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车辆 车辆识别代 VIN 》编制说明

《道路车辆 车辆识别代 VIN 》编制说明
《道路车辆 车辆识别代 VIN 》编制说明

《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

编制说明

一、综述

车辆识别代号由于能够保证30年之内,在全球范围内唯一识别每一辆车,因此成为了标识车辆的重要手段。我国汽车行业已经于1997年开始在车辆上标记VIN,现今生产的每一辆车都具有VIN,国家汽车管理部门专门出台了相关规定,规范VIN的强制使用,并将对车辆识别代号的检验工作纳入了车辆强制性标准检验体系之中。

本标准对车辆识别代号(VIN)做了全面的规定和解释,是强制性国家标准。

本标准是对GB 16735-2004《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的重新修订。

本标准参照了ISO 3779-2009《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内容与构成》(英文版)和美国联邦法典第49卷CFR49 §565《车辆识别代号的要求》、CFR 49 §567《认证》,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二、标准的编制过程

1. GB 16735-2004《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修订计划的下达。

GB 16735-2004《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自实施以来,VIN已经成为车辆身份识别、车辆管理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完善标准的技术内容,规范VIN的应用,完善VIN 的管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8月下达的2012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中批准对标准进行修订,项目计划号为:20120081-Q-339。

2. 组建车辆识别代号标准修订工作组

2012年基础分标委组建了车辆识别代号标准修订工作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等35个成员及观察员单位加入工作组,开始了对GB 16735及GB 16737两项标准的修订工作。

3. GB 16735主要修订过程

3.1 相关国外标准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

标准修订工作组搜集并翻译了本标准的参考标准ISO 3779-2009《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内容与构成》(Road vehicle-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VIN)-Content and structure)、CFR 49 §565《车辆识别代号(VIN)的要求》(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 (VIN) requirements)、CFR 49 §567《认证》(Certification)并完成标准的精译工作。

3.2 召开工作组会议,讨论标准的修订内容

工作组分别于2012年11月、2013年6月、2013年12月、2014年7月及2014年10

月召开五次工作组会议,对标准的修订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推敲和讨论,确定修订的重点,和GB 16735-200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参照CFR49 §567、ISO 3779,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了3.5、3.6、3.7中“完整车辆”、“非完整车辆”、“车辆制造厂”的定义;

——修改了3.12中“车型年份”的定义;

——增加了装配厂、重新标示或变更标识符、检验位的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4.1有关年产量的要求。

——对4.3.2车辆说明部分(VDS)特征描述进行了修改;

——更新了4.4.2中表2“年份代码表”;

——修订了第5、6、7章有关车辆识别代号的标示要求;

——增加了第9章已标示的车辆识别代号的重新标示或变更要求;

——删除了附录B。

3.3 标准征求意见

2014年7月,由汽标委基础分标委发函给全体委员对标准进行征求意见,并同时在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网站向全行业公开征求意见。经过一个月的征求意见,共收到来自19家单位的81条反馈意见,由工作组给出每条意见的处理结果和理由。

3.4 标准审查

2015年7月,在汽标委基础分标委组织的审查会上进行审查。虽然在会议上初步审查通过,但由于本标准需要与GB 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相关标准进行协调,一直没有进行报批工作。

3.5 第二次征求意见

在与多项标准进行协调后,对标准中关于VDS描述要求、VIN打刻位置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为使全行业及时了解标准修订内容,特进行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

三、标准编制原则

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法规

采用国际标准及时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打破其他国家贸易技术壁垒的有效手段。WTO/TBT协议要求,WTO各成员国在制定本国技术法规和标准时,除因基于气候、地理因素或基本技术等原因不能采用外,都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

但ISO标准仅仅对VIN的构成、位置、固定提出了最基本的国际通用要求。世界各国在采用该ISO标准制定本国VIN标准时,根据各国管理、应用的不同需要在保留ISO通用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各自的技术、管理要求,使得VIN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汽车行业在使用VIN期间,参照美国的VIN管理制度,逐渐建立形成了我国自己的VIN管理制度。

2. 与我国现行的标准相协调

本标准与GB 16737同时进行修订,两项标准的术语定义和要求保持一致,本标准同时引用GB 30509-2014《车辆及部件识别标记》,并与GB 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基本要求相协调。

3. 保证标准技术内容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4. 标准文本的编写方法

标准按照以下三项标准进行起草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B/T 20000.2-2009《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

GB/T 20000.3-2003《标准化工作指南第3部分:引用文件》。

四、标准技术内容的说明

1. 关于标准的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车辆识别代号的内容与构成,以便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道路车辆识别代号体系。本标准同时还给出了车辆识别代号的标示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挂车、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

其他需要标示VIN的车辆可参照执行。

——范围与ISO、美国联邦法规的要求相同,与原国家标准的要求也相同。

2.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

为适合我国国情,在本标准的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中引用了相应的国家标准,而非国际标准。

——根据标准内容需要,增加了GB/T 18411、GB/T 25978、GB 30509的引用。

3. 关于术语和定义

保留了全部ISO定义,同时参照美国联邦法规增加了部分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给出的定义主要涉及VIN基本构成定义、车辆分类定义、制造厂分类定义等。

★完整车辆completed vehicle

已具有设计功能,无需再进行制造作业的车辆。

★非完整车辆incomplete vehicle

至少由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组成的车辆,但仍需要进行制造作业才能成为完整车辆。

★车辆制造厂manufacturer

颁发机动车出厂合格证或符合性证明并承担车辆产品责任,且与装配厂所在位置无关的厂商或公司。

注:符合性即为产品一致性,车辆制造厂承担VIN的唯一性责任,制造厂可将车辆的产品责任委托其子公司。

——上述三个更改后的术语更符合我国应用实际。

★车型年份model year

由车辆制造厂为某个单独车型指定,只要实际周期不超过24个月,可以和历法年份不一致。若实际生产周期不跨年,车型年份应与历法年份一致;若实际生产周期跨年,车型年份应包含且仅包含其指定年份的1月1日。

——更改后车型年份的使用将更为规范。

4. 车辆识别代号的内容与构成

此部分内容与原标准基本保持一致,涵盖了ISO的要求,借鉴了美国联邦法规的技术

要求,重点对VDS的描述要求进行了修改完善。

4.1 VIN的基本内容

本次修订将高产量和低产量车辆制造厂的阈值划分由500辆改为了1000辆。

4.2 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

此部分内容与原标准基本保持一致。

4.3 车辆说明部分(VDS)

