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光绪皇帝是清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他执政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戊戌变法,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逐步讨论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并探究其历史意义。
一、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生于1871年,溥仪,是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儿子。
由于其父亲早逝,他在1875年成为了继位的皇帝。
然而,在他执政的早期,他的权力受到了慈禧太后的严密控制,事实上,光绪皇帝很少能独立行事。
直到慈禧太后逝世之后,他才开始积极掌握政权。
二、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皇帝积极推动的一场变革运动。
当时,清朝正在遭受着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封建社会和落后的国内体制也使得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光绪皇帝开始着手改革。
三、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是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旨在实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创新。
这些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学堂、建立新军队、推行民主制度等。
其中,最有争议的便是废除科举制度,这一改革举措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四、戊戌变法的阻力与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味道,但却遭到了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对。
作为清朝统治者的保守派不希望放弃既得利益,而改革往往会对旧有体制产生冲击。
此外,列强干涉与慢性病的肆虐也给变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最终,因为反对力量的压制和清廷内部的腐败,戊戌变法无法成功。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尽管戊戌变法在当时没有取得成功,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戊戌变法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表达声音、争取权益的平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虽然变法失败,但它所酝酿的变革思潮却在后来引发了更为激进的革命运动。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它展示了一个年轻的皇帝试图拯救国家的决心与努力。
尽管变法的结果并不如人意,但这一事件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塑造了中国近代史的命运。
历史趣谈:光绪皇帝简介 光绪皇帝死因之谜 光绪珍妃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光绪皇帝简介光绪皇帝死因之谜光绪珍妃是谁?
导语: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
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崩逝后由慈禧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
四岁登基,
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崩逝后由慈禧一宫独裁,
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
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
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
守派的反对。
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反被袁世凯出卖,
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
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
维新”。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因砒霜中毒而暴崩,享年38岁,葬
于清西陵的崇陵。
光绪皇帝个人档案
出生:1871年08月14日(同治十年辛未六月廿八日)
逝世: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月廿一日)
在位:1875年-1908年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庙号:清德宗
陵寝:清西陵的崇陵
父亲: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道光帝第七子)
母亲:叶赫那拉·婉贞(慈禧太后之妹)
初婚:18岁大婚,配偶孝定景皇后等3人
元配: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后妃:礼部左侍郎长叙二女(瑾妃、珍妃)
生活常识分享。
光绪帝清朝末代皇帝的命运

光绪帝清朝末代皇帝的命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光绪帝则是清朝的末代皇帝。
他的命运几乎与整个清朝的命运密切相关。
在其在位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这对于一个年仅六岁即登基的皇帝来说,无疑是巨大的。
本文将探讨光绪帝在清朝末期的命运,以及他所面对的种种困境。
清朝国力的衰落已经在光绪帝继位之前逐渐显现,但正是他成为了这一衰落的见证者和承受者。
调兵遣将、与列强争夺利益的战争接连不断,使得清朝财政崩溃、民众生活困苦。
在这种背景下,光绪帝继位时面临着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
然而,光绪帝年幼的身份注定了他并不能独立地执掌朝政。
实际上,尽管作为皇帝,光绪帝的地位崇高,但清朝的实权却被摄政王和后妃掌握。
这使得光绪帝在政治上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光绪帝的婚姻也对其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先后被迫与西太后和慈禧太后成婚,这使得他的政治地位更加岌岌可危。
两位太后实际上成为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光绪帝则在政治上既受限制又备受排挤。
除了内部政治的限制,光绪帝还面临着外部列强的压力。
近代以来,列强争夺中国的势力范围,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和割地让利。
光绪帝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国家危机,但由于政治局势和守旧势力的约束,这些改革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898年,光绪帝下令发起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振兴国家。
然而,这一改革遭到了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对,慈禧太后也不支持变法。
最终,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光绪帝的改革希望也破灭了。
光绪帝的命运在1901年的“庚子赔款”事件中达到了最低点。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清朝被迫支付了庞大的赔款,国力更加削弱。
这次侵略不仅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地位,也使得人民对光绪帝统治的不满加剧。
1908年,光绪帝逝世,结束了他不到40年的生命。
他的去世标志着清朝统治的终结,也宣告了中国从封建时代向民主国家的转变。
总的来说,光绪帝作为清朝末代皇帝,承受了一个衰落王朝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面对内外困境,他虽然做出了一些改革尝试,但最终未能改变命运。
光绪帝的故事

光绪帝的故事光绪帝(1871年-1908年),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
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和悲剧,展现了一个年轻皇帝在动荡的时代中的坎坷命运。
