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抗体治疗的历史回顾与展望_沈倍奋

合集下载

针对肿瘤抗体类药物发展原理及现状回顾

针对肿瘤抗体类药物发展原理及现状回顾
1 抗体 类 药 物治 疗肿 瘤 的 基本 原 理
体 治疗 方 法 的设 计 是 必 须 的 : 同样 拥 有 目标 受 体 的 正 常 组 对
织 的 了解 是 对 细胞 毒 性 预 测 的关 键 所 在 ; 此外 , 常 组 织 与 抗 正
体 类 药 物相 互作 用 的分 析 也 可 以帮 助 优 化 抗 体 药 物 所 需 要 的 临 床 浓 度 。 由 于 抗体 自身 的 治 疗 活 性 有 限 , 目前 更 多 的 研 究 还 是 集 中 在 提 高 利用 抗 体 的 生 物 学 效 应 的 功 能 上 , 如 通 过 比 提 高 优 化 F 7受 体 结 合 功 能 来 提 升 A C c D C效 应 和 细 胞 毒 性 , 还 有 就 是 将 抗 体 作 为 传 输 载 体 来 运 送 一 些 药 物 小 分
子 , 。 。。 一
抗 体 类 药 物 发 展 的基 础 是 基 于 二 十 世 纪 6 O年 代 对 肿 瘤 细 胞 表 面 可 以大 量 通 过 表 达 抗 原 的发 现 『 , 抗 体 和 抗 原 的 1而 ]
高 亲 和力 和高 特 异 性 的 相 互 作 用 可 以 改 变 细 胞 的 一 些 功 能 , 比如 抑 制 细 胞 增 殖 、 进 细 胞 功 能 , 者 改 变 免 疫 系 统 的 功 促 或
的 抗 体 类 药 物 是 一 个 复 杂 和 系统 的 工 程 , 文 对 针 对 肿 瘤 的 抗 体 类 药 物 的 基 本 原 理 、 发 的 评 估 机 制 , 本 研 目前 国外 抗 体 研 究 的 现 状 和 国 内抗 体 的 研 发 现 状做 了简 单 的介 绍 和 回顾 。
【 键 词 】 抗 体 类 药 物 单 克 隆抗 体 关

我国抗肿瘤药物研究历史的回顾及体会

我国抗肿瘤药物研究历史的回顾及体会
维普资讯
科 技 前 沿 与 学 术 评 论
我 国 抗 肿 瘤 药 物 研 究 历 史 的 回顾 及 体 会
研究 员 胥 彬
( 中国科 学院上 海药物研 究所 , 上海 20 3 ) 00 1
摘 要: 对我 国抗肿瘤药物的研 究发展 历程进行回顾 , 结合 自已的研究工作 , 扼要介绍更生霉素、 氮 芥 类衍 生 物如 甲氧 芳芥 及 消 卡芥 、 癌锑 , 抗 植物 抗 癌 药羟 基 喜 树碱 、 三 尖杉 酯碱 等 药物 的 研 究结 高
Pr f s o XU I oes r Bi l
( h n h i  ̄ i t f t i dc ,C ieeA a e f cecs h n h i 0 0 1 S a g a t eo e aMe i I u Ma r a hn s cdmyo i e,S a g a 0 3 ) S n 2
了用药物治愈肿瘤 的信心 , 逐步展开 了抗肿瘤 药的 试 验模 型 、 选 方 法 和 寻 找新 药 的 研 究 。 五 十 年 代 筛 从合成化合物 、 然植物 、 天 动物 、 微生物产物 等方 面
进行 大 量筛 选 , 到 了有抗 癌 活性 的物质 达 数百 种 , 找
六十年代 已累积 了丰富 的资料, 研发 出数十 种有 效 的抗 肿 瘤 药物 , 7~8种 恶性 肿 瘤 取得 良好 的 治疗 对
1 9
维普资讯
科 技 前 沿 与 学 术 评 论
性抗生素学术会 议【 , 上提 出要 中国科学 院上海 2会 】 药物研究所 承担抗癌抗 生素 的研究 任务 , 时本人 那 刚从苏联 留学 归 国不久 , 药物所 接受 了此任务 。 在
15 9 6年全 国制订 1 2年科 学 研 究远 景 规 划 , 癌 药物 抗 发展 提 高 阶段 , 药研 究 体 制 渐趋 正 规 , 医 学术 气 氛 变

