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

合集下载

孤舟·孤影·孤云——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孤独问题

孤舟·孤影·孤云——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孤独问题
多次 出现 :
们 最熟悉 的“ 采 菊 东篱 下 , 悠然见南 山” 来说 , 其 见 于 陶 渊 明 隐居 田 园 时 所 作 的 组 诗 《 饮 酒 二 十 首》 ( 以下 简称 《 饮酒》 ) 的第 五 首 。然 而 细 读 《 饮 酒》 , 我们 会 发 现 组 诗 中所 蕴 含 的 孤 独 感 和 它 表
丧偶 , 故 匠人 辍 成 风 之 妙 响, 庄 子 息 濠 上 之 微
言。 ” ‘ 聊 ’ 由此看 来 , 此 种 理 解 也 未 尝 不 可 。 同 样, 我们 可 以推 测 , 《 饮酒 》 其 五 这 首 诗 确 实 可 能 暗含 了陶渊 明无法 与庄 子 相与 言 的孤独 。毕 竟他 也 曾慨 叹道 : “ 不 见 相 知人 , 惟 见 古 时 丘 。路 边 两 高坟 , 伯 牙 与 庄 周 。此 士 难 再 得 , 吾行 欲何 求 !
英疏 日 : “ 夫忘 言得 理 , 目击 道 存 , 其人实稀 , 故 有 斯难 也 。 ” [ 。 ] ‘ 田 晓菲 曾指 出 : “ 庄 子所 渴 望 的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仅 仅是 某种 ‘ 真意 ’ 而已, 他还 渴 望 得 意 忘言 的
人 与他交 谈 。哲人 的孤 独 隐含在 这种 自我 矛 盾 的 渴望 里 , 诗人的孤独则表现在他 就是那个 ‘ 忘 言 之人 ’ , 可是 哲 人 却 不 在 了 。 ” l 9 l ( 此 种分析 , 未 免将 “ 忘言” 的庄 子和 陶 渊 明世 俗 化 了 , 毕 竟他 们 在我 们心 目中总 是 超脱 于 物外 、 忘情 于世 俗 的哲 人 和诗人 。但 考 虑 到 “ 鼓 盆而歌” 的 庄 子 也 曾在
达 的瞬 间的超 脱不 相上 下 。鲁 迅先 生 曾经就 陶诗 提 醒过 我 们 , 倘 要论 文 , 最 好 是顾 及 全 篇 , 并且 顾 及作 者 的全人 , 以及 他 所 处 的社 会 状 态 _ 2 J 。我们 阅读 陶诗 , 自然也 不 能 对 全 篇 中 的孤 独 意识 视 而

试论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与

试论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与

对后世的影响试论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与对后世的影响前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文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其文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深沉。

其中,尤以其表现孤独情感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影响。

本文将就此探讨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

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陶渊明作为文士,身处政治不安的时代,对于生活的不满和困苦深有感受,这促使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情感。

以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为例,诗中描述了他在逃避战乱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情景,将自己与世俗分离,与荒野、花草相伴的情怀通过文字传遍天下。

又如《归去来辞》中,他写道:“山中无有乱石塞,河上不曾断人肠。

”表达出在飘零漂泊中,能够寻得一处宜居之地的难得与喜悦。

陶渊明的诗文语言清新脱俗,意蕴深刻,充满诗情画意。

对于孤独情感的表现,他不是简单的将孤独单独抽离出来,而是将孤独与自然、生命融为一体,这也是他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之处。

这使得陶渊明的文学作品被赞誉为中国古代诗词中最具个性和内涵的代表之一。

陶渊明孤独情感对后世的影响陶渊明尤其是他表达的孤独情感,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传统文化中,孤独是一种不被认可的情感体验,陶渊明在他的创作中将孤独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情感,更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追求。