结合我国VIN使用经验,基本保留对VDS描述方式的要求,方便车辆制造企业对标准

的理解和使用,使其合理的对VDS的结构进行编排。

“VDS可从以下方面对车辆特征进行描述。

——车辆类型(例如:乘用车、货车、客车、挂车、摩托车、轻便摩托车、非完整车辆等);

——车辆结构特征(例如:车身类型、驾驶室类型、货箱类型、驱动类型、轴数及布置

方式等);

——车辆装置特征(例如:约束系统类型、动力系统特征、变速器类型、悬架类型等);

——车辆技术特性参数(例如:车辆质量参数、车辆尺寸参数、座位数等)。”

本次在标准修订中主要对以电机进行驱动的车辆,特别提出了VDS部分中对于其动力系统特征的描述要求(表1中注a):

“对于以下不同类型的车辆,在VDS中描述的车辆特征至少应包括表1中规定的内容。”

表1 车辆特征描述

4.4 车辆指示部分(VIS)

更新了年份代码表,同时对车型年份提出使用要求。车辆制造厂若在VIS第一位使用车型年份,应向授权机构备案每个车型车型年份的起止日期,并及时更新;同时在每一辆车的机动车出厂合格证或符合性证明上说明使用了车型年份。

其他部分与原国家标准的要求相同。

4.5 字码

与原国家标准的要求相同。

4.6 分隔符

与原国家标准的要求相同,增加分隔符不可使用重新标示或变更标识符或易与之混淆的符号。

5 车辆识别代号的标示位置

5.1每辆车辆都应具有唯一的车辆识别代号,并应永久保持地标示在不易拆除或更换的车辆结构件上。除第9章规定的情况外,不得对已标示的车辆识别代号进行变更。

——在保持原标准要求的基本上,增加了除第9章规定的情况外,不得对已标示的车辆识别代号进行变更的要求。

5.2车辆应在产品标牌上标示车辆识别代号(L1、L3类车辆可除外),产品标牌的固定、位置及型式应符合GB/T 18411的规定,产品标牌如采用标签的方式标示,则应满足

6.2.2的规定。

——在保持原标准要求的基本上,增加对产品标牌的原则规定。

5.3车辆应至少有一个车辆识别代号直接打刻在车架(无车架的车辆为车身主要承载且不能拆卸的部件)能防止锈蚀、磨损的部位上。其中:

a)M1类车辆的车辆识别代号应打刻在发动机舱内能防止替换的车辆结构件上,或打刻

在车门立柱上,如受结构限制没有打刻空间时也可打刻在右侧除行李舱外的车辆其

他结构件上;

b)最大设计总质量大于等于12000kg的货车及所有牵引杆挂车,车辆识别代号应打刻

在右前轮纵向中心线前端纵梁外侧;

c)半挂车和中置轴挂车的车辆识别代号应打刻在右前支腿前端纵梁外侧(无纵梁车辆

除外);

d)其他汽车和无纵梁挂车的车辆识别代号应打刻在车辆右侧前部的车辆结构件上,如

受结构限制也可打刻在右侧其他车辆结构件上。

——增加对N3类车辆和半挂车、中置轴挂车的VIN打刻位置限制

5.3.1打刻车辆识别代号的部件不应采用打磨、挖补、垫片、凿改、重新涂漆(为保护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而采取涂漆工艺的情形除外)等方式处理,从上(前)方观察时,打刻区域周边足够大面积的表面不应有任何覆盖物,如有覆盖物,该覆盖物的表面应明确标示“车辆识别代号”或“VIN”字样,且覆盖物在不使用任何专用工具的情况下能直接取下(或揭开)及复原,以方便地观察到足够大的包括打刻区域的表面。

注:打刻区域周边足够大面积的表面(足够大的包括打刻区域的表面)是指打刻车辆识别代号的部件的全部表面,若所暴露表面能满足查看打刻车辆识别代号的部件有无挖补、重新焊接、粘贴等痕迹的需要时,也应视为满足要求。

5.3.2 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从上(前)方应易于观察、拓印,对于汽车和挂车还应能拍照。

——与GB 7258中对车辆识别代号的要求保持一致性;对VIN打刻位置和打刻易见性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保证打刻的VIN易见易拓能拍照,便于检验查验;

5.4 具有电子控制单元的汽车,其至少有一个电子控制单元应不可篡改地存储车辆识别代号。

5.5 M1、N1类车辆应在靠近风窗立柱的位置标示车辆识别代号,该车辆识别代号在白天不需移动任何部件从车外即能清晰识读。

——与GB 7258中对车辆识别代号的要求保持一致性。

5.6 除按照5.2、5.3、5.4、5.5规定标示车辆识别代号之外,M1类车辆还应在行李舱的易

见部位标示车辆识别代号;且若车辆制造厂选取车辆识别代号作为车辆及部件识别标记的标

识信息,还应按照GB 30509的规定,在变速器(或驱动电机)及其他至少5个零部件(或

总成)上标示车辆识别代号。

——根据GB 30509《车辆及部件识别标记》中对于乘用车的要求,增加了此条款要求。

5.7 除按照5.2、5.3、5.4规定标示车辆识别代号之外,最大设计总质量大于等于12000kg

的栏板式、仓栅式、自卸式、罐式货车及最大设计总质量大于等于10000kg的栏板式、仓栅

式、自卸式、罐式挂车还应在其货箱或常压罐体(或永久固定在货箱或常压罐体上且用于与

车架连接的结构件)上打刻至少两个车辆识别代号。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应位于货箱(常压

罐体)左、右两侧或前端面且应能拍照;且若打刻在货箱(常压罐体)左、右两侧时,打刻

的车辆识别代号距货箱(常压罐体)前端面的距离应小于等于500mm。

——增加栏板式、仓栅式、自卸式、罐式货车及挂车货箱(罐体)的VIN打刻数量。5.8 车辆制造厂应至少在一种随车文件中标示车辆识别代号。

——与原标准一致。

6车辆识别代号的标示方式和要求

6.1车辆识别代号可采用人工可读码,或人工可读码与机器可读码组合,或电子数据的形式进行标示。

6.2 车辆识别代号可直接打刻在车辆上;或通过标签粘贴在车辆上;或通过不可篡改的方式将符合相应标准规定的电子数据存储在电子控制单元存储器内的方式进行标示。除M1类车辆(不含多阶段制造完成的M1类车辆)之外的其他车辆,还可通过标牌永久保持地固定在车辆上。

