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区段切除术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

区段切除术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

区段切除术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乳腺炎是女性常见的乳房疾病之一,多见于哺乳期。

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区段切除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区段切除术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

区段切除术是一种在没有转移的乳腺癌病例中常用的手术方法,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同样有效。

它通过局部切除乳腺组织来减轻炎症的症状和控制病情。

区段切除术的手术方式一般是通过乳房上方的皮肤切口,然后将有问题的乳腺组织切除。

术后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癌变,并检查切除的组织是否干净。

在手术中,医生会尽量保留乳腺的外形和形态,并确保切除足够的组织来减轻炎症。

区段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炎症症状:区段切除术可以切除炎症部位的乳腺组织,减轻乳房肿胀、红肿、疼痛等炎症症状。

手术后,病人的症状通常会迅速缓解,使患者感到明显的舒适。

2. 控制病情:区段切除术可以切除病变部位的组织,从根本上控制病情的发展。

手术后,乳腺炎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有助于防止复发和进一步的并发症。

3. 保留乳房功能:区段切除术是一种保留乳房功能的手术方法,手术后可保留乳房的外形和形态,有助于维持患者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乳房外形和形态的保持对于女性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区段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术后的注意事项和护理同样重要。

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术后护理,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感染和复发的发生。

区段切除术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良好。

它可以缓解炎症症状、控制病情和保留乳房功能,对于患者的健康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患者和医生在手术后应密切合作,进行有效的术后护理和随访,以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治探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治探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治探析【摘要】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治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果:该病病因尚不明确,然而与乳腺导管扩张及阻塞有直接关系,细针穿刺学、b超及病理检查是有效的诊断方法,疾病主要分为肿块型、慢性瘘管型及急性脓肿型,通过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患者均痊愈。

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病情复杂,临床诊治难度较大,易反复,因此临床治疗要针对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18—01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临床常见成人乳腺炎性病症,是由导管感染、先天性乳头内线、排泄不畅等导致乳晕下大乳管内扁平上皮阻塞或化生,大量细菌侵入输入管并大量繁殖而引起[1]。

非妊娠、哺乳期中青年妇女是多发人群,病情复杂且隐匿、疾病反复发作,因此临床诊治难度较大,治疗若不及时可导致病情长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疾病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女性健康。

笔者对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46岁,平均年龄(37.4±2.8)岁,病程12天-7年,平均病程(2.39±6.35)年,其中已婚46例,未婚10例,有哺乳史35例,未哺乳21例,患病部位:左侧27例,右侧24例,双侧5例。

1.2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乳房疼痛、瘘管及发热等症状,具体构成比见表一:1.3临床分型乳房肿块型:乳房无痛或者出现轻微痛肿块,肿块局部皮肤未出现明显炎性表现,未出现全身症状,对患者乳房肿块进行体检时发现肿块边界清晰,局部出现轻微或者不明显压痛。

非哺乳期乳腺炎120例诊治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120例诊治分析
p r l s ii fo 2 01 o 2 0 r n l z d r to p c i ey e a ma tt r m 0 0 5 we e a a y e e r s e t l .Re u t : 4 c s s o o p e p r 1ma t i we e d a n s d c t s t v s l 9 a e f n n u r e a s i s s t r ig o e o —
类 : 1 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肿 块 型 :4例 , 块 多 有压 痛 、 肿 等炎 () 7 肿 红 性 表 现 , 前 经抗生 素 治疗 后肿 块缩 小或 疼 痛减轻 。 术 其中3 0例 形成 脓 肿 , 0例行 脓 液 细菌 培 养 , 1 8例无 细 菌生 长 , 例 为粪肠球 菌 , 1 为星 座链 球菌 , 1 另 例 未 做厌 氧菌培养 。( ) 2 无痛性 肿块 型 :0例 , 2 多位 于外周
维普资讯
中 国 f 医学 临床
20 0 8年 4月 第 1 5卷 第 2期
C ii l d a J un l f hn ,0 8 Vo 1 , o 2 l c i l o ra o ia 2 0 . 1 5 N . n a Me c C .
25 7