他将孤独与理想值得追求的独立、自信联系起来,强调了个人独立起来的重要性和价值。

这种积极的精神追求也形成了对后世的鼓舞。

其次,陶渊明的孤独情感表现让后人从中品味生命的价值,从而产生追求人生意义的深深感受。

他通过情感体验让人们找到生命的温度,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从而启示了人们追求人生意义的方向。

这也是陶渊明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点。

最后,陶渊明的文学风格和孤独情感表现也为后世文学的创新提供了方法和指导。

他运用纯粹的文学表达,将孤独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得作品既有文学之美,更具有人性之美。

这种表现形式为后世文学界创新开辟了道路。

试论陶渊明的孤独意识

试论陶渊明的孤独意识

试论陶渊明的孤独意识文化艺术孙玉杰(河北青县第一中学,河北沧州062650)蔓脯耍]:|『提起陶渊孵,叠器钔脑海中立即套浮瑗鬻i采菊蠢篱藁{l_|潍然霓南镢鬈的商面,联想起?芳草鲜美誊落荚缤纷!。

的j}!Il;花源≯。

固喻着一。

i i二死去试袄道_|{l乇氍瓢越’警娟整簪跫鼍;|逮设躜冁溅啜氏楚婚渤溉镝曳媳表繇纯.j壤萎撒酶礴谶囔。

j而畿其文的誊最娟瞒瀑哦誊i j§||蛩{}:|珏亳龄氐j书黼强≮≈满漶落誊赜畿毫尊j毒毪j j i i i i i l l i i0j j|j i l i|i i||j鲁迅先生指出:“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

”关于陶诗,陈沅曾说:“读陶诗者有二蔽:一则惟知钼园田居>够廊及田间诤}_数首,景物堪玩,意趣易明;至若欲湾惯曲便已罕寻:似吉>《杂谶}意更难测。

徒以陶公为田舍翁,闲适之祖,此一蔽也。

二则闻渊明耻事二姓,高尚羲皇,逆事寻响,望文生义,稍涉长林之想,便谓采薇之吟,岂知考其甲子,多在强仕之年,宁有未到义熙预兴易代之感?至于‘述酒’述史,缺山海经》本寄愤悲,翻谓恒语,此二蔽也。

”魏晋是人的觉醒时期,文学的自觉时代。

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里,人们更向往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

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代表,研究他的自我意识,剥离静穆幽远的外衣,审视他最核心的孤独寂寞意识,对于匡正对陶渊明的历史偏见,追寻陶公平生的心路历程,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孤独寂寞不是偶然的,单纯的。

这首先体现在陶渊明独特的教育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经历中。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家思想较为明显。

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职:他又饱读儒学经典,“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所以早年就有“佐君大业,大济苍生”的雄心,盼望建功立业,治国安邦。

但东晋政治腐败,司马道子、元显专权,王国宝乱政,王恭、殷仲堪反叛,桓玄夺位,在这样的黑暗现实中,他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性本爱丘山”的个性以及来自家族的影响又造就他企慕自然,向往隐逸的思想。

民国学人之陶渊明孤独论及辨析

民国学人之陶渊明孤独论及辨析

民国学人之陶渊明孤独论及辨析
刘中文
【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3(42)1
【摘要】民国学人在四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的孤独。

一是孤独的状态:甘蛰仙对陶渊明的孤独作沉潜式的情感解读,俞人元则认为陶渊明在社会、朋友、家庭中都是孤独的,谢循初阐释了陶渊明在性格与社会境遇两个层面的孤独。

二是孤独的原因:甘蛰仙认为陶渊明的孤独源于其傲岸清刚的性情,李长之认为陶渊明的孤独乃是其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谢循初则从身体状况、居住环境等六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陶渊明孤独的原因。

