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
强夯试验段总结

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编制:复核:审核:二 0 一六年七月目录1、工程概况 (1)1.1工程简介 (1)1.2主要工程量 (1)1.3强夯试验段范围 (1)2、试验依据 (1)3、试验目的 (1)4、试验段施工准备工作 (1)4.1组织准备 (1)4.2机械、仪器准备 (2)4.3技术准备 (2)5、试验方案 (2)5.3强夯试验段工艺流程 (3)5.4拟定技术参数 (3)5.5强夯施工 (4)6、试验总结 (5)6.1机械设备和劳动力组织 (5)6.2施工参数的确定 (5)6.3施工质量标准 (5)6.4施工安全措施 (6)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1、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出口路基为高填斜坡填石路堤,填方边坡高度≥20m,路基右侧为改沟及反压护道工程。
为保证高填方路堤的压实,防止路基成型后沉降开裂。
**两段高填方路基采用强夯分层补强进行处治。
第一层高度以填方为12米范围开始,高度小于8米的填方段第一层不强夯,其上路堤每填高6-8米强夯一次。
1.2主要工程量表1-1 强夯主要工程数量表1.3强夯试验段范围我部在已填筑路基达到强夯设计要求标高的段落,选取**范围为强夯试验段。
2、试验依据⑴《**施工图设计》第二册;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版;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PG B01-2003;⑷《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⑸《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3、试验目的⑴总结路基强夯夯击次数与沉降量关系,确定最佳夯击能、间歇时间、夯间距以及最佳夯击次数。
⑵确定强夯作业标准施工方法。
⑶确定施工作业人员组成和分工,制定出相适应的施工和质量管理方法。
4、试验段施工准备工作4.1组织准备我部高度重视路基强夯试验段工作。
试验段由项目总工负责,项目部各职能部门:工程部、测量组、试验室、安质部配合,路基施工队直接实施。
4.2机械、仪器准备根据试验段的工作量以及实际到场设备,确定设备组合为:长江L252型履带吊1台、夯锤重15t、水准仪一套、钢尺一把等。
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1、试验目的道池池阎良中中心心线线路基中心线K168+640K168+650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K168+656通过在试区内试夯,测定现场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及夯前原位土样物理性参数与夯后土样物理性参数对比曲线,确定强夯施工的技术参数,指导基底大面积强夯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设计要求2.1地质情况强夯施工范围内为自重湿陷性黄土,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孔隙发育,结构疏松,具有高压缩性。
其湿陷性等级及湿陷系数见下表,钻探结果在地表以下未见地下水。
2.2基底处理在施工路段K169+000~K169+250和K171+413.72~K171+700范围内基底采用160(t.m)能级强夯,强夯区影响深度5米;在高填方路段K171+700~K172+500施工范围内基底采用240(t.m)-1 -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能级强夯,强夯区影响深度6米。
每个夯点夯击五遍,夯点间距宜为锤底直径的1.5~2.0倍,方格网状布置夯点。
3、试验地点160(t.m)能级和240(t.m)能级试验段设在K171+413.73~K172+500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地段,选取80m×10m 做为试验段,在试验段内分两段40m用于二种能级方案的试验。
4、试验段检测项目4.1强夯前地基试验、检测内容4.1.1室内试验常规试验:颗粒分析、液塑限、含水量、天然容重、标准击实;湿陷试验:密度、比重(空隙比)、饱和度、压缩(系数、模量)、湿陷性试验(湿陷系数、起始压力、自重湿陷系数)、直接剪切实验(粘聚力和内摩擦角)4.1.2现场试验夯前原地面标高4.2强夯过程中及强夯后地基试验、检测内容4.2.1室内试验密度、比重(空隙比)、饱和度、压缩(系数、模量)、湿陷性试验(湿陷系数、起始压力、自重湿陷系数)、直接剪切试验(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4.2.2现场试验1)参数夯击能量、夯锤重、夯锤落距、夯击点布设、夯击遍数、夯- 2 -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击数;2)夯沉量在每一击后测量每锤夯击前测定初始锤顶部一定点的标高,直到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相应锤顶标高,并计算夯沉量,5cm时为止。
强夯试验段总结范文报告范文

