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活力分析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
活力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活力城市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何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既能够创造繁荣的经济发展,又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活力城市的建设目标。
一、活力城市的理论城市活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活力城市理论的核心是“人、地、物、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共生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其中,“人”是城市的核心,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休闲、文化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在实现活力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是活力城市的基础,但是过度增长也会引发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因此,城市规模的控制应当紧密结合人口变化和城市功能需求的变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2. 城市空间的设计:城市设计应该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提供功能区域布局和空间组织方案,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需要。
同时,注重营造美丽、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3. 经济与发展:活力城市的经济发展应注重创新发展,营造优质的创新生态环境,吸引人才和企业来到城市,创造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4. 文化与价值:活力城市的文化基础是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因素。
城市应推行文化品牌战略,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营造激发全民文化创新创造力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5. 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环境和生态的优化是活力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
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可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绿色能源、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等措施来实现。
二、活力城市的实践活力城市的理论为城市规划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落地实现活力城市呢?1. 提高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品质是活力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城市应注重空间环境的度量和评估,开创城市“一公里商业圈、五分钟人居圈”的城市设计模式,注重建筑形态和风貌的保护等,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活力空间的建筑设计与实践

活力空间的建筑设计与实践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各大城市的人口纷纷涌入中心区域,导致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的有限土地资源,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开始重视小型、高效、多功能的活力空间。
活力空间是一种具有高边际效益的建筑形式,可以减少通勤时间、促进社交活动和提高生活品质。
活力空间建筑设计的原则活力空间的设计理念是创造高度可用性和可访问性的小型建筑,最大程度地为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体验。
活力空间建筑的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多样性:活力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多种使用功能,例如办公、商业、餐饮、娱乐等。
同时,还需考虑空间利用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以适应不同的个人和团体需要。
2. 可持续发展:活力空间的建筑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
3. 自然照明和通风:活力空间应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减少建筑物的使用能源消耗。
4. 社交空间:活力空间建筑还应该包括社交空间的设计,以召唤群体互动,增加活力。
5. 互动性:活力空间的设计应该鼓励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打造社区氛围。
活力空间的实践案例1. 清华同方软件园:这个软件园是一个面积约50万平方米的大型活力空间,其中包括多个办公楼、咖啡厅、餐厅和商店等。
这里还有开放式庭院,可以举办户外活动,以及园区内部的各种小型绿地。
2. 21克创意园区:21克创意园区是一个坐落于北京的小型活力空间,主要面向创新型公司。
它提供了办公室、娱乐设施和餐厅等,为使用者打造一个充满创造力和互动的工作环境。
3. 三里屯太古里:三里屯太古里是一个高端商业区,包括购物中心、咖啡厅、餐厅和娱乐设施。
它还有室内中庭和户外公共广场等多个区域,提供了一个繁荣的社交环境。
活力空间的未来活力空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未来,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活力空间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
活力空间建筑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同时还需更加注重空间的定制化和人性化。
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与设计研究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与设计研究分析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公共空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城市形象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交往、增强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是社交互动的平台。
