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地质灾害调研报告

关于地质灾害调研报告

关于地质灾害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是因地球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灾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地质灾害,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介绍的是地震灾害。

根据我们的调查,地震灾害主要发生在靠近板块交界处和地震带的地区。

同时,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也是影响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

我们建议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并推广高抗震性建筑材料和设计标准。

其次是滑坡灾害。

滑坡灾害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重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导致的。

我们发现,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河谷地区,往往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监测和提高抗滑能力,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再次是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陡坡、悬崖、沟壑等地形复杂的地区。

我们建议加强监测和预警,制定应急预案,并采用加固治理、提高生态环境等手段进行防范。

最后是地面塌陷灾害。

地面塌陷灾害是由于过度地下开采、自然地质条件、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所造成的。

我们建议强化监测和防范地下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避免随意开采地下资源,从而减轻地面塌陷灾害的风险。

总之,地质灾害问题不容忽视,我们需要科学、全面地进行预防和防范。

在实践中,应该探索出更加针对性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及自然资源的损失。

浅谈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浅谈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浅谈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摘要】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世界各地部分地区为追求一时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当年微量的经济增长,换来今天大笔的资金投入来治理环境,到头来真是得不偿失。

当然地质灾害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我们注意保护环境,做好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区划及详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防灾减灾,是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的。

【关键词】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监测网络;调查;区划我们知道广义的地质灾害是指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海啸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等五大类;狭义的地质灾害是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五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密度的进一步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来自人类自身的压力也进一步扩大。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经济落后的许多国家,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及自然环境的掠夺式开采,终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当然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今天,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那样的渺小与恐惧,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一下,是谁导演了这场“杯具”。

信守翻翻过往的历史,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随处可见。

以上自然灾害举不胜举,这些灾害,如今我们不可能阻止它突变的发生,但我们能以人类的智慧去认识它,探索它的奥秘,通过科学的手段预知它爆发的时间及频率,最大限度的预防或减轻这些自然地质所造成的灾害。

为了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灾害隐患,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1 任务(1)全面系统地收集前人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工作成果进行综合研究;(2)基本查明工作区地质灾害的生成环境、时空分布情况、规模、类型、活动特征,形成原因、危害、发展趋势及其已有防治措施与效果;(3)重点调查可能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对居民点造成威胁的斜坡、沟谷以及对村镇有威胁的地面塌陷、地裂缝隐患,同时兼顾公路、河流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调查;(4)对现有和潜在危害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提出防治对策建议,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5)根据调查结果,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密集程度及危害程度,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6)建立工作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一、引言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
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我们开展了此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二、调查区域概况
本次调查覆盖了XXX省XXX市范围,总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主要涉及XXX山脉、XXX河流等地质环境。

该地区地势复杂,地质
构造活跃,容易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分布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航拍调查,我们发现了该地区多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其中,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现象较为突出,给当地居
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四、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该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由地质构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其中,山体工程开挖、水土流失、强降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发。

五、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建议:加强地质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大科研力度,深入挖掘地质灾害成因,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自然灾害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治理。

我们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为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至此,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完毕。

愿我们的工作能为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感谢您的阅读。

湖南省: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模板)

湖南省: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模板)

