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将分析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代中国经济的现状。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从1978年到2019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这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的出口贸易也迅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这个国家以其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的投资。
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经济增长放缓。
随着中国经济的成熟,经济增长速度自然会减缓。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稳定经济增长,例如推动内需,推进技术创新和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其次,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体现在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地区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公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着手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地区发展、消除贫困、推进城乡一体化等。
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加大对环保产业和绿色技术的支持,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性。
在谈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一是人口老龄化。
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加,养老金和医疗保健等社会福利压力不断加大。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正在采取措施应对。
二是科技创新。
中国正努力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吸引更多创新人才。
这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另外,中国经济还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仍然是无可置疑的。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和消费市场,拥有广阔的内需和巨大的潜力。
中国政府将继续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努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如何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结构调整的需要,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首先,中国经济的现状值得看好的原因之一是其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市场需求庞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中产阶级的快速扩大,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这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
其次,中国正在加速推进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的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投资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因此,他们正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促进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并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中国积极推动外贸的多元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地的自由贸易协定,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
这将促进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压力。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供需矛盾。
中国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并鼓励更多人参与工作,以应对这一挑战。
此外,中国也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然而,这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来解决。
当谈到中国经济的未来趋势时,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重要的方向。
首先,中国将加强高质量发展。
与过去相比,增长速度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更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这将要求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其次,中国将继续推进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在改变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国将积极拥抱这些技术,加速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经济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让世界都瞩目。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经济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超过13万亿美元。
多年来,中国成功地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不仅GDP增长迅猛,还有大量的外资流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商投资国。
同时,中国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之一。
然而,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经济结构不平衡。
中国经济仍然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消费在国内经济中的占比相对较低。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外部需求波动时容易受到冲击。
其次是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挑战之一。
那么,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呢?首先,中国将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通过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科技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经济将向更加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
同时,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提升市场竞争力,打破垄断,推动经济更加市场化。
此外,中国还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的另一个趋势是加强对外开放。
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项目,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中国还将进一步提供便利化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
最后,中国经济将继续注重人民群众的福祉。
通过扩大内需,提高民生水平,中国将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的良性循环。
同时,中国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令人瞩目。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中国将持续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对外开放,注重人民福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精选10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精选10篇)篇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第一,中国经济在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袭击下仍然继续增长,全年保8%看来问题不大去年9月中旬,美国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引发金融危机,并且很快的转为全球经济危机,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陷入衰退.篇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自从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由于国际经济严峻的形势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经过我国政府不断的努力,现在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
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2023经济指标分析(一)国内生产总值分析持续快速增长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8855亿元,同比增长7.7%,而环比则增长1.6%,我国经济总体上仍处于高速增长下的平稳状态。
面对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的格局,我们既要把握好主动性,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也要增强紧迫性,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序转变。
在第一季度中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非农业收入增速明显。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8015元。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7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871元,同比名义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
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5%,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3%,财产性收入增长27.0%,转移性收入增长12.2%。
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稳步推进城镇化,是保证上述两项收入得到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
(二)经济增速分析创危机以来新高点1.经济并未“过热”一季度高速增长,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较大。
