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疗进展汇总

合集下载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解读及体会 - 最新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解读及体会 - 最新

肉芽肿性乳腺炎:疗效标准
(一)与激素治疗相关的特定疗效评价
• 1.激素无效:经相当于泼尼松0.75mg/kg/d(泼尼松30-60mg/d或 甲基泼尼松龙20mg/d)治疗超过2-4周,疾病仍无缓解。 • 2.激素依赖:①虽能保持疾病缓解,但激素治疗6周后,不能减量 至维持剂量(泼尼松5mg/d或甲基泼尼松龙2-4mg/d;②在停用激 素3个月内复发。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 共识解读及体会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 刁岩
特点、分类
• 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是一组发生在女 性非哺乳期、病因不明、良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 包括: • 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 /导管周围乳腺 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 • 肉芽肿性小叶乳 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 • 近年来该病发 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亚裔最多。临床上误诊为浆 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癌等疾病。 • PDM 与 GM 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但治疗方案不同。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
• 病因:病因不明,有以下危险因素。 • MDE/PDM发病 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乳管阻塞、细菌感染、吸烟 史(包括二手烟)、乳头内陷等。 •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是仍然倾向GLM是一类自身免疫相关的疾 病(乳汁相关),其发生还与泌乳因 素、感染因素(尤其是 kroppenstetii棒状杆菌感染)相关,其他可能的因素还包括创伤、 体内激素水平、口服避孕药物、 种族差异等。
非哺乳期乳腺炎: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 炎症指标,IgG、IgM、IgA,抗核抗体谱等免疫指 标,催乳素(PRL)等内分泌指标,风湿系列,肿 瘤坏死因子,细胞因子等。 • 细菌学检查:有脓肿的行脓液细菌培养。棒状杆菌 (24小时有氧羊血琼脂培养)。 • 个人体会: 血常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 IgM、IL-6会在急性期增高。自身抗体全套一般正常。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房肿块为 主要特征 ,易被 误诊为乳腺癌 。其临床发病 特 点:①好 发于 中青年 已婚 、经产妇女或 生育年龄 ,尤其
