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搅拌机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自动喂料搅拌机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自动喂料搅拌机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自动喂料搅拌机设计姓名:学号:院系:同组者:指导教师:2010年月日目录一、机器的工作原理及外形图 (1)二、原始数据 (1)三、设计要求 (2)四、运动循环图 (3)五、传动方案设计 (3)六、机构尺寸的设计 (3)1、实现搅料拌勺点E轨迹的机构的设计 (3)2、设计实现喂料动作的凸轮机构 (4)七、飞轮转动惯量的确定 (6)八、机器运动系统简图 (7)九、机械运动方案评价 (9)十、心得体会 (11)参考文献 (12)自动喂料搅拌机方案设计(方案A)一、机器的工作原理及外形图设计用于化学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自动喂料搅拌机。

物料的搅拌动作为:电动机通过减速装置带动容器绕垂直轴缓慢整周转动;同时,固连在容器内拌勺点E沿图【1】虚线所示轨迹运动,将容器中拌料均匀搅动。

物料的喂料动作为:物料呈粉状或粒状定时从漏斗中漏出,输料持续一段时间后漏斗自动关闭。

喂料机的开启、关闭动作应与搅拌机同步。

物料搅拌好以后的输出可不考虑。

图【1】喂料搅拌机外形及阻力线图二、原始数据工作时假定拌料对拌勺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即产生的阻力呈线性变化,如图【1】示。

表1.1为自动喂料搅拌机拌勺E的搅拌轨迹数据。

表1.2为自动喂料搅拌机运动分析数据。

表1.3为自动喂料搅拌机动态静力分析及飞轮转动惯量数据。

表1.1 拌勺E的搅拌轨迹数据表位置号i 1 2 3 4 5 6 7 8方案Aix525 300 470 395 220 100 40 167 iy148 427 662 740 638 460 200 80表1.2 自动喂料搅拌机运动分析数据表表1.3 自动喂料搅拌机动态静力分析及飞轮转动惯量数据表三、设计要求(1)机器应包括齿轮(或蜗杆蜗轮)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三种以上机构。

(2)设计机器的运动系统简图、运动循环图。

(3)设计实现搅料拌勺点E 轨迹的机构,一般可采用铰链四杆机构。

该机构的两个固定铰链A 、D 的坐标值已在表1.2给出(在进行传动比计算后确定机构的确切位置时,由于传动比限制,D 点的坐标允许略有变动)。

课程设计搅拌机

课程设计搅拌机

课程设计搅拌机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理解并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XX学科的基本观念。

2.XX学科的基本原理:讲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XX学科的基本规律。

3.XX学科的基本方法:介绍XX学科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基本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XX学科的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考试:进行定期的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考试内容应涵盖课程的所有重要知识点。

课程设计水果搅拌机

课程设计水果搅拌机

课程设计水果搅拌机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水果搅拌机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并解释水果搅拌过程中物质的性质变化。

3. 学生了解不同水果的营养成分及对身体的好处,提高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水果搅拌机模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精神,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了解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生活的改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四年级科学课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结合物理、化学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实践,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第四章《简单机械》和第六章《食物》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以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1. 水果搅拌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 简单机械原理:介绍杠杆、轮轴、齿轮等基本机械原理。

- 水果搅拌机结构:分析搅拌刀、电机、容器等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2. 水果的性质变化:- 物理变化:讲解切割、搅拌过程中水果的形态、颜色等变化。

- 化学变化:探讨果汁氧化、维生素释放等化学反应。

3. 水果营养成分与身体益处:- 水果营养成分:介绍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 健康饮食:强调水果摄入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倡导均衡饮食。

搅拌槽搅拌器课程设计

搅拌槽搅拌器课程设计

搅拌槽搅拌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搅拌槽搅拌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 学生能掌握搅拌槽搅拌器的主要结构、工作原理及在工业中的应用。

3. 学生能了解搅拌槽搅拌器在化学、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实际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搅拌槽搅拌器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2. 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需求,设计合适的搅拌槽搅拌器方案。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操作,熟练掌握搅拌槽搅拌器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搅拌槽搅拌器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技术的尊重和热爱。

