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附分子

合集下载

8.细胞黏附分子

8.细胞黏附分子
17
• 趋化与粘附
18
(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具有与Ig相似的结构特征,即具有1个或多个 IgV样或C样结构域。 • 包括抗原特异性受体、MHC分子、CD2、 CD3、CD4、CD28、CD80、CD86、ICAM、 VCAM等 • 许多参与抗原识别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子
19
(四)钙粘蛋白家族
8
黏附分子的命名
• 以功能命名:如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 以功能命名:如细胞间黏附分子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TCR,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 ), , LFA-1等 等 • 以CD命名:统称为 抗原 分子 命名: 抗原/分子 命名 统称为CD抗原
9
黏附分子和CD的概念范畴 黏附分子和 的概念范畴
7
二、黏附分子
(cell-adhesion molecules,CAM) , ) 概念: 概念: 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 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 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 • 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以受体 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 参与细胞识别、活化和信号转导, 参与细胞识别、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 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 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 • 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 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 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 分子基础。 分子基础。
耐 受
多 样 性
MHC 限 制 性
免 疫 应 答 场 所
30 免疫应答的调节
11
1.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 整合素家族 )
(1)整合素分子的基本结构 ) 由α、β亚单位 组成的异二聚体
跨膜分子

黏附分子的功能

黏附分子的功能

黏附分子的功能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细胞世界里超级有趣的黏附分子。

这黏附分子啊,就像是细胞界的小黏人精。

你看啊,它就像一个个小小的胶水精灵,在细胞之间到处施展自己的黏附魔法。

细胞们本来就像一个个小独居客,各自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但是黏附分子可不允许它们这么“独来独往”。

它就像热情过度的红娘,不管细胞愿不愿意,强行把它们拉到一起。

有时候感觉细胞就像被黏附分子这个调皮鬼绑架了似的,想逃都逃不掉。

在身体的防御战争里,黏附分子那可是像英勇的小战士一样。

当病菌入侵的时候,免疫细胞就像超级英雄准备出动,而黏附分子呢,就像给免疫细胞铺好的魔法轨道。

它们精确地引导免疫细胞冲向病菌,这时候的黏附分子就像游戏里的导航小精灵,带领着免疫细胞这个“大坦克”准确无误地抵达战场。

要是没有黏附分子,免疫细胞估计就像没头的苍蝇,在身体里乱撞,还怎么去消灭病菌呀。

黏附分子在伤口愈合的时候更是像个神奇的小工匠。

细胞们要像建筑工人一样齐心协力去修补伤口,这时候黏附分子就像强力胶水,把这些“建筑工人细胞”紧紧地黏在一起。

它们似乎在喊着:“都别乱跑啦,咱们得把这个破洞补上呢!”要是把细胞比作砖头,那黏附分子就是那超黏的水泥,缺了它,伤口就永远是个烂摊子,像破了洞的麻袋,怎么也缝不好。

在胚胎发育的时候,黏附分子又像个超级严谨的指挥官。

它指挥着细胞们像小士兵一样排兵布阵,组成身体的各个器官。

如果黏附分子指挥错了,那可不得了,就像搭积木搭到一半突然全乱套了。

细胞们可能会像迷路的小蚂蚁,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那最后发育出来的可能就不是一个可爱的小生命,而是一个奇怪的“怪物”啦。