——标准修订稿中将VIN的标示方式改为直接打刻、标签粘贴、标牌固定及ECU存储四种。M1类完整车辆和M1非完整车辆以标签淘汰标牌。

6.2.1车辆识别代号采用直接打刻的方式进行标示时应满足下述要求:

a)按照5.3、5.7规定标示车辆识别代号时,对于汽车及挂车,直接打刻的字码字高

应大于等于7.0 mm、字码深度应大于等于0.3 mm(乘用车字码深度应大于等于

0.2mm),对于摩托车,直接打刻的字码字高应大于等于5.0 mm、字码深度应大于

等于0.2 mm;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总长度应小于等于200 mm。

b)除按照5.3、5.7规定标示车辆识别代号外,直接打刻的字码字高应大于等于4.0

mm。

c)对于一个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其字码的字体和大小应相同且字码间距应紧密、均

匀;若车辆识别代号两端使用分隔符,则分隔符与字码的间距亦应紧密、均匀。——协调GB 7258,将乘用车打刻深度降为0.2mm

6.2.2车辆识别代号采用标签粘贴的方式进行标示时应满足下述要求:

a)车辆识别代号应通过能够永久地保持在标签材料上的方式进行标示,例如:激光蚀

刻等方式;

b)标签应满足GB/T 25978规定的一般性能、防篡改性能及防伪性能要求;

c)当车辆识别代号仅采用人工可读码标示时,人工可读码字码高度不应小于4.0 mm;

当车辆识别代号采用人工可读码和机器可读码组合的形式标示时,人工可读码字码

高度不应小于2.38 mm,同时应满足GB/T 18410的要求。

——引用GB/T 25978,增加对标签一般性能和防伪防篡改性能要求;

6.3车辆识别代号标示在车辆或标签上时,应尽量标示在一行,此时可不使用分隔符;若由于技术原因必须标示在两行时,应保持4.1中定义VIN三个部分的独立完整性,两行之间不应有空行,每行的开始与终止处应选用同一个分隔符。

——增加对分行标示VIN时,应保证三部分独立完整性的要求。

6.4车辆识别代号在文件上标示时应标示在一行,不应有空格,不应使用分隔符。

——与原标准要求不变。

7车辆制造厂的标示责任

7.1每个完整车辆和/或非完整车辆制造厂应负责按本标准第5、6章的规定在每辆车上标示车辆识别代号,并应在随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中对5.2、5.3、5.4规定的车辆识别代号的标示位置及其标示方式加以说明。

——与原标准要求不变。

7.2中间阶段制造厂和最后阶段制造厂进行改装产品生产时,应保留改装前完整车辆或非完整车辆原有的车辆识别代号;并将该车辆识别代号完整地标示在改装产品的产品标牌上,若空间允许,亦可将该车辆识别代号完整地标示在改装部件上;并应在随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中对5.2、5.3、5.4规定的车辆识别代号的标示位置及其标示方式加以说明。

——不对GB 《车辆及部件识别标记》中的自选标记位置做在随车文件中说明的要求;改装车原则上仅要求在改装车的产品标牌上进行VIN的标示。

7.2.1如果最后阶段制造厂在非完整车辆上进行制造作业,改装后的车身部件使原车的车辆识别代号不易被观察到,最后阶段制造厂应负责按照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标示位置和标示方式将原车的车辆识别代号标示出来。

——与原标准要求不变。

7.2.2如果最后阶段制造厂在无完整驾驶室的非完整车辆上进行制造作业,且改装后的车辆属于M1、N1类车辆,则最后阶段制造厂应负责按照符合本标准对M1、N1类车辆规定的标示位置和标示方式将原车的车辆识别代号标示出来。

——与原标准要求不变。

8 车辆识别代号的编制规则

该部分规定对车辆识别代号编制规则的要求,主要强调了:

——车辆制造厂应具有VIN编制规则。

——VIN编制规则的内容

——VIN编制规则应提交审核、备案。

——车辆制造厂应按照审核通过的VIN编制规则使用。

——出口车辆可按照进口国要求编制VIN。

——进口车也应满足本标准要求。

9车辆识别代号的重新标示或变更

本部分为新增内容,核心内容如下:

——更改前应向国家汽车主管部门进行申请,更改次数仅限一次;

——更改原因分为“物理原因造成打刻结果不能满足标准要求”、“检验位错误”、“其他原因”;

——技术要求:通过标签或标牌或电子控制单元存储器标示的车辆识别代号进行变更时,车辆制造厂应通过更换标签或更换标牌或在可控授权下改写电子数据(或更换电子控制单元硬件)的方式进行变更;对需要二次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应在原车辆识别代号两端紧密相连地打刻“重新标示或变更标识符”。

对于非豁免车型,需要在原车辆识别代号紧密相连的位置进行二次打刻,如有字码的变

更,应以“X”在原车辆识别代号的错误字码上进行标示;对于豁免车型(M1类车辆、两轮

L类车辆和N1类车辆),若受结构限制,二次打刻可以换位进行,同时对于变更字码可以不

在原车辆识别代号中进行标示。

——为实现本章节要求的实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与之配套的管理措施。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检验位计算方法

——附录A与原标准保持一致。

五、标准的实施日期

1 本标准4.3.2中表1中注a的要求,及本标准6.2中关于M1类车辆(不含多阶段制造完成的M1类车辆)不允许使用标牌进行标示的要求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12个月后开始实施。在此之前,车辆制造厂可提前实施。

2本标准第9章的要求,按国家汽车主管部门规定的实施日期实施。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1. 概述 本次设计的道路位于安徽界首任寨乡内,起点为千牛汽车服务中心,终点至跨河桥桥头,南北走向,现状为X107县道,道路设计全长792.555米,为改造提升项目。道路设计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时速30km/h。本道路作为任寨乡的一条示范街道,它的提升改造,是界首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设计条件 2.1 设计依据 ?本项目中标通知书; ?项目建设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我方提供的带状地形图(电子版); ?项目建设方提供的相交道路等资料。 3. 道路建设条件 3.1 沿线场地现状 沿线主要为民房、农田并伴有少量沟塘。 本道路现状为9.0m宽的沥青混凝土道路,是穿越集镇的公路。本次结合实际情况,并经过与建设单位、街道充分对接,对现状机动车道不作改造,仅在其两侧新建机非分隔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3.2 现状及规划相交道路 道路沿线相交道路均为现状出入口。 3.3 现状及规划河道与沟渠 本项目终点处有一现状沟渠,且有一现状桥梁,该沟渠及桥梁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本次设计维持现状。 3.4 现状杆、管线 根据现场初步调查,场地内有多处电力架空杆线位于拟建的人行道上,且有一道给水管线位于拟建的人行道边。 4. 采用规范及标准 4.1 规范及图集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 );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 );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 );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 );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 );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D40- );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 );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09);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 ); 项目施工时,若有相关新的规范、规程等颁布,则应按照新的规范、规程实施。

