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免疫

合集下载

病毒免疫逃逸机制与治疗策略

病毒免疫逃逸机制与治疗策略

病毒免疫逃逸机制与治疗策略1.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病毒免疫逃逸机制是指病毒在宿主体内以一定的途径逃避机体免疫攻击而导致感染失控的现象。

病毒进入宿主体内后,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启动各种防御机制,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

在病毒和宿主的免疫系统之间形成一个斗争的过程。

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的形成是多方面的。

以下是主要的病毒免疫逃逸机制:1.1 变异病毒是一种具有很高变异性的生物,自然状态下病毒在宿主体内进行复制时容易出现基因突变,这些变异可以使病毒免疫逃逸。

例如,HIV病毒在宿主体内会快速变异,形成大量变异株,大大降低了HIV病毒的活性,使得宿主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攻击HIV病毒。

1.2 伪装病毒可以通过“伪装”自己来逃避免疫攻击。

例如,某些病毒可以通过覆盖上宿主的膜蛋白来模仿宿主的细胞表面蛋白,从而躲避宿主的免疫系统。

类似的例子还有病毒利用化学物质在宿主细胞表面形成伪装来免遭免疫系统攻击。

1.3 抗原变异病原体抗原是指病原体分子中被免疫系统识别并连锁攻击的那一部分,而抗原变异是指病原体使自己的抗原变异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抗原变异也是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的一种表现。

例如,甲流病毒会通过变异使其表面抗原与宿主免疫系统产生抗原再生,从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

1.4 抑制宿主免疫应答病毒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来避免被攻击。

例如,EBV病毒通过激活抑制性T细胞来阻碍宿主的免疫系统对其进行攻击。

2.治疗策略病毒免疫逃逸机制严重影响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针对病毒免疫逃逸机制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对减轻感染疾病症状和预防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个性化治疗方案由于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的存在,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变异和演变使得不同患者的感染症状和治疗效果千差万别,因此,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和避免药物耐受性。

例如,艾滋病病毒治疗中,通过检测HIV基因亚型、耐药性和免疫状态等因素来设计艾滋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2.2 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宿主免疫系统的免疫力,增加其对病毒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病毒感染与免疫课件

病毒感染与免疫课件
免疫反应:抗原识 别、免疫应答、免
疫记忆等
免疫功能异常:自 身免疫病、过敏反 应、免疫缺陷病等
免疫细胞:T细胞、 B细胞、NK细胞等
免疫调节:免疫抑 制、免疫增强、免
疫耐受等
病毒与免疫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病毒感染:病毒通过 感染细胞,复制并传

免疫反应:免疫系统 识别并清除病毒,保
护机体
免疫记忆:免疫系统 记住病毒,防止再次
病毒感染症状
01
发热:体温升高,可能 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
03
呼吸道症状:咳嗽、 咳痰、呼吸困难等
05
皮肤症状:皮疹、水 疱等
02
乏力:身体疲劳,精 神不振
04
消化道症状:恶心、 呕吐、腹泻等
06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 头晕、意识模糊等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 包括淋巴结、 脾脏、骨髓

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 B细胞、NK
细胞等
免疫分子: 包括抗体、 补体、细胞
因子等
免疫应答: 包括固有免 疫和适应性
免疫
免疫反应过程
01 识别抗原:免疫细胞识别并捕 获病原体
02 激活免疫细胞:免疫细胞被激 活,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
03 清除病原体:抗体和细胞因子 清除病原体
0
免疫功能调节
毒等
05
单链DNA病毒:以单 链DNA为遗传物质的 病毒,如流感病毒、艾
滋病病毒等
03
逆转录病毒:以RNA 为遗传物质,但具有逆 转录酶,能将RNA逆 转录为DNA的病毒,
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06
单链RNA病毒:以单 链RNA为遗传物质的 病毒,如流感病毒、艾

病毒与免疫系统

病毒与免疫系统

病毒与免疫系统一、病毒的定义和分类病毒是一类微小的病原体,它们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

根据其遗传物质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其中,DNA病毒包括疱疹病毒、腺病毒等;RNA病毒则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毒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组成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主要由免疫器官(如脾脏、淋巴结等)、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组成。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同时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三、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当病毒感染人体时,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反应。

首先,免疫系统会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然后激活免疫细胞,产生抗病毒应答。

这个过程中,T细胞和B细胞起着关键的作用。

T细胞可以直接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而B细胞则可以产生针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四、免疫系统对病毒的策略面对不同的病毒,免疫系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对于一些急性感染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免疫系统会迅速产生强烈的应答,以尽快清除病毒。