而且啊,黏附分子之间还像是有着自己的小秘密社团。

它们相互识别、相互黏附,就像小孩子们在玩秘密握手游戏一样。

只有符合条件的黏附分子才能相互结合,这种感觉就像只有拿着特殊密码的小特工才能进入秘密基地。

不过呢,黏附分子有时候也会调皮捣蛋闯祸。

如果它们过度黏附,就像一群小调皮把路都堵死了。

CD分子与黏附分子

CD分子与黏附分子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CD分子是一类重要的免疫学标记分子,它们在免疫细胞的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CD分子与 黏附分子相互作用,参与免疫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过程,从而影响免疫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参考文献2
黏附分子是一类能够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基质之间相互结合的膜表面糖蛋白。它们在细胞黏附、信号转导、 细胞生长和发育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D分子不仅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检测CD分子的表达和功能, 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利用CD分子的特异性,可以开发出新型的治疗策略和药物。
黏附分子研究进展
黏附分子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黏附分子是细胞表面的一种或多种糖蛋白,它们可以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参与信号转 导过程。近年来,研究者们对黏附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它们在细胞信号 转导中的作用机制。
、迁移等生物学行为。
相互调节
CD分子与黏附分子之间存在 相互调节的关系,它们可以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 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组织
结构的完整性。
相互转化
在某些情况下,CD分子与黏 附分子可以相互转化,即CD 分子可以转变为黏附分子, 黏附分子也可以转变为CD分 子,这种相互转化关系在细 胞发育和组织再生过程中具 有重要意义。
的黏附和信号转导。
在免疫系统中,黏附分子参与炎症反应 在肿瘤转移过程中,黏附分子也发挥重
和白细胞迁移,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 要作用,它们能够促进肿瘤细胞与血管
功能。
内皮细胞的黏附和浸润,促进肿瘤转移。
04
CD分子与黏附分子的关系

《黏附分子》课件

《黏附分子》课件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黏附分子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挑战 ,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伦理与法律问题
人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在黏附分子研究中的应用引发了关于人类基因编辑 的伦理问题,需要严格遵循伦理准则和法律法规。
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
黏附分子研究涉及大量个人数据,如何在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之间 取得平衡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
黏附分子介导的信号转导对于 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疾病的 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转移
肿瘤转移是癌症发展的一个重要 阶段,涉及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
扩散到其他组织或器官。
黏附分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 重要作用,它们可以调节肿瘤细 胞的黏附、分离和迁移,影响肿
瘤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研究黏附分子在肿瘤转移中的作 用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 略和药物,以抑制肿瘤转移和改
善癌症患者的预后。
03
黏附分子在医学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
癌症诊断
黏附分子在癌症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 可能与癌症的类型和进展程度相关。 通过检测这些黏附分子,有助于癌症 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感染诊断
某些黏附分子与特定病原体的感染有 关。通过检测这些黏附分子,有助于 快速诊断感染性疾病。
药物传递
靶向药物
01
03
钙黏蛋白家族是一类依赖于钙离子的黏附分子,它们 通过与同源或异源配体相互作用来介导细胞间的黏附
和识别。
04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包括多种与免疫相关的黏附分子, 如CD2、CD3、CD4等,它们在T细胞和抗原递呈细 胞的相互作用中发挥关键作用。
黏附分子的功能
黏附分子在维持细胞结构、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间通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黏附分子的主要功能

黏附分子的主要功能

黏附分子的主要功能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黏附分子的主要功能。

你说这黏附分子啊,就像是人体这个大“团队”里的“联络官”。

它们可太重要啦!想象一下,咱们身体里的细胞们就像是一个个小伙伴,它们要一起合作完成各种任务,那怎么能没有一个好的沟通方式呢?黏附分子就是这样的存在呀!它能帮助细胞们彼此“认出”对方。

这就好比在一个大集体中,大家能通过某种特征迅速找到自己的“队友”,然后紧密团结在一起。

没有黏附分子,细胞们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该和谁合作啦。

而且啊,黏附分子还能让细胞们稳稳地待在该待的地方。

就像把东西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一样,细胞们在身体里也有自己的“岗位”,黏附分子能确保它们不会乱跑。

如果没有这个功能,那细胞岂不是要乱套啦?那我们的身体还怎么正常运转呢?它还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呢!当有外敌入侵时,黏附分子能帮助免疫细胞迅速找到目标,然后发动攻击。

这就好像是给免疫细胞装上了“导航仪”,让它们能精准地找到敌人在哪里。

再想想,如果没有黏附分子,伤口愈合都会变得困难重重。

细胞们没办法很好地聚集在一起修复损伤,那我们受伤了岂不是很难好起来?这多吓人呀!黏附分子还能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这就像是给细胞的成长之路指明方向,告诉它们该往哪里发展,该变成什么样的细胞。