我国抗肿瘤药加快审批5年历史回顾和思考

我国抗肿瘤药加快审批5年历史回顾和思考
实践 的 影响 , “ 册 分 类3 药 物还 涉及 到 我 国 与 国外对 彼 此试 验数 据 注 ”
举 措 显 然 有 利 于 加 快 已 经 显 示 出 抗
肿 瘤 活 性 但 尚 未 证 实 生 存 获 益 的抗 肿 瘤 药 物 的 开 发 上 市 , 同 时 并 不 牺 牲 安
全 有 效性 要 求标 准 。
te eu a in f ac r Du s ” h R g l t o o C n e r g )
并非仅仅依据单一因素而是综合考虑 多方面因素利弊权衡 一般会考
虑但不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该来自所 申请 的 目标适应证在 国内是否 确 实存在 高度未满足 的临床 需求 ;②是否 已有 国外数据显示 了相对现
美国F A D
为 了 加 快 用 于 危 重 疾 病 领 域 的 新 药 开 发 ,使 此 类 患 病 人 群 及 早 获 得 新 药 使 用 ,F A 19 年 颁 布 了加 快 批 准 D 于 92
(c ee ae pr v 1 Ac lr td A po a )法 规 ,其 中 规 定 : 用 于 严 重 威 胁 生 命 的疾 病 的 药 物 ,显示 出相对 现 有 治疗 明显 的 治疗 益
得去 承担 可 能 的风 险 )。
中 ,进 一 步 明 确F A 上 述 加 快 批 准 法 D将 规 用 于新 的 抗肿 瘤 治疗 申请 。特 别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对 于 那 些 没 有 有 效 治疗 的 难 治 性 疾 病 , 可 基 于 肿 瘤 客 观 缓 解 或
缩 小 给 予 批 准 , 即 基 于 肿 瘤 客 观 缓 解
方案的探索 ,如从三线到二线到再一线,从晚期肿瘤治疗到早期肿瘤

肿瘤抗体药物的新历史、现状跟未来展望

肿瘤抗体药物的新历史、现状跟未来展望

自从1975年单克隆抗体技术[1]产生以来,抗体药物的研发和上市进展非常快,究其原因,归于其靶向性强、副作用小和疗效显著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美国FDA一共批准了24种抗体药物,我国一共批准了11种抗体药物。

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100多个抗体已经进入临床研究、500多个抗体药物处于临床前研究。

到2010年,预计全球治疗性抗体药物销售额将达到250亿~300亿美元。

抗体药物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促使全球上百家生物技术公司全力投入抗体药物的研发。

药物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通常需要首先确定适应症,然后根据病因和病理确定分子靶点,设计药物分子。

抗体药物开发也是如此。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质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分子机制得到阐明或部分阐明,抗体药物的疾病适应症范围也不断扩大。

本文将从肿瘤的分子机制出发,综述抗体药物的设计原理和临床应用,为设计新的抗体药物开发提供有力借鉴。

从本质上讲,肿瘤的发生是细胞基因或基因组发生改变的结果。

由于细胞环境或自身的原因,由细小的基因变化,经过多重步骤的积累,达到质变,使细胞获得某种生长优势,发生恶性转化,转变成为肿瘤细胞。

设计抗肿瘤药物,首先需要了解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1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目前普遍认为,肿瘤细胞在调节细胞正常增殖和维持自身平衡方面具有缺陷,而这种缺陷正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内因。

具体来讲,这种缺陷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2]:生长信号的自足(Self-sufficiency in growth signals)。

正常细胞通过细胞膜表面受体分子与细胞环境中的各种信号因子结合,为细胞正常生长提供促有丝分裂信号。

正常细胞的生长是可控的。

肿瘤细胞通过改变受体与信号因子的结合、跨膜信号传递和胞内信号传递途径等,或者通过与环境中正常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生长信号的自足,从而大大降低对外源信号的依赖性,最终表现为无控生长。

对生长抑制信号不敏感(Insensitivity to growth inhibitory signals)。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抗体药物以其高度的特异性和靶向性,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极大地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状况。

本文旨在概述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发展历程、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肿瘤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抗体药物作为生物制剂的一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抗肿瘤抗体药物被研发出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些抗体药物通过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触发免疫应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抗体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在作用机制方面,抗肿瘤抗体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增殖;二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和转移;三是通过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提高治疗效果。

抗体药物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如化疗、放疗等,形成联合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方面,抗肿瘤抗体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这些抗体药物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延长了生存期。

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肿瘤相关抗原被发现,为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靶点。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抗体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且可能存在免疫原性等问题。

不同肿瘤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对抗体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抗体药物的个性化治疗,以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以期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1. 肿瘤治疗的挑战与抗体药物的重要性肿瘤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且对于某些类型的肿瘤效果不佳。

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与前景

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与前景

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与前景肿瘤是一种令人们十分恐慌的疾病,现今医学界依然无法根治所有癌症,而且治疗过程中会伤及到正常细胞,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而肿瘤免疫治疗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一线生机,在肿瘤治疗领域焕发出了希望的光芒。

肿瘤免疫治疗是以刺激或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抗肿瘤新技术,具有高效、低毒、远期效果好等特点,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新的方法。

肿瘤细胞是机体自身细胞异常增生的结果,它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机体免疫系统失调,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清除肿瘤细胞。

而肿瘤免疫治疗正是利用机体免疫系统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我免疫功能,在肿瘤细胞被消灭的过程中,不会损害正常的细胞和组织,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相当漫长,最早的胚胎学说开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而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T淋巴细胞抗原识别技术和肿瘤相关抗原(TAA)的发现,促进了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肿瘤抗原也逐渐成为免疫疗法的重要物质基础。

1997年,Nobel奖获得者James P. Allison首次描述了一些可能抑制细胞免疫的抑制性免疫调节通路,当我们阻断这些通路时,就可以进一步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使得肿瘤免疫治疗成为可能。

