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

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
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0416477.html,

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

作者:姚利忠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5期

摘要:地域文化以自身特色丰富拓展着中华文化。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思

想精华,可以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丰富的素材,是促进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梅李镇;地域文化;孝爱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4-0199-02

梅李是世代闻名的“孝子之乡”。据《常昭合志》载:“世俗所传二十四孝,吾邑竟其三,又皆在梅李。”这三大孝子分别是“扇枕温衾”的黄香;“哭竹生笋”的孟宗;少年丧母,刻母为像,事之如生的丁兰。

自清代以来,有史料记载的梅李孝子还有乾隆旌表的入海飘流,千里寻父,哭树生桔,治愈母病的方焕先;咸丰年旌表的母病三年未见笑容,为救父命而被贼人所杀的钱亮灿;秉性孝友,曾割股愈亲疾的温文毅;只身乞食抵陕寻父,因父已故,乃检遗骸,囊负而返的管宝;父殁,束草卧棺侧两载,母病,割股煎药的张润;闻父病,星夜归里,途中遇盗,砍伤左手,仍力疾侍奉的邓开洲;母病,亲尝汤药,为其洗涤溺器的邓裕明;母严冬被薄,为其温衾,母患疽溃,晨夕吮其毒的吴长生等。

“我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十三岁撑起一个家的“全国孝爱之星”薛馥华;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放弃高考,科学种田,带领方圆几里百姓奔小康的好儿子殷健;三十三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好媳妇唐静宝;真比亲生儿子还亲的好女婿王建华;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本色,书写普通妇女平凡人生的朱新云;善良无私众口交赞的好媳妇吴淑英;“谁言寸草心,报答三春晖”坦坦荡荡男做女工的孙幼康;孝心、爱心、责任心于一身的著名企业家季丙元;“用情去做,真心实意”任劳任怨的好媳妇徐云华;“母亲生活好了,我才安心工作”的新常熟市民张文凤。他(她)们是梅李镇首届十大孝星。

一、“孝爱文化”的内涵

“孝爱文化”是梅李特有的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孝爱文化”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既有地理环境意义上的自然属性,也有历史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这就告诉我们,文化建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构建和睦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文化馆既是群众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龙头。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

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析

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析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国内地域文化也受到了一 定的影响,更多现代文化融入到地域文化当中,也使得地域文化环境艺术氛围得 以改变,因而我国地域文化取得了全新发展成绩。受外国文化入侵与冲击影响, 使传统地域文化环境变化,难以遵循既有发展轨迹。而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 中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所以有必要实现传承与创新。基于此,文章将地域文 化作为研究重点,阐述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传承;创新;探析 一、地域文化和环境艺术设计关系阐释 环境艺术设计和地域文化是互相影响与作用的关系,以地域文化视角探索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能够融入大量文化认知,同时在精神诉求层面也会获取全新 文化内容。特别是蕴含地域文化内容的生活,要求环境设计能够与地域发展需求 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地域全面可持续发展[1]。在环境设计中,地域文 化是最关键的来源,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环境艺术在有效美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也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真实地体现出来。在融合科学技术、人文理念以及自然 科学的基础上,使得环境艺术可以借助地域文化得以深入发展,在实际设计和现 代科学技术有效融合的同时,实现理论实际同步发展的地域文化,与精神文化的 融合趋势相适应。对于环境设计艺术来讲,致力于对地域文化状况的研究,实现 设计的延伸性发展。如果以长远角度思考,通过有机融合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 方式,能够确保两者的有效传承和发展[2]。 二、地域文化融入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我国是文明古国,同样也是多个民族聚集的国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 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也各具特色,为中国文化的绚烂多彩发展 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然而,在各区域范围内,人们会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 将地域文化真实地体现出来,而且地域环境建筑艺术也突显了民族风格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方面,地域文化集中表现在各地区标识性建筑亦或是人文建筑方面。 以江南水乡为例,其河网密集度较高且由流水环绕,使得房前屋后形成了小桥流 水为基础的空间布局。特别是江南地区的民居一般都是黑白灰为主色调,为了能 够与江南气候特点相适应,在布局方面会采用穿堂传统布局,注重空间明亮性与 宽敞性[3]。另外,在建筑风格方面,更强调建筑整体细节的雅致性,尤其是屋檐 与门窗,会选用复杂纹饰雕刻,而很少通过彩色修饰,以免对布局风格造成不利 的影响。除此之外,在房屋处理方面,多以褐色与墨绿色为主,和白墙灰瓦相互 映衬。 三、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原则 (一)环境艺术设计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实施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将自然环境当做主要对象。结 合地域文化设计作品可以发现,几乎全部的设计师都会将自然放在首位,而且在 设计过程中,仍将环境艺术设计当做核心内容。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方面,更强 调设计和地域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进而优化设计工作自身特点与文化环境的结 合效果,将设计所蕴含的本土精神充分地彰显出来。 (二)环境艺术设计和地域文化的融合 基于地域背景,有必要正确认知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设计,才能够实 现两者的有效融合,以保证对自然地形与地貌形成系统化地了解[4]。当前,在大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②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质文化的错误倾向。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及其主要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地域文化与地方美食之探讨

