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简介
帝王故事精选:中国皇帝光绪屈辱的一生

光绪帝简介:清德宗光绪,名爱新觉罗· 载湉(公元1871-1908年),是道光帝的第七⼦醇亲王奕譞的⼉⼦,慈禧太后外甥。
1875年12⽉初,同治皇帝病死后继位。
为清⼊关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终年38岁。
葬于崇陵(今河北省易县西50⾥)。
中国皇帝光绪屈辱的⼀⽣历史背景光绪帝载湉,同治⼗年(1871年)六⽉⼆⼗⼋⽇出⽣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
同治皇帝死后没有⼉⼦,慈禧为了能名正⾔顺地把持朝政,亲⾃指定醇亲王的次⼦,也是⾃⼰妹妹的亲⽣⼦,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
当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已有⾝孕。
慈禧担⼼阿鲁特⽒⽇后如⽣下个⼉⼦,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的饮⾷。
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些⾷物维持⽣命。
阿鲁特⽒暗暗写了⼀张纸条传到母家,问她⽗亲该怎么办。
她⽗亲写到“皇后圣明”四个字,意思是别⼈都没有办法救你,只有你⾃⼰决定了。
阿鲁特⽒绝望,于公元1875年2⽉20⽇深夜三更时分吞⾦⾃杀。
对于慈禧的决定,许多⼤⾂极⼒反对,御史吴可读更实⾏“⼫谏”。
他事先吞服了⽣鸦⽚,然后去见慈禧。
他头也不磕,⼤声说:“你知道载湉并不是嫡派的继位⼈,所以选择他,只不过因为他是你妹妹的⼉⼦,使你可以继续听政,掌握⼤权。
⾂下都反对你这样做。
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伦亲王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今天我⽃胆讲了这些话,你⼀定会⽤苦刑折磨我。
可是我已经吞下了⽣鸦⽚,马上就要死了。
我临死之前,⼀定要让你明⽩,你选择载湉继承先皇,实在为天下⼈所共恨!”说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
慈禧不为所动,于公元1874年12⽉⼄亥⽇⽴载湉为皇帝。
第⼆年改年号为“光绪”。
成为帝王光绪继位后,由慈禧专权。
⾄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权。
光绪⼆⼗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东学党之乱,⽇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清军。
七⽉⼀⽇中、⽇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光绪帝

光绪之死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帝在 郁郁不得志中突然死去,不到20小时, 西太后也撒手人寰。一百年来,“光 绪之死因”就一直成为史学界争论的 焦点,主要有正常死亡和中毒之死两 种观点。 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持下. 于 2008年11月2日公布研究结果:光绪 皇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主要嫌疑人
译《天演论》
以资产阶级自 由平等思想, 批判封建纲常 礼教和专制君 权。
《仁学》
宣扬“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 的社会进化论 思想
共同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 主张 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与文化
戊戌变法的内容
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的人参与 政治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增强军事实力挽救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民族危亡 有利于民族 资本主义的 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有利于西 学的传播
光绪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
生 平 简 介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 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由慈禧, 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此后虽 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 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94年甲午战争爆 发,中国战败。1898年,光绪帝启用康 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但 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以 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 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被袁出卖, 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 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暴死,终年38岁。 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恬(18711908)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光绪皇帝是清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他执政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戊戌变法,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逐步讨论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并探究其历史意义。
一、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生于1871年,溥仪,是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儿子。
由于其父亲早逝,他在1875年成为了继位的皇帝。
然而,在他执政的早期,他的权力受到了慈禧太后的严密控制,事实上,光绪皇帝很少能独立行事。
直到慈禧太后逝世之后,他才开始积极掌握政权。
二、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皇帝积极推动的一场变革运动。
当时,清朝正在遭受着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封建社会和落后的国内体制也使得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光绪皇帝开始着手改革。
三、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是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旨在实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创新。
这些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学堂、建立新军队、推行民主制度等。
其中,最有争议的便是废除科举制度,这一改革举措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四、戊戌变法的阻力与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味道,但却遭到了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对。
作为清朝统治者的保守派不希望放弃既得利益,而改革往往会对旧有体制产生冲击。
此外,列强干涉与慢性病的肆虐也给变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最终,因为反对力量的压制和清廷内部的腐败,戊戌变法无法成功。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尽管戊戌变法在当时没有取得成功,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戊戌变法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表达声音、争取权益的平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虽然变法失败,但它所酝酿的变革思潮却在后来引发了更为激进的革命运动。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它展示了一个年轻的皇帝试图拯救国家的决心与努力。
尽管变法的结果并不如人意,但这一事件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塑造了中国近代史的命运。
光绪帝

