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中考专题(9)物质间的相互反应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9物质间的相互反应练习及答案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9物质间的相互反应练习及答案

精品文档专题九物质间的相互反应1.在下列图示变化中,M的化学式是D.MgC.Zn A.Al B.Cu下表提供的四组物质符合图示相连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的是2.3.下列各组物质,在同一溶液中能够共存的是 B.FeCl、NaOH HClA.CaCl、32KClD.AgNO、 C.MgSO、NaOH 34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四名学生,对某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先取废液观察,呈无色、均4.下表为四名学生对该厂废水成分初步检测。

然后用pH试纸测得污水的pH=1一、透明状,的分析结果,可能正确的是5.甲、乙、丙、丁四小组同学分别对实验废液中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见下表:检测小组检测结果、HClKCl、KNO、KOH甲组3HCl、、KNO乙组KCO、KCl323KCl、KNO、K丙组SO、KOH432KCl、KNO、K丁组CO、KOH332其中,检测结果合理的是A.甲组、乙组B.丙组、丁组C.甲组、丙组D.乙组、丁组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有如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和产物已略去),则甲、乙、丙、丁依次是CaCO、Ca(OH)、CaCl CaO A.、3 22CO、HC、、B. COCO3 22精品文档.精品文档CO、H、CO、COC.C322、CaO Ca(OH)、CaCl D.CaCO、223乙、丙三种溶液分别进行了下面的实验:7. 为验证物质间化学反应的规律,小红同学用甲、溶液。

③丙 +KOH溶液,②乙+KCl溶液,①甲+KSO42生成,由此推断:甲、乙、丙三种溶液所对应的物质经分析发现:三个反应都有KNO3是NaNO、AgNO、A.HNO333 HNO、NaNO、B.Ba(OH)332AgNOHNO、C.Ba(NO)、3233HNO、、AgNO D.Ba(NO)3332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不考虑光合作用)8.①②③①③ B. C.②③ D.A.①②甲、乙两化工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

九年级化学中和反应综合测试题-中考复习(附答案)

九年级化学中和反应综合测试题-中考复习(附答案)

九年级化学中和反应综合测试题-中考复习【一】1.在《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课上,某同学向盛有约2mL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没有观察到现象。

请教老师后,他发现自己在滴加稀硫酸前忘了加入酸碱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反应情况,于是他对试管中溶液的中和程度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试管中溶液的中和程度。

【实验原理】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做出猜想】猜想l: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溶液呈碱性。

猜想2: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

猜想3: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硫酸过量,溶液呈酸性。

【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另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溶液变溶液呈碱性溶液不变色溶液呈酸性或中性【分析思考】(1)若溶液呈碱性,向试管里的溶液中逐滴加入FeCl3溶液,将产生红褐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滴入酚酞后溶液不变色,为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该同学提出了以下方案:方案1 用pH试纸测其酸碱度,若pH 7(选填“>”“<”或“=”),则溶液呈酸性方案2 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产生,则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如图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及相关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烧杯内溶液呈酸性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烧杯内溶液中的微粒有2种3.根据图回答问题:(1)加入稀盐酸至过量能观察到的现象是;(2)反应中,数目减少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3)验证反应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取样,加入CuO粉末 B.取样,滴加NaOH溶液C.取样,加入CaCO3粉末 D.取样,滴加AgNO3溶液4.某班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1)甲同学实验操作如图甲.在烧杯中加入约5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色.使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要先按着排干净,再放入滴瓶中吸取液体.接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再用玻璃棒搅拌,发现溶液为无色,于是甲同学得出两者恰好中和的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乙同学对甲同学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并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实验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猜想一:只有NaCl.猜想二:NaCl和HCl.猜想三:NaCl和NaOH.以上猜想中,你觉得不合理的是.为了验证另外两种猜想,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Na2CO3溶液猜想二成立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粒猜想一成立(3)图乙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C.A点溶液的溶质为HCl和NaCl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5.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初三化学《化学反应》测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化学反应》测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化学反应》测试题及答案
1. 下列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属于还原反应的是()。

- A.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 B. Fe + S → FeS
- C. 2Al + 3CuCl2 → 2AlCl3 + 3Cu
- D. 2Na + Cl2 → 2NaCl
答案:B
2. 以下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只有从左到右的过程
- B. 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吸收
- C. 化学反应的产物总是比反应物少
- D. 化学反应是物质的变化过程
答案:D
3. 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 CaCO3 → CaO + CO2
- B. CH4 + 2O2 → CO2 + 2H2O
- C. NaCl + AgNO3 → NaNO3 + AgCl
- D. HCl + NaOH → NaCl + H2O
答案:B
4. 化学反应的标志是()。

