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71型简介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仍然存在问题
1
2
3
EV71 免疫保护机制复杂,除体液免疫外, 细胞免疫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灭活疫苗主要诱导的是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不够充分。
灭活疫苗生产和运输成本高昂。疫苗效力较高而疫苗价格较低的常规免疫才符合我国的成本效益 , 这可能会制约灭活疫苗的应用。
EV71 本身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感染现象,不恰当的疫苗接种有可能会增加重症病例的风险。
Enterovirustype71inactivatedvaccine
课程:生物技术制药
班级:2013生技一班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
EV71图片
肠道病毒 71 型( enterovirus 71, EV71) 为单股正链 RNA病毒,是小 RNA 病 毒 科 肠 道 病 毒 属 中 的 重 要 成 员 之 一。EV71 基因组由 7400 多个核苷酸构成, 包含一个开放读码框,编码大约 2200 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该多聚蛋白可被进一步水解成 P1、 P2 和 P3 三个前体蛋白,P1 前体蛋白编码VP1、 VP2、 VP3 和 VP4 四种结构蛋白,P2、 P3 前体蛋白编码 7种非结构蛋白( 2A ~ 2C 和 3A ~ 3D) EV71 包括 A、 B 和C 3 种基因型,11 个基因亚型, 每种亚型感染均可引起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EV71 疫苗除能诱导中和抗体外,还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其也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EV71疫苗可行性
01
02
03
04
全病毒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病毒样颗粒( VLPs)疫苗
肠道病毒 71 型疫苗分类
肠道病毒EV71简述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
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
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发病特点:年龄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岁,最小的才1岁左右,其中2―3岁的居多;其次,发病地区分散,且主要在农村地区。
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该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
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2024年肠道病毒 EV71疫苗市场需求分析

肠道病毒 EV71疫苗市场需求分析简介肠道病毒 EV71 (Enterovirus 71) 是一种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严重感染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死亡。
针对肠道病毒 EV71 的疫苗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将对肠道病毒 EV71 疫苗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市场背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亚洲地区。
肠道病毒EV71 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严重感染可引发脑干脑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造成儿童死亡。
因此,肠道病毒 EV71 疫苗的研发和上市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市场需求分析1. 全球疫情形势推动疫苗需求增长随着全球范围内手足口病的爆发,肠道病毒 EV71 疫苗的需求日益增长。
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愈发关注儿童健康和疫苗接种,全球范围内对肠道病毒 EV71 疫苗的需求预计将持续增长。
2. 亚洲市场潜力巨大亚洲地区是肠道病毒 EV71 流行的高发区域,尤其是中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
这些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高发病率,对疫苗的需求潜力巨大。
同时,亚洲国家还相对缺乏肠道病毒 EV71 疫苗的供应,市场空间广阔。
3. 儿童疫苗接种率提高随着儿童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儿童疫苗接种率逐渐提高。
肠道病毒 EV71 疫苗的研制和上市,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的整体水平。
这也为肠道病毒 EV71 疫苗市场需求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4. 创新疫苗技术推动市场发展肠道病毒 EV71 疫苗领域正在不断涌现创新疫苗技术。
例如,重组蛋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更多选择。
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肠道病毒 EV71 疫苗市场的发展。
市场挑战分析尽管肠道病毒 EV71 疫苗市场需求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 疫苗供应不足目前,肠道病毒 EV71 疫苗的供应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疫苗生产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限制了供应量的提高。