2018年3月27日,美国FDA批准免疫疗法单抗,这意味着国际上对免疫疗法的推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8年12月25日,美国癌症研究杂志发布一篇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综述,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迄今为止肿瘤免疫疗法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免疫检查点负向调节通路是肿瘤疾病的重要转移途径。

因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将是肿瘤免疫疗法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目前面临的挑战是防止治疗后肿瘤再次复发,同时还要减少治疗过程中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损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细胞群的优化,发现更加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

CD20抗原及治疗性抗CD20抗体

CD20抗原及治疗性抗CD20抗体

CD20抗原及治疗性抗CD20抗体!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oo5Mar;12(1):76~79ChinJCancerBiother'[文章编号]1007—385X(2005)01-0076-04CD20抗原及治疗性抗CD20抗体王玉刚综述;沈倍奋审阅(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分子免疫室,北京100850)[摘要]CD20是人类B淋巴细胞表面特有的标识.它高表达于所有正常B细胞和多数恶性B细胞表面,不会发生明显的内化和脱落,是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理想的靶抗原.其胞外区由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但组成的抗原表位却异常多样.目前,已经有多种针对CD20抗原的抗体被FDA批准上市,用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关键词]CD20;抗原表位;抗CD20单克隆抗体[中图分类号]R392.11[文献标识码]A1免疫治疗理想的靶抗原:CD202抗CD20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在治疗B细胞淋巴瘤时,CD20分子是理想的靶抗原.它由29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3kD,34~36kD属于非糖基化磷蛋白"】,表达于95%以上正常或恶化的B细胞表面.它起始表达于pre—B细胞阶段,到B细胞终端分化成浆细胞时结束,一直被认为是B系细胞表面特有的标识.单核细胞,静息以及激活的T细胞,裸细胞以及非淋巴细胞都不表达CD20分子.CD20分子有4个跨膜区,氨基端和羧基端都位于细胞质膜内侧,在第三跨膜区和第四跨膜区之间,有一个由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环区,构成其主要的抗原表位.CD20抗原分子比较暴露,易于接近.CD20与抗CD20抗体结合后内化现象不明显,因此细胞表面CD20分子数量并不因为与抗体结合而大量减少. CD20也不会发生明显细胞表面脱落的现象,在人体血清中无游离的CD20存在.虽然CD20的功能仍没有完全阐述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具有钙离子通道功能,是调节B细胞增殖,分化信号途径的组分.CD20位于细胞膜上的脂斑区(1ipidrafts).脂斑区是细胞膜上一个流动而有序的细胞膜微区,富含鞘磷脂和胆固醇,被认为是一个信号传导的平台.CD20与脂斑区Src家族的激酶成员(Lyn,Fyn和Lek)以及PAG(p75/85)相连,PAG将Csk招集到脂斑区,从而使Lyn,Fyn和Lck保持失活状态.当CD20在抗体的作用下相互靠近,发生交联甚至超交联时形成的多聚体发挥钙离子通道的功能,使细胞外钙离子流入细胞内;另外,src家族的酪氨酸蛋白激酶由于靠近而相互激活,启动信号传导途径,动员内源钙库.这两者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从而对细胞周期的~--仃A--厂,土影~响,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甚至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剖.早期实验结果表明,CD20细胞外43个氨基酸残基序列组成了2个相互重叠的细胞外抗原表位,一个被绝大多数抗CD20抗体所识别,另一个被具有独特激活效应的抗体1F5所识别.但是后来Polyak等发现,虽然CD20胞外区很小,但是抗CD20抗体识别的精细抗原表位却异常多样,而不是简单的分为两个抗原表位.人源CD20胞外区与鼠源CD20胞外区43个氨基酸残基中约有16氨基酸不同.他们以鼠源CD20胞外区为模板,分别将其与人源CD20胞外区序列中不同的氨基酸突变成人源CD20序列中相应的氨基酸,证实了不同抗CD20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具有细微区别(表1中B~I模式).并证实了170位Ala和172位Pro在CD20胞外区抗原表位二级结构的维持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它们的改变常会导致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完全丧失(表1中A模式).其结果如表1所示.CD20胞外区小环不能够使之具有如此之多细微抗原表位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CD20可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一个CD20复合体由几个CD20分子和一个或一些附加成分组成.有些抗体识别的是由几个CD20分子构成的空间表位,如2H7识别的抗原表位比B1识别的抗原表位更加依赖于CD20多聚体的存在.1F5,B1和2H7都不能够通过免疫印迹的方式与CD20抗原结合,表明这些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是一个空间表位.3治疗性抗CD20抗体近年来,NHL发病率逐渐攀升,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以前的治疗方法无法治愈,患者最终因淋巴瘸的复发而死亡.