而对于一些慢性感染的病毒,如艾滋病毒,免疫系统则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应答,以防止病毒的复发。

五、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病毒不仅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反应,还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一方面,某些病毒可以直接感染免疫细胞,影响其功能;另一方面,病毒还可以通过改变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反应。

此外,过度的免疫应答也可能导致组织的损伤,甚至引发自身免疫疾病。

六、结论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知识。

了解这一过程对于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它能够引发多种疾病。

免疫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能够识别并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病毒感染的过程病毒进入人体后,会侵入人体细胞并感染细胞。

病毒能感染哪些细胞,主要取决于其表面的蛋白质,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临床症状。

感染细胞后,病毒会利用细胞内的生物合成机制制造新的病毒颗粒,并释放到细胞外。

这个过程被称为病毒增殖。

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反应,试图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这个过程包括两种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发挥作用。

B细胞能够制造抗体,这些抗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病毒,然后将其中和。

当B细胞识别并结合病毒时,它们会开始增殖,并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效应B细胞是一种能够制造抗体的细胞,而记忆B细胞则会留存在体内,以备下一次感染。

细胞免疫则由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发挥作用。

当病毒感染细胞时,病毒RNA会被细胞的MHC分子呈递出来,T细胞就可以通过它特异性地识别病毒和感染细胞。

一些T细胞会变成效应T细胞,它们能够分泌细胞因子,刺激其他T细胞和B细胞增殖,从而引起细胞免疫反应。

自然杀伤细胞则是对于病毒感染的细胞进行杀伤的一类淋巴细胞。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病毒感染不仅会引起免疫反应,同时也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一方面,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

例如,病毒可改变自身表面蛋白质,使得抗体无法识别并结合病毒;或者病毒转化细胞的MHC分子,使得T细胞无法识别病毒和感染细胞。

另一方面,病毒感染也会引起免疫紊乱。

例如,它可以促使免疫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导致组织损伤;或者导致细胞免疫过度激活,引起自身攻击的情况。

病毒与免疫治疗了解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探索病毒感染治疗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已经开发出来,利用它们可直接制造或干扰病毒感染,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免疫反应。

病毒免疫的细胞及分子机制

病毒免疫的细胞及分子机制

病毒免疫的细胞及分子机制病毒是一种经常被人们提及的微生物,它们能够感染多种生物体,例如水手、动物和人。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许多自然灾难就是由病毒引起的,例如天花、甲流和SARS等,在这些自然灾难中人类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而疫苗作为能够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在防疫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原理就是利用人类的免疫机制击败病毒。

本文将详细介绍病毒免疫的细胞及分子机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1. 免疫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其功能免疫系统是人类身体最具生命力的系统之一。

它的基本构成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天然免疫是机体先天就拥有的免疫系统,它通过非特异性的途径保护机体免遭感染。

例如:皮肤、黏膜、粘液、胃液、眼泪、唾液等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而获得性免疫是指通过感染某种病原体后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或细胞免疫杀伤病原体的一种免疫生物防御系统。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四个方面:抗原识别、记忆免疫、整合调控和清除病原体。

抗原是指通过发生免疫应答后被识别为“外来物”而激发免疫反应的物质。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它的大分子、低分子或细胞成分等与免疫系统的分子相互作用,被标记为抗原后即可激活免疫反应。

此外,获得性免疫还拥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即记忆免疫,即在感染后免疫的细胞将残存的抗原标记起来,留下抗体和免疫细胞的记忆,即免疫记忆细胞,并保留在身体中,以便下次遇到相同的病原体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进行应对,从而起到保护机体免遭再次感染的作用。

2. 病毒感染及免疫应答病毒感染是通过病毒侵入细胞引起感染,繁殖新的病毒颗粒,继而导致机体损伤的过程。

在病毒感染的初期,机体中的天然免疫系统通常首先对病毒进行非特异性的抵御,通过吞噬细胞的方式摧毁病毒颗粒。

与此同时,被Fe-receptor识别的一些病毒也可通过钩体和裹体特异性地内吞。

细胞内补体系统还能够利用其活化的剪接酶活性识别和清除病毒。

如果非特异性的抵御和淋巴细胞主导的细胞免疫不能控制病毒感染,机体将会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来进行免疫应答。

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可以感染人体,引发各种疾病。

当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会起到关键作用,以保护身体免受损害。

然而,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免疫细胞、抗体和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首先,病毒感染会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

