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ppt

合集下载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病毒是造成人类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免疫系统则是人体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然而,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将从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出发,探讨病毒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干扰。

一、病毒如何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1.病毒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病毒入侵人体后,会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标记。

CD8+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则会释放细胞毒素来攻击被标记的病毒,同时CD4+T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然而,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

例如,艾滋病病毒可以抑制CD4+T细胞的功能,导致其无法分泌足够的细胞因子,从而降低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效果。

流感病毒则可以干扰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抑制其释放细胞毒素,从而减弱免疫细胞对病毒的攻击。

2.病毒通过模拟机体自身分子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机体免疫系统有一种叫做“自我不同体”识别的机制,即通过识别自身分子和非自身分子的差异来攻击入侵的病原体。

然而,某些病毒可以模拟机体自身分子的结构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例如,乙型肝炎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可以模拟机体的细胞膜,使免疫细胞无法区分它们与机体自身分子的差异,从而避免被攻击。

3.病毒通过抑制干扰素的产生来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干扰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内的蛋白质,可以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同时也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病毒感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然而,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抑制干扰素的产生来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

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就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抑制干扰素的产生,从而降低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二、如何应对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1.加强日常预防病毒是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污染物品等途径传播的。

因此,加强日常预防措施是预防病毒感染和干扰免疫系统的重要手段。

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与治疗

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与治疗

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与治疗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它们依靠人体细胞生长和繁殖。

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免疫系统损伤。

病毒可以引起多种疾病,例如感冒、流感、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这些疾病不仅会导致身体不适,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针对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和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病毒感染会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破坏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用来对抗病毒。

但是有些病毒不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所以免疫系统无法及时对抗它们。

此外,病毒感染还会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导致炎症反应加重。

二、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的表现1. 发热。

病毒感染会引起发热,因为免疫系统为了对抗病毒而产生发热反应。

2. 免疫系统的抑制。

病毒感染会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得身体容易感染其他细菌或病毒。

3. 消耗能量。

病毒感染会导致身体消耗能量,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4. 呼吸系统症状。

病毒感染会引起呼吸系统症状,例如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

5. 消化系统症状。

病毒感染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引起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法1. 抗病毒药物。

针对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肝、丙肝等,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 免疫增强剂。

免疫增强剂可以帮助免疫系统恢复正常功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3. 支持性治疗。

病毒感染导致身体虚弱,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包括鼓励多休息、多喝水、吃健康的食物等。

4. 中药治疗。

中药可以帮助改善身体的免疫系统,如枸杞子、黄芪、人参等。

四、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1. 注重个人卫生。

定期洗手、不随地吐痰、避免接触病毒源等,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感染的发生。

2. 注意饮食健康。

均衡饮食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预防病毒感染的发生。

3. 外出时佩戴口罩。

在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上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感染的发生。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它能够引发多种疾病。

免疫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能够识别并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病毒感染的过程病毒进入人体后,会侵入人体细胞并感染细胞。

病毒能感染哪些细胞,主要取决于其表面的蛋白质,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临床症状。

感染细胞后,病毒会利用细胞内的生物合成机制制造新的病毒颗粒,并释放到细胞外。

这个过程被称为病毒增殖。

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反应,试图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这个过程包括两种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发挥作用。

B细胞能够制造抗体,这些抗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病毒,然后将其中和。

当B细胞识别并结合病毒时,它们会开始增殖,并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效应B细胞是一种能够制造抗体的细胞,而记忆B细胞则会留存在体内,以备下一次感染。

细胞免疫则由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发挥作用。

当病毒感染细胞时,病毒RNA会被细胞的MHC分子呈递出来,T细胞就可以通过它特异性地识别病毒和感染细胞。

一些T细胞会变成效应T细胞,它们能够分泌细胞因子,刺激其他T细胞和B细胞增殖,从而引起细胞免疫反应。

自然杀伤细胞则是对于病毒感染的细胞进行杀伤的一类淋巴细胞。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病毒感染不仅会引起免疫反应,同时也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一方面,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

例如,病毒可改变自身表面蛋白质,使得抗体无法识别并结合病毒;或者病毒转化细胞的MHC分子,使得T细胞无法识别病毒和感染细胞。

另一方面,病毒感染也会引起免疫紊乱。

例如,它可以促使免疫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导致组织损伤;或者导致细胞免疫过度激活,引起自身攻击的情况。