(完整版)1.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一、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一、编制说明 我公司经过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仔细考察工程现场,针对工程所处位置地交通状况、地上地下综合管线进行调查,并结合我们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地施工经验和施工工艺技术,组织了本工程项目经理及主要项目管理人员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在本工程组织设计编制中,充分考虑了各关键部位和重点工序及相互间地衔接、协调地可行性,及其实现地施工技术方案和工艺操作方法,特别是针对工程现场地交通情况、地上地下管线和可能对本工程产生地影响,作了充分地估计和准备. 本施工组织设计是根据招标人提供地设计施工图纸、招标文件及答疑文件和现场考察结果,根据现行国家规范、标准,结合我公司多年来地施工经验,针对本工程地具体情况和要求,经多次研究论证和方案比较,提出了我方中标将如何组织施工地总体框架构想. 本方案主要从“施工整体布署、关键点和技术难点地控制措施、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安全量管理体系及与措施、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工程进度计划与措施、施工主要机械设备及人力资源配置、施工总体布置、质量通病地防治措施、采用“四新”技术地方案与措施等几大方面提出构想,宗旨是能为招标人更好地服务.如我公司中标,将在施工中进一步深化完善.为实现本工程“优质、快速、安全、低耗”地施工目标,我们将“用我们地智慧和行动,实现对用户地承诺”.

目前,我公司已作好了相应地技术、资源准备,一旦我公司中标,即可开赴施工现场,立刻展开施工. 二、编制原则 、安全第一地原则 施工组织设计地编制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地原则确定施工方案.在安全措施及费用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地前提下组织施工. 、优质高效地原则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地质量目标,贯彻执行质量体系标准,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确保创优规划和质量目标地实现.施工中加强标准化管理,控制成本,降低工程造价. 、方案优化地原则 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管理地行动指南,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对关键工序进行多种施工方案地综合比选,在技术可行地前提下,择优选用最佳方案. 、确保工期地原则 根据业主对本工程地工期要求,编制科学地、合理地、周密地施工方案,采用信息化技术,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实行网络控制,搞好工序衔接,实施进度监控,确保实现工期目标. 、科学配置地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施工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施工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一、编制说明 我公司经过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仔细考察工程现场,针对工程所处位置的交通状况、地上地下综合管线进行调查,并结合我们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经验和施工工艺技术,组织了本工程项目经理及主要项目管理人员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在本工程组织设计编制中,充分考虑了各关键部位和重点工序及相互间的衔接、协调的可行性,及其实现的施工技术方案和工艺操作方法,特别是针对工程现场的交通情况、地上地下管线和可能对本工程产生的影响,作了充分的估计和准备。 本施工组织设计是根据招标人提供的设计施工图纸、招标文件和现场考察结果,根据现行国家规范、标准,结合公司多年来的施工经验,针对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经多次研究论证和方案比较,提出了我方中标将如何组织施工的总体框架构想。 本方案主要从“施工整体布署、关键点和技术难点的控制措施、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安全量管理体系及与措施、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工程进度计划与措施、施工主要机械设备及人力资源配置、施工总体布置、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采用“四新”技术的方案与措施等几大方面提出构想,宗旨是能为招标人更好地服务。如

我公司中标,将在施工中进一步深化完善。为实现本工程“优质、快速、安全、低耗”的施工目标,我们将“用我们的智慧和行动,实现对用户的承诺”。 目前,我公司已作好了相应的技术、资源准备,一旦我公司中标,即可开赴施工现场,立刻展开施工。 二、编制原则 1、安全第一的原则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在安全措施及费用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组织施工。 2、优质高效的原则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的质量目标,贯彻执行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确保创优规划和质量目标的实现。施工中加强标准化管理,控制成本,降低工程造价。 3、方案优化的原则 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管理的行动指南,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对关键工序进行多种施工方案的综合比选,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择优选用最佳方案。 4、确保工期的原则 根据业主对本工程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的、合理的、

道路设计说明

道路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 1.1采用的规范、规程和验收标准及依据 1.1.1 采用的设计规范、规程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 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 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6)《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9)《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13)《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1.1.2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 1)《城镇道路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T F20-2015); 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1.3 设计依据 1、业主与我公司的签订的设计委托合同; 2、规划部门关于本片区道路的设计红线; 3、本道路1:500地形图及片区总体控制方案; 4、相邻已设计道路施工图资料。 1.2 主要技术标准 2、设计概要 2.1 工程概况 本项项目所在地点为火车站周边,市政道路含垭路、A线、B等道路。其中包含道路、排水、照明、绿化以及其他市政管线工程,本册图纸及说明为道路部分。 由于近年来车流量不断增加,汽车轴载日益重型化,本道路现状路面出现了较多破损,水泥路面存在较多裂缝、错台、掉角、碎板、磨耗层脱落等病害,沥青路面老化严重。通过实施本道路的改造,能大幅提高本道路的交通服务水平,满足城市交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快速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 本项目所有道路均为改建道路,我院委托后立即组织人员现场调查,掌握了本道路的使用状况。经过与业主的多次方案讨论确定:

1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1、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项目名称: 晋宁县2015年9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 程第五标段 晋宁县龙潭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二、建设地点: 昆明市晋宁县境内 三、资金来源: 政府投资 四、出资比例: 100% 五、资金落实情况: 已落实 六、招标范围: 初设图及工程量清单所包括的所有内容。(具体以招标人委托为准) 七、计划工期:240日历天 八、质量要求:质量标准:一次性验收合格 第二节、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本项目工程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及工程施工图纸。 2、国家及部门现行的施工技术规范及标准。 3、现场的实际踏勘情况。 4、我公司在类似工程中的施工经验。 二、主导思想 1、质量第一,安全首位,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要求:一次性验收合格。 2、自身的要求 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始末分明,贯彻始终。 遵章守纪,尊重科学,确保工期,质量第一。 强化管理,忙而有序,确保安全,爱护环境。 三、编制原则 1、确保质量、安全,争创优质工程,严格执行招标文件,确保工期的总体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2、施工总体布置在满足施工、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布置合理紧凑,遵照环保法规和规范要求,做好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