三是孤独的排遣:陶渊明以饮酒来排遣孤独是民国学人的共识,俞人元将陶公之酒与苏轼之贺若对举,推崇二者在酒与琴中的至尊地位。

朱光潜则反驳陶渊明饮酒“逃避论”并高扬陶渊明之酒德。

四是孤独的意义:甘蛰仙认为孤独决定了陶诗的风格与艺术手段,俞人元认为孤独玉成了陶渊明的人格与诗品,李长之则以壮美理论系统阐释了陶渊明的孤独。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刘中文
【作者单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陶渊明拒绝檀道济馈赠辨析——兼及陶渊明的自卑心理
2.孤独人生寂寞诗-陶渊明诗孤独寂寞的情绪基调之成因和特质
3.由陶渊明之读书论及读陶渊明之书
4.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说起──《由陶渊明之读书论及读陶渊明之书》续一
5.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及实践的若干问题辨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

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

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陶渊明是孤独的诗人引导语: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那么他也是孤独的诗人?世人皆曰陶渊明爱菊,我今来说陶渊明爱树。

说起陶公爱树来,在很早的时候我读《闲情》一赋便已留心到了。

《闲情赋》里头有一件一件的愿什么愿什么,好比说愿在发而为泽,又恐怕佳人爱洗头发,岂不从白水以枯煎?愿做丝而可以做丝鞋,随素足周旋几步,又恐怕到时候要脱鞋,岂不空委弃于床前?这些都没有什么,我们大家都想得起来,都可以打这几个比方,独有“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算是陶公独出心裁了,我记得我读到这几句,设身处地的想,他大约是对于树荫凉儿很有好感,自己又孤独惯了,一旦走到大树荫下,遇凉风暂至,不觉景与罔两俱无,惟有树影在地。

大凡老农老圃,类有此经验,我从前在乡下住了一些日子,亦有此经验也。

陶诗《读山海经》之九云: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这首诗我真是喜欢。

《山海经》云,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禹谷,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个故事很是幽默。

夸父杖化为邓林,故事又很美。

陶诗又何其庄严幽美耶,抑何质朴可爱。

陶渊明之为儒家,于此诗可以见之。

其爱好庄周,于此诗亦可以见之。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是作此诗者画龙点睛。

语云,前人栽树,后人乘荫,便是陶诗的意义,是陶渊明仍为孔丘之徒也。

最令我感动的,陶公仍是诗人,他乃自己喜欢树荫,故不觉而为此诗也。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他总还是孤独的诗人。

陶渊明《闲情赋》[原文]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

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

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

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对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

对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

对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
陶渊明归隐行为是个悬念,许多中国古代文豪都流传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故事,但陶渊明归隐行为却对许多人来说颇具神秘感。

陶渊明有一段光辉的人生,他也是中国的宋朝著含,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概称
为“中国最伟大的古典詩人”,乐府中大量文豪哲学家所作的民歌数量足以使他被收录在《史记》和《国语》之中。

陶渊明归隐这一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大
家都表示心头惊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陶渊明归隐是为了实现其“人生的梦想”—超越人世的孤独。

陶渊
明深知秉性者泯其章,改变一切都有孤独的路,完成自己的梦想,而他选择归隐并转向礼道。

另一些人认为此举正是表明其敬畏天道的精神,而不是一种懦弱,而他应当在他安身居住的地方他就觉得自己在他安身定位之处,故此他非常安静,并不期望被发现。

如今,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归隐行为的更多信息,这些信息不但
令人惊叹,而且可以让我们反思陶渊明在个人生活和智慧丰厚的作品背后,不断研究其归隐原因的深思。

总的来说,陶渊明归隐行为对许多人来说充满了悬念,尽管存在不同的看法,
但我们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进一步探究陶渊明归隐行为的原因,向更多人发掘他的非凡才识及其孤独的精神,以更好地认识陶渊明这位文豪的成就和才智。

如何看待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作文Tao Yuanming's decision to abandon his official post and lead a reclusive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is a choice that has fascinated and inspired people for centuries.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决定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选择了离开尘世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On one hand, some may view Tao Yuanming's decision as a courageous and unconventional one. By rejecting the trappings of wealth and power, he prioritized his inner peace and spiritual fulfillment above all else.一方面,有人可能认为陶渊明的选择是勇敢而非传统的。