地域文化与地方美食之探讨 中国美食是地域文化形成的产物。地域文化是地方美食的根植土壤。提炼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形成以“我”为核心的优秀文化积淀,通过人们对食物的体验收获和广泛认同,并得到长时间的传承与发扬,是中华美食遍及华夏大地的原动力和重要拓展方式。 一、传承地域美食、彰显文化主题 我们常讲“人定胜天”,听起来是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其实是人与自然适应的过程。物产有地域的区别,人们通过辛勤劳动培育了各种食材并转化成为赖以生存的食物,逐步上升到“以食为美”的认识高度,这是人类进步的创造,也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地域美食文化包括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对生存方式的理解以及对食物与生命间关系的理解。在理解过程中,人们对“美”的感悟不断丰富,通过尝试,使“美”在食物当中得以表现。饮食文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不变中有变化、变化中有不变”是饮食文化演变的基本特征。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速度是缓慢的,人们对久已适应了的饮食方式传统和饮食生活习惯有很强的眷顾依恋之情。 常说的一句话叫“遇水而生”。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食物的组成部分,因此不难理解大江名川、沿河靠海成为人口密集地区的原因。黄河下游的齐鲁大地讲究“无酱不食”;长江上游与中游,无论川渝还是湘鄂,大众对辛辣的喜尚已经成了浓郁的乡愁;下江地区的人们把对食物的热情转化成无与伦比的精心巧手;珠江流域则把开放的文化观念体现在了饮食方面,明显地表现出当地人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丰富的天然食材无疑是“上天”的馈赠,精妙的烹饪技艺则是人们心与手、智与力的完美结合——最终化作一桌筵席,成为“礼”的绝妙表达。 食为味之体,味为食之魂。数千年中华饮食文明发展,中国人对食物之味有永不满足的追求,一代代美食家与事厨者精益求精的探索,创造了饮食文化“味”的独到成就,形成了中国饮食文明的一个突出特色。人类自以火熟食起,便已点燃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燎原之火。从此,历经绵延发展的饮食文化,便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历经生食到熟食这一漫长的历史跨越后,食材的选择和加工方法成为重要课题。饮食文化主题包括对食物原料、辅料的选择和加工,对“五味调和”的实践和体验,以及对食物与健康之间关系的追求。先圣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主张,为世人所熟知。这八字之道,就是强调:食物原料的选择、加工、制作,都要严肃认真,重视卫生,充分利用物性和发挥技艺水平,使物性美质的利用和加工技艺的发挥都达到最佳状态。这一切,都源自于人们对食物的敬惜,对劳动的敬崇。对食物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这便是中华饮食文化之根。 中原地区是华夏的心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我理解中原饮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和”字:对各色食材的广泛采用、以味载道的中庸之理、烹饪技法的调和之术,无一不体现中原文化的博大和宽厚。中原美食有很大的适应性,取料广泛,味道谦和,技法多样,通过对这些文化的挖掘提炼,继往开来,溯往昔荣光,辟未来辉煌,中原美食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塑造美食文化,创新主题品牌 美食无处不在。而地域美食是人们在岁月长河中践行历练、奋勇向前的足迹。地域美食的形成,需要顺其自然和精心打造并举。特别是对美食地域特色的总结表达一方面需要挖掘、整理、梳顺,另一方面要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传承和发展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工业化的进程,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也逐渐增强。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体现景观创新设计和风格,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未来景观设计的方向和焦点。主要针对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及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当中的 具体表现进行论述分析,探索在城市景观设计当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和发扬地域文化。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化特色;景观设计;传承发展 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我国独有的地域文化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加强我国城市地域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城市景观设计应该植根于地域文化,通过营造地域性文化景观的方法与载体,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弘扬和发展。同时地域文化作为景观设计灵魂所在,对于景观设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1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 1.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当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具有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地域文化包含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人文文化、自然景观以及同该地域发展相一致的其他文化。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又可以细分为建筑特点、宗教信仰以及语言等。同时根据自然因素、