在 断乳后 数月至数年 问;②多为单侧 乳腺发病 , 以乳晕 区及 外上象 限多 见,伴 有不 同程度 的乳头 内陷,病 理检 有别 于化脓性 乳腺炎 ,非哺乳期乳腺 炎的细菌培养 查均 可见乳腺小 叶受限,④无痛 性肿块 ,无红 肿热痛 , 常为阴性 。其病 因可 能与 以下 因素相关 :①吸烟环境; 常位 于乳腺实质 内,质 硬 ,边界 不清,可 与皮肤及 周 围 ② 乳头先天发育 不 良、畸形 、炎症 、外伤 、手术 、乳房 组 织粘连 及伴 同侧腋 窝淋 巴结肿 大;④病程 短,短期 内 退行性 变;② 自身 免疫性 因素 ,由乳汁所引起 的局部 免 增 大迅速 ,治疗 不 当时常常反 复发作 ,⑤常见并发症有 疫现象及局 部超 敏反应 ;③导管 内的乳汁 、分泌 物及 角 脓 肿、溃疡或 窦道形 成。 化上皮逆 向外逸 于小 叶间质 内,引起局 部的炎症反应及 影像 学特征 . 超 敏反应 ;④外伤 、异常 的激素水 平及 化学物质 的刺 激 非哺乳期乳腺 炎超 声声像 图特征 :病 变 区域乳腺 也有可能是诱发本病 的主要原因。 组织 回声紊 乱,呈 片状 强弱回声交替 ,边界不 明确 ,无 其 中,P C M 因其炎症周 围组织里有大量浆细胞浸润而 占位效应 ;实性不均质 团块,周 围乳腺 组织增厚 ,回声 得其名 。其发 生可能还 因为① 内分 泌失调 ,尤其是 垂体 增 强;伴 脓肿形 成者 ,无回声病灶 区内可见 密集 点状回 泌乳 素异 常升高;②与结核菌L 型相 关或为乳腺 结核 的亚 声 ,加压 探头后 可见浮动 ,无 回声病灶可见 与皮 下组织 型 。有学者特别提 出P C M 与乳头发育不 良有关,像 乳头内 贯 通形 成 窦道;病 变 区乳腺组 织增 厚 ,呈云 雾状 改变; 陷等乳头畸形 , 内陷的乳 头成为藏污纳垢 的地 方 ,常有 病 变位 于皮 下脂肪 层腺体前方 ,可见局部皮 下组 织增厚 粉刺 样东西 ,有时还会有 异味。乳 头畸形 也必然造成 导 及 条 状液 性 暗 区。 非哺 乳性 乳腺 炎 声像 图表 现 复 杂多 管 的扭 曲、变形 。 导管就 很容易堵塞 ,导管 内容 物为脂 样 ,二维和彩色 多普勒超 声血流 现象 ( C D F I ) 征 像诊 断率 性物质 ,浸蚀 管壁造成 外溢 ,引起化 学性 炎症 ,大量淋 较高 ,且有别 于乳腺其他疾病 的超声特 点。非哺乳期 乳 巴细胞 、浆细胞反 应,形 成小 的炎性包 块 。病变 早期病 腺炎血流信 号丰富 以I I - I I I 级为主 ,常合并腋 窝淋 巴结 理表 现为导管扩 张,后期病理 变化可见导管间 围 出现大 肿大 ,特别 是某些 恶性征 象如微钙 化、后方衰减 时难 以 片炎性反应及小灶性脂肪坏死。 与乳腺癌 鉴别 ,应 需结合多种超声征 象及 相关 临床 综合 G L M 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 ,肉芽肿性炎症 以乳腺 分析做 出诊断。 小 叶为 中心 。G L M 的炎症 以乳腺小叶周 围分布 和肉芽肿性 浆细胞性乳腺炎与 肉芽肿性乳腺 炎有各 自不 同的x 线 特 点提 示小 叶细胞 内一种或 多种 物质 的细胞介 导的超敏 特征 , : ①P C M 表 现为 中央 区域或乳 晕后 方 的肿 块的局 反应。 目前多数 学者n 认 为该病属 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是 限性 密度增高 ,与正常腺体 无明确 界 限,其 间夹杂条状 乳汁所致 的免疫现象和局部 超敏反应 ,或 是与高泌 乳素 透 亮影 ,部分 可见呈蜂 窝状 、囊状透亮 影,有时可 见假 血症等体 内激素失衡及 感染 、创伤 、化学刺激 弓 l 起 的小 “ 毛刺征” ,发 生钙化 时x 线表现为沙粒状,圆形或粗 杆 状钙 化,大致沿乳导管走形方 向分布;②G L M 表现为局部 叶 肉芽 肿炎症有关 。病变 中可 见微 脓肿 ,上皮样 巨噬细 胞及 异物 肉芽肿形成 。 腺体 致密或 肿块或类似 肿块样表现 ,肿块呈 非对称 性局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诊疗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诊疗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第 6 卷第 45 期2019 Vol.6 No.4546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诊疗分析张进喜(青岛乳腺病医院,山东青岛 266032)【摘要】目的 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的一般情况、疾病特点和治疗方案。

