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传变
中医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性。
1.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的外在表现。
症状是指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腰酸、烦躁易怒等);体征是指能被检查到的异常客观征象(如肿块、舌象、脉象等)。
2.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慨括。
包括疾病的病因,病变的部位、性质、程度,邪正之间的关系,疾病可能的发展变化趋势,影响疾病性质的自身因素和生活环境及季节气候等外界因素。
反映着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3.病:是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如感冒)4.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疾病,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或相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因此,就可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6.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和邪正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1.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3.阴阳互用是指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情况。
4.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5.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以转化为阳。
13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15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6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传变

4 )形脏内外传变 --- 外邪由形体内传于相合之 脏腑 脏腑有病影响及相应的形体 。
传变规律: 外邪侵袭肌表形体后沿经脉传入脏腑 脏腑经过经脉,反映或外传于体表
“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 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 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 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肺……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 《素问 · 痹论》 ) 。
卫表,而后内传入里,影响脏 腑功能的病理传变过程。
多因正气不足,或邪气过盛,
或失治、误治等所致。常见于 外感病初、中期,是疾病向纵 深发展的反映。
2 )里病出表, 是指病邪由里透 达于外的病理传变过程。 一般素体强盛,或治疗护理得当 等,驱邪外出,由里而达表。 反映邪有出路,病机发展为顺 ,病势好转或向愈。
3 )腑与腑相传 ---- 病变在六腑之间发生传 变
腑与腑传变 ---- 与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相关 任何一腑的气机不通或气机上逆,均可破坏六腑整 体“实而不能满”,或宜通、宜降功能特点,从 而使病变部位在六腑中发生相应的传移。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均参与 饮食物的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及津液的输 布和排泄。
第三节 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病位传移 病性变化
1 .病位传变
病位传变 ,即指疾病在发
展变化中,其病变部位发 生 相互转移的病理过程。
( 1 )表里出入: -- 表里传变,内外传 变。 表现:表邪入里 里病出表
代表病变发展过程中病变部位的深浅, 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
1 )表邪入里 ,是指外邪先伤
3 内伤病的传变
中医学中疾病预防的具体方法

中医学中疾病预防的具体方法中医学中疾病预防的具体方法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医学中疾病预防的具体方法,欢迎阅读。
背景知识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末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
《素问·四气调神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里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所谓治未病,包括末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末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
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
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因此,治未病,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1. 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正气的强弱,由体质所决定。
一般来说,体质壮实者,正气充盛;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
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
增强体质要注意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饮食起居和避免过度劳逸、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
(1)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
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
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
正气存内,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就是说,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病从哪里来呢?所以,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2)加强锻炼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
汉代医家华陀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疾病形层传变论 王不留行

疾病形层传变论王不留行1疾病形层传变学说的简单历史回顾疾病形层传变学说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期中医最重要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大量关于疾病传变内容的阐述,例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邪气淫佚,不可胜论”; 《素问·皮部论》云:“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禀于肠胃。
”其他所述,大同小异,此外还有五脏之间次第传变的内容,不再赘述。
总之,始而皮毛,次而经络,内而脏腑,这就是外感病的一般传变规律。
此后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伤寒六经传变学说,第一次系统形成了疾病形层传变学说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理法方药相统一的辩证论治体系;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又提出了卫气营血传变、三焦传变学说,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疾病形层传变学说的内容。
在几千年的中医学术史中,疾病形层传变学说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历经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可以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支柱性学说之一。
然而,近几十年来,疾病形层传变学说却发展缓慢,为了整合伤寒和温病传变的内容,中医界曾倡“寒温统一论”,但如何统一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研究并没有取得大的突破。
在中西医学不断碰撞的今天,疾病形层传变学说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解释,甚至已经到了逐渐湮没的边缘。
看到古贤优秀的学说不能得到有效继承发扬反而渐趋于衰微,而由于不懂得这个学说,临床上许多病人小病熬成大病,医生误诊误治时有发生,我又怎能不扼腕痛惜呢?疾病形层传变学说迫切呼唤理论的创新,以更加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六经传变: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 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 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 进入内脏了。
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 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 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 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疾病由阳转阴,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调节血醣, 影响体重。
脾主少腹,大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 营养骨节, 四肢; 脾脏管饮食, 胰脏管味觉。
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
如果脾弱不能治水,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 四肢胀, 胃口不好。
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少阴病太阴病病没有治好, 则进入少阴。
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
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 必定是晚上失眠, 睡不好。
黄帝内经:素问第65章 标本病传论

