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新型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免疫策略关键技术研究

新型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免疫策略关键技术研究

新型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免疫策略关键技术研究大量研究已表明手足口病(HFMD)患者中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主要是由EV71所致。

自1969年美国首次从患儿的粪便中分离出肠道病毒71型(EV71)以来,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EV71暴发和流行的报道。

近年来,HFMD的流行成为我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HFMD的特效药物。

疫苗成为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与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研发有效的疫苗,探索科学合理的免疫策略,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本课题针对北京微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EV71灭活疫苗(本文简称EV71疫苗)开展免疫策略关键技术的研究。

【研究目的】1.确定EV71疫苗的最佳免疫剂量、剂型和免疫程序。

2.评价E V 7 1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的持久性,探讨加强免疫的必要性。

3.确定EV71疫苗针对EV71所致HFMD/疾病的保护效力。

4.研究EV71疫苗保护效力的免疫学替代终点。

5.探索EV71疫苗与其他肠道病毒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6.研究不同批次E V71疫苗的批间一致性。

【研究方法】1.EV71疫苗的最佳免疫剂量剂型及免疫程序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设计,选择幼儿组(12~60月龄)600人、婴儿组(6~11月龄)600人,研究不同剂型不同剂量的EV71灭活疫苗(含佐剂160U、含佐剂320U、含佐剂640U疫苗以及无佐剂640U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比较受试者接种一针次和两针次疫苗后血清抗体水平的差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确定EV71疫苗的最佳免疫剂量、剂型及免疫程序。

2.EV71疫苗免疫持久性和加强免疫研究基于最佳免疫剂量剂型及免疫程序研究的队列,随访至第1针免疫后第8月和第14月进行血清检测,观察EV71疫苗诱导的抗EV71中和抗体的持久性。

采用巢式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设计,在14个月时对已经完成两针次基础免疫的受试者进行再次招募入组,按2:1随机分配给予相同剂量剂型的ev71疫苗或安慰剂进行1针次加强免疫研究,比较各组受试者加强或不加强后的血清抗体反应水平差异,评价加强免疫的效果。

社区预防接种培训试题库(1类)无答案

社区预防接种培训试题库(1类)无答案

预防接种人员岗位培训习题(Ⅰ类培训练习题库,共397题)一、单选题(共168题)1.人类经过长期的努力,利用预防接种在全球范围内消灭了疾病()A.霍乱B.鼠疫C.脊髓灰质炎D.天花2.免疫球蛋白有_种类型()A.4B.5C.6D.73.体液免疫主要由淋巴细胞介导的()A.白细胞B.红细胞C.B细胞D.T细胞4.细胞免疫由淋巴细胞介导的()A.白细胞B.红细胞C.B细胞D.T细胞5.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是()A.IgGB.IgMC.IgED.IgA6.感染后最早出现的抗体是()A.IgGB.IgMC.IgED.IgA7.参与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是()A.IgGB.IgMC.IgED.IgA8.在黏膜局部抗感染作用的抗体是()A.IgGB.IgMC.IgED.IgA9.超敏反应分为种类型()A.3B.4C.5D.610.非特异性免疫特征是()A.人体固有的天然免疫B.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C.有针对性和可变性D.抗原抗体发挥作用11.特异性免疫特征是()A.先天性B.固有性C.不变性D.针对性12.免疫程序中的免疫起始年龄描述正确的是()A.开始接种疫苗的最小年龄,不能提前接种B.开始接种疫苗的最小年龄,可以提前接种C.开始接种疫苗的最大年龄,不能延后。