通过拒绝财富和权力的诱惑,他将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满足置于至上。

On the other hand, some may argue that Tao Yuanming's decision to abandon his official post was a selfish one. By retreating from society, he may have neglected his responsibilities to his family, community, and country.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陶渊明辞官归隐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通过远离社会,他可能忽视了对家庭、社区和国家的责任。

From a spiritual perspective, Tao Yuanming's choice can be seen as a quest for deeper meaning and connection with nature. By immersing himself in the simplicity of rural life, he was able to cultivate a sense of harmony and tranquility that is often elusive in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urban existence.从精神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的选择可以被视为对更深层含义和与自然的联系的探求。

浅说陶渊明的孤独

浅说陶渊明的孤独
的悲哀 。他感叹黔娄“ 来将 千载 , 从 未复见斯俦” 感叹 “ , 知音 苟 不存 , 已矣何所悲” 。当他 的朋友 , 与他 同被 称为“ 浔阳三 隐” 的 周续之 , 和祖企 、 谢景夷应征讲授孔学 , 陶渊明专门赋诗写到 “ 相 去不寻常 , 道路邈何 因” 写到 自己“ 夫有所爱 , , 老 思与 尔为邻” 。
而它所带来 的也可能是不快 乐或者痛苦。 陶渊明一直徘徊于 田园和政 治, 直到他五十 四岁那年 , 毅然 决绝的从官场辞退才真 正的走 向了田园生 活。也正是从 这个 时
往往人藉 以摆脱 孤独 的方法就 是 寻找 感情 的安慰 。人 常 说 , 好的友情是两个身体 , 最 一个灵魂 。它是孤独 的人 生最 好的 补药 。而恰恰在这方面 , 陶渊明也是极度匮乏的。 陶渊 明的诗中 , 经常咏叹知 己之情。也感叹 “ 知音世所稀 ”
关键词 : 陶渊明; 孤独 ; 思想; 感情 ; 生死 中图分类号 :2 7 I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 1l 2 1 )9— 2 l— 3 17 2 1 (0 2 0 05 o
得虚与委蛇 , 变得虚伪和狡诈。“ 同毁异 , 雷 物恶其上” 。这对耿
直刚拙 的陶渊明来说 , 是无法苟 同的。他看 透了 官场和社会 的 黑 暗, 在几经出仕之后 , 不愿与整个官场的腐败 同流合污 , 违 己 “ 交病” 而毅然走向了田园 。 陶渊明渴望有所 作为 , 而现 实 的政 治环境不可 能让他 有 然
超越 , 便注定了 为仕 , 藏器 于身 , 时而动 。陶渊 待 明是看不起这样 的人的。他 因为看透 了社会 的腐 败 , 因而其归 田比任何人都要坚 定和决绝 。他 的固穷不是 为了更好 的出仕 , 而是对 自己真性的坚守 。因而周续之的出仕 , 让他深 感痛心 , 因 为他知道 , 彼此志趣上的不同只会让大家 的距 离越 拉越 远 , 而这 是他所不想看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文学硕士毕业论文
摘要:陶渊明,这位被钟嵘在《诗品》中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文学大家,是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然而陶渊明为士大夫们筑了一个“巢”,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孤独感。

本文主要从陶渊明的社会生活及其创作的生命诗文中,追寻感受这位孤独隐士的自白,以期更好地贴近他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陶渊明;生命;诗文;孤独感
孤独,在中国文字解释中,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

也就是独一无二的王者,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很平静地独行。

陶渊明正是这样的孤独者,他是田园诗派的王,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却也有深刻的绝
望与悲哀。

他生前为诗为文为人不做媚时媚世媚俗之语,独寻真知。

杜甫写的《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用在陶渊明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陶渊明诗文中历历可见的孤独感是在魏晋动荡局势中滋养出来的,也是他在对自己生命思考里无法摆脱的。

因此,其孤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会生活的孤独,二是宇宙生命的孤独,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者相互交缠。