光绪帝
光绪帝(1871—1908年),即爱新觉罗·载湉。
道光帝之孙,同治帝的从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
1875—1908年在位。
年号光绪,庙号德宗。
是清定都北京以后的第九位皇帝。
同治早夭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继续垂帘听政,于1874年择立年仅4岁的载湉入继大统,是为光绪帝。
光绪帝在位期间,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在皇帝和西太后周围逐渐形成两股势力,产生了帝党和后党的权力之争。
1889年,光绪帝19岁,举行“大婚典礼”,按清代制度此后皇帝应该“亲政”,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要政还须请示她,她仍掌握着内外大权。
光绪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帝,经历了1883~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
1898年6月,他为了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统治权,并振作图强,毅然支持和任用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实行变法,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维新命令,企图在维持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发展一些资本主义。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视变法如亡国,以维新派为洪水猛兽,于是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大肆逮捕、屠杀维新志士,并幽禁光绪皇帝于瀛台。
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京,慈禧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1902年1月回到北京。
1908年11月光绪帝死于涵元殿,葬于崇陵,时年38岁。
光绪

光绪一生【人物简介】光绪皇帝,全名爱新觉罗·载湉,中国(清朝)满族人1871年08月14日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出生,于1908年11月14日帝因砒霜中毒而暴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主要成就是戊戌变法,代表作品是《明定国是诏》。
一生悲苦,生于帝皇之家,却不如平民之孩;空有雄心壮志,却无力回天;位居九五之尊,却如牢房之犯。
生于帝皇之家,却不如平民之孩光绪帝其父为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生母婉贞为慈禧太后之妹。
因穆宗为文宗(咸丰帝)独子,又早死无后,慈禧太后便以和自己血缘最近的载湉,过继于咸丰帝,登基为帝,名义上继承咸丰帝而非同治帝的皇位,以维持咸丰帝的皇统和父死子继的法则。
入宫时,他只有3岁多。
入宫后,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地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
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
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孤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
这样一个皇子,生于帝皇之家,但却生活如此凄凉,比之平民百姓之孩子更为不如。
他幼年登基,却是傀儡皇帝,毫无实权,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下度过童年。
空有雄心壮志,却无力回天懦弱的光绪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也有爱心,也有雄心壮志。
他在少年时曾说过,“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
这表明他也有仁者之心。
但是他没有实权,直到17岁时才亲政,但还是慈禧垂帘听政,掌控实权。
他的一片仁心却无法施政。
当然了,身为帝王,他也有强势的一面。
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康有为、梁启超于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联合18省举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要求。
这启发了他变法的决心。
当然了,他清楚地知道慈禧太后虽然已经撤帘,但是仍然紧紧地控制着他。
光绪帝的故事

光绪帝的故事光绪帝(1871年-1908年),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
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和悲剧,展现了一个年轻皇帝在动荡的时代中的坎坷命运。
本文将为您讲述光绪帝的故事。
一、登基与改革光绪帝于1875年登基,当时他只有四岁。
由于他的年幼,实际上的统治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然而,光绪帝在成年后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改革意愿。
光绪帝在位期间,积极推动改革,试图挽救清朝的衰落。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兴办工矿企业等。
这些改革举措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动力。
然而,光绪帝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成功。
他面临着来自保守派的阻力,以及外国列强的侵略。
尽管他努力推动改革,但清朝的衰落势不可挡。
二、戊戌变法与庚子事变光绪帝在1898年发动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清朝的命运。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兴办工矿企业等。
这些改革举措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动力。
然而,戊戌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庚子事变爆发后,光绪帝被迫与慈禧太后一起被软禁在颐和园。
这一事件标志着光绪帝改革的失败,也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三、光绪帝的晚年生活在软禁期间,光绪帝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无法亲自处理政务,也无法参与国家大事。
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关注和思考。
光绪帝在1908年去世,终年37岁。
他的去世标志着清朝的终结,也为中国的历史进程画上了句号。
四、光绪帝的评价光绪帝的统治时期充满了动荡和挣扎,他试图推动改革,但最终失败了。
然而,他的改革意愿和努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动力。
光绪帝的故事是一个年轻皇帝在动荡的时代中的坎坷命运。
他的努力和改革意愿虽然未能取得成功,但他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思考。
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左右历史的走向。
清朝光绪皇帝生平简介