2.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学生能够关注搅拌槽搅拌器在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应用型课程,以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基础,对实际应用感兴趣,动手能力强。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搅拌槽搅拌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搅拌槽的定义及作用- 搅拌器的分类及特点2. 搅拌槽搅拌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搅拌槽的组成部分- 搅拌器的工作原理- 常见搅拌器结构分析3. 搅拌槽搅拌器的应用领域- 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医药行业中的应用4. 搅拌槽搅拌器的设计与选型- 设计原则与依据- 选型方法与步骤- 案例分析5. 搅拌槽搅拌器的操作与维护- 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 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维护保养方法6. 搅拌槽搅拌器的实验与操作- 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结果与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搅拌槽搅拌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周:搅拌槽搅拌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第三周:搅拌槽搅拌器的应用领域第四周:搅拌槽搅拌器的设计与选型第五周:搅拌槽搅拌器的操作与维护第六周:搅拌槽搅拌器的实验与操作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章节相关,涉及搅拌槽搅拌器的原理、结构、应用等方面内容。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自动喂料搅拌机装置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自动喂料搅拌机装置设计

目录一、题目及要求 (1)二、功能分解 (2)三、机构选用 (4)四、机构运动循环图 (5)五、根据电机参数拟定机械传动方案 (6)六、机械传动的评价 (10)七、最终选择方案及机构运动简图 (11)八、心得体会…………………………………………………………九、参考文献…………………………………………………………一、题目及要求1、设计题目:自动喂料搅拌机设计用于化学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自动喂料搅拌机。

物料的搅拌动作为:电动机通过减速装置带动容器绕垂直轴缓慢整周转动;同时,固连在容器内拌勺点按一定轨迹运动,将容器中拌料均匀搅动。

物料的喂料动作为:物料呈粉状或粒状定时从漏斗中漏出,输料持续一段时间后漏斗自动关闭。

喂料机的开启、关闭动作与搅拌机同步。

表1 拌勺E的搅拌轨迹数据表2、功能要求:a、要求物料的搅拌动作为:电动机通过减速装置带动容器饶垂直轴缓慢整周转动;同时固连在容器内拌勺将容器中拌料均匀搅动。

b、要求喂料动作为:物料呈粉状或颗粒状定时从漏斗中漏出,输料持续一段时间后漏斗自动关闭。

c、喂料机的开启、关闭动作要和搅拌机同步。

物料搅拌好后的输出不考虑。

3、设计说明书内容要求:a、本设计应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三种常用机构。

b、设计传动系统并确定其传动比分配,画出机器运动循环简图。

c、机构的造型及实现配合,选择和评价运动方案。

d、根据电机参数拟定机械传动方案,画出运动简图。

4、设计提示a、此题包含较丰富的机构设计与分析内容,如平面连杆机构实现运动轨迹的设计、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与动态静力分析、飞轮转动惯量确定,以及齿轮机构设计、凸轮机构设计等。

由于题量较大,教师可根据情况确定全部或部分完成该题的设计任务,也可以由一组学生完成全题。

b、可使固联在铰链四杆机构连杆上的某点作为拌勺的E点,实现预期的搅料轨迹。

由于E点轨迹仅要求实现8点坐标,可以用多种方法设计该平面连杆机构。

二、功能分解:1.容器带动里面的物料一起做匀速转动,是电动机带动减速装置,减速装置在带动直轴容器缓慢进行整周转动实现的。

混凝土搅拌机课程设计

混凝土搅拌机课程设计

混凝土搅拌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分类;2. 学生能够掌握混凝土搅拌机的工作原理、构造及操作步骤;3. 学生能够了解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参数及其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操作混凝土搅拌机,完成混凝土的搅拌任务;2. 学生能够分析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掌握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建筑行业的兴趣,提高对工程实践的认识;2. 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3.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技术类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动手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操作,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及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混凝土基本概念与性质- 混凝土的定义、组成及分类;- 混凝土的性质: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