研究新型药物用于NHL的治疗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抗CD20单克隆抗体是一个新的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长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oo5Max;12(1).77▲:引自文献[4];}:本列中A—I为不同的CD20模式;V本列中大写字母代表人源CD20序列,小写字母代表鼠源CD20序列,横杠代表鼠源CIY20氨基酸序列与人源CIY20氨基酸序列相同的部分;的所有列中反应强度从弱阳性(+/.)到强阳性(}H{);△:NT表明没有测试3.1Ⅱ)EC?C2B8IDEC—C2B8,又名Rituximab,商品名为美罗华,1997年由FDA批准上市.它是一个人鼠嵌合抗体,包含鼠源抗CD20单克隆抗体2B8(Ibritumomab)的可变区和人源IgG1重链及K链的恒定区,用于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美罗华与其亲本抗体具有相似的亲和力和人组织反应活性,在人体内具有更长的半衰期,更小的免疫原性J,基本上不会诱发机体产生HAMA反应.由于人源Fc比鼠源Fc能更好与人源补体及效应细胞相互作用,美罗华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CDC) 和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都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抗体的反应率,延长了反应时间.3.2ZEVAⅡN2002年2月,FDA批准了第一个放射性免疫治疗药物——zevalin.该药由IDEC制药公司生产,通用名Ibritu—momabTiuxetan.FDA批准此药用于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低恶性度/滤泡性或转化的B细胞NHL,其中包括美罗华难治性的滤泡性NHL.该产品由小鼠IgG1一K单克隆抗体2B8 (Ibritumomab)连接同位素如Y用于肿瘤治疗.其单抗部分对CD20具有极高的特异亲和性J.Y是一个高能量的单纯释放p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2.3MeV),约90%的能力集中在5mm以内,不仅可以杀伤与抗体接合的细胞,还可以杀伤直径范围12咖以内的恶性细胞.Y的半衰期(64h)与抗体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一致,因此尿液中Y的很少,可以忽略不计7j.Zevalin在肿瘤部位的分布相当于在正常器官分布的850倍;正常细胞不受射线危害,对正常器官的放射性在可接受安全值之下J.不需要对病人和医务人员进行保护性隔离J.Zevalin与其天然抗体具有相似的高的抗原特异性,人组织反应性,潜伏期安全性,在体外,体内的稳定性良好.3.3BEXXAR2003年6月27日,FDA批准Bexxar(Tositumomab和I Tositumomab)用于治疗癌细胞已经或未发生转移,对美罗华有耐药性,化疗后又复发的CD20,滤泡性NHL.它由鼠源单克隆抗体——抗Bl单克隆抗体(Tositumomab,IgG2a一)与放射性同位素"I共价偶联而成."I同时释放治疗性的B射线和高穿透性的^,射线:低能量的p射线(0.6MeV)可以杀伤直径2mm以内的恶性细胞,^,射线用于精确剂量测定和生物分布研究.根据剂量测定结果可以确定针对个体的抗体用量,最大限度减少血液系统的毒性.Bexxar是第一个根据患者个体不同来确定用药剂量的抗体制剂.由于".I-tosi. tumomab和"I在体内的清除速率存在个体差异,在对病人用药之前确定个体用药量是必要的.接受Bexxar治疗的患者需要在实施放射性保护的房间内进行治疗7.1o].在对复发低恶性度转移的NHL患者的治疗中,Bexxar比其冷抗体形式(anti—B1mAb)有更高的反应率,更长的反应持续时间. 目前上市的这三种抗体都可以通过CDC,ADCC,诱导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5Mar;12(1)CD20细胞发生凋亡或直接抑制恶性B细胞的增殖来发挥其治疗效果.不同的是Zevalin和Bexxar通过抗体介导放射性同位素到肿瘤部分,发挥放射性细胞毒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克服了放疗不能全身给药的缺点;与单纯免疫治疗相比, 表现出更强杀伤邻近肿瘤细胞的能力.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目前上市的这三种抗体单独使用都获得了很好疗效.其中美罗华与化疗药物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联合使用治疗低恶性度或滤泡性NHL,效果要好于单独使用的效果.Bexxar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有协同的治疗效果.Zevalin和Bexxar 用来治疗对美罗华治疗有抗性的患者有良好效果'.4治疗NHL中存在问题对美罗华治疗有反应的B细胞NHL患者中,复发患者对使用美罗华再次治疗的反应率小于50%.患者抵抗使用美罗华二次治疗的原因可能是其经过治疗之后,造成了细胞表面CD20抗原的丢失,或者亚克隆选择了CD20.的B淋巴瘤细胞.不同研究团体都发现了靶细胞表面CD20抗原丧失表达的现象.由于许多在经过抗CD20抗体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没有经过生物活检以确定肿瘤细胞下调表达CD20抗原的程度,不能够确定这种现象实际发生的频率".鉴于CD20抗原表达的变动性,Haidar等指出:在使用美罗华治疗B细胞淋巴瘤之前确定CD20分子在恶性B淋巴细胞表面表达是必要的.5展望使用抗CD20抗体治疗NHL的费用高,部分患者还发生了HAMA和HACA的反应,如何使治疗方案更加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AME一133是在美罗华基础上应用分子进化的方法构建出的人源化抗CD20抗体.它的免疫原性更低,亲和力更高,介导ADCC的能力更强,临床应用前景更好.Da~es等人将鼠源糖基化酶基因转入到表达人鼠嵌合抗体的CHO细胞,表达出的糖基化抗体以10—20倍低的浓度就可达到与其亲本相同杀伤CD20靶细胞的效果.IMMU一106是一种改型抗体,进一步降低了鼠源性,可以通过ADCC,CDC和诱导凋亡机制来发挥其抑瘤效果.抗CD20.