XX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编写提纲(建议稿)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二O一三年八月XX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项目组织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工作项目编号:工作起止年限:XX年-XX年项目设计:项目负责:报告主编:参加人员:项目审核:站长:编制单位:提交时间: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二O一三年八月目录第一章序言 ....................................................................................................................................第一节目的任务 ...................................................................................................................................一、项目来源 ...................................................................................................................................二、工作目的 ...................................................................................................................................三、工作任务 ................................................................................................................................... 第二节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一、工作区概况...............................................................................................................................二、社会经济状况 .......................................................................................................................... 第三节环境地质问题 .......................................................................................................................... 第四节以往调查工作情况.................................................................................................................一、区域水工环调查......................................................................................................................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 第五节本次调查工作情况.................................................................................................................一、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二、本项目工作进度......................................................................................................................三、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 ...................................................................................................................................二、气象........................................................................................................................................三、水文 .......................................................................................................................................... 第二节地质环境 ...................................................................................................................................一、地形地貌 ...................................................................................................................................二、地层和岩浆岩 ..........................................................................................................................三、地质构造 ...................................................................................................................................四、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五、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六、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征...........................................................................................七、植被类型及分布......................................................................................................................八、人类工程活动 .......................................................................................................................... 第三章地质灾害类型及危害..........................................................................................................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 .......................................................................................................................... 第二节地质灾害灾情与险情.............................................................................................................一、地质灾害灾情 ..........................................................................................................................二、地质灾害隐患险情 ................................................................................................................. 第四章地质灾害特征与形成条件 .................................................................................................第一节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一、行政区域分布 ..........................................................................................................................二、地理空间分布 ..........................................................................................................................三、地质灾害时间分布 .................................................................................................................第二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一、滑坡发育特征 ..........................................................................................................................二、崩塌发育特征 ..........................................................................................................................三、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四、泥石流发育特征......................................................................................................................五、地面塌陷发育特征 ................................................................................................................. 第三节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一、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二、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 ........................................................................................................三、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四、地质灾害与水 ..........................................................................................................................五、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第五章专题论述................................................................................................................................第一节典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一、XXX滑坡灾害点.......................................................................................................................二、XXX滑坡灾害点....................................................................................................................... 第二节重要地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一、XXX地质灾害易发地段 .........................................................................................................二、XXX地质灾害易发地段 ......................................................................................................... 第三节…………………......................................................................................................................第六章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述 .................................................................................................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一、评价原则及方法......................................................................................................................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 ........................................................................................................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区划........................................................................................................一、评价原则及方法......................................................................................................................二、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评价 ........................................................................................................ 第三节各乡镇地质灾害综合评价 ...................................................................................................第七章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一、防治原则与方法......................................................................................................................二、重点防治区说明...................................................................................................................... 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防灾减灾基本原则 .................................................................................................................二、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三、地质灾害避让搬迁 .................................................................................................................四、地质灾害点监测......................................................................................................................五、重要地质灾害点治理.............................................................................................................第八章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提交成果 ................................................................................................................................... 第二节工作方法及流程......................................................................................................................一、项目组织与实施......................................................................................................................二、原始资料概况 ..........................................................................................................................三、工作方法与流程......................................................................................................................四、专业分层 ...................................................................................................................................五、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六、质量监控 ................................................................................................................................... 第三节数据质量评述 ..........................................................................................................................一、数字化图形质量......................................................................................................................二、属性卡片质量 ..........................................................................................................................三、属性数据库质量...................................................................................................................... 第四节补充说明与结语......................................................................................................................一、补充说明 ...................................................................................................................................二、结束语........................................................................................................................................第九章结论 ..................................................................................................................................第一节基本情况 ................................................................................................................................... 第二节主要成果 ................................................................................................................................... 第三节环境效益与防灾减灾效益评述 .......................................................................................... 第四节合理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与防治地质灾害的建议...................................................... 第五节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建议...............................................................................................一、存在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附图:XX张附件:1、调查资料汇总表2、照片集3、信息系统说明书4、重要地质灾害点勘查报告及图件5、搬迁避让新址适宜性初步评估6、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7、……附表:地质灾害综合统计表第一章序言XX年以来,我省先后有计划的开展了XX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全县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

4-07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4-07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环发[2000]01号)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二、调查县(市)的确定县(市)人民政府向省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省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灾害严格程度和资金可能分轻重缓急提出建议,由部审批列入年度计划。

三、工作原则调查工作要紧密结合防灾需要,突出“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不按测图比例尺定额平均布设调查点,而围绕有受灾危险的居民点及重要设施进行调查。

四、调查对象通过走访每一个城镇及行政村,结合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调查对象。

重点调查可能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对居民点的安全造成威胁的斜坡、沟谷以及对村镇有威胁的地面塌陷、地裂缝隐患,同时兼顾公路、铁路、河流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调查。

五、调查内容主要是调查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包括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已造成的损失、复活的危险性、危害性以及潜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对居民点及重要设施的威胁。

对斜坡,主要是调查斜坡的地层岩性、坡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押这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及附近人口、经济状况等,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对滑坡,主要调查滑坡发生时间、灾情,物质组成、外形及规模、运动形式、滑速、滑距、诱发因素、复活迹象,已有防治措施,并提出今后防灾减灾建议。

