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结核病流行趋势
结核病流行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的结核病疫情呈现“三高 ”的特点:高感染率、高患病
率、高死亡率。
我国的结核病疫情主要集中在 农村地区,农民是主要的发病
人群。
结核病高发群体及原因分析
结核病高发群体主要包括
老年人、儿童、青少年、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等。
结核病高发的原因主要包括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医疗资源不足 等。
耐药结核病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等原因,耐药结核菌株不断出现,给 结核病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结核病防治宣传教育不足
目前,我国对结核病的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公众对结 核病的认知度不高,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导致一些患者 错过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
对我国未来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加强结核病防治宣传教育
结核病的传播途径
• 结核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一个结核病患者咳嗽、打喷嚏 或说话时,可以释放出含有结核菌的飞沫。如果这些飞沫被 健康人吸入,结核菌就会在体内繁殖,导致感染。
结核病的症状与诊断
• 结核病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等。诊断结核病需要进行胸部X光、CT、血液检查和 痰液检查等。
02
结核病流行现状
全球结核病疫情
结核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 题,每年约有800万新发病例 ,其中约250万人死亡。
结核病在许多国家仍是主要的 传染病之一,特别是在中低收 入国家。
全球结核病疫情的分布不均衡 ,一些地区的疫情较为严重。
我国结核病疫情
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 之一,每年约有新发病例90万
03
结核病诊断与治疗水 平提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结核 病诊断与治疗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 耐药结核病的诊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 升。
肺结核的防治专业知识培训

结核病定义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旳慢性 传染病。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不一 定发病仅在抵抗力低落时才引起发 病。病变能够累及多种脏器,如: 肺肾脑骨肠,其中以肺结核最常见 (80%).
生物学特点
结核杆菌生长缓慢,有抗菌性,故称结核杆菌; 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但烈日暴晒下两个小时, 煮沸十五分,75%旳酒精接触两分钟,紫外线 灯照射距离30 厘米_,时间30分钟亦可杀灭结 核杆菌。
结核病旳传染源:主要是排菌旳肺结核病人。 经过呼吸道传播,健康旳易感者吸入附着结核 菌旳飞沫或尘埃后可被感染。
结核病旳传染源:主要是排菌 旳肺结核病人。
结核病旳传播途径: 经过呼吸 道传播,健康旳易感者吸入附着 结核菌旳飞沫或尘埃后可被感染。
肺结核分类及各型特点
1978年在柳州全国结核病防治会议上,制 定了我国旳肺结核分类法,在全国普遍 应用,较能适应结核病防治称临床工作 旳需要。
结核性胸膜炎
常因初染结核感菌潜伏于肺外 脏器,肌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病。 如:结核性脑膜炎、骨结核、肾 结核、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 盆腔结核等。
临床症状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数病 人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一般 只在体检时发觉。一症状明显者, 长久午后和傍晚低热,可伴有倦 怠乏力,夜间盗汗,食欲减退, 消瘦,面颊潮红,女性病人可出 现月经失调。一般咳嗽为干咳或 少许黏液痰。1/3或1/2病人有咯 血。
浸润型肺结核
浸润型肺结核是继发性结核 旳主要类型。肺部有渗出、浸润 和(或)不等程度旳干酪样病变, 也可见空洞形成。另外,干酪性 肺炎和结核球也属于此型。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是继发 性肺结核旳慢性类型。常伴有较 为广泛旳支气管播散性病变及明 显旳胸膜增厚。肺组织破坏常较 明显,伴纤维组织明显增生而造 成患处肺组织收缩和纵膈、肺门 旳牵拉移位,邻近肺组织常呈代 偿性肺气肿 。
结核病的流行趋势与预防措施研究综述

结核病的流行趋势与预防措施研究综述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且传染性强,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对结核病的流行趋势与预防措施进行研究综述,以期更好地控制和减少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结核病的流行趋势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约有1000万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大约有100多万人死于结核病相关病状。
虽然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结核病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威胁。
二、结核病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和传播,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核病预防措施:1. 结核菌感染者的筛查:对于怀疑结核菌感染的人群,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或者其他相关的筛查方法,以便及早发现感染者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避免疾病的发展和传播。
2. 结核病的疫苗接种:目前最常用的结核疫苗是卡介苗。
通过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结核病的发病和传播,但并不能完全消除病情。
3. 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防结核病发展和传播的重要环节。