清朝光绪皇帝生平简介光绪帝名叫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入关以来第九位皇帝,是清朝建国以来第十一位皇帝,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光绪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爱新觉罗;载湉,是道光帝七子的儿子,其母名为叶赫那拉;婉贞乃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在位时期采用年号“光绪”,故又称光绪帝。
公元1871年,载湉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的醇王府,公元1874年,同治帝去世,没有子嗣可以继承皇位,慈禧太后为了可以继续操控政权,而力排众议,将自己亲妹妹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作为皇位继承人。
所以这一年不管醇亲王奕譞多悲痛,四岁的载湉还是登上了皇位,由两位太后继续垂帘听政,次年改年号为光绪。
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过世,慈禧一人垂帘,而公元1889年,光绪帝亲政,但这只是名义上的,朝政大权实际上还是握在慈禧的手中。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拒绝求和而主战,但此时的清政府已腐败不堪,作战能力太弱,以失败告终,李鸿章草签了《马关条约》,被光绪坚定地拒绝。
光绪想过迁都来与日本周旋,但被慈禧太后拒绝,最后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随后,康有为等人发动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强烈支持,并于公元1898年实行了戊戌变法,但慈禧太后等人反对,光绪试图用袁世凯牵制慈禧太后的势力,反被袁世凯出卖,慈禧将光绪幽禁,维新变法失败,历时不过一百零三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失败后,光绪一直被幽禁,慈禧太后再次独揽大权。
公元1908年,光绪帝暴毙,终年三十八岁,终于清西陵之崇陵,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同治与光绪的关系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关系使堂兄弟与表兄弟的关系,同治皇帝的父亲和光绪皇帝的父亲是亲兄弟,同治皇帝的母亲和光绪皇帝的母亲是亲姐妹。
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等人拥立了光绪作为大清王朝的继承人。
1874年,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去世,同治皇帝生前没有留下子嗣,于是两宫皇太后就商议立储君一事,参加大会的都是同治皇帝的叔叔们,除此之外还有清朝廷的大臣。
光绪是清朝的第几位皇帝?