论著 ・
非 哺 乳 期 乳 腺 炎 1 0例 诊 治 分 析 2
顾 斐 邹 强
摘 要 目的 : 总结 非哺 乳期 乳 腺 炎 的诊 治 经 验 , 高 对 该 疾 病 的认 识 和 诊 治 水 平 。 方 法 : 2 0  ̄2 0 提 对 0 1 0 5年 收 治 的 10例 非 哺 2 乳期 乳腺 炎 的 临床 资 料 作 回顾 分 析 。结 果 : 组 中确 诊 为 非 哺 乳 期 乳 腺 炎 9 全 4例 , 诊 为 乳 腺 癌 1 误 7例 、 腺 纤 维 腺 瘤 5例 、 乳 乳 腺 囊肿 4例 , 诊 率 2 . 。 非 哺 乳期 乳 腺 炎 有 效 的 治疗 方 法是 手 术 。 结 论 : 泌 物 潴 留 、 管 扩 张 、 管 炎和 慢 性 肉 芽 肿 性 误 17 分 导 乳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8
2.3.1 推荐辅助检查项目
乳腺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适用于乳腺肿块、乳头溢液、
乳腺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的病人。
通过镜检或细菌培养的方法寻找病原微生
物存在的证据,有条件者可行核酸测序鉴 定未知病原菌。
对于炎症急性期的病人还应监测血常规,
尤其注意其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变化。
10
3.1 治疗原则
急性炎症反应:大剂量联合广谱抗生素;
获得药敏结果后,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非急性期的病人不需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
治疗。 预防NPM复发。 最大程度地保证乳房美观。
11
3.2 MDE/PDM的治疗方案
以外科手术为主。 手术宜在无明显急性炎症表现、肿块稳定
且局限时进行。
视情况行肿物切除以减少复发。 GLM:可使用免疫抑制剂,推荐使用甲氨 蝶呤。待病灶缩小或稳定后联合手术治疗。 MDE/PDM与GLM鉴别困难的,多部位取材 重复病理学检查,仍不能明确。可试行抗 分枝杆菌联合类固醇激素治疗。
16
17
18
19
20
谢谢!
21
9
2.3.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乳管镜检查(无急性炎症表现的乳头溢液
病人可选择) 磁共振成像(MRI)对NPM的诊断及鉴别意 义不大,可作为判断病灶的性质、范围以 及评估治疗效果及随访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之一。 CRP、ESR等炎症指标,IgG、IgM、IgA, 抗核抗体谱等免疫指标,催乳素(PRL)等 内分泌指标,风湿系列等。有助于明确 NPM的病因。
乳腺肿块、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腺疼

乳腺肿块在慢性病变基础上可继发急性感 染形成脓肿,终末期脓肿破溃可形成乳腺 瘘管、.2 组织病理学检查

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诊治分析(附26例)

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诊治分析(附26例)

【 摘要】 目的: 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 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 回顾性分析 2 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 6
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结果 : 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 方式治疗 , 2 治愈率 9 %。结论 : 2 非 哺乳期乳腺炎是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的一组疾病 , 好发于乳晕周 围 , 易复 发, 应根 据不同临床类型选择 合适 的
o s y rt s e t e a ay i , l ia n ah lgc l a f 6 n n—lcain ma t i p t n s r n y e . - d :B er p ci n lss ci c a d p too ia t o o o v n l da 2 a tt si s ai t ea a z d Re o t e we l s i T e t i ain sw r r ae t i ee ts r ia t o s a d 9 % o e r u e . Co c u i n: ut s: w n y s p t t e e t td wi d f rn u gc me d , 2 x e e h l h n ft m wee c r d h n l so No n—lc t g ma t i sa g o p o i a e t o lx ci ia nf s t n , n t c aa tr t s w r a i a t i si si ru f s s sw h c mpe l c ma i t i s a d i h r ce i i e e e sl a n t d e i n l eao s sc y
非哺乳期乳腺炎还有一种少见类型叫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1idiopathicgranulomatousmastitis它是一种少见的局限于乳腺小叶的良性肉芽肿性病变又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哺乳后瘤样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瘤样肉芽肿等

