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王朝

合集下载

帝王故事精选:中国皇帝光绪屈辱的一生

帝王故事精选:中国皇帝光绪屈辱的一生

光绪帝简介:清德宗光绪,名爱新觉罗· 载湉(公元1871-1908年),是道光帝的第七⼦醇亲王奕譞的⼉⼦,慈禧太后外甥。

1875年12⽉初,同治皇帝病死后继位。

为清⼊关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终年38岁。

葬于崇陵(今河北省易县西50⾥)。

中国皇帝光绪屈辱的⼀⽣历史背景光绪帝载湉,同治⼗年(1871年)六⽉⼆⼗⼋⽇出⽣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

同治皇帝死后没有⼉⼦,慈禧为了能名正⾔顺地把持朝政,亲⾃指定醇亲王的次⼦,也是⾃⼰妹妹的亲⽣⼦,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

当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已有⾝孕。

慈禧担⼼阿鲁特⽒⽇后如⽣下个⼉⼦,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的饮⾷。

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些⾷物维持⽣命。

阿鲁特⽒暗暗写了⼀张纸条传到母家,问她⽗亲该怎么办。

她⽗亲写到“皇后圣明”四个字,意思是别⼈都没有办法救你,只有你⾃⼰决定了。

阿鲁特⽒绝望,于公元1875年2⽉20⽇深夜三更时分吞⾦⾃杀。

对于慈禧的决定,许多⼤⾂极⼒反对,御史吴可读更实⾏“⼫谏”。

他事先吞服了⽣鸦⽚,然后去见慈禧。

他头也不磕,⼤声说:“你知道载湉并不是嫡派的继位⼈,所以选择他,只不过因为他是你妹妹的⼉⼦,使你可以继续听政,掌握⼤权。

⾂下都反对你这样做。

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伦亲王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今天我⽃胆讲了这些话,你⼀定会⽤苦刑折磨我。

可是我已经吞下了⽣鸦⽚,马上就要死了。

我临死之前,⼀定要让你明⽩,你选择载湉继承先皇,实在为天下⼈所共恨!”说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

慈禧不为所动,于公元1874年12⽉⼄亥⽇⽴载湉为皇帝。

第⼆年改年号为“光绪”。

成为帝王光绪继位后,由慈禧专权。

⾄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权。

光绪⼆⼗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东学党之乱,⽇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清军。

七⽉⼀⽇中、⽇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历史趣谈:光绪皇帝简介 光绪皇帝死因之谜 光绪珍妃是谁?

历史趣谈:光绪皇帝简介 光绪皇帝死因之谜 光绪珍妃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光绪皇帝简介光绪皇帝死因之谜光绪珍妃是谁?
导语: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

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崩逝后由慈禧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

四岁登基,
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崩逝后由慈禧一宫独裁,
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
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

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
守派的反对。

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反被袁世凯出卖,
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

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
维新”。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因砒霜中毒而暴崩,享年38岁,葬
于清西陵的崇陵。

光绪皇帝个人档案
出生:1871年08月14日(同治十年辛未六月廿八日)
逝世: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月廿一日)
在位:1875年-1908年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庙号:清德宗
陵寝:清西陵的崇陵
父亲: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道光帝第七子)
母亲:叶赫那拉·婉贞(慈禧太后之妹)
初婚:18岁大婚,配偶孝定景皇后等3人
元配: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后妃:礼部左侍郎长叙二女(瑾妃、珍妃)
生活常识分享。

光绪生平

光绪生平

光绪生平(他实际参与并主持的只是一个战争和一个运动,前者即中日甲午战争,后者即戊戌变法。

●他作为一个亲王的儿子本来是和皇位无缘的,却意外地成为清朝第11任皇帝。

载湉即位时虚岁才4岁。

●慈禧经常不断地严辞训斥,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他六岁开始上学读书,他的老师一个是翁同龢,署侍郎,内阁学士,和侍郎夏同善●到了14岁了,按说光绪应该亲政了。

等到光绪十三年,虚岁17岁了,不能再拖了,慈禧才让光绪亲政●联军于八月十四日攻破北京,慈禧太后于八月十五日挟光绪帝逃往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返回北京。

●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光绪帝曾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

