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Dilthey

二、狄尔泰学术的主要旨趣Continued
现代科学和工业引起许多伟大的发现,人 们不再相信自然界是神圣的作品,人们越 来越相信通过自己的双手可以掌握自然背 后的力量和秘密,虽然还在寻找事物的原 因和本质,但是不再通过形而上学,而是 通过科学。科学只是要发现实在的因果联 系,按照在经验中给定的那样来研究实在。 这样就要将实在分解为组成的各种因素, 像对待一架机器那样拆卸它。形而上学失 去了作为科学基础的地位,成了纯粹个人 的一种表达。
三、狄尔泰历史理性批判continued
从表面上看,Dilthey和康德的论题 和任务是相似的,Dilthey也多次说自 己是跟着康德亦步亦趋。但正如美国 学者班巴赫所指出:“我们不应该假 定论题的相似而变成哲学的一致。在 许多方面Dilthey和康德的分歧证明对 于理解他是决定性的。”(Charles R Bambach, Heidegger, Dilthey, and the Crisis of Historism, p142)
二、狄尔泰学术的主要旨趣Continued
自然科学在分解了自然事物的同时也分解了给以 世界奠定基础的形而上学,但是它不能也无意填 补形而上学空场后留下的空白。因为在自然科学 的影响下,“人们开始用存在于各种具体科学之 中的真正分析来代替形而上学的一般概念。” (Dilthey, Gesammelte Schriften,Bd1,374) 与此同时,历史学、人类学和其它各门精神科学 的发展,在破除各种宗教和神话观念的同时,也 “破除了来源于由这些概念组成的各种精神科学 的 形 而 上 学 。 ” ( Dilthey , Gesammelte Schriften,Bd1,375)人们十分自然地认为,主 要模仿自然科学的做法就可以给精神科学奠定基 础。
解释学讲授提纲(2)

解释学讲授提纲(2012年下半年,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理解、解释第三章理解的历史条件第四章理解的主体:读者(听者)第五章理解的对象:文本第六章理解的语言性第七章理解的间距性第八章理解中的解释学循环第九章理解的正确性(真理性)第十章理解的历史性、相对性第一章绪论这一章讲这样几个问题:一、解释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二、什么是解释学;三、学习解释学的意义;四、学习解释学的主要参考书目;五、关于本课程学习方式和考核心方式的说明一、解释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解释学”(也叫诠释学、阐释学、释义学,它们是“Hermeneutik”(Hermeneutics)这个这个外文词的不同中译名)名词,对于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而在现代西方,解释学是一门很有影响的学科,德国的伽达默尔,法国的利科尔,意大利的艾柯、美国的罗蒂、赫尔施等,都是在西方学术界很有影响的哲学家、解释学家,他们的解释学理论对当代世界的哲学、语言学、文艺理论、历史理论、翻译理论等等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解释学为中国人熟知并对中国思想界发生重大影响,是从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
解释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一批西方解释学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如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利科尔的《解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赫尔施的《理解的有效性》、洪汉鼎的《诠释学经典文选》等等。
(二)出现了一批研究解释学的学者,他们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解释学的文章和著作;著作中较有影响的有:殷鼎的《理解的命运》,张汝伦的《意义的探究》,洪汉鼎的《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代发展》,俞吾金:《实践诠释学》。
有些地方还成立了解释学的研究中心(安徽师大)(三)运用解释学理论解决各个学科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问题,对历史的理解问题,翻译问题,等等,这方面发表了许多文章(四)不少高校开设了解释学课程。
为什么解释学能在当代中国兴起呢?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原因。
狄尔泰

狄尔泰:精神科学的自主性和生命意义的诠释学第一节狄尔泰的问题意识和生平著作当我们疏理近一百五十年来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的时候,很难绕过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
他是一位从近代哲学转向当代哲学的承上启下的哲学家。
他充分揭示了十九世纪各种哲学倾向中的弊端,而他自己提出的克服这些弊端的新的哲学构想虽然还不成系统、不够完整,甚至还有自相矛盾之处,但他的这些创意构成了二十世纪新的哲学尝试的出发点。
狄尔泰看到了十九世纪欧洲三种主要哲学倾向中的弊端。
首先是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弊端。
这种思辨的体系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
它的弊端表现为用一种思辨的哲学方法取代了各个不同领域中特殊学科的特殊方法,把各具特色的特殊学科强行纳入到形而上学的体系中去,以一般性抹杀个体性,以哲学思辨替代科学研究。
以孔德、斯宾塞、穆勒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起来反对这种思辨的形而上学。
他们强调科学是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的,通过归纳建立普遍性的命题,找出现象间的规律,从而能对同类现象的再次出现作出预言,并对所建立的普遍命题是否有效进行证实。