非哺乳期乳腺炎研究进展

非哺乳期乳腺炎研究进展

非哺乳期乳腺炎研究进展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类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良性、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造成误诊漏诊,须与乳腺癌尤其是炎性乳癌鉴别。

B超等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但病理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金标准。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本文就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标签: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近年来,在医院的临床治疗实践中,随着孕期和产褥期卫生知识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已经呈现下降趋势,而以往并不常见的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则呈上升趋势。

以往医生对于乳腺炎的认识多停留在急慢性乳腺炎层面上,且主要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层面。

但是随着乳腺疾病的专科化程度提高,乳腺外科逐渐脱离普外科成为一个独立科室,NPM也更多的出现在外科医生面前。

提高对NPM的认识不仅可以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减轻了家庭的医疗资源支出,一举多得。

1NPM定义NPM最早是由Ewing于1925年提出,又被称为慢性乳腺炎。

该病常见于女性的非哺乳期,是一种非特异性良I生的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

NPM是一组病症的统称,由几种亚类构成,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lVIDE)/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等。

研究显示,外伤、吸烟、乳头畸形等是NPM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在不同种族之间存在差异。

该病虽是由良性疾病构成,但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却不佳,一般需要采用手术治疗,但反复手术治疗仍不能治愈,治疗后仍有复发的可能,并可因脓肿破溃形成溃疡、瘘管或窦道,有些患者因此切除乳房,影响美观的同时也影响生活质量。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NPM不同分型的良好方法,但该组疾病临床症状相似,其他辅助检查并无特异性表现,容易导致误诊误治。

非哺乳期乳腺炎

非哺乳期乳腺炎
慢性瘘管型:常有乳房反复炎症及疼痛史,部分病例可有手术引流史。瘘管可与乳头附近的输入管相通,经 久不愈,严重者多发瘘管及乳房变形,且常有反复流脓及乳房内或在瘘管周围出现炎性肿块。
诊断鉴别
检查诊断
鉴别诊断
B超检查:可见不均质肿块或中心有小脓肿形成或多发小脓腔。 细针穿刺活检:可抽得脓液,实质性者行抽吸细胞检查,可见炎症细胞。 病理检查:脓肿壁、瘘管壁及切除的完整肿块病理检查,可以确立诊断。 凡青、中年人在非哺乳期出现乳房急性脓肿、炎性肿块及慢性反复发作的瘘管,经久不愈,即可诊断。
非哺乳期乳腺炎
病症名称
01 发病原因
03 诊断鉴别 05 饮食注意
目录
02 临床表现 04 疾病治疗

近年来,随着孕期和产褥期卫生知识的普及,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已呈下降趋势,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则呈 上升趋势。所谓非哺乳期乳腺炎应包括婴儿期、青春期、绝经期和老年期。各个生理时期均可发生乳腺炎症。婴 儿期及青春期的乳腺炎常系体内激素的失衡。出现乳房肿胀、隐痛,或出现结节,是一种非细菌性,有自限与自 愈过程的炎症表现。这里所指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则是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过程。本病发病并不罕见,发病高 峰年龄在20-40岁。
饮食注意
1、海带肉皮冻(每日食之),起到软坚化淤的作用。 2、蒜苗肉包子(蒜苗与肉比例为4:1),抑制恶性肿瘤。 3、花生(但消化不良不能吃花生)、大枣,芦笋每日尽量食之,尤其大枣(每日6个)一年四季坚持。 4、每日吃豆及豆制品,每日一个苹果(有条件的榨汁)。 5、核桃每日三个,不能过食,多食便秘。 6、白萝卜常吃(白萝卜不能与红萝卜一起吃)。 7、咸菜、咸蛋与咸肉等腌制品尽量不食。 8、西红柿要多食,尤其是熟西红柿。 9、清体内垃圾的食品有:海带、木耳(发泡6小时以上)、菌类、动物血。 10、绿茶常喝(功效在后面专有介绍)、枸杞(熬粥)、山楂常吃。 11、坚果要常吃:榛子、杏仁、开心果、无花果。