他主和●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身故,终年38岁,葬河北永宁山崇陵,庙号德宗(光绪辞世时尚没有陵墓,一直到1913年(民国二年)才葬入中国最后一座帝陵——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

光绪性格●从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上看,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远见;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谋略,又遇到慈禧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有所作为。

作为一个年轻发奋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为政举措●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主战。

光绪帝早已看出这是日本的圈套,他多次下令加兵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光绪曾参加是否对联军宣战。

光绪是在清朝虚落,列强强大的情况下选择求和。

慈禧太后却因个人缘故而不顾大局,草率宣战。

结果,清朝战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

民族危机激起光绪帝的爱国热情,公车上书启发了他变法的决心。

光绪帝的这一举动必然引起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历史评价●《清史稿》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

历史朝代简表

历史朝代简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朝代起讫都城今地夏约前2070—前1600 安邑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禹县商前1600—前1046 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周西周前1046—前771 镐京陕西西安东周春秋时代战国时代①前770—前256前770—前476前475—前221洛邑河南洛阳秦前221—前206 咸阳陕西咸阳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 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三国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十六国③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十国④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杭州辽916-1125⑤皇都(上京)辽宁巴林右旗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开封河南开封元1271-1368⑥大都北京明1368-1644 北京北京清1644-1911 北京北京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明代帝王世系表年号庙号姓名生卒属相世袭即位年龄在位业绩谥号墓葬朝代简况1328--16441. 洪武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71岁)属龙仁祖第三子40岁称帝1368-1398(31年)建立明朝,统一全国,洪武之治,加强君权。

光绪朝与雍正朝奏折制度之比较研究

光绪朝与雍正朝奏折制度之比较研究


折 件人 员之 比
雍 正朝 进 折 人 员 情 形 , 新 变 化 有 : 1 中 央低 职 官 员 其 ()
进折经过 由康熙朝 随折列名到 自行进 折 的过渡 ; 2 在京八 () 旗武职低微官员 可以使用奏折言事 ; 3 地方 文职官员 中的 ()
布按 两 司 、 政 官 员 和地 方 武 职 官 员 中的 提 镇官 员 进 折 人 数 学
臧 廷 秋 , 丽 华 吴
( 齐哈 尔大 学 文 学与 历 史 文化 学 院 , 齐 黑龙 江 齐 齐哈 尔 110 ) 6 06
[ 关键词 ] 光绪朝 ; 雍正朝 ; 奏折制度
[ 摘
要] 雍正朝进折人 员的增加主要取决 于政 治需要 , 而光绪朝折 件人 员增加除 了和 雍正朝一样 的原 因, 还

雍 正 朝 进 折 人 员 的增 加 原 因 , 主 要 取 决 于 政 治 需 要 。 它
其政治需要归 结有 : 借鉴 康熙 朝政 治经验 , 获取情 报 、 广耳 目, 监督制度措施 改革 。而光绪朝折件人员增加少不 了和雍
正朝 一 样 的原 因 , 时 还 有 其 他 原 因 , 因 处 理 外 国 事 务 需 同 即 要 及 新 政 变 革 出 现 新 机 构 、 部 门 的 成 立 , 如 商 部 、 务 新 比 外 部 、 支部 、 务 处 等设 立 , 导 致 了光 绪 朝 折 件 人 员增 加 。 度 政 也 另 外 , 绪 朝 折 件 人 员 还 有 与雍 正 朝 不 一 样 的 一 些 新 变 光 化 。光 绪 朝 官 员 负 责 重 要 事 情 的 , 般 都 允 许 其 专 折 言 事 , 一 比如 光 绪 五 年 正 月 庚戌 ,大 学 士 陕 甘 总督 左 宗 棠 奏 : 昌浚 “ 杨 可 否 专 摺 奏 事 。 得 旨 : 昌 浚 著 查 照 刘 典 成 案 , 摺 奏 杨 专 事 。 卷 五都 ‘ 光 绪 二 十 一 年 十 月 辛 巳 , 又 谕 : 建 ” 八, 册 “ 福 陆路 提督 程 文 炳 此 次 统 军 赴 甘 , 有 紧要 事 件 著 准 其专 摺 具 遇 奏 。 [( 三 . 册 。不 允 许 官 员 专 折 奏 事 的 就 要 别 的 官 ” ] 七旃 ’ 卷