3、尊重设计,服从监理,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和有关规程、规范施工,采用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确保质量,降低造价,力求均衡生产,充分发挥机械效力,安全、优质、高效、全面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 4、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制定质量保证措施和安全保证措施,在业主的领导下,形成文明施工的良好环境。 5、与当地政府部门、附近村庄以及其它施工单位建立良好的工作协调关系,共同促进工程建设。 第三节、综合考虑 我们通过对该工程踏勘施工现场所获得的资料、对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的仔细阅读及理解,针对本工程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结构等特点,结合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严格按照工程的质量要求,工期要求组织施工。 第四节、具体实施 一、质量创优 工程质量是经营管理的核心,将以ISO国际质量体系标准的要

市政道路改造施工图设计说明

道路及附属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述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迎宾路改造工程,起于朝阳广场,终于欧阳海大道,道路呈东西走向,全长2641.154m,起点接朝阳广场桩号为K-0-363.917,终点接欧阳海大道桩号为K2+277.237,沿线与春陵大道相交成”T”路口,与金叶路、向阳路相交成“Y型路口”,定义为城市主干路,计算行车速度为40km/h,红线宽度朝阳广场至春陵大道段为60m、春陵大道至金路广场(金叶路)段为40m、金叶广场至欧阳海大道段(向阳路段)为26m。[注:K1+967.541(金叶广场)-K2+277.237(欧阳海大道)段路名为向阳路)。 受桂阳县政府委托,我司于近期对迎宾路改造工程进行方案及施工图设计,本阶段为施工图设计。本次改造设计范围为:K-0-363.917(朝阳广场)至K2+277.2378欧阳海大道段。 2、地理位置与交通区位 桂阳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西部,南岭北麓,湘江支流的舂陵江中上游。地理座标为东经112°13′26″至112°55′46″,北纬25°27′15″至26°13′30″,东邻郴州市北湖区,西接嘉禾县、永州的新田县,北面与耒阳、常宁、祁阳、永兴县相接,南面毗邻临武县,境域总面积为2953.67平方公里,是郴州市面积最大的县。 桂阳县是郴州至嘉禾、临武、出永州、往广西的交通要道,县城距郴州市区31.7公里,县境内有过境省道3条,分别是S214(常宁-临武)、S322(郴-桂-嘉高等级公路)、S323(桂阳-新田),总长161.843公里。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气候条件 桂阳县地处南岭山脉北侧,地貌南北高中间低,因高低差别大,气候各异。桂阳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节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66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7.5摄氏度,南北山区与中部丘岗山地气候略有不同。县境内降水量在时空上分布不均,空间分布以舂陵江为界,南多北少较明显,南部降水量为1200-1600毫米,北面降水量为800-1200毫米,时间分布也不均匀,春少、夏多、秋干、冬旱的特点比较突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56毫米。桂阳十年九旱,汛期4-9月,干旱地带以舂陵江以北偏西的流峰、板桥、塘市、飞仙等十几个乡镇最为严重。桂阳县的暴雨与洪涝年交替出现,且持续时间长,多以山洪暴发成灾。 3.2、水文条件 桂阳县多年平均降水量1535毫米,径流总量约220420万立方米。县内河流较多,主要有舂陵江、湖屯水、白水、神堂水和宜水5条,其支流218条,除神堂水南流注入武水汇珠江外,其余水系全部汇入湘江。5条水系集雨面积(含客水)大于5000km2的一条,大于500 km2的一条,其它三条都在100 km2以内。洪峰流量一般出现在4-6月间,此期为丰水期。境内最大河流是舂陵江,发源于蓝山县,主流长115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41.81亿立方米,流域境内面积2244.33平

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第一章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一、编制原则 1、全面响应招标文件原则 编制本投标文件以及后续施工中,我公司将全面响应招标文件《合同条件》、《技术条款》和其它要求,严格履行合同,在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文明施工等方面,争创佳绩。 2、质量创优原则 我公司在本工程施工的质量目标是“优良”。为达到该质量目标,我们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贯彻执行ISO9002质量体系标准,运用合理的技术精心施工和科学的质量检测方法进行控制,确保实现质量目标。 3、进度保证原则 根据业主对本工程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合理、周密的施工方案,利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合理安排进度,实行网络控制,重点做好工序间的衔接,实时监控进度,确保实现工期目标。 4、安全保护原则 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制定详细有效的监测方案,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技术措施,重要岗位操作工保证持证上岗,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 5、环境保护原则 本工程涉及施工废弃物排放、卫生防疫、景观与视觉保护、噪声

控制、粉尘控制、扰民与污染控制、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等多方面问题。结合具体情况,我们将采取积极、严密的环保措施,尽可能减少施工对河流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编制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保措施计划并严格执行。 6、合理布局原则 根据本标段工程的任务量和管理目标的要求,考虑地形地貌特征,在临时工程的施工布置上,特别是风、水、电、浆等管线以及道路、各种场地的设置,充分利用业主提供的场地,本着避免干扰、就近布置、方便适用、优化设置的原则,合理布局。 7、科学配置原则 根据本工程的任务量和管理目标的要求,实行科学配置。在人、财、物、设备等方面,科学合理配置,既保证施工需要,又避免资源浪费。 二、编制依据 我公司严格依据以下资料进行本投标文件的编制: 1、《陵水县提蒙乡南排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标文件》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DJ338-89); 4、《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D223-1999); 5、《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98 6、《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 7、《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