没有了它,细胞的成长可能就会变得混乱无序。

总之,黏附分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真的是超级重要啊!它们默默地为我们的身体正常运转付出着,就像那些幕后英雄一样。

我们可得好好感谢它们呢!它们让我们的身体这个复杂的大机器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让我们能够健康地生活。

所以啊,可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黏附分子哦,它们的作用可大着呢!。

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黏附分子

(二)整合素家族
• 概念:整合素家族最初是 此类粘附分子主要介导细 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 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 体而得名。
• 组成:整合素家族的粘附 分子都是由α、β两条链 (或称亚单位)经非共价 键连接组成的异源二聚体。 α、β链共同组成识别配体 的结合点。
整合素分子的基本结构
(二)整合素家族
4)粘附作用是短暂和可逆的,且非高度特异性。
5)粘附分子所介导的粘附作用及信号转导均与粘附 分子密度及其与配体的亲和力有关。
二、黏附分子的结构特点
• CAM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①胞外区:肽链的N端部分,
带有糖链,负责与配体的识 别; ②跨膜区:多为一次跨膜; ③胞质区:肽链的C端部分, 或与质膜下的骨架成分直接 相连,或与胞内的化学信号 分子相连,以活化信号转导 途径。
三、黏附分子的命名和分类
• 以功能命名:如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血管细胞 黏附分子(VCAM),TCR,LFA-1等。
• 以CD命名:统称为CD抗原/分子。
• 粘附分子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整合素家族 选择素家族 钙粘素家族 尚未归类的粘附分子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许多参与抗原识别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具有与免疫球蛋 白相似的结构特征,即具有1个或多个免疫球蛋白V样或C样结 构域。将这些分子称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一)参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活化
参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
(1)T细胞:CD28/CD80、LFA-1/ICAM-1、LFA2/LFA-3等增强TCR与APC表面抗原肽-MHC复合物 结合的亲和力;
粘附分子对T细胞的双向调节作用
(一)参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活化

分子细胞生物学细胞粘附分子及细胞连结

分子细胞生物学细胞粘附分子及细胞连结

OB-钙粘素 成骨细胞
VB-钙粘素 脉管内皮细胞
desmoglein 桥粒
desmocollin 桥粒
整理课件
6
钙粘素的作用
1.介导细胞连接 E-钙粘素是保持上皮细胞相互粘合的主要
CAM,是粘合带及桥粒中的主要构成成分。
2.参与细胞分化 钙粘素对于胚胎细胞的早期分化及成体
组织(尤其是上皮及神经组织)的构筑有重要 作用。
包括:α-,β-,γ-连锁蛋白(catenin),粘着斑蛋 白(vinculin)、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和片珠蛋白 (plakoslobin)等附着蛋白。
◆钙粘素
◆肌动蛋白
整理课件
27
粘合斑
粘合斑(adhesion plaque,focal adhesion)位于细胞
与胞外基质间,通过整合素(integrin)把细胞中的肌动 蛋白束和胞外基质连接起来。连接处质膜内侧有附着 蛋白形成盘状胞质斑。
活化的整合素又可失活,导致黏附的细胞相互脱离。
整理课件
15
整合素的作用
整合素家族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 最主要的分子。
整合素是多数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受体,能识别、 结合细胞外基质中相应的配体,为细胞黏附提供附着 点,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 粘附,使细胞粘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整理课件
31
(一)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间隙连接也称缝隙连接,是细胞通过连接子进行 的细胞连接。 “间隙” 是指相邻质膜间有2~4 nm的 间隙,间隙内有大量微型管道(连接子),连接细胞的 胞质,允许一些小分子物质直接从一个细胞流入另一 个细胞。
间隙连接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很多成年细胞和正在 发育的细胞中。