对泥石流沟,主要是调查沟谷中松散物源量、植被发育状况、降水特征及降水量、汇水面积、沟谷纵坡降、沟口地貌、新老泥石流扇地形关系、以往灾情等判断沟谷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对地面塌陷,主要调查已有塌陷的发育特征,形成的地质环境条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已造成的和今扣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效果,提出今后防治建议。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原因导致的灾害事件,如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较大,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我市进行了一次地质灾害防治调研。

该调研主要以全市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察和数据分析,获取了全市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在勘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我市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山区和河岸地带。

在山区,山体滑坡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由于地势陡峭、土壤松散,加之气候变化引发的降雨增加,山体滑坡的风险较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山体滑坡隐患点,这些地方应该加强监测和预警,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另外,河岸地带也存在较高的地质灾害风险。

由于河水冲刷和洪水侵蚀,导致河岸的土壤结构疏松,容易引发滑坡和塌方等地质灾害。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河岸地带存在明显的地质灾害隐患,尤其是在雨季或洪水期间。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河岸地带的监测,并确保防洪设施的有效性。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地震是另一个重要的地质灾害因素。

我市位于地震带上,地震的频率较高。

为了应对地震的威胁,我们建议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人们的地震意识和应对能力。

总体而言,我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和监测能力,及时发现灾害隐患并采取措施。

其次,应加强对地质灾害区域的规划控制,避免人口密集区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在地质灾害隐患区。

最后,我市还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风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得出结论,地质灾害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山区和河岸地带,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测和预警,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此外,地震是另一个需要重视的灾害因素。

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可提高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减少损失。

以遂宁市安居区为例浅谈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以遂宁市安居区为例浅谈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以遂宁市安居区为例浅谈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内容摘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能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遂宁市安居区为例,就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进行了探讨,以有效的避免和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遂宁市安居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1 引言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主要是为了查明区内地质灾害现状与地质灾害隐患,区划地质灾害易发区,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安居区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几乎年年均有规模不同、灾情不等的地质灾害发生,且曾造成过巨大的的损失,给该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并影响了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下面,本文以遂宁市安居区为例,就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进行探讨,建立起地质灾害防范预案,以有效的避免和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2 遂宁市安居区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2.1 气象因素分析遂宁市安居区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属亚热带湿润气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受春旱、夏洪、秋霜、冬干等灾害性天气影响较大。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遂宁市安居区年平均气温为17.6℃,气温年际变化较为稳定,历史最高气温达到42℃,最低气温达到-2.1℃。

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安居区的气候垂直差异并不明显,各区气温变化不大,年均气温最高点位于大坡,在18℃左右,年均气温最低点在横山一代,在17℃左右,区境内各地气温差异在大多小于1℃。

在安居区,降雨年度变化较大,最高达近700mm,年降雨量通常在800mm-1000mm之间,全年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冬季相对较少,4~9月降雨几占占全年降雨量的90%。

受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周边高山的影响,安居区内形成了明显的东西两雨区,区内降雨量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偏东部雨量较多,偏西部雨量相对较少。

年平均雨日在120天左右,6~8月雨量较大且较集中,由于强大度面积宽,极容易造成特大洪涝灾害并诱发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1目录一、总则 1(一) 目地 1(二) 任务 1(三) 基本要求 1(四) 组织形式 2二、设计编制 3(一) 基本要求 3(二) 设计书提纲 4三、野外调查 5(一) 野外调查记录方式 5(二) 野外调查记录内容 5(三)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2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一) 群测群防体系12(二) 监测网主要职责13(三) 工作内容14(四) 群测群防灾害体地选定14(五) 监测数据16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一) 基本要求16(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 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 报告编制21(六) 报告附件24 附件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7 附件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 附件3 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2一、总则(一)目地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地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地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升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已人为本”,對所属县(市)地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再地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

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對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地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地质灾害调查,应再充分收集、利以已有资料地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已及社會经济发展计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目录一、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1)二、空间数据库图式图例 (17)三、数据库填表说明 (27)四、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技术要求 (28)五、输出图形建设技术要求 (33)六、项目成果报告(电子版) (35)七、信息化成果存储格式 (36)八、备注 (37)一、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3.8 空间图形库由描述不同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点、线、面),以不同的数据结构,构成空间图形库。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由描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及斜坡变形体特征的关系数据表构成。