地理位置、文化认同感又可以将文化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等,每一个地域文化都是该地区的劳动者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性和人文性。虽然这几年我国传统的地域文化遭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只要搭建新的发展平台,将不同地域文化充分体现出来,就能够被现在的人们所接受,将我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 1.2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就是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以及发展空间对城市的外在 形象进行规划和设计,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居住环境。对城市进行景观设计,涉及到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发展、城市建筑特点、生态学以及美学等。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学科,景观设计才刚刚起步,但是景观设计的形成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发展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是该地区的人们在长期劳动中所形成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2.1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基础 在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地域自身的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而形成迥异的特色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文化基础。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地域自身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如何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0416477.html, 如何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钱学斌 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3期 摘要:以曲靖--陆良为中心、《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为代表的爨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随着城市建设加剧,地方建筑形式逐步消失,城市个性逐渐模糊,民众凝聚力和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认可度也正在下降。处于如此时代背景下,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交流促成、文化产业培育及地方文化平台搭建等,对于更好地促进地方民族融合、民族和谐、民族团结显得迫在眉睫。 关键词:爨文化;文化资源;文化交流;文化产业;文化平台 一、爨文化传承、发展现状 1、国内传承典型 多年来,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一直被国内不少书法爱好者研习,"爨宝子碑万里行"发起人、中华爨文化研究会会长秦齐为现代爨碑书法研究的典型代表。 2、地方发展现状 自2008年以来,陆良县多项国家级碑刻奖项,在全国刻字艺术作品展中形成了深受广泛赞誉的“陆良现象”。2012年推出琳琅满目的陶瓷制品,附上极具神韵的爨体书法,可谓极美之物,是爨文化推广的较好载体,也是文化转化为财富的具体体现。 二、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1、爨文化是地域性传承文化,也是融合发展的文化 爨文化是曲靖的地域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直接继承古滇文化并不断传承至今。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与滇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融合,使爨文化既有汉文化的某些精华,又带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内涵。 2、爨文化是多元化复合的历史性文化 爨文化的文化形态融合了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社会生活、生产结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以及民族民俗等诸多因素。

小吃文化小吃文化让传统小吃传承地域文化

小吃文化-小吃文化让传统小吃传承 地域文化 小吃文化 ■撰稿之言 鸡蛋糕、绿豆糕、方糕……日前,这些传统的民间小吃在2016中国·陶庄第六届了凡善文化节一露脸,就引来了市民的追捧和热卖。嘉善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曾经传统小吃品种众多,声名远扬,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地道的小吃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记忆中的小吃成为人们呼吁重新构建小吃文化品牌的迫切需要。 小吃是一类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特色的食品的总称。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特色鲜明,风味独特,

深受人们的喜爱。小吃就地取材,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是一个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特色,更是离乡游子对家乡思念的主要对象,不少小吃还承载着当地的传说和故事。现代人吃小吃,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享受小吃文化的气息,品尝地域风味。 搜寻地方小吃,弘扬地方文化,那些曾经的美味依然会唤起今天的人们对于美食的期待与渴望。小吃文化上海的南翔小笼、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云南的过桥米线……各种名小吃都凝聚了当地物质和文化基础,吃这些小吃不仅可以品尝当地饮食特色,还可领略深厚的历史文化。 嘉善历史上不乏地道的传统小吃,在搜寻中让这些传统小吃重新散发魅力也不失为一桩美事。家中长辈可以尝试制作传统小吃,也可以将传统的手艺教给子女;社区可以尝试开展传统小吃的制作比赛,让大家在美食中增进感情;

地方可以通过小吃一条街、美食节等活动来唤起大家对传统小吃的美味记忆;学校也可以尝试给学生讲讲小吃的由来和故事,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动手……这些小吃是故乡的历史、地域的文化,让传统小吃传承地域文化,让人们在美食传承中铭记和发扬曾经的历史。