抗CD3双特异抗体,保持了亲本抗CD3单克隆抗体刺激PBL增殖的能力,并可以交联人的T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从而促进T淋巴细胞对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第一次用实验结果支持双特异抗体具有用于治疗CD20的B淋巴瘤的潜能.抗CD20.抗CD89双特异抗体可以招集嗜中性粒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去裂解CD20的肿瘤细胞.KunMa等发现:在体外,低剂量照射能够大大并稳定提高CD20抗原的表达.Huang和Roberts等则探索调动自身免疫系统的治疗方案.他们将CD20抗原与人源IgG的Fc或钥孔戚蓝蛋白相连,注入小鼠体内,诱导其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反应"】.Hmsma等人进行了抗体定向的酶.前药治疗方案的探索.他们构建了ScFv和人B一葡萄糖苷酸酶的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保留了其亲本抗体1H4的亲合力和结合特异性以及酶的催化活性.当融合蛋白与Daudi细胞结合后,前药显示了与其药物形式阿霉素相近的抑制肿瘤细胞增长的活性.上述这些探索都为以后治疗NHL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参考文献][1]TedderTF,MclntyreG,SchlossmanSF.HeterogeneityintheB1(CD20)cellsulfacemoleculeexpressedbyhumanB—lymphocytes [J].Mollmmunol,1988.25(12):1321—1330.[2]DeansJP,LiH,Poly'akMJ.CD20一mediatedapoptosis:Signaling throughlipidrafts[J].Immunology,2002,107(2):176—182.[3]ShahD,LedbetterJA,PressOW.Signalingeventsinvolvedinan—ti-CD20一inducedapoptosisofmalignanthumanBcells[J].Cancer ImmunolImmunother,2000,48(12):673-683.[4]PolyakmJ,DeansJP.Alanine一170andproline一172arecriticalde—terminantsforextracellularCD20epitopes;heterogeneityinthe finespecificityofCD20monoclonalantibodiesisdefinedbyaddi—tionalrequirementsimposedbybothaminoacidsequenceandqua—ternarystructure[J].Blood,2002,99(9):3256-3262.[5]GhetieMA,BrishtH,VitettaES.Homodimembutnotmonomers ofRituxan(chimericanti—CD20)induceapoptosisinhumanB—lymphomacellsandsyrlergizewithachemotherapeuticagentandan immunotoxin[J].Blood,2001,97(5):1392—1398.[6]KrasnerC,JoyceRM.Zevalin:90yttriumlabeledanti—CD20(ibritumomabtiuxetan),anewtreatmentfornon—Hodgkinlym—phoma[J].CurtPharmBiotechnol,2001,2(4):341-349.[7]BischofDelaloyeA.Theroleofnuclearmedicineinthetreatment ofnon—Hodgkin§lymphoma(NHL)[J].LeukLymphoma,2003,44Suppl4:$29-36.[8]ChesonBD.Radioimmunotherapyofnon?Hodgkinlymphomas[J]. Blood,2003.1O1(2):391-397.[9]AlcindorT,Wit~gTE.Radioimmunotherapywith-90ibri—mmomabtiuxetanforpatientswithrelapsedCD20+B—cellnon—Hodgl(inglymphoma[J].CurrTreatOptionsOncol,2002,3(4):275-282.[1O]V oseJM.Bexxar;Novelradioimmunotherapyforthetreatmentof low—gradeandtransformedlow—gradenon—Hodgkinglymphoma[J]. Oncologist.2004,9(2):160?172.[11]vanderKolkLE,Grillo—LopezAJ,BaarsJW.eta1.Treatmentof relapsedB—cellnon—Hodgkin'slymphomawithacombinationof chimericanti—CD20monoclonalantibodies(rituximab)andG—CSF:Finalrepo~onsdetyandefiqcacy[J].Leukemia,2003,17(8):1658.1664.[12]HaidarJH.ShamseddineA,SalemZ,eta1.LossofCD20expres? sioninrelapsedlymphomasafterrituximabtherapy[J].EurJHaemato1.2003,70(5):330-332.[13]ClarkeLE.BayedMG,EhmannWC,eta1.CutaneousB?celllyre? phomawithlossofCD20immunoreactivityafterrituximabtherapy [J].JCumnPathol,2003,30(7):459-462.[14]JilaniI,OBrienS,ManshuriT,eta1.Transientdown?modulation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5Mar;12(1)?79?ofCD20byrituximabinpatientswith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 [J].Blood,2003,102(10):3514-3520.[15]SteinR,Quz,ChenS,eta1.Characterizationofanewhumanizedanti—CD20monoclonalantibody,IMMU一106,anditsuseincombi—nationwiththehumanizedanti—CD22antibody,epratuzumab,for thetherapyofnon—hodgkinSlymphoma[J].ClinCancerRes,2004,10(8):2868—2878.