D.是开始接种疫苗的最大年龄,可以延后13.免疫程序中规定的疫苗两剂接种间隔,描述正确的是()A.疫苗两剂次之间的间隔是最短间隔,间隔缩短会影响免疫效果。

B.疫苗两剂次之间的间隔是最短间隔,间隔缩短不影响免疫效果。

C.疫苗两剂次之间的间隔是最长间隔,间隔缩短不影响免疫效果。

D.疫苗两剂次之间的间隔是最长间隔,间隔延长影响免疫效果。

14.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岁内免费补种疫苗()A.6B.10C.14D.1815.疾病流行季节疫苗接种描述正确的是()A.流行季节可以接种疫苗B.流行季节不能接种疫苗C.流行季节不能开展疫苗应急接种D.流行季节不能开展常规接种16.对受种者而言,免疫规划疫苗与非免疫规划疫苗主要区别是()A.免费与收费区别B.防病效果不同C.冷链监测要求不同D.接种年龄的不同17.卡介苗的接种程序正确的是()A.出生后接种,接种1针B.4-6岁接种1针C.14岁以下漏种需要补种D.如果没有卡痕,需要补种18.儿童年龄超过岁不接种卡介苗()A.2岁B.4岁C.6岁D.14岁19.关于卡介苗补种正确的是()A.1岁以下直接补种B.4岁以下可直接补种C.14岁以下均可补种D.3月龄以下直接补种,3月龄~3岁PPD试验阴性者可补种,4岁以上不予补种20.由于孩子的胳膊上没有卡疤,家长要求补种卡介苗,以下正确的是()A.直接给孩子重新补种一针卡介苗B.先做PPD检测,明确结果后再考虑是否补种C.要求回原出生医院进行补种D.告知家长,已经接种过卡介苗即使卡疤未形成,也不再予以补种。

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后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报告

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后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报告

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后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报告王倩1陶志阳1赵德峰2*(1武汉市东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武汉430040)(2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武汉430022)痫发作,同时患者既往有癫痫病史,但仔细询问患者,发病前有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停止后精神烦躁明显,所以此次起病并非为癫痫再次发作。

病毒性脑炎大多数急性起病,有发热、感冒、腹泻等前驱感染史,化验脑脊液病毒学有助于明确诊断,给予抗病毒治后症状改善;自身免疫性脑炎在血清及脑脊液中可发现特异性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

大多数桥本脑病对激素敏感,但目前对于激素的应用剂量及应用疗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既往研究多为甲泼尼龙0.5g 或者1g 开始用起,之后3~5d 后逐渐减量,逐渐改为口服,减量时需缓慢,防止复发,对激素的应用剂量及疗程还有待于大量的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虽然桥本脑病比较少见,但如果能排除由其他疾病引起,结合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头颅核磁正常或者有非特异性的异常信号,脑电图有慢波等特点,同时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均应考虑为该病的可能。

参考文献[1]BRAIN L ,JELLINEK E K ,BALLK .Hashimoto ’s disease and encephalopathy[J].Lancet ,1966,2(7642):512-514.[2]GRAHAM B R ,SHIFF N ,NOUR M ,et al .Hashimoto Encephalopathy presenting with stroke-like episodes in an adolescent female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J].Pediatr Neurol ,2016,59:62-70.[3]邓阳燕,丁晓宁,张鹏.桥本脑病的研究现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9,32(5):386-389.[4]LEE J ,YU H J .Hashimoto encephalopathy in pediatric patients :Homogeneity in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heterogeneity in antibody titers[J].Brain Dev ,2018,40(1):42-48.[5]MONTAGNA G ,IMPERIALI M ,AGAZZI P ,et al .Hashimoto ’s enc ephalopathy :a rare proteiform disorder [J].Autoimmun Rev ,2016,15(5):466-476.[6]GRAUS F ,TITULAER M J ,BALU R ,et al.A clinic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of autoimmune encephalitis [J].Neurology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6,15(4):391-404.(收稿日期:2020-11-21)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721(2021)05-0733-02DOI :10.19435/j.1672-1721.2021.05.0772019年5月14日,武汉市东西湖区卫生健康局接到一份要求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的申请报告,申请报告认为一名儿童所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以下简称“EV71灭活疫苗”)引起,要求给予调查诊断。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2年保护效力、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评价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2年保护效力、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评价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2年保护效力、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评价[研究背景]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导致HFMD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优势病原。

近年来,EV71所致重症HFMD及EV71所致疾病的流行,严重危害我国婴幼儿及儿童生命健康。

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 EV71疫苗的研发,其中我国3家企业或研究所已完了Ⅲ期临床且均已注册上市。

然而,EV71灭活疫苗临床试验中观察的疫苗保护效力和血清抗体水平仅局限于第一年,该疫苗的长期保护效力、保护性抗体持久性尚有待研究。

[研究目的]1.评价EV71灭活疫苗针对EV71所致HFMD/疾病的2年总体保护效力。

2.评价EV71灭活疫苗诱导保护性抗体的持久性。

3.评价EV71灭活疫苗2年期间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

[研究方法]2012年,EV71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通过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招募中国6-35月龄健康婴幼儿受试者按1:1设计随机分配中按照0,28天免疫程序接种EV71疫苗(5120名)或安慰剂(5125名)。

