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经济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云南省发展现状

云南省发展现状

云南省发展现状一.经济方面:云南省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南边疆的省份,东以贵州、广西为邻,西同缅甸接壤,南与老挝、越南毗邻。

自古以来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之称。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使得云南省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能源,通讯,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改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2011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8750,95亿元,增长13,7%,财政总收入2258,2亿元,增长2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6元,增长13,7%,向小康社会逐步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致使云南经济发展与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一部分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与其他省份相比,云南的开发较晚,发展较缓慢。

企业大多是从事初级产品和资源的开发,且多为发达地区淘汰的产业。

并且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等现象。

加之云南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落后,科技发展缓慢,高级科技人员缺乏的的省份,从而给云南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阻力。

另一方面,云南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且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等特点。

导致以传统产业为经济主导力量的发展,至今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云南地处东亚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结合部,与东盟国家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与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相连,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相邻。

是中国连接东盟国家最便捷的路上交通。

因此,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云南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云南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招商引资,建立一个立足中国西南、辐射东南亚、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

二.社会方面:云南是一个古老传统的地区,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属于典型的高原季风气候。

2023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鳍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895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3%o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2.18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0471.20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4470.82亿元,增长3.1%o三次产业结构为13.8:36.2:50.O o 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716元,比上年增长4.7%o民营经济增加值15011.30亿元,增长4.4%,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1.8%,与上年持平。

图12018-2023年云南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全年全省财政总收入3456.74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同口径下降0・9队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8.6%o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49.32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0%,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4.4%o其中税收收入1197.19亿元,同口径增长3.8%,自然口径下降20.9%;增值税322.82亿元,同口径增长22.5%,自然口径下降42.7%o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69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其中,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增长18.4%;交通运输支出增长5.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0%;教育支出增长19机图22018-2023年云南地方一般公共情算收入及0. 增长速度.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9%o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3.3%o率均值为5.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2.20万人,全年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o图32018-2023年云南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全年全省农民工总量[4]IO1O.6万人。

其中,本地农民工386.4万人,比上年增加25.1万人,增长7.0%外出农民工624.2万人,比上年增加21.4万人,增长3.5%。

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5]9.92万元/人,比上年提高5.0%o图42018-2023年云南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35.80亿元,比上年增长5.5%o其中,农业产值3629.90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492.20亿元,增长6.9%;牧业产值2192.30亿元,增长5.%;渔业产值119.90亿元,增长3.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201.50亿元,增长7.1%。

云南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云南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云南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和农业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然而,云南在经济发展上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云南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云南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描述为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化和开放水平提升。

云南的经济总量逐年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85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8%。

这使得云南成为中国内地地区中一个经济总量较大的省份。

云南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传统的农业和旅游业仍是云南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发展。

随着云南加大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云南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云南的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门户,云南与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

云南通过加强跨境合作、提升口岸设施和优化贸易环境等措施,进一步推动了云南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然而,云南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方面。

首先,云南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依然以传统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使得云南的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容易出现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其次,云南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云南地区地势复杂、山地较多,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交通、能源、水资源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云南经济的发展。

最后,云南地区的发展不均衡现象明显。

与沿海地区和部分发达省市相比,云南的西部地区和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人口流失和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云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推动农民增收。

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龚丽虹;张体伟
【期刊名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经济进入平稳适度增长期,但总体水平仍很低;工业化进入初期向中期加速过渡期,但产业层次仍很低;城镇功能进入快速提升期,但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社会发展进入协调推进期,但发展水平低且改善民生任务重;发展模式进入加速转型期,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很低;“桥头堡”战略正让全省对外及沿边开放进入历史机遇期,但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低;区域进入跨越发展增长期,但不平衡问题突出且协调度低”的特征。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龚丽虹;张体伟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商学院,四川都江堰611830;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县级政府能力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云南省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例 [J], 付明喜
2.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的决定 [J],
3.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J], 龚丽虹;张体伟
4.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J], ;
5.浅议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宜就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例 [J], 张玉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云南省数字经济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云南省数字经济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云南省数字经济行业市场发展现状云南省的数字经济行业市场正在快速发展。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技术和数据为基础,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各行业发展的经济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的潜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各个领域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数字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云南省数字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崛起给数字经济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2019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041.27亿元,比2018年增长16.2%。

其中,互联网领域销售收入达到574.28亿元,增长19.5%;软件业实现增加值154.16亿元,增长17.6%;信息化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8.7亿元,增长13.4%;通信业实现增加值达到204.43亿元,增长10.7%。

二、云南省数字经济行业市场发展具体情况1.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云南省数字经济的核心领域之一。

2019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其中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86亿元,增长了31%。

云南省将电子商务作为重点发展领域,逐渐形成了纵向链条和横向价值的全项支持体系,电子商务市场覆盖区域和领域不断扩大,成为了云南省数字经济中的一枝独秀。

2. 云计算云计算是指通过网络提供的一种基于资源共享和计算服务的新型计算模式。

云计算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目前,云南省全省拥有10个云计算数据中心,计算能力超过10万台,拥有多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涉及软硬件、平台、安全等各个领域。