方法 以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诊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68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

结果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症状多数表现出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且多数患者存在局部红肿、发热、腋窝淋巴结肿大、皮肤红肿以及乳头溢液等症状。

68例患者中痊愈患者54例复发患者14例复发,复发率是20.59%;42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复发率是14.29%;而接受非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发生复发率为30.77%。

结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病因不明,其临床症状表现较为多样,容易反复性发作,该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存在一定难度,需结合病人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以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诊疗;分析;复发【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5.46.01非哺乳期乳腺炎即发生于女性非哺乳期及非妊娠期内的乳腺疾病,该疾病的病程时间较长,且临床症状表现十分复杂多样。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发病率呈现递增趋势。

对于该疾病的病因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具有一定的误诊率、复发率且治愈率相对较低,若不能及时有效整治容易发展为慢性窦道,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

此次研究将重点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的基本临床资料,着重探讨此疾病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诊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68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17~64岁,平均(35.2±0.4)岁;已婚者52例,未婚者16例;存在哺乳史者50例,无哺乳史者18例;双侧乳腺患病者14例,单纯患病者54例;病程时间6d~17个月,平均(3.2±1.3)个月。

非哺乳期乳腺炎170例临床诊治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170例临床诊治分析

t l t i s , 2 1 c a s e s h a d c o n  ̄l " v a t i v e t r e a t me n t , o f wh i c h 1 2 C B , S e . S w e r e c u r e d b y c o r l s  ̄ l " v a t l v e t r e a t me n t , 9 c a s e s h a d o p e at r i o n t r e a t me n t f o r t h e
] i n n a n D i s t r i c t o fT mn 'j i n C A t y , r l ' a n j l n 3 0 0 3 5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l l n i e a l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l f l O l l — l a c t a t i o n m a s t i t i a . Me t h o d 1 7 0 c a s e s o f l t l o n —l a e t a -
乳腺炎 , 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 1 7 0 例非哺乳期乳腺炎采取保守治疗 2 1 例, 其中 1 2 例经 保守治疗痊愈 , 9 例保守 治疗 效果不佳进
行手术治疗 ; 1 5 8例手术 中采取脓肿进行切开引流 4 8例 , 肿块切除术 9 1 例, 瘘管切开扩大引流术 9例 , 瘘管及周 围组织切除术 1 O
例; 术后 随访 3 — 6 个月 1 3 1 例术后痊愈 , 2 7 例复发 , 复发率 1 7 . 0 6 % 。结论 : 非 哺乳期乳腺炎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 手术过程 中应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方法及临床特点。

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该院乳腺外科就诊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16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方法、临床特点等。

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多发于育龄期或者有过哺乳史的妇女,多发于单侧,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乳房肿痛及有肿块,其次会出现皮肤红肿、淋巴结肿大、发烧等,74.4%的患者出现乳头凹陷,67.5%的患者伴有细菌逆行性感染有关。

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且复发率高,达到21.9%。

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原因未明,临床上容易反复发作,表现形式多样,该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极大难度,需要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情况进行定制治疗方案,以求彻底治愈。

[Abstract] Objective On patients with non lactation mastitis,the general situation,treatment Method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n patients with non lactation mastitis,the general situation,treatment method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160 patients with breast surgery clinic of lactation mastitis of the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o study the treatment the patient’s general situation,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etc. Results Not breast-feeding mastitis with period or had a history of breastfeeding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multiple in unilateral,clinical symptoms of breast swelling and have bump,second skin will appear red,swollen lymph nodes,fever,etc.,74.4% of patients appear inverted nipple,67.5% of patients with retrograde infections bacteria. The main treatment for surgery,and the recurrence rate is high,up to 21.9%. Conclusion Non breast-feeding mastitis because the hair cause of disease,clinical easy to break out repeatedly,style diversit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have great difficulty,need to customiz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atients condition treatment,in order to completely cured.[Key words] Non-lactation;Mastiti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Treatment;Recurrence根据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3类:急性乳房肿胀型(乳房出现红、肿、胀等现象)、乳房肿块型(无红肿,肿块边界清楚)、慢性瘘管型(常伴乳房反复疼痛及炎症史)。

非哺乳期乳腺炎研究进展

非哺乳期乳腺炎研究进展

非哺乳期乳腺炎研究进展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类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良性、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造成误诊漏诊,须与乳腺癌尤其是炎性乳癌鉴别。

B超等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但病理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金标准。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本文就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标签: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近年来,在医院的临床治疗实践中,随着孕期和产褥期卫生知识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已经呈现下降趋势,而以往并不常见的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则呈上升趋势。

以往医生对于乳腺炎的认识多停留在急慢性乳腺炎层面上,且主要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层面。

但是随着乳腺疾病的专科化程度提高,乳腺外科逐渐脱离普外科成为一个独立科室,NPM也更多的出现在外科医生面前。

提高对NPM的认识不仅可以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减轻了家庭的医疗资源支出,一举多得。

1NPM定义NPM最早是由Ewing于1925年提出,又被称为慢性乳腺炎。

该病常见于女性的非哺乳期,是一种非特异性良I生的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

NPM是一组病症的统称,由几种亚类构成,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lVIDE)/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等。

研究显示,外伤、吸烟、乳头畸形等是NPM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在不同种族之间存在差异。

该病虽是由良性疾病构成,但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却不佳,一般需要采用手术治疗,但反复手术治疗仍不能治愈,治疗后仍有复发的可能,并可因脓肿破溃形成溃疡、瘘管或窦道,有些患者因此切除乳房,影响美观的同时也影响生活质量。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NPM不同分型的良好方法,但该组疾病临床症状相似,其他辅助检查并无特异性表现,容易导致误诊误治。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诊疗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诊疗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诊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非哺乳期患者乳腺炎疾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50例乳房局限性肿块患者,治疗后肿块变小或消失;10例脓肿患者治疗后康复,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经门诊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全部乳腺炎性肿块患者治疗后病症缓解,疼痛消失,局部组织增厚变硬;乳管瘘患者中3例Ⅰ期缝合后甲级愈合,其余行瘘管切开引流术后有2例复发,再次切开引流术后痊愈;8例乳头溢液患者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

