惠和千里”·····································……”“‘”””5二、“质性自然”的人格理想 (7)(一)归田的原因·····························……”””””‘’‘’‘”‘””7(二)归田后的收获 (9)(三)桃花源 (11)三、回归自然 (14)(一)“自然”的含义······························……‘”””””””14(二)回归自然··································……‘·…”””””””’15结语.........................,. (23)注释 (24)主要参考文献··················································……”’‘”””26后记 (27)引言晋时代是人的觉醒的时代。

人们从汉代绝对统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个人的主体意识开始醒,思想界重新复归于多元化的局面。

面对残酷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神仙方术暴露出其虚妄的本质。

人们的生命意识趋向理性化,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长生不死说的荒谬。

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伴随这种进步而来的是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感伤。

面对永恒的宇宙,人们发现个人的渺小和无奈,特别是看到人的生命在天灾人祸中的脆弱和不堪一击时,理性的认识和非理性的愿望在晋人的胸中激荡,从而导致自身生命情绪的激烈化。

晋南北朝的士子层中弥漫着人生如寄的伤感,它的直接渊源是《古诗十九首》中那种人生如寄的感伤主义思绪:“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对死生、时空的咏叹几乎成为贯穿晋南北朝的时代主题。

从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短歌行))),秘康的“人生譬朝露,世变多百罗”(((五言诗》),到陆机的“夫死生是失得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大暮赋序))),到王羲之的“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兰亭集序》),直至朝江总,尚在《岁暮还宅诗》中伤情地唱道:“长绳岂系日?浊酒倾一杯。

”诚如王瑶先生所说:“我们念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最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感情。

”[l]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渊明亦叹道:“人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饮酒诗》其三、其十五)生命短暂的事实和企求永恒的愿望是矛盾的,而且不可调和。

人们“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所以对现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和宝贵。

放弃了祈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2]。

当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增加生命的密度”即如何实现现有的人生价值时,生命的意义便变得更加复杂,形成许多思想分野。

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价值取向:一是追求生命的超越和不朽,企求在有生之年留下可以让后人景仰的东西:“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

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若著篇籍。

”[3]企图通过“立德”、“著篇籍”让生命穿越时空永放光彩;一是追求物质的满足,崇尚现世的享乐,一部《世说新语》为我们揭示了多少晋人放浪骸的生活。

“历史就是生回归自然一一论渊明对自由的追求与死的延续。

汉人想把死统一到生中来,在死后的‘世界’中也要服用大量生人器物。

晋人则清醒而痛苦地看到生必然统一到死中去,他们虽也企仰着游仙服食,但心对其效果却往往是怀疑的,所以他们的情怀是悲凉的。

于是不少士人乃倾心于现实的功业、著述以至享乐。

总之,所追求的是现实的、地上的,而非虚幻的、地下的,晋人对于今日是分外地执着了。

”[41其实,从晋人的诗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大一统的汉代,文人们各各不同的思想、人格在当时虽然痛苦却比较自由的时代还是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凸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演绎了生命的意义,以不同的方式实践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建安以降,士人们各各不同的言行举止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晋名士风流图,这可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世说新语》、《三国志》、《晋书》、《建康实录》等记载中得到证明。

渊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体验了自己的生命,他以清醒的头脑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生命,表现出超越生死,委运乘化的闲适自得。

对渊明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思想的研究,历来讼争较多,主要围绕于他对政治和归隐的态度上。

笔者认为,渊明的人生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他的政治理想;一是他的人格理想。

为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一一人格的尊严和自由,他曾付出过惨重的代价,走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人生之路。

一、“惠和千里”的入世情怀(一)意志自由前文己经说过,晋是人的觉醒时期,特别是生命意识的觉醒。

个人以主体的姿态审视社会和人生,而社会是由人与人组成的。

人与物的最本质区别就是具有社会性。

对于现实事功的追际上是人以主体的姿态参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调整,以期影响他人和社会。

高尔泰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个体与群体总是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对立存在的。

个人以主体的眼光来看待整个社会。

个体的有目的活动能否得以顺利实现,其实是个体能否在社会中以主体的地位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人的自由的问题。

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主要形式,通过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他们自身。

困这一点必然关系到人的意志问题:“意志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积极的能动主体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机制,是人所独有的精神形态之一,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控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一种意识过程,是人由部意识导向外在实践的精神冲动力和实践欲望。

”[6j渊明曾多次出仕,是什么“部意识”促使他出仕呢?他想在仕途上实现怎样的“预定目的”呢?他的“有目的的活动”顺利实现了吗?他作为社会中的个体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获得了自由吗?(二)出仕的原因少年时的渊明本是“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的,而且以“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作为人生的目标。

所以他一踏上仕途,就象鸟儿关进了笼子一般的痛苦: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髻憩通衙;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