道路改造设计说明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1 设计过程 本项目于2015年2月委托我院进行酒都路北段拓宽工程施工图设计,2015年5月13日王城施工图初步成果并报业主评审,2015年5月15日进行了施工图内审,并依据意见进行修改。 2采用的规范、规程和验收标准 2.1采用的设计规范、规程 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7)《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8)《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 D60-2004) 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JTG D63-2007) 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 12)《公路沥青混凝土里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 13)《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 1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2.2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 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3 设计概要 3.1 工程概况 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东与泸州市毗邻,北与自贡市接壤,西靠乐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南界云南省昭通地区。处于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地区。 三江口片区位于南岸东区北部,戎州大桥和大溪口间的狭长地带,是重要的城市节点,为《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中央商务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设计内容为酒都路北段拓宽工程,酒都路道路红线宽度30m,路面结构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3.2. 序号指标名称 路名 1 道路名称酒都路 2 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 3 计算行车速度30km/h 4 横断面宽度30m 6 道路交通等级中等交通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系数 0.10 9 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 10 路面标准轴载BZZ—100 11 路面设计基准期15年 12 防洪标准1/50 3.3 3.3.1平面设计 本次设计为道路改造,维持原道路技术标准,平面拟合原有线形进行设计 ,对道路两侧进行加宽处理,根据最新控规新增两处路口,道路与小区出入口接顺,通行机动车辆的小区出入口,采用沥青路面进行顺接;不通行机动车辆的小区出入口,采用人行道铺装结构进行顺接。 3.3.2 纵断面设计 本次改造仅对现有沥青混凝土路面修补后加铺新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纵坡不变。地面道路设计标高和原有小区出入口连接处,若有高差,在工程范围内20m范围内过渡到地面道路设计标高。 3.4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布置维持现有红线宽度及车行道宽度,车行道采用直线路拱形式,横坡采用1.5%。 本次设计道路横断面在现状道路横断面基础上,机动车道两侧拓宽0.5m,车道采用直线路拱形式,横坡采用1.5%,现场施工测量过程中,若道路横坡不满足要求,则采用AC-20层进行调平,横断面布置形式如下: 酒都路:30m=4.0m(人行道)+9.5m(车行道)+3m(绿化带)+9.5m(车行道)+4.0m(人行道); 3.5路基 本工程为道路加宽改造工程,但根据新控规需新增两处路口,需要新建路基,具体要求如下: (1)路基填筑及压实度 路基填筑填料优先采用强度高、粒径小、透水性良好的材料,严格按规范摊铺和压实。对于同一填筑路段,要求同一层的路基填料强度和粒径尽量均匀。一般路段路基填筑材料的重型压实度要求见下表:

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第一章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第一节工程概况 汝州市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四标段位于汝州市小屯镇境内,现对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如下。 第二节编制原则 一、遵循《招标文件》的原则 严格按照招标文件中的工程规范、工期、质量、安全目标等要求编制施组,满足招标方各项要求。 二、遵循施工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的原则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严格按施工技术规范要求优化施工技术方案,认真执行工程质量检验及验收标准。 三、遵循设计文件的原则 在编制施组时,认真阅读核对获得的设计文件资料,了解设计意图,掌握现场情况,严格按设计资料和设计原则编制施组,满足设计标准要求。 四、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根据该标段工程特点,突出体现乡镇施工中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科学组织、均衡施工,把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作为重点内容,制定专题方案,确保使施工对乡镇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体现快速,有序、优质、高效的施工作风和精神风貌。 五、遵循贯标机制的原则 使IS09002质量标准体系在本项目工程中自始至终得到有效运行。 六、遵循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施工中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和汝州市的有关

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创建“文明施工现场”。 七、体现“安全第一、防范结合”的原则 严格按照施工安全操作规程,从制度、管理、方案、资源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施工安全,服从建设单位指令,服从监理工程师的监督指导,严肃安全纪律,严格按规章程序办事。 第三节编制依据 一、本项目施工招标文件; 二、本项目施工图设计及业主提供的其它资料; 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四、《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五、《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 六、《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七、道路施工的相关技术规范及验收标准; 八、《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九、《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十、其他有关的国家及地方强制性规范和标准; 十一、我公司现阶段施工能力、管理水平及历年来承担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道路改造设计说明

1 老路现状调查 由于是对原有公路改造,对老路现状调查十分重要,老路的现状直接影响到改造方案、工程投资。 1.1平、纵线形现状 本区域内老路一般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时一般无正规的平、纵线形设计,所以老路的平纵线形通常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部分调整。只有对老路的平纵线形有基本了解,才能决定线形调整的幅度,一般情况下,对老路平面需测试弯道数、偏角大小、弯道半径、交点间距等,对老路纵断面需测试坡度、坡长等指标。老路如果线型较好或者可以通过微调能达标的,在平纵面设计中均考虑充分利用老路;如果老路线形极差,如弯道多、偏角大、半径小、交点间距极短,且受地形、地物的限制,则考虑改线。 1.2路基、路面现状 路基、路面现状调查包括路基、路面宽度、结构形式及近几年大修改造情况等。只有对老路路基、路面情况充分了解,在路面结构补强设计时才能心中有数,设计方案才能经济合理。 1.3弯沉测试 为评价老路路面结构的整体强度,应对老路面进行弯沉测试,对测试结果应根据弯沉值大小、路面结构情况分段整理计算,以便于下阶段路面结构补强设计。 1.4桥涵现状 区域内河网密集,一般公路上桥涵较多,对老桥涵拓宽改造还是拆除

重建由老桥涵现状决定,所以应对老桥涵的跨径、净宽、荷载标准、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是否为碍航建筑物、桥头接线线形等做充分、详细的调查,对大、中桥荷载标准不能确认时,应做承载能力试验。 2 主要技术指标的选用 2.1公路等级 公路等级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和远景交通量,结合公路的功能、性质从全局出发综合确定。 2.2设计车速 设计车速一般根据公路等级采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公路的功能、性质、交通组成等综合确定,特别是对于老路改造工程,应顺应地形地物,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的前提下,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出发,灵活地选用。对位于城市出入口的一级公路,混合交通严重,车速不宜太快,可参照城市道路标准,采用80km/h的设计车速;对于二级公路,一般情况下应采用80km/h设计车速。 2.3路基标准横断面 路基横断面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规模和投资,路基标准横断面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预测分析结果选择,同时又应综合考虑路段功能性质及交通组成,结合地形、地物、城镇规划,注意到绿化美化和环保,采用既能满足道路通行能力、与城镇规划相适应又经济合理、适应地形地物的横断面。 2.3.1一级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 区域内改造为一级公路的均为区域间干线公路,不但交通量大,而且

第一章: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第一章: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一、编制原则 1、全面响应招标文件原则 编制本投标文件以及后续施工中, 我公司将全面响应招标文件《合同条件》、《技术条款》和其它要求,严格履行合同,在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等方面,争创佳绩。 2、质量创优原则 我公司在本工程施工的质量目标是“合格” 。为达到该质量目标,我们将加强领导, 强化管理, 贯彻执行质量体系标准, 运用合理的技术精心施工和科学的质量检测方法进行控制,确保实现质量目标。 3、进度保证原则 根据业主对本工程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合理、周密的施工方案,利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合理安排进度,实行网络控制,重点做好工序间的衔接,实时监控进度, 确保实现工期目标。 4、安全保护原则 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 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 制定详细有效的监测方案, 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技术措施, 重要岗位操作工保证持证上岗,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 5、环境保护原则 本工程涉及施工废弃物排放、卫生防疫、景观与视觉保护、噪声控制、粉尘控制、扰民与污染控制、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等多方面问题。结合具体情况, 我们