尽管此增速高于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但如果以20一季度为基期,近两年一季度平均增速为9%,低于~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然而,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不少传统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此外,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我国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和不平衡问题,比如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均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差距等。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第四,我国积极推进全面开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直积极倡导开放合作,推进全球化进程。2024年,我国主动扩大进口,减少关税,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大的市场机会。此外,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在稳定就业方面表现良好。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尽管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我国就业形势依然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左右。此外,我国还大力推进创业创新,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第三,我国经济已转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资源效率不高,环境压力逐渐加大。为此,我国开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创新驱动,提高产业链水平。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经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提高了经济中国家之一,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任务。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特点。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分析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趋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将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并探讨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快速经济增长。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速度。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国内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这为中国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民工转移就业增加了城市内需。
随着中产阶级的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
同时,中国正在推进去杠杆化和降低产能过剩的工作,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分析1. 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政府提出了“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将对GDP的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这将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
2. 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驱动型转变。
制造业正在加速转型和升级,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同时,中国政府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加大对高科技领域的投资。
这些政策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各国的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这将带来更多投资和贸易机会。
同时,中国也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
这种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态势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三、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将为全球经济提供重要机遇。
中国的消费需求将推动全球商品的需求增长,给各国带来更多的出口机会。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世界上许多人都在关注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为全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仍保持在高位。
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逐渐进入新常态,增速从过去的两位数逐渐下滑至中高个位数。
不过,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快,且具有更多的潜力。
其次,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过去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形势,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消费、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内需驱动的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提升整体竞争力。
第三,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当前,中国正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并加大了吸引外资的力度。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可预见。
首先,中国将继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消费和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未来中国人民的消费能力将继续增强,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高技术产业和绿色发展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方向,中国将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动自由贸易,打破贸易壁垒,为全球经济提供更多机遇。
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携手推动世界经济繁荣。
最后,中国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研发投入国之一,随着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领域取得更多领先地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向好,持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就中国经济的现状与挑战进行分析。
一、经济现状1. 经济增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
近年来,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2. 城乡差距: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仍然存在。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贫困和落后。
3. 产业升级:中国经济正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模式。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创新和科技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4. 对外贸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服务贸易国之一。
中国推动了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二、经济挑战1. 结构调整: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结构性问题。
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下降,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加强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收入分配: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富裕阶层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差距扩大,需要采取措施促进收入公平。
3. 环境污染:中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退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4. 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应加强养老金制度和医疗服务的改革,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发展对策1. 创新驱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
2. 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广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 收入分配: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促进收入公平。
4. 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推动绿色发展。
5. 人口老龄化:加强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完善养老金制度和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看广大群众的消费力吧。照理说,这个消费力应当主要来自全国 “工资总额”,所以,不妨先看看中国的“工资总额”的情况。
全国工资总额,应当是我国清白的“合法收入”的一个大头。它到 底有多少呢?1999 年的全国“工资总额”仅有 0.987545 万亿元;20 00 年也只有 1.065919 万亿元!2001 年的材料,不知为何,我在网上 至今没有查到。据我估计,就是到了 2002 年,全年工资总额也就在 1.2 万亿元左右,不会高到哪儿去,因为今年国家职工没有涨工资。 而 2001 年国家财政给全国 4500 万人涨工资,也就是拿出了 700 多亿 元。若是这 700 多亿元都流进了消费品领域,要消化掉 3-4 万亿元库 存,也正合了一句成语,叫“杯水车薪”吧。
所谓“可支配收入”,在统计上的“定义”是指:“被调查的城镇 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 的实际收入。”但是我发现,尽管都是国家公布的数据,但“可支配
市场经济
收入”和“国工资总额”两项数据是对接不上的。
据网上报道,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称,2002 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1752 元,同比增长 7.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 长 6.9%。这个数据使我感到奇怪,如果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也 就是说,1 年起码可以达到人均 7008 元,那么 3.6-3.8 亿城市人口 的可支配收入总计就将为 2.5-2.7 万亿元。实际上,全国的工资总额 只可能有 1.1-1.2 万亿元。所以,我疑心这里是否错将“户均”说成 了“人均”,但再一算,仍然不对,如果按“户均”计算,那可支配 收入总额将只有 6900-7500 亿元,又太少了。总之,牛头有点对不上 马嘴。我想,如果是随机取样的抽样调查,为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 7 000 元,那么城市人口收入在总量上就超出了“工资总额”约 1 倍半。 难道我国城市的普通居民的“灰色收入”有 1.5 万亿元吗?只能用一 句南方话说:天晓得!
