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理论整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本部分将概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2. 传播者:传播者是指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媒体等。
3.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公众等。
4. 信息: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5. 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传递的媒介,可以是口头、书面、电子等。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1.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指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3.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4. 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
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5.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传播活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尊重受众,传播真实、准确、公正的信息。
第二部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不仅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并简要介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的理论流派1. 经验学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经验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2.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的另一重要学派,它关注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 定义1) 库利(社会学角度)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 施拉姆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信息分类: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3.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编码:译码: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4.信息源与信息量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
和概率成反比。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传播隔阂:(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4.传播学的任务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一.符号二.符号的分类信号和象征符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三.符号的基本功能: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3.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五.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1. 象征行为:2.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专题框架整理

1、产生确立(1)原因①形成原因②诞生在美国的原因(2)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3)奠基人与学科开创者(4 )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2、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3)运行与社会发展:障碍、隔阂3、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②文化研究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批判理论(3)媒介环境学派(4)两学派的比较:研究目的---焦点---方法---社会观4、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②内容分析③控制实验④实地观察⑤个案研究⑥访谈法⑦比较法5、任务6、学科性质7、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定义 ( 1)国外:①库利(社会学) ②皮尔士(符号 /语义学) ③施拉姆 ④阿耶尔 ⑤共享说 ⑥互动关系说 ⑦符号说 ⑧目的、影响、反应说 (2)国内:郭庆光、邵培仁、胡正荣、张国良2、特点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3、类型 人内---人际---群体 ---组织---大众( 1)国外学者: ①拉斯三 ②赖特四 ③施拉姆功能观(1)过程构成要素、模式定义、各模式的背景、内容、评价、总结 ( 2)微观 线性:① 5W ②香农 --- 韦弗模式控制论:①奥斯古德与施拉姆 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 式 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④韦斯特利 --- 麦 克莱恩的概念模式 ⑤丹斯模式 ⑥纽科姆 ABX 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3)宏观 系统论: ①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 式 ③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媒介系统依赖模 式)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①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理论②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6、发展过程 ( 1)动物 ---人类传播 ①动物传播现象与局限 ②人类语言及其能动性和创造性7、现状 ( 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定义、理解、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 2)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背景、论争三阶段( 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①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若干重要课题②信息与国家主权 ③文化帝国主义4、功能 ( 2)正面功能:①传播信息社会)②引导舆论 ③教育大众 负面功能:①⑤混审淆美是弱非化 ②⑥麻影醉响精健神康 ④提供娱乐 ③⑦信国息家过主量权 ④丧失自由 ④拉扎 --- 默顿功能观5、过程模式概念 过程与结构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的要素区别于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2)人内传播的特点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 1)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2)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3)内省式思考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1)基模的概念、特点( 2)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①阿克塞尔罗德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②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1)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船津卫:姿态的传播功能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法兰克福《论扯淡》群体 ( 1)概念、特征、分类( 2)社会功能和意义( 3)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群体传播 ( 1)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 定义、传播结构( 2)群体规范 --- 定义、功能、作用 ( 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定义、发生条件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②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①流言的定义、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变化 ②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③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1、 2、 3、 4、 4、 5、1、 2、 3、 4、 