肠道病毒71型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原体 , 多感染婴幼儿 , 少数病例 可以并发 呼吸道感染 和心肌炎 、 无菌性 脑膜炎 、 脑炎 、 急性 弛缓性麻 痹等严 重疾病 ,
可致残 、 致死 。因此 E 7 实验室诊断对 E 7 V1 V 1引起疾 病的治疗 和防控具 有重要意义 。本 文将从核酸检测 、 抗体 检 测及其他检测等三部分对 E 7 V 1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进行 了综述。
(F H MD)i C i aea etdmii sadptnil l dt letr t igcm lai si ifn .F r e r, n hn hv f c lo n o t l e o i — e e n o pi t n n nat ut r e a f e ln e ay a f h a n c o s h mo
tn rsac bet t tedvl m n o m lcl igot cnq e f edt t no eetrv ue.T i r— at eer s jcso h ee p et f oeua dan sct h i s r h e ci fh neoi ss hs e hu o r ie u t o e o t r
t e e o t r a srp e e ta s n f a t lb u l e l su n t e w r .T e e c mmo n e t n ra e asg i c n h s u b e k e r s n i i c n o a p b i h at is ei h o d g i g l c h l h s o n i ci sc e t inf a t f o i b r e n o rs cey a d h a h a e s s m. O ru d r tn i g o i i o a t go p o i lp t o e s h s i c e s d u d n o u o it n e h c r y t e u n e sa d n f t s mp r n ru f vr a h g n a n r a e h t a d a t a l h a t e a e h u n i t e a s y meh d rv c i e a t e n e taii ga t o ya e t ei o ‘ r mai l i te p s c d .T e q a t a i s a to sf a c n ni n a d n u rl n n i d r mp r c yn d t v o g z b h
肠道病毒71型简介简述

第二节肠道病毒71型(EV71)作者:李兰娟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ra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成员,归属于人类肠道病毒A。
1974年Sch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尼亚暴发的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疾病(1969~1973年)的患者中分离到EV71,随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EV71病毒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EV71病毒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次暴发与流行,人们逐渐认识到EV71病毒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
目前已知EV71的感染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asepic meningitis)、脑炎(encephalitis)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性疾病(poliomyelitis-like paralysis)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EV71可导致大范围的暴发流行,可伴有严重的CNS并发症或致死性肺水肿。
近年来,EV71病毒的流行在亚太地区呈上升趋势,1975年保加利亚大流行,共有705名患儿感染,死亡44例;1997年马来西亚大流行感染2628人,死亡30多人;1998年,台湾地区暴发EV71的大流行,约有12万以上的人被感染,死亡78人。
因此,有关EV71的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诊断和预防等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一)病毒颗粒结构该病毒的颗粒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出,直径约24~30nm,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如同其他肠道病毒属成员一样,EV71型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分子量分别为34KD、30 KD、26 KD和7KD的多肽VP1(α)、VP2(β)、VP3(γ)、VP4(δ),构成原聚体,后者再拼装成具有五聚体样结构的亚单位(pentameric unit),60个亚单位通过各自的结构域相互连接,最终形成病毒的外壳。
VP1 、VP2和VP3三个多肽暴露在病毒外壳的表面,而VP4包埋在病毒外壳的内侧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因而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1-VP3上。
20广东省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2017版)1

- 32 - 附件
20
【疾病简介】肠道病毒71型(EV71)是人类肠道病毒的一种。
EV71感染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以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和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可对一定比例的感染者造成严重后果(重症和死亡)。
【疫苗作用】本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EV71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和相关疾病,但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
【接种禁忌】