强夯试验段总结范文报告范文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一、总结目的我标段地处属Ⅵla区河套副区,地面较为平坦、广阔。
全线在河沟中表层发育砂层、且水位较浅,存在地震液化的可能性,线路区部分段落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砂土液化,液化等级由轻微~严重;路基段内当液化土层厚度在1.0-4.0m时,采用强夯+砂砾垫层进行处理。
为保证路基填筑质量,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与均匀性,减小工后沉降。
遵照设计图纸要求,对砂土液化厚度在1.0-4.0m的路基采用强夯,进行补强。
通过K18+660~K19+300段落内选取一段进行试验段的强夯施工来确定强夯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收集施工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参数,为下一步路基强夯施工提供现场控制依据。
二、强夯试验段工程概况及施工组织1、试验段工程概况试验段选定在K18+660~K18+710段进行,满足试验段长度要求(长度不小于50m且强夯段无涵洞或其它构造物),长度为50m。
2、路基强夯试验段的施工组织K18+660~K18+710段路基处理范围内强夯增强试验,收集强夯相关数据。
试验施工的时间安排及工作内容为:2022年3月15日~2022年3月20日施工准备:落实安排施工作业人员、机械,场地平整;测量组放线确定边线及标高。
2022年3月21日~2022年3月29日按设计图纸要求对试验段路基进行强夯处理,强夯完成以后进行压实度检测及沉降观测数据整理。
2.1试验段人员分工试验段施工前成立了试验段领导小组,由总工程师主持,参加试验路段工作的人员分工见表1强夯试验段人员分工表。
表1强夯试验段人员分工表序号姓名职务职称责任1赵根根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工作2石建华副经理高级工程师负责施工管理工作3赵栋副总工程师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工作4吴利军力工程部长高级工程师负责技术方案编制5王巧玲质检部长高级工程师负责施工中的质检6牛杰路基工程师工程师负责方案的实施及参数整理收集、7李顺福测量队队长工程师负责试验段测量工作8张晓刚试验室主任工程师负责试验段试验工作9弓钰光领工员工程师负责机械调动及组织施工10马泽灵安全部长工程师负责试验段的安全施工2.2强夯试验段施工机械设备情况2.2.1机械设备准备1、夯锤:用钢板制作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混凝土制成。
路基基底强夯处理试验段总结

目录一、试验段施工情况简介 (1)二、现场投入人员 (1)三、现场投入机械设备 (2)四、强夯总体施工方案 (2)五、强夯施工工艺 (3)六、强夯施工方法 (4)七、夯击数据分析 (5)九、结论 (8)十、附件 (8)路基强夯处理试验成果总结一、试验段施工情况简介试验段里程为DK900+720-DK900+810段,全长90 m。
位于****,地形较陡,地势左高右低,地表为旱地,地层上部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下部上第三系泥岩;底部为华力西期花岗岩。
2013年10月26日~10月30日,根据设计要求对该段路堑基底进行强夯处理施工,经现场监理全程旁站,强夯施工完成后**环通工程试验检测通过现场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及规要求。
二、现场投入人员施工现场主要人员统计表三、现场投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主要工程机械、设备统计表四、强夯总体施工方案检测路基基底含水量,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的±2%以时,平地机平整施工场地,压路机碾压平整后,放设边桩和控制点,并用白灰标示出需进行强夯的围,并测量控制点高程,确定强夯围。
根据强夯围,布置4m×4m 的方格,方格根据夯锤直径定出点夯夯点位置。
夯前,在该段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试夯,试夯点选择4-6个点。
通过强夯前后测试数据的对比,确定点夯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
根据试夯确定的标准进行大面积点夯,现场强夯满足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不大于50mm、夯坑周围地面无过大隆起以及不因夯坑过深而起起锤困难,停止夯击并记录该点实际夯击遍数及累计沉降量。
三遍点夯过后,以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场地标高。
满夯时,夯迹彼此重迭搭接1/4夯锤直径。
夯击过程中由质检员负责对各种数据记录和原始资料的整理。
五、强夯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流程见下框图所示:六、强夯施工方法1、施工准备(1)组织机械、测量及检测设备和人员进场。
(2)清除地基处理围的浮土,人工配合机械整平试验场地。
强夯施工总结

