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苏州意象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江区、相城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江区、相城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第一部分1.(10分)学校开展了“拾美老姑苏,探幽新故乡”主题游学活动,下面请你跟随小苏、小吴同学,并完成下列任务。
下面是小吴为本次活动写的开场白,请帮助解决几个问题。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人文荟cuì____之地。
今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为苏州留下了____(A 丰富/B 丰裕)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激励苏州人民在新时代继续dǐ____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了进一步挖掘、开发和利用苏州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或采访历史见证人,或查阅大量书籍通过一系列专题活动,使我们在历史遗存中感受身边的历史,在情景交róng()。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借jiàn____和启发,____(A 吸取/B 汲取)营养和力量(1)请你帮助小吴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①荟cuì②dǐ砺③交róng④借jiàn(2)请你帮小吴修改文段中的错别字。
①改正:②改正:(3)请你帮小吴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A 丰富/B 丰裕)②(A 吸取/B 汲取)(4)小吴发现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帮他改正。
2.(10分)默写。
①水击三千里,。
(庄周《北冥有鱼》)②,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③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⑤万籁此都寂,。
(常建《》)⑥《虽有嘉肴》一文中,强调实践出真知,“学”“教”后会发现自我欠缺的句子是“,”。
⑦《子衿》中,“,”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手法,形成主客观时间的反差3.(2分)完成仿写。
小苏面对自己生活的苏州,不由得赞叹道:“苏州,是座亦古亦新的城市。
任岁月流淌千载小吴:“你讲的太好了,我也来接一句:苏州,是座动静相宜的城市。
,。
”4.(5分)名著阅读。
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基于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的思考

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基于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的思考张松;镇雪锋【摘要】文章首先梳理了"景观"与"风貌"两个概念的差异,探讨中城市景观在中西方认知上的不同以及在国际遗产保护政策中含义的变化,进而分析了历史性城市景观理念与方法对城市遗产保护的启示,认为需要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的范式转型.在强化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机制的基础上,认识到城市景观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多样性,注重景观资源的全面保护与利用,通过规划有效管理环境景观的变化.【期刊名称】《风景园林》【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8页(P14-21)【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与历史风貌;城市历史景观;城市遗产;景观管理【作者】张松;镇雪锋【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上海徐汇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上海2002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Fund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O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Patina of China Masonr y Architectural Heritage” (No.51378351)1.1 不断延展的“景观”内涵景观(landscape)一词,在西方社会从最初的“放眼所见之地表”到特指“风景画”,进而发展到视觉美学的含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20世纪初,景观一词获得文化和生态的意义,到20世纪末,其可持续性的内涵与价值得到关注。
早期的景观研究专注于自然风景的艺术审美特征或“如画性(picturesque)”,多采用静态研究方法。
20世纪以后,文化地理学将人类学、社会学理论引入地理学研究领域,在文化与景观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文化不再是抽象的存在,文化对景观的塑造体现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上。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智者论道 智库时代·290·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肖智中(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作为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古城的的布局结构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典型地呈现出封建时代地区中心和州府城市布局的特征。
苏州的古城保护已走过三十多年。
规划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亦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关键词:规划历程;规划现状;规划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中图分类号:G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0-0290-002一、城市概况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