4、6、1、2、1、2、3、概念动机库利:镜中我理论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1、2、3、组织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1)正式渠道横向纵向:上行传播、下行传播2)非正式渠道3)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及互联网4、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1)信息输入活动(2)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广告、CIS1、概述(1)定义(2)特点(3)社会功能①结构功能主义②经验功能主义③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2、产生与发展过程(1)大众报刊、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2)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3)互联网与大众传播新革命3、社会影响(1)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②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3)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①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②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③“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藤竹晓)1、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3)传播社会控制的类型3、传播者与把关(1)施控(把关与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①卢因的把关人概念②怀特的把关过程模式:收集—过滤—制作—传播信息③把关的标准、原因(信息、传者、受众差异性)④影响把关的因素: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信息、组织、受众、传者⑤把关的实质⑥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2)被控(微观组织层面)布里德的“潜网”4、新闻专业主义1、信息(1)定义、功能、分类、特点(事实性、传递性、时效性、系统性)(2)社会信息(3)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4)高速信息化社会(5)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符号(1)定义、分类、特点、功能、结构(能指、所指)(2)符号研究(索绪尔、皮尔士、巴特)3、意义:定义、分类、暧昧性、意义4、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的象征行为:行为、特点、互动理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2、传播者与大众传媒、熵和冗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1、 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2、 技术、媒介技术(传播技术) 、三种技术道德观、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3、 认识媒介( 1乌托邦思想(5)媒介控制:政治、经济、社会监督 ( 6)现实社会影响: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他律性欲望主义、网虫 和网瘾症(7)认识媒介应注意的问题:取长补短、媒介融合、工具理性4、媒介理论 ①英尼斯:媒介偏倚论 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③威廉的媒介观 ④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⑤贝尼格:“控制革命”论 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1、 受众:大众的概念、特点2、 主要的受众观:①大众②社会群体成员 ③市场 ④权利主体⑤ --------------- 使用者 使用与满足理论( 1)(2) (3) (4)( 1 )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接触、理解、记忆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 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①早期贵族主义理论 ②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③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 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的社会6、批判的受众观:①法兰克福学派 ②政治经济学派 ③文化研究学派④ 伊恩·昂:看电视意味着什么①个人差异论 ②社会关系论 ③社会分化论 ④文化规范论、 ⑤ 社会参与论9、受众调查使用与满足研究 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过程模式(卡兹、竹内郁郎) 意义、局限 3、受众与信息 4、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7、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 8、新闻媒介的受众1、 概念:含义、三个层面、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2、 类型、研究课题3、 理论与实践意义 麦奎尔三种理论:常识、现场、社会科学理论20 世纪初 ---40 年代初:强效果论 魔弹论、刺激 —反应理论 40 年代初 ---60 年代初: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 概述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效果产生的过程和制约因素)①传播主体:信源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 ②传播技巧: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两面提示与免疫效果 明示材料与寓结果于材料之中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③传播对象:意见领袖、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 受传者个性(可说服性、自信心假说) Ⅱ、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①伊里调查 ②既有倾向 类型 ⑥卡兹《个人影响》 Ⅲ、霍夫兰:说服性传播 Ⅳ、使用与满足研究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4)90 年代以后:效果研究的突出热点 ---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 产生的影响4、 研究历程(背景、观点、评价)1)2) ---概述、传播流研究③意见领袖 ④两级 / 多级传播 ⑤大众传播效果 ⑦罗杰斯《创新与普及》 ⑧有限效果论缺陷3) 70 年代以后: 宏观效果论议程设置理论:概要、特点、深入研究、评价、、特点、评价 ①背景、内容、反命题、应用研究 ②卡茨曼的信息沟 ③数字鸿沟 培养分析:背景、内容、外围、评价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Ⅱ、沉默的螺旋:概要(三个命题、要点)Ⅲ、知沟Ⅳ、 Ⅴ、Ⅵ、 Ⅶ①框架、 媒介框架、 新闻框架 ②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③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④新闻选择 第三人效果:概要、实证研究、注意问题 编码与释码三、但愿有一天你会记起,我曾默默地,毫无希望地爱过你。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传播学教程》重要名词解释C1.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信息社会信息系统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障碍传播隔阂精神交往C2信息社会媒介即讯息C3能指所指符号信号象征符符号化意义明示性意义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区别性意义语境传播情境象征行为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C4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模式5W模式循环模式C5人内传播基模人际传播C6群体群内传播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信息压力信息压力趋同心理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谣言循环反应组织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横向传播纵向传播上行传播非正式渠道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7大众传播拟态环境C8技术媒介技术数字化大众传媒新闻价值新闻要素C9社会制度传播制度极权主义民主参与理论C10大众受众分众伊里调查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受众即市场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使用与满足C11效果说服性效果子弹论传播流意见领袖中介因素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诉诸情感诉诸理性信息行为C12导向需求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舆论象征性现实培养分析元传播框架个人框架组织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框架效果知沟上线效果信息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C13国内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新闻价值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C14初级群体次级群体拟态环境刻板成见经验学派经验性方法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学派C15 抽样调查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控制实验。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定义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③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信息分类: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有的学者把信息分为两大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有的学者将信息分为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理论整理