大石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方案申请批复单承包单位:湖南省永州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合同号:DSLJ-02大石公路第二合同段强夯路基试验段总结报告(K22+913-K23+000)湖南省永州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大石公路路基第二合同段项目经理部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二日大石公路第二合同段强夯路基施工总结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要求,结合路基填筑强夯试验段施工工艺及现场实际情况,现就该强夯试验段总结如下:一、工程概况1、由于标段内路基填方均处于山地冲沟与V字型沟渠中,地形狭窄,通过对全线现场勘测选定K22+913-K23+000段为本合同填土路基强夯施工试验地段。
2、试验段路基长87m,属于半填半挖和全填方路基段,路基设计宽度24.5米,最大填土高度为18米,试验段内无涵洞等结构物。
3、试验段的施工时间为:从2011年5月18日开始到2011年5月22日结束,共4天时间。
二、试验目的及指导思想通过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摸索并总结出一套合理的强夯施工组织方案。
指导路基强夯施工达到技术质量标准,并将结果提交给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作为今后控制施工的依据,以适应今后的大范围施工。
三、试验段施工方案及段落布置1、施工方案强夯处理V型沟路基强夯试验段在原地表填筑前进行强夯的施工。
2、段落布置K22+913~K23+000在原地表控制。
四、通过试验段施工拟确定的技术参数1、确定合适的夯实设备参数;2、确定合适的夯点布置形式;3、确定合适的夯击遍数;4、确定合适的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及标准;5、正常施工时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的配置及施工组织管理。
五、施工进度安排开工日期:2011年5月18日完工日期:2011年5月22日六、数据采集和人员及设备配置数据采集记录表格采用大石一级公路的表格和部分自制表格。
强夯试验段施工过程中,设专人进行技术数据、资料的收集及整理。
需收集及整理的资料:天然密度、击实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夯击参数、夯击遍数、夯沉量、标高及沉降观测值、压实度、动力触探、天气情况等。
路基冲击碾压强夯施工总结

路基冲击碾压强夯施工总结强夯施工是一种主要用于路基加固和地基改良的一种施工技术。
通过将夯锤不断地自由落体击打到地面上,使地下土壤较为均匀地受到冲击而达到加密的目的。
夯锤自由落体冲击地面,产生的冲击力会引起土颗粒之间的相互位移与碰撞,从而使土壤颗粒重新排列,填充与土壤中的空隙,达到它们在更紧密的状态下的存在。
根据夯锤的不同形状和质量,冲击的能量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是对于路基冲击碾压强夯施工的总结。
1.正确定位和设计:在施工前,需要进行现场勘察与测量,根据地质情况和工程要求合理设计施工方案。
合理的夯锤布置和夯击次序是施工成功的关键。
要确保锤击边界的一致性,以免出现遗漏或重复强夯的问题。
2.夯击参数的选择:夯击力和冲击频率是夯锤施工的重要参数。
夯击力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夯击频率的大小不仅与夯锤的性能有关,还与土壤的湿度有关。
湿度较高的土壤夯击频率宜较高,湿度较低的土壤夯击频率宜较低。
3.施工控制要点: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夯击次数和夯击重数,以保证施工质量。
在夯击过程中,要注重夯锤的冲击位置和夯深度的控制,避免发生跳锤,以免影响施工效果。
4.施工质量检查:强夯施工结束后需要进行质量检查。
一般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夯击测试和孔隙比测试等方式来评估夯实效果和加固效果。
如果发现存在不合格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施工质量。
5.安全措施:在强夯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人员的安全。
施工人员应正确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安全鞋等个人防护装备。
夯击过程中,要确保施工区域内无杂物和无人进入,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总之,强夯施工是一种有效的路基加固和地基改良技术。
通过合理的施工设计和施工控制,能够有效地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和地基的稳定性,从而达到延长路基使用寿命和保障行车安全的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和应用,以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
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