病毒与免疫治疗了解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探索病毒感染治疗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已经开发出来,利用它们可直接制造或干扰病毒感染,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免疫反应。

dd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dd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021/1/7
3 IFN的种类 由人类细胞产生的IFN,按其抗原性分成3类
IFNα 由白细胞产生 IFNβ 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IFNγ 由T淋巴细胞产生 IFNα和IFNβ又称为Ⅰ型IFN, IFNγ又称为Ⅱ型或免疫IFN,是一种细胞 因子
2021/1/7
4 IFN 诱生的机理 病毒以及PolyI∶C 以及细 菌的内毒素均具有诱生Ⅰ型IFN的作用
一、干扰素与NK细胞 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中除与其他微生物相同 的机制外,干扰素与自然杀伤细胞占有突出的地 位,机体对病毒入侵的最早的应答是诱生干扰素 以及出现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
2021/1/7
(一)干扰素
1 定义 IFN是由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诱使 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
2 IFN的性质与作用 IFN分子量小,—20℃保存时间较长,56℃ 可可被灭活,可被蛋白水解酶破坏 * 具有广抗病毒活性谱 * 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生长) * 免疫调节作用
2021/1/7
①分离病毒对诊治病人有指导性意义,尤 其病程较长者;
②发现第1例新的病毒或对已被消灭的病 毒性疾病 (如天花)怀疑“死灰复燃”时;
③为鉴别临床上具有相同症状的疾病,以 明确何种病毒感染;④监测所用的源自毒活疫苗,及时发现回复 毒力的变异株等
2021/1/7
在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中最,敏感的而 而特异的是鸡胚接种,,并用血凝和血凝抑 制试验以 确定病毒。此外,细胞培养也可应 用, 接种动物分离培养的方法目前很少应用, 但狂犬病毒及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中 还需应用动物接种,并结合用特异抗体作中 和试验或作免疫荧光染色以鉴定病毒种类
2021/1/7
2 细胞免疫在某些病毒感染的恢复上起着重 要作用。但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 (CTL) 可以同 时损伤受病毒感染而出现膜新抗原的靶细胞。病 毒蛋白亦可因与宿主细胞的某些蛋白间存在共同 抗原性而导致自身免疫应答。对近700种DNA病毒 和RNA病毒的病毒蛋白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和用 单克隆抗体分析,发现4%与宿主组织蛋白有共同 的抗原决定簇

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PPT课件

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PPT课件

致病性
病毒的致病性与它的传播能力和对宿主的伤 害程度有关,而病毒变异可能增强或减弱其
致病性。
04
病毒防治与疫苗 研制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应用
作用机制
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或 干扰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 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或杀灭病 毒的目的。
应用范围
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由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艾滋 病、乙型肝炎、流感等。
病毒进化的方向和趋势
变异的速度
病毒的变异速度非常快,这使得病毒的进化趋势难 以预测。
适应宿主环境
病毒会不断适应宿主环境,以更好地生存和繁殖。 这种适应性的进化趋势可以导致病毒的传播方式和 致病性发生变化。
病毒变异对致病性的影响
病毒变异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这些突 变可能会影响病毒的特性,包括其致病性。
病毒感染后,病毒在寄主 细胞内复制,最终导致寄 主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 病毒粒子
02
传播方式
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 接触等方式传播,进入新 的寄主细胞,继续感染和 复制
03
预防措施
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采 取有效措施,如戴口罩、 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等, 预防病毒传播
02 病毒致病的机制
病毒对人体的免疫反应的影响
免疫系统破坏
病毒通过破坏人体免疫系统,降低人体抵抗力,使 人体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免疫应答调节
病毒能调节人体免疫应答,使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 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病毒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细胞膜融合
病毒的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将 病毒的基因组释放到细胞质中。
基因组复制
病毒的基因组在细胞核或细胞 质中复制,产生新的病毒基因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可以感染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引发各种疾病。

而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一种防御机制,可以识别并抵御入侵的病原体。

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病毒是如何感染人体的。

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它会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复制自身。

这个过程中,病毒会释放出一些蛋白质和其他分子,这些分子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免疫细胞来抵御病毒的入侵。

然而,病毒也有一些策略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例如,一些病毒可以通过改变它们的表面蛋白来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

此外,一些病毒还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减弱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

这些策略使得病毒能够更好地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继续感染宿主细胞。

为了更好地理解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发现,免疫系统中的一些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对于病毒的感染和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细胞,它可以识别并杀死感染了病毒的细胞。

研究发现,一些病毒可以通过干扰T细胞的功能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如何增强T细胞的功能,以提高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此外,科学家们还研究了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免疫系统其他方面的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以导致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

虽然这些反应有助于抵御病毒的入侵,但长时间的激活和炎症反应也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平衡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以减少对人体的损害。

除了研究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家们还在努力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来应对病毒感染。