在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结识新朋友,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无论是在街头绿地散步,还是在游乐场玩耍,人们都能够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放松身心,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愉悦。
再者,城市公共空间还具有文化传承和展示的功能。
它可以通过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让居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
此外,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园、绿化带等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调节微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为居民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然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至关重要。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行为习惯。
比如,在步行道的设计上,要保证足够的宽度和舒适性,方便行人通行;在座椅的设置上,要考虑到人的休息需求,合理布局,并且要具备良好的遮阳避雨功能。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注重可达性。
要确保各个年龄段和不同身体状况的人都能够方便地到达和使用公共空间。
这就需要合理规划交通流线,设置无障碍设施,让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全体居民共享的场所。
另外,设计的多样性也是关键。
不同的区域和人群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多样化。
比如,在商业区可以设置更多的休闲广场和露天咖啡座,以满足人们购物之余的休息和交流需求;在居民区则可以增加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器材,方便居民进行日常的锻炼和娱乐活动。
城市的活力营造

香港的一趟行走,之前对于城市思考的种种,在“城市设计美学”课程结束的论文考察作业中终于以这么一篇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论文作结,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自己走过的城市,有爱也有恨,理想中的城市是怎么一个样子?我可以想象,但无法营造,也无法想象未来城市的样子。
我喜欢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活力与可亲的城市——文章很长,很枯燥,不过,还是希望有人能够喜欢。
城市的活力营造作者:有栖【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平庸与乏味、同质与均一的城市空间,试图归纳影响城市空间活力的因素。
探讨这些因素对提升城市空间活力的重要性以及空间活力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分析在这些因素营造下的实际案例对城市空间带来的影响,城市居民在对此空间所持的态度。
最后总结出营造城市空间活力的一般思路。
【关键词】城市空间,活力,案例分析一.当前城市空间的发展现状1.城市空间与城市活力的释义城市空间在本文中是指为容纳某些活动而特意或不自觉形成的,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并且是易于进入的空间。
城市空间不仅包括城市公共空间,还包括城市空置空间。
具体为街道空间、公园、广场、海滩、河流绿地、公共场馆、居住区户外场地、废弃的旧建筑场所等。
城市空间是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休息、交往和娱乐的场所。
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
它涵括了凯文·林奇与简·雅各布斯对城市活力的定义。
城市空间的活力最终追求的是营造出一个充满趣味性与丰富性的空间场所,使得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满足。
2.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当前城市的活力空间不足,无法满足各年龄层的人们对各自不同空间的需要。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对于一个青年乐队,常常无法找到一块练习与展示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一群自行车爱好者,无法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场地;对于一个喜欢闵想的人,无法找到一片安谧的空间;对于一群三五知己,无法找到一片谈天说地而无人打扰的聊天空间……城市空间的街道、公园、广场等同质和均一性严重,缺少个性,空间尺度脱离“人体尺度”而显得空旷,缺乏人性化设计,使人不“易”进入。
空间活力场分析报告

空间活力场分析报告一、引言空间活力场是指城市或地区内具有活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的活动集聚区域。
它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对于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报告通过对某城市的空间活力场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该城市的活力集聚区域、活动类型以及吸引力因素,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活力集聚区域1. 市中心商务区: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市中心商务区集聚了大量的商业、金融和办公活动。
高楼大厦、商务中心和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林立,形成了商务活力的中心。
2. 创新科技园区:该城市拥有多个科技园区,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和孵化器。
这些园区以其良好的科研环境、创新氛围和高新技术产业链配套设施,吸引了众多创新型企业入驻,为城市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动力。
3. 文化艺术区:该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多个文化艺术区。
这些区域内有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和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设施,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