1.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过敏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3.过敏体质者。
【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发热、腹泻、疼痛、红肿、硬结、触痛、瘙痒、食欲下降、烦躁、易激惹、恶心呕吐、疲倦乏力。
2.偶见不良反应:接种部位局部淋巴结肿大、变态/过敏反应(荨麻疹、过敏性皮疹和紫癜、过敏性休克)、伴有或不伴有发热的惊厥。
3.罕见不良反应:上市前临床试验尚未观察到。
【注意事项】
1.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者出血性疾病者慎用。
2.未控制的癫痫患者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患者慎用。
3.建议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推迟到治疗结束后接种。
请您认真阅读以上内容,如实提供受种者健康状况。
有不明事项请咨询接种医生。
因疫苗特性或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疫苗保护率并非100%。
本疫苗自愿自费接种。
受种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我同意接种,并阅读和提供《受种者健康状况询问表》的内容。
监护人/受种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医护人员(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发。
EV71简介

世界各国的发病情况
日本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发病较多的国家, 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20世纪90年代后 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 1997年以来,该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大 1997 规模爆发流行,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 死亡病例增多,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 1997年4—8月马来西亚共有2628例发病,4~6 月死亡2 9例,死者平均年龄1.5岁。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传染病, 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 现EV 71感染的国家之一。 1972年肠道病毒71型(EV 71)在美国被首 次确认。
世界各国的发病情况
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 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 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些病人还有严 重的呼吸系统症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 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 征的EV 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 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
肠道病毒EV71简介 肠道病毒EV71简介
邵武市妇幼保健院
----张厚生
定义
肠 道 病 毒 EV71 感 染 疾 病 是 由 肠 道 病 毒 EV71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 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 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 者和隐性感染者。
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 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并 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 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 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 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 的会引起死亡。
临床表现
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检测

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检测
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检测。
肠道病毒71型,简称EV71,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之一。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普通兵力临床表现为发热伴手,足,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灯临床表现。
EV71引起的重症患者比例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肠道病毒,EV71-IgM抗体主要存在于肠道病毒71型急性感染期。
本项目定性检测人血清,血浆或全血样本中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EV71-IgM),适用于临床诊断中EV71病毒急性感染的辅助检测,不作为临床诊断的唯一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肠道病毒71型(EV71)作者:李兰娟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ra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成员,归属于人类肠道病毒A。