第八章黏附分子

第八章黏附分子

二、黏附分子的分类
❖ 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 ❖ 选择素家族(selectin family) ❖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g superfamily) ❖ 钙黏蛋白家族(cadherin family) ❖ 未归类的黏附分子
(一)整合素家族
❖ 由αβ两条链经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二聚体, 是一组位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
❖ 至少16 种α亚单位和8种β亚单位,以β亚单位 可将整合素家族分为8个组。
❖ 一种整合素可分布于多种细胞,同一种细胞 也往往有多种整合素的表达。表达水平可随 细胞分化和生长状态发生改变。
举例:LFA-1(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1)
❖ 分子组成: ❖ 分布:thymocyte, T cell, macrophage ❖ 配体:ICAM-1、2、3(表达于APC) ❖ 功能:参与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的相互作用
❖ 趋化与粘附
黏附分子的命名
❖ 以功能命名:如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血管 细胞黏附分子(VCAM),TCR,LFA-1等
❖ 以CD命名:统称为CD抗原/分子
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 CD: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 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 一分化抗原称CD
(二)选择素家族
❖ 家族各成员胞膜外结构域相似,均由C型凝 集素(CL)结构域、EGF结构域和补体调控 蛋白结构域组成。其中CL结构域是选择素结 合配体部位。
❖ 包括L、P和E选择素三个成员。 ❖ L-选择素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 ❖ P、E-选择素介导中性粒细胞的移动
淋巴细胞定向迁移,分布于淋巴器官和组织的不同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素的配体可分为两类: ①一类是细胞外基质成分,整合素识别这类配体上特 定氨基酸序列;
②另一类配体属于免疫球蛋白家族的黏附分子如 ICAM、VCAM,它们参与细胞与细胞间的黏附。
一些整合素只是在特定时间、特定部位、特定条件 下被激活,活化的整合素能与配体结合并转导不同的信 号。
黏附斑(focal adhesion,FA)为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通过整 合素介导黏附的一种结构。该结构以整合素为中心,整合素 的细胞外区与细胞外基质结合,其β亚基的胞内区直接通过α辅肌动蛋白和踝蛋白与肌动蛋白细丝相连。α-辅肌动蛋白和 踝蛋白能与黏附斑蛋白结合,黏附斑蛋白结合也与肌动蛋白 细丝结合。这样,通过整合素就把细胞外基质与细胞骨架蛋 白偶联起来。 黏附斑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和细胞的游走中发挥作 用。当整合素α亚基的胞外区与细胞外基质结合后,整合素发 生聚集,导致整合素β亚基的胞内区直接或间接相连的黏附斑 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激活,该酶是整合素信 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酶,激活后又可进一步激活多条细胞内 的信号转导途径,使细胞骨架蛋白重排。整合素除介导细胞 与细胞外基质及细胞间的相互识别和作用外,还是一类广泛 存在于各种细胞表面的能转导信号的受体。它们所介导的信 号转导通路控制细胞的黏附识别和运动性,决定了组织器官 的结构形成和空间定位,与细胞分化和停泊依赖性生长也有
3.细胞表面的寡糖 有些粘附分子如选择素家族 的配体是细胞膜上的寡糖分子。 4.血浆中的可溶性蛋白 如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和无活性的补体。纤维蛋白原的表面有多个RGD序 列,它可作为连接分子,与多个血小板膜上的整合 素结合,介导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反应。细胞表面的 粘附分子通过与一个可溶性的配体结合介导细胞间 的粘附,是细胞间粘附的又一方式
②可溶性黏附分子(sCAM): 黏附分子以溶解或循环形式存在于血清和其他体 液中,它们是黏附分子细胞外区脱落后形成的。其 数量变化和某些病理过程,如炎症、自身免疫性损 害、肿瘤转移等有关。可溶性黏附分子能与膜型相 应的黏附分子竞争结合配体,抑制由膜型黏附分子 介导的多种生理过程,参与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
(三)细胞粘附分子与细胞骨架的联系及信号转导