标本病传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翻译】黄帝问道: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是怎么回事?【原文】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
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翻译】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其阴阳属性,联系其前后关系,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标本先后关系。
所以说有的病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有的病在标却治本。
在治疗上,有治标而缓解的,有治本而见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成功的。
所以懂得了逆治和从治的原则,便能进行真确的治疗而不必疑虑;知道了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治疗时就能万举万当;如果不知标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原文】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翻译】关于阴阳、逆从、标本的道理,看起来很小,而应用的价值却很大,所以谈一个阴阳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所以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的道理。
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
不过,讲标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
迎着病邪而泻的方法就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就是“从”治。
【原文】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气,有同气。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传变考点解读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传变考点解读疾病传变,是指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传递转移,以及疾病性质的转化和改变。
从本质上讲,传变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上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等病理矛盾的复杂联系和变化,是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衔接、重叠和转化,反映了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演变发展规律。
传变的形式病疾的传变,不外两种形式:一是病位传变,二是病性转化。
病位传变病位,指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
病位传变,是指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病变部位发生相对转移和变化的病理过程。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经络、肢体官窍,以及精、气、血、津液等,都可以成为病变所在的部位,但不同类别的疾病或具体的病症,各有其不同的病位转变规律。
从总体上讲,病位传变涉及病邪的表里出入和具体病变部位的传递转移等。
一般而言,外感病发于表,其病位主要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或里病出表,故外感病的主要传变形式是表里之间的传变,表邪入里后也可引起内脏之间的传变。
内伤病起于脏腑,常由有病脏器波及其他脏腑,故其传变形式主要是内脏之间的传变,也常见脏腑与经络、内脏与形体之间的传变。
掌握病位的传变规律,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临证时运用动态的观点对待疾病,在疾病已发而未深,微而未甚之时,便能见微知著,掌握病变发展的趋势,从而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治疗,可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将疾病治愈在初期阶段。
(1)表里出入:又称表里传变、内外传变,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正气与之抗争所出现的表邪入里或里病出表的病理过程,反映了病变部位的深浅,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
表与里相对而言,所指部位并非固定不变。
从整体而言,皮肤、毛窍、肌肉为表,脏腑、骨髓等组织器官为里;以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以脏与腑相对而言,腑为表,脏为里;就经络而言,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在三阳之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但作为辨证纲领的表证与里证,一般指肌肤和脏腑而言。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疾病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疾病传变疾病传变,简称病传。
所谓“传变”,一般认为“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起着性质的转变。
传变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某阶段性的表现,也是人体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紊乱依次递传的表现。
疾病传变是指疾病的传变规律和过程。
转化和传变不同,转化是指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病理变化之间的互相转变,如阴证和阳证、表证和里证、寒证和热证、虚证和实证之间的互相转化。
而传变,则是指脏腑组织病变的传移变化。
疾病的传变和转化称之为传化。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机体的表里上下、脏腑组织之间,有经络气血相互沟通联络,因而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或其他脏腑传变,引起疾病的发展变化。
疾病传变包括病位传变和病性转化。
病位传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外经络传变和脏腑传变两端。
如就外感和内伤而言,一般说来,外感疾病的传变是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内伤杂病的传变则为经络之间传变、经络脏腑之间传变,以及脏腑之间生克制化传变等。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无论哪种传变,都是以脏腑经络功能失常为其基本病理变化。
病性的转化,则有寒热转化和虚实转化两端。
表里出入,又称表里传变、内外传变。
它代表病变部位的深浅,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
表里传变可分为表邪入里(或由表入里)和里病出表(或由里出表)两种形式。
表与里,具有相对的含义。
以整体而言,则肌肤为表,内在的脏腑组织器官为里。
以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以脏腑相对而言,腑为表,脏为里;以经络而言,三阳为表,三阴为里。
在三阳之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但作为辨证纲领的表证和里证,一般是指肌肤和脏腑而言的。
六淫之邪,首先犯表;七情过激,饮食劳倦,则病起于内。
即所谓:“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人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素问·太阴阳明论)),病在表,多见邪在经络肌腠的症状;病在里,多见脏腑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
少阳
阳明
表里传变
表邪入里
表
正不抗邪、邪气过盛 失治误治、护理不当 正气抗邪增强、治疗护理得当 里邪出表
里
半表半里(少阳病)
——既不在太阳之表,又不在阳明之里 病机: 邪入少阳,正邪分争,少阳枢机不利, 胆火内郁,影响及胃 症状: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 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二)外感疾病的传变
温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二)外感疾病的传变
3. 三焦传变
肺
上焦
中焦 下焦 逆传
顺传 脾胃
肝肾
(三)内伤杂病的传变
顺传:
母病及子 相乘
经络
脏腑
内伤
经络
脏腑
逆传:
子病及母 相侮
三、病性转化
寒热转化—— 由阴转阳、由阳转阴 寒 热 热 寒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因虚致实
四、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五节 疾病的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概念 (一)传变的概念 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传移和变化。
(二)传变的形式 病位传变 外感疾病传变
疾病传变
病性转化
内伤疾病传变
寒热转化
虚实转化
二、病位传变
(一)表里出入(表里传变) ——代表病位的深浅、病变的趋势
表
肌肤
经络 经络 三 阳 三阳
半 表 半 里
里
脏腑 脏腑 三阴
体质因素:正气强弱、病邪从化 病邪性质:病变、传变途径差异 地域气候:燥热伤阴、寒湿伤阳 生活状况:情志、饮食、劳逸、房事 治疗、护理、意外因素
第六节 疾病的转归
概念: 疾病转归,是指疾病后期阶段的变化状态和结局。 转归 形式
痊愈
死亡
缠绵
疾病迁延 慢性过程
后遗
病因病机 演变终结
复发
1. 六经传变 顺传一般规律: 阳明 少阳 太 阳 特殊规律:
太阴
少阴
厥阴
越经传: 如太阳 太阴 表里传: 如阳明 太阴 直中: 不经三阳经传入,直接出现三阴经证候 合病、并病
(二)外感疾病的传变
2.卫气营血传变
顺传——渐进传变: 卫
皮毛、肺
气
营
血
心、肝、肾
肺、胸膈 心、心包 胆、胃肠、脾
逆传——暴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