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给予规范化的抗结核治疗。
4. 结核病的隔离治疗:对于病情严重或有传染性的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5. 加强结核病防控工作: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结核病的防控工作投入,包括加强法规制度的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开展宣传教育等。
三、结核病的研究进展在结核病的防控领域,科研工作者们一直在不断努力,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进展。
以下是一些近年来结核病研究的进展方向:1. 结核菌耐药性研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结核菌对常规药物的耐药性日益增强。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多种新型抗结核药物以及耐药机制,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2. 结核病疫苗研究:尽管卡介苗在预防结核病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其保护效果有限。
肺结核在我国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肺结核在我国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高发和流行的趋势。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面临着严重的肺结核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肺结核在我国的流行状况和影响因素。
一、肺结核在我国的流行状况1. 流行趋势我国自1990年代以来,肺结核病例数一直处于高位。
一些地区的高病率和高死亡率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结核病病例数为72,000例,死亡人数为1.5万人。
2. 分布情况我国结核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西部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而阿拉善盟、四川南部、云南等部分地区的发病率居全国之首。
3. 性别和年龄我国肺结核患者中男性较多,其次是女性以及儿童。
年龄方面,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青少年和儿童的肺结核病例数逐年下降。
二、肺结核流行的影响因素1. 疫苗接种不足疫苗是控制结核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我国疫苗接种率不高,部分贫困地区甚至没有接种疫苗的条件。
2. 贫困和营养不良研究显示,贫困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我国肺结核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贫困地区的人群健康水平较低,很难获得必备的医疗和保健资源,导致结核病流行。
3. 环境污染我国的环境污染程度较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对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长期暴露在恶劣环境中易使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容易感染结核分支杆菌。
4. 个人行为个人行为也是影响肺结核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吸烟、过量饮酒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削弱免疫力,增加感染结核分支杆菌的风险。
三、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从肺结核在我国的流行趋势、分布情况、影响因素等角度进行探讨,旨在唤起公众对肺结核问题的关注。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提高疫苗接种率和个人健康素质,同时加强环境治理,减少肺结核病例。
中国耐药性结核流行趋势不容乐观

中国耐药性结核流行趋势不容乐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结核病(TB)负担国之一,耐药性结核的流行趋势令人不容乐观。
耐药性结核是指对抗结核病菌常用药物的治疗无效的情况,其存在给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耐药性结核流行的趋势,并探讨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耐药性结核在中国的流行趋势日益严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中国每年约有84万例结核病例,其中大约有5万例是经过积极治疗的多药耐药(MDR)或极耐药(XDR)结核病。
而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中国的耐药性结核病例数量已经超过了全球同类病例数量的40%。
这令人担忧,因为耐药性结核通常需要更长时间和更昂贵的治疗,而且治愈率较低。
根据一项研究,中国的多药耐药结核病人的治愈率仅为54%。
造成耐药性结核流行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不规范的抗结核药物使用是一个主要因素。
在中国,结核病治疗通常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而不是在专门的结核病防治机构。
这导致了抗结核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例如错误的药物选择、剂量不足、治疗时间不足等,以及经常出现的患者未按时服药或中断治疗等。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结核病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的风险。
其次,艾滋病与结核病的双重感染在中国也是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
艾滋病(HIV)病毒可以降低患者的免疫能力,使其更容易感染结核病菌。
这不仅增加了耐药性结核的发病率,而且使这些感染者更难以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9万例结核/HIV共感染者,而这个数字可能还被低估了。
为了应对中国的耐药性结核流行趋势,一些解决方案被提出。
首先,加强结核病防治体系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的结核病防治应该由专业的结核病机构来负责,包括确保严格的监测和报告、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强化的药物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