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常多发于乳晕周围,容易发生误诊,根据患者不同临床类型进行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图分类号】R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134-02非哺乳期乳腺炎为非哺乳期妇女中常见的临床炎症病变,又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和乳腺导管扩张症[1]。

该病最初由Ewing于1925年提出,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晕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头瘘管、乳头凹陷、乳头溢液等,多发于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的中青年女性中,发病率占乳房良性疾病的4%~5%[2]。

病种复杂多样,治愈后容易复发,是仅次于乳腺癌的一种较难治疗的乳房疾病,常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创伤[3]。

近年来,随着孕产知识的不断普及,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逐渐下降,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各种先进仪器在该病的诊断中的应用也愈加成熟,外科医生对该病也愈加重视。

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年龄21~70岁,平均37.8岁;病程7d~16年,其中6例未婚,51例有哺乳史;病灶侧有乳腺外伤史6例,糖尿病史2例;病灶部位在乳房左侧55例,右侧43例,两侧2例;伴有乳头内陷或平坦38例,患侧乳头伴有黄白色脂样分泌物15例,伴有同侧腋下淋巴肿大60例。

非哺乳期乳腺炎16例临床诊治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16例临床诊治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 16例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研究非哺乳期乳腺炎16例临床诊治分析。

方法抽调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诊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16例,对这类患者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辅助检查,其中9例患者出现乳腺肿块,2例患者出现可见液性暗区,3例患者出现乳腺导管扩张,2例患者出现侧淋巴结肿大。

16例患者中,出现4例患者拒绝手术,使用非手术治疗;剩下12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积极配合治疗后随访,其中痊愈患者12例(75.00%),复发患者4例(25.00%)。

其中4非手术治疗患者,出现2例复发(50.00%);12例手术患者中,出现2例复发(16.67%)。

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表现较多,且患者表现形式多样,该疾病诊断与治疗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根据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制定方案。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治疗临床认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种类较多,但临床病因不够明显,患者由于感染等方式患病。

临床表现不够明确,在治疗与诊断方面不够明显[1]。

目前该疾病发病机制难以明确,患者复发率与误诊率较高,治愈率较低,患者由于病程较长,使得大多患者治疗期间依从性较差。

现认为手术治疗是最佳方式,在手术前检查确病灶位置与深度,选择合适切口,对病变组织与其周围感染组织进行切除。

在术后切除位置会长出新肉芽,患者得到康复[2]。

本文通过研究这类患者诊治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6例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诊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相关检查获得确诊,出现该疾病相关症状,知晓本文研究且愿意参加。

排除标准:哺乳期乳腺炎,先天疾病严重者。

其中年龄在18-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5±5.54)岁;病程在2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54±0.25)年。

其中已婚12例,未婚4例;有哺乳史11例,未哺乳者5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并检测患者肿块大小、病灶范围、是否出现回声、患病侧腋下淋巴结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疗进展吉林油田总医院心胸乳腺外科程宇峰前言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乳汁淤积及乳头局部破损后细菌入侵导致。

由于对于哺乳期疾病的重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及时就诊,此外诊断规范、药物及外科治疗有效。

而非哺乳期的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s)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

但是,由于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诊断的不统一,缺乏标准化的治疗,以致病人病情迁延,成为困扰病人及医生的难点。

一、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定义及分类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s)是区别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一类特殊的乳腺炎性疾病。

其病理特征性改变为病灶部位可见大量浆细胞浸润,故初期临床上常统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ffs /PCM)。

这种慢性炎症病因不明且许多病例没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非哺乳期乳腺炎从病理类型来分,可分为特异性乳腺炎和非特异性乳腺炎。

特异性乳腺炎包括乳腺结核、真菌、寄生虫感染等,非特异性乳腺炎包括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mastitis,PCM)、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乳晕下脓肿(Zuska病)及慢性硬化性淋巴细胞性乳腺炎等。

最常见的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又名自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乳腺导管阻塞、扩张,导致导管内脂质分泌物向管周组织溢出而引起,以乳腺晕处集合管明显扩张,管周纤维化和大量炎性(浆细胞)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乳腺无菌性炎症。

本病还有其他称为如: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etal mastitis,PDM)、阻塞性乳腺炎(obstructive mastitis)、乳管炎(galactophoritis)、粉刺性乳腺炎(comedo mastitis) 和闭塞性乳腺炎(mastitis obliterans等。