将采取积极、严密的环保措施, 尽可能减少施工对河流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编制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保措施计划并严格执行。 6、合理布局原则 根据本标段工程的任务量和管理目标的要求, 考虑地形地貌特征, 在临时工程的施工布置上, 特别是水、电等管线以及道路、各种场地的设置, 充分利用业主提供的场地, 本着避免干扰、就近布置、方便适用、优化设置的原则,合理布局。 7、科学配置原则 根据本工程的任务量和管理目标的要求, 实行科学配置。在人、财、物、设备等方面, 科学合理配置,既保证施工需要,又避免资源浪费。 二、编制依据 我公司严格依据以下资料进行本投标文件的编制: 1、招标文件 2、设计图纸; 3、现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规程。 (A 《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B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D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E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F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1 内容完整性和编制说明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三台县2014年田间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名称)七标段施工招标 投标文件 投标文件内容:技术标部分 投标人:绵阳志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法定名称) 2015年02月11日

一、施工组织设计 1. 投标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编制时应采用文字并结合图表形式说明施工方法;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情况、拟配备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情况、劳动力计划等;结合工程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程进度、技术组织措施,同时应对关键工序、复杂环节重点提出相应技术措施,如冬雨季施工技术、减少噪音、降低环境污染、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等。 2. 施工组织设计除采用文字表述外可附下列图表,图表及格式要求附后。投标人根据其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可自行把下列图表添加到相应的项目中。 附表一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附表二拟配备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 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一、内容完整性与编制水平 编制说明 一、编制原则 1、全面响应招标文件原则 编制本投标文件以及后续施工中,我公司将全面响应招标文件《合同条件》、《技术条款》和其它要求,严格履行合同,在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文明施工等方面,争创佳绩。 2、质量创优原则 我公司在本工程施工的质量目标是“优良”。为达到该质量目标,我们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贯彻执行ISO9002质量体系标准,运用合理的技术精心施工和科学的质量检测方法进行控制,确保实现质量目标。 3、进度保证原则 根据业主对本工程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合理、周密的施工方案,利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合理安排进度,实行网络控制,重点做好工序间的衔接,实时监控进度,确保实现工期目标。 4、安全保护原则 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制定详细有效的监测方案,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技术措施,重要岗位操作工保证持证上岗,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

改造道路设计说明书

xx路改扩建项目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概述 1 设计依据及资料 (1)《xxxxxxx路改扩建项目岩土工程勘查报告》 (2) 拟建工程场地1:1000带状地形图及道路红线 (3)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字第622301201500051号) (4) 建设部颁发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3月) (5)xx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老城区八条街巷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6)xx市市政管理局关于《xx区八条街巷改扩建项目》的设计委托书 2 采用的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D50-2006 (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 (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8)《总则》《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GB5768.1.2.3-2009 (9)《道路交通管理技术规程》CBJ-08 (10)《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1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1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1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1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6)《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17)《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GB50642-2011 (18)《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 (19)《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20)《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城市道路及市政给排水工程部分) (21)《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城镇排水) 3 设计概要 3.1工程概况 3.1.1工程范围及规模 牌楼路改扩建项目设计起点位于牌楼村拟建规划路,设计终点xx处与现有二环西路(已建次干道、沥青凝土路面)成平面“T”型交叉,道路全长488.158米。道路现状宽度为28米,设计横断面为28米(28米=5米人行道+8米机动车道+2米绿化隔离带+8米机动车道+5米人行道),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两侧为居民生活区、商铺,是一条生活性交通要道。现状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铺筑完成后将改善本项目临近企业和百姓的通行条件,完善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形象,对内引进、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快速增长,起到非常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 该路的建设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目前道路沿线主要是临时建筑弃土,道路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制约了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水、电、等配套能力强,坚持滚动发展,逐步推进的方式有利于本区域整体发展,特别是通过本项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施工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施工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第一节、编制说明 1、本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及招标文件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编制。在人员、机械、材料调配、质量要求、进度安排等方面统一部署。 2、根据本工程设计特点、功能要求,本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意识和对业主高度负责的原则,以业主的要求为准绳,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科学、经济、优质、高效”为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指导思想。 3、公司上下对本工程非常重视,收到招标文件后,立即召集参加过类似工程施工、有丰富管理及施工经验的人员,在仔细研究图纸,明确工程特点、充分了解施工环境、准确把握业主要求的前提下,成立编制专题小组,集思广议、博采众长,力求本方案切合工程实际,思路先进,可操作性强。 第二节、编制原则 1、全面响应招标文件原则 编制本投标文件以及后续施工中,我公司将全面响应招

标文件要求,严格履行合同,在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文明施工等方面,争创佳绩。 2、质量创优原则 我公司在本工程施工的质量目标是“达到国家工程验收规范合格标准”。为达到该质量目标,我们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贯彻执行质量体系标准,运用合理的技术精心施工和科学的质量检测方法进行控制,确保实现质量目标。 3、进度保证原则 根据业主对本工程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合理、周密的施工方案,利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合理安排进度,实行网络控制,重点做好工序间的衔接,实时监控进度,确保实现工期目标。 4、安全保护原则 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制定详细有效的监测方案,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技术措施,重要岗位操作工保证持证上岗,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 5、环境保护原则 结合具体情况,我们将采取积极、严密的环保措施,尽可能减少施工对河流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编制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保措施计划并严格执行。

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001]

总说明书 1、概述 本路段为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之一,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水库至屯里路相交口,总里程2.606Km。 1.1道路现状 现状道路为非等级路,总长为2.606Km。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厚度为20cm,无路面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面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骨等,现状如下: 露骨破碎板 根据“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行改造提升。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面结构为:20cm水泥混凝土面层+16cm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cm 5%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增加排水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行安全。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面宽6.5m,将旧水泥路面面层挖除,再新建路面结构,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1.2.1 任务依据 l、《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建设方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 接受建设方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干人员进行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工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方面,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路基方面,侧重于沿线填土调查;料场方面,积极与保定市徐水区交通局以及地方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大调查范围,满足道路施工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并与环保、土地、水务等部门先行进行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项目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 1.3.1本路段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