2. 混凝土搅拌机原理与构造- 混凝土搅拌机的工作原理;- 混凝土搅拌机的构造:搅拌罐、搅拌轴、传动装置等;- 混凝土搅拌机的类型及选用。

3. 混凝土搅拌操作步骤- 混凝土搅拌前的准备工作;- 混凝土搅拌机的操作流程;- 混凝土搅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混凝土技术参数及其影响- 混凝土配比设计;- 混凝土搅拌时间、速度等参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

5. 实践操作与问题分析- 混凝土搅拌实验操作;- 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混凝土搅拌机维护与保养。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混凝土基本概念与性质;第二课时:混凝土搅拌机原理与构造;第三课时:混凝土搅拌操作步骤;第四课时:混凝土技术参数及其影响;第五课时:实践操作与问题分析。

课程设计 搅拌机

课程设计 搅拌机

l
1
w
2 1
cosθ
1
=l
3
ɑ
3
sinθ
3
+l
3
w
2 3
cosθ
3
+l
2
ɑ
2
sinθ
2
+l
2
w
2 2
cosθ
2
-l
1
w
2 1
sinθ
1
=l
3
ɑ
3
cosθ
3
-l
3
w
2 3
sinθ
3
+l
2
ɑ
2
cosθ
2
-l
2
w
2 2
sinθ
2
······· (3)
解得ɑ
2
=
l1w12
cos(1
3) l2w22 cos(2 l2 sin(2 3)
3
)
l3w32
ɑ
3
=
l1w12
cos(1
2 ) l3w32 cos(3 l3 sin(3 2 )
2
)
l2 w22
所以
a
n C
=l
3
w
2 3
a
t C
=l
3
ɑ
3
a
n E
=w
2 2
l
BE
+w
2 1
l
1
cos(
-1
2
)
a
t E
=w
2 1
l
1
sin(
-1
2
)
可得 a C = aCn 2 aCt 2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搅拌机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搅拌机

齐齐哈尔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题号:_________搅拌机____________学院:机电工程学院_______专业班级: 机电112班_________学生姓名:曹冬冬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包丽_______________2013年6月11日成绩: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成绩评阅表注:1.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级,低于A高于C为B,低于C为D.2.每项得分=分值x等级系数(等级系数:A为1.0,B为0.8,C为0.6.D为0.4)3:总体评价栏填写“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之一齐齐哈尔大学机械电子专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搅拌机给定数据及要求机构运动简图设计数据方案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连杆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及飞轮转动惯量的确定x y l AB l BC l CD l BES3S4n2G3G4J s3J s4Q max Q minδMm r/min N Kg.m2N1 540 425 245 595 425 1400 60 1300 470 20 0.7 2500 630 0.04二.应完成的工作1速度、加速度和机构受力分析图一张(画在A0图纸上)2设计说明书1份学生姓名:曹冬冬班级:机电112学号:2011113040指导教师:包丽目录摘要 (1)第一章机构实体模型 (3)第二章搅拌机的用途和设计要求 (4)2.1 设计目的 (4)2.2 机构用途 (4)2.3 技术方法 (4)第三章机构简介与设计数据 (5)3.1机构简介 (5)3.2 机构数据 (5)第四章运动设计与运动分析 (6)4.1 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6)4.1.1 机构运动简图 (6)4.1.2 速度分析 (7)4.1.3 加速度分析 (8)4.2 曲柄摇杆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9)4.2.1 阻力曲线 (9)4.2.2 确定惯性力和惯性力偶锯 (9)4.2.3 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9)4.2.4 曲柄平衡力矩 (12)结论 (17)参考文献 (18)摘要搅拌机,是一种带有叶片的轴在圆筒或槽中旋转,将多种原料进行搅拌混合,使之成为一种混合物或适宜稠度的机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搅拌机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学号:20110401823设计者:柯曾杰(组长)同组员:许鹏、黄晨晖、李南指导教师:吴长德2010年1月14日目录一、机构简介 (2)二、设计数据 (2)三、设计内容 (3)四、设计方案及过程 (4)1.做拌勺E的运动轨迹 (4)2.做构件两个位置的运动简图 (4)3.对构件处于位置3和8时进行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6)五、心得体会 (9)六、参考文献 (10)一、机构简介搅拌机常应用于化学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对拌料进行搅拌工作如附图1-1(a)所示,电动机经过齿轮减速,通过联轴节(电动机与联轴节图中未画)带动曲柄2顺时针旋转,驱使曲柄摇杆机构1-2-3-4运动,同时通过蜗轮蜗杆带动容器绕垂直轴缓慢旋转。