早在公元前514年的春秋时代,它就已经是吴国的都城,在漫长的岁月中苏州古城历经沧桑,令人欣慰得是古城的城址至今未变。
古城内河道纵横,河、路结合构成双棋盘式格局,居住房屋邻水建造,前靠街道后临河流,粉色的墙黛色的瓦,相映成趣,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别有一番滋味,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苏州古城的的布局结构更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典型地呈现出封建时代地区中心和州府城市布局的特征。
(一)基本概况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因为苏州水多所以便以水为中心进行规划与建设,采取自然与人工开掘两种方式构筑的方格网河道系统与方格网道路密切结合,形成水、陆配合,路、河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
(二)文物古迹苏州古城内外古迹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众多。
苏州古典园林大多为私家园林,园林的数量之多令人赞叹,其造景技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都是园林艺术的精华的所在。
苏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93处,其中古城内57处。
二、规划现状(一)“全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建设现代化新区”的方针有关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及要求积极实施以“全面保护”为总的指导思想和控制原则,注重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统一性与完整性的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号召使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2019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真题试卷(精选)

单项选择题---为题目类型1.下列关于欧洲古典时期城市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古希腊城邦国家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放射状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B)希波丹姆模式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C)雅典城最为完整地体现了希波丹姆模式(D)广场群是希波丹姆模式城市中市民集聚的空间和城市生活的核心2.下列关于现代城市规划形成基础的表述,错误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B)现代城市规划是在解决工业城市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C)公司城是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D)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是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实践3.下列关于格迪斯学说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B)他在《进化中的城市》中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范围(C)他提出的城市规划过程是“调查分析规划”(D)他发扬光大了芒福德(Lewis Mumford)等人的思想,创立了区域规划4.下列关于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现代城市设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他主张通过对大城市的内部改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他提出了广场、街道、建筑、小品之间建立宜人关系的基本原则(C)他提出的“明天城市”是一个3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规划方案(D)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集中体现了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5.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不包括()。
(A)卫星城理论(B)新城理论(C)大都市带理论(D)广亩城理论6.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汉长安城内各宫殿之间的一般居住地段为闾里(B)唐长安城每个坊里四周设置坊墙,坊里实行严格管制,坊门朝开夕闭(C)北宋中叶开封城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街巷制,坊里制逐渐被废除(D)元大都城内划有50个坊,恢复了绵延千年的里坊制度7.城市用地经济性评价的因素不包括()。
1.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

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人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它也几乎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典范。
现今,苏州园林几乎全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①,从而更多地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
苏州园林的精致优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和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作为私家庭园的苏州园林,具备动态、含蓄的美感,这也使其更别具深厚的美学价值。