日照机场场地平整方案飞行区土石方工程D标段强夯施工试验段总结编制人:审批人:北京中航空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日照民用机场项目部2013年12月31日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一、施工时间填筑时间为2014年1月14日~2014年1月16日,强夯时间为2014年1月17日~2014年1月20日,试验日期为2014年1月21日。
二、施工范围具体位置详见下图:试验段位置示意图~15%,~2%)(2)进料及虚铺厚度控制:采用后退堆填法分压层进行试验用料的进料摊铺,每亚层堆填厚度不超过1.0m,推土机找平。
强夯单层虚铺厚度为5m,压实厚度约为4~4.5m。
(3)夯锤锤底静压力:25~40kPa。
(4)点夯时,单点击数一次完成,推平后进行满夯。
(5)点夯停夯标准:满足击数要求,且最后一击夯沉量不大于5cm。
强夯填筑工艺参数见下表,可在试验段施工作业结束后进行优化。
夯型单击夯能(kN·m)夯点布置夯点间距(m)夯击遍数单点击数点夯3000正方形 3.5110~13满夯1000搭接型1/4锤径13填挖交接补压的技术要求如下:在填挖交接处,应结合台阶开挖,沿竖向每填筑约5m厚,在台阶交接面附近采用强夯法进行补压处理,补压范围为整个搭接长度范围,强夯参数详见下表。
夯型单击夯能(kN·m)夯点布置夯点间距(m)夯击遍数单点击数点夯2000正方形 3.518~10满夯1000搭接型1/4锤径13要求锤底静压力25~40kPa,最后一击夯沉量≤3cm。
四、施工准备(一)设备准备1、夯锤:用钢板制作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混凝土制成。
夯锤底采用圆形,夯锤锤底静压力为25~40kPa,并设2个排气孔,孔径为250mm。
2、起重机械:选用50t的履带式起重机,以满足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并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
3、自动脱钩装置: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挂钩方便迅速。
4、铲车:用作回填、整平夯坑和作地锚用。
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94

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一、试验路段概述:我项目部在K29+350~K29+500段作强夯试验段,该处属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填土高度大于4米,采用D型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强夯能级1200kN.m,段落宽50m,原地面强夯面积为8273㎡。
二、机械配备及人员组织机械配置一览表机械名称型号数量(台)备注强夯机QUY40 2 在施工前同现场监理工程师共同对夯锤及脱钩位置进行了标定。
平地机PQ190 1压路机18t 1震动压路机20t 1装载机 ZL50 2洒水车 6000L 1一个特殊路基作业队劳动力配置表序号作业班组数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普通工人1 强夯作业班组112 1 4 42 灰土作业班组33 1 2 20 10合计44 3 3 24 14三、试验段施工方案及施工步骤总结:1、基面处理:平整施工场地并清除所有障碍物,夯点按梅花形网格排列,间距4米,订木桩且洒白灰线标注出夯点位臵。
设臵临时水准点,以便测量场地夯击前后的高程。
2、强夯施工:a、试验段强夯施工机械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臵的履带式起重机,强夯设备采用锤重100kN,落距12m,夯击能量为1200kN,夯锤底面积为4.9平方米,并设4个30cm通气孔。
b、恢复路基中线并用灰线撒出强夯范围,然后标出夯点的准确位臵,并测量地面高程,强夯处理宽度:填方为路基两侧边坡坡脚外1m范围内、挖方为路面宽度。
c在处理大致平整的地表处,按土质分段取样作标准重型击实、土的液塑限、颗粒分析、天然含水量试验。
d、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臵。
e、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定点位臵的高程,如锤顶倾斜,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f、重复步骤e,开始第一遍夯实处理,每点6击,最后两击夯沉量最大为4.1cm,满足设计不大于5cm的要求,夯坑深度小于15cm,且夯坑周围地面没有发生过大的隆起,完成一个夯点夯实。
重复d~f完成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h、主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夯坑整平,测量夯后的地面高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1)3、试验段目的 (1)4、施工组织安排 (1)5、强夯施工机械选择 (2)6、强夯施工过程 (2)6.1 施工工艺流程 (2)6.2 施工准备 (3)6.3点夯 (4)6.4 满夯 (8)7、质量检测及结果 (9)8、总结 (10)9、强夯施工注意事项 (10)10、质量控制措施 (11)11、安全环保措施 (11)附件一: (12)附件二: (15)强夯工艺性试验施工总结为了顺利的进行本标段强夯地基处理施工,在试验的基础上完善施工组织、质量管理、施工工艺等各方面的内容。
