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澄之对陶渊明的接受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兼与宁稼雨先生商榷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兼与宁稼雨先生商榷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兼与宁稼雨先生商榷
王建国
【期刊名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4)001
【摘要】<世说新语>未收陶渊明,并非因其门第的关系,应与<世说>收录清谈风流轶事的旨趣有关.陶渊明时代,清谈之风已经式微,<世说>于此时代收录条目极少,这是<世说>不收陶渊明主要原因.另外陶渊明在当代并未有他在后世那样巨大的影响,也是<世说>疏漏陶渊明的一个原因.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王建国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论陶渊明与魏晋风流的背离和补充——兼谈《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 [J], 王慧刚
2.也谈《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 [J], 蒲日材
3.《世说新语》之“袁公”考辨——兼与范子烨先生商榷 [J], 左宜华;陈祥谦
4.试论陶渊明对人的"社会性"的超越——兼与王国璎先生商榷 [J], 乔健
5.陶渊明彭泽辞官"畏罪潜逃"辨--兼与耿宝强先生商榷 [J], 邓政阳;袁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论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第22卷第5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罂!!:j2,604年9月JouRNALoFGuIzHouuNIVEI坞ⅡY(socialscience)sep.2()c珥:::::::::::=====================================================论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何海燕(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陶渊明的诗文在文学接受史的长河中呈现出十分独特的形态,经历了一个由晦到显的漫长历程,在宋代才得到众多文人的推崇,他的文学地位也在此时得以确立。

宋代文人对陶渊明诗文的推崇与解读揭示出文献在流传和接受过程中与时代文化精神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陶渊明;宋代文人;接受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04)05—0103—05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是在他当时的时代就确立了,而是经历了一个由晦到显的漫长历程。

东晋六朝时期,陶渊明在文坛上甚是寂然,仅有少量文人对他加以关注。

在唐代虽然受到多数文人的关注,但仍是“绝无知其奥者”。

…到了宋代,陶渊明才备受推崇,成为最为时人瞩目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所呈现的独特的接受现象,吸引了不少的研究者,关于陶渊明的接受史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基本上形成了上述较为一致的观点。

惜对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情况及原因的论述力度不够,而宋代又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时期,故撰此文进一步详加论述。

“渊明文名,至宋而极。

”[21钱钟书先生的这一论断精当地概括了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状况。

在宋代,对陶渊明的喜爱是一种普遍现象。

无论是宋代的隐逸者,还是有志于政治仕途的文人,还是“穷理尽性”的理学家,抑或南宋慷慨激昂的爱国诗人,都对陶有一种普遍的认同感及仰慕感。

林逋在《省心录》中赞陶渊明“名节与功臣、义士等”;苏轼在《与苏辙书》中则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邵雍在《读陶渊明(归去来)》诗中以继承陶诗风范为己任:辛弃疾在《鹧鸪天》序中称其“读渊明诗不能去手”。

不同朝代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

不同朝代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

不同朝代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不同朝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欢迎大家阅读!东晋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

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隋唐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

议清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议清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Jan.2019/No.l议清人对陶渊明的评价徐艳凤(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1517)摘要:清代的文士十分仰慕陶渊明,并纷纷学习陶渊明的人格思想及其艺术风神。

笔者以清人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为线索,从对陶渊明的人格之推崇、诗文之赞誉以及人格与艺术成就之间的交融几个方面入手,映照清代的众多士人,将文学与士人心态研究结合起来全方位殳体的审视清时期中国传统儒家文士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同时将陶渊明放在清代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而总体梳理清代文士的精神面貌,还原陶渊明的精神文化品格,明确清代士人对陶渊明之接受。

关键词:清代士人;陶渊明;接受研究中图分类号: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71(2019)01-0023-04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同时也是清代士人的一个心灵导师。

陶渊明最大魅力在于人格上的淡泊与超然,而这种淡泊的人格魅力正是清代士人所肯定与推崇的。

正如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所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①王国维认为,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如果说杜甫身上所体现的是忠君爱国的济世思想,苏轼提供了如何将兼济与独善融合的范例,那么陶渊明则是提供了归隐以及比归隐更高层次的人格魅力。

一、对陶渊明人格魅力之推崇清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清代的士人们在严酷的封建统治、尖锐民族矛盾以及文字狱的制约等多重矛盾之下,形成一种隐逸的社会风气,这种挥之不去的隐逸情结致使他们在残酷的社会境遇面前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