一、苏州园林的思想文化内涵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小巧精美、构思新奇而著称于世,精致优雅的苏州园林,有着其自为体系的独特文化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苏州园林文化形成的原因,实质上有一种特有的因素夹杂其中:即封建社会文人失意退隐、消极避世、独善其身的阴影,以此形成一种园林退隐文化。
现存于世的苏州古典园林,大多建于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其主人多为贬谪、隐退的官吏或崇尚风雅、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
“退隐”成为苏州园林的基本文化内涵。
园林主人,大多在仕途上有过执着的追求,在经历仕途凶险之后,逐渐泯灭原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萌生了退隐之心。
以此在其心灵深处确立起以自然、恬静、淡泊、随遇而安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以求得内心的平衡,打发人生时光。
对此,举一例加以说明。
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最早的为北宋诗人苏舜钦的“沧浪亭”。
苏舜钦在朝为官时,被当朝权势所排挤,闲居苏州,购地建园,读书会友。
我们可以从园名看出园林主人的退隐之心。
苏舜钦建沧浪亭,名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随世沉浮。
”我们还可以从园林的选址及其门楣设置上察觉出园林主人的退隐之心。
苏州园林的选址大多处在不显眼之处,园内景观隽美,但门庭却十分简陋,这更显现出园林主人想彻底摆脱官位显赫的阴影,以“平常心”的处世之举。
因而形成特有的园林退隐文化氛围,表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隐逸心态。
透过园林的门庭折射出主人推崇淡泊、平和、不求奢华,游目山水,醉心风月为目的的情怀。
园林主人的这种隐退文化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基础,以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功利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关系。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稿)一、总则1.规划目的为加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保护和弘扬苏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的苏州基因,推动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苏州名城价值特色,凸显苏州文化自信;为拓展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体系,进一步完善苏州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加强保护管理与实施,改善人居环境,指导城市保护和更新协调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发展需求,提升城市活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2.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为苏州市域,总面积8657.32平方公里。
规划重点范围为苏州历史城区。
3. 规划期限与市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规划期末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
二、名城价值与特色综述1.文脉千年延续,吴(地)文化发祥地、核心传承地。
史前文明灿烂;吴(地)文化绵延不绝。
2.鱼米水乡典型,江南水乡文化景观综合体现地。
拥有完整的太湖东部流域水利建设工程系统,各类圩田体系为江南精耕细作农耕文明的杰作;古代江南水乡聚落体系演变的活态标本,古代江南水乡经济市场网络的完整体现地;江南水乡城、镇、村“山水相伴、人水相依”的人居环境、空间格局的典型代表地。
3.人间天堂繁华,明清时期中国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工商业都会。
4.城址格局依旧,古代中国水网地区城市建设典范。
苏州古城现有古城遗存与宋《平江图》中记载的城市格局、道路、水系和主要名胜大体相同,城址至今未变;苏州古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以“水”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既代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思想,又反映了平原水网地区城市选址和规划建设的成就,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苏州古城城河围绕城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城市格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保存基本完整;苏州园林和古城内水系关系密切,水影响了园林选址、理水手法和园林景观,苏州古典园林是著名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文姓名:***学号:**********从街区改造谈起——历史名城保护中多样性和社会交往的意义摘要从旧街区改造的角度入手,将对《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的多样性理论和《交往与空间》中对公共空间和社会交往相互影响的理论的思考带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中。
保护的目的是在于保留以物质空间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城市文脉,因此保护对象不仅局限于历史建筑,也不是单纯的区段保留。
目前我国在历史名城保护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公众的参与,从多样性入手,从社会交往和空间的关系入手。
关键词:街区改造,社会交往,多样性,公众参与引言城市是对历史最好的见证,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无数的印记。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势头正猛,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正在激烈碰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诸多问题函待解决。