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一系列应激反应,以应对感染。

这些反应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因子释放和免疫细胞的活化等。

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的一种保护机制,通过增加血液流量和渗透性来吸引免疫细胞到感染部位,以清除病毒。

细胞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如促进炎症反应和抗体产生。

免疫细胞的活化则是指它们从静止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以更好地对抗病毒。

其次,病毒感染会导致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可以特异性地结合病毒并中和其活性。

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识别病毒的外表蛋白,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结合病毒,使其失去侵袭性,并标记病毒以便其他免疫细胞清除。

抗体的产生是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扩散和繁殖。

然而,病毒也会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

一些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测和攻击,以便更好地存活和复制。

例如,某些病毒可以改变自身的表面蛋白,使其难以被免疫细胞识别和攻击。

此外,病毒还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从而削弱免疫系统对病毒的作用。

这些机制使得病毒感染更加难以被免疫系统清除,从而导致疾病的发展和持续。

除了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病毒还可以引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一些病毒感染会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产生过多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引发炎症性疾病。

这种异常反应被称为免疫病理学,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此外,一些病毒感染还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相关,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

这种现象可能与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和调节失衡有关。

总结起来,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异性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
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可与 被感染细胞密切接触,破坏其完整性,释放抗原,并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体液免疫
B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分化成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可产 生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免疫疗法
探索利用免疫疗法提高人体免疫力,以抵抗 病毒的感染和复制。
THANKS
感谢观看
04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激活与调节
病毒能够刺激免疫系 统,使其产生针对病 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病毒能够调节免疫系 统的功能,使其在感 染过程中发挥最大作 用。
病毒通过感染细胞, 释放出细胞内毒素等 物质,进一步激活免 疫系统。
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与控制
免疫系统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和 细胞免疫反应,对病毒进行清除
和消灭。
抗体能够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 进入细胞,并促进病毒的清除。
细胞免疫反应能够直接杀伤被病 毒感染的细胞,防止病毒的进一
步扩散。
病毒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后果
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会 导致病毒被清除,免疫系统得到增强。
在某些情况下,病毒可能会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 导致长期感染或潜伏感染。
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由多个亚单位组成,具有抗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应答。
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通过吸附、进入、复制和释放等阶段完成感染过程。吸附阶段指病毒与易感 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阶段指病毒进入细胞内;复制阶段指病毒利用细胞内物 质进行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释放阶段指新的病毒从细胞内释放出来,感染其他 细胞。

医学中的病毒与免疫

医学中的病毒与免疫

医学中的病毒与免疫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它的组成和细菌类似,但却没有生命力,只有依附在细胞中才能进行复制。

病毒侵入寄主细胞之后,会死死地抓住细胞的核心,将其作为自己复制的工具。

因为病毒感染能够导致许多疾病,所以研究病毒与免疫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都有很大意义。

一、病毒如何引起免疫系统反应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有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

在这两种免疫系统中,都存在着和病毒相关的重要分子和细胞。

感染病毒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并开始反应。

人体免疫系统依靠了解病毒的痕迹来打击入侵者。

感染后,病毒会释放出一系列的病毒特异长链RNS (long chain RNA) 或短链RNS、双链DNA等病毒特有的“信号”,这些信号被人体免疫系统感知后,就会发生免疫反应。

二、T细胞和B细胞如何对抗病毒获得性免疫系统包括特异性T细胞和B细胞,它们能辨认和攻击病毒。

特异性T细胞和B细胞由上述被病毒激活的免疫细胞所生成,它们能够在体内长期存在并能够应对以后的病毒入侵。

病毒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储存于B细胞中的抗体能够识别并与病毒相结合,耗尽其能源,把病毒消灭掉。

T细胞能够消灭病毒感染的细胞,同时它们也能够激活生产抗体的B细胞。

三、病毒特异性T细胞角色病毒特异性T细胞是一类免疫细胞,它们能够辨别感染细胞内的病毒,进而予以消灭。

它们通过感知细胞内突变的蛋白质病毒导出物来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然后消灭这些细胞。