St out 和Raagens en认为该病变的成因是乳腺导管扩张,故称其为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

好发于中青年非哺乳期妇女。

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etal mastitis,PDM)是指发生在乳头、乳晕复合体大导管周围的炎症,临床表现为乳晕周围炎症,可有乳头溢液和轻度乳头内陷,伴或不伴局部肿块,亦可形成窦道。

对于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的这一疾病名称,多数专家认为其就是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只是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而已,大部分专家认为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替代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和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 的名称比较合适,但也有不同意见。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fs,GM)是一种以小叶为中心局限于乳腺小叶的良性肉芽肿性病变,又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哺乳后瘤样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瘤样肉芽肿等。

乳晕下脓肿(subareolar abscess),又称Zuska病,乳管瘘,是一种与哺乳无关的特殊型慢性低度感染,常在乳晕或其附近皮下形成慢性反复发作性脓肿,伴输乳管鳞化和输乳管瘘等,易被误诊为浆细胞乳腺炎等其他乳腺疾病而得不到有效治疗。

二、病因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①乳头内陷或畸形等乳头先天发育不良。

乳头畸形也必然造成导管的扭曲、变形。

因乳管开口异常、扩张或狭长,导管就很容易堵塞,导管内容物为脂性物质,浸蚀管壁造成外溢,引起化学性炎症,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反应,形成小的炎性包块。

②大乳管的扩张和阻塞:异常激素的刺激导致导管上皮产生异常分泌、导管明显扩张,导管内聚积大量成分为中性脂肪及脂质结晶的“干酪样”分泌物,导致管腔排泄不畅,急性炎症诱发管壁破损可导致乳管周围炎症及继发感染。

③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后,治疗不当或由于炎性脓肿阻塞乳腺管,使乳管积液潴留而反复感染。

断奶后几月或几年,乳管内仍有残留乳汁分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出现症状。

④外伤性脂肪坏死.外伤后造成部分乳腺脂肪坏死,继而炎性细胞浸润,从而形成脂肪酸结晶,最终形成异物性肉芽肿;⑤自身免疫反应:感染、创伤、化学刺激毁坏导管上皮,导管内容物乳汁、分泌物及角化上皮逆向外逸于小叶间质内,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及超敏反应;有证据表明,肉芽肿性乳腺炎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等)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情进展有一定阻遏作用⑥内分泌失调,尤其是垂体泌乳素异常升高;包括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脑垂体瘤(泌乳素型)所致,⑦药物所致(氯丙嗪、氟哌啶醇、舒必利、氯普噻吨、氟奋乃静、胃复安、利血平、甲氰米胍及避孕药物等)⑧与结核菌L型相关或为乳腺结核的亚型。

分支杆菌。

⑨其他。

如吸烟环境;炎症、外伤、手术、乳房退行性变、感染因素(棒状杆菌);三、临床表现和特点多见于30-40岁中青年已婚、经产妇女或生育年龄,尤其在断乳后数月至数年间;或绝经期妇女。

甚至偶可见于男性。

常以乳头溢液、乳头内陷、乳腺肿块、乳晕区脓肿或瘘管形成为首发症状。

女性患者病变可见于乳头乳晕区,亦可见于乳腺其他象限;男性患者病变均集中于乳头乳晕区,少见合并男性乳腺增生。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几乎大多是生育期妇女,绝大多数为经产妇;常单侧受累;病变常发生于乳腺外周部,无痛或微痛性肿块,多有短期内肿块迅速增长史,肿块质较硬,表面不平,边界不清,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但是部分病例具有自限性,约有一半的病例经久不愈或复发,因此手术或激素治疗后随访是必要的。

部分患者发病后肿块突然增大并形成多发脓肿,累及皮下和皮肤,形成皮损或溃疡,破溃后久不愈合,是一种乳汁存留引起的超敏反应,常有自身免疫反应表现,很少由细菌引起,类固醇激素治疗联合手术治疗有效。

需要进行肿块空芯针检查予以甄别。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常由于乳头凹陷或溢液从乳晕处起病,化脓破溃后脓肿有脂质样物质溢出,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急性期乳房可有红肿热痛,而全身炎症反应较轻,白细胞计数不高,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部分,局部皮肤可呈“橘皮样”变。