当连杆3运动时,固联在其上的拌勺E 即沿图中虚线所示轨迹运动而将容器中的拌料均匀拨动。

工作时,假定拌料对拌勺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即产生的阻力按直线变化,如附图1-1(b)所示。

附图1-1 搅拌机构(a)阻力线图(b)机构简图二、设计数据设计数据如附表1-1所示。

附表1-1 设计数据三、设计内容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x y l AB l BC l CD l BES3S4n 2mm r/minⅠ5254002405754051360位于BE中点位于CD中点70Ⅱ530405240580410138065Ⅲ535420245590420139060Ⅳ545425245600430140060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已知:各构件尺寸及重心位置,中心距x,y,曲柄2每分钟转速n2。

要求:做构件两个位置(见附表1-2)的运动简图、速度多边形和加速度多边形,拌勺E的运动轨迹。

以上内容画在2号图纸上。

附表1-2 机构位置分配图学生编号1234567891011121314位置编号123456788’9101111’12 6788’9101111’1212345曲柄位置图的做法,如图1-2所示:取摇杆在左极限位置时所对应的曲柄作为起始位置1,按转向将曲柄圆周作十二等分,得12个位置。

并找出连杆上拌勺E的各对应点E1,E2…E12,绘出正点轨迹。

按拌勺的运动轨迹的最低点向下量40mm定出容器地面位置,再根据容器高度定出容积顶面位置。

并求出拌勺E离开及进入容积所对应两个曲柄位置8’和11’。

附图1-2 曲柄位置四、设计方案及过程选择第三组数据(x =535mm,y=420mm,l AB=245mm,l BC=590mm,l CD=420mm,l BE=1390mm)进行设计。