《非哺乳期乳腺炎》课件

《非哺乳期乳腺炎》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蔬菜、 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

避免损伤
避免乳房受到外力挤压或损伤 ,穿戴合适的内衣。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及时发现 并处理乳腺问题。
日常护理
观察乳房状况
留意乳房是否有异常变 化,如红肿、疼痛等。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 情舒畅有助于预防乳腺
炎。
正确哺乳
鉴别诊断
非哺乳期乳腺炎需要与急性乳腺炎、乳腺癌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 和延误治疗。
02
病因
感染性病因
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可能导致乳腺炎。
病毒感染
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也可能引发乳腺炎。
非感染性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肉芽肿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等,与自身免疫系统异 常有关。
乳腺切除术
对于病变范围较大或反复发作的乳腺 炎,可能需要切除部分或整个乳腺组 织。
其他治疗方式
物理治疗
如红外线照射、热敷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消退。
心理治疗
对于因心理压力引起的乳腺炎,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治疗。
04
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乳房清洁
定期清洁乳房,避免细菌滋生 。
内分泌失调
如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影响乳腺正常生理功 能,引发炎症。
病因的相互关系
1 2
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
某些感染可能触发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 病的发生。
内分泌失调与感染的关系
内分泌失调可能降低免疫力,使乳腺容易受到感 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伴乳头内陷或伴急性炎症。乳房肿块
病变多位于乳晕2cm环以内,常合并乳头
内陷。在某些病例中乳头溢液常为首发早
期症状,且为唯一体征,乳头溢液为淡黄
色浆液性和乳汁样,血性者较少。后期可
出现肿块软化而成脓肿,可为“冷脓肿”
,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形成通向乳管开口
的瘘管,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窦道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临床类型
▪ (一)隐匿型:以乳房胀痛、轻微触痛或 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约占9.4%。非周期 性的乳房触痛和疼痛是PDM常见的早期临 床症状之一。该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关,但 在出现乳头溢液后疼痛一般会减轻或消失 。乳头溢液通常是间歇性的,多为单侧溢 液,可发生在多个导管。溢液可为血清样 ,也可以是白色或黄色牙膏样或奶酪样等 。
▪PDM的发病年龄见于性成熟后各个年龄段 ,国外报道发病高峰年龄为40~49岁,国 内报道平均年龄为34~46岁,40岁以下患 者占64%,国外报告40岁以上患者占2/3 ,男性也有发病。
▪个人体会:有两个年龄阶段实用文:档 1)未婚12-
临床表现
▪其首发症状常为乳房肿块,乳房脓肿,乳
头溢液,乳腺疼痛,乳腺瘘或窦道。部分
▪ 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 PDM)
▪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M)。
实用文档
PDM与GM
实用文档
第一部分
▪ 导管周围乳腺炎(PDM) (periductal mastitis )
实用文档
诊断
▪ PDM导管周围乳腺炎是乳头下输乳管窦变 形和扩张引起的一种非哺乳期非特异性炎 症,临床上常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炎症过程,并常复发和治疗困难。过去也 称乳腺导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
▪ ②同时掌握微生物学证据并具备上述影像 特征者,可临床拟诊。
▪ ③如再加上上述活检组织病理学特征者, 可以确诊。
实用文档
二、疾病评估
▪ PDM诊断成立后,需要进行疾病评估,以 利于全面估计病情和预后,制订治疗方案 。本病可分为四种临床类型。
实用文档
临床类型
▪ (一)隐匿型 ▪ (二)肿块型 ▪ (三)脓肿型 ▪ (四)瘘管型
