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词考查选择题

合集下载

中考古诗鉴赏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中考古诗鉴赏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中考古诗鉴赏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B. 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

C. 颈联中“割”字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D. 尾联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A解析: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以问句开篇,并非设问统领下文。

2. 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B. 颔联通过花和鸟来写春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 颈联写诗人因战乱而思念亲人,“连三月”表明战事持续时间长。

D. 尾联以“白头搔更短”刻画了诗人忧愁焦虑的形象。

答案:B解析: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不是拟人。

3. 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B.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对群童的愤怒和谴责。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D.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深沉,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答案:B解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的是群童的顽皮和生活的艰难,并非诗人对群童的愤怒和谴责。

4. 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描绘出边塞奇异的雪景。

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离愁别绪。

C.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出了饯别宴上的热闹场面。

D. 这首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壮丽雪景和诗人对友人的深情送别。

答案:D解析:这首诗以“雪”为背景,以“送”为线索。

5. 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自己长期被贬谪的遭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愤懑。

中考诗词测试题及答案

中考诗词测试题及答案

中考诗词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望岳》。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句,出自其诗作《______》。

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______》。

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使至塞上》。

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词人苏轼的名句,出自其词作《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王维B. 李白C. 杜甫D. 陶渊明答案:D2.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的作者是:A. 王安石B. 苏轼C. 李清照D. 辛弃疾答案:A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者是:A. 陆游B. 王安石C. 苏轼D. 辛弃疾答案:A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哪首诗?A. 《静夜思》B. 《月下独酌》C. 《夜泊牛渚怀古》D. 《将进酒》答案:A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哪首词?A. 《水调歌头》B. 《念奴娇·赤壁怀古》C.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D. 《蝶恋花·春景》答案:A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所表达的意境。

答案: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之夜,面对海上升起的明月,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绘明月的景象,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即使身处天涯海角,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美好愿望。

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请简述其意义。

答案: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独自度过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中学诗词大会题库

中学诗词大会题库

中学诗词大会题库一、选择题(1 - 10题)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自哪首诗?()2.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是秋季?()A.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解析:A选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夏季西湖的荷花盛景;B选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枫林”“霜叶”是秋季的典型意象,描绘了秋天枫叶经霜变红的美景;C选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描写的是春天柳树的嫩绿姿态。

所以答案是B。

A. 吕尚和伊尹的故事。

B. 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

C.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

解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引用了姜太公吕尚在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了伊尹在受商汤聘请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的典故。

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所以答案是A。

A. 月亮。

B. 姻缘。

C. 美女。

解析:“婵娟”在这首词里指月亮。

这句词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所以答案是A。

A.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B. 春天的战火。

C. 连绵不断的战火。

解析:“烽火”在古时是边防报警的烟火,在这里指的是安史之乱的战火。

安史之乱持续时间长,战争不断,导致家人之间的消息难以传递,所以家书显得格外珍贵。

所以答案是A。

A. 长江。

B. 黄河。

C. 淮河。

解析:王维当时出使塞上,在西北边疆地区,这里的“长河”指的是黄河。

这句诗描绘了塞外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尽头落日浑圆的奇特壮丽的风光。

所以答案是B。

A. 教师的奉献精神。

B. 爱情的忠贞不渝。

C.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解析:这句诗原本是表达爱情的坚贞,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烛燃烧自己,泪才干尽。

但现在也常被用来形容教师的奉献精神。

不过从诗句的原义来讲是形容爱情的忠贞不渝。

所以答案是B。

七年级语文练习题:诗词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练习题:诗词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练习题:诗词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白日依山____,黄河入海____。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____。

"
- 答案:__斜__、__流__、__楼__
2. "明月____天心,疑是地上霜。

举头____明月,低头思故乡。

"
- 答案:__照__、__望__
二、选择题
1. 下面哪个诗句是杜甫写的?
- A. 静夜思
- B. 登高
- C. 青青子衿
- D. 春夜喜雨
- 答案:B. 登高
2. 汉代的诗人是谁?
- A. 杜甫
- B. 白居易
- C. 苏轼
- D. 曹操
- 答案:D. 曹操
三、解答题
1. 请解释什么是诗词?
- 答案:诗词是一种以语言形式表达的文学艺术,其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鲜明的意象,通过节奏、韵律和音韵等方式塑造情感和思想,具有一定的韵律和押韵规律。

2. 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并解释你为什么喜欢它。

- 答案:我的最爱是《登鹳雀楼》,这首诗由王之涣创作,以其雄伟壮丽的场景描写和丰富的意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当我读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时,仿佛能感受到壮丽的自
然景色和浩瀚的宇宙万物。