市场经济
1998 79552.8 9296.5 11.7 -0.89
1999 81910.9 9875.5 12.1 0.37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以上数据均为“当年价格”,因此不是“可 比价格”,所以不表明增降“指数”;“工资总额合计”是指国有、 集体和其他所有经济单位的职工工资总额合计。它包括的范围是:(1) 计时工资(2)基础工资(3)职务工资(4)计件工资与计件超额工 资(5)各种奖金(6)各种津贴(7)加班工资(8)其他工资。在《中 国统计年鉴》里,“国有经济单位”,除了各种经济行业以外,还包 括:(1)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2)科学研究和综合技 术服务;(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4)卫生、体 育和社会福利业;(5)社会服务业。
再看看商品房,据统计,1999 年的前 5 个月,我国住宅投资额、
市场经济
商品房竣工面积均比头年同期增长 3 成多,而商品房销出的面积,仅 比头年同期增长 13.65%,也就是说,我国商品房的空置率很高。因 1995-1997 年叁年的商品房可供量为 44018 万平方米,因此计算出当 时的商品房空置率为 16%,当时有专家说,这种比率是一个“危险 期”。但中国人对什么“危险”历来是满不在乎的。果然,3 年过去 了,大家相安无事,时至 2002 年 7 月底,据报道,全国商品房的空 置面积仍在大增,已经高达 1.2 亿平方米,比起 3 年前增加了 3000 多万平方米,全国商品房空置率居然已高跳为 26%,这个数据是美 国的 4 倍、是香港的 8 倍、是国际警戒线的 2.5 倍。但直到今天,仍 然是全国遍地大兴土木,拼命地盖着华贵大厦,商品房价格也居高不 下,有谁真的拿“危险期”当回事了吗?
市场经济
可见,中国经济的“库存承受力”和“呆账承受力”,的确是异乎 寻常!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真是了不起。若是西方国家,41%的库存 率,26%的商品房空置率,30%的银行坏账率,它们早就完蛋了。
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不是大了一点, 而是实在太大了。
那么,令人不解的事情来了,我国的经济再继续高速发展下去,已 经过大的“总供给”不就更加大了吗?在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下, 国家甚至大量举债,进行投资,用以弥补来自民间的气力不足的“总 需求”。但无论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是投资电力、输气、乙 烯项目之类,还是制造业,总之,钱花了,虽然医得眼前疮,但不可 避免的进一步的结果只能是:“总供给”在以后只会越来越巨大。
市场经济
1987 11962.5 1881.1 15.7 -0.54 1988 14928.3 2316.2 15.5 -0.21 1989 16909.2 2618.5 15.5 -0.03 1990 18547.9 2951.1 15.9 1.79 1991 21617.8 3323.9 15.4 -0.53 1992 26638.1 3939.2 14.8 -0.59 1993 34634.4 4916.2 14.2 -0.59 1994 46759.4 6656.4 14.2 0.04 1995 58478.1 8100.0 13.9 -0.38 1996 68593.8 9080.0 13.2 -0.61 1997 74772.4 9405.3 12.6 -0.66
这样,投资越多,生产得越多,然后“总供给”进一步与时俱进地 膨大,“总需求”只能相对的愈益不足,商品就更是卖不出去,日后 的工商业必定就会更加艰难……。从而,形成人们常说的“恶性循环”。
显然,若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只能扩大总需求,让总供给有个去 处,方能盘活企业资金、使企业能进一步生产而不出现银行呆账,因 而改善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因此,为了“扩大总需求”,
市场经济
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呼吁“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显然是个很正 确的看法。因为中国的“出口总额”在国内的 GDP 中,只占 20%, 这虽然比美国的 7%的比率大不少,但与欧盟诸国相比也并不算大。 反正,因此可以看出:尽管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 总额还是增长不少,但毕竟“外需”在我国只占一小部分。而 GDP 中 80%还是须由“内需”来消化。
