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地域文化特色传承与城市发展策略

合集下载

盐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盐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盐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作者:王一萍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4期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盐城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4 — 0147 — 03引言:盐城坐落在黄海之滨,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其中最典型的则是红色文化,因此可以说,它是一座具有革命光荣传统且具有红色基因的城市。

其红色文化是盐城市在长期革命实践过程中,通过创新、融合等途径形成的一类文化形态和精神,是当前中国红色文化中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

所以,为更进一步对其加以传承和发扬,使红色文化能被融入当下盐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升发展潜力、体现城市魅力,就需要对其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保护。

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红色文化是十分关键的一项组成内容,它的内涵和文化软实力本身的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是其中都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深刻影响着当下大众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

要对红色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就是要给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融入大量新内涵,与目前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在一起,更要和城市文化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创造发展[1]。

所以,只有真正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不断强化影响力,向全社会传播其中的内核,才能使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城市,从中吸收和获取更多文化价值,进而促进自身发展。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文化是其发展核心,更是整体面貌背后的灵魂,因此打造独有的文化核心,烙印上特色化的文化烙印,能使城市更加具有魅力。

现如今,受到各项思想的渗透影响,大众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期待越来越高,只有真正从城市自身实际着手,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资源,才能建立文化内核,全面丰富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正好是一个城市和地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其中不仅凝聚了大量的核心价值理念,还能体现出一定地域特色,通过对其加以保护和开发,能直接给城市建立文化品牌,打上文化烙印,并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强化发展魅力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2]。

打造“盐之有味”区域公用品牌的现实思考

打造“盐之有味”区域公用品牌的现实思考

打造“盐之有味”区域公用品牌的现实思考区域公用品牌主要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内,能够被相关机构、企业、农户等共同享有的品牌,具有较高的市场声誉和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盐城立足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城市定位,发挥农业大市优势,深耕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上,有了长足发展。

“盐之有味——自然遗产地、盐城农产品”是盐城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旨在通过深度挖掘盐城独有的地域文化内涵,对盐城全域范围内的农产品品牌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形成盐城农产品整体形象标识,从而促进盐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产品销售。

作为“盐之有味”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管理主体,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市唯一的国有农业平台,盐城银宝集团坚持把唱响“盐之有味”品牌,壮大盐城农业全产业链,勇当沿海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当作目标追求。

通过深化品牌管理与推广营销体系改革,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实施“盐之有味”农产品供给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放大盐城农业特色优势,为助推盐城乡村振兴和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作出贡献。

一、打造“盐之有味”区域公用品牌的现实意义1.接轨长三角的必然要求盐城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生态资源得天独厚,黄海湿地、黄河故道、里下河水乡,独特的自然区位孕育了鲜明的农产品特色。

在长三角一体化27个中心区城市中,盐城是唯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城市。

全国每100斤粮食就有1斤产自盐城,全国每出栏100头生猪就有1头来自盐城。

盐城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盐城生态优势和农业优势所在。

对盐城而言,要发挥“三农”稳产保供、稳定就业的压舱石作用,就要立足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城市定位,接轨大上海,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系统谋划乡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农民增收致富。

探究盐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探究盐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探究盐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1. 引言1.1 背景介绍盐城位于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红色资源的城市。

盐城红色文化是指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道德品质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盐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地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盐城作为承载着红色文化的城市,需要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抗日战争时期,盐城人民奋勇斗争,为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一历史时期,盐城红色文化逐渐形成,成为盐城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盐城红色文化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盐城红色文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更好地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激励盐城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1.2 问题意义盐城红色文化是盐城市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革命传统与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盐城红色文化所面临的保护与开发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盐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关乎盐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形象,更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加强对盐城红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激发全社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盐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还能有效提升盐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深入探究盐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盐城红色文化概述盐城红色文化是指盐城地区丰富的革命历史遗产及相关文化资源,包括红色旧址、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等。

盐城自上世纪初就成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孕育了大量的红色文化。

盐城红色文化的特点是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依托文化资源促进盐城盐业转型发展初探