他们主张这种在自然科学中取得成功的方法应推广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去,任何学科要想赢得科学的地位,必须应用这种实证的方法。
以兰克(L. V. Ranke)和德罗伊森(J. G. Droysen)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一方面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又反对实证主义。
他们主张人文现象在本质上不同于自然现象。
人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独特的个性。
自然现象是永远重复的,人的历史现象是不重复的。
自然现象有普遍的规律性可寻,而人文现象没有普遍的规律性可寻。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每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每一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思辨的形而上学把丰富多彩的人文现象抽象化为一般概念,扼杀了人文现象的个性,而实证主义则把活生生的人物化为自然之物。
解释学————伽达默尔

解释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一、生平与著作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朝存在本体论转向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原则,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在当代哲学界甚至哲学之外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伽达默尔也由此成为当代解释学大师和德高望重的哲学家。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生于1900年,自幼对文学、历史、艺术感兴趣,他的父亲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本专业很出色,也试图引导伽达默尔走上研究自然科学之路,因此在伽达默尔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各种办法来吸引伽达默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最后的结果令他父亲大失所望,伽达默尔仍然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了理论学术研究这条道路,其父终其一生对他的选择都不满意。
投身于学术研究就是走上一条漫长的历险之路,年轻的伽达默尔首先面临的思想上的痛苦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给德国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迷茫,伽达默尔在《自述》中写道:“在此迷惑中要想深信不疑地与现存的传统保持一致,已实属不可能。
正是这种不知所措的处境成了促使我进行哲学研究的动力。
”“新康德主义在当时虽然仍具有一种真正的、虽说并非毫无意义的世界意义,但它如同自由主义时代自负的文化意识及其以科学为依据的进步信念一样在世界大战的枪炮声中被砸得粉碎。
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都试图在一个失去了方向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新的定向……痛苦和新尝试,贫穷无望和青年人的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彼此进行着斗争。
”关于伽达默尔在思想上的求索和摸索的详细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真理与方法》下卷中伽达默尔就自己的学术道路所作的《自述》。
下面我们主要看看伽达默尔是如何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下,面对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危机而生发出自己的解释学理论的。
1922年伽达默尔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从此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同时也是同事。
解释学————伽达默尔

解释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一、生平与著作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朝存在本体论转向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原则,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在当代哲学界甚至哲学之外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伽达默尔也由此成为当代解释学大师和德高望重的哲学家。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生于1900年,自幼对文学、历史、艺术感兴趣,他的父亲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本专业很出色,也试图引导伽达默尔走上研究自然科学之路,因此在伽达默尔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各种办法来吸引伽达默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最后的结果令他父亲大失所望,伽达默尔仍然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了理论学术研究这条道路,其父终其一生对他的选择都不满意。