光绪帝清朝末代皇帝的命运

光绪帝清朝末代皇帝的命运

光绪帝清朝末代皇帝的命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光绪帝则是清朝的末代皇帝。

他的命运几乎与整个清朝的命运密切相关。

在其在位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这对于一个年仅六岁即登基的皇帝来说,无疑是巨大的。

本文将探讨光绪帝在清朝末期的命运,以及他所面对的种种困境。

清朝国力的衰落已经在光绪帝继位之前逐渐显现,但正是他成为了这一衰落的见证者和承受者。

调兵遣将、与列强争夺利益的战争接连不断,使得清朝财政崩溃、民众生活困苦。

在这种背景下,光绪帝继位时面临着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

然而,光绪帝年幼的身份注定了他并不能独立地执掌朝政。

实际上,尽管作为皇帝,光绪帝的地位崇高,但清朝的实权却被摄政王和后妃掌握。

这使得光绪帝在政治上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光绪帝的婚姻也对其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先后被迫与西太后和慈禧太后成婚,这使得他的政治地位更加岌岌可危。

两位太后实际上成为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光绪帝则在政治上既受限制又备受排挤。

除了内部政治的限制,光绪帝还面临着外部列强的压力。

近代以来,列强争夺中国的势力范围,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和割地让利。

光绪帝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国家危机,但由于政治局势和守旧势力的约束,这些改革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898年,光绪帝下令发起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振兴国家。

然而,这一改革遭到了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对,慈禧太后也不支持变法。

最终,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光绪帝的改革希望也破灭了。

光绪帝的命运在1901年的“庚子赔款”事件中达到了最低点。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清朝被迫支付了庞大的赔款,国力更加削弱。

这次侵略不仅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地位,也使得人民对光绪帝统治的不满加剧。

1908年,光绪帝逝世,结束了他不到40年的生命。

他的去世标志着清朝统治的终结,也宣告了中国从封建时代向民主国家的转变。

总的来说,光绪帝作为清朝末代皇帝,承受了一个衰落王朝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面对内外困境,他虽然做出了一些改革尝试,但最终未能改变命运。

清朝历代皇帝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简介1、顺治(1638—1644—1661)爱新觉罗.福临,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1644)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

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

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

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

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

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

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

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1654—1661—1722)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

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

3、雍正(1678—1722—1735)爱新觉罗.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

康熙六十一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

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光绪年间,大清王朝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会典,这场会典被称为光绪大清会典。

会典的目的是展示大清王朝的威严和国力,彰显皇帝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是对外宾的一次隆重接待。

会典在北京的紫禁城内举行,这是大清王朝的行宫,也是皇帝的居所。

会典的筹备工作从数月前就开始了,宫廷内的文武百官都投入到了这个重要任务中。

首先是会典的场地布置。

会典的主会场是皇帝的宝座大殿,这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富丽堂皇。

宝座大殿的墙壁上悬挂着华美的绣帷,地上铺设着柔软的绣花地毯。

大殿内部摆放着金玉珠宝和名贵的瓷器,犹如一座宝藏。

会典的宾客席位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根据各国使节的身份和地位,分别设置了不同等级的座位。

座位之间用屏风隔开,保证了各国使节之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每个座位上都放置着华美的垫子和丝绒绣花的靠垫,使宾客们感到舒适和尊贵。

会典的仪式非常庄重。

首先是皇帝的入场仪式,皇帝身穿龙袍,头戴金冠,脚踩龙鳞鞋,身后跟随着一群贵妃和侍从。

皇帝缓步走入大殿,全场宾客齐声欢呼。

随后是各国使节的入场仪式,他们穿着各自国家的传统服装,佩戴着象征身份的勋章,昂首阔步地走入大殿。

会典的重头戏是皇帝的致辞和各国使节的祝词。

皇帝用庄重的语气向宾客们介绍了大清王朝的治理成就和国力状况,表达了对各国友好交往的愿望。

各国使节则用各自国家的语言,表达了对大清王朝的敬意和友好情谊。

他们还赠送了各种珍贵的礼物,象征着两国友好的象征。

会典的最后是盛大的宴会。

宴会上,宾客们尽情享受着美食和美酒,边品尝边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宴会还有丰富的文艺表演,有歌舞、音乐、戏曲等节目,使整个气氛更加热烈和欢快。