本文将为您讲述光绪帝的故事。
一、登基与改革光绪帝于1875年登基,当时他只有四岁。
由于他的年幼,实际上的统治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然而,光绪帝在成年后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改革意愿。
光绪帝在位期间,积极推动改革,试图挽救清朝的衰落。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兴办工矿企业等。
这些改革举措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动力。
然而,光绪帝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成功。
他面临着来自保守派的阻力,以及外国列强的侵略。
尽管他努力推动改革,但清朝的衰落势不可挡。
二、戊戌变法与庚子事变光绪帝在1898年发动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清朝的命运。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兴办工矿企业等。
这些改革举措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动力。
然而,戊戌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庚子事变爆发后,光绪帝被迫与慈禧太后一起被软禁在颐和园。
这一事件标志着光绪帝改革的失败,也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三、光绪帝的晚年生活在软禁期间,光绪帝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无法亲自处理政务,也无法参与国家大事。
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关注和思考。
光绪帝在1908年去世,终年37岁。
他的去世标志着清朝的终结,也为中国的历史进程画上了句号。
四、光绪帝的评价光绪帝的统治时期充满了动荡和挣扎,他试图推动改革,但最终失败了。
然而,他的改革意愿和努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动力。
光绪帝的故事是一个年轻皇帝在动荡的时代中的坎坷命运。
他的努力和改革意愿虽然未能取得成功,但他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思考。
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左右历史的走向。
清朝光绪皇帝生平简介

清朝光绪皇帝生平简介光绪帝名叫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入关以来第九位皇帝,是清朝建国以来第十一位皇帝,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光绪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爱新觉罗;载湉,是道光帝七子的儿子,其母名为叶赫那拉;婉贞乃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在位时期采用年号“光绪”,故又称光绪帝。
公元1871年,载湉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的醇王府,公元1874年,同治帝去世,没有子嗣可以继承皇位,慈禧太后为了可以继续操控政权,而力排众议,将自己亲妹妹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作为皇位继承人。
所以这一年不管醇亲王奕譞多悲痛,四岁的载湉还是登上了皇位,由两位太后继续垂帘听政,次年改年号为光绪。
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过世,慈禧一人垂帘,而公元1889年,光绪帝亲政,但这只是名义上的,朝政大权实际上还是握在慈禧的手中。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拒绝求和而主战,但此时的清政府已腐败不堪,作战能力太弱,以失败告终,李鸿章草签了《马关条约》,被光绪坚定地拒绝。
光绪想过迁都来与日本周旋,但被慈禧太后拒绝,最后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随后,康有为等人发动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强烈支持,并于公元1898年实行了戊戌变法,但慈禧太后等人反对,光绪试图用袁世凯牵制慈禧太后的势力,反被袁世凯出卖,慈禧将光绪幽禁,维新变法失败,历时不过一百零三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失败后,光绪一直被幽禁,慈禧太后再次独揽大权。
公元1908年,光绪帝暴毙,终年三十八岁,终于清西陵之崇陵,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同治与光绪的关系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关系使堂兄弟与表兄弟的关系,同治皇帝的父亲和光绪皇帝的父亲是亲兄弟,同治皇帝的母亲和光绪皇帝的母亲是亲姐妹。
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等人拥立了光绪作为大清王朝的继承人。
1874年,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去世,同治皇帝生前没有留下子嗣,于是两宫皇太后就商议立储君一事,参加大会的都是同治皇帝的叔叔们,除此之外还有清朝廷的大臣。
光绪皇帝

浅谈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光绪皇帝生活在旧体制环境下,虽然名为大清皇帝,但实则没有实权,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牵制,然而在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之时,他勇于挺身而出,推行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尽管变法只维持了百天,但是他所支持的维新变法运动使得中国在思想解放之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他为近代中国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自186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陆续入侵中国,中国便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此时也不乏一些有为青年站出来提出变法以寻找救国之路。
1895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公车上书”,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站出来挽救民族危机。
光绪身为当时的皇帝,满怀爱国之心,想要有所作为,手里却并没有实权,想要变法以救亡图存恐怕困难重重。
但他并没有因此就退缩,而是开始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中夺取统治大权。
在1898年,光绪帝颁布了“民定国是”谕旨,正式展开了变法革新,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
此次变法中的大多数条令是依据维新派的建议而定的,因此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壮大了资产阶级队伍,为接下来的辛亥革命积蓄了力量。
然而维新派在政治体制上的举措并没有被光绪帝采纳,因此维新变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这也说明了光绪帝始终是站在清政府统治阶级这边的,维新变法也是光绪帝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政治改良运动。
但好景不长,维新变法仅仅维持了百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给打压下去了,而且维新变法中的许多条令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而并没有真正得到实行。
这也说明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力量很薄弱,并不能正面与封建势力发起攻击,而需要借助光绪这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变法。
但是正是在光绪这样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的努力下,才能在力量强大的封建势力统治下成功实行了达百天的维新变法运动。
尽管此次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是以维新变法为起点,资产阶级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局面,第一次得到了广泛地的传播。
光绪是清朝的第几位皇帝?