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作者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也激发了我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以上是七年级语文练习题中的诗词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生语文古诗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生语文古诗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生语文古诗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描述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其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杜甫的《春望》中,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其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城春草木深3.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豪情,其中“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黄河入海流二、选择题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之涣答案:C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题目是?A. 《静夜思》B. 《望月怀远》C. 《月夜忆舍弟》D. 《月下独酌》答案:A三、判断题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在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正确2. 《春望》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赞美。

()答案:错误(《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四、简答题1. 请简述《登鹳雀楼》一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王之涣登高望远时的豪迈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沉思。

2. 请简述《静夜思》中诗人李白是如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

答案: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夜晚的明月和地上的霜,以及举头望月和低头思故乡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五、翻译题1. 请将“床前明月光”翻译成英文。

答案:The bright moonlight before my bed.2. 请将“黄河入海流”翻译成英文。

答案: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六、默写题1. 请默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诗。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请默写李白的《静夜思》全诗。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初中诗词试题及答案

初中诗词试题及答案

初中诗词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

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

3.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是“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句诗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A.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B.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2. 以下哪首诗是描写秋天景色的?A. 《春夜喜雨》B.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C. 《春日》D. 《夏日绝句》三、判断题1.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表达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对/错)2.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描述的是春天的景象。

(对/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出塞》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望岳》这首诗中,杜甫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五、翻译题1. 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翻译成英文。

2. 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翻译成英文。

答案:一、填空题1. 疑是地上霜2. 城春草木深3. 黄河入海流二、选择题1. A2. B三、判断题1. 错2. 错四、简答题1. 王昌龄在《出塞》中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2. 杜甫在《望岳》中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自己立志攀登人生高峰,超越平凡,追求卓越的决心和抱负。

五、翻译题1. The bright moon rises above the sea, we share this moment though far apart.2.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as a guest, every festival deepens my longing for my kin.。

初中语文古诗词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古诗词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古诗词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城春草木深3.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黄河入海流二、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望岳》?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答案:A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哪位诗人的笔下?A. 李白B. 王维C. 孟浩然答案:B三、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的主要内容。

答案:《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感。

诗中通过明月、床前、地上霜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凄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2. 请简要分析《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的含义。

答案: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乱后景象的沉痛感受。

尽管国家遭受了战乱,但自然景观依旧存在,春天的草木依旧茂盛,这种对比强化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四、翻译题1. 请将《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翻译成英文。

答案:To enjoy a view of a thousand miles, ascend one more floor.五、默写题1. 请默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答案: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六、鉴赏题1. 请对《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进行鉴赏。

答案: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望岳》,通过“会当凌绝顶”表达了诗人立志攀登至高峰的决心,而“一览众山小”则描绘了站在高峰之上俯瞰众山的景象,寓意着诗人对人生目标的远大抱负和对困难的无畏态度。

9年级语文古诗词测试题及答案

9年级语文古诗词测试题及答案

9年级语文古诗词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切感受。

2. 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杜甫的作品?A. 《春望》B. 《登高》C. 《望岳》D. 《江雪》答案:D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苏轼答案:A三、判断题1. 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写黄河的壮观景象。

(对)2. 王安石的《元日》是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对)四、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中李白所表达的情感。

答:《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描绘夜晚的月光和霜,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孤独感。

2. 请简述《登鹳雀楼》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答:《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中通过登高远望,描绘了黄河入海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五、默写题1. 请默写杜甫的《春望》。

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 请默写李白的《静夜思》。

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六、分析题1. 分析《春望》中“国破山河在”一句的深刻含义。

答:这句诗通过“国破”与“山河在”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悲痛和对自然永恒不变的感慨。

“国破”意味着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而“山河在”则象征着自然景观的恒久不变,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2. 简述《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一句的意境。

答:这句诗以“白日依山尽”为画面,描绘了夕阳即将落山的景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同时,“黄河入海流”则展现了黄河的浩荡和壮阔,与“白日依山尽”形成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C)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对)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错)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对)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错)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对)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对)3、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

“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

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4.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5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

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

“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6、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7、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D)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8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9.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10..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11.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12.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13.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

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14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

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15.以下对诗歌《春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残破不堪,山河并没有被破坏;春天降临到长安城,因长久无人料理导致乱草丛生。

这一联在写景中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遭到破坏以后的失望之情。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D。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这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6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C)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17下面对杜甫诗歌《望岳》解读有误的一项是(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B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特有情趣。

“割”字用在这里,非常奇险传神。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体现了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

D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登上泰山绝顶的感受,抒写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8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C)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

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9对下面这首诗解说或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

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著名诗人。

“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

B“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

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如完美。

C“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最!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的归隐的自豪。

D“但使愿无违”中“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C)(4分)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

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