成都地域文化特色

前言 “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不是越来越有差异,而是越来越雷同。……不仅如此,这种情况还愈演愈烈,一个城市在拷贝着另一个城市,而正在城市化的乡镇却拷贝着更加恶俗的城市。……那时,你见不到相同的面貌,你每到一地,都会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关于独特空间的构成。”对于马钦忠在《公共艺术基本理论》一书中所提到的城市问题,吴良镛在《广义建筑学》一书中也同样指出:“现在全世界城市正面临所谓‘特色危机’。几十年来我们一度对巨大的建设量颇为自豪。曾几何时,在全国范围的大兴土木之后,惊然发现,‘南方北方一个样’、‘城市城外一个样’,对清一色的单调的建筑样式,人们越来越不满,并提出了批评。”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我们对公共艺术的需求不是仅限于形式上的基础层面,而应该越来越注重内在的精神。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设计者们也似乎体会到了大众的精神诉求,开始放慢脚步,回望曾经的城市痕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在此时开始反复被大众所提及,一方水土孕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孕一座城市,这样的联系也使得快速发展下的公共空间除了其本身的作用外,更肩负起了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精髓、推动城市发展、塑造城市形象的使命。作为城市人流量相对密集的公共场所,公共艺术是传达城市名片,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公共空间,为此,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当中,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品味,满足市民精神诉求,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由于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公共艺术的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多元,当代公共艺术更加重视文化属性,艺术如何发展、怎样发展重新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城市公共艺术应以地域文化为导向来督促其自身的发展和创新,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原因。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013级文艺学 陈盈 在今年的文艺座谈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 关于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会。在此尚长荣提出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 继承传统,并且要激 活传统,用活传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们现今并未完全处理好传承并创新这个 工作,并未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戏剧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包容性一种艺 术。中国戏曲艺术是当今世界艺术林海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 从汉代的歌舞,到南北朝时 期的歌舞戏;从唐代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并进入宫廷,成为上层社会的艺术享 受,到宋代的瓦舍、勾栏、南戏、北戏等而形成的宋杂剧,到元代的元曲,形成真正意义上 的戏曲艺术,再到明代的四大声腔, 清代地方戏曲的发展与繁荣。 两千多年的发展,其文学 内容、音乐表现、舞台表演、唱腔设定等独特的魅力,构筑了中国艺术最美且又最有价值的 风景。中华民族的戏曲,是结合了剧本、服饰、唱腔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且是以故事、人 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曲、道白和动作等。戏曲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式的,多 样化的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 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 一些地方剧种, 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怎 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 辉? 看戏是娱乐活动相对较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的人们的最主要的活动。上 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看戏。 中国的戏剧中是蕴涵这深厚的文化内涵的, 由于当 时的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限, 书籍的传播范围也有限, 通俗易懂的戏曲便成了丰富他们的精神 世界的主要工具。可以说,从看戏这一简单的娱乐活动中可以学习到非常丰富的知识。 当代 作家白先勇的创作就深受传统戏剧的影响, 现在他也致力于向外传播 “雅”戏剧的代表剧种 ――昆剧。 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可是,现在了解戏剧的人却越来越少,喜爱、 并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 这又回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上了。 现今 的当务之急便是传承这一问题还未做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是一个民族身份的凭证, 牢固根基。现今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 社会和百姓 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高度, 无二的艺术。而如今,多种娱乐形式的存在,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那种“快餐文化”,通俗甚至低俗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戏 剧则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霸王别姬》、《桃园三结义》等剧目,人们甚至熟悉到可以 吼几嗓子的程度,而如今我们已对这些剧目完全陌生了。 能够被抑扬顿挫的唱腔所吸引的人 越来越少了。 戏曲艺术影响了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熔铸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华百姓人生观、是非观, 是培养中华儿女爱国、爱民情怀的重要文化食粮。因而,在戏曲的传承和创新这个问题上, 我们首先做的就应该是传承,在传承中重视民族文化的传统。 所谓传承,一言以蔽之, 就是 承接好传下去。我们的祖先能够发明创造出灿烂的戏曲艺术, 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或几 代人手中传丢了。传承需要我们对传统的优秀的戏曲剧目进行大力的宣传, 尽可能多的进行 戏剧的演出巡演,让普通人们易于接触到,才能培养对戏剧的兴趣。 也是一个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 我 们只有将戏曲艺术和中国历史、 才能传承好这种属于中国的独一