正因如此,清代士人急需一位心灵皈依的前贤领袖以指导方向,他们寻寻觅觅,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具有极大人格魅力的陶渊明身上。

清代士人对陶渊明极为赞赏和倾慕,正如方体在《晋征士靖节先生祠碑记》所云:呜呼!自古高隐之士,或愤世绝俗,或委蜕遗荣,其中心之嚼然不滓者,皆有贯日星而流金石之气,是以精耀同乎天地,令名传聆无穷,盖其志节有不可磨灭者矣。

论金代文学对陶渊明的接受——以蔡松年为例

论金代文学对陶渊明的接受——以蔡松年为例

俗 、渴望 超 脱 。如 “ 北 窗 谈 清 风 ,慨 望 羲 皇 时 ”
(《 淮南道 中》 其三 ) ,化用了陶渊明 “ 北窗”之 典 ,表达 了 自己渴望 过那 样脱 俗 生 活 的强烈 愿 意 , 物 ,今年 真好 秋 。 然 而现实 生 活 使 他无 法 如 愿 ,从 而 生 出 了无 限 感 平生所求无它 ,只要摒弃 俗物 ,寻求一碧 丘 慨。“ 二顷只谋他 日 老 ,五弦犹喜 晚风清” (《 和 壑 ,便是今年好秋 ,亦是人生好秋。蔡 氏所追 求 子文 晚望》 ) ,则用 了陶渊明 “ 蓄五 弦琴” 之典, 的是 一种 远 离 世 俗 的淡 泊 生 活 ,而 这 一 情感 恰 是 抒发 了自己渴望归隐 田园,过那种 与世无争的闲 诗人借冲和淡远的诗境体现出来的。 适生活。“ 小眠鼻观先通 ,庐山梦 旧清绝” (《 江 正 如 袁行 霈所 看到 的 :“ 陶诗纯 以 自然 本 色 取 神子慢 》 “ 紫 云 点枫 叶 ” ) ,诗 人 的庐 山 旧梦恐 怕 胜 ,它 的美是 朴 素 美 。… …然 而 ,如 果 仅 仅 是 朴 就是 陶渊 明式 的躬耕 生 活吧 ! 素平淡 ,不 会 产 生 强烈 的艺 术 效 果 ,陶诗 的好 处 两人都厌 恶官场的险恶生活 ,都喜欢 田园的 是朴素 中见豪华 ,平淡中有瑰奇。 ” 在这一点上 , 宁静适 意 ,他 们 选 取 具 有 一 定 情 感 意 蕴 的意 象 , 蔡松年 主 动 取 法 渊 明 ,他 努 力 营 造着 淡 远 闲适 的 用 “ 清 ”字 作 为 修饰 词 ,营 造 出一 幅 幅或 清 淡 雅 意境 ,但 由于 蔡 氏缺 乏 与 自然 冥 合 的生 活 体 验 和 致 、或 清静 详 和 的意 境 ,来 反 悔 内心 对 自然 的 喜 思想高度 ,使其诗歌意蕴远不及陶渊明深厚醇正。 爱 ,对 田园 的 向往 。 只 是 相 较 陶 渊 明 而 言 ,蔡 松 ( 二 ) 对 陶 渊明清 新 朗澈 风格 的接 受 年用 “ 清 ” 时 多 了 一 些 冷清 ,少 了一 丝 清新 ;多 宋 人对 陶 诗 之 “ 清 新 ” 风 格 有 明确 体 认 ,如 了一点 孤寂 ,少 了一 片温 清 。 其 二 ,清越婉 转 之 丝 竹 管 弦。音 乐 是 陶渊 明 苏轼有言 :“ 惟陶渊明一集 、柳子厚诗文数策 ,常 置左 右 , 目为 二 友 。 今 又 汝 来 贶 ,清 新 温 丽 ,与 生活 中不可 或 缺 的精 神 享 受 ,清 谣 唱 出 内心 的婉 柳 、陶真 为三 友矣 ” [ 3 】 ( ) 。辛 弃疾 更 明 白地指 曲 ,清 吹能 传 达 偶 得 知 音 的快 意 ,清 歌 能传 达 他 出 :“ ( 陶渊 明 )千 载后 ,百篇 存 ,更 无 一字不 清 对 贫士 的怜 悯 同情 。 而 蔡 松 年对 音 乐 的喜爱 也 不 真。 ” 以至 连 清 人 方 东树 也 附 会 日 : “ 陶公 别 是 亚 于 陶渊 明 。在 其 诗 词 中 ,常 提 及 自己对音 乐 的 种 , 自然 清 深 ,去 《 三百篇》 未远 ” J 。 在 陶 热 爱 以及 生 活 中音 乐 的重要 性 。“ 时无 陶彭 泽 ,此 渊明所传世的 1 2 5首诗里 , “ 清”字 累计 出现 3 2 曲难知音” (《 丁巳九月 ,梦与范季霜同登北潭之 次 ,居于 陶诗 高 频 词 的前 列。而笔 者据 元 好 问 临芳亭 ,觉而作诗记其事 ,以示范》 ) ,好 曲无人 《 中州集》所录蔡松年 5 9首诗 以及魏道 明 《 明秀 欣 赏 ,只能 孤 独 聆 听 ,知 音难 寻 ,诗 人 不 由得 生 集注》蔡松年 8 6阕词进行统计 ,发现其中 “ 清” 出种种感慨 :“ 佳人发浩歌 ,此乐当不朽” (《 庚 字也 出现 达 6 6处之 多 ,在蔡 氏作 品 高 频词 的排 列 戌 九 日还 自上 都 ,饮酒 于西 岩 ,以 “ 野 水竹 间清 , 中,仅次于 “ 酒” (“ 酒”7 0 处) ,位居第二。故 秋 岩酒 中绿 ” 为韵 其 八 》 ) ; “ 倦 客 秋 多 ,秋 气 还 此处 即从 景 物 、声 律 、气 度 等 方 面来 梳 理 蔡 氏 对 如酒 盏何 。松 风度 曲 ,风水 飘飘 承我足 ” (《 减 字 陶渊 明 “ 清新 ” 风 格 的接受 和继承 。 木 兰花》 “ 山蟠酒 绿 ” ) 。 无论 兴 起 狂 歌 ,还是 浅 其 一 ��

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以他的诗歌才华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几位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孔子曰:“陶渊明之诗,洋洋乎有象天地之大。

” 孔子对陶渊明的赞美表明了他对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崇高评价。

他认为陶渊明的诗歌作品浩瀚如天地之大,充满了宏伟和壮丽的气息。

王安石称赞道:“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自然的美感,他的作品简洁而深邃。

”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评价强调了他的诗歌天然、自然的美感。

陶渊明的作品既简洁而深邃,展现出他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独特理解。

杜甫写道:“陶渊明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他的诗歌富有情感和智慧。

” 杜甫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突出了他对陶渊明作品的高度评价。

他赞扬陶渊明能够在诗歌中巧妙地融入情感和智慧,使作品更加富有灵性和内涵。

现代作家鲁迅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文字清新脱俗,深受后人喜爱。

” 鲁迅对陶渊明的评价突出了他的文字风格清新脱俗,并强调陶渊明作品受到后人的喜爱。

陶渊明的作品不仅在古代广受推崇,而且在现代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综上所述,陶渊明凭借其独特的诗歌才华和对自然的热爱,赢得了众多名人的高度赞扬。

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然之美、富有情感和智慧,堪称中国文化的瑰宝,并且在过去和现代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后人对陶渊明评价的作文

后人对陶渊明评价的作文

后人对陶渊明评价的作文
陶渊明,一个名字,一个传奇。

后人对他的评价,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有人说他是个大懒虫,整天游山玩水,不务正业;也有人说他是个伟大的诗人,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眼中的陶渊明,看看这位大文豪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要说的是,陶渊明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他的诗歌,无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咏史抒怀诗,都堪称一绝。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就连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也曾称赞陶渊明的诗歌:“渊明之才,真堪比肩摩诘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陶渊明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物。

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他也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比如说他有点小气,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

还有就是他有点懒散,不太喜欢劳动。

这些缺点,让陶渊明在后人的印象中留下了一些不太好的地方。

但是,我认为这些缺点并不能掩盖他的优点,也不能说明他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人物。

他的诗歌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虽然他也有一些缺点,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敬仰和喜爱。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陶渊明的优点,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我想用一句成语来形容陶渊明:“才子佳人”。