光绪大清会典是一次盛大的国家庆典,展示了大清王朝的威严和国力。

通过这场会典,大清王朝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文化,增进了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这也是一次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使大清王朝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光绪大清会典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精心筹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绪皇帝是清代最富悲剧色彩的一位皇帝,也是在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一位皇帝,从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不难感受到中国封建社会垂落时代透着霉朽气息的厚重的压抑感。

从一个锦衣玉食的王孙公子到承载了太多时代苦难的光绪皇帝,他所拥有的王朝也承载太多苦难,是命运的安排,还是造化的捉弄?千秋功过又有谁能细细评说?
关于清代帝王的古装片有很多,比如众所周知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几乎所有清代皇帝的王朝都有导演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的,却惟独没有见到专门讲述光绪王朝的,那也难怪人们说他是清代最富悲剧色彩的皇帝,或许是因为他的一生很难被完美的表现出来吧。

清朝同治帝在位3年驾崩,于是时年四岁的光绪帝载湉继登皇位。

光绪皇帝姓名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称景帝,他的生父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環,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氏。

在当时,载湉登基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

载湉能成为光绪帝,他的父亲载環是他成功登基的重要原因之一。

奕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 他的学识和才能虽然不及其六兄恭亲王奕 ,但他在官场上的遭际却比奕 顺利,他为人谨慎,不因身份显贵而稍露锋芒,对于朝
廷的恩赐一再清辞,对于外官的馈赠一概拒不接受,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他为人的谨慎。

当时同治帝死后,朝不可一日无君,按照清朝祖宗宗法,皇帝去世如无子嗣继位,就应该在皇帝晚辈中选择贤者立为子嗣,以皇子身份登
基继位,同治帝载淳属“载”字辈,其晚一辈应为“溥”字辈,最为理想的是在“溥”字辈中挑选一人以接替载淳的皇位。

但光绪帝载湉能脱颖而出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载湉的父亲。

载湉为道光帝第七子奕環的儿子,奕環的福晋又是慈禧的亲妹妹,奕環处事圆滑,对慈禧忠心耿耿,俯首听命,比较好控制,而其亲妹妹在辛酉政变起着关键作用,用书中的话说“居间传语,厥功甚伟”,也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人。

这样,就成为慈禧选载湉当皇帝的原因之一。

当然,还有最为关键的一条是那是载湉才4岁,慈禧在同治帝时就垂帘听政,这样一来,她又可以垂帘听政,载湉幼年也易于管教,便于驾驭,不会对慈禧造成威胁,慈禧果然棋高一筹,她让大臣李鸿章拟写懿旨,把载湉给咸丰为子,作为嗣皇帝继承咸丰的皇位,言外之意,慈禧皇太后仍然是皇太后,因为载湉是咸丰帝的嗣皇帝,而不是同治帝的嗣皇帝,这样慈禧的目的就达到了。

就这样,一个四岁大的小孩,很可能连什么是皇权都不知道就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提到清朝,说道同治、光绪,慈禧便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一个人,尤其是在清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从她垂帘听政的行为上看,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野心极大而且非常机警的人。

历史上慈禧是一个姿容艳丽、工于心计且抱负远大的女子,出生于叶赫那拉氏家族,她懂得逢迎,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这为她在佳丽如云的后宫得到咸丰帝的专宠,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今社会中不正是她这种人最吃香吗?她的计谋,无人能及,可以说是正因为这点,使得她得到最高统治地位,她的手段就是垂帘听政。

光绪帝载湉登基时才4岁,正是玩耍的年龄,他却准备读书,慈禧给他找了一个曾是同治老师的大臣,翁同龢,他很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再次出任老师,应该说是众望所归,他长期担任光绪帝的老师,对光绪帝的影响特别大,辅佐光绪帝变法维新,他之所以得到慈禧的赏赐,是因为他学问精深广博,为人老成,颇具传统知识分子气节,参与朝廷重要,思路敏捷,为官廉政,在对内对外一些重要问题上主张充分体现他的爱国精神。