投身于学术研究就是走上一条漫长的历险之路,年轻的伽达默尔首先面临的思想上的痛苦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给德国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迷茫,伽达默尔在《自述》中写道:“在此迷惑中要想深信不疑地与现存的传统保持一致,已实属不可能。
正是这种不知所措的处境成了促使我进行哲学研究的动力。
”“新康德主义在当时虽然仍具有一种真正的、虽说并非毫无意义的世界意义,但它如同自由主义时代自负的文化意识及其以科学为依据的进步信念一样在世界大战的枪炮声中被砸得粉碎。
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都试图在一个失去了方向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新的定向……痛苦和新尝试,贫穷无望和青年人的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彼此进行着斗争。
”关于伽达默尔在思想上的求索和摸索的详细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真理与方法》下卷中伽达默尔就自己的学术道路所作的《自述》。
下面我们主要看看伽达默尔是如何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下,面对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危机而生发出自己的解释学理论的。
1922年伽达默尔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从此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同时也是同事。
狄尔泰与阐释学

狄尔泰与阐释学作者:狄尔泰文章来源:浏览:581 次德国神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于1819年首次给“通用阐释学”定义为“理解文本的艺术”。
施莱尔马赫认为,作品文字的含义在阅读过程中不是从字面上一目了然的,而是深深隐匿在“过去”时间阶段里的,要使它显现出来,只有依靠阐释的方法和技巧,利用科学方法来重新构筑当时的历史环境,否则无法把握作者的本意。
他的观点在19世纪90年代被哲学家威廉•狄尔泰进一步发展。
狄尔泰提议把阐释学看作一门科学,用来作为解说“人文科学”(指与自然科学相区别的文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种形式的著作的基础。
狄尔泰把人文科学看成是研究在世的、具体的、已有的经验的途径。
他提出自然科学的目的根本上是应用缜密的、减缩的范畴来“解释”现象,而阐释学则是要建立一种关于“理解”的一般理论,其核心问题是避免误解。
作为专门的文本理解,包含了对作品的解说,但必须有—个明确前提,即这种作品必须是完整表现了内心生命的质感,因而实质上是主体在场的。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哲学界引人注目地转向语言的意义及其使用这一现象,即所谓的“语言学转向”,将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文本看成是语言客体,认为文学批评的首要目的是解说或阐明作品的“言语含义”,从而使人们对阐释学这种诠释理论的兴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当代复兴。
其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倾向:第一是以意大利理论家埃米利奥•贝蒂和美国理论家赫施为代表的。
他们的理论观点来自狄尔泰的主张,认为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含义能够达到客观的解说。
赫施断言:“文本的含义就是作者的含义”——“作者意向中的言语含义”。
文本含义承担的任务是显示这种言语含义在原则上是确定性的(即便在某些实例中是含混的、多义的言语含义),虽历经时间变化但保持稳定不变;从原则上说,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复现这种意义。
作者在写作时其言语“意向”并非他的全部心理状态,而只是利用语言规范的潜力,用语句来表达其中一个方面。
所以一个读者在解说文本的实践活动中,只要懂得如何应用同一规范,就可以复现作者的意图以及他的表达过程。
第三章_解释学

5、问答逻辑 如果一个历史文本成为理解和解释对象,这意味着它对解释 者或理解者问了一个问题。因此,解释和理解总是包括了同 这个问题的关系。理解一个文本意味着理解这个问题。文本 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说,答案必须到文本中去找。文 本提出的问题当然是有其历史视界的,文本作为答案也是有 其历史视界的。我们对此问题的理解,也是在我们的视界之 内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其答案也不可能停留在文本的历史视 界之内。问和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视界融合的过程。
4、语言负载着个人精神生活 语言有两个不同的属性或特征。一是语言的公共性,另一个 特征是语言的个人性。语言要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就必须 有公共的法则和运用形式,语言的这个方面保证了个人间思 想交流的可能性。 语言同时又是在个人使用时,卷入了个人的思想后,才产生 实际的意义。也就是说,个人用公共的语言表达的是他个人 的思想、情绪、意图,这样语言在实际使用时,又具有个人 性。 因此,如果解释只关注语言的公共性方面,执着于语法的一 般规则,这样来确定文本的含义,作者,即语言的个人使用 者的精神世界便无法进入解释者的视线之内,语言所负载的 个人精神生活就会被忽略。