4. 创业孵化区:城市内设有多个创业孵化区,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和孵化服务。
这些区域集聚了大量的创业者和投资者,成为创业文化的孵化基地。
三、活动类型1. 商业活动:包括零售、餐饮、娱乐和金融等领域的活动。
商业活动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人流和资金流的主要方式。
2. 科技创新活动:包括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技术交流和创新孵化等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 文化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展览、演出、文化交流等活动。
文化艺术活动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增加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方式。
4. 创业创新活动:包括创业者的创业、投资和创新项目的孵化等活动。
创业创新活动是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四、吸引力因素1. 城市交通便利性:良好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出行方式是吸引人流和活动集聚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商务活动、科技交流还是文化艺术活动,都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
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以成贤街—碑亭巷—延龄巷为例

基本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利用越发紧张,尤其是对于老旧住区而言, 其公共空间的优化与改造成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本 次演示以南京成贤街102号住区的立体绿化为例,探讨宜居视角下老旧住区公共 空间的生态优化设计。
一、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立体绿化 的意义
立体绿化是一种将地面空间向垂直方向拓展的绿化形式,其意义在于改善老 旧住区的生态环境,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首先,立体绿化能够降 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住宅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其次,立体绿化能够提高住宅区 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最后,立体绿化能够改善城市景观,提升住宅区的 品质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评估吉庆街空间活力的现状,分析影响空间活力的因素,并提出 改进建议。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调查,收集吉庆街的历史、文化、经济和 空间活力等相关资料。其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最 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升吉庆街空间活力的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吉庆街空间活力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 些问题。首先,街道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导致空间资源浪费。其次,街道设施 老旧,缺乏更新和维护,影响了空间品质。最后,街道的视觉形象也需要进一步 提升。
2、公共空间绿化设计
在成贤街102号住区,公共空间的绿化设计也得到了重视。例如,在住区的 中心广场,设计了一座立体花坛,花坛中种植了各种季节性的花卉,使广场成为 住区居民的休闲交流空间。此外,住区的步行道两侧也种植了大量的绿植和花卉, 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
3、屋顶绿化设计
屋顶绿化是一种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顶部的绿化形式。在成贤街102号住区, 屋顶绿化的设计主要采用了草坪、花卉和小灌木等植物。这些植物在建筑物顶部 形成了一层绿色的覆盖层,不仅能够美化建筑物的外观,还能够起到隔热、保温 的作用。此外,屋顶绿化还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噪音污染,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和活化

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和活化现代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市空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公共空间的设计和活化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中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活化方法以及其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一、公共空间设计原则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集体的生活区域,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 多元化原则:公共空间应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包括年轻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各个群体。
设计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文化背景、生理需求和社交习惯,提供多元化的功能和服务。
2. 可持续性原则:公共空间设计应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包括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
例如,在公共广场中设置节能照明设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
3. 可访问性原则:公共空间应该对所有人开放,并提供无障碍设施,使得老年人、残障人士和儿童等群体能够便利地利用这些空间。
设计时要考虑到可通行性、无障碍设施以及便利性。
4. 安全性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注重安全性,避免可能的危险和隐患。
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设置监控设备、设计合理的疏散通道等。
5. 美观性原则:公共空间设计要考虑到整体的美观性,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使用艺术元素、绿化景观、合理的人行道等,打造宜人的空间氛围。