1、框架理论:框架理论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2、第三人效果理论: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舆论学季刊》发表题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
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1978年到1982年间进行四次实验,验证第三人效果的存在。
从此该理论在国际传播学界得到广泛重视。
P46_901.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过程理论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2.“自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得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前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前习题答案(全)1. 传播学引论- 题一: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题二:列举传播学的两个重要研究层面,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 题三:传播的两个基本过程是什么?简要解释它们的含义。
- 题四:传播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有哪些?简要描述它们的特点。
- 题五:简述现代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 传播学的方法- 题一:传播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简要解释其涵义。
- 题二:传播学方法可以分为哪两大类?简要描述它们的特点。
- 题三:社会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简要说明其重要性。
- 题四:实验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 题五:文献分析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简要说明其应用场景。
3. 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 题一:传播媒介的种类有哪些?简要描述它们的特点。
- 题二:简述传播媒介的传播功能和特征。
- 题三:传播效果的测量可以采用哪些方法?简要说明它们的应用场景。
- 题四:传播效果研究中的因果关系问题是什么?简要解释其意义。
- 题五:简述传播媒介对受众行为的影响机制。
4. 传播受众与传播道德- 题一:传播受众的分类有哪些?简要描述它们的特点。
- 题二:传播受众的认识过程包括哪些阶段?简要说明它们的意义。
- 题三:传播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简要解释其中的含义。
- 题四:传播道德的实施机制是什么?简要描述其运行方式。
- 题五:简述传播受众对传播道德的要求和期待。
5. 其他相关问题- 题一:传播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题二:传播学与其他学科有哪些交叉点?简要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 题三:简述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 题四:个人如何提高传播学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 题五:对于传播学的未来发展,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以上是《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前题答案(全)》的内容。
希望对研究传播学的同学有所帮助。
如有不确切之处,请以教材为准。
一页纸搞定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理论框架分析

《传播学教程》广1、国外1)共享说互动说符号说影响说一、传播定义2、郭氏、传播类型:人内一一人际一一群体一一组织一一大众三、传播功能:(社会功能)国外学者什么是传播?二/四五六/七/十三四、传播模式:五、传播进程:'六、传播现状:传播的正面功能一一传播的负面功能一一i)4)1)1)5)、概念、内容、类型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3、L4、传播的过程?三/八九/十十一/十二四、受众五、传播效果传播学是什么?一/十四/十五拉斯韦尔“三功能说”2)赖特“四功能说”3)施拉姆“功能观”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功能观”传播信息混淆是非审美弱化2)引导舆论2)麻醉精神6)影响健康3)3)7)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信息过量4)丧失自由国家主权1)1)3)1)香农韦弗数学姆大众传播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口语一一文字一一印刷一一电子「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2、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1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拉斯韦尔模式,..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模式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茨克模式3)德弗勒模式概念2)影响和冲击历史背景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一三个阶段1)国际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1、信息2、符号一--1)实质与特征1)定义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2)特性3)类型/、传播者2、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一一1)互动关系2)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①集权主义②自由主义③社会责任④苏联共产主义3、传播者与把关一一1)“把关”“把关人”概念2)把关的原因:信息差异性一传者差异性一受众差异性一、传播的符号二、传播者3 )把关的过程:收集信息一过滤信息一制作信息一传播信息1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一一1)政治、法律2)经济3)社会、文化4)技术5)信息6)信息7)组织8)受众9)传者广1、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2、认识媒介1)意义:认识传播手段、改进传播工作、认清发展方向2 )观点:取长补短S 3)角度: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的参与度4)类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其人2 )其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3)意义和局限1、受众:定义、分类、权利和动机2、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市场的受众3)权利主体的受众<3、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一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一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4、有关受众的主要理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1、传播效果概念-2、传播效果研究历程1)枪弹论:概述一一宣传研究一一缺陷2)有限效果论:概述①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一一传播来源方面研究:知名度、可信度、休眠效果、动机传播方式方面研究:“一面理” VS “两面理”、“先说” VS “后说” “结论由传播者提岀” VS “结论由受众得岀” “情感诉求” VS “理性诉求” 传播对象方面研究:听从性、警钟效果、防疫论评价:劝服艺术与说服效果;拘泥于实验性数据;人工实验环境I ②两级传播理论一一A、伊利研究B、舆论领袖C、两级传播与多级传播一评价有限效果论的缺陷3)适度效果论:概述①使用与满足理论一一理论概述、主要观点、评价②创新与扩散理论一一理论提岀、主要观点、评价③议程设置理论一一理论概述、主要观点、理论应用、评价④教养理论一一理论提岀、主要观点、评价⑤知沟假说一一背景、理论提岀、基本观点、原因分析、理论发展与改进、意义4)强效果论:概述沉默的螺旋理论5)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理论:―― 理论提岀、主要观点、评价个体社会化——群体整合——社会变革一、传播学的产生确立[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一一社会科学的发展I 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V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三、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3)两者的比较:研究目的一一研究焦点一一研究方法一一社会观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法②内容分析法③控制实验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框架理论:框架理论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2、第三人效果理论: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舆论学季刊》发表题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