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项目名称: 晋宁县2015年9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 程第五标段 晋宁县龙潭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二、建设地点: 昆明市晋宁县境内 三、资金来源: 政府投资 四、出资比例: 100% 五、资金落实情况: 已落实 六、招标范围: 初设图及工程量清单所包括的所有内容。(具体以招标人委托为准) 七、计划工期:240日历天 八、质量要求:质量标准:一次性验收合格 第二节、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本项目工程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及工程施工图纸。 2、国家及部门现行的施工技术规范及标准。 3、现场的实际踏勘情况。 4、我公司在类似工程中的施工经验。 二、主导思想 1、质量第一,安全首位,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要求:一次性验收合格。

2、自身的要求 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始末分明,贯彻始终。 遵章守纪,尊重科学,确保工期,质量第一。 强化管理,忙而有序,确保安全,爱护环境。 三、编制原则 1、确保质量、安全,争创优质工程,严格执行招标文件,确保工期的总体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2、施工总体布置在满足施工、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布置合理紧凑,遵照环保法规和规范要求,做好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 3、尊重设计,服从监理,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和有关规程、规范施工,采用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确保质量,降低造价,力求均衡生产,充分发挥机械效力,安全、优质、高效、全面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 4、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制定质量保证措施和安全保证措施,在业主的领导下,形成文明施工的良好环境。 5、与当地政府部门、附近村庄以及其它施工单位建立良好的工作协调关系,共同促进工程建设。 第三节、综合考虑 我们通过对该工程踏勘施工现场所获得的资料、对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的仔细阅读及理解,针对本工程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结构等特点,结合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严格按照工程的质量要求,工期要求组织施工。

《国家标准》5—GBT制冷用空气冷却器编制说明doc-GBT《制冷用

双栏排 GB/T《制冷用空气冷却器》报批稿编制说明 1概述 1.1目前国内外空气冷却器发展情况 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冰轮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第一冷冻机厂这样的企业,在市场上拥有响亮的招牌,以制冷机组,辅机加工为主,其主导产品几乎统治了行业领域,并且在装配组装式冷库和冷风机辅助产品等方面,知名度很高,竞争力很强。在空气冷却器生产方面也处于第一集团的地位。 在上海、江苏常州、大连、山东、广东东莞、北京等地近几年新兴发展的股份制企业及民营类企业在空气冷却器生产中是一只不可小视的中坚力量。 此外来自国外一些空气冷却器品牌以及到中国进行投资的一些合资和独资企业也为中国空气冷却器的生产销售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目前中国空气冷却器的生产销售领域内,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但是由于空气冷却器国内尚无相应的国家标准来进行规范和引导空气冷却器的市场和技术。因此制订空气冷却器国家标准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1.2 国内外标准现状 国外标准概况 如何评价和测试空气冷却器。国际上已有诸多相关标准,如: 美国标准:制冷用冷风机(ARI 420-2000) 美国标准:制冷用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空气冷却器试验方法(ASHRAE25-2001) 欧洲标准:热交换器-制冷用强制对流装置空气冷却器性能确定试验程序(EN328-1999) 日本标准:冷库用冷风机制冷能力实验方法(JIS 8626-1993) 中国行业标准:氨制冷装置用空气冷却器(JB/T7658.6-1995) 中国行业标准:氟里利昂制冷装置用吊顶式空气冷却器(JB/T7659.3-1995) 2本标准的编制过程及编制时依据的主要原则 2.1.1编制过程 本标准是根据2007年第五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要求制定的,计划编号:20078057-T-604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冷标委)提出并归口。 负责此次标准修改的主要起草单位有: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高翔工贸有限公司、合肥通用环境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组成。 从2008年3月份开始已经召开了多次修订工作会议。 2008年3月13日,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双良、广东吉荣的相关人员就《制冷用空气调节机》的修订工作召开了第一次标准制订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标准的框架和大体方向,主要针对了标准范围,产品的定义,产品的分类的重要问题,并形成了以下的共识: 1、标准名称为《制冷用空气冷却器》; 2、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在冷却物冷藏间、冷冻物冷藏间和冻结间使用的空气冷却器。其 他用途空气冷却器也可参照执行。 3、产品定义:制冷剂或载冷剂在管内流动,冷却管外流动空气的换热装置。 从2008年5月到6月间,起草小组向行业内各相关制造企业提出要求,收集各制造企业的产品

过滤器完整性测试仪校准规范 编制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 过滤器完整性测试仪校准规范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Filter Integrity Test (编制说明) 归口单位:全国压力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单位:北京钮因上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检测研究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

一任务来源 近几年,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家需要使用过滤器完整性测试仪(以下简称完整性测试仪)对其产品进行过滤性能,但至今国家对此类仪器没有相关的校准规范和方法2016年8月,由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为主要起草单位申请起草该校准规范。2017年5月,全国压力计量技术委员会同意立项上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审定并批准立项,以“国质检量函[2017]25号”文正式下达制订任务。 二制订规范的必要性 1、过滤器完整性测试仪,亦称完整性测试仪、滤芯完整性测试仪,是对除菌滤膜及过滤系统进行完整性测试的专用仪器。该设备能在保证了滤芯的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测试技术判断除菌滤膜及过滤系统的过滤性能。其主要的测试方法有:泡点测试、保压测试、扩散流测试和水侵入测试等四种。泡点测试主要针对过滤面积较小的过滤器,与孔径的相关性较好;而保压测试、扩散流测试和水侵入测试主要针对大过滤面积的过滤器,对该类过滤器测试的准确性更好,不仅与孔径相关,而且跟滤膜的开孔率也相关。扩散流测试和水侵入测试均是流量测试,主要针对不同的滤芯而采用的不同测试方法。 2、直至目前,完整性测试仪还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也未有相应的国家检定/ 校准依据,给使用单位溯源带来了困难。使用单位在使用完整性测试仪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确认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而计量部门在对其实施校准时,也迫切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所以制定《过滤器完整性测试仪》校准规范可以为此类仪器的校准工作提供确实可行的技术依据;为统一全国压力量值提供准确可靠的技术保障。从而填补国家对该仪器设备量值溯源依据技术文件的空白。 三制定规范的简要过程 1、规程制定任务批准立项后,起草人在思想上、技术上、资料上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起草前期、过程中和完稿后起草小组都对方案、技术路线和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咨询和斟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