二、公共空间活化方法为了增加公共空间的活力和吸引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活化方法:1. 文化活动丰富: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览、手工市集等,吸引市民参与,丰富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
2. 开放性利用:将公共空间对外开放,鼓励市民使用和参与。
比如给予市民举办集会、演讲、舞蹈等活动的权限,激发市民的创造力和参与感。
3. 引入商业元素:在公共空间中引入商业设施,如咖啡馆、小吃摊位等,提供便利的服务。
同时,商业设施的设置也能增加公共空间的经济活力。
4. 绿化和景观提升:通过增加绿化、改善景观等手段,使公共空间更具吸引力和宜人性。
多种花草树木的植入以及合理的景观设计能够提升市民对公共空间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指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社交活动,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公园、广场、街道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交流互动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析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一、人性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以人为本,从人们的需求出发,为居民提供舒适宜居的环境。
首先,要注重绿化和景观的设计,为居民提供自然的环境和绿色的空间。
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植被的选择和布局,给人们提供休闲和户外活动的场所。
其次,要提供舒适的座椅、休息区和遮阳设施,让人们可以休息、放松和欣赏周围的环境。
此外,还应注重道路和停车场的布局,方便居民出行和停车。
人性化的设计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活力与创新:城市公共空间应注重活力和创新,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和文化体验。
首先,要注重公共空间的多功能性设计,使其适用于各类活动,如公园可以设置活动场地、运动设施和儿童游乐区,广场可以设置演出舞台和摆放艺术品的区域。
其次,要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如在公众区域设置艺术展览、标志性建筑和雕塑等。
此外,可以创新设计一些特色的公共空间,如露天剧场、夜市和街头艺术区,吸引人们的兴趣和参与。
活力与创新的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三、可持续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即在设计中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首先,要注重节能与环保的设计,如通过绿植的布局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其次,要注重公共交通与非机动交通的便利性,如设置自行车道和步行街,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和骑行出行,减少汽车的使用。
此外,还要注重社会公平和包容性,为不同群体的人们提供适宜的空间,如无障碍设施和儿童游乐区。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旨在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现有医院、超市,配备区级体育设施、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园、商业等形成综合 网 r 服务片区;商业金融片区:依托现有成熟商业业态,构建组团级商业金融中心, o 形成繁荣商业景象。
与交i通ty网 图 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图片来源:) 划 c 项目组运用了聚焦小组法,组成 10 个调研小组,进行了百份现场问卷及近 . 30 次深度访谈调研,调研对象中选取了文化程度和性别比例分布相对均衡,年 规 w 龄构成在 20-50 岁年龄段为主的居民,其中以家庭年收入以 5 万以下的中低收 市 ww 入者占总调查人数的 72%。 / 对该区域居民发放的百份问卷及现场访谈,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地方居民的需 城 / 求。公众认为,目前最需改善的是构建便捷的交通体系,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 : 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将机场二通道沿线建设成为以现代风格为主、尺度怡人的充 http 满活力的城市重要景观通道。(图 3)
p 可识别性
交 u 心理需求
归属感
与 ty 高 级 i 需求
划 .c 社交需求 规 w 居民生 市 ww 活需求
自豪感 教育培优、活动中心 娱乐、购物 公园绿地、广场 交通便捷 保健:医疗设施
/安全需求
步行安全
城 :/ 基 本 p需求
htt 生理需求
犯罪率低 市场、基本的商业服务, 如提供吃、穿、用等生活 用品的超市
素之一。分析结果也证实了在主要交通轴线周边地块,尤其是地铁站点周边,存
在较为明显的集聚优势。例如在姑嫂树路及发展大道沿线、幸福大道地铁站点及
发展大道地铁站点都分布了证券、银行、大型超市等商业设施。
居住区的引入也成为活力集聚的趋势。居住空间的注入,势必伴随着相应配
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及广场的建设也都结合居住空间
h 3.1 规划背景
随着城市的发展,武汉市机场二通道(唐家墩路、姑嫂树路及姑李路)成为 市内通向天河机场五大通道之一的重要城市道路,该区域也是武汉城市总体规划 中确定的塔子湖组团中心,应起到服务于杨汊湖和塔子湖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的作 用。而由于区位远离城市中心,发展又受历史遗留问题所限制,其周边地区一直 是从城市中心到郊区的过渡区。该区域在 80 年代改革开放前基本属于农村地区, 90 年代武汉市工厂企业的大规模退二进三致使一些工业企业落户于此,而在城
1
2.2 基于空间活力分析理论的城市设计研究 活力是人与其活动、生活场所相互交织,形成活动、生活多样性的过程。所 谓具有活力的空间就是指人们活动集聚区,这些物质的实体和空间丰富的表达了 特定的文化、历史,以及人们各种各样的活动。 城市设计学科的假设是“城市是可以被人所设计的,只有经过良好设计的城 市才有适居性(livability)”。城市设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塑造“适居性强”的城 市空间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操作计划。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城市设计的创作应是整 体的策划、通盘的考虑,其设计内容应是以人的行为需求为基础的活力空间设计。 2.2.1 群体性需求
图 3 区域急需改善因素列图
4
目前最需加强的活动功能是公园绿地功能以及儿童、青少年活动中心设施的 建设;休闲场所,绿地是最重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居民最喜欢的购物场所是超市, 也需要重点建设;同时,消费场所的步行系统最需要改善。(图 4、表 1)