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1978年到1982年间进行四次实验,验证第三人效果的存在。
从此该理论在国际传播学界得到广泛重视。
P46_901.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过程理论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2.“自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得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3.“自我互动”理论: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
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布鲁默指出,这种与自身的互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换句话说,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他人的期待(如妻子期待自己是个好丈夫,上司期待自己是个好职员等)的印象,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但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加组合。
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告诉我们,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即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它所形成的自我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心的行为主体。
4.基模理论: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概念: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日本学者稻叶哲郎称之为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认知判断新事物之际所使用“知识的集束”。
换言之,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作出认知、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2)特点:1)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2)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基模中包含着知识、经验以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
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作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3、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在他的《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一文中,提出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模式:1)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中。
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待它。
3)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4)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会产生两种影响:如果处理结果与原有基模相吻合,会起到强化原有基模的作用;如果有矛盾之处,则会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认知基模。
5)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无论是被强化的原有基模,还是被改变形成的新基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
应该指出,这是一个描述基模在个人信息处理中的“核对”作用的一般过程模式。
但是由于每个信息的性质不同,信息与我们的关系不同,我们对信息处理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不同,我们对原有基模的自信程度不同,所以我们的信息处理过程也是富于多样性的。
5.“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方式处理信息,一种是详尽、严谨的思考和处理,称为沿「核心路径」处理信息;一种是简单、粗略地处理信息,称为沿着「边缘路径」。
P91_135一、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
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
因此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2)社会协调功能。
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有机体。
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大众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社会遗产继承功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
我们只有将前人的智慧、知识、经验加以记录、整理并保存并传给后代,才能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和创造。
因此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美国学者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包括:(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2)解释与规定功能——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也称之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相对应;(4)提供娱乐功能——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是务实的,它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尤其在电视媒体中。
三、充欲主义,媒介激起人们物质的欲望,继而追求物质而达到感官的享乐,这就是充欲主义大众媒介,例如电视、电影,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欲望的媒介。
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种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尽管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
4C趋势(1)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高(2)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3)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4)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
四、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1、时间跨度2、强度或阈限价值3、明晰性;4、预期性5、连续性6、组织性7、出乎意料性8、文化接近性9、社会文化价值10、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五、把关人理论“把关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
“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
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
P136_1801、规范理论:它包括六种类型,即:(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4)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5)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2、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根据英国学者麦奎尔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3、大众社会理论:是19世纪以来兴起的,该理论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造成人们之间传统的联系被打破,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式微,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差异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扩大,社会被原子化,个体之间彼此相互隔绝,只有通过正式的司法、契约和大众传播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