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借景抒情表现手法知识点讲解

合集下载

借景抒情表达技巧(成)

借景抒情表达技巧(成)

散文
散文中借景抒情的手法更加自由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穿插环境描写来抒发情感。
散文中的借景抒情通常与作者的感悟、思考和人生经验相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生、 社会的感慨和思考。
散文中的借景抒情还能够起到过渡和衔接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增强作品的连贯性和整体感。
诗歌
缺点
过度使用影响理解
过度使用借景抒情技巧可能会使读者产生困 惑,影响对作品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容易流于形式
借景抒情有时可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情感的实 质,导致情感表达不够真实、深刻。
不适合所有题材
借景抒情更适合表达细腻、感性的情感,对 于一些题材可能不太适合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
05 如何提高借景抒情表达技巧
语言优美
为了更好地传达情感和营造艺术效果, 借景抒情的语言往往优美、生动、形 象,富有诗意。
02 借景抒情的常见手法
比喻
总结词
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突出其相似之处或差异之处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比喻的关键在于找到与主题相关且具有生动形象的事物来进行比较,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例如,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通过将心比喻为石头,形象地表达了这个人情感冷漠、无情的特点。
VS
详细描述
对比可以强调事物的特点,使描述更加鲜 明。例如,“他的人生是喜剧,而她的人 生是悲剧”,通过将两者进行对比,突出 了他们人生的不同之处。
排比
总结词
排比是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的 句子或短语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排比的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力度, 使表达更加有力。例如,“他走了,她走了, 我也走了”,通过连续使用三个“走了”, 强调了大家都离开的情境。

中考记叙文思维导图 26表现手法之借景抒情思维导图

中考记叙文思维导图   26表现手法之借景抒情思维导图

整篇文章的内容都在写景,写作目的就在于通过写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 出来。景物是全篇文章的内容,集中表现事物的特点,以抒发作者的情感 为目的。
例文《春》
整篇文章都在写春天美丽的景色。写草突出草之嫩,草之盛;写花 突出花之繁、花之艳;写风突出风之柔、风之韵;写雨突出雨之缠 绵、雨景之美;而作者突出的嫩、盛、繁、艳、柔、韵、绵、美……
定义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去描写自然界的客 观景物,然后把自己想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之中的一种写作手法。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过程,这种抒情的表现形式就:描绘春雨夜景。 主观感情:表现喜悦心情。
26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呈现方式
㈠全篇运用
作者对春之喜爱之情,已无需表白一名在,读者也能通过作者的这种 表达倾向直接感受出来。
㈡局部运用
作者以叙事为主。随着事件的发展,文中人物的情感不断变化,为了凸显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作者在 叙事过程中,穿插景物描写,借助景物来表现文中人物的情感。
例文《社戏》
鲁迅的《社戏》在经历家人不让我去看戏,后来终于同意“我”去之后,沿 途所见的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 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 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 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 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 之香的夜气里。
① 的什么
筛选出文中写了哪些事物。
② 的怎么样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点。
③为什么这么写

语文常识(借景抒情)

语文常识(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一、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运用与作用借景抒情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

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

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

要为抒情而写景。

有关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古诗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名师教学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古诗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名师教学课件

一、什么是借景抒情
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 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也叫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 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 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 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 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 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注释:李煜,五代时南唐后主,本篇是他降宋后囚居汴京时所作。
1、 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哪些特点?
2、 这首诗表达了何种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讲解完毕 谢谢聆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二、情与景的关系
情有乐哀,景也有乐景哀景。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 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所谓哀景,是指容易使一 般人情绪感伤的景物,如残阳凄风,颓垣落叶等,景与情或相辅相 成,或相反相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以乐景写乐情 (2) 以哀景写哀情 (3) 以乐景写哀情 (4) 以哀景写乐情
(一)以乐景写乐情
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景:整首诗为我们展现出
了一派充满生机、充 满活力的春日景象。
情:愉悦、欣喜
(二)以哀景写哀情
初中语文
古诗词表现手法系列讲解之一
借景抒情
在古诗词中,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中以第一人 称“我”为抒情主体,袒露胸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 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抒情手法。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1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1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11、别样山茶红①虽然被称为“春城”,但昆明的冬天也并非总是云柔风软、艳阳高照。

只要寒流悄然来袭,便会乌云笼罩、气温骤降,使得街巷庭院披戴的明丽和心头身外缭绕的暖意顿时荡然无存。

举目四望,山寒水瘦、翠敛红萎,一派晦暗阴沉。

②但即使在这样的寒凉和萧瑟里,也能看到一丛丛蔓延开去的高傲和矜持。

它们不在乎高原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的冷噤,肆无忌惮地葱绿着,浓墨重彩地妍丽着。