3.10 多媒体文档由描述地质灾害特征的图片、录象、说明文档、电子表格等多种媒体资料组成。

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4.1 基本技术要求图幅组织形式: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因此,其图幅组织将以县(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基本单位。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横切椭圆柱等角)投影坐标单位:米比例尺:1:100000为保证数据库中存放的灾害点大地坐标X,Y值与图形库的对应和方便GPS所采集数据的入图,统一规定图幅的水平线与大地坐标X平行。

县(市)境界范围若包含跨投影带的图幅,必须进行统一投影换带转换。

4.2 图层命名规则地质灾害以县(市)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管理,划分的图层在不同县(市)的数字化图中都是一致的。

为保证不同县(市)图形信息及相应属性信息的独立性,防止图层名重复出现,图层名编码结构如下:行政代码。

其中,图类代码为相关专业术语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如D:地质,L:地理,Z:地质灾害,G:工程地质,S:水文地质。

本要求将主要图类及相应图层编码规定如下:※图层代码由首码和尾码共同构成。

尾码根据图元类型确定:点文件=0;线文件=1;区文件=2。

行政代码详见本文所附《全国行政区划国标代码与压缩代码对照表》示例:湖北省巴东县地质灾害图类滑坡图层命名ZB0M2823 (滑坡点文件)ZB1M2823 (滑坡线文件)ZB2M2823 (滑坡区文件)4.3 ‘统一编号’规则4.3.1地质灾害‘统一编号’规则地质灾害统一编号是GIS连接空间图元与属性表及外部数据库的唯一性关键字,三者必须保持一致。

其编码结构如下:灾害点顺序编号。

灾害类型编码。

01-滑坡,02-崩塌,03-泥石流,04-岩溶塌陷,05-采空塌陷,06-地裂缝,00-斜坡变形行政区划代码,依次为省、地区、县三级共六位。

示例:湖北省巴东县(行政区划代码:422823)灾害点图元编码422823010016 (灾害类型:滑坡,野外顺序编号=0016)422823020053 (灾害类型:崩塌,野外顺序编号=0053)4.3.2其它图类‘统一编号’规则图元顺序编号。

图层代码。

行政区划代码,依次为省、地区、县三级共六位。

示例:湖北省巴东县(行政区划代码:422823)地形地貌图层图元编码422823F10001 (地形等高线,图元类型:线,图元顺序编号=0001)说明:当顺序号不足四位应在前面加0,补足4位。

4.4 空间图层划分4.4.1 图层划分原则◆按需求将地质灾害图素内容划分成为若干个图层。

◆相同逻辑内容的空间信息一般放在一个图层之中。

◆图层划分要适应GIS软件功能特点,相同的图层、图元类型将拥有且只可能拥有相同的属性表和属性结构。

4.4.2 地质灾害图图层划分地质灾害图内容包括地理要素、工程地质要素和地质灾害要素三大部分,根据需要,将三者分别划分如下图层:4.4.2.1 基本信息图层数字地质灾害图的总体描述,内容包括比例尺、调查单位及编制日期等。