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乳房脓肿、乳晕部瘘管等为主要表现。

临床上可由普通细菌引起,也可由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是脓肿反复发作,形成窦道的重要因素,一般不会形成皮损或溃疡,抗分枝杆菌治疗有效;乳晕旁瘘管的病变一般局限在乳晕周围,早期表现为慢性复发性乳晕旁脓肿,以后形成乳腺瘘管,病理学上称为Zuska病。

常见于乳头内陷和乳头发育不良的年轻未婚女性,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

男性亦可发病(乳头正常也偶见发生),甚至有婴儿乳瘘。

全身反应不明显,一般不发烧,白血球不高,化验检查无异常发现。

开始表现为乳晕旁的局部红肿,范围较小。

破溃或者切开引流后,可暂时愈合了,不久后又破溃,如此反反复复,最终形成瘘管,数年乃至30年都不能彻底治愈。

这三种疾病临床表现中的最大区别是: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起始部位是由周围乳腺小叶至乳晕的向心性发展,直至全乳,或此起彼伏;浆细胞乳腺炎发病之初常常在乳晕后及乳晕周围,是从中心向外发展,病变部位可以不确定;而Zuska病的范围总不离乳晕旁边,即总在中心区,病变范围不大。

影像学检查:超声声像图特征:病变区域乳腺组织回声紊乱,呈片状强弱回声交替,边界不明确,无占位效应;实性不均质团块,周围乳腺组织增厚,回声增强;伴脓肿形成者,无回声病灶区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加压探头后可见浮动,无回声病灶可见与皮下组织贯通形成窦道;病变区乳腺组织增厚,呈云雾状改变;病变位于皮下脂肪层腺体前方,可见局部皮下组织增厚及条状液性暗区。

乳腺钼靶片可见病变多位于乳头及乳晕区,早期可见虫蚯样导管影,后期乳头下浸润阴影,边缘不清,可伴有火焰突起,皮肤可因水肿、炎症而增厚。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平面成像特点,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有较大临床价值,但费用较高及相应配件、软件限制应用。

在MRI 上多表现为乳晕下大导管扩张。

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动态增强前T1WI可见导管高信号征,动态增强后导管壁呈轻度渐进性强化。

(4)纤维乳管内视镜:镜下主要表现为总乳管或(和)大导管(I级导管)内大量白色分泌物,呈片状、絮状或团块状附着于导管壁上,周围的导管壁往往失去弹性,并有部分管腔增宽。

(5)病理学检查: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坏死物和较多的浆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细胞残核。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是诊断此病、鉴别乳腺癌的可靠依据。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多不困难。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表现多样,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但仍需与其他疾病鉴别。

鉴别诊断:1.炎性乳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亚型,预后不良。

表现为整个乳腺弥漫性增大,乳腺硬结,高热,皮肤增厚伴橘皮样改变,皮肤水肿,至少1/3乳腺有红斑并且在硬结边缘明显增多。

这种临床表现是由于皮肤真皮淋巴管被乳腺癌细胞侵袭所致,淋巴回流受阻,产生特征性的皮肤改变。

它与炎症的进程相似,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是癌细胞而不是炎细胞浸润。

炎性乳癌呈现弥漫性红斑,但无明显的乳房肿块。

鉴别诊断要点主要有:(1)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年龄较乳腺癌年轻,后者好发于40岁以上,未生育、高龄初产、未哺乳妇女。

(2)炎性肿块多发生于乳晕后区,而乳腺癌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

(3)乳腺炎较表浅时,显示局部水肿增厚,而癌性皮肤改变常较广泛,尤其是炎性乳腺癌的皮肤增厚更为明显,皮下脂肪层浑浊,皮下水肿往往甚为广泛明显。

(4)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变常较局限,钼靶X线片示乳腺局部密度增高,肿块边界不清,其内可夹杂脂肪影,而乳腺癌局部结构扭曲,病变密度更为致密,边界不规则或有角状突起、毛刺等特征,如伴有沙粒样及针尖样等恶性钙化影则是最好的佐证。

且有“块中之块”影,(5)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炎性乳癌病变区血流检出率为80 ,血流信号较丰富,血流束呈点状,条棒状,阻力指数较高,此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特征相反。

此外,可显示被水肿隐藏的肿块,进一步证实皮肤和胸肌侵犯与腋窝受累。

(8)癌症较易转移至腋下淋巴结,引起腋下淋巴结的增大和破坏。

尽管如此,仍有相当部分非哺乳期乳腺炎和炎性乳癌影像特征重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