中原的地域文化

中原地域文化 第一章总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理解中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深对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的认识。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中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1.中原文化的概念 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构成 中原物态文化、中原制度文化、中原行为文化、中原心态文化。 3.中原文化的特点 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农耕文化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哺育 2.中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 第三节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1.中原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

段。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 (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 (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 (5)开发旅游经济、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3.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亦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它是相对于各民族可传承的物质遗产即所谓的“有形遗产”而言的,大致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遗产。 4.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见证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历史与维护我国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 (2)传承民族精神的途径 (3)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与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4)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5)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1.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 2.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_王云才

第20卷第1期 2009年2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 gji U 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 V ol .20No .1 F eb .2009 收稿日期:200809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0878162) 作者简介:王云才(1967),男,陕西勉县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石忆邵(1963),男,湖南新邵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陈田(1958),男,安徽南陵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乡发展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建筑文化】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云才1,石忆邵2,陈 田3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2.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上海200092;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 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在快速城市化、 工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中,传统地域文化景观面临巨大的冲击。本文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概念、内涵 和关系剖析入手,论述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在探讨传 统地域文化景观存在整体性与孤岛化现象、欠发达与边缘化现象、地方性与现代化、真实性与商业化等主要矛 盾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景观研究;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 U 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1001807 一、问题提出与现实的紧迫性 传统文化地域是承载我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与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空间。几千年来,在不同地理环境空间上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是地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城市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城市地区传统文化景观遭到破坏,同时快速城市化对乡村文化景观形成巨大的冲击。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以及时尚化成为导致地方文化景观缺失和文化景观趋同的根本因素,形成我国不仅“千城一面”,而且“千村一面”的建设格局。再者,传统文化景观面临毁灭性冲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应是指导我国地域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依据,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新人文精神变革和城乡空间结构的变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文化景观的发展必须具有地域上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有机性,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呈现出的“孤岛化”、“破碎化”、“盆景化”和“边缘化”现象,成为文化景观遭到破坏,特色性景观区域和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巨大挑战,文化景观传承创新技术缺失,有效管理对策与建设引导不到位的具体结果。虽然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单个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人居环境建设、特色风貌塑造、生态村建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治理及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有不少进展,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真正能够整合并系统运用到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与创新发展,指导区域新农村建设,形成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结合的和谐文化,在建设和管理中还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地域广大,类型多样,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地方需求不同,基础不同,使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是有针对性的相关技术缺乏有效整合,单项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应用也难能适应不同地域文化本底的要求,应用的整体效果难

地域文化特色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DOC)