在完成EV71灭活疫苗第1年效力评估后,又进行了延续随访研究直至第2年。

由于前期的临床研究在第1年随访结束时已揭盲,所以在第2年延续随访期间EV71所致HFMD的监测是开放性的;然而,实验室中抗体检测人员和病原鉴定人员对于疫苗或安慰剂分配均保持盲态。

基于前期研究建立的肠道病毒监测系统,对第13个月至第26个月期间参与随访的受试者进行病例监测,确定第2年期间EV71所致HFMD/疾病。

此外,在第26个月进行一次采血并进行EV71中和抗体水平检测。

通过前期研究以及延续性随访研究,可以进行评价EV71疫苗的2年总体以及第2年的保护效力、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免疫原性亚组受试者于在第0天、第56天、第8个月、第14个月和第26个月采血检测抗EV71中和抗体,计算中和抗体GMT和阳性率,来评估疫苗诱导的抗体水平在免后2年期间的持久性。

肠道病毒EV71疫苗效力国家参考品的协作标定

肠道病毒EV71疫苗效力国家参考品的协作标定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 0 1 6年 1 2月第 4 4卷第 6期
P r o g i n Mi c r o b i o l I m mu n o l , D e c .2 0 1 6, V o 1 . 4 4 N o . 6
・1 9・


著 ・
肠道病毒 E V 7 1 疫 苗 效 力 国家参 考 品的 协 作 标 定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HA NG Z h e n g — l u n 。E— ma i l :l z h e n g l u n @1 2 6 . c o n
Ab s t r a c t : 0b j e c i f v e T o e s t a b l i s h t h e f i r s t E V 7 1 v a c c i n e n a t i o n a l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p o t e n c y a s s a y , s o a s t o e n s u r e t h e r e l i a b i l —
c a l i b r a t i o n b y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s t u d y w a s o r g a n i z e d b y N I F D C( N a t i o n l a I n s t i t u t e s or f F o o d a n d D r u g C o n t r o 1)i n c l u d i n g f o u r
i t y o f e ic f a c y e v a l u a t i o n f o r E V7 1 v a c c i n e ED 5 0 a s s a y i n mi c e .Me t h o d s On e b a t c h o f E V 7 1 i n a c t i v a t e d v a c c i n e wh i c h

浅谈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与疾病的预防宣教

浅谈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与疾病的预防宣教

浅谈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与疾病的预防宣教发表时间:2020-11-04T00:31:58.638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1期作者:高明[导读] 结论:对患儿及时接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

济南市儿童医院山东济南 250022摘要:目的:探析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与疾病预防干预价值。

方法:摘选时间段在2018年01月份--2019年12月份,将120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即实验组中600例儿童家长自愿自费给健康儿童注射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对比组中600例儿童,家长未同意给健康儿童注射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随访期一年,研究随访期内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的发生率,区分轻症,重症,探究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的应用价值。

病例判定标准:临床手足口病诊断明确且病原学检测肠道病毒71型(以肠道病毒核酸检测为主)阳性。

临床只有局部表现为轻症,出现其它器官并发证为重症。

结果:试验组中发病例数占比为0.16%(1/600),轻症;对比组中发病例数占比为20%(120/600),少数为重症。

前者低于后者,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X2=64.8412、P=0.0000);试验组患者的占比是99.83%;对比组患者的占比是86.66%。

且前者数据显著高于后者,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患儿及时接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预防宣教临床上儿童属于手足口病的重点感染对象,尤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3岁以下易出现并发证;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肠道病毒71型占发病率的70%以上,而且容易出现并发证,其它肠道病毒占30%。

传播途径有密切接触,飞沫传播,经水传播。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Vero细胞)说明书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Vero细胞)说明书