4.4.2.2 水系图层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沟渠等。

4.4.2.3 交通图层包括铁路、公路及其类别和名称。

4.4.2.4 居民地图层包括乡镇以上政府驻地及村组以上的居民地及其名称。

4.4.2.5 境界图层包括乡镇以上各级行政区划线和其它特殊地区、自然保护区界线等。

4.4.2.6 地形等高线图层包括地形等高线、各类测量控制点、山峰高程点等。

4.4.2.7 气象图层包括降雨量分布等值线,降雨量分布等值区等。

4.4.2.8 植被图层包括植被发育密度及类型分布。

4.4.2.9 重要工程图层包括重要电站、水坝、桥梁及矿山等。

4.4.2.10 水文地质图层包括各类泉点、暗河,各类水文地质界线等。

4.4.2.11 工程地质岩组图层包括工程地质岩组分布及界线、标注等。

4.4.2.12 地层岩性图层各类地层界线及其主要特征。

4.4.2.13 地质构造图层包括各类断裂及其主要特征。

4.4.2.14 地层产状图层包括各类产状符号及注记。

4.4.2.15 斜坡变形体图层包括各类斜坡变形体灾害及其特征。

4.4.2.16 滑坡、崩塌图层包括各类滑坡、崩塌灾害及其特征。

4.4.2.17 泥石流图层包括各类泥石流灾害及其特征。

4.4.2.18 地面塌陷图层包括各类塌陷灾害及其特征。

4.4.2.19 地裂缝图层包括各类地裂缝灾害及其特征。

4.4.2.20 其它灾害图层其它灾害及其特征。

4.4.2.21 易发程度分区图层包括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及其特征。

4.4.2.22 防治规划图层包括防治规划、期次、方案、对策等。

说明:图层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部分图层内容可以缺省。

应用中应视具体情况,在遵循图层划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灵活掌握。

4.5 图层内部属性表考虑到空间数据的应用和相互转换,每一图层均应建立相应的内部属性表,属性表必须包含以下基本字段内容。

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用户可灵活扩充内部属性表字段内容。

4.5.1 基本信息图层图元代码说明:1001:经度线,1002:纬度线,1003:内图框线,1004:外图框线,1000:其它修饰线点图元基本信息属性表图元代码说明:1011:经纬度坐标,1012:图名,1013:比例尺,1014:责任签,1010:其它注记说明4.5.2 水系图层图元代码说明:21011:单线河流,22010:运河,22020:主要渠道,22030:一般渠道,22040:废弃渠道,22050:干沟,22090:沟堑图元代码说明:21000:河流,22010:运河,23011:淡水湖泊,23012:咸水湖泊,85020:淡水沼泽,21020:时令河,23020:时令湖,22401:水库,21010:常年河,21030:消失河段4.5.3 交通图层图元代码说明:41011:电气化复线铁路,41012:电气化单线铁路,41021:普通复线铁路,41022:普通单线铁路,42010:高速公路,42011:建筑中的,42012:规划的,42020:一级公路,42021:建筑中的,42022:规划的,42030:二级公路,42031:建筑中的,42040:三级公路,42041:建筑中的,42050:四级公路,42051:建筑中的,42080:简易公路推荐公路采用代码:4001(国道)、4002(省道)、4003(县道)、4004(羊肠小道)4.5.4 居民地图层图元代码说明:31010:首都,31020:省、自治区,31030:省辖市(地级市)政府驻地,31040:地区、自治州、盟政府驻地,31050:市辖区、地辖市(县级市)政府驻地,31060:县、自治县、旗政府驻地,31070:省直辖行政单位政府驻地,31080:镇政府驻地,31090:乡政府驻地,31091:乡级以下居民地图元代码说明:4011:住宅区,4012:商业区,4013:机关,4014:工厂,95010:学校,4010:其它4.5.5 境界图层图元代码说明:61000:行政区划界,61010:国界,62000:其他界线,62010:特殊地区界,62020:自然保护区界图元代码说明:61030:省、自治区、直辖市,61040:地区、地级市、自治州,61050:县、县级市,61060:乡镇4.5.6 地形等高线图层图元代码说明:6001:首曲线,6002:计曲线,6003:间曲线,6004:助曲线;6005:陡崖说明:当为陡崖时,高程值项可填写陡崖高度,图元代码说明:11020:三角点,12000:高程控制点,12010:水准原点,12020:水准点,12021:一等,12022:二等,12023:三等,12024:四等,72000:高程,72010:高程点,72020:特殊高程点,72021:最大洪水位高程点,72022:最大潮位高程点,72023:溢洪道口底面高程点,72024:坝顶高程点,72025:堤顶高程点,72026:井口高程点,72027:水位点4.5.7 地貌图层图元代码说明:预留代码6101—6150:可视需要自定义扩充图元代码说明:预留代码6151—6200:可视需要自定义扩充4.5.8 工程地质岩组图层图元代码说明:7001:工程地质岩组界线,7002:工程地质岩组不整合接触界线,可自定义扩充—7050特别说明:工程地质岩组图元属性应当包含丰富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