理解者不可能走出传统之外,以一个纯粹主体的身份去理解 文本,文本就是他的世界的一部分。正如人不可能走出自己 的世界,生活中没有旁观者一样。所以,理解并不是主观意 识的认识行为,它先于认识行为,是此在的存在方式。 因此,伽达默尔说“理解是将(此在)自己臵身于传统的一 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过去和现在不断融合。”伽达默尔的 “理解”概念就与传统、历史联系在一起。对他来说,解释 学作为一种哲学,其任务就是要揭示人的存在中的历史性因 素,确定这些因素在理解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这些历史性因 素具体地体现为人在其历史性的存在中,由语言、传统等所 赋予给他的成见。
现代阐释学

现代解释学美学现代解释学美学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流派。
解释学源于古希腊,“按照最初的定义,解释学是通过我们自己说明的努力,弄清和传达在我们所继承的传统中人们说了些什么的艺术”。
解释学是从希腊神话中上帝的信使赫尔墨斯(Hermes)的名字得名的。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从一门解释本文的技术到一种哲学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直到了近代,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才使关于解释的特殊规则从属于有关理解的一般问题,从而使解释学最终形成为一门哲学。
从此,解释学美学的诞生也就获得了哲学方面的基础。
一现代解释学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解释学美学本质上是哲学解释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运用哲学解释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审美现象以及其他美学问题的一今美学流派。
它的诞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现代解释学美学是在传统解释学的基础上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开始酝酿,而在六十年代正式形成的。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
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突飞猛进,创造古以电子工业、核工业为标志的巨大的生产力,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无法现代解释学吴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比拟的。
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充满着危机和重大变革的时代。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激化而产生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世界性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精神危机,从而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冲击和反叛。
现代解释学美学的诞生地是德国。
其奠基人海德格尔和主要代表伽达默尔都是德国人。
德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同样都面临着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同时它又蒙受了两次世界大战战败的打击,这对德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使其文化传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正是在这样始背景下,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难免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他们都企图从历史和传统中寻找出路,但又不是单纯回到过去,而是立足现在,以现在的目光审视历史和传统。
这是德国社会各阶层普遍要求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矛盾的迫切愿望在他们的哲学和美学中的曲折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不仅充分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学”(d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
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
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所谓哲学解释学。
一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
还是在读书期间,他撰写的《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独特贡献——与以往这门科学所做的工作之比较》探讨的就是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的重要意义。
在这篇论文中,狄尔泰第一次注意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着重研究了施莱尔马赫用解释学的方法探讨基督教思想的问题。