陶渊明既有才华横溢的一面,又有风流倜傥的一面。

他就像是一位才子和一位佳人组成的完美组合,让人无法抗拒他的魅力。

希望大家都能像陶渊明一样,拥有才华和魅力,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人。

论金代文学对陶渊明的接受——以蔡松年为例

论金代文学对陶渊明的接受——以蔡松年为例

论金代文学对陶渊明的接受——以蔡松年为例
于东新;石迎丽
【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2)001
【摘要】金代文学的陶渊明接受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取向,而蔡松年之陶渊明接受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金源文坛陶渊明接受的主要方向.概而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陶诗艺术的接受,即在平和淡远诗境、清新朗澈风格以及自然率真语言等方面,蔡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二是对陶渊明人格思想的追求,蔡氏或对陶高尚人格的倾慕,或对陶隐逸情怀的向往.但在慕陶、效陶中,蔡氏亦有自我面目,即蔡氏“雄放清劲”的文风不同于陶诗的清新自然.同时,蔡氏对陶之人格的继承是不彻底的,甚至流于形式,其人格境界无法与陶比肩.而这些正是金代文学陶渊明接受的基本特色.【总页数】5页(P1-5)
【作者】于东新;石迎丽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金初文学之陶渊明接受——以宇文虚中、蔡松年为中心
2.蔡松年与陶渊明之比较
3.论蔡松年对陶渊明的接受——以“酒”意象为角度
4.金代词家蔡松年词刍论
5.金代三文学家评传(宇文虚中、蔡松年、吴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不 当 , 之党 争频 发 , 澄 之 见无 可作 为 , 托 病乞 加 钱 遂 假, 于顺治八年 ( 6 1 僧装 归里 , 15 ) 从此 隐居 田间。他 曾
革的钱澄之就是众多遗 民中极 为卓越 的一位 , 由于其 四 十岁前后 的人生 经历 , 风文 笔都 发 生 了巨大 的变化 , 诗 故可将其一生 以此为 界分 为两 个 时期 。前 期 的他历 经
王 国维 曾说 : 屈 子 之 后 , 学 之 雄 者 , 明 其尤 “ 文 渊
也 这话是极符合历史 实际的。一千多年来 , ” 陶渊 明
的气节操守和人格精 神 、 躬耕 田园 的生存 方式 、 任运 委 化、 超脱旷达 、 安贫乐 道 的人生 态 度 以及 他 所开启 的 田 园诗风 , 一直深刻影 响着 后代 文 人及 中 国诗歌 的 发展 ,
了 由仕而隐的人生轨 迹 , 为 了故 国而奔 走努 力过 , 且 亲
历 了易代带给人 民的 深重 灾难 等。这 些都让 他对 陶渊 明的人品与诗文有 着 自己的解 读。他把 陶公视 作异代 的知青去效 仿。袁行 霈 先生对 此 曾有过一 段评 述 : 中 “ 国士大夫总是在 出与处之间徘徊 , 也就 是兼济 和独 善这
( 关键词 】 钱 澄之 ;陶渊明 ;接受 ( 中圈分类号 ]2 62 IO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09 4 3 《0 0 0 — o 4 o 10 — 73 2 1 )5 0 o - 5 录 了那段血雨腥风的特殊 时期 。归 园田居后 , 他躬 耕于
田间 , 固穷守节 , 作 了大量 山水 田园诗 。这 也与朱 则 创
钱澄之 (6 2~19 ) 字 饮 光 , 11 63 , 原名 秉镫 , 幼 光 , 字 自号田闯。明崇 祯 问诸 生 , 明亡 后 一 度 为 僧 , 西顽 。 号 安徽桐城人 。卓尔堪 在《 明遗 民诗 ・ 序》中说 : 古今 所 “ 称 ‘ 民’ 遗 大抵皆在凶荒丧乱亡 国之余 , 而忠义牢骚 者多 出于其 中, 其诗 歌也 有思 , 其哭 也有 怀 。 身历 明清 鼎 ”
以前 , 对清初这一特定时期关 注甚少 , 此外 , 界对 钱澄 学
两条道 路上变换 身份……士大夫在仕 途上 遇到坎坷时 ,
便很自然地想到隐退 , 也就晷回归到出仕之前的状态,
当他们 想要 回归之 际或是 已经 回归 之后 , 自然和 陶渊 便
明发生 了共 鸣。 ”
( ) 节 操 守 一 气
写 过一篇《 北山楼记》 有云 :予少 时慷 慨有大 志, , “ 颇欲 为 陶士行之所 为。生 非其 时 , 患难 颠沛 , 穷慕君 曾孙 乃 靖节先生粟里之 隐, 以诗酒终余生 。 ‘这段话清楚地表 ”o
国破 家亡 , 努力为复兴南 明王朝而 奔走 、 抗争 , 歌记 用诗
【 基金项 目】 本文为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基 金 :清初诗人对陶渊 明的接受研究” D C 10 3 “ ( Y B 00 ) [ 收稿 日期】 2 l—0 —1 OO 5 6 [ 作者简介] 夏正亮 , , 女 湖北荆州人 , 东华理工大学 2 0 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 : 08 中国古代戏曲与诗文 批评。
拉普钦柯 认为 : 一部 古典 的优 秀作 品能有 长久 的生命 “
力, 能在不同的时代 发挥 极不 相 同 的功能 , 种文 学现 这 象的产生 , 既同不同时代 、 阶层的读 者的接 受有关 , 同 也
作晶的内在本质和结构 相关 , 是这两个 因素共 同作 用 的 结果。 目前学界对 陶渊 明的接 受研 究多 集 中在 清代 ”
第 5期
论 钱 澄 之 对 陶 渊 明 的 接 受
夏 正 亮
( 东华理 工 大学 文法 与艺术 学 院 ,江西 抚 州 34 0 ) 4 00
( 摘
要 】 明末清初遗 民诗人的杰 出代表钱澄之对 陶渊明的接 受可谓是 全方位 的 , 尤其是在 其人 生后 半
段 隐居 田园期 间, 更是将 陶公作 为效仿的对 象, 写下 了大量效 陶的 田园诗 篇。本 文拟从 气节操 守、 生存 方 式与 生活态度 、 文及 艺术风格方面来论述钱 澄之 对陶渊明的接 受 诗