1974年Sch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尼亚暴发的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疾病(1969~1973年)的患者中分离到EV71,随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EV71病毒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EV71病毒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次暴发与流行,人们逐渐认识到EV71病毒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
目前已知EV71的感染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asepic meningitis)、脑炎(encephalitis)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性疾病(poliomyelitis-like paralysis)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EV71可导致大范围的暴发流行,可伴有严重的CNS并发症或致死性肺水肿。
近年来,EV71病毒的流行在亚太地区呈上升趋势,1975年保加利亚大流行,共有705名患儿感染,死亡44例;1997年马来西亚大流行感染2628人,死亡30多人;1998年,台湾地区暴发EV71的大流行,约有12万以上的人被感染,死亡78人。
因此,有关EV71的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诊断和预防等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一)病毒颗粒结构该病毒的颗粒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出,直径约24~30nm,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如同其他肠道病毒属成员一样,EV71型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分子量分别为34KD、30 KD、26 KD和7KD的多肽VP1(α)、VP2(β)、VP3(γ)、VP4(δ),构成原聚体,后者再拼装成具有五聚体样结构的亚单位(pentameric unit),60个亚单位通过各自的结构域相互连接,最终形成病毒的外壳。
VP1 、VP2和VP3三个多肽暴露在病毒外壳的表面,而VP4包埋在病毒外壳的内侧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因而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1-VP3上。
EV71病毒由于没有类脂膜,所以它对乙醚、脱氧胆酸盐、去污剂以及弱酸有抵抗性。
此外,该病毒还能抵抗70%乙醇和5%甲酚皂溶液等常见的消毒剂,但是高温(56℃,30min)处理和紫外线照射可以很快将病毒灭活,它对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等也很敏感。
(二)基因组结构EV71病毒的基因组为含有大约7411个核苷酸(7423/MS/87株)的单股正链RNA,腺嘌呤核苷酸和尿嘧啶核苷酸丰富(A+U=52.8)。
RNA中仅有一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含2194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在其两侧为5′和3′非编码区(UTRs),它与其他肠道RNA病毒一样,在3′末端有多聚腺苷酸(poly A)尾,而其5′末端共价结合有一个小分子量的蛋白(VPg)。
病毒的单链RNA具有感染性(病毒裸露RNA的感染性仅为病毒颗粒的百万分之一),如果去除3′末端的多聚腺苷酸尾或基因组出现断裂,感染性便消失。
相对而言,其5′末端连接的蛋白质对病毒的感染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EV71基因结构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该病毒的基因组从5′末端至3′末端依次排列着含有746个核苷酸的5′非编码区(untranslation region,UTR)、编码区1A(多肽VP4)、1B(多肽VP2)、1C(多肽VP3)、1D(多肽VP1)、2A(特异性蛋白酶)、2B、2C、3A、VPg(5′末端结合蛋白)、3C(特异性蛋白酶)、3D(RNA多聚酶组分)、3′末端非编码区(83个核苷酸)以及多聚腺苷酸尾(AAAn)。
病毒RNA正链和负链的5′末端和3′末端非编码区中分别含有多肽翻译的起始信号以及RNA合成的起始信号,VPg蛋白通过其酪氨酸残基的羟基基团与RNA5′末端的pUpU 形成的磷酸二酯键与基因组RNA结合。
5'UTR通常折叠成多个特异性的空间结构,这些结构通过与宿主细胞蛋白因子的结合在起始病毒基因组RNA的合成以及病毒蛋白的翻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5'UTR结构还涉及病毒的宿主范围和病毒的毒力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EV71病毒基因组3'UTR区和多聚腺苷酸尾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对EV71病毒处在同一属的其他成员(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组尾端多聚腺苷酸的研究发现,如果减少病毒基因组尾端多聚腺苷酸的长度,会降低病毒的感染性。
(三)EV71病毒基因分型研究EV71病毒衣壳蛋白VP1是该病毒主要的中和决定因子,它直接决定病毒的抗原性。
VP1基因具有与病毒血清型完全对应的遗传多样性,VP1基因序列不仅可作为肠道病毒属内不同血清型分类的依据.并可作为小RNA病毒科内不同属的分类参考,因此VP1基因成了EV71基因分型和遗传进化分析的最重要的对象。
目前基于VP1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可将EV71分为A、B、C 等三个基因型,A型仅包括原型株BrCr-CA-70;B型和C型又可进一步分为B1、B2、B3、B4以及c1、c2、C3和C4亚型。
Brown 等曾对113株世界各地的EV71分离株的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显示同一型内毒株间序列同源性大于92%,而不同型问毒株的同源性为78%~83%。
自1997-2001年期间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西部等地流行期间分离到2个新亚型,即B3和B4亚型,其中B3亚型为东南亚地区的流行株。