同时,监管和监督抗结核药物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知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我国肺结核的流行趋势

我国肺结核的流行趋势
我国肺结核的流行趋势在过去几年有所下降。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自2000年以来,我国肺结核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019年,我国肺结核的发病率为66.4/10万人,较2018年下降了4.4%。
这一趋势反映了我国在预防和控制肺结核方面所取得的一定成果。
我国针对肺结核的控制工作主要包括广泛的结核菌感染筛查、规范的治疗和监测,并加强结核病的传播途径管理。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病例报告和追踪,加大了对结核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了公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然而,肺结核仍然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仍需继续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艾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增加,相关高风险人群的肺结核感染率可能会有所上升,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控制工作,提高病例的及时发现和治疗率。
肺结核资料

用药方法的革新
两阶段用药法
高效 低毒 方便
顿服法
经济 间歇疗法
第一线抗结核药物
链霉素
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乙胺丁醇
氨硫脲
第二线抗结核药物
氨基糖苷类
硫胺类 利福类 氟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
-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
砜类 异烟腙 对氨基水杨酸 环丝氨酸
结核放线菌素—N
紫霉素
(一)抗结核药物治疗
1. 常用抗结核药物
一、概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 病,各脏器均可受累,以肺结核最常见。
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单因所致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成人最主要的传染性杀手
1882年Koch发现了结核菌 1890年Koch创建了结核菌素 1908年Calmette发明了卡介苗 ……
结核病研究史上的决定性进展
1)常用抗结核药物成人剂量和机制及主要副反应
药名 异烟肼
利福平
链霉素 吡嗪酰胺
乙胺丁醇
对氨基水杨 酸
缩写
INH, H
RFP, R
SM,S
PZA, Z
EMB ,E
PAS, P
每日剂量 (g) 0.3
0.45-0.6
0.75-1.0 1.5-2.0
0.75-1.0
8-12
制菌机制 DNA合成
mRNA 合 成 蛋白合成
6) 疗效考核
• 痰菌阴转 • 症状消失 • 病灶吸收
②初治涂阴培阴病例:2HRZ/4HR,
2H2R2Z2/4H2R2, 1HS/11HP(E).
(2)复治方案:2HRZSE/4~6HRE,
2H3R3Z3S3E3/6H3R3E3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一、本文概述本文是对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的全面报告。
自上一次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以来,我国结核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结核病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为了准确掌握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状况,评估防控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调查的设计、实施过程、主要结果,以及对这些结果的分析和解读。
通过本文,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特征、变化趋势、高危人群以及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全国结核病流行现状分析根据《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的数据,我们对当前全国的结核病流行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报告结果来看,尽管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结核病疫情仍然严峻,防控任务依然艰巨。
从流行水平来看,我国结核病的患病率仍然较高,尤其是耐药结核病的出现,使得防控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结核病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一些经济欠发达、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结核病疫情较为严重。
从人群分布来看,结核病主要影响的是成年人群,尤其是15-54岁的劳动力人群。
这部分人群患病不仅影响个人健康,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农村地区和城市边缘地区的结核病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这些地区的生活条件、医疗资源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
再者,从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来看,呼吸道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
这意味着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结核病的传播风险会显著增加。
因此,加强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提高公众对结核病防控知识的认知度等措施,对于减少结核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从防控策略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结核病防控体系,包括免费诊断、治疗、随访等服务。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加强耐药结核病的监测与防控等方面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25
489,000 709,000 (8%)
23,353
(5%)
??