依托文化资源促进盐城盐业转型发展初探

斗 场景 及重 大 阶段 性事 件 。
1 . 白色海盐 文化 2
盐 城是 日前 全 国唯一 直 接 以盐 冠 名 的 省辖 市 , 与 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 这是发展 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重
第 2期
陈文雯
依托文化资源促进盐城盐业转型发展 初探
3 9
要 条件 。
计, 缺乏独树一帜的地域 品牌 , 市场 占有份额仍较小。
历经 2 0 0 0多年历史沉 淀形 成 的海 盐文化 , 盐城 是 济是 血 肉 , 文化 是 灵 魂 。党 的 十七 大突 出强调 了加 强 皆是 , 文化 建 设 、 高 曰家 文 化 软 实力 的极 端 重 要 性 , 化 这座城 市 的文 化之 根和 宝贵 的精神 财 富 。地 方政 府高 提 文 作 为 “ 实 力 ” 是 一 定 历 史 时期 经 济 政 治 的反 映 , 软 , 是 度重视 海盐 文化 品牌打 造 ,积极 启动海 盐历 史 文化风
历 史 文化 资 源 的背 后 往往 有 许 多 故 事 , 以多 种形 其 丰 富 , 时盐 城 的旅 游 资 源 极 其 丰 富 , 游 产 业 发 同 旅
式宣传 、演绎这些故事可 以更好地张扬文化 内涵 , 将 展 正 在快 速起 步 , 成 为 长 三角 海盐 特 色产 品服 务 区 将 各种原生态存在 的 、 等待开发 与利用的 、 有市场增值 和旅 游 观光 胜地 。这些 将是 拓展 盐业 产业 得天独 厚 的 潜能的资源整合 到一起 , 活化这些 资源 , 以新 的价 重 要 条件 , 赋 因此 , 为盐 业 企 业应 抢 抓 机遇 , 大 力 挖 作 要
出 , 耐淹仗义 行侠 、 秀夫舍身救 主 、 施 陆 陈毅托 孤送 33 文化 消 费的需 求为 盐产 品营 销提供 商机 .

传承地方文化,助力地方发展

传承地方文化,助力地方发展

传承地方文化,助力地方发展作者:张晓琳何云菲向欣嵇莺唐佳雯来源:《国际公关》2024年第11期基金项目:宿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14160059Y。

作者简介:张晓琳,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何云菲,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向欣,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嵇莺,女,汉族,江西抚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唐佳雯,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摘要:中国文化在世界宝库中熠熠生辉,其中地名文化是中国最普遍且流传最久远的文化之一。

宿迁地名拥有深厚的历史,当代青年对宿迁地名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却知之甚少,为了凝聚宿迁地名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宿迁地名文化的交融性,本文从宿迁地名文化入手,对宿迁地名文化的历史、特征和内涵进行研究,提出融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共同创造现代、有趣、新奇的文化旅游产品,利用互联网推广宿迁地名文化,实现宿迁地名文化的创新性转化等建议,以促进宿迁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宿迁地方经济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宿迁地名文化;文化内涵;创造性发展地名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等的重要资源。

地名文化作为集中体现地域特色、展现地域文脉的重要载体,应得到大力传承和保护。

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某种程度上对地名演变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宿迁是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宿迁地名文化是宿迁重要的旅游资源,应积极加强对宿迁地名文化价值的分析及旅游开发的探究。

一、宿迁地名文化概况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有2 700年的建城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下辖2个区和3个县,分别是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县和泗洪县。

(一)宿城区宿城区是1996年9月伴随宿迁市组建而设立的行政区。

宿城区的基本构成为7个乡镇和7个街道,下辖多个村级单位。

这些地名的命名以人文关怀类、历史纪念类、地形风貌类、自然风物类、家族姓氏类为主(详见表1)。

地域文化在滨海县G204道路景观提升设计中的传承与演绎

地域文化在滨海县G204道路景观提升设计中的传承与演绎

对一座城市而言,道路不仅是串联城市各个空间组团的交通通道,更是让人迅速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途经。

因此,作为城市结构基础的道路,其景观亦是城市景观的骨架,是展示城市风貌、传播地域文化的最佳场所。

城市道路设计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对其景观设计的关注,中西方起步相对较晚,且理论发展和实施建设又各不相同。

从国外来看,最早的道路景观设计大约是在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修建的公园公路专项设计被公认为是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雏形[1]。

随着公路美学相关研究的开展,西方的道路美学发展也应运而生。

时至今日,西方诸国的道路景观在注重人文主义和地域文化体现的基础上,已经由美学层面转为更加关注于空间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令城市道路逐渐回归人性化和人文化。

从国内来看,道路景观设计系统性研究的起步晚于国外,20世纪末,设计师们才开始关注于城市道路的美学研究。

步入21世纪,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刘滨谊、谢怀建等知名学者均提出要从美学、艺术、文化3方面塑造城市道路景观。

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国内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依旧只注重于表面的形式美,缺乏充分考虑道路所在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民族审美心性。