光绪是清朝的第几位皇帝?一、光绪的生平与背景1. 出生与家庭背景:光绪(1871年-1908年),原名载湉,是清朝第九位皇帝,父亲是慈禧太后的侄儿,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堂妹。
他出生于紫禁城里的宫殿,成长在一个充满权谋与龃龉的政治环境中。
2. 时代背景:光绪继位于1875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晚清时期的重要阶段,封建社会已经陷入危机,国内外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加之列强的干涉与侵略,使得清朝日益衰弱。
3. 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由于年幼,光绪继位之初并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全权由慈禧太后掌握。
然而,光绪在成年后逐渐发展自己的思想,并尝试进行一些政治改革,但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阻挠和反对。
二、光绪时期的政治改革1. 戊戌变法:光绪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危机,于1898年下令实行戊戌变法,意图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等领域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然而,由于改革过于激进,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并在短短百日内被迫终止。
2. 经济改革:光绪时期也尝试进行了一些经济改革措施,例如推行保护主义政策、发展工业、兴办邮政等。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未能实现预期效果,清朝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3. 教育改革:光绪重视教育事业,并在全国范围内兴办学校。
他致力于推行新式学制和开辟科学教育,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但碍于各种限制,改革成果有限。
三、光绪时期的挑战与危机1. 内忧:光绪时期,清朝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与分裂,如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矛盾、封建统治与民主思潮之间的冲突等,这些矛盾与分裂导致了清朝政治的混乱和不稳定。
2. 外患:光绪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干涉日益增加,如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等。
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国家矛盾,使清朝逐渐失去对国家命运的控制。
3. 社会问题:光绪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积聚。
农民起义、民族抵抗运动等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给清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
四、光绪的离世与清朝的走向1. 光绪在位期间逝世:1908年,光绪因肺痨在紫禁城内去世,终年37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法
1898年,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的变 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感动下支持变法的,其支持变 法的目的在于:巩固清朝统治,希望自己有所作为而不当 “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从光 绪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维新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 提出的官民上书言事、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学习西方、改 革教育制度等主张,对旧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但在根本上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只字不提变革官制这一要害问题。因此可以说光绪帝的变法 并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光绪帝也不是 什么维新派的皇帝。他虽然借助维新派同慈禧对抗,但毕竟 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 级的利益。
登基
• 同治十三年(1874 年)皇帝载淳病死, 无子嗣继承皇位。按常规嗣皇帝应 从载淳下一辈近支宗室中择立,然 而慈禧太后却一意孤行,选择了载 淳的叔伯兄弟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 她也成为当然的养母
童年
• 自光绪二年(1876年),载湉开始在毓庆 宫入学读书,师傅翁同龢力图把他培养成 一位有作为的青年皇帝。
驾崩
•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爆发。光绪曾参加是否对联军宣战。 光绪是在清朝虚落,列强强大的情况下选 择求和。慈禧太后却因个人缘故而不顾大 局,草率宣战。结果,清朝战败,签定 《辛丑条约》 。1908年10月21日(光绪三 十四年),光绪皇帝驾崩,葬河北永宁山 崇陵,庙号德宗,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 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 称景皇帝。
• 即位时间: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 即位年龄:4岁 在位年数:34年 卒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 享年:38岁 死亡地: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庙号:德宗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继位人:爱新觉罗· 溥仪(即宣统帝) 最得意:主持戊戌变法 最失意:甲午战争惨败 最不幸:囚禁瀛台 最痛心:签订《马关条约》 最擅长:忍辱
光绪皇帝
光绪帝档案
• 年号:光绪 姓名:爱新觉罗·载湉 出生: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 日) 父亲:爱新觉罗·奕譞(即醇亲王) 母亲:叶赫那拉氏(即孝钦显皇后之胞妹) 排行:道光帝第七子爱新觉罗·奕譞之第二子 初婚:18岁 原配:叶赫那拉氏 配偶:皇后1人,皇贵妃2人等 子女:无
光绪帝档案
瑾妃
珍妃
惨败
• 1894(光绪二十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 帝主战。光绪帝早已看出这是日本的圈套,他直接 命令朝鲜牙山南路叶志超与进入朝鲜北部的清军夹 击侵朝日军。他多次下令加兵饷,停止慈禧太后挪 用海军军费。李鸿章没有听取光绪的意见。结果初 败牙山,继败平壤。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 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丢失。复据威海卫、刘公 岛。夺我兵舰,海军覆没。当不得已批准《马关条 约》时,他以朱笔写下一段话,要求全军上下竭力 一主战的罪过,是战之不力的罪过, 是光绪负不了责的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的。
妃子
光绪的两个妃子分别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 亲姐妹,但相貌和性格却相差很大。瑾妃相 貌一般,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 情机敏。珍妃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 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也引发了 他要在政治上摆脱束缚有所作为的欲望。大 婚后的数年间,他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 显得较为轻松的时光。
亲政
• 光绪十三年(1887年),载湉举行了亲政典礼, 然而慈禧太后又玩弄政治伎俩训政了两年, 才允许载湉亲政。为了继续控制光绪帝, 慈禧太后又立她弟弟桂祥的女儿为皇后, (即隆裕皇后)使光绪帝在亲政与大婚后 仍然形同傀儡。
成亲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9岁的光绪皇帝举行大婚 典礼。光绪的一位皇后两个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选的, 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 拉氏。慈禧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为的是在把朝政 交给光绪后,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起 码可以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的危险更大了,进入 了半封建统治的深渊。第二年,俄国取东北 路权,占领旅大,英租威海卫,法取广州湾, 举国震惊。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康有 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民族危机激起光 绪帝的爱国热情,公车上书启发了他变法的 决心。光绪帝的这一举动必然引起慈禧太后 的反对,最后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康有 为、梁启超逃亡,其余六人就义于北京菜市 场。
评价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光绪帝都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在家庭生活方面前面已经提到他有“八大不幸”;作为一个政治 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 从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上看,他能够接受新鲜事务,有 一定的远见;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谋略,又遇到慈禧这样 一个强势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有所作为。作为一个 年轻发奋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 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 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 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也许,身为帝王,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 责难,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是 不必讳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