4 ・
明了他在青年时还 是想 有一 番作 为去 实现 建功 立业 之 志的, 然而 , 斗争还 是失败 了, 之政 治 上的 不得 意 , 加 时 局的风云变幻 , 才退而隐居 , 以陶渊明 的行 为为法 , 田 在 园中过着半耕半 读的生 活。他 的《 江村 杂述 》 表达 了 就 这种复杂的情 怀 , 云 : 勿进 王孙 饭 , 人许 报恩 。也 诗 “ 逢

对 陶渊 明人 生的认 同 与接 受
他 先是投靠福王 , 福 王政 权瓦 解后 , 继而投靠 了钱 在 他 楝 并助其起义 , 落后 , 遇 清军 , 子投水 身亡 , 败 途 妻 钱檬
亦殉难 。在遭遇 了巨大 的打击 与悲 痛后 , 又先后投奔 他 唐 王、 桂王 , 问的辗转 曲折 、 酸痛楚非一般 人所能体 其 心 会。在效力桂王 期 间 , 钱澄 之屡 次上疏 言事 , 朝廷用 但
之的研究多关 注其 民族精 神 , 在对 陶渊 明的接受上 的研 究寥寥无几 , 近 空 白。所 以本 文 拟从 接 受 的视 角 人 几 手. 以明末清初皖籍 重要 诗人 钱 澄之 为例 , 反映 清初 来
诗人对陶渊明接受 的一个侧 面。

钱 澄之 的前 半 生为 了复 兴 南 明政权 而奔 走碍 号。
形 成 了 中 阅历 史 上 令 人 瞩 目的 文 化 景 观 。苏 联 学 者 赫
杰在《 清诗史》 中所写 的钱 澄之“ 里以后 , 归 大约 4 O余年 间 , 了偶尔 出游之 外 , 除 大都 隐居 田间 , 农治 学 , 务 终老
于家。 相印证 。不 难看 出 , 与 陶渊 明一样 , ” 他 都经 历
第3 O卷
湖北 师范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nl f bi o l n e i P ispyadSca ,ine ora o e N r i r t hl oh n oi S ec ) Hu ma U v sy( o lc
Vo. O 13
No 5,0 0 . 2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