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难点: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难点: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难点: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①流域广,支流多;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潮湿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修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才能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才能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才能下降。
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
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二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间隔,即为潜水面的坡度。
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
假设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那么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潜水与地表水的互相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断定。
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三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进步供水才能;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进步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难点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考地理复习指导栏目!。
高一地理长江洪水知识点

高一地理长江洪水知识点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由于长江流经华夏大地的长距离和广阔流域,常年降水丰富,地形起伏大的特点,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中的长江洪水知识点进行探讨,包括洪水形成原因、影响与应对措施。
一、洪水形成原因1.区域性降雨: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使其容易受到来自海洋和周边陆地的水汽供给,形成区域性连续降雨。
当出现大范围强降雨时,往往会造成河道内的水位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洪水。
2.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长江流域降水模式发生变化,出现降水集中和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增加。
降雨的不均匀性会增加河道水位波动,进而引起洪水。
3.山地地形和水土流失:长江流域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
当大范围的土地被破坏,植被覆盖减少时,容易导致降水径流增大,进而引发洪水。
二、洪水的影响1.生命财产的损失:长江洪水常常引发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损害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2.生态环境的破坏:洪水会冲垮河岸,摧毁河道生态系统,破坏陆地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植被减少等问题都会导致生态环境长期恢复。
3.经济发展的阻碍:洪水灾害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工业和交通等经济领域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洪水应对措施1. 提前预警机制:长江流域地区应建立完善的水文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洪水情况,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做好应对准备。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长江及其支流进行堤防加固、蓄洪区建设、水库建设等,以减轻洪水的洪峰冲击和洪水威力,保护沿岸居民和农田不受洪水侵袭。
3. 生态修复和保护: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减轻洪水造成的伤害。
4. 河道治理和管理:加强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河道治理和管理,航道疏浚、河道规划和水文监测的持续改进等,以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和抗洪能力。
总结:长江洪水是长江流域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高一地理洪水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洪水知识点归纳洪水是指河流、湖泊等水体由于过量降雨、融雪等原因而引起的水位上涨,泛滥冲毁堤坝、淹没河岸地带等现象。
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教学中的洪水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洪水的形成原因1. 多雨季节:大量的降雨为洪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多雨季节,洪水的发生频率更高。
2. 高位降雨:洪水往往与高位降雨有关,比如在山区或高原地区,由于地势的原因,降雨水流很快汇集,易造成洪水。
3. 融雪:在山地的高海拔地区,冬季的积雪往往在春季融化,形成大量的雪水,加上降雨,易引发山洪。
4. 河底地形:地形起伏不定的河流容易形成急流、瀑布等地形,这样洪水便会加剧。
5. 堤坝破裂:河流两岸设置的堤坝如果破裂,也会引发洪水。
二、洪水的危害与影响1. 人员伤亡:洪水往往伴随着土石流、滑坡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增加。
2. 城市内涝: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时,降雨过多时易造成城市内涝,对交通、生活等方面带来困扰。
3. 农田损失:洪水造成的淹水对农田产生重大影响,农作物收成减少,农民利益受损。
4. 生态环境破坏:洪水会冲毁河岸、岛屿,破坏沿岸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5. 经济损失:洪水对基础设施、房屋、桥梁等造成毁坏,给社会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三、洪水的防治措施1. 河道治理:通过河道的疏浚、加固河堤等措施,增加河流的容水量,减少洪水的危害。
2. 水库建设:建设水库调节河流径流量,缓解洪峰,降低洪水的危害。
3. 抗洪指挥系统的建立:建立健全抗洪指挥部门,及时指挥洪水防治工作,最大程度减少洪灾对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4. 加强灾害预警系统:完善洪水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通知居民,减少人员伤亡。
5. 社会宣传与教育:加强对公众的洪水防治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对洪水的防范意识。
四、洪水与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洪水灾害频发的趋势更加明显。
气候变化导致降雨模式发生改变,降雨过程更加剧烈,从而增加了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7章自然灾害课件