T细胞存在于免疫系统中,能够产生抗病毒效应。

在病毒感染初期,这个过程被称为“粗糙线路”,即由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主导。

这些免疫细胞的任务是消灭循环中的病毒,并激活免疫反应。

然而,最强效的免疫细胞是特异性T细胞。

这些细胞能够在感染后良好地保持着长期免疫反应,对以后病毒入侵产生快速而强健的防御反应。

四、免疫治疗带来的新机会病毒免疫治疗是必须到达的一个领域。

这类治疗的目的是将患者免疫系统所需的免责额外信号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到足够的水平,使基于免疫反应的病毒活动管理得以施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3-6
特异性病毒免疫
1. 特异性体液抗病毒免疫:病毒特异 性抗体的主要作用在于预防病毒的 再次感染以及防止病毒扩散。如果 在病毒进入机体的部位有足够的中 和抗体(如粘膜部位的IgA),病 毒感染在此阶段就能被阻断。如果 病毒进入了体内,血清中的特异性 抗病毒IgG也能组织病毒的扩散。 2. 特异性细胞抗病毒免疫:尽管病毒 感染时体内CD4+T细胞反应的程 度CD8+T细胞弱,但两者在体内 的生物学过程很相似,都经历三个 阶段:活化和增殖期(感染的第一 期),死亡期(病毒清除后的第二 期),免疫记忆期(可维持较长时 期)。
2015-3-6
免疫细胞的分化
2015-3-6
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是免疫球蛋白IgG抗体(富含脯氨酸的多肽 (PRP)占22%,乳清蛋白、溶菌酶……等物质),抗病 毒、细菌,中和毒素,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达到肠道 内的菌群平衡,从而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免疫细胞发挥抗病毒免疫的分子基础是其表达的多种膜表 面分子包括各类受体,MHC分子,粘附分子等,以及分 泌的多种可溶性分子包括抗体,补体以及细胞因子等。随 着研究的深入,已经发现了更多的免疫分子参与了机体的 抗病毒免疫过程。
2015-3-6
参与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的细胞
(2)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在机体防御 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 作用,但有时也介导了某些病 毒在体内的扩散,因为巨噬细 胞能携带病毒至机体的各个部 位(包括大脑)。有趣的是随 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抗病毒 能力也增强,这与巨噬细胞的 抗病毒功能的增强有密切关系, 如从低龄鼠体内分离的巨噬细 胞较从曾感染过多种病毒的高 龄鼠体内分离的巨噬细胞对病 毒更易感,从脐带血分离的人 巨噬细胞也较成年人巨噬细胞 对于病毒(HIV)更易感。
2015-3-6
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 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 以及禽类的腔上囊。外周 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 脏,扁桃体和一些广泛分 布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与 皮肤相关淋巴组织等,是 淋巴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 定居的场所,成熟的免疫 细胞就在这里执行其免疫 应答功能。
2015-3-6
2.在非特异抗病毒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的分子
(1)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重要的抗病毒分子,不同的细胞因子的功能和 作用机制均不同。多种细胞如单核细胞,NK细胞,病毒感染或活化 的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均能产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多种细胞因 子,包括IFN-α,IFN-β,IFN-γ,TNF,IL-12,IL-1α,IL-1β,IL-6, IL-10,IL-15,IGIF,TGF-β等,这些细胞因子多在病毒感染的早 期产生,参与了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过程。病毒之所以能诱导机体产 生这些细胞因子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因为病毒本身拥有与宿主 不同的特殊的化学结构成分。 (2)趋化因子: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吸引免疫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小分子 蛋白质,病毒等病源微生物进入组织后能通过趋化因子促使吞噬细胞 向病原体入侵部位或炎症部位运动。
2015-3-6
(二)特异性病毒免疫
• 在抗原特异性抗病毒免疫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抗体和T细胞。抗 体能识别游离的病毒和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中和病毒,也能通过补体 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或ADCC效应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此过程中, 识别的主要病毒蛋白是表面糖蛋白或外壳蛋白。 • T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与抗体单独识别病毒蛋白不同,它需要同时识别 病毒抗原和MHC分子,抗原特异性TCR能识别与MHC分子结合的病 毒抗原肽,但却不能识别游离的病毒,这就使其作用局限于只能杀伤 病毒感染的细胞。 • 抗体和T细胞在体内发挥着不同的抗病毒功能:抗体能清除游离的病 毒而T细胞则可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
7
第一节 抗病毒免疫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基本过程 二.病毒感染的过程和免疫学特征 三.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机制 1.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2.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3.抗病毒免疫调节 4.抗病毒免疫记忆
1.免 疫 系 统 的 组 成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人及动物体内行 使抗微生物和病毒免疫功能的生理结构,是由生 物体长期进化发展生成的,由免疫器官,免疫细 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染可同时诱导T细胞和B细胞记忆。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 差异。抗病毒B细胞免疫记忆表现为即使感染已经清楚,仍能持续产 生抗体。感染病毒后或接种病毒疫苗后抗体的产生可持续数十年。相 反,T细胞介导的抗病毒免疫效应阶段持续的时间很短(尽数周), 抗病毒T细胞免疫记忆依赖于记忆T细胞的产生。 1. T细胞记忆:机体再次接触病毒时出现T细胞的加速反应是因为体内存 在一定数量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来源的记忆T细胞,这些细胞表达高水 平粘附分子,能有效地与抗原提呈细胞结合,也有利于这些细胞在体 内的循环及其归巢。 2. B细胞记忆:病毒感染诱导机体所产生的记忆B细胞不仅能在体内存活 多年,而且能在体内数十年内不断产生抗体。虽然随着时间的迁移血 清内抗体的水平不断降低,但有的抗体在感染或免疫后25~50年仍能 被检测到。
2015-3-6
三.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机制