例如,他们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改变宿主细胞,使其对病毒感染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此外,他们还在研究如何利用病毒本身来治疗疾病。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个性化接种策略
基于基因检测和免疫反应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接种方案,提高疫苗 接种效果。
联合疫苗接种
通过同时接种多种疫苗,减少接种次数,提高接种覆盖率。
05 抗病毒药物与治疗
抗病毒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核苷类似物
非核苷类似物
通过抑制病毒DNA或RNA的合成来阻止病 毒复制,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
作用于病毒复制所需的酶,如蛋白酶、逆 转录酶等,如奈韦拉平、利托那韦等。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病毒的感染机制 • 人体免疫系统 • 病毒感染与免疫反应 • 疫苗与免疫预防 • 抗病毒药物与治疗
01 病毒的感染机制
病毒的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
病毒通过飞沫、气溶胶 等形式在空气中传播, 如流感病毒、SARS病毒
等。
接触传播
病毒通过接触口、鼻、 眼等黏膜或破损皮肤进 入人体,如HIV病毒、
联合用药和多靶点治疗是未来 抗病毒治疗的发展方向,以提 高治疗效果并降低耐药性。
疫苗和免疫疗法也是抗病毒治 疗的重要手段,需要加强研究
和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接种方式
多数疫苗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接 种,部分疫苗可以口服或鼻喷。
接种时间
根据宝宝的年龄和疫苗种类,按照 医生建议的时间进行接种。
接种后注意事项
观察宝宝是否有异常反应,如发热、 红肿等,及时就医。
疫苗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新型疫苗研发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新型疫苗如mRNA疫苗等正在研发中,有 望为未来的传染病防控提供更多选择。
更强。
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御功能
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 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 毒等,以保护人体不受感 染。

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应答机制

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应答机制

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应答机制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遇到,特别是在疫情爆发的情况下更加需要重视。

病毒感染对我们的身体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我们需要及时防范和治疗。

在防范和治疗的过程中,了解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应答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病毒感染是由病毒在我们体内产生的一种感染疾病,它具有直接侵袭性和间接侵袭性两种方式。

直接侵袭性就是指病毒通过直接感染细胞使细胞受到感染,间接侵袭性则是指病毒通过外部途径(如饮食、呼吸等)进入机体后,通过病毒的生长和繁殖使机体感染。

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包括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先天免疫系统是指我们身体本身自带的对病毒感染的抵御机制,主要包括皮肤和黏膜等保护屏障,以及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炎症细胞等免疫细胞。

这些免疫细胞能够通过吞噬和分解病毒,以及产生一些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物质来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感染。

获得性免疫系统则是指我们通过接触到一些病毒之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抗体来对抗病毒,从而形成一种免疫力。

这种免疫力对病毒具有非常强的保护作用,可以阻止病毒的再次感染,同时还可以清除已有的病毒。

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

比如,病毒对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会引发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以及不同的信号传导分子,进而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同时,病毒感染还会促进机体产生多种免疫细胞和化学物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以及激活和调节呼吸系统的免疫细胞。

这些免疫细胞和分子在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病毒感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威胁,需要我们及时防范和治疗。

在防范和治疗的过程中,了解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应答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同时还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在发现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就医,以免疾病加重或者伤害到身体。