- A. 反应物颜色的变化
- B. 反应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
- C. 反应物在反应前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变化- D. 反应物量的变化
答案:A
5. 化学反应的速率决定于()。

- A. 温度和反应物浓度
- B. 触媒和光照强度
- C. 反应物的性质和催化剂
- D. 溶液的酸碱度和压强
答案:A
以上是初三化学《化学反应》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物质间的相互反应练习及答案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物质间的相互反应练习及答案

专题九物质间的相互反应1.在下列图示变化中,M的化学式是2.下表提供的四组物质符合图示相连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的是3.下列各组物质,在同一溶液中能够共存的是、HCl 、NaOH、NaOH 、KCl4.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四名学生,对某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先取废液观察,呈无色、均一、透明状,然后用pH试纸测得污水的pH=1。

下表为四名学生对该厂废水成分初步检测的分析结果,可能正确的是5.甲、乙、丙、丁四小组同学分别对实验废液中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见下表:检测小组检测结果甲组KCl、KNO3、KOH、HCl乙组KCl、KNO3、K2CO3、HCl丙组KCl、KNO3、K2SO4、KOH丁组KCl、KNO3、K2CO3、KOH其中,检测结果合理的是A.甲组、乙组B.丙组、丁组C.甲组、丙组D.乙组、丁组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有如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和产物已略去),则甲、乙、丙、丁依次是、Ca(OH)2、CaCl2、CaCO3B. CO、CO2、C、H2CO3、CO、CO2、H2CO3、Ca(OH)2、CaCl2、CaO7. 为验证物质间化学反应的规律,小红同学用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甲+K2SO4溶液,②乙+KCl溶液,③丙+KOH溶液。

经分析发现:三个反应都有KNO3生成,由此推断:甲、乙、丙三种溶液所对应的物质是、AgNO3、NaNO3(OH)2、NaNO3、HNO3(NO3)2、HNO3、AgNO3(NO3)2、AgNO3、HNO38.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不考虑光合作用)A.①②B. ①③C.②③D.①②③9.甲、乙两化工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

如果在a处取水样检测,水中含少量NaOH、Na2SO4;在c处取水样检测,pH=7且水中只含有少量NaCl。

则b处水中含有的一组物质是、NaCl 、Ba(NO3)2、HCl 、MgCl210.下表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这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2021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转化与推断 专项练习(word版,含答案)

2021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转化与推断  专项练习(word版,含答案)

物质的转化与推断专项练习1.通过一步化学反应,不能实现下列物质间转化的是()A. C→COB. H2O2→O2C. BaCl2→Ba(OH)2D. NaCl→NaNO32.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第2题图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①3.甲、乙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如图所示,甲发生一步反应转化为乙有两种途径,乙发生一步反应转化为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第3题图A. 若甲是Fe3O4,则乙是FeB. 若乙是金属,则单质、氧化物中可能含有同种元素C. 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小16,则甲、乙一定分别是H2和H2OD. 若甲是氧化物,则反应①和①的基本反应类型不一定相同4. A~G为初中常见的物质,分别由C、S、O、Fe、Cu中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A、C和E 都是黑色粉末,D的溶液常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B、G、F都是气体。

这些物质之间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能相互反应。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第4题图(1)物质的化学式:A,C。

(2)D和E反应前后溶液质量(填“增加”、“不变”或“减小”)。

(3)写出一个F―→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G的一种用途。

5. 图中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H、C、O、S、Na、Fe、Cu中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

A由三种元素组成,B俗称小苏打,J是紫红色固体;D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C、G均只含两种元素且元素种类相同;E、H、I均为气体。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第5题图(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D,J。

(2)A曝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是因为吸收空气中的。

(3)写出E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H和I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

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9 物质的转化及推断(第02期)(原卷版+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9 物质的转化及推断(第02期)(原卷版+解析)

专题19 物质的转化及推断1.(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通过物质间相互反应可以实现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通过一步化学反应不能实现的是()A.Ca(OH)2→CaCO3→Ca(HCO3)2B.CuO→Cu(OH)2→CuSO4C.H2→H2O→O2D.NaOH→Na2SO4→NaC12.(2023·广西·中考真题)下列物质间转化均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A.Cu→Cu(NO3)2→KNO3B.Fe→Fe2O3→FeCl2C.Na2SO4→NaNO3→NaCl D.KOH→Ba(OH)2→NaOH3.(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一”表示物质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可以转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B.①可用于碳的不完全燃烧C.①可用于工业炼铁D.隔绝氧气或者水可以防止①的发生4.(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