多种粘附分子的胞内区通过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ctin binding protein, ABP)与肌动蛋白组成的细肌丝相连。这种结合不仅加 强了粘附的力度,还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 ①迄今已发现60多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BP),其中部分是 细胞粘附分子与肌动蛋白之间的连接成分。如介导钙依赖粘附 素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连环蛋白(catenin);介导整合素与肌动 蛋 白 结 合 的 踝 蛋 白 (talin) 、 粘 附 斑 蛋 白 (vinculin) 、 锚 蛋 白 (ankyrin)以及与其结合的桩蛋白(paxillin)、张力蛋白(tensin)等。 ②多种信号转导蛋白。如酪氨酸蛋白激酶(PTK)、酪氨酸蛋 白磷酸酶(PTP)等通过对粘附分子胞内与其结合的ABP的可逆 磷酸化反应,调节肌动蛋白依赖的多种细胞功能,如细胞粘附、 细胞的变形和运动。 配体-粘附分子-细胞骨架途径被认为是感受和转导细胞外 信号的又一途径。
(2)整合素的β2 亚族:也称白细胞黏附分子(LEU-CAM) 由,3种白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组成,即:①淋巴细胞功能 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 related antigen-1, LFA-1), 其配基是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2 (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cule-1、 2, ICAM-1, 2)参与白 细胞之间及白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②巨噬细胞分 化抗原-1(macrophag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associated with complement 3 receptor function, Mac-1),主要存在于中性 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有多种配体;③糖蛋白 150/95(GP150/95)主要存在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膜上,血中 的单核细胞和一些激活的淋巴细胞也可表达少量GP150/95, GP150/95还参与细胞毒T淋巴细胞与靶细胞的黏附。
第四章
细胞黏附分子与疾病
细胞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胞 外基质连接的重要大分子。它发挥结持机体的整 体性;并在细胞识别、信号转导和传递 ,调控细 胞增殖、分化、成熟参、运动游走,以及炎症、 创伤修复、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 要作用。
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的细胞与细胞
以及细胞与基质的黏附反应
(四)细胞粘附分子的调节
①在正常细胞中,粘附分子的表达及活性都受到严 格的调控。细菌脂多糖(LPS)、IL-1、TNF等细胞因子、 炎症介质以及补体都对粘附分子有调节作用。这些细 胞外信号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能激活细胞内的多 条信号转导通路。如激活的细胞内酪氨酸蛋白激酶 (PTK)和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可磷酸化粘附分子的胞内 区使其活化,活化的粘附分子与配体结合的亲和力增 高。
整合素各亚族的功能 (1)整合素的β1亚族:又称VLA(very late antigen)亚族,是 淋巴细胞受到有丝分裂原刺激后2-4周表达的新抗原。目前已发 现9种属于β1亚族的黏附分子,其中有6种是VLA抗原,它们都 具有共同的β1 亚单位,而α亚单位各不相同。VLA分布广泛, 它们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结合。该家族的黏附分 子还参与细胞与细胞间的黏附,介导淋巴细胞的归巢、白细胞 与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反应。
L-选择素:在各型白细胞表面表达。内皮细胞膜上有选择 素的配体,能与L-选择素快速结合,但这种结合亲和力低, 而且白细胞活化后,L-选择素的细胞外区域即脱落,使白 细胞失去了和内皮细胞黏附的能力。因此,白细胞与内皮 细胞的黏附表现为滚动的黏附。
E-选择素:主要存在于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内皮细胞膜 上。它们在未活化的内皮细胞不表达,当内皮细胞受到内 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作用后开始表达,因此,它在炎症部 位的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黏附作用中发挥重要作 用。