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防范病毒感染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9/30
(一) 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受病毒感染后,机体即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按其作用可分为中和性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及血凝抑制抗体等。这些抗体主要是IgG、IgM和 IgA。NTAb能消除病毒的感染性,是唯一具有保 护作用的抗体。CFAb、HIAb一般没有保护作用, 可用于血清学诊断
2020/9/30
三 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 近年来,观 察到许多病毒感染可引起暂时性免疫抑制。如 麻疹病毒、风疹病毒、CMV等感染,急性期和 恢复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和促 有丝分裂原 (PHA、ConA) 的反应减弱。同时 ,对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也出现转阴的情况,一 般可持续1-2个月,以后逐渐恢复
2 IFN的性质与作用 IFN分子量小,—20℃保存时间较长,56℃ 可可被灭活,可被蛋白水解酶破坏 * 具有广抗病毒活性谱 * 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生长) * 免疫调节作用
2020/9/30
3 IFN的种类 由人类细胞产生的IFN,按其抗原性分成3类
IFNα 由白细胞产生 IFNβ 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IFNγ 由T淋巴细胞产生 IFNα和IFNβ又称为Ⅰ型IFN, IFNγ又称为Ⅱ型或免疫IFN,是一种细胞 因子
2020/9/30
病毒感染所致的免疫抑制,可能成为 某些病毒性疾病持续和加重的部分原因。 免疫抑制也可能激活体内潜伏的病毒或促 进某些肿瘤的生长,使疾病进程复杂化
2020/9/30
2.病毒感染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 已发 现引起AIDS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对辅助性T 细胞(CD4+)具有强亲和性和杀伤性。因而在感染 者出现CD4+细胞减少,CD8+细胞数相对增多,两 种细胞比值倒置的现象。由于辅助性T细胞数量 减少,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合并条件致病性 微生物(真菌、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卡氏肺囊 虫)感染,或并发肿瘤 (如Kaposi肉瘤),成为 AIDS死亡率极高的原因
2020/9/30
4 IFN 诱生的机理 病毒以及PolyI∶C 以及细 菌的内毒素均具有诱生Ⅰ型IFN的作用
IFN 的诱生受基因控制。 在正常情况下,存 在于细胞核内的IFN结构基因处于抑制状态,不产 生IFN。这种抑制状态是由基因系统中的调节基因 通过产生IFN结构基因抑制蛋白来实现的。它抑制 了操纵基因的作用,因而结构基因就处于抑制状 态。当IFN诱生剂进入细胞后,即与抑制蛋白相结 合而使其失去抑制作用,因而操纵基因和结构基 因的功能就被活化,指导IFN的合成
( 3 ) IgA 呼 吸 道 和 消 化 道 粘 膜 产 生 的 分 泌 型 IgA (sIgA) ,可在局部发挥抗病毒作用
2020/9/30
3.抗体对靶细胞的作用
(1) 对靶细胞的伤害 抗体除可中和游离状 态的病毒外,对于表面有病毒编码抗原的靶细 胞也具有促进溶解 (有补体参加) 和促进吞噬 (调理) 的作用。如果靶细胞内的病毒尚未装 配成熟,则随靶细胞的被溶解、吞噬,病毒也
2020/9/30
5.IFN抗病毒的作用机理
IFN不能直接抗病毒而是作用宿主细胞产生抗
病毒蛋白。α/β 细胞受体
经信号传导
一系列过程 合成数种抗病毒蛋白包括分别从降解mRNA、
抑制病毒蛋白质的翻译等方面发挥抗病毒作用
α/β 活化巨噬细胞、NK细胞,促进杀伤性T
2020/9/30
2.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免疫球蛋白(Ig)
(1)IgG 约占Ig的35%,是主要的NTAb,又是唯一 可通过胎盘的Ig。一般生后6个月以内的婴儿,因体内 保留有母亲通过胎盘传给的IgG,这一期间很少患病毒 性传染病
(2)IgM 分子量大,是多聚体Ig,出现于病毒感染 或疫苗接种的早期,有中和作用但不如IgG强。因其出 现于机体感染早期,并且消失较快,故检出特异性IgM ,可做为在近期已发生感染的标志,若从新生儿脐带血 中检出特异性IgM,可做为胎内病毒感染的证据
2020/9/30
3.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毒感 染可能使正常情况下隐蔽在细胞内的一些抗原 暴露或释放出来;病毒抗原也可能与机体细胞 结合,改变细胞表面结构成为“非已物质”, 这些细胞可成为靶细胞而受到免疫细胞和免疫 因子的作用,从而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2020/9/30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宿主的抗病毒免疫,由天然非特异性免疫及 获得的不可分割特异性免疫组成,两者协同作用
一、干扰素与NK细胞 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中除与其他微生物相同 的机制外,干扰素与自然杀伤细胞占有突出的地 位,机体对病毒入侵的最早的应答是诱生干扰素 以及出现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
2020/9/30
(一)干扰素
1 定义 IFN是由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诱使 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
细胞的作用
Γ干扰素还可促进巨噬细胞FC受体的表达,
诱导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
与抗原的加工、提呈等发挥抗病毒作用
2020/9/30
2020/9/30
二、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病毒的各种结构蛋白以及少数DNA多聚酶抗 原性强,感染后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 答。中和抗体可中和游离的病毒体,主要对再 次侵入的病毒有预防作用。抗体也可与病毒感 染的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在补体或抗体依赖性 杀伤细胞(ADCC)参与下发挥杀伤病毒感染的 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的杀伤性T细胞(CTL) 通过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清除病毒后是机 体恢复健康的主要机制。活化的T细胞所分泌的 多种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TNF等也对清除病 毒有利
1.NTAb的作用机理 NTAb是针对病毒表面抗 原的抗体。它与病毒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结合, 使病毒失去吸附和穿入的能力,但不能直接灭 活病毒。若NTAb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有利于吞 噬细胞的吞噬清除。NTAb在受感染的机体内可 中和血流中游离的病毒,从而制止其进入靶器 官,对于可引起病毒血症的病毒,有防止扩散 的作用。由于NTAb不能透过细胞膜,对已进入 细胞的病毒,难以发挥中和作用。NTAb的抗病 毒作用,主要是预防感染的发生及蔓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