因此,关注使用人群的情感需求,弘扬城市地域文化,进一步提升道路景观环境的文化品质,成为了当下道路景观设计或改造的发展方向,对城市景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地域文化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1.1地域文化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关系道路将城市划分成最基本的空间构成元素,形成一个个串联的城市街区。

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感性认识往往来自对该城市道路景观的体验,街道作为城市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城市,其它环境元素也沿着道路展开布局[2]。

然而随着汽车的使用普及,先前的道路规划中只注重工程设计,忽视了景观空间的营造。

这就造成了不断扩大的道路将城市空间划分的支离破碎,其文化性也与城市整体文化氛围格格不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到了20世纪80年代,城市主义街道理念的兴起,带动了道路景观逐渐回归到空间场所性、环境整体性和文化融合性。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城市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城市文化建设
的 主题 和首 要 任 务 , 是 城 市 文 化 建 设 主 题 中应 有 之 义 。 反之 , 如果城市建设者一味追求经 济利益至上 , 见 “物 ”
不见 “ 人 ”, 向商人低 头 , 向经 济低头 , 势 必 会 把 城 市 现
价值 观… , 即把 人 的生存 、 需要 和发 展 作为 关 注对 象 ,
2 0 1 3年 9月 第 3期
焦 作大学学报
J 0URNAL OF J I AOZU0 UNI VERS I TY
№. 3
Se p. 201 3
“ 以人 为 本" 视 域 下 的城 市 文化 建设
蒋 继 华
( 盐城工学 院人文学 院, 江苏 盐城 2 2 4 0 5 1 )
发 , 以 实 现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为 目标 , 不断 满足人 们 E t 益 增
进“ 人” 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 使 城 市 成 为 人 的 “诗 意 之 居 ”, 还是促 进 “ 物 ”的 全 面 发 展 , 成 为 人 的 “孤 独 之 乡” ?显 然 , 城市文化建设 的导 向应 当是 “ 人 ”, 人 不 仅 是 城 市 的 主体 , 也是文化 的主体 , 即 把 人 的需 求 和 根 本 利 益 作 为 城 市 发 展 建 设 的第 一 需 要 , 创 造 一 个适 合 于 人
成部分 的 大 小 范 围 , 应 该 按 照 人 的 尺 度 和 需 要 来 衡
量 ”。表 达 的 一 个 理 念 就 是 : 人 的 需 要 和 以人 为 出 发 点 是考 虑 城 市 一 切 问题 的根 本 点 , 是 城 市 文 化 建 设 的 核 心
的全 面 发 展 的城 市 文 化 体 系 。 这 应 成 为 城 市 文 化 建 设

论盐城海盐文化遗存及其现代价值

论盐城海盐文化遗存及其现代价值

论盐城海盐文化遗存及其现代价值作者:薛佳妮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盐城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是黄海之滨盐文化的源头所在。

遍及盐城各地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海盐历史文化遗存已成为了解盐文化的重要内容,大丰市草堰镇和中国海盐博物馆则是了解海盐文化的重要窗口。

盐城海盐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海盐生产对于弘扬城市品格、锻造现代城市精神以及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盐城;海盐文化;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盐城资源丰富,生态独特,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产盐历史,是淮河下游和黄海之滨悠久盐文化的源头所在。

底蕴丰厚的文化遗存充分反映出了盐城的城市之魂、城市之根就是海盐文化。

盐城海盐生产发展史折射出中国海盐文化的缩影,彰显了中国海盐文化的积淀。

本文将探究盐城与海盐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古迹,零距离接触盐场和海盐,充分感受海盐文化的无穷魅力及其丰厚底蕴,彰显出特有的现代价值。

一、盐城海盐文化历史遗存盐城东面黄海,滩涂广阔,是海盐生产的天然之地。

盐城的历史是一部盐文化的发展史。

盐城生来姓“盐”,以盛产淮盐享誉华夏,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气息,成为国内唯一一座因盐命名的城市。

据有关资料记载,盐城早在战国时即“煮海为盐”。

《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是“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地。

盐渎县建立于公元前119年,“渎”即运盐之河的意思。

盐城县之名开始出现于东晋。

唐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在这块地区,如今还遗留着大量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历史遗存,成为海盐文化的历史见证,并形成了包蕴着海盐气息的思想性格特征。

所谓海盐文化物质遗存是指海盐生产场地、工具、运销码头、器具、盐政管理官署建筑、碑刻、盐民日常生活场所、用物等;海盐文化非物质遗存是指海盐生产的变革、运销形式的发展、管理政策的变化以及通过文字、口传等方式流传至今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资料、哲学思想观念、文艺作品、民俗风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