• 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可分为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和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两 类,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前文 所介绍的机体的一些生理屏障, 吞噬细胞,NK细胞以及组织和 体液中的抗病毒因子构成;特 异性免疫则是个体出生后,在 生活过程中感染病毒或接种疫 苗而获得的免疫力。这两种抗 病毒免疫分别在病毒感染的不 同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015-3-6
(三)抗病毒免疫调节
• 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 细胞之间,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之间以及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调解网络,使免疫应答 维持合适的强度以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器官和组织内有神经 纤维的分布,神经系统可据此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还能产 生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于免疫系统。 1. 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已知IFN-α/β对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 异性免疫均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作用之一在于诱导NK细胞的杀伤 活从而对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产生影响;还能通过增强抗原通过 MHC1类途径的加工处理和提成,而促进CD8+T细胞反应。 2. NK细胞反应的负向调节作用:与已知的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 能够活化巨噬细胞相反,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应答反应可通过多种途径 对于NK细胞产生负向调节作用。
2.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基本过程
• 广义的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 性免疫应答,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排除异己的物质,维持机体自 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 非特异性免疫由机体的生理屏障,吞噬细胞,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 物因子组成。人体的生理屏障包括皮肤及粘膜屏障,血-脑脊液屏障, 胎盘屏障,血眼屏障等。 • 免疫应答通常指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发生应答 并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以及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与与相应的抗 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销毁抗原的全过程。免疫应答分为三个阶段:一 是感应阶段(inductive stage),是指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细胞识别, 加工和传递抗原信息的阶段;其次是增值和分化阶段(proliferative and differentiative stage),指免疫活性细胞相互作用,分化增值和 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阶段。最后是效应阶段(effective stage), 即指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分布到抗原所在部位与相 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销毁抗原的阶段。
2015-3-6
AIDS Virus
2015-3-6
Ebola viru
2015-3-6
Hantavirus
2015-3-6
肝炎病毒
2015-3-6
目录CONTENTS
第一节 抗病毒免疫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病毒感染的过程和免疫学特征 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机制 第二节 病毒免疫逃逸的机制 限制病毒基因的表达 感染免疫特赦部位 逃避抗体的识别 逃避T细胞的识别 抑制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 阻碍抗原提呈 干扰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作用 免疫耐受
第 十 章
病 毒 免 疫
导师:侯喜林教授 王嵩 薛洋洋
病 毒 免 疫
• 现代免疫学(Immunology)认为,机体识别自我(self)和非我(nonself) 的物质,通过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以排除非我,维持自身稳 定性的生物学功能即为免疫。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免疫应答反应,承 担着三大基本功能:免疫防护,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 近年来抗病毒免疫又引起了免疫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成为新的 研究热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尽管已经消灭了天花且即将消灭脊髓灰质 炎等病毒,但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仍然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另一方面,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又出现了几种对人类具有极大危害 的新的病毒(HIV),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以及汉坦病毒(Hantavirus) 等,尤其是艾滋病病毒和肝炎病毒等的流行以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 的危害。抗病毒免疫研究不仅有助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还可为研究新的抗病毒疫苗提供试验和理论依据。
2015-3-6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还 包括禽类的腔上囊。
2015-3-6
免疫细胞
• 从功能角度来看,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在免疫细胞和免疫分 子协同作用下完成的。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 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immunocyte)根据其功能可分为淋 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以及粒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三类。
2015-3-6
1.参与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的细胞
(1)NK细胞:NK细胞体积较大,胞 浆富含嗜苯胺蓝颗粒,故又称 为大颗粒淋巴细胞。NK细胞表 达的CD56和CD16是其特征性 的表面标志。作为一种淋巴细 胞,NK细胞因其对于某些敏感 的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活 性而被发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