光绪是清朝的第几位皇帝?一、光绪的生平与背景1. 出生与家庭背景:光绪(1871年-1908年),原名载湉,是清朝第九位皇帝,父亲是慈禧太后的侄儿,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堂妹。
他出生于紫禁城里的宫殿,成长在一个充满权谋与龃龉的政治环境中。
2. 时代背景:光绪继位于1875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晚清时期的重要阶段,封建社会已经陷入危机,国内外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加之列强的干涉与侵略,使得清朝日益衰弱。
3. 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由于年幼,光绪继位之初并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全权由慈禧太后掌握。
然而,光绪在成年后逐渐发展自己的思想,并尝试进行一些政治改革,但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阻挠和反对。
二、光绪时期的政治改革1. 戊戌变法:光绪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危机,于1898年下令实行戊戌变法,意图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等领域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然而,由于改革过于激进,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并在短短百日内被迫终止。
2. 经济改革:光绪时期也尝试进行了一些经济改革措施,例如推行保护主义政策、发展工业、兴办邮政等。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未能实现预期效果,清朝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3. 教育改革:光绪重视教育事业,并在全国范围内兴办学校。
他致力于推行新式学制和开辟科学教育,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但碍于各种限制,改革成果有限。
三、光绪时期的挑战与危机1. 内忧:光绪时期,清朝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与分裂,如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矛盾、封建统治与民主思潮之间的冲突等,这些矛盾与分裂导致了清朝政治的混乱和不稳定。
2. 外患:光绪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干涉日益增加,如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等。
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国家矛盾,使清朝逐渐失去对国家命运的控制。
3. 社会问题:光绪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积聚。
农民起义、民族抵抗运动等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给清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
四、光绪的离世与清朝的走向1. 光绪在位期间逝世:1908年,光绪因肺痨在紫禁城内去世,终年37岁。
光绪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评价?

光绪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评价?一、引言:光绪帝是中国晚清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然而,对于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评价众说纷纭。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光绪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进行评价。
二、政治影响力:光绪帝在位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他的政治影响力凸显。
首先,光绪发起了戊戌变法,试图进行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以挽救清朝政权的衰败。
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阻力,变法未能成功,却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其次,光绪帝亲政后,积极推动大学堂教育,倡导科学知识的普及,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后,光绪帝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坚决抵抗列强的侵略,尽管在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未能真正改变中国底牌的命运。
三、文化贡献:光绪帝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他积极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人提供更多机会。
在他的支持下,新文化运动兴起,许多文化人物脱颖而出,为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光绪帝本身也是一位文化爱好者,尤其热衷于书法和绘画,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家们。
四、社会影响:光绪帝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
首先,他的政治改革试图打破旧的封建制度,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丝希望和变革的呼声。
其次,光绪帝的统治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等,这些事件使中国社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最终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再次,光绪帝的统治时期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萌芽期,他的推动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与世界接轨。
五、遗留问题:光绪帝统治时期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他的统治虽然力图改革,但是却未能解决国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
另外,光绪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也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导致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逐渐被摒弃,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综上所述,光绪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辩证而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光绪皇帝
人常说,“伴君如伴虎”。
然对于光绪皇帝而言却断断不是如此,可以说他是“为君犹侍虎”。
如今,人们饭后闲茶之余谈及此,莫不谓之悲剧哉,悲剧也!