(2) 免疫原性及持久性研究结果 本研究免疫原性观察亚组进行了免后为期两年的持久性研究,评价接种两剂
免疫后抗 EV71 中和抗体阳转率(免前抗体阴性易感者免后中和抗体≥1:8,免前 抗体阳性非易感者免后中和抗体 4 倍及以上增长)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值 (GMT)。结果如表 5 所示。
表5
统计项
免疫原性亚组人群全程免疫后不同时期抗体水平和阳转率(PPS)*
6
7
0
1342.9 0.000
-
16
1319.7
1.212 0.743-1.979
发病保护率
(95%CI)
82.7(40.9-94.9) 96.6(86.0-99.2)
-
本品还进行了接种第2年的临床持续保护力观察(试验组观察4881.0人年,安 慰 剂 组 观 察 4771.8 人 年 ) , 估 计 疫 苗 预 防 EV71 感 染 手 足 口 病 的 保 护 率 为 95.1%(95%CI:63.6-99.3)。
其他病毒类灭活疫苗在上市使用过程中还观察到如下不良反应:1)接种部 位局部淋巴结肿大;2)疫苗任一组分引起的变态/过敏反应:荨麻疹、过敏性皮 疹和紫癜、过敏性休克。3)出现惊厥(伴或不伴发热)等;虽然在本品上市前 临床研究中尚未观察到前述不良反应,但仍需在本疫苗使用中关注。
如出现以上未提到的不适感觉,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禁忌】
①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者出血性疾病者,肌肉注射本疫苗可能会引起出血。 ②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接种本疫苗产生的免疫 反应可能会减弱。接种应推迟到治疗结束后或确保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对慢性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即使基础疾病可能会导致有限的免疫反应, 也应推荐接种本疫苗。 ③未控制的癫痫患者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 等。 (4)同其它疫苗一样,接种本疫苗的人群不一定产生 100%的保护效果。 (5)本疫苗须置于儿童不可触及处。 (6)使用时应充分摇匀,如疫苗瓶有裂纹、标签不清或失效者、疫苗瓶内有异

我国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株生物信息学分析

我国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株生物信息学分析
1 1 8 0
中 国药 事 2 0 1 3肠 道 病 毒 7 1型 ( E V 7 1 )疫 苗 株 生 物 信 息 学 分 析
吴 星 ,张 军楠 ,姚 昕 ,毛群 颖 ,高 帆 ,王 一 平 ,梁 争论 (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
研 究 院 ,北 京 1 0 0 O 5 0 )
物信 息 学分析 结果存在 高度 的 一致性 ,提 示疫 苗具有 相似 的抗原 性 和免疫 原性 。 关键 词 : 肠 道病 毒 7 1型 ;疫苗 ;病毒 株 ;生物信 息学
中图分 类号 :R 3 9 2 . 1 1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2 — 7 7 7 7( 2 0 1 3 )1 1 — 1 1 8 0 — 0 4
摘要 :
目的 比较 3个 E V7 1疫 苗株病 毒 的 生物 信 息 学特 点 ,为疫 苗 的质控 和探 讨 该 病毒 疫 苗的 免 疫机
制提供 参 考 。方 法 本 研 究 利 用 D NAs t a r Me g Al i g n 、D NAMA N Al i g n me n t 、ANt h e P r o t 等 生 物 学软 件 , 比较 了我 国已进 入 临床 试 验 的 3家 E V7 1全病 毒 灭活疫 苗毒株 的基 因组及 氨基 酸序 列 ,并对其 衣 壳蛋 白二
vi r u s s t r a i ns S O a s t o pr o v i de a t h e o r y b a s i s f o r t he q ua l i t y c o nt r o l a nd i m mun e m e c h a ni s m s t ud y o f v a c c i ne . Me t ho ds Thr e e EV7 1 v a c c i ne s t r a i n s we r e a mp l i f i e d a nd s e q ue n c e d. The who l e — g e n ome s e q ue nc i ng wa s a na l y z e d f o r h omo l o gy u s i ng DNAs t a r Me gAl i gn a nd DNAM A N Al i g nme n t s o f t wa r e, a n d t he s e c o nd a r y s t r uc t ur e o f c a p s i d pr o t e i n a nd po t e nt i a l B c e l l e p i t o pe we r e pr e di c a t e d u s i ng ANt he Pr ot Pr ot e i n s o f t wa r e a nd DNAs t a r Gi b r a t . Re s u l t s Al 1 t he 3 s t r a i ns we r e EV7 1 ge no t y pe C4, o f wh i c h t h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〇一六年五月目录一、病原学 (1)二、临床学 (3)(一)临床特征 (3)(二)诊断与治疗 (5)三、流行病学 (5)(一)全球流行概况 (5)(二) 我国流行特征 (6)(三)血清流行病学 (7)(四)疾病负担 (8)(五)传播方式、传染性和潜伏期 (8)(六)非疫苗预防措施 (9)四、EV71疫苗 (9)(一)疫苗研发进展 (9)(二)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 (10)(三)疫苗安全性 (11)(四)免疫持久性 (11)五、EV71疫苗使用建议 (12)(一)接种对象 (12)(二)接种程序 (12)(三)接种途径及剂量 (12)(四)接种禁忌和慎用情况 (13)(五)接种管理 (13)(六)注意事项 (14)(七)其他相关问题 (15)参考文献 (16)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 EV71)是人类肠道病毒的一种。