③那是山茶。

在昆明东北郊呜凤山金殿风景名胜区的山茶园里,即使天寒地冻,它们仍枝繁叶茂,千株万株喷红吐白,一如既往波光潋滟。

④是的,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

从5月中旬开始,一种叶像杜鹃叶、花像杜鹃花的山茶就率先在金殿山茶园绽放了。

看着漫山遍野的浓绿被撕开一个口子,殷红汩汩涌流,又漫漶开去,黏黏地湿了一片天地,在万绿丛中添一抹血红,生发的该是一种什么祥的伤感?而一年中最早的山茶花汛,是由这种一度濒临灭绝、极其珍稀的杜鹃红山茶肇始,又不免激动人心。

这一波红潮一直延展到9月。

⑤接下来在金殿山茶园看到的悦目色彩是茶梅。

它也是山茶的一种,花多为白色或粉红色,瑰丽而淡雅。

茶梅10月开放,花期持续到12月。

凋谢时,片片花瓣随风飘飞,漫起一袭彩色雨雾,铺下一块斑斓花毯。

⑥有趣的是,它的香消玉殒,宣告的却是各色常规山茶的怒放。

一时间,恨天高、童子面、朱砂紫袍、雪姣、十八学士、六角大红、赤丹、状元红……如盅如碗、如钵如盆,姹紫嫣红、浅淡深浓,争奇斗艳、各不相让。

茶梅用它满地的落红真正实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

而那被铺地锦绣托起的云霞,一直燃烧到次年4月底。

到了5月,杜鹃红山茶就又轮回着开始了新一拨的激情涌动。

⑦可以说,这里一年四季茶花开不断,正应了清代李笠翁(李渔)的评价:“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④在云南,山荼还是扎根于深远时光中的璀璨。

初二语文各种表现手法解析

初二语文各种表现手法解析

初二语文各种表现手法解析初二语文各种表现手法解析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之各种表现手法详细解析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

一、表现手法类型: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二、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

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

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2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2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11、独树①常常想起红旗路尽头的那棵香樟树,独立于青龙桥头的那棵古树。

②我在这棵古树的城市求学,工作,离开,回来,再离开,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每次回去,我都忍不住去看看它,就像探访一个从未忘却的老朋友。

作为一棵树,我认为它应该是幸运的。

经历了那些久远的年代,很多沉淀了岁月的古物几乎荡然无存。

唯有它,洗尽铅华,历经沧桑存活了下来,如今依然葱茏茂盛。

而我,已是一身红尘,两鬓斑霜。

③红旗路之末,东风路之始,一桥相连,熙来攘往。

这棵香樟树伫立于桥头,“十”字路中,站成了这座古城最繁华路段的一道奇异风景,成为邵水之滨的中心地标。

多少年来,无以数计的行人,南来北往的车辆如过江之鲫,在它身边自然分流。

有时道路变得并不顺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

哪怕有一起,它早已陷入斧斫之厄运。

我想,它定是一棵神奇灵性的树,有一双能指挥交通的慧眼。

也许正是它横亘路中,提醒那些上快车道的车主有所迟疑,便放慢脚步,彼此礼让。

驻足看看桥头的风景,内心更加从容淡定。

④其实,它就是一棵其貌不扬的香樟树,与其它林荫树相比,并不庞大。

它的身躯大约只有两三米高,根部占地不过四五平米,枝干的上部有三个分权。

其中两杈较细,唯有伸向青龙桥面的那杈显得威武,枝枝相通,叶叶相盖,形成一个硕大的圆穹。

它以绿意盎然了季节,以青翠划破了迷蒙,以摇曳惊醒了恍惚,让靠近它的人神清气爽,怡然宁静。

一切自适其位,自取其道,自安无恙。

多少喧嚣热闹从它眼皮底下流走,多少功名利禄在它身边悄然消逝,多少霓虹灯火在它头顶盛开湮没,多少喜怒哀乐在它心里淡然消融。

在繁华里坚守内心,在喧闹里选择静默,在辉煌里接纳寻常,在孤独里锤炼品质。

头顶天空,有蓬勃的希望;根扎大地,有葳蕤的节操。

不忧一时之失,不喜一时之得,不扬一时之快,不悲一时之伤。

看得惯云卷云舒,扛得住暴风骤雨,耐得住蜚语流言,经得起苦雨秋霜。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借景抒情法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借景抒情法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借景抒情法
一、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法是一种以自然风景为背景,以抒发情感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写作方法。

它常常以描写自然风光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达到更好的文学效果。

二、写作技巧
1、把握好比喻:借景抒情法要求作者在表达情感时,要使用
恰当的比喻,把握好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2、善于运用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法要求作者善于运用抒情手法,如比喻、拟人、比拟、象征等,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度。

3、结构完整:借景抒情法要求作者注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度,使文章更加简洁有力。

4、把握好时间:借景抒情法要求作者注意把握时间,要有节
奏感,使文章更加有趣。

以上就是关于借景抒情法的写作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借景抒情表现手法知识点讲解导读:关于语文的学习中,下面是我们对借景抒情表现手法的内容讲解学习哦。

借景抒情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通过上面对语文的学习中借景抒情表现手法的讲解,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知识,预祝同学们的语文考试成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