他发现,施莱尔马赫运用了分析和解释柏拉图的方法去考察基督教的理念,对世界采取浪漫主义的解释,尤其是在解释新约保罗书信上,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该论文1860年获得施莱尔马赫基金会颁发的双倍奖金,狄尔泰不仅借此完成学业,而且从此开始编辑施莱尔马赫书信集,并且撰写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施莱尔马赫传》。
对狄尔泰来说,这篇论文获奖并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这是他的哲学生涯的真正开端。
他自己在获奖15年以后曾说过,他就这篇论文所做的工作引导他构造自己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狄尔泰早期对解释学的重视还不是自觉的,那么,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他在建构自己的精神科学体系时则有意地把解释学当做精神科学的最重要方法。
特别是在他把“体验”、“表达”和“理解”当做精神科学的核心内容予以诠释时,解释学在他那里就作为全部精神科学的重要方法而得到彰显。
这时,“理解”概念获得进一步的阐明,“理解”不只是帮助我们对理应认识的内容的把握,而且还涉及有关这个内容的普遍有效性。
“表达”在他那里也得到严格的规定,它与生命内容应当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狄尔泰以为,正是通过对这些概念加以规定并形成特定的方法,“解释”作为一门学问才得以确立,并且经过体系化,它在本质上真正成为对“确定的生命表现进行理解的学问”。
①“解释”这个概念现在不只是解释的艺术,而且还是理解的科学,认识生命的方法。
这样,解释学就是作为“对在文字上固定下来的生命表达进行理解的技巧学。
”②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施莱尔马赫对它的认识。
1900年,狄尔泰受到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之启发,开始了由精神科学到解释学的“转向”。
他在《解释学的兴起》中着重从语文学上讨论解释技巧的历史,同时关注解释过程的本质。
他在这里赋予了解释学更加重要的意义。
概念和范畴现在不只是被应用在说明生命事实之中,而且还在这种说明之中反过来对概念和范畴进行考察;解释不再像它原初那样仅仅是对某个人的个性或某部重要的历史著作的特点加以挖掘,而是发展为对一切“精神创造”(Schoepfung des Geistes)加以阐释,并且直接深入到人类生命本质。
现在,对狄尔泰来说,原先把解释学当做一种方法去探讨“精神世界”已经过于狭小了,他主张建立一种“系统组织的解释学”,要把应用于生命理解的概念和范畴扩展到对它们所包含的整个世界的理解,通过对生命世界的分析和阐述来说明人类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他还强调,语言原来就是生命的一种表达,现在语言还应当是解释世界和解释生命的工具,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也受到语言解释的影响,因此,世界观也从属于这种系统的解释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狄尔泰是从广义的语言应用上探讨了解释学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把解释学当做了哲学本身的一个过程。
很显然,狄尔泰已经把解释学从施莱尔马赫那里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并使自己成为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伽达默尔对狄尔泰一般解释学的克服、并由此进展到哲学解释学是因为海德格尔把理解与人的存在同一起来的观点才得以实现的,但如果没有狄尔泰把施莱尔马赫的以避免误解为核心的传统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学,那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则是不可想像的。
二正如伽达默尔所说,尽管狄尔泰“全力反对把概念的必然性当做一切事件的历史哲学,但他仍然没有避免让精神史作为历史的最高形式”。
③而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狄尔泰对“体验”、“表达”和“理解”这三个核心概念的分析、挖掘和解释上,解释学恰恰是由于狄尔泰对几个概念的阐述才具有了全新意义。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这三个概念。
对狄尔泰来说,“只有当我们体验到人的状态,让这些状态在生命显示中(Leben sauesserungen)表达出来,并且理解这些表达,人类才成为精神科学的对象”。
④由此来看,这三个概念在狄尔泰的思想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想从生命去认识生命,必须对它们进行重新解释,并要赋予它们哲学内涵。
在狄尔泰看来,“体验”(Erlebnis)从经历而来,它不仅与经历一样具有直接性,而且还表明,从直接性中得到的收获是直接性留下的结果。
由此来看,体验是从过去的经历中获得延续和意义的。
狄尔泰在《体验和文学创作》中“首先赋予这个词以一种概念性的功能,这个词随即就发展为一个受欢迎的时新词,并且发展为一个如此显然的价值概念,以至许多欧洲语言作为外来语而采用了这个词。
”⑤狄尔泰最初在使用体验这个概念时候有些摇摆不定。
它在布雷斯劳时期把体验又称之为“内在经验”(die innere Erfahrung)或“内觉”(das Innewerden),他说:“体验或内在经验的存在是不可怀疑的。
因为这种直接的知识就是经验的内容,而对它进行的分析就是关于精神世界的知识和科学。
”⑥到了晚期,狄尔泰很少用“内在经验”这个概念,几乎只用体验这个词,并且还对这个概念做了新的规定。
但不论是在早期还是在晚期,狄尔泰都认为,体验是获取认识的第一步,它是直接的感受,全部认识就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体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体验不仅仅是个体性的,而且更具有社会性。