EV71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其中以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最为常见。

2007年以来,EV71感染相关HFMD在我国婴幼儿人群中持续流行,发病率高,并导致一定比例的患儿死亡。

由于EV71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儿童普遍易感且隐性感染比例高,常规卫生学预防措施实施难度大、防控效果差。

2015年12月,我国两家疫苗企业研发、生产的EV71灭活疫苗(EV71疫苗)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生产注册审批,其在人群中的应用将为预防EV71感染和HFMD提供重要手段。

为指导临床医生、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和预防接种人员合理使用EV71疫苗,做好受种儿童家长沟通与咨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现有科学文献进行评估和专家论证基础上,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我们将根据新的科学认识和证据,及时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一、病原学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是引起婴幼儿HFMD主要病原体之一。

由于该病毒具有脊髓前角神经组织嗜性,因而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菌性脑炎和脑膜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

1969年,EV71首次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

1998年,我国从深圳HFMD患儿标本中首次分离出EV71。

2007年以来,EV71感染相关疾病在我国广泛流行[2]。

EV71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基因组全长大约7500个碱基,仅有一个开放读码框架,编码一个多聚蛋白,这一多聚蛋白经进一步水解剪切后产生病毒的4个结构蛋白(VP1-VP4)和7个非结构蛋白(2A-2C和3A-3D),两侧为5′和3′非编码区(UTRs)。

基于全长VP1区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目前可将EV71分为A、B、C、D、E、F和G七个基因型,其中A基因型只有1个成员,即EV71的原型株—BrCr株;B和C基因型又进一步划分为B0-B7和C1-C6基因亚型。

由于各个基因型的EV71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引起过重症和死亡病例较多的HFMD暴发,所以基因型的差别并不是决定EV71神经毒力强弱的唯一因素,病毒毒力与病毒基因型的关系尚不明确。

B基因型和C基因型分布较广,B基因型主要分布地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新加坡、中国大陆部分地区与中国台湾地区、马来西亚等;C基因型主要分布地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欧洲、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加拿大和马来西亚等。

C4基因亚型为我国1998年以来EV71流行的优势基因型,其又可进一步分为C4a 和C4b分支,其中的C4a分支则为2007年来引起我国较多重症和死亡HFMD病例的绝对优势亚型。

我国的EV71疫苗是以C4a分支病毒株为基础研发的[3-12]。

二、临床学(一)临床特征EV71感染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部分人可呈隐性感染[13-14],部分发展为临床病例,其中以HFMD、疱疹性咽峡炎和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15]。

EV71感染还可对一定比例的感染者造成严重后果(重症和死亡)。

1. EV71感染相关HFMD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感染性疾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其中EV71是导致HFMD的重要病原之一。

除EV71外,柯萨奇A组16型(Coxsackie virus group A type 16,CV-A16)、埃可病毒等均可引起HFMD。

该病急性起病,一般症状较轻,以发热及手、足、口等部位斑丘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3岁以下婴幼儿HFMD发病率最高,症状典型的HFMD一般发生在较大婴幼儿,2岁及以下儿童广泛的非典型皮疹较常见[16]。

HFMD普通病例皮疹特征为: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出疹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病例表现详见下文)。

2. EV71感染所致其他疾病部分EV71感染病人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其特点是发热和口腔后部溃疡,包括前咽褶皱、小舌、扁桃体和软腭。

EV71感染还可以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和非特异性病毒疹[17],特别在幼儿中,还可以引起支气管哮喘恶化、支气管炎发作和肺炎[18]。

与其他肠道病毒类似,EV71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炎及其它罕见临床表现[19]。