1.做拌勺E的运动轨迹首先,做出摇杆在左极限位置(即AB与BC杆共线时)所对应的曲柄位置1,然后按转向将曲柄圆周作十二等分,得12个位置。

再根据其他各杆的长度找出连杆上拌勺E的各对应点E1,E2…E12,绘出正点轨迹。

按拌勺的运动轨迹的最低点向下量40mm定出容器地面位置,再根据容器高度定出容积顶面位置。

容积顶面位置与拌勺E的轨迹的两个交点E8’和E11’,其所对应的两个曲柄位置8’和11’即为拌勺E离开及进入容积时所对应的曲柄位置。

如附图1-3所示。

附图1-3 拌勺E运动轨迹2.做构件两个位置的运动简图根据设计要求,选择3和8位置作构件的运动简图。

先对应附图1-2分别做出在位置3和8的曲柄AB,然后分别以B为圆心,BC长为半径和以D为圆心,DC长为半径画圆弧,两圆弧的交点即为C点位置。

延长BC画虚线至E点使BE长为1390mm,即作出了构件在位置3和8的运动简图。

如附图1-4所示。

附图1-4 (a)构件在3位置的运动简图附图1-4 (b ) 构件在8位置的运动简图3.做构件处于位置3和8时的速度多边形和加速度多边形 a.对3位置C 、E 点进行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 1.速度分析如附图1-5所示 选取速度比例尺v =mm s m025.0对于C 点 V C = V B + V CB方向:CD ⊥ AB ⊥ BC ⊥ 大小: ? √ ?ω2=2πrad/s V B =ω2 l AB =1.54m/sV C =v μl pc =0.025×59m/s=1.47m/s V CB =v μl bc =0.025×19.5m/s=0.49m/sω3=V CB /l BC =0.83rad/s对于E 点 V E = V B + V EB附图1-5 3位置速度分析方向: ? AB ⊥ BE ⊥ 大小: ? √ √V EB =ω3l BE =1.15m/s V E =v μl pe =1.625m/s 2.加速度分析如附图1-6所示 选取加速度比例尺为a μ=mm s m21.0 对于C 点 C a = n C a + τC a = B a + n CB a + τCB a方向: C →D CD ⊥ B →A C →B BC ⊥ 大小: √ ? √ √ ?ω4=V C /l CD =3.51rad/sn C a =ω42l CD =5.18m/s 2B a =ω22l AB =9.67m/s 2nCBa =ω32l BC =0.41m/s 2C a =a μ×61mm=6.1m/s 2τCBa =a μ×40mm=4.0m/s 2 α3=τCB a /l BC =6.78rad/s 2 附图1-6 3位置加速度分析对于E 点 E a =B a + n EB a + τEB a方向: ? B →A E →B EB ⊥ 大小: ? √ √ √B a =ω22l AB =9.67 m/s 2n EB a =ω32l EB =0.96 m/s 2τEB a =α3l EB =9.42 m/s 2E a =a μ×37mm=3.7m/s 2b. 对8位置C 、E 点进行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 1.速度分析如附图1-7所示 选取速度比例尺v μ=mm s m025.0 对于C 点 V C = V B + V CB方向:CD ⊥ AB ⊥ BC ⊥ 大小: ? √ ?ω2=2πrad/s V B =ω2l AB =1.54m/sV C =v μl pc =0.025×18m/s=0.45m/sV CB =v μl bc =0.025×66m/s=1.65m/sω3=V CB /l BC =2.80rad/s对于E 点 V E = V B + V EB方向: ? AB ⊥ BE ⊥大小: ? √ √ 附图1-7 8位置速度分析V EB =ω3l BE =3.89m/sV E =v μl pe =2.45m/s2.加速度分析如附图1-8所示 选取加速度比例尺为a μ=mm s m21.0对于C 点 C a = n C a + τC a = B a + n CB a + τCB a 方向: C →D CD ⊥ B →A C →B BC ⊥大小: √ ? √ √ ?ω4=V C /l CD =1.07rad/sn C a =ω42l CD =0.48 m/s 2B a =ω22l AB =9.67 m/s 2n CBa =ω32l BC =4.63 m/s 2 C a =a μ×50mm=5.0m/s 2附图1-8 (a ) 8位置C 点加速度分析τCB a =a μ×12mm=1.2m/s 2α3=τCB a /l BC =2.03rad/s 2对于E 点 E a =B a + n EB a + τEB a方向: ? B →A E →B EB ⊥大小: ? √√ √ B a =ω22l AB =9.67 m/s 2n EB a =ω32l EB =10.89 m/s 2τEB a =α3l EB =2.83 m/s 2E a =a μ×11mm=1.1m/s 2附图1-8 (b ) 8位置E 点加速度分析五、心得体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必须要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实践,才能提升自己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也是一种学习同学优秀品质的过程,比如我组的贺辉同学,确实他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但是我所赞赏的还是他追求的过程,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那种斟酌的态度就值得我们每一位学习,人家是在用心造就自己的任务,而且孜孜不倦,追求卓越。

通过这次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我拓宽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对我们机械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

通过课程设计,让我们找出自身状况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在这一星期的课程设计之后,我们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动手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机械设计流程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由于时间紧迫,所以这次的设计存在许多缺点,我相信,通过这次的实践,能使我在以后的设计中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工作,有能力设计出结构更紧凑,传动更稳定精确的机器。

由于时间十分紧张制作中难免有粗糙的地方,敬请谅解并批评指正!六、参考文献[1]张伟社.机械原理教程(第二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8[2]尹冠生.理论力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8[3]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机械制图(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