云南省也将把云计算作为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重点,提高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水平。

3. 大数据大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和顾客需求,进行精准营销等。

云南省加快了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大数据与旅游、传媒、医疗、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

目前,全省已经建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共有43个大数据企业入驻,涉及信息安全、云计算、地理信息、智能互联、金融等多个领域。

昆明市经济发展概况

昆明市经济发展概况

自然环境
昆明市气候温和,四季如 春,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 环境。
经济发展概述
经济地位
昆明市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 体系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产业结构
昆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如 旅游业、金融业等。
经济发展趋势
近年来,昆明市经济发展迅速,GDP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未来将继 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经济形势
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昆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同时,全球经 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对昆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经济发展机遇
尽管面临挑战,但昆明市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许多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的建设,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昆明市也将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力。
能源设施
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能源服务。
通信设施
推进通信设施升级改造,提高通信质量和速度, 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通信服务。
05
人力资源与教育科技发展
人力资源现状及特点
人口总量
昆明市人口数量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人口结构
昆明市人口结构较为年轻,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受教育程度
昆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 基础。
教育科技发展水平及成果
教育事业
昆明市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体系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人才支持。

2024年云南省数字经济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云南省数字经济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云南省数字经济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以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为主要载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对云南省数字经济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2. 云南省数字经济市场规模云南省数字经济市场规模庞大,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云南省数字经济市场规模达到xxxx亿元,同比增长xx%。

其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是云南省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3. 云南省数字经济产业结构云南省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多元且具有活力。

目前,云南省数字经济主要包括以下产业领域:3.1 云计算云计算是云南省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积极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服务产业。

截至目前,云南省已拥有多个云计算数据中心,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3.2 大数据大数据产业在云南省快速发展。

云南省通过建设大数据中心、推动大数据技术应用等举措,加快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步伐。

目前,云南省已经形成了以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大数据应用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产业链。

3.3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云南省数字经济的新兴产业。

云南省鼓励企业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

现阶段,云南省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

4. 云南省数字经济市场发展趋势云南省数字经济市场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云南省数字经济市场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以下是云南省数字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4.1 云服务市场规模扩大云计算、大数据等云服务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企业对云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4.2 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拓宽人工智能在云南省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宽。

目前,云南省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教育、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未来将涵盖更多行业。

云南省综合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云南省综合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云南省综合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作者:林彩云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1期[摘要]云南省自2012年经济总量进入“万亿俱乐部”之后,连年创新高,综合规模逐渐增强;经济结构“三驾马车”趋于合理,但还需调整优化;发展模式进入加速转型期,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低;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一带一路”战略让云南省对外经济进入历史机遇期,云南的开放空间和开放活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开放经济对云南综合经济实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关键词]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对外开放[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027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的省份。

省域范围内下辖16个市(自治州)、129个县(市、区)、139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4231个村(居民委员会),全省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40个民族乡。

综合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能够准确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的内在潜能、核心动力、发展优势。

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提速的新常态,全面、真实了解当前云南综合经济现状才能更好地推动全省经济实现协调发展。

1从经济总量分析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基础,从总量、总量增速再到均量、均量增速可以看出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和区域竞争力。

2014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达1281459亿元,比上年增长81%,虽然GDP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但云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份额仅201%,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处第23位次、在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中处第6位次;人均生产总值为27264元(折合4438美元),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859%,人均GDP增速为75%,小于GDP增速81%。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来衡量,云南省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人均GDP标准(5000美元)的8876%。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1107386亿元,增长15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经济发展变化经济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云南省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云南全省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0多年来,云南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序,由1980年的第22位,上升至1999年的第18位,以能源、通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一批新的支柱产业正在兴起。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粮食及各种经济作物生产连续获得丰收。

在中央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云南省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

基本形成了以中国大西南为依托,省会昆明市为中心,边境开放城市和边境一线为前沿,面向东南亚和全世界的对外开放格局。

从1993年开始,云南省联合中国各省区及东盟各国,连续16次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

随着澜沧江-湄公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示意图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云南正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通道和前沿。

2006年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00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增速创199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比2001年增长61.1%,5年平均增长10.0%。

全省人均GDP2001年达到5015元(606美元);2004年达到7012元(848美元),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800美元的第一阶段战略目标;2006年人均GDP达到8970元(1149美元),又跃上人均1000美元的新台阶;2001年~2006年全省人均GDP年平均增长8.4%。

2007年云南生产总值预计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创13年来最高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增幅创10年来最高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8%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4.18%;人口自然增长率6.86‰。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171亿元,新增1041亿元。

200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70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20.94亿元,增长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51.09亿元,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2056.95亿元,增长12.5%,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94.14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28.07亿元,增长1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人均GDP达到12587元,比上年增长10.3%。