[16]XiongD,XuY,LiuH,eta1.EfficientinhibitionofhumanB-cell lymphomaxenograftswithananti—CD20xanti—CD3bispecificdia—body[J].CancerLett,2002,177(1):29-39.研究简报?[文章编号]1007—385X(2005)01-0079-01[17]HuangJ,SheuJJ,WuSC,eta1.DownregulationofBcellsbyim—munizationwithafusionproteinofaselfCD'20peptideandafor-eignlgG.Fcfragment[J].hnmunolLett,2002,81(1):49—58.[18]RobertsWK,LivingstonPO,AgusDB,eta1.VaccinationwithCD20peptidesinducesabiologicallyactive.specificimmunere—sponseinmice[J].Blood,2002,99(10):3748-3755.[收稿日期]2004—07—21[修回日期]2004—10—10[本文编辑]韩丹,王莹小鼠SLC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侯丽,赵跃然一,王来城,焦玉莲,张捷,马春燕,崔彬(1.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科研中心,济南250021;2.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济南250062)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ondarylymphoidtissueche—mokine,SLC)是重要的CC趋化因子,对多种免疫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及NK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研究证实,SLC通过募集T淋巴细胞,DC和NK等免疫效应细胞到肿瘤组织,促进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增强肿瘤局部非特异性免疫以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作用,达到其显着的抗肿瘤效果,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理想效应分子.为了进一步探索SLC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我们构建了小鼠SLC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VAX1.mSLC,为今后开展体内基因治疗肿瘤奠定基础.重组质粒pMD.mSLC,载体pVAX1及大肠杆菌TOP10由本室保存;引物由上海博亚生物公司合成;COS-7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限制性内切酶及T4DNA连接酶,TaqDNA聚合酶均为MBI公司产品; DMEM培养基为Hyclone公司产品;大鼠抗mSLCmAb为R&D公司产品;酶标二抗兔抗大鼠IgG.HRP购自博士德公司;RIPA细胞裂解液购自申能博彩生物科技公司;ECL(en. hancedchemiluminescence)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为SantaCruz 公司产品.质粒提取,酶切,连接及转化的主要方法均按常规进行.pMD.mSLC和pVAX1载体均用BamHI和XbaI双酶切,回收目的基因和载体片段,用T4DNA连接酶将目的片段定向插入到pV AX1的相应酶切位点.转化大肠杆菌TOPIO,挑取卡那霉素抗性克隆,行菌落PCR初步筛选.引物序列为:上游:5r-ATGACTCTGAGCCTCC'ITAGC.3;下游:5.1TrCCAGAC1-IGAGG'ITCCC.3,PCR扩增产物为327bp.扩增阳性菌落,抽提质粒DNA,利用HinDllI单酶切鉴定阳性重组子.细胞转染按BTXECM830电穿子L仪转染哺乳动物细胞方案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入COS-7细胞. 转染72h后,分别收集细胞和上清,按照RIPA裂解液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取细胞裂解液与经PEG8000浓缩的培养上清混合,Bradford比色法测定蛋白浓度.常规SDS-PAGE电泳,转膜,5%脱脂奶粉封闭,一抗,二抗反应后,ECL化学发光试剂盒检测蛋白表达.结果菌落PCR和}{jnDⅢ单酶切证实重组质粒pV AX1.mSLC构建成功,Westernblotting证实mSLC在转染COS-'/细胞72h后瞬时表达.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又称为CCL21(CCchemo- kineligand21),6Ckine等,是重要的CC趋化因子成员.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DC和NK细胞,膜表面均表达SLC的受体CCR7.SLC通过与CCR7结合,募集免疫活性细胞向肿瘤局部迁移,浸润,刺激它们产生IFN一,GM—CSF,IL.12等细胞因子,增强非特异性免疫,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因而具有显着的抗肿瘤作用.为研究SLC免疫基因治疗肿瘤的特异性作用, 我们成功构建了小鼠SLC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实现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瞬时表达,为下一步研究mSLC体内基因治疗肿瘤作用提供了实验材料和条件.[关键词]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真核表达;COS-7细胞;电穿孑L[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D[收稿日期]2004—10—18[修回日期]2004—12—10[本文编辑]韩丹,王莹[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1304)资助。