(3)整合素的β3亚族:又称细胞黏附素(cytoadherins), 由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复合物和玻璃黏连蛋 白受体(vitronectin receptor, VNR)组成。黏附分子 GPⅡb/Ⅲa是血小板中含量最丰富的跨膜糖蛋白,介导激活 的血小板与基底膜的黏附以及血小板聚集反应。血小板被凝 血酶、胶原及其他血小板活化剂激活后,其膜上的 GPⅡb/Ⅲa转为活化形式,与配体纤维蛋白原结合的亲和力 增高。VNR分布广泛,存在于大多数来源于间胚层的细胞表 面。它可与多种配体结合,介导细胞与基质成分之间的黏附。
(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黏附分子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黏 附分子是一类细胞表面与免疫球蛋白结构相似的跨膜蛋白质, 多数介导Ca2+非依赖性同种和异种细胞之间的黏附反应。其主 要成员有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3(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2,3, LFA-2,3)、CD28、杀伤性T细胞相关抗 原-4(cytolyt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CTLA-4)、 细胞间黏附分子-1,2,3(ICAM-1,2,3)、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CAM-1)、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神经元-胶 质细胞黏附分子(Ng-CAM)等。它们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 胞以及免疫和神经系统,在组织发生、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 中具有重要作用。
①膜型黏附分子: 绝大多数黏附分子是存在于膜上的整合糖蛋 白,由较长的细胞外区、跨膜区和较短的细胞 内区组成。配体结合部位位于胞外区,多数细 胞黏附分子的胞内区通过骨架结合蛋白与细胞 骨架成分结合。少数黏附分子通过糖基磷脂酰 甘油锚定在细胞膜上。根据编码黏附分子的基 因及其产物的结构功能特点,细胞黏附分子可 分为5大家族,即钙依赖黏附素(cadherin)家 族、整合素(integrin)家族、选择素(selectin) 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和CD44家族等。
第一节 细胞黏附分子
一、细胞黏附分子 黏附分子是一大类膜蛋白,它们介导细胞与细胞、细 胞与细胞外基质以及某些血浆蛋白间的识别与结合, 并参与细胞内外的信号转导,在胚胎分化发育、正常 组织结构的维持、细胞的运动游走、免疫调节、炎症 反应、血栓形成、损伤修复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 重要作用。
(一)细胞黏附分子的结构、分类和配体
钙依赖性黏附素的配体是其自身,不同种类的钙依赖性黏附素 彼此间有很高的特异性。表达同种钙依赖性黏附素的细胞之间 的特异性识别对胚胎发育期组织的构建、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 细胞极性的维持都有重要意义。
(二)整合素 整合素是一组二价阳离子依赖性的跨膜细胞表面糖蛋白,它 们介导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黏附反应。 整合素家族的黏附分子是由α亚基和β亚基以非共价键结合形 成的异二聚体。 目前已发现16种α亚基和β亚基,它们可相互结合形成20多种 整合素。α亚基和β亚基都有一个较大的球形的细胞外区、一 个跨膜区和一个较短的细胞内区。其细胞外区有3-4个2价阳 离子位点,α和β亚基的氨基末端共同组成配体结合区。胞浆 区通过踝蛋白、α-肌动蛋白以及与它们相连的黏附斑蛋白和 张力蛋白与骨架蛋白中的肌动蛋白细丝连接。β2亚基的酪氨 酸磷酸化可增强其与细胞内骨架蛋白的连接,导致该种黏附 分子的聚集,该过程称为整合素的活化。
②粘附分子与其配体结合后,能激活多条细胞内的 信号转导途径,导致细胞内骨架蛋白重组,造成细胞 形态的变化,以及细胞增生、分化、凋亡等变化。
二、粘附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一)钙依赖性黏附素家族 钙依赖黏性附素家族是一类依赖钙的跨膜单链糖蛋白,在钙存 在条件下,通过同种亲和性结合介导细胞间的黏附反应。参与 构建细胞间的连接装置-黏合连接(adherence junction)。 该家族成员有 30多 种,主要有:上皮-钙依赖性黏附素 (Ecadherin)、胎盘-钙依赖性黏附素(P-cadherin)、神经-钙依赖 性黏附素(N-cadherin)。 不同钙依赖性黏附素分子结构相似,由723-748个氨基酸残基 组成,有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