【名师提醒】 电子地图是GIS的一种应用产品,GIS是可以随时修 改和更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而电子地图只是把GIS的阶段性成果做成 供人们查询的产品。
深化整合 · 提素能
考点一 气象灾害
研析典题
归纳导学
1.洪涝
(1)洪涝灾害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
因素
影响
降水变率大,降水强度大,历时长,易形成雨水型洪涝灾害(如我
2.自救与互救 (1)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 __自__救___与 __互__救___。 (2)自救和互救 ①灾前准备:关注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 ②灾中救助: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③灾后自我保护:灾害过后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
(1)定义: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 进行 __远__距__离__感__知___的地理信息技术。
3.治理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有效的方法有( B ) ①大量兴建污水处理厂 ②退耕还湖 ③中上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④陡坡修梯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灾害防御 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 __水__库___、堤 坝、 __防__护__林___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 __法__律__法__规___, 开展减灾 __教__育___。
(3)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 应急 __预__案___,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 展开 __心__理___援助。 (4)灾后恢复 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 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地理因素形成洪灾的原因

地理因素形成洪灾的原因
洪灾是由多种地理因素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因素,可能导致洪灾的原因:
1. 降雨量过大:持续强降雨或短时间内的大暴雨可能超过地表的排水能力,导致洪水形成。
当土壤饱和或地表已经被积水覆盖时,降雨无法迅速渗透,导致水流增加,形成洪水。
2. 地形和坡度:地势陡峭的山区或山脉下游的平原容易受到洪灾的影响。
陡峭的地形会加速水流速度,导致洪水扩散更快。
平原地区可能容易积水,因为水流速度较慢。
3. 河流和河道状况:河流的水位上升可能是由于持续降雨、融雪、山区泥石流等原因引起的。
河道狭窄、弯曲或存在堵塞物也可能导致水流受阻,形成洪水。
4. 地下水位过高:当地下水位过高时,地表积水的排水能力可能变差。
这可能是由于降雨过多、土壤排水不良或地下水系统的问题。
5. 湖泊和水库溃坝:湖泊和水库的溃坝可能导致大量水流释放,引发洪水。
这可能是由于地震、泥石流、冰川融化等原因引起的。
6. 沿海地区的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风暴潮是由风和大气压力差引起的海水暴
涨。
当风暴潮与高潮、海平面上升相结合时,可能导致沿海地区发生洪灾。
这些是导致洪灾的一些常见地理因素,但实际情况可能因地区和具体环境条件而有所不同。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难点: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word文档资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难点: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①流域广,支流多;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
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二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
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
若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则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判定。
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三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难点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考地理复习指导栏目!。
【高中地理】地理答题原则:分析洪涝灾害的原因

【高中地理】地理答题原则:分析洪涝灾害的原因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诺现象等。
(2)人为原因: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开垦湖泊农田;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例子:孟加拉国严重内涝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②夏秋多飓风;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④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⑤天文大潮时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河水下泄不畅;
人为因素:① 人口密度高;② 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洪灾的成因及防御措施鲁教版必修PPT课件

第35页/共49页
多年平均暴 经纬度位置 1月平均气温/℃ 7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mm
雨日数/天
33°N,98°E
﹣12.8
8.7
561.4
<0.2
A.雪灾 B.台风 C.泥石流 D.暴雨洪涝
第19页/共49页
自然灾害及类型
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 严重的干旱。在发生重、特旱的 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第38页/共4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从图上信息看,下列治理长江水患最根本的措施是( A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C.中游河段裁弯取直 D.增加湖泊的蓄洪能力 解析 图示反映出长江水患的原因是因河床淤积抬高导致,治理 此现象(河床淤积抬高)的直接措施是减少河流携带的过多泥沙, 减少泥沙的根源是中上游的水土保持。
第42页/共4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下图为“我国东部某村落等高线地形图”和“气候资料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43页/共4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说出该村落4~6月和7~8月分别易发生的自然灾害。 答案 4~6月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7~8月易发生伏旱(干旱)。
河道弯曲 九曲回肠
围湖造田分 洪功能减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难点:河流洪涝灾害的成
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①流域广,支流多;
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
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
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二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
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
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
若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则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判定。
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三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
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难点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考地理复习指导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