重组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重组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139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重组抗体药物起源于上世纪末,主要涉及传统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人源化以及全人抗体。

重组抗体药物从临床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并迅速占据市场。

针对目前现状,我们有必要不断重组抗体药物体系,逐渐缩小实验室成果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距离。

1 重组抗体药物发展的基本概况《自然药物发现》杂志统计表明,在2009-2010年当中仅有7种ADCs药物,但在2011-2012年期间已有超过17种ADCs药物开始进入临床阶段[1]。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目前,国际范围已经有多达30余种ADCs药物研究进入临床阶段。

“Keytruda”是在黑色素瘤药物有伊匹单抗 (2011)、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2011)、威罗菲尼(2011)、达拉菲尼(2013) 和曲美替尼(2013)基础上研发的第六款药物。

目前,已经有CureTech公司、有罗氏的基因泰克、葛兰素史克、默克等公司公布了抗PD-1药物药物研发计划。

1.1 重组抗体药物的基本原则重组抗体药物研究需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药物必须保持特异性与抗体的亲和力,特别要注意不能丧失抗体异结合抗原方面的能力;其次,要遵循基本消除或者降低抗体的免疫。

此外,还要兼顾到抗体的免疫活化性质。

1.2 重组抗体药物的构建类型和表达体系科研人员尝试改造抗体人源是为了克服实际应用中的鼠源性单抗药物限制。

在改造抗体人源化时主要经历了嵌合抗体、改型或表面重塑抗体以及抗体库技术三个阶段。

按照主要构件方式和原理可分为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以及人源抗体这三类(见下表)。

2 几种特殊的重组抗体从其治疗途径角度分析,如仅应用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以及全人抗体,药物的效应非常有限。

为了增强药物的生物性能,有必要通过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改良抗体分子的结构。

另外,连接放射性核素,双特异性抗体、多价抗体与融合抗体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1 双特异性抗体是指将含有两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人工抗体,在靶细胞与功能分子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抗体治疗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沈倍奋(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学研究室,北京100850)摘要: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取得成功,目前抗体及其相关制品已成为发展最快的一类生物药。

美国FDA至今已批准了40余个治疗性抗体,其中一半用于治疗肿瘤。

近几年,新一代抗体药物,包括人源抗体、去糖基化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和阻断免疫检查点抗体已成功用于肿瘤治疗。

本文对抗体用于肿瘤治疗的历史、抗肿瘤抗体的发展概况和展望进行综述。

关键词:肿瘤;抗体;治疗中图分类号:R9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002(2016)01-0001-06DOI:10.3867/j.issn.1000-3002.2016.01.001用于疾病治疗的抗体,也称抗体药物。

抗体药物以其与靶抗原结合的高特异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临床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且发展迅速,是当前生物药中复合增长率最高的一类药物,成为全球药物研发的热点。

抗体药物的发展得益于技术的进步,虽然抗体尚未达到治愈癌症的最终目标,但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出现,不断提高以抗体为基础的治疗效果。

1抗体用于肿瘤治疗的历史利用抗体治疗人类疾病,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动物来源的抗血清用于白喉等传染病的早期治疗,显示出一定的效果。

但由于抗血清是异源蛋白,其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过敏反应。

后来由于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的出现,抗血清治疗感染性疾病逐渐被废弃。

1975年,杂交瘤技术问世,开创了抗体技术的新时代。

杂交瘤细胞就像一个生产抗体的工厂,可以不断产生性质相同的单克隆抗体。

这些抗体由于特异性高,性质均一,在实验研究和临床检测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2年,美国斯坦福医学中心的Levy用B细胞淋巴瘤患者瘤细胞制备了一个抗独特型单抗,患者经这一抗体治疗后,病情缓解,瘤体消失。

这是第一次利用单抗治疗肿瘤,它的成功使人们对用单抗治疗肿瘤抱有极大期望。

但以后的一些抗肿瘤单抗都未能显示出明显的效果,人们的热情开始下降。

1986年,美国FDA批准抗CD3单抗莫罗单抗-CD3(muromomab-CD3,OKT3)进入市场,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抗排异反应。

1995年,欧洲批准单抗17-1A(panorex)上市,这是一个针对17-1A 抗原的鼠源IgG2a单抗,主要治疗结直肠癌,但疗效不明显。

随着使用单抗病例的增加,鼠单抗引致人体的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主要表现在鼠抗体的可结晶片段(crystalliable fragment,Fc)不能激活人的效应系统,如存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等;此外,鼠抗体作为异源蛋白进入人体,会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人抗小鼠抗体(human anti-mouse antibody,HAMA),但异源蛋白在人体内清除很快,抗体半寿期很短。

因此,自1986年OKT3进入市场后的10年沈倍奋,教授,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

1965-196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生。

现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免疫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内知名免疫学家。

近年来主要从事抗原化抗体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机制研究,基因工程抗体研发及基于抗原-抗体相互识别的立体结构信息设计新型功能分子的研究。

通讯作者:沈倍奋,E-mail:shenbf0714@·前沿论坛·内没有单抗药物被批准上市。

尽管鼠源单抗的早期使用情况令人失望,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抗体及抗体片段的基因操作,人们开始对鼠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1-2]。

在肿瘤治疗领域,1997年第一个抗CD20的嵌合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1998年第一个人源化抗Her2单抗——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赫赛汀)上市,用于治疗乳腺癌。

随着抗体库技术和转基因小鼠技术的发展,研制治疗性人源抗体药物成为可能[3-4]。

2006年第一个抗表皮生长因子的人源抗体——帕尼莫单抗(panitumumab)被批准治疗结直肠癌。

在抗体人源化改造和人源抗体制备技术不断完善的随后10多年间,有近20个抗肿瘤抗体上市,其中Mylotarg〔抗CD33抗体吉妥珠单抗(gemtuzumab)上连接奥佐米星(ozogamicin)〕是第一个被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 rug conjugate,ADC)药物,用于治疗白血病,但因疗效不高、毒性作用较大,已于2010年撤市。

2011年FDA批准了新一代ADC药物-Adcetris,它由抗CD30嵌合抗体布妥昔单抗(brentuximab)与单甲基金抑素奥利斯他汀E(auristain E)组成,治疗淋巴瘤。