清德宗光绪帝(1871-1908),全名爱新觉罗〃载湉。
他作为一个亲王的儿子本来是和皇位无缘的,载湉四岁时同治帝去世。
同治帝没有子女,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帝的继位人,意外地成为清朝第11任皇帝。
载湉即位时虚岁才4岁,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
光绪帝的父亲奕譞,乃道光帝七子,咸丰帝弟醇亲王。
光绪帝的母亲又是奕譞的嫡福晋,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因此载湉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
慈禧太后是从容易控制光绪帝,从而控制大清政权的角度选中载湉嗣位的。
慈禧当时已经执政13年,确立了威信,她提出立载湉嗣位后没有人反对,于是载湉成为了清朝第11任皇帝。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
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工具,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
这是慈禧专权的政治需要。
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
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
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
天嘏在所著《满清野史》中称:人在幼年的时候,都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其出行,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即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
只有光绪皇上无人敢亲近。
……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
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口。
……载湉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孤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
虽为野史,可内容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
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
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
”大致相近。
说明光绪帝体弱多病之原因,实与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于调养照料有关。
清朝皇室规定,皇子6岁上学,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光绪皇帝开始上学读书,地点在毓庆宫。
6岁的小光绪上学,环境生,师傅生,伴读也生,一切都不习惯。
给他选了师傅,一个是翁同龢,署侍郎,内阁学士,
和侍郎夏同善。
翁同龢和夏同善是同科的进士,翁同龢主要教给他书,识字,四书,夏同善这个时候主要教给他写仿格,写字。
还有御前大臣,主要教他学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刚一上学的时候,他不习惯,他就哭、闹、发脾气,翁同龢、夏同善就报告慈禧了。
慈禧说你们再好好开导一下皇上,开导还是不听,发了脾气以后就摔书本。
所以把他爸爸找来了,让醇亲王奕譞到毓庆宫来帮着照顾小皇帝读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光绪就比较习惯了,他学习很用功,光绪还是比较聪明的,不像同治那么顽皮,字写得也可以,也能做诗,后来文章也行,因为他受了一种帝王教育,特别要强调“仁爱”之心。
光绪帝虽然经历了中法战争、洋务运动、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和筹备立宪等晚清重大的政治事件,但前期年纪尚小,后期被软禁瀛台,因此,他实际参与并主持的只是一个战争和一个运动,前者即中日战争,后者即戊戌变法。
光绪帝亲政仅5年,于1894年,日本侵略中国,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24岁的光绪帝坚决主战,积极备战,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操。
但终因制度落后,国力不济,打了败仗。
在签订条约时,光绪帝旨命李鸿章同日本据理力争,以图尽量降低损失。
但还是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历史学者黄鸿寿一语破的地指出:“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
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
帝(光绪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
光绪帝在准备仓促的前提下,匆忙地进行了“百日维新”。
在103天中,他发布了184道谕旨。
这些改革谕旨包括很多方面,有文教改革,财政改革,军事改革和政治改革。
改革遭遇到了阻力。
光绪帝的虽然大胆然却轻率的官制改革遭到了守旧派的猛烈攻击和极端仇视。
对光绪帝的上谕,守旧派们或是模棱不奉,或是阳奉阴违,或是避重就轻,或是造谣阻格。
诏旨虽连篇累牍地发下,但守旧派大臣们不为所动。
此时,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守旧派和以光绪皇帝为代表的变法维新派处于你死我活的尖锐对立之中。
双方壁垒森严,形同水火,刀光剑影,一触即发。
而后,慈禧发动政变,收回皇权,实行“训政”,并囚禁光绪帝于孤悬的瀛台。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实行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目的正确,时间不长,虽败犹荣。
对光绪帝的评价,我比较赞成范文澜先生的观点:“光
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有所作为”。
光绪帝作为“能够接受新思想”、“颇有作为”的青年皇帝主要表现在他亲政后的十年间(1889-1898)所发生的两件震撼世界的大事件中作出的积极表现。
一是中日甲午战争,二是戊戌维新变法运动。
光绪帝在甲午战争中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立场上“一力主战”,他反对妥协痛斥顽固派割地求和的可耻行径。
经管最后这次战争的结果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然而,无论是在战争过程中,还是在后来签约、准约的时候,光绪帝始终以鲜明的态度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使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因而历史对他是无可指责的。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光绪帝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经过深刻的反省后毅然主持维新变法运动,给予维新派有力的支持。
在变法过程中,他亲手描绘了近代中国第一副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并全力推进,企望付诸实现。
他不愧是这次维新运动的实际决策者和颇有作为的维新元首。
光绪帝抬头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低头看民众,主张广开言路。
他不仅允许低级官吏进呈变法奏疏,甚至丢开“祖宗成法”的束缚,鼓励绅商士民上疏言事,颇有民主作风,他不愧为一位开明君主。
记得当时曾有顽固者阻拦说:
如果把这些权利都分给下层民众了,那皇上就没有大权了!光绪帝毅然驳斥了他说:倘若能够救中国于水火,我即使没有了权利那又有什么关系!这话真的让我非常感动。
光绪帝作为衰世皇帝,他具有励精图治,救亡图存的进去精神,同时又有对慈禧太后的独断专横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
这是他从小就被束缚、被压抑造成的后果,加上当时的情势,使他不敢也不能与太后彻底决裂。
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在这方面过多的苛责他。
这造成了国家的悲剧,同时也造成了载湉个人的悲剧。
以上系个人见解和部分他人言论,有不当不妥之处,望老师海涵!
贺绪庆 20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