MHTJ-11标在DK541+400-DK541+440段进行强夯工艺性试验。
利用本次试验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的组织实施,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改进方法,给后续强夯施工起到指导作用。
1、编制依据(1)《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2)《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3)《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10;(4)《蒙华浩三施路通-29》;(5)《蒙华浩三施路-516》。
2、工程概况根据设计图纸可看出,DK541+400~DK541+700段为为Ⅲ级(严重)自重湿陷性场地,地基处理加固方式为强夯。
DK541+400~DK541+700段位于汾河三阶地,阶面平坦开阔,局部冲沟发育,=130~170kPa,线路湿陷系数σs=0.022~0.061,湿陷厚度18.0m~21.5m,σ以填方通过,中心最大填高10.70m,边坡最大高度为10.82m。
3、试验段目的(1)确定强夯施工工艺参数;(2)验证所选机械是否满足施工要求;(3)确定强夯有效加固深度。
4、施工组织安排(1)管理、技术、质检、检测人员分工见表4.1.1。
表4.1.1 工艺性试验领导小组人员分工表序号姓名职务负责内容备注1 胡军伟技术负责人技术指导2 马明全安全总监施工安全3 赵志华质量总监质量监控4 任晓飞试验室主任试验检测5 张金祥环保部长环境保护监控6 邓能云测量队长控制点放样及标高测量7 徐尚祥管区长施工过程协调、管理(2)参加强夯工艺性试验施工的生产工人有工班长和机械操作手、汽车司机及普工配置见表4.1.2。
表4.1.2 生产工人配置表序号操作人员数量备注1 强夯机操作手 12 装载机司机 13 自卸车司机 24 推土机司机 15 挖机司机 36 普工 3(3)强夯工艺性试验施工所需机械设备见表4.1.3。
表4.1.3 强夯试验段投入施工机械表序号设备名称规格数量备注1 装载机ZL50 12 自卸汽车ND3250W282B 23 强夯机宇通400A 1 锤重20t4 履带式推土机 T220A 15 挖机 15、强夯施工机械选择DK541+400~DK541+700地基处理为强夯,根据设计要求,夯机锤径为2.60m,夯锤重150KN~300KN,落距大于15.0m,锤底静接地压力值:25~40Kpa,点夯夯击能为2000KN·m~4000KN·m,满夯采用1000KN·m。
本次试验段选用机械锤径 2.60m,锤重200KN,静压值:200KN/5.31㎡=37.66kpa,点夯夯锤提升高度15m,点夯夯击能:200KN×15m=3000KN·m;满夯提锤高度5m,满夯夯击能:200KN×5m=1000KN·m,满足设计要求。
6、强夯施工过程6.1 施工工艺流程强夯工艺流程图如图6.1所示图6.1 强夯施工工艺流程6.2 施工准备强夯处理至两侧排水沟外侧,清除处理范围内地表0.3m 厚种植土,并以此确定夯前地面高程。
如图6.2。
夯坑推平 第一遍满夯 场地整平 第二遍满夯 数据分析、夯击质量检测碾压整平夯能控制击数控制能量、击数、搭接控制能量、击数、搭接控制测量夯后地面标高第三遍点夯夯后场地标高测量 第一遍点夯测量记录夯沉量第二遍点夯 场地填土至夯前高程 夯坑推平 夯后场地标高测测量夯后地面标高测量记录夯沉量 测量记录夯沉量;夯后场地高程图6.2 清除表层种植土6.3点夯(1)在整平后的场地上标出第一遍夯击点的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布点方式如图6.3。
①第一遍夯击点;②第二遍夯击点;③第三遍夯击点。
图6.3 点夯平面布置示意图夯点间距2.5m,正方形布置,点夯时夯锤高度取15m,点夯第8击开始测沉降量,并按实际情况填写施工记录表,直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停止夯击。
点夯时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①起重机就位后,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②测量夯前夯锤高程;③将夯锤起吊至步骤②中测量高程以上15m,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夯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夯底整平。
④重复上述步骤③,达到设计规定的夯击数且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如图6.4。
图6.4 点夯⑤换夯点,重复上述步骤①到④,直到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每两遍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少于5天。
(2)第一遍点夯完成后推平夯坑,并测量场地高程,然后布置第二遍夯点,进行第二遍点夯。
如图6.5。
图6.5 夯坑回填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三遍点夯,并现场填写施工记录表。
如图6.6。
图6.6 第1遍点夯记录表根据点夯夯击次数和夯沉量绘制关系曲线以确定夯击次数。
如图6.7、6.8、6.9。