网 org 图 4 区域所需功能列图
通 . 表 1 居民生活需求表
g 由于城市空间的服务对象为群体而非个人,因此,关注群体的行为特征与行 网 r 为需求非常关键。对公众行为规律的观察与归纳,针对于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进 o 行研究,对不同人群的收入阶层、生活习惯、心理特征与社会准则进行群体需求 通 . 的共性研究。另外还针对特定的活动、集会的关注进行与区域的历史、文化、习 p 俗相关的群体需求的个性研究。只有掌握了群体的活动特征,才能确定其对城市 交 yu 空间功能及布局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城市空间对公众活动的支持度与适应性。 与 t 2.2.2 便捷的交通 i 可达性是活力空间的使用前提。在这个层面上,对人行为需求的设计即为运 划 c 用合理的交通方式引导与组织人的活动,为城市空间中活动的发生提供可能。同 . 时,高效便捷的交通组织能够吸引更多的高品质土地开发和达到区域价值的提 规 w 升。 市 ww 2.2.3 24 小时活力 / 所谓 24 小时活力,就是保证城市空间全天候为人的活动提供支持,满足公 城 / 众各个时段的活动需求,在塑造城市活力的同时,求得社会公平。从时间维度上 : 考虑人的行为,是对行为活动发生与持续特征的研究。 ttp 3 以武汉市机场二通道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为例研究
g 发活动收益较差,地价也开始下降。但机场二通道的形成以及即将进行的城市轨 网 r 道交通将促进该区域的发展,地价模式将发生较大变化。同时,就局部地段而言, o 安全便利的交通设施、居住、商业、公园及其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具有互补性 通 . 使用功能聚集在一起,将使地价徒增。(图 1 )
市规划ww与w.交cityup 图1 活力要素集聚区与地价关系图 / 因此,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即为以提供高效的城市土地使 城 :/ 用为目标的城市空间开发组织模式成为本项目的首选。TOD 模式虽然更多的是对 p 城市土地开发与交通组织的指导,但归根结底还是以方便人的到达与使用为根本 t 目的,通过完善的公交系统方便人的快速到达,借助土地的混合开发为公众提供 ht 多元活力的城市功能。
基于空间活力分析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
——以武汉市机场二通道出城路段城市设计 熊贝妮
(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武汉 430014)
摘要 :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法和 GIS 空间分析法,对机场二通道周边居民需求 及城市活力空间集聚进行评价,希望为此方面的研究建立一个可以量化的普适性 评价方法,较好的实现 GIS 技术和城市设计方法的结合运用,更为科学和客观 的进行城市设计中城市空间集聚和优化发展研究分析。
间的带动)
交 u 控规指导文件的公园及广场
y 标志性节点区域
与 t 标识可塑性
通视走廊
划 ci 景深层次
规 w. 3.3.2 指标权重 w 城市活力集聚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因子除了交通、土地、场所等微观因素外, 市 w 还涉及到社会经济状况及经济发展政策等宏观因素,即有定量要素也有定性的要 / 素,要通过赋予因子权重进行统一量化,纳入统一评价体系,评价出区域最具活 城 :/ 力的集聚区。通过特尔菲测定法,并综合了相关交通系统、土地经济、城市空间 p 等多方面专家的经验和判断,最终确定因子权重赋值。(表 3)
良好的住宅
3.3 活力积聚区分析 3.3.1 指标体系建立
综合以上分析,并反复论证指标选择的综合性、代表性和易操作性,形成了 主要由交通可达性、土地可用性、人气聚集性、标识可塑性 4 个主因子 14 项子 因子构成的活力集聚区评价体系框架。(表 2)
5
表 2 活力集聚区评价指标体系
主因子
子因子
街道路网密度
城 / 2.1 空间活力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 p: 城市活力分析是广义的场所行为理论之一,是以建筑及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 t 为主体,借助于旁系学科,分析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历史,文化、人的活动等因素, ht 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1961 年,美国学者简·雅各布首次让人们意识到城市活力分析对于规划的 重要性。她以调查实证为手段,以美国一些大城市为对象进行剖析,发表了《美 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在雅氏看来,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人的活 动总是沿着线进行的,城市中街道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是城市中最富有活力 的“器官”,也是最主要的公共场所。因此,她认为现代城市更新改造的首要任务 是恢复街道和街区“多样性”的活力。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 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可以很好地指导城市空间设计。
人气聚集性
20
i 因素四
标识可塑性
10
规划 w.c 3.3.4 活力集聚结果分析 w 基于 GIS 生成的结果,结合研究区域现状,总结机场二通道区域活力集聚 市 w 区特征。 / 核心区段最适宜商业金融及公共服务业聚集。该区域的核心区即姑嫂树路西 城 / 侧以姑李路地铁站点为中心的姑李路核心商圈,潜力分析结果表明,此片区是最 : 有发展潜力、综合实力最强的核心区,最有可能成为区域活力最强的标识性城市 tp 商业综合区。这与现状发展条件也是相符。 ht 主要交通轴线的集聚效应也非常明显。交通因素是影响活力集聚区的重要因
htt 3.3.3 多因子叠加分析
通过将各类活力因素赋权重,多因子叠加分析,得到终极要素叠加分析图,
并划定本区域最具活力的片区。(图 5)
6
g 图 5 活力集聚区分析图
网 or 表 3 活力积聚区因子权重赋值
通 . 评价因子
因子权重(%)
交 up 因素一
交通可达性
40
y 因素二
土地可用性
30
与 t 因素三
配套布局。
3.4 布局优化
7
以打造景观优美的城市迎宾路,构建功能复合的活力综合组团中心为背景, 通过上述活力集聚潜力分析,提出 “一轴、两带、三中心、四片”的功能结构。
一轴--机场二通道发展轴,形成景观优美的都市迎宾景观路;两带--京 广铁路绿带、张公堤绿带,为空间聚集的都市片区提供大型带状绿带景观;三中 心--姑李路商务核心、幸福大道公服中心、发展大道金融中心,成为空间集聚、 区域性核心标识中心;四片--居住综合片区、商务办公片区、公共服务片区、 商业金融片区,形成功能集聚、混合发展的城市片区。(图 6、图 7)
3.2.2 对区域居民生活诉求的调研分析
3
根据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的人类的五种需 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笔者认为在 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更高 级的需求,我们需要创造具有场所精神、有特色、可识别、有文化内涵的人性化 公共空间。(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