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可持续发展观论文 3000字
2024年树立科学发展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4年树立科学发展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它强调发展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经济领域,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走内涵式、集约型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首先,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注重质量与效益。
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这种做法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使得经济增长难以持续。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将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等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人口分布差异较大。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避免“一刀切”的发展模式。
我们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推动各地经济协同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再次,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注重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们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产业合作与人才交流,促进城乡经济互补发展。
此外,树立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我们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社会发展。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我们要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可持续发展作文(精选5篇)

可持续发展作文(精选5篇)可持续发展作文篇1自生命起始那刻,人类从未停止对自然的探索。
在彼时人眼中,依托自然的意愿,生命得以延续,文明得以发展。
走过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的自我意识在不断繁衍中得以觉醒。
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社会生产力空前,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亦空前。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挑战自然的权威,却逐渐忘却: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社会的生命紧紧勾连。
甘地说,“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沟壑”。
物质的稀缺性意味着这个世界的资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而人性的贪婪驱动人们无止境地透支当下甚至未来。
物质需求与资源限制间的冲突矛盾,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无法避免的长远命题。
作为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为前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理性的产物。
“食其食者不毀其器,食其实者不毁其枝”,竭泽而渔者,不久便无鱼可食;杀鸡取卵之人,往往因小失大。
一个拥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人,不会在吃完食物后就摔掉饭碗,也不会在摘果时把树枝也给折断。
孟子有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古人的生态智慧,至今仍给我们珍贵的启示。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丹麦人以尺量鱼,量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国安民要顺应自然之势”,对利益的渴求超越了面对自然的理性,这从来不是发展的真正目的。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
生命孕育于自然,皈依于自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身处自然,接受自然馈赠,人类与自然天然具有同一性。
毫不节制的进犯,不经思考的耗损,终将受到反噬。
“我征服了一切,却站在墓群中间”,当自然界向人类进行报复时,没有一个人能幸免于难。
经历资源耗竭后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唯有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千秋万代的发展;构建命运共同体,不是以孤立个体的力量,而是世界共同谋求永续发展之路。
全面可持续发展观论文 3000字

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贯彻这个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醒目的变化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持续快速健康”中新增了“协调”两字。
这是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国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决心,而且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内涵,使其更加全面、科学。
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这是发展观念与时俱进的体现。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人类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使得地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保障后代子孙的生存权益,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保障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之一是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避免生态系统被破坏。
2. 确保资源充足: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确保资源的持续充足,避免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
3. 促进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并非仅仅停留在环保的层面,它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4. 保障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三、可持续发展的路径1. 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 加强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3. 倡导循环经济:实现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 加强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挑战。
四、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与挑战1. 缺乏意识:很多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缺乏认识,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2. 利益冲突:在一些行业中,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冲突,一些企业为了谋取利润牺牲了环境。
3. 资金投入不足:推动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在一些政府和企业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投入仍然不足。
4. 国际政治纷争:一些国家之间存在政治分歧和利益冲突,阻碍了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努力。
五、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和稳定。
毛概论文--可持续发展[5篇模版]
![毛概论文--可持续发展[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7997c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d.png)
毛概论文--可持续发展[5篇模版]第一篇:毛概论文--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2014年,中国GDP实现63.65万亿元,增长7.4%,符合年初增长7.5%左右的政策目标。
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增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从供给方面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延续回落趋势,全年累计同比增长8.3%,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
2014年,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累计同比增速从1月份的2.49%下跌至12月的2.0%,2015年1月,CPI当月同比增速跌至0.8%。
全部工业品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35个月负增长,2015年1月,PPI当月同比增速跌至-4.30%。
乍一看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往年相比有所下跌,但总体经济依旧是平稳增长,然而呈现发展趋向的下跌则是因为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所导致.这样就有疑问了,为什么我国要调整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增长迅速,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但“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环境和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商品结构层次低,产品竞争力弱,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个局面呢?那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和素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如果经济发展能力不足,那么采取的则是以消耗资源,不理睬环境来换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但是却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破坏。
比如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
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
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
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如果经济发达,但是素质发展没到一定程度,那么就会出现以下类似的情况,比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日本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作文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作文
可持续发展,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概念,却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
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类文明的版图上,熠熠生辉。
回顾历史,我们曾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环境。
然而,当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可持续发展,原来如此重要!
可持续发展,就是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正如古人所说:“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我们才能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繁衍。
正如一句名言所言:“地球不是我们祖先留下的,而是我们从子孙后代
那里借来的。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
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可持续发展,就是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我们要追求经济增长,
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正如一句警言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财富。
可持续发展,就是让社会进步与人类福祉相统一。
我们要努力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但决不能忽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正如一句名言所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
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时刻铭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让我们携
手共进,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而努力拼搏!
可持续发展,它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毕业论文(最新范文6篇)