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的陶渊明,自幼受着儒家的传统教育,在“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下,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大济于苍生”的抱负是再寻常不过的。

然而不幸的是,在晋宋易代之际极度复杂动荡的政治环境之中,由于门阀制度森严,下层文人不是有心报国,无路请缨,就是随时可能卷入政治漩涡,成为无谓的牺牲品。

正如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里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况且其“质朴自然,非矫厉所得”,因而每次出仕都令陶渊明感到“一形似有制”。

终于,在彭泽县令任上八十余日后,陶渊明以一首《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结束了他的仕宦生涯。

陶渊明于社会生活的孤独不,仅体现在治国上,还有其齐家。

他的绝意仕途,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世俗观念的质疑。

亲友的劝仕,使他深陷于不被理解的孤独痛苦之中。

他感叹“邻靡二仲,室无莱妇”,“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其中不无期盼知音赏识的意味。

纵然羡慕子期伯牙,庄周惠子,陶渊明也宁愿孤独,不想随其波逐其流。

“吾驾不可回”是陶渊明对尚同的世俗观念的坚定回答,因此也产生了树立独立人格的欲求。

我以为,幸的是其仕隐抉择的几度纠缠,亲人知己逝去不复返的无依,与农民不能交心推腹的苦闷,这些社会生活的孤独感,看似颓废、悲观、消极,
却铸就了陶渊明更高层次的生命孤独。

陶渊明借由田园隐居,跳脱出狭隘意义上哀伤的孤单与落寞的苦吟,归于自然,真正附其根。

时代社会的生活经验让他沉淀于生命本质,渗透出轻松、释然、安静的孤独。

与大多数如屈原、陈子昂这样消极等待的孤独者不同的是,陶渊明发现了“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他能清醒坦然认识到自己孤魂游子的处境。

虽苦闷,却也不乏一丝明朗,他一生探求的
就是如何归复自己的本真,那生命的故园。

陶渊明从田园风光中,体味孤独,获得了身心的自由,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得到了彻底的舒展。

在陶渊明作品中常出现的云,是其孤独的化身。

在《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无所依”中,通过“独无依”的孤云直接体认人的孤独;在《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通过来去自由,无所牵
累的“无心云”来寄托其对孤独的超脱化解。

此外,当时诗坛玄言成分的膨胀,陶渊明虽能独辟蹊径,守其清质,但老庄玄谈思想,自小就耳濡目染,聪慧的他自然有所参悟。

其中突出表现在他对时空的认识,在他看来,人也是可怜的。

《形影神》里,“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謂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在无穷无尽的时间里,人的生命只是短暂的一瞬;在无边无际的空间中,人的个体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

这种对生命和宇宙的远距离观照和哲理性思考,使得陶渊明对其自身价值产生一种迷惘孤独感。

他如同许多玄学家一样,因宇宙的无限而感到个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

但他却也更清醒,“躬耕”的脚踏实地让他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陶渊明这个“达人”领悟到做人首要的是“且尽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游斜川》里,陶渊
明这一及时行乐的思想,是出于对自然宇宙,对生命的热爱,而且爱得越深,就越发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短暂。

这也是他之所以领悟到自己不适合于“俗韵”,进而放弃仕途,回归“丘山”的原因之一吧。

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由对生命的思考而产生的孤独,一旦意识到了之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

可是,真的孤独不是由于内向,而是由于卓越,这种对自我深刻认识的孤独,为什么要摆脱呢?每个人生来就有孤独的一面,正是由于这一面,我们才会舍弃一些外物,贴近一些外物。

而舍弃的往往就是繁杂无用的,贴近的却是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

陶渊明正是如此,社会生活、宇宙生命的孤独虽令其苦闷,但同时又让他发现孤独是实现自我的最佳氛围,那般采菊、饮酒、读书、写诗的生活在后世果然成就了这位“古今隐逸之大宗”。

所以说,孤独感并没有那么糟糕,孤独让我们看清自己,
我们会在其中找到亟待拯救的本我以及施展拯救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