虽然狄尔泰常说,体验由个体出发,心理和生理的个体是社会和历史真实性的最终成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他的思想说成“个体主义的思想方式”。
⑦事实上,这是不符合狄尔泰思想的基本倾向的。
狄尔泰从一开始就强调,“个体是社会交互作用中的一个要素,同时也是这种交互作用的各个不同体系的交会点”。
⑧这就是说,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社会则是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外在世界交互作用的结果。
为了防止别人的误解,他还特别做了说明,“即使像善意、诚意、合理倾向这样单纯的‘内容关系’也决不能通过心理学的方式,奠定一种永恒的重要因素。
因为从这种关系的内容和张力来看,这种关系与其说是个别精神的产物,毋宁说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产物”。
“这些内容虽然进入个体之中,但也是在个体所在的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下,才得以在个体中发展、改造出来”。
⑨狄尔泰这里显然是在强调人的社会性。
社会是由人组成和创造的,同时反过来也影响生活于其中的人,这是社会与人的交互作用。
因此,人的认识,首先是体验,然后包括认识意识、价值评判、道德选择等,不是单纯地由个体的心灵中产生的,而更多的是社会的产物,它们不具有任何观念上的独立有效性。
它们是在社会群体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的群体意识,它们的延续及转变,也将在社会的历史中进行。
所以,体验在这个意义上讲,是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
其次,体验概念包含时间性。
狄尔泰曾对体验下过这个定义,“即使是时间进程的最小部分,也还是有一段时间过程。
‘现在’渺小得几乎为无,我们所体验到的‘现在’,总是包含着对刚刚过去的‘现在’的记忆。
在其他时间里,‘过去’就像力量一样,仍然对现在有影响、有意义。
”“凡是在时间过程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意义而在‘现在’形成一个单位,就是最小的单位,这种单位可以称为‘体验’。
进而言之,由许多生命部分所构成的范围较广的单位,只要这些部分对生命进程具有共同的意义,我们也称之为‘体验’,哪怕这些部分因为穿插进来的活动而分裂,也算是一个体验。
”⑩意识活动与意识内容在这里得到区分,是否是体验,关键在于对生命有无共同的和统一的意义。
但是,由于体验是时间进程中一个非常短暂的瞬间,在它尚未构成思想的清晰的对象之前,就已经随着时间之流(狄尔泰又称之为生命之流“Fluss des Leb ens”)成为过去,所以,这样的体验是思想无法直接把握的。
因为根据生命本身的法则,我们所观察到的每一个生命瞬间,都是我们注意力所固定下来的记忆的瞬间,而不再是时间之流或生命之流本身,思想对它是不可能直接穿透的,狄尔泰把这种情况称为“二律背反”。
体验的这种时间性,使其具有这样一个特性。
“体验不是作为一个对象站立于认识者的对面,对我来说,体验的此在(Dasein)与体验中所包含的内容是没有差别的”。
(11)这句话告诉我们,对认识主体来说,体验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分别,是个体在生命之流中由内在与外在共同组成具有统一意义的实在。
所以说,人生活在体验中,并且通过体验而生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狄尔泰说,体验是精神科学的细胞。
再次,体验概念包含直接的给定性。
人们通过直接的经历而在自我意识获得直接给定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当做一切想像的材料,这种直接的经验内容最后就发展成为明确的认知。
从这种给定性出发,过去发生的事情就被唤醒,以前的精神创造物——历史、艺术等不再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而是属于所给定的认识对象。
这样,体验概念就构成了一切对客体之知识的认识论基础。
由此来看,狄尔泰把生命当做精神科学的出发点比康德的先验哲学和经验主义者前进了一大步,它的出发点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拥有知、情、意,并且不能将它们进行分割的整体,而不像后者那样只是偏重于某一个孤立的侧面;此外,他还把外部世界看做一个独立的实在,是与我们的生命同样确定的。
狄尔泰在这里似乎站在客观的实践哲学立场上,他感觉到,只有通过实践的道路才能解释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他的感觉是正确的。
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体验的时间性,对后来的哲学家大有启发,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因此总是把时间性与人的存在及其解释联系在一起。
关于“表达”,狄尔泰认为,人类精神生活十分丰富多彩,人的体验最终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而表达则是反映人类内心世界、表现人的体验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表达才能使人类精神生活成为可能和可知,因为“人通过某种内省的默想认识不到他自身,这种内省的默想只能产生出尼采式的、过分夸大主观性的强烈痛苦。
”(12)所以,狄尔泰从一开始就反对叔本华和尼采的独自冥想的方式,主张表达方式应当与丰富多彩的人类精神生活相符合,使人们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判断善恶的能力,进而认识社会和历史的真实性。
表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狄尔泰赋予这个概念新的意义,他说:“在体验里,我们既不能在自我的发展形式中,也不能在自我的深处认识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