地域文化特色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 ——以池州、安庆为例 朱小龙,朱胜甲 摘要: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池州、安庆地域文化资源的特色与优势,指出地域文化特色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必须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取舍并有效整合,把地域文化特色和当代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联系起来,以引领时尚的产品研发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化创意产业产品池州安庆 池州、安庆位于长江的皖江段上游,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产品设计,必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1926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本雅明率先提出了“文化产业”的观点。1997年, 英国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造性产业等概念。英国创意产业的定义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1]。当今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以满足当代人对物质、精神、文化、娱乐等众多需求为目标, 以文化创意为核心, 以新材料、高科技为支撑, 以信息网络传播为平台, 力求向大众提供经济与文化水乳交融的所有创新产品并获得高额利润的新兴产业。根据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标准, 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0年蒙特利尔会议的规定, 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主要包括:音像业、报业、出版业、广播业、电影业、电视业、动漫业、文艺演出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互联网业、旅游业、艺术品及古玩市场、建筑艺术业、公共文化服务业、体育娱乐业、广告业等产业。 当前, 世界各国的发展基本上都不再以单纯的经济发展为目的,越来越重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开辟了一条产业经济与文化创意和谐一体的发展之路。文化是创意产业生成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创意产业是物质与文化高度发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中华人民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神。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的消极因素。儒道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形成互补之势。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传统士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以和为贵。“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导地位。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经典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经典中也同样有糟粕。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是对数度全盘西化浪潮的拨乱反正,也是对现实冷思考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立足 自我,对外来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整合日显紧迫。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意义日益突现,已成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内驱力。把文化看作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放眼21世纪全球竞争而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主动的选择和开放的创造。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自觉与理想人格,追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新添加的题型 1.二百多年来,京剧始终是在继承与创新的交替运行中向前发展的。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当代京剧艺术家必须深入现代社会生活,善于驾驭生活素材;在保留和展演传统的经典剧目,保持和继承传统的艺术神韵和美学特质的基础上,用崭新的视角来展示传统艺术之美;积极吸纳融汇其他艺术之长,为我所用,创造体现当代美的表现手段,赋予京剧鲜明的时代特色,让京剧这一国粹真正得到发扬光大。 联系上述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将京剧这一国粹发扬光大。 二、单选题 2.2017年7月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鼓浪屿现留存有931座展现本土和国际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园林和自然景观、历史道路网络。“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能够申遗成功在于 ①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独特标识 ②它能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 ③它具有显著的文化多样性特征 ④它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用对话协商拆解国家间的猜忌与戒备,用共建共享卸下以邻为壑的“篱笆”,用合作共赢拧开世界经济动力的“阀门”,用交流互鉴疏通世界文化差异的“沟壑”。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 ①理解个性,互相尊重文化差异 ②求同存异,两种文化相互尊重 ③增强自信,彰显文化优越地位 ④平等交流,全面吸收对方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题文)“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审,正式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有15个项目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位居世界第一。国际社会之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文化遗产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5.(题文)“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APEC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工匠精神”热度不减,利好举措相继出台。这些“网络热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在于它们 ①反映社会呼声,满足了人们诉求②顺应时代变迁,推动了社会进步 ③继承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觉④体现文化创新,引领了社会思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 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 ④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7.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致力于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并为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人才支持,力争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教育发展和经贸合作并驾齐驱。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①丝绸之路原本就是一条贸易之路 ②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丝路发展的经济意义大于文化意义 ④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地域文化课程综合练习

《地域文化》课程综合练习 一、多选题 1、黑龙江省总体生态环境呈现特殊的多样性和相对的整体性,居全国之首的有(ABC)。 A、森林覆盖率 B、木材蓄积量 C、木材产量 D、矿产资源 2、漫长历史传承中,黑龙江流域养育了为数众多的古代民族,这些民族分为三个族系,即(BCD)。 A、匈奴、鲜卑、柔然、敕勒 B、东胡族系的乌桓、鲜卑、契丹、蒙古 C、束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 D、濊貊族系的夫馀、高句丽 3、在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中,高峰是(AC)。 A、渤海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金源文化 D、龙口文化 4、中原文化进入黑龙江主要是通过历代(AB)。 A、移民 B、流民 C、士大夫 D、士兵 5、“闯关东”文化的影响(ACD)。 A、“闯关东”铸就了黑龙江人独有的性格特征 B、“闯关东”带来了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 C、“闯关东”丰富了黑土文化的内涵 D、“闯关东”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 6、黑土文化的特征是(ABCD)。