下列说法与图示关系不符..的是()A.甲不能是碱B.丙不能是单质C.甲乙可以都是氧化物D.甲乙丙可以是不同类别的物质5.(2023·湖南岳阳·中考真题)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可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略去)。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若甲是H2O,则乙可能是CaCl2B.若甲是CO2,则丙可能是H2C.若甲转化为乙是置换反应,则乙转化为丙不可能也是置换反应D.若甲转化为乙是复分解反应,则乙转化为丙不可能也是复分解反应6.(2023·河南·中考真题)弘扬红旗渠精神,走强国富民之路。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太行山上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

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物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基础) 巩固练习含答案

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物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基础) 巩固练习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物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基础)【巩固练习】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冰红茶”和“苹果汁”等饮料均属于()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2.下列各组物质中,从物质分类知识判断,属于同一类物质的是()A.空气、氧气、天然气B.纯水、干冰、一氧化碳C.碘盐、纯碱、酱油D.氮气、氢气、石油液化气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矿泉水B.自来水C.硬水 D.蒸馏水4.分类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分类正确的是()A.非金属元素:Mg、F、Si B.盐:纯碱、小苏打、硫酸铝C.混合物:空气、石油、冰水共存物D.合成材料:塑料、羊毛、合金5.现有①液态氧、②铁锈、③食盐水、④小苏打、⑤氢氧化钾、⑥石油等物质,对上述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盐——③④ B.纯净物——④⑤⑥C.碱——①⑤ D.混合物——②③⑥6.家庭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 B.餐饮用的可乐C.调味用的加碘食盐 D.炒菜用的铁锅7.如图所示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臭氧(O3)是氧化物B.水是氧化物C.过氧化氢溶解于水得到的是氧化物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9.下列物质中,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A.天然水、水、液态空气 B.氢气、海水、过氧化氢C.蒸馏水、矿泉水、食盐 D.汞蒸气、二氧化碳、生理盐水10.通常条件下,下列转化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A.CaO→CaCl2 B.Ca(OH)2→NaOHC.CaCO3→Ca(OH)2 D.CuSO4→FeSO411.对①碳酸氢铵、②生石灰、③甲烷、④烧碱、⑤酒精、⑥镁、⑦干冰、⑧棉花、⑨维生素C、⑩红磷等物质进行分类,下列分类中正确的是()A.单质:⑥⑦B.有机物:③⑤⑧⑨C.氧化物:②⑩D.盐:①④12.铁、氯化铜、石灰水、稀盐酸、石灰石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的反应类型或主要实验现象。

初三化学反应练习题(带答案)

初三化学反应练习题(带答案)

初三化学反应练习题(带答案)
1. 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学反应的是()。

a. 水沸腾
b. 钢丝在电炉中熔化
c. 铅在温度逐渐升高时变软
d. 煤在燃烧时冒烟火
答案:d
2.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a. 体积
b. 颜色
c. 温度
d. 纯度
答案:b、c、d
3. 下面哪个不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现象()。

a. 出现气体
b. 生成固体
c. 放出光、热
d. 颜色变化
答案:b
4. 以下哪一个不是观察化学反应进行的方法()。

a. 用观察管进行酒精的燃烧实验
b. 用显微镜观察燃烧物质的微粒
c. 用实验室天平观察实验物质的质量变化
d. 用手掌感受燃烧物质产生的热量
答案:b
5. 化学反应后新生成的产物是()。

a. 反应物
b. 臭氧层
c. 产生的多种物质
d. 氮氧化物
答案:c
6. 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 铁锈生成
b. 酒精燃烧
c. 酸和碱中和反应
d. 碳燃烧
答案:c
7. 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还原反应的是()。

a. 金在氢气中加热变成红色
b. 铁和硫磺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物质
c. 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d. 氢气燃烧生成水
答案:a、b、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1.在下列图示变化中,M的化学式是
A.Al
B.Cu
C.Zn
D.Mg
2.下表提供的四组物质符合图示相连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的是
3.下列各组物质,在同一溶液中能够共存的是
A.CaCl2、HCl
B.FeCl3、NaOH
C.MgSO4、NaOH
D.AgNO3、KCl
4.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四名学生,对某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先取废液观察,呈无色、均
一、透明状,然后用pH试纸测得污水的pH=1。