但是,话说得太妙,往往反而会令人生疑。我国历史上有个特点, 凡是真的“形势大好”时,例如 1963-1965 年的经济调整时期,报刊 上倒也并不怎么凑热闹式地跟着大声叫好。而到了 1960 年经济空前 困难的时候,主要报刊上却整日价“形势大好”、“形势极好”、“形 势一派大好”的标语口号式宣讲满天飞;到了 1967 年 7-9 月份,全 国武斗、天下大乱,这时候却反倒说是“形势大好,不是小好,整个 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可见,形势到底如何,还不能光看怎么 说的。
从这份表上,人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工资总额”在 GDP 中的比重 是很低的。而且这个比重,在改革以来的绝大多数年份里是负增长。 正因为我国“工资总额”的比重如此之低,所以,腐败这匹“野马” 在中国才有了广阔的钱财世界可以纵横驰骋。
在这样一个很低的“工资总额”之下,1995 全国的工薪收入者平 均月工资不到 460 元;而直到 2001 年,也就只有 780 元左右。甚至
着名经济学家们在电视里讲:我国一个是投资增长,一个是外贸增 长,有了这两件宝物,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是平稳的,供求也就是平衡 的。但这种说法并不合乎逻辑,单有投资增长和外贸增长,并不能保 证经济达到“供求总平衡”。而且事实也恰恰相反,数据显示:中国 的“总供给”已经大大超过了“总需求”,出现了非常的不平衡。今 年,不仅没有一种商品供给不足,而且商品种类中 86%均供过于求, 而且国内的“库存积压商品总值”已经高达 4 万亿元之巨!这个数字 在 1996 年约为 1.33 万亿元,经过 5 年,于去年达到 3 万亿元库存。 而现今仅只 1 年,就飞速胀大到了 4 万亿元,它与 GDP 的比例约为 4 1%。这是个令人恐怖的比例,但在我国似乎没有人因此恐怖,大家 仍然兴高采烈,高唱赞歌或者大扭秧歌。但要知道,在西方国家,这 个比率通常不会超过 1%!
由于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供需失衡”,在我看来,纵使金融业没有 腐败的问题,仅只由于我国消费品及商品房的高度积压,国家的金融 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难以避免的高“呆账”率。因为商品积压么,因 此全社会资金就必然陷入周转不灵。何况,目前在中国腐败已经浸润 了各行各业、正在深入骨髓。中国的“坏账率”到底有多高?始终没 看到清楚的材料。人们的猜测在 20-60%之间。2002 年 2 月间央行行 长表示,2005 年底一定要将我国不良贷款率降到 15%。这个 15%其 实也是个超高指标,但还要使用 3 年的时间,并使足一把劲儿来争取, 可见目前我国呆账率之严重。而获悉,西方国家的银行不良贷款率, 居然通常也仅有 1%!
中国经济现状分析中国的经济真相
说到中国的经济,主流经济学界和电视报刊给广大人群的印象 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极快,以前叫“腾飞”,现在则是 8%;中国人 民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小康”;中国的 GDP、外贸总额什么的也已创 造了巨大规模等等。还有的报刊渲染说,我国 13 年来的经济取得了 骄人的成就,为二百年来所未有!听这说法,令人摸不透 200 年前的 中国究竟出了什么神奇。现在,当世界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发生“减 速”、有的国家还发生了“经济衰退”的时候,只有我们中国的经济 “风景这边独好”,仍在“健康、稳定、持续”地高速发展着,并且 可以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中叶,直到超过当今世界经济的龙头“老大” ——美国!
况且,目前中国经济在“宏观”上的不少统计材料,令人感到并不
市场经济
能放心。
例如,人们说中国经济正在“健康”发展,但怎么诊断出一个国家 的经济是否真的健康?我想,第一条诊断标准不应当是“发展速度”, 而应当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就像一个孩子那样,抽条 太快,长成了豆芽菜,体内失去了匀称和均衡,未必就是健康。那么, 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供求平衡”的状况,到底怎么样呢?
我国的工薪收入者以外,绝大多数城市居民也并不是“高收入”。 公开的统计材料就能说明这一点。例如,2001 年被认为是我国城市 家庭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的 1 年。据宣布,全国的城市居民家 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为 6860 元,按可比价格比 2000 年增长了 8.5%, 若城市家庭平均 3.58 口人,那么每月可支配收入是 6860 元÷12=5 71.67 元,老天爷爷,人均竟只有区区 159.6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