A、黑土文化的厚重性 B、黑土文化的包容性 C、黑土文化的多元性 D、黑土文化的边缘性 7、黑土文化的包容性突出体现在(ABCD)。A、北大荒是“流人”、“右派”的安身地 B、北大荒是“知识青年”的第二故乡 C、善待犹太人是人道主义的光辉记录 D、接纳“日本遗孤”是博大胸怀的展现 8、黑土文化的多元性除城市建筑的多元,还表现在(ABCD)。 A、宗教信仰的多元 B、文化消遣的多元 C、风俗习惯的多元 D、方言词汇的多元 9、黑土文化的边缘性表现在(ABCD)。 A、黑龙江历史文化的边缘性 B、黑龙江近代文化的边缘性 C、黑龙江当代文化的边缘性 D、黑龙江原住民文化的边缘性 10、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ABCD)。 A、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B、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C、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D、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 11、黑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ABCD)。 A、黑土文化对文明起源的贡献 B、黑土文化对观念制度的贡献 C、黑土文化对精神气质的贡献 D、黑土文化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12、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的价值核心是(AB)。 A、“崇武” B、“尚勇” C、“伦理” D、“道德”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探究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探究 市景观建设是表达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媒介之一,一个地域文化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景观,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好印象,因此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必将成为设计者创造城市景观重要的设计元素和创新依据。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很多景观设计师逐渐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彰显地域特色和景观传承。文中分析了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并对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探进行了探讨。 标签:地域文化;景观设计;传承;发展 园林景观设计已经发展为一门艺术,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而收到的良好效果,使得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越来越受欢迎。怎么样去结合地域文化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就要把园林景观的现实美和自然美表现出来,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有韵味的文化特色,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传统文化和现代自然景观相结合,彰显独特的气韵。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设计也越来越重视。从饮食文化到生活格局,再到景观设计都对现代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此,根植于地域文化传承且满足功能需求的景观设计才是真正具有场所精神、有归属感认同感的景观设计。 1、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1.1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基础 首先,明确地域文化在当前历史文化演变的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每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不同,特色也不同,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存在差异,然而这些差异就导致了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的不同,例如:南方对于米饭的热衷,而北方对于面食的喜爱,这是饮食差距,也与南北方的气候和农业生产结构不同相关,而这些差距也体现在民俗民风、性格喜好和景观审美上。在南方以江南水乡为主的景观几乎是每个历史文化名城、名村的基本特色,江苏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江南园林讲究曲折蜿蜒、藏而不漏,体现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但是北方,则以皇家园林辉煌大气的风格为主、主体突出、布局严谨。当前很多公园设计也融入了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以现代造园理念来打造各具特色的公园景观。 1.2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的表现方式 地域文化可以说是内涵丰富的一本书,每个地方志记载里都有最为特色的地域文化,包括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建筑、地域环境等,也包括一些民间信仰,这些细节性的东西都是呈现地域文化的方式。例如在城市景观设计时,为了彰显地域文化,可以从历史事件中找寻一些历史名人作为事迹来追溯,对城市文化可以选择具有特色的典故、历史沿革、名人巧匠、地质资源、产业文化等作为

浅析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想充分提升设计水平,就需要对环境本身进 行有效了解,同时对地域环境的理解思维要和整个艺术设计思维相一致。只有对 环境本身做到了有效认知,才能够在充分结合环境本身情况下,设计出优异作品,达到理想设计效果。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要想设计好,就需要对设计思维进行 深层次分析,通过对地域文化的详细了解,从而使设计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 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文章拟从地域文化的特点入手,进而结合环境设计的影响 因素,从而提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做好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地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传承;创新 一、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定义和内在关系 (一)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 地域文化是以地理环境、人文社会为基础,通过长期发展、演变和沉积而 形成的一种文化。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且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 的变化。地域文化是多种文化融合形成的,如生活习俗、语言、曲艺、工艺品、 建筑、饮食等等。设计人员应抽丝剥茧将本地文化精髓体现于本土艺术环境作品 之中。环境艺术作品要体现出地域文化特点,并与本地发展相融合。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美化社会环境的前提下,通过艺术设计行为对现有环 境加以改造的过程。环境艺术作品不仅要有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与审美观念,还需 满足当地人的审美要求。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 社会环境。设计人员应将设计技巧与艺术构思巧妙的结合起来,进而形成独一无 二的设计方案。与建筑设计相比,环境艺术设计更具艺术特征,所涵盖的设计理 念与设计内容更为丰富。 (三)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之间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和地域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以地域文化角度去构思环 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是文化认可与精神诉求等各种内容相结合的最 终统一。结合地域文化的融合,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可满足当地人的内心需求,在 结合本地艺术“基因”的基础上,可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还是推动地域文化的艺 术展示。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环境设计水平的提升。环境艺术设计已 不再是美化自然环境的简单工具,还是揭示社会环境变革与自然环境变化的载体 和风向标。纵观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该项技术已成为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跨专业艺术形式,优秀的设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设计技巧,还需从 艺术品鉴和大众文艺角度去审视设计方案,同时结合各种科学的技术手段加以实现。因此,优秀的设计人员是多专业相融合的“杂学家”,也是环境艺术实施的践 行者。 二、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传承中的应用状况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国际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各大中 小城市都在拆除旧建筑、旧村落,竖起了一栋栋充满现代感的高楼大厦,导致很 多地区和民族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忽略了自身原有的文化特征,慢慢 地趋于同化,慢慢地丧失了其文化本身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中国著名的 建筑师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渤先生曾经说过:“再过几十年,中国的城市里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