图6.7 第1遍点夯图6.8 第2遍点夯图6.9 第3遍点夯由上图可知,点夯每遍夯击10击满足设计要求。
6.4 满夯根据设计要求,强夯分五遍夯,第一、二、三遍为点夯,第四、五遍为满夯。
点夯完成后将场地填土至夯前地面高程再进行满夯,夯后测量地面高程。
满夯夯点布置形式如图6.10所示。
图6.10 满夯示意图(D=2.6m)将场地填土至夯前地面高程后,按上图所示进行低能级满夯,满夯时夯锤提锤高度取5m,满夯后测量场地高程,最后用重型压路机将场地整平碾压至夯前地面高程。
如图6.11。
图6.11 满夯7、质量检测及结果隔7~10d,试验段40m范围内等间距检查3个断面3个点,每个断面左、中、右交错选1点,自夯击终止时的夯面起至有效加固深度内,每隔1m取1~2个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和湿陷系数。
在有效加固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应小于0.015,土的干密度不小于15kN/m³。
检测结果见表7.1。
表7.1 强夯湿陷系数及干密度检测结果序号里程桩号取样部位取样深度干密度(g/cm³)湿陷性系数检测结果描述1DK541+400~DK541+440 左0.5m 15.67 0.007 湿陷性已消除2 1.0m 15.49 0.007 湿陷性已消除3 1.5m 15.79 0.005 湿陷性已消除4 2.0m 15.91 0.005 湿陷性已消除5 2.5m 15.83 0.007 湿陷性已消除6 3.0m 15.58 0.006 湿陷性已消除7 3.5m 15.61 0.006 湿陷性已消除8 4.0m 15.99 0.006 湿陷性已消除9 4.5m 15.81 0.007 湿陷性已消除10 5.0m 15.46 0.006 湿陷性已消除11 5.5m 15.72 0.008 湿陷性已消除12 6.0m 15.53 0.005 湿陷性已消除13 6.5m 15.55 0.006 湿陷性已消除14 7.0m 15.42 0.006 湿陷性已消除15中0.5m 15.77 0.006 湿陷性已消除16 1.0m 15.61 0.004 湿陷性已消除17 1.5m 15.39 0.007 湿陷性已消除18 2.0m 15.62 0.007 湿陷性已消除19 2.5m 15.47 0.006 湿陷性已消除20 3.0m 15.83 0.006 湿陷性已消除21 3.5m 15.52 0.009 湿陷性已消除22 4.0m 15.94 0.008 湿陷性已消除23 4.5m 15.76 0.007 湿陷性已消除24DK541+400~DK541+440 中5.0m 15.64 0.007 湿陷性已消除25 5.5m 15.43 0.006 湿陷性已消除26 6.0m 15.86 0.008 湿陷性已消除27 6.5m 15.72 0.007 湿陷性已消除28 7.0m 15.77 0.005 湿陷性已消除29右0.5m 15.77 0.008 湿陷性已消除30 1.0m 15.63 0.007 湿陷性已消除31 1.5m 15.71 0.007 湿陷性已消除32 2.0m 15.65 0.006 湿陷性已消除33 2.5m 15.94 0.006 湿陷性已消除34 3.0m 15.56 0.004 湿陷性已消除35 3.5m 15.78 0.007 湿陷性已消除36 4.0m 15.59 0.009 湿陷性已消除37 4.5m 15.73 0.008 湿陷性已消除38 5.0m 15.82 0.008 湿陷性已消除39 5.5m 15.65 0.005 湿陷性已消除40 6.0m 15.72 0.009 湿陷性已消除41 6.5m 15.77 0.007 湿陷性已消除42 7.0m 15.62 0.006 湿陷性已消除8、总结(1)从检测结果可知,点夯时提锤高度取15m,每遍10击,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均小于50mm;满夯时提锤高度取5m,每遍夯3击,地基加固处理完成后,在有效加固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小于0.015,土的干密度不小于15kN/m³。
(2)本次试验段选用机械锤径 2.60m,锤重200KN,静压值:200KN/5.31㎡=37.66kpa,点夯夯锤提升高度15m,点夯夯击能:200KN×15m=3000KN·m;满夯提锤高度5m,满夯夯击能:200KN×5m=1000KN·m,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
(3)根据试验检测结果可知,通过强夯地基处理,地面以下7m范围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小于0.015,满足设计要求。
9、强夯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将施工测量控制点引至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固地点。
夯点定位允许偏差应为±50mm,且夯点应有明显标记和编号。
夯击时夯击点中心位移偏差应小于150mm。
(2)施工使用的起重设备应选用起重能力大于锤重1.5~2.0倍的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但必须满足提升高度的要求,并设置安全装置。
(3)点夯时,边缘夯击点一般每一点应多夯2击。
(4)点夯及强夯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点,现场需及时填写施工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