非公经济蓬勃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活力增强,创造增加值21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8.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云南农村除城市附近有一定的商品经济外,大多数地方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

农业耕作技术基本上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特别在边疆一些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的刀耕火种和游牧(耕)式的生产方式。

农村经济基本上是单一粮食种植,资源开发程度低。

1949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3%;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9万公顷中,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只有727万公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地主、土司的残酷压榨剥削中摆脱出来。

接着又进行了合作化,广大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此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使农业经济逐步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农、林、牧、渔、工、商全面发展转化。

据统计,1952年农民出售给国家的农副产品总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0%,1978年农业商品率为34.3%,1997年提高到56.5%。

1997年,农民家庭经营人均收入的1901.11元中,种植业收入占59.18%,林业占1.98%,牧业占24.78%,渔业占0.77%,工副业及其他收入占13.29%。

90年代以来,云南支农投入的总量及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均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前列。

1997年,全省农村有效灌溉面积达132.1万公顷,比1957年的44.7万公顷增加1.96倍;机耕面积达46万公顷,比1957年的0.15万公顷增加305.67倍;平均每公顷施用化肥由1957年的1.5千克增加到360千克。

科技兴农方针的实行,使农业科技覆盖率逐年增加。

1997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5%,云南农业已开始由长期落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997年,云南农业产值为612.01亿元,按可比价格比1949年的8.3亿元增加6.96倍,年均递增4.42%;粮食产量为1271.9万吨,比1949年的393万吨增加2.24倍,年均递增2.48%;烤烟产量为109.28万吨,居全国第1位;甘蔗产量为1434.92万吨,茶叶产量7.08万吨,均居全国第3位;橡胶产量15.4万吨,居全国第2位。

工业云南近代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抗日战争期间有较快发展,但基础很薄弱。

1949年,全省工业企业只有1400多家,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以手工操作为主,职工不到6万人,钢产量仅356吨,发电量为5100万千瓦·时,机床产量仅39台。

工业集中在昆明、个旧等极少数城市,许多地方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基本没有工业。

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进行工业建设。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遭受严重挫折,但仍然建设了一批工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国有工业企业经营体制,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卷烟、糖、茶叶、有色金属、磷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强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展电子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云南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到1997年,云南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门类较为齐全,并有一定规模、实力和水平的工业体系。

全省各地州市县都建有规模不等的工业企业。

1997年,工业产值达1440.1亿元,按可比价格比1949年的1.95亿元增长281.05倍,年均递增12.47%;烟草工业成为全省主要支柱产业,产量、品种、质量、销售量和利税均居全国第1位;糖的产量居全国第3位;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第4位;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居第7位;化肥产量居第9位;钢产量居第16位。

(四)服务业云南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增加值1040.96亿元,增长10.7%,其中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旅游业总收入的同比增长均超过10%,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

——云南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121万人次,完成总收入369.3亿元,分别增长16.3%和20.44%。

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10.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0.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22亿美元,同比增长24.1%;接待国内旅游者6010.64万人次,同比增长16.3%;国内旅游收入334.08亿元,同比增长16.3%。

旅游业带动了就业,还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全省新增A级以上旅游景区7家,达到86家。

——2004年,云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4.90亿元,总额比上年增长13.1%,增幅在西部排第8位,与上年持平。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82.05亿元,增长13.4%。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01.13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0%。

汽车类销售额达47.65亿元,增长58.7%,通讯器材商品销售额达7.78亿元,餐饮业零售额149.91亿元。

——外资增幅较大。

招商引资发展较快,2004全省外商直接投资额达1.42亿美元。

同时,外贸进出口也呈现良好态势,2004年,云南海关进出口总额37.50亿美元,总量在西部排第6位,海关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出口22.4亿美元,进口15.1亿美元,分别增长33.6%和52.1%,增幅在西部由上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4位。

——2004年,云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3.28亿元,总量在西部排第2位,云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5.0%。

2004年,云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61.80亿元,总量在西部居第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长12.7%。

2004年末,云南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04.36亿元,总量仍居西部前3位。

云南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6.8%,增速在西部的排位由上年的第6位升至第5位。

2004年末,云南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98.29亿元,总量仍居西部前3位。

云南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5.2%。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1998年到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004年达到2959.48亿元人民币,增长11.5%,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丽江市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

2002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丽江撤地设市,辖一区四县,即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

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1%。

近年来,丽江市立足境内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富集的优势,以把丽江打造成“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为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进入“十一五”规划以来,丽江市国民经济逐渐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2006年和2007年丽江市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2.9%和13.9%。

2008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丽江市经济发展依然以13.1%的增长速度推进。

2009年GDP完成117.44亿元,同比增长13.0%,据测,2010年丽江市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比较乐观,增速将保持在15%以上。

几年来,丽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但该市发展仍存在经济总量小,支柱产业不大不强,综合实力较弱,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等急需改善的问题。

促进经济持续科学发展仍然是丽江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丽江市提出按照西部大开发和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实现三大产业协调带动发展,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达到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