1.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多数白细胞计数正常,伴急性炎 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 细菌学培养:对溢液或脓液可进行细菌学 培养及抗酸杆菌检查。培养结果常出现无 细菌生长情况,但急性炎症期可培养出金 葡菌、链球菌和厌氧菌等。
实用文档
2.影像学检查
▪ 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及乳腺X线检查是用 于排除乳腺癌等其他乳腺疾病的基础检查 手段,也是GM患者随访中评估治疗效果的 重要检查方法,但对GM和PDM的确诊帮 助不大。
实用文档
PDM活检标本的诊断标准:
▪ 活检病变符合上述改变,结合微生物学证 据和临床表现排除其它感染性乳腺炎、GM 及其他乳腺良恶性疾病后可确诊。
实用文档
(三)其他检查
▪ 1.实验室检查 ▪ 2.影像学检查(超声,X线) ▪ 3.乳管镜检查(FDS) ▪ 4.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乳腺X线检查(MG)
▪ PDM的MG表现特异性不高,有时与乳腺 癌表现相似,主要表现为乳晕后区腺体密 度不均匀增高,边界不清,其中夹杂有条 状或蜂窝状、囊状透亮影,伴肿块的PDM 患者MG可表现为假毛刺状肿块,病变均为 乳晕后区。部分患者表现为乳晕周围皮肤 增厚,乳头回缩内陷,相应部位血管增粗 ,同侧腋下淋巴结增大,伴小圆形中空钙 化。以上伴随X线征象,可交替或同时出现 。
实用文档
(二)病理组织学检查
▪空芯针穿刺组织学病理检查(CNB)是 PDM诊断的主要依据。主要表现为乳管扩 张和浆细胞浸润,其早期病理表现为导管 不同程度的扩张,管腔内有大量含脂质的 分泌物聚集,并有淋巴细胞浸润,脓肿时 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后期病 变可见导管壁增厚、纤维化、导管周围出 现小灶性脂肪坏死,周围可见大量组织细胞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尤以浆细胞显 著。若泡沫状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和上 皮细胞浸润可形成非干酪样实用坏文档死性肉芽肿
实用文档
乳腺超声
▪ PDM的超声像图易与乳腺癌混淆。超声像 图根据临床病理不同而表现得错综复杂, 但仍与病理发展有密切关系。根据病变发 展程度,超声图像分为四型。
实用文档
乳腺超声
▪(1)低回声实质型:肿块表现为低回声,内 部回声不均匀,边缘多毛糙不规则,可呈 树枝状、哑铃状、梭形等,无明显包膜, 但与周围正常腺体组织之间有一定的分界 ,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于包块内检出 血流信号; ▪(2)单纯导管扩张型:局部腺体层结构略显 紊乱,但无明显团块回声,导管不同程度 扩张,管腔内呈极低回声至无回声,CDFI 病灶内及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改变;
实用文档
一、诊断标准
▪ PDM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 现、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 ,在排除其它感染性炎症和GM的基础上作 出诊断 。
实用文档
(一)临床表现
比例和年龄
▪PDM占乳腺疾病的比例在国外为0.3%~ 2.0%,国内为1.9%~5.0%,占乳腺良性 疾病的比例为3.2%。
实用文档
诊断要点
▪ 诊断PDM时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病的 原因和诱因;询问肿块及疼痛的性质、特 点、部位、程度和乳头溢液等异常症状; 了解治疗经过和复发情况;了解既往史, 个人史、婚育史情况及哺乳情况;评价疾 病对其他疾病基础上,可按下列要点诊 断
▪ ①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 安排进一步检查。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与治疗
西交大二附院肿
瘤科 刁岩
实用文档
影响
▪ 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呈逐步增高趋势, 且容易复发,部分患者长期就诊,也有不 少患者因此切除乳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
实用文档
定义和分类
▪ 非哺乳期乳腺炎(nonlactationalmastitis )是一组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病原学证 据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类型多样 ,目前临床最常见的为以下两种:
实用文档
纤维乳管内窥镜(FDS)
▪ 主要用于伴有乳头溢液的PDM患者,排除 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原位癌。PDM的镜 下表现为导管呈炎症改变伴絮状物或纤维 架桥网状结构。
实用文档
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
▪ 涂片中见到成熟的浆细胞增多,占各类细 胞的50%以上,其次可见到淋巴细胞、中 性粒细胞、嗜酸性白细胞等。其确诊价值 因取材标本量限制仍存在争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