EV71脑炎通常为脑干脑炎,常伴有严重的心肺症状。

具体表现如下: (1)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20]。

在Sarawak持续超过七年的多个流行期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中发现,10%-30%EV71感染HFMD住院儿童有神经系统并发症[21-22]。

脑干脑炎是最常见的表现,占神经系统并发症的58%,其次是无菌性脑膜炎(36%)以及脑干脑炎伴心肺功能不全(4%)。

多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儿具有HFMD的典型特点,但小部分病例只有神经系统特征[21]。

与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相比,肌阵挛在EV71感染中更为常见,可能是神经系统受累的早期预警症状,特别是脑干受损[23]。

EV71感染引起的癫痫发作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通常较短暂,神志恢复良好。

(二)诊断与治疗EV71感染引起的有关症状为非特异性临床表现,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来确定具体感染的病原种类。

可通过采集患者粪便、咽拭子、疱疹液、肛拭子等标本,进行EV71病原学检测,也可通过血清学标本检测EV71 IgM阳性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有4倍及以上升高,来确诊是否为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24]。

EV71感染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

大多数患者为轻症,临床上表现为HFMD或者疱疹性咽峡炎,仅需对症治疗,自然病程1周左右,预后良好。

但少数病例神经系统受累,一旦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心肺衰竭,病死率很高,需要早期识别和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三、流行病学(一)全球流行概况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报告全球首例EV71感染病例[25]。

上世纪70-80年代,EV71仅在欧美地区出现暴发。

近二十年来,HFMD在亚太地区广泛流行,包括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越南、香港、韩国和柬埔寨等[10,15,26-27]。

EV71相关HFMD已在亚太地区多个国家或地区长期流行,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 我国流行特征我国1998年首次分离到EV71,2007年以前EV71相关HFMD 以散发为主。

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山东临沂[28]和安徽阜阳[29]发生EV71相关HFMD暴发疫情。

2008年5月,卫生部将HFMD 纳入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EV71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和神经系统感染无相关数据)。

2008-2015年,我国共报告HFMD 约1380万例,平均年发病率为147 /10万,报告重症病例约13万例,死亡3300多人,给我国儿童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我国HFMD报告病例中有病原学诊断和分类的病例数很低。

2008-2015年,全国共报告约57万例HFMD实验室诊断病例,占所有报告病例的4%。

实验室诊断病例中,EV7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阳性比例分别为44%、25%和31%;轻症、重症和死亡等不同严重程度病例中EV71构成比分别为40%、74%和93%。

不同年度HFMD病原构成存在差异,轻症病例中,2009-2012年及2014年均以EV71为主(44.5%-61.1%),2013年和2015年EV71构成比有所下降(分别为37.4%和29.7%)。

但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中始终以EV71为主。

疫情报告数据分析显示,我国HFMD流行呈现以下特征。

1.季节性和周期性HFMD有明显的季节性。

春夏季是我国HFMD的主要流行季节,部分地区在秋季还出现疫情回升。

南方省份流行季节高峰时间略早于北方。

根据日本、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家报道,EV71有周期性流行特点,流行间隔约2-4年[30]。

而我国多数地区的流行间隔多为1年,部分省份也观察到2-3年周期性流行的特征。

2.地区分布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HFMD发病。

南部、东部省份年平均发病率高于其他省份。

2008-2015年报告年平均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为海南、广西、广东、浙江、上海、湖南、福建、北京、安徽和天津,年平均发病率在129/10万-423/10万之间;其他省份年平均发病率在31/10万-126/10万之间。

3.人群特征HFMD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0%。

其中1岁组发病水平最高,年发病率可达3000/10万以上,2岁组次之,其发病率约2500/10万,年龄别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5岁组发病率约为500/10万。

6月龄以下婴儿因母传抗体保护和暴露机会较少,其发病水平相对较低。

病情严重程度(病死率、重症比例和重症死亡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6月龄以下婴儿病情最重。

HFMD发病率和病情严重程度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三)血清流行病学根据最近发表的我国儿童EV71血清抗体水平研究的系统综述[31],0-5月龄婴儿的EV71中和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迅速下降,从出生时78%(95%CI:72-85%)降至5月龄的10%(95%CI:4-16%);6-11月龄婴儿的中和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低水平(10-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