5
估算结核病发病率, 2006
Estimated new TB cases (all forms) per 100 000 population
No estimate
西太区 21%
非洲区31 %
美洲区 4%
0–24 25–49 50–99
KRICT ACSRC U. of Illinois GSK
Bayer Chiron Pharma
Screeni20n21g/2/25 Lead ID Lead OP Pre-Clinical Phas13e I Phase II
新药需要具有的主要特征
• 具有高活性,特别是对耐药性(drug persistent) 的结核杆菌群体 (目的:缩短疗程)
2021/2/25
2
全球DOTS目标
( 2005年)
• 新涂阳病人发现率 指标
70 %
62 %
贡献为40 %)
• 新涂阳病人治愈率 指标
85 %
77 %
2021/2/25
国: 94 % )
完成
(中国的
完成
3
(中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控制的进 展
• 2005年在世界范围内结核病发病率首次趋于平稳
• 新涂阳病人发现率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
2021/2/25
11
Global Alliance for TB Drug D evelopment
全球结核病药物研发联盟
TB Alliance 的主要目标 • 缩短和简化疗程 • 克服抗多药性 (MDR-TB) • 治疗TB/HIV共同感染
2021/2/25
12
TB Alliance 的现有项目
• 新涂阳病人治愈率达到了 77 %
2021/2/25
4
最新估算的结核病数字 – 2 006年报告
估算 病例数
DOTS报告的病 例数
各类结核
亚洲病例数最多; 非洲按人口的率最高
新涂阳
915 万
(139 per 100,000)
410万
527 万
(80 per 100,000)
250万(61%)
耐多药结核 (MDR-TB) TB与HIV双重感染
新抗结核病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全球结核病药物研究与开发联盟对新抗结核药物研究
• 1、新一代抗结核药物研究的目的 研究和开发旨在缩短结核病的疗程; 对敏感和耐药性结核病都有效; 可与HIV/AIDS药物兼容; 可用于潜伏性结核病的治疗。
• 2、新一代抗结核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的原则 要遵循三个原则(3A原则),即 价格便宜,供应充足,使用广泛
发病率平稳或缓慢下降
每百万人口病例数 10
8
400
6
9.15
4
350
2 0
300
250
每100万人口病例数
200
150
100
50
0
2021/2/25
非洲 东南亚 全世界 西太区 东地中海 欧洲
美洲
7
结核病预防、检测和治疗需要 新的方法
• 现有的抗结核药已经使用了40多年,疗程需要6~9个 月。服药不连续或无规律会导致产生耐药性。
Moxifloxacin
PA-824
NewProject
Quinolones
Nitroimidazoles
Macrolides
Pleuromutilins
InhA Inhibitors
NewProject
Gyrase Inhibitors
GSK
ICL Inhibitors
GSK
GSK Biotech
• 目前最常使用的诊断技术方法已有100余年历史,其敏 感性低(尤其是在有HIV共同感染时),也不能用于指 示药敏。
• 目前使用的疫苗也已经有85年以上的历史,且只能为 婴儿提供有限的保护,对儿童期以外的人群几乎没有 什么保护作用。
2021/2/25
8
加快开发新的技术方法
• 《全球控制结核计划(2006~2015)》(简称“全 球计划”)估计,有27种药物、15种诊断技术方 法和8种疫苗正处于产品研发的不同阶段,即从产 品开发到临床试验。
我国结核病现状与应对策略
端木宏谨 中国防痨协会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09年3月
WHO目标
• 到2015年使结核发病率停止上升趋势并逐步下降 • 与千年发展目标相关并由控制结核伙伴关系通过
的具体目标:
• 到2005年: 至少发现70%的涂阳结核病人,并治愈至少85%的病人 • 到2015年: 在1990年基线上降低50%的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 • 到2050年: 消除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结核病 (每100万人口中1个病人)
2021/2/25
9
新抗结核病药物的研究与开 发的目标
• 1、近期目标 采用4个月疗程方案,用莫西沙 星(Moxifloxacin)取代异烟肼或乙胺丁醇。
• 2、中期目标 由现在正处于开发阶段的药物 组成的新药组合,探索2个月疗程的治疗方案 。
• 3、长期202目1/2/标25 探索2个星期疗程的治疗方案,10 采用专门针对耐药性的药物组成的新药组合。
东南亚区 34%
东地中海区 6%
100–299 300 or more
2021/2/25
欧洲区 5% 6
The boundaries and names shown and the designations used on this map do not imply the expression of any opinion whatsoever on the part of the World Heal th Organization concer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any country, territory, city or area or of its authorities, or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 of its frontie
rs or boundaries. Dotted lines on maps represent approximate border lines for which there may not yet be full agreement.
WHO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