下表为四名学生对该厂废水成分初步检测的分析结果,可能正确的是
5.甲、乙、丙、丁四小组同学分别对实验废液中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见下表:
检测小组检测结果
甲组KCl、KNO3、KOH、HCl
乙组KCl、KNO3、K2CO3、HCl
丙组KCl、KNO3、K2SO4、KOH
丁组KCl、KNO3、K2CO3、KOH
其中,检测结果合理的是
A.甲组、乙组
B.丙组、丁组
C.甲组、丙组
D.乙组、丁组
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有如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部分反应物和产物已略去),则甲、乙、丙、丁依次

A.CaO、Ca(OH)2、CaCl2、CaCO3
B. CO、CO2、C、H2CO3
C.C、CO、CO2、H2CO3
D.CaCO3、Ca(OH)2、CaCl2、CaO
7. 为验证物质间化学反应的规律,小红同学用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甲+K2SO4溶液,②乙+KCl溶液,③丙+KOH溶液。

经分析发现:三个反应都有KNO3生成,由此推断:甲、乙、丙三种溶液所对应的物质

A.HNO3、AgNO3、NaNO3
B.Ba(OH)2、NaNO3、HNO3
C.Ba(NO3)2、HNO3、AgNO3
D.Ba(NO3)2、AgNO3、HNO3
8.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不考虑光合作用)
A.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9.甲、乙两化工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

如果在a处取水样检测,水中含少量NaOH、Na2SO4;
在c处取水样检测,pH=7且水中只含有少量NaCl。

则b处水中含有的一组物质是
A.MgSO4、NaCl
B.H2SO4、Ba(NO3)2
C.BaCl2、HCl
D.H2SO4、MgCl2
10.下表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这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不符合对应“转化关系”的是
11.下面下图中,四圆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一种溶液,
每两圆的相交部分为两溶液混合后出现的主要实验现
象,已知CaCl2溶液的pH=7。

下表中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12.有甲、乙、丙、丁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HCl、H2SO4、BaCl2、Na2CO3溶液中的一种。

为区别这四种溶液,现将它们两两混合并得到下面现象:
根据对上述现象的分析,可推知甲、乙、丙、丁四种溶液的顺序依次是
A. HCl、BaCl2、H2SO4、Na2CO3
B. HCl、H2SO4、BaCl2、Na2CO3
C. H2SO4、HCl、BaCl2、Na2CO3
D. H2SO4、Na2CO3、HCl、BaCl2
13.如图所示,现有甲、乙、丙、X、Y、Z六种物质,
其中连线两端的甲、乙、丙溶液两两之间能发生
反应;X、Y、Z之间只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
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

下列符合上述要求的一组
物质是
14.(多选)右图中相连的两个圆圈里的物质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下列四组选
项中,符合该图要求的是
15.(多选)右图中甲、乙、丙是3种不同类别的物质,
且均能与物质W发生化学反应。

若W为稀盐酸,则
甲、乙、丙3种物质分别可能是
A.Fe、CuO、Cu(OH)2
B.Fe、AgNO3、Na2CO3
C.Zn、F2O3、Na2SO4
D.Cu、Ca(OH)2、CaCO3
16.(多选)下图中甲、乙、丙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
变化,“→”表示由某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微溶
物视为可溶;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可能依次为Fe、NaOH、CO2
B.丙物质只能是氧化物或盐
C.乙物质可能为碱或盐
D.当甲为一种碱时,它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能产生两种沉淀
17.(多选)下图表示物质符合图中转化关系的是(反应条件均已略去)
18.同学们在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构建了如下图知识网络,A、B、C、D是不同类别的无机
化合物,“—”表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后B试管中为蓝色溶液,写出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3)物质C应具备的条件是。

(4)若在⑤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Na2CO3,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推断,试验后无色溶液中的溶质是。

(写出所有可能)
19.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他们之间的关系图下图所示。

“→”表示物质间的转
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能相互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

A 可以与酸碱盐三类物质发生反应,D是食盐的主要成分,C和F都是无色气体,反应①和
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1)F的化学式为;C的化学式
(2)写出B→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A与一种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B
2.C
3.A
4.B
5.B
6.A
7.D
8.C
9.C 10.B 11.B 12.B 13.D
14.BC 15.AB 16.BC 17.CD
18.(1)Fe2O3+3H2SO4=Fe2(SO4)3+3H2O
(2)Cu(OH)2+H2SO4=CuSO4+2H2O
(3)可溶性盐,且能与H2SO4和Ca(OH)2发生复分解反应
(4)CaCl2或CaCl2和Ca(OH)2
19.(1)H2 CO2
(2)AgNO3+HCl=HNO3+AgCl↓
(3)Ca(OH)2+Na2CO3=2NaOH+CaCO3↓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