他身上的所具有的洁身自好,忧国忧民,通达开放,了解世界的精神和思想才对少年皇帝的成长及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光绪帝18岁亲政之后,仍继续向他学习,他也继续介绍各种西方的广博知识给他,多年的教育中,光绪帝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不仅仅是一些治道理论和文史概念,更重要的是政治,中外大事,有关知识的影响,洋务运动,边疆史地,海塞防之争,周边概况,地理等事都是光绪帝在把握天下大事方面受到了启益。

也就是这些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结合,不仅使光绪帝逐渐形成了自己伟大的心智与抱负,而且也为他在亲政前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而在这光绪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恭亲王奕 又是一个不可不提的人,他是道光的第六子,他负责带领军机处,共有三次与慈禧结怨,使得慈禧一而再再而三的想杀了他,奕 也消极委顿,心如
死灰,奕 集智慧、机敏、才略、雄心于一身,唯一缺的就是权术和心计,他一生的政治挫折,多与此有关,他身逢乱世,锐意革新。

推动洋务,他和林则徐一样也是晚清中比较开明、开放的大臣。

19 世纪60~90年代,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 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

近代工业从此起步,而且他兴办新式学校,派留学生出国,同时也促进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虽然慈禧和奕 联过手,但她一直从未消除过对奕 的戒心,而且在暗中一直压制和剥削他的势力。

中法战争爆发后,因清军在越南的惨败,清廷遭到朝野上下的猛烈抨击。

慈禧借此大做文章,将责任全部推给奕 ,让他当替罪羊。

此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慈禧就完成了清廷最高权力机构重大改组,使恭亲王奕 的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朝中大权完全由慈溪及其亲信把持着。

“中申易枢”后,慈禧太后的权势进一步扩大,实际标志着她专权统治的最终确立,也标志着恭亲王奕 政治生命的结束。

在光绪在位的时间里,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事件就是震惊朝野的一百日变法。

甲午战争成为光绪帝思想转化的关键,激起了光绪帝的奋发精神,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也空前高涨起来。

然而,光绪帝并不拥有真正的皇权,他处处受制于慈禧太后的同意,一向对西太后望而生畏的光绪帝,此次以其前所未有的勇气,通过慈禧的亲信,当时在实际上支持清廷日常事务的庆亲王奕匡向慈禧
表明了心声:“我不能为亡国之君,如不与我权,我宁逊位。

”光绪帝“决意变法”,因此坚决向慈禧太后索要“事权”百般无奈下,慈禧终于答应光绪帝,“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既不阻止。

”很明显,她的这种“让权”,是被迫采取的一种权益之计。

同时又说明了,光绪帝收回的权利是非常有限的。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和爱国知识阶层要求的维新之士康有为奋起设计救国方案。

他力图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模式,通过变法维新全面改造国家,把衰弱、落后的中国纳进近代化的发展轨道上引向富强,在日后的岁月里,康氏的革新图强方案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逐步成为战后维新方案的主导思想。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然而这次变法终究还是以失败告终了。

虽然这次变法失败了,但从光绪帝颁发的一系列革新诏令来看,涉及政治、经济、人才、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诸如奖励发明创造,倡译外国书刊等等都关穿了向西方强国学习的线索,而且对把这种学习提到了国策的高度,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变革与参政的政治要求,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在思想上,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启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经济上,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
进思想、理论和技术。

在政治上,通过维新变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发展,迫使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在“庚子事件”之后实行所谓“新政”,客观上大大推进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加速了封建专制的崩溃。

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不可避免的最终的结果却是,百日维新以失败为结束。

百日维新在他发动的第一天就注定了日后的失败。

这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封建社会的影响,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领导人没选好。

光绪作为皇帝的地位很高,但他权力却分离于地位之外。

这就是必然失败最好的借口。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初六,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光绪帝被困,其政治生涯至此结束。

光绪帝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孤岛上痛苦的度过的。

那是他最大的乐趣就是静静地坐着,追想着过去的那些美好的回忆,终于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死于中南海瀛台。

光绪帝短短的三十八年生命里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感叹和太多的唏嘘。

光绪皇帝就这样离开了他的王朝。

光绪的一身并不缺乏思想和智慧,在百日维新运动中,他提出了许多有条有理的法令,但没有实行彻底的原因就是他处处受到慈禧的牵制。

使他一身的抱负和才华没办法施展。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一月十四日)[24]酉正二刻三分,载湉身故,终年38岁,葬河北永宁山崇陵,庙号德宗,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称景皇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