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毕业论文(最新范文6篇)摘要本文研究了可持续发展策略,旨在提供有关该主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
通过对六篇最新的论文进行综合分析,本文总结了一些关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实施方法。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和自然资源的日益稀缺,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以确保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一:可持续发展策略概述这篇论文概述了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作者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套逐步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框架,并探讨了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文章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本文通过对几家企业的案例分析,研究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作者发现,成功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必须与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业务目标紧密匹配,并且需要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
文章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该论文通过对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作者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方法,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文章四: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案例分析本文通过对几座城市的案例分析,研究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实施情况。
作者总结了一些成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包括城市规划、交通、能源利用和废物管理等方面的策略。
文章五: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该论文探讨了金融机构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策略和作用。
作者强调了金融机构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与机会,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以引导金融机构更加积极地参与可持续发展领域。
文章六: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本文研究了不同国家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策略和政策。
作者分析了政府在法律、监管和经济激励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创新的建议,以加强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结论通过对这六篇最新论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共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实施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而可持续发展策略应该基于科学、经济和社会可行性,并且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和影响。
中国为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小论文

中国为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小论文第一篇:中国为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小论文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唯一选择。
原因有三点:1、人口问题。
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每年净增的人口就达1000多万。
据有关测算,在人口保持在目前水平的情况下,中国人口在一段时间内仍会增长,到21世纪30年代才可能实现静态增长。
到那时,总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而后才会慢慢减少,这对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个经济建设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资源问题。
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中国的人均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淡水资源、森林总量和草地面积,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30%、28.1%、14.3%和32.2%。
首先,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
南方水多煤少,北方煤多水少,东北和华北是中国十分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但由于缺水而面临着发展的障碍。
其次,中国的资源开发利用很不合理。
山西是中国最大的煤炭产地,但由于不合理开采,许多煤矿不到几年就被开采一空。
此外,中国还存在着资源的极大浪费,以水为例,不管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居民家庭普遍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中国每天让数亿吨水白白浪费。
3、生态环境问题。
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
据统计,中国大约有4600多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处于受威胁状态甚至濒临灭绝;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达到153万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响的认可达到4亿,另外还有36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受到说土流失的威胁。
自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高速发展,到2013年末,城镇化率已达到53%。
十年间,城镇人口增加了2亿多人,相当于十个朝鲜的总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贯彻这个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醒目的变化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持续快速健康”中新增了“协调”两字。
这是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国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决心,而且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内涵,使其更加全面、科学。
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这是发展观念与时俱进的体现。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是,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列入了奋斗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现在又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
十六大报告所说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区别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而且也区别于那种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路子。
从人口状况来说,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生育率已经降到国际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未来十几年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在1000万左右,这种状况给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
从资源状况来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各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如果不大力节约资源,不仅影响经济效益,而且今后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从环境状况来说,尽管我们已经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但由于我国人口密集,加之多年来的过度开发,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投入的不足,我国的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
这种情况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十五大报告指出,保护环境同样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我们要力争在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
使城乡环境有明显的改善;到2020年,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发展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
应当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但是,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不仅要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且要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各种服务部门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既
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的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实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
今天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有必要也有条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
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要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
要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振兴的
步伐。
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李海鸥)
中国网2003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