曾有幸前往过许多历史文化城市,苏杭的园林和烟雨小巷、北京的宫殿和胡同、上海的外滩和弄堂、郑州的城市格局、西安的城墙和街坊、成都的邻里交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许多不甚明了的想法,及至读到了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与书中所讲产生了共鸣,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之前的思考,尤其在上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门课后,愈发明晰。
在此文中,选取一个较小的层面,从街区改造入手,结合多样性和扬盖尔的理论,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的意义、保护对象,提出现阶段的问题,并研究出解决方法。
第一章保护意义和保护对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究竟是为了保护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探究历史文化物质的价值。
历史文化物质的价值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它本身的价值,二是它的附加价值,即历经时间所沉淀下来历史价值。
很明显,放之于街区和城市之中,我们所保护的更多的是它的附加价值。
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保护的是远远超越物质空间的东西,是物质空间所承载的东西,可以是情感、记忆,也可以是作为一个地标和空间构成的要素。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规划文本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规划文本苏州市规划局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0月第1条水道系统1、水网格局的保护⑴保护原则坚持整体保护、局部恢复、整治环境、有效利用的原则,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做优水景观,发挥水经济。
⑵整体意向——“三环连扣涵风物;路河伴行傍画楼”三环即平临环:平门小河——王天井河——干将河——临顿河——齐门河——外城河;盛桃环:学士河——道前河——十全河——盛家带河——官太尉河——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桃花河;城河环:外城河。
通过处理临水、沿街建筑立面,增设公共开放空间,导入传统产业及休闲功能等措施,使三环水系、特色街巷、环城风貌带紧密结合,彰显“涵风物”、“傍画楼”的意境。
⑶保护措施①保护现有河道保护历史城区内现有河道,改善水质,定期疏浚,形成流动的水;整修古桥、驳岸、河埠等相关环境要素,保持水巷的尺度、比例和两岸建筑风格;增加开敞空间、亲水空间,充分发挥其旅游、休闲、景观和生态的价值。
②合理恢复历史河道恢复中张家巷河、王天井河以及古城西北部内城河,延续古城骨干水道历史格局,恢复重要片区的水网系统。
保持路河空间关系,两侧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沿河建筑高度与河面宽度应保持适当的尺度比例,体现“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优美意境。
③挖掘、串联不同主题功能,组织特色水上游线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特色空间的打造,组织水上旅游(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桃花河——学士河——道前河——十全河、平门小河——王天井河、齐门河——临顿河)。
2、与水相关的要素保护⑴水质:坚持“源头治理是根本,河水流动是关键,强化管理是保证”的原则,治理水环境、促进水流动、预防水污染,建立覆盖整个古城的水系保洁网络,推行保洁监督和维护。
⑵驳岸:驳岸应充分体现苏州古城的风貌特色,反映地方文化,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缓坡式驳岸、直立式驳岸和具有传统风貌的驳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意象
4102090103 郝瑞凯
【摘 要】 在回顾苏州辉煌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从城市意象的角度解读苏
州的城市格局,并叙述苏州这座城市的变迁及城市规划的作为和追求。
【关键词】 人间天堂 城市意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
构一道东方的长廊。
连接那
历史文化的深邃。
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吟唱得这样风风雅雅。
是几幅简练的
山林写意,却不是那般细细微微。
采几块多姿的湖畔奇石,分一片迷濛的吴门烟
水,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
”
——《苏园六记》
1 人间天堂
1.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中国有句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此语道出了古时苏州的繁华,也表达了人
们对苏杭两地的向往。
尽管江南名郡遍布,
但苏杭显得更得世人垂青,稳居头牌。
《双
调蟾宫曲·咏西湖》中写道“西湖烟水茫茫,
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
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
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
真乃上有天
堂,下有苏杭。
” 1.2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苏州有秀美的山水环境,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曾经一直延续着天
地人和的栖居方式。
农业发达工商业繁荣,人民富足,在历史上被誉为人间天堂。
在城市规划方面它延续了2500年的建城史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建城典范,《
平江图》
图1 水上人家(吴冠中)
所记录的苏州古城“湖山环绕,天然清旷” 的山水意境,水路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向人们展示了当年的天堂胜景。
公元前541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与现在苏州古城的位置、规模、格局基本一致,苏州可以堪称我国城建史上的活化石。
苏州西部山优水美,北东南侧是广阔的平原水网地区,农业发达,繁体字的“蘇”就是表意“鱼米之乡”。
经过千百年的孕育积淀历史的苏州可以从资源禀赋、空间形态。
文化特征三个方面概括出九大特质:
1.2.1天下粮仓:历史上有“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天之美,无过于苏州”的说法,而“苏州熟,天下足”是天下粮仓的真实写照。
1.2.2工商之都:白居易曾经写道:“况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
《天工开物》记载:“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清朝鼎盛时期,《江南通志》记载:“今吴中赋人,几半九洲”由此可见,苏州经济之发达,工商之繁荣。
1.2.3人才辈出:清代苏州府苏出的状元占全国总数的1/5强,是浙江省(第二名)和山东省(第四名)之和。
1.2.4世间美景:天堂究竟是什么样?不得而知,想必集真善美于一身。
苏州既然被誉为人间天堂,必是人间之至境了。
图2 大城平面图
1.2.5文化宝藏:苏州给后人留下了丰盛的文化财富,市域内有了两个国家级
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丝绸、纺织、刺绣、雕刻、食品、吴门画派、吴门书法、吴门医派、昆曲、评弹等。
1.2.6江南水乡:江南很多城市可以称为“水乡”,但苏州影响力最大。
苏州古城至今保留了“三横三直加一环”的水路双井字格局,苏州水网一直兼具、防洪、生活、航运、景观、生态等多种功能。
1.2.7兼容并蓄:世人多注意到了苏州的软语温香,精巧灵秀的一面,殊不知苏州文化称得上是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平等地包容,理性与感性的共在,传承与革新的并行。
1.2.8天人合一:在人居环境的营造方面,苏州堪称典范,《园冶》所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道出了这种境界。
“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在浓缩的“自然界”里,人们可以“不出门廓获山林之野,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图3 拙政园局部鸟瞰图
1.2.9诗意栖居:如果多瑙河有“乐思”,塞纳河有“画思”,那么苏州水则有“诗思”。
苏州园林为文化意蕴深厚“文人写意山水园”,大小园林点缀其中,使城市诗意盎然。
九大特质是“人间天堂”的骨肉和血脉,它既是苏州史上的骄傲,也是苏州迎接全球化挑战,参与城市竞争与协作、走向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2城市意象
2.1 整体格局
苏州古城整体呈水陆双棋盘格局,内部经过长期演化,逐渐衍生出众多“前街后河、河街围绕”的居住街坊。
而街坊空间则由大量并联于南北向街河上的东西向横巷和横河组织,似鱼骨状布置。
2.2 古城意象要素
2.2.1 通道
道路与河道:纵横的河道和与之平行的道路形成了“水陆相邻,河路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
城市道路分街、巷、弄三级:城中河道“三横四直”与城市防御、格局构成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2.2 边界
城垣、城墙和外护城河:伍子胥建都城采用“廓城、大城、宫城”二重城(土筑)的型制。
唐末修筑砖城。
之后几经战火,现今的砖城基本为清初改筑后的保留下来的。
外护城河指那条为城市经济发展及内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黄金水道。
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城南和西一段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运河绕城而过更促成了苏州的繁荣,它不仅加强了水与陆的交通联系与转换,更构成了古城那别具风格的水陆城门景观。
2.2.3 区域
城中心的子城作为历代的郡治也一直保存完好。
历代古城中央的子城一直是全城的建筑中心;子城北部地区,街道河流及小桥密染,地块划分小而规整,为居民聚居区,大量寺观庙宇插布其中;郡城内辟有东西两市,作为专门的商业区。
东市在干将路中段,临顿路南端附近,西市则在干将路西端,乐桥附近;府学及贡院亦在城西南。
城内四周邻近城墙处还建有多座军寨。
2.2.4 节点
公共活动中心:六朝时期随着宗教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梵宇道宫成为具有宗教意味的公共活动中心。
宋朝时子城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是商业中心,是最热闹地所在。
平江府和军衙署是政治中心,位于城中央,与商业区形成双核的结构形态。
私家园林:苏州园林自成一派,造园艺术水准极高。
2.2.5 标志物
城门:古城设水陆城门八对,采用象天法地的规划模式。
有历代名人赋诗题字:“江海扬华”的娄门、“溪流清映”的葑门、“龙蟠水陆”的盘门、“气通闾阖”的阊门等,尽显了它们各具魅力的城门景观环境特色。
虎丘旧景
图4 姑苏繁华图
古塔与寺庙:苏州城中的北寺塔、云岩寺塔、定慧寺双塔、瑞光塔是明显的标志点,是古城空间构图的核心,有城市景观作用,起到控制全城群体空间的作用。
它们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能引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和回想。
牌坊:城市中分为许多坊,建造在街巷的入口处,是街道上的装饰品之一。
3 苏州古城曲折的保护历程
从解放初到改革开放,苏州一直依托古城缓慢发展,保持了古城的风貌。
如水路并行的“双棋盘”格局,重要的文物和园林,大量的传统民居基本保留了下来。
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开始发展提速,这时苏州的城市建设还没有脱离古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渐激化。
迫切需要城市规划来指导城市建设,1986年版的
城市规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苏州在编制此版总规时面临推进城市建设与保护古城风貌的矛盾。
但最终做出了“跳出古城建设新城的”的英明抉择,使得苏州成为国内为数有限的古城风貌基本保持完好的城市。
这应该归功于当时的规划师和决策者,他们的卓识和和决断使苏州古城躲过了灭顶之灾。
影响深远,在的苏州工业园的选址,以及吴良镛先生勾绘出的“四角山水”空间图,都是以古城作为苏州的中心地。
使得古城得以较好地保护。
但美中不足的是在跳出古城建设新城的过程中由于选址不当丧失了保育西部山水使区域性自然景观与苏州古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2、《苏州古城的美学分析》,俞绳方,《历史文化保护》,2012.1
3、《苏州的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研究》,沈慧萍,2005,8
4、《新城市规划与实践——苏州工业园例证》,时匡
5、《人间天堂的迷失与回归——城市何去,规划何为?》,杨保军,《城市规划学刊》,2007,6
图5 苏州工业园选址 图6 “四角山水”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