B4亚型曾在新加坡(1997-1998年)和中国台湾(1998年)小规模流行,但2000年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大规模流行,成为流行株。
B基因型主要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新加坡、部分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地区、部分马来西亚的毒株;而C基因型主要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加拿大和部分马来西亚的毒株。
B和C基因型在系统发生树上遗传距离较远。
中国台湾1998年EV71大爆发是由2个基因型,即B 和C2同时引起的,但Shih等比较了其流行期间从死亡病例中分离的18株毒株,结果表明,有l7株分离毒株为C2亚型,仅1株为B型。
近年来在中国上海、重庆、浙江和深圳等多个地区分离的EV71病毒有较高的同源性,均属于C4亚型,提示该C4亚型EV71病毒在中国大陆可能有较广泛的分布和传播。
EV71病毒衣壳蛋白VP2和VP4是肠道病毒外壳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与病毒的抗原性密切相关,基于VP1与VP4的基因分型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四)EV71病毒致病的毒力决定簇EV71病毒毒力决定簇的确定依赖于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要有足够的具有高等或中等毒力的分离株,并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确定与毒力相关的特定核苷酸位点;二是要有较好的动物模型进行毒力表型验证。
然而与毒力相关的特定位点的确定相当困难,这是因为:1.毒力决定簇在EV71基因组中并非单一位点,病毒的毒力是多个位点共同作用决定的;2.复杂的宿主困素,如宿主抵抗力水平的差异以及宿主对肠道病毒属内的不同病毒存在免疫交叉保护反应等。
动物模型也是EV71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障碍,虽然实验室小鼠常作为EV71感染的动物模型,但EV71只对出生4天以内的小鼠敏感,对出生6天以后的小鼠就完全不敏感。
猕猴是EV71感染的较好的动物模型,也能引起类似于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但由于猕猴价格太高,无法满足实验室大量的实验需要。
McMinn等对1999年澳大利亚流行的EV71的VP1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发现属于同一亚型(C2)的分离株中,只表现HFMD的分离株与具神经毒性的分离株的主要区别在于第170位氨基酸的不同,前者为丙氨酸,而后者是缬氨酸。
EV71的VP1蛋白的第170位氨基酸是非常保守的,可能正是这一个氨基酸的变化,改变了VP1蛋白的空间结构,导致病毒与受体结合能力下降,从而使其毒力发生根本的改变。
但有关EV71毒株基因型与毒株致病力、神经毒力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大部分研究认为,EV71的VP1基因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联,因所有基因型均能引起严重的疾病。
二、病毒的感染与繁殖以及病毒基因组的转录与表达病毒感染过程的第一步是病毒通过与位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吸附于被感染的细胞的表面,然后利用细胞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或将病毒的核酸释放进细胞。
其中病毒的特异性受体不仅参与决定病毒的组织嗜性,而且在诱导细胞发生内吞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肠道病毒属中许多成员的受体已相继被发现,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poliovirus receptor,PVR)、柯萨奇病毒受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 1,ICAM-1)和埃可病毒受体(VLA-2)等。
但是目前对于EV71病毒的受体了解不多,通过酵母双重杂交分析显示,VP1主要与3个人类蛋白结合,即:鸟氨酸脱羧酶(ODC1)、基因套锚蛋白重复序列(GTAR)和在脑组织中表达的KIAA0697。
而VP1与ODC1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与EV71的潜伏激活有关,能干扰受EV71感染的细胞的生物合成,生长和增殖。
同时VP1与GTAR间的相互作用使得EV71通过锚定蛋白中枢神经细胞的黏附分子结合,从而与CRASH神经学症状密切相关。
VP1蛋白在蛋白表面形成的峡谷(canyon )样结构是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
病毒与受体结合的同时,病毒颗粒的空间构型改变,丢失VP4,最终脱去病毒的外壳并释放病毒核酸穿过细胞膜进入胞质溶胶,开始病毒多肽的翻译。
病毒的繁殖复制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以及其他蛋白合成因子,但是病毒产物构成RNA 合成系统是病毒繁殖复制中的关键。
EV71基因组首先直接翻译出一个由219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多聚蛋白在合成的同时,不断被由其本身水解产生的蛋白酶所切割,产生P1、P2和P3三个前体蛋白。
P1前体蛋白再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最终形成VP1(293个氨基酸)、VP2(254个氨基酸)、VP3(245个氨基酸)和VP4(69个氨基酸)四个病毒外壳蛋白。
P3前体蛋白利用非浓度依赖性的自身切割等机制产生3C(具有蛋白酶活性,184个氨基酸)或3CD(具有蛋白酶活性)、3AB(具有起始病毒RNA合成的功能)或3A(86个氨基酸)和3B(末端结合蛋白VPg,22个氨基酸)以及3D(RNA聚合酶,462个氨基酸)。
P2前体蛋白的切割产物包括2A(150个氨基酸)、2B(99个氨基酸)和2C(329个氨基酸),这些多肽的功能尚不清楚。
EV71基因组的复制类似于其他含正链RNA的肠道病毒。
当病毒基因组编码的RNA聚合酶3C完成翻译和加工后,病毒基因组便开始复制。
病毒基因组RNA首先作为mRNA合成病毒蛋白,然后再作为模板在病毒RNA聚合酶的作用合成负链RNA,后者又作为模板在细胞内质网进一步合成大量的正链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