2013年又批准了Kadcyla(T-DM1),它由人源化抗Her2抗体阿多西妥珠单抗(ado-trastuzumab)与美坦新(maitansine)(美登素)偶联,治疗乳腺癌。

2011年抗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分子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CTLA-4)抗体伊匹莫单抗(ipilimumab)被批准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开启了阻断免疫检查点分子治疗肿瘤的先河。

2014年另外2个抗免疫检查点分子PD-1的抗体尼伏单抗(nivolumab)和潘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被批准用于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同年安进公司的布利莫单抗(blinatumomab)(Blincyto)被FDA 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费氏染色体阴性的急性前B淋巴细胞白血病。

该抗体是由抗CD19和抗CD3组成的双特异性T细胞待接器(bispecific T cell engag⁃er,BiTE)[5-6],这些抗体在肿瘤治疗中显示良好疗效,表明人类可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它们的上市掀起了肿瘤免疫治疗新的热潮。

近年来,基于抗体的嵌合型抗原受体基因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 cells,CAR-T)技术蓬勃发展,并显示出非常好的疗效,给人们治愈肿瘤带来了希望[7-8]。

2抗肿瘤抗体的研究进展2014年,全世界药品销售额前10位的药品中抗体药物就占5个(其中3个治疗肿瘤)。

抗体药物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的进展体现在抗体人源化改造、效应功能提高和新靶点发现等方面。

2.1抗体人源化改造和人源抗体制备抗体人源化经历了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到全人抗体的过程。

将鼠抗体可变区基因片段连接到人抗体恒定区基因上获得人-鼠嵌合抗体,这是最早出现的人源化抗体。

它的人源化程度达70%,大大降低了鼠抗体的免疫原性,在临床应用中已被证实是安全的,但不能完全消除人抗鼠反应。

进一步人源化的方法很多,将鼠抗体的互补性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移植到人抗体相应部位的CDR、鼠抗体框架区表面氨基酸的“人源化”和框架改组(framework shuffling)等方法均可进行抗体人源化改造。

如知道抗体识别抗原表位的结构,则可将这些决定抗体特异性的关键氨基酸移植到相匹配的人特异性决定残基(spec⁃ificity-determining residues,SDR)。

这些方法得到的人源化抗体的人源程度>95%[9-10]。

确定和去除鼠抗体上能被人T细胞识别的表位的方法,称去免疫原性技术,这样的治疗性抗体将不再激活T细胞反应和以后的人抗鼠反应。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抗体库技术能在体外模拟抗体的体内成熟过程,从B淋巴细胞中扩增全套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基因,克隆到特定载体上,使表达的抗体展示于噬菌体表面,构成噬菌体抗体库,用抗原筛选出表达相应抗体的噬菌体,经扩增、测序可获得特异性抗体基因。

B细胞如来源于人外周血,则可得到全人抗体。

抗体基因除了展示在噬菌体表面,也可展示在酵母、细菌、哺乳动物细胞表面和核糖体上[11]。

特别是核糖体展示技术,它完全在体外无细胞体系中进行,从而避免了文库导入细胞所必需的转化步骤带来的转化效率的限制。

但从抗体库中获得的抗体往往亲和力不高,还要进行亲和力成熟的改造。

另一个制备人源抗体的有效方法是利用转入人免疫球蛋白基因组的转基因鼠,该鼠用抗原免疫后可产生高滴度人抗体。

转基因鼠解决了抗体库技术中抗体亲和力不高的问题。

随着结构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借助已有的抗原/抗体序列、结构信息以及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模式分析,合理确定功能抗体识别的靶位,进而应用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理论、高通量虚拟筛选技术开展抗体的从头(de novo)设计成为研究的热点[12-13]。

由于该方法回避了杂交瘤技术、抗体人源化技术和抗体库技术等,应用前景可能较好。

2.2提高抗体效应功能裸抗体的效应功能取决于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及抗体的Fc结构,前者如抗体与抗原结合后阻断或中和靶分子的生物学活性,利用抗体的靶向性,将细胞毒物质导向靶部位,抗体与细胞膜抗原结合后诱发信号传导的改变,引起细胞凋亡等;后者除与它们的抗原结合有关外,还与抗体的Fc结构有关,如抗体Fc与相应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可激发ADCC效应和CDC效应;与新生Fc受体结合的强弱影响抗体半寿期[14]。

因此,提高抗体效应功能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2.1改造抗体的Fc增加ADCC和CDC效应影响Fc与Fcγ受体(FcγR)结合能力的因素,一是FcγR上的氨基酸序列,另一个是Fc上糖型(glycoform)结构模式,糖核心结构中没有岩藻糖的抗体其ADCC效应明显提高【15-16】,岩藻糖是否存在不影响抗体与抗原结合及CDC效应。

因此,提高ADCC的策略是:①在抗体的Fc上进行氨基酸突变,选择ADCC效应高的突变体;②去除抗体Fc连接的寡糖上的岩藻糖。

2013年11月FDA批准罗氏公司的奥妥珠单抗(obinutuzumab,GA101)(Gazyva),就是一种低岩藻糖的人源化抗CD20抗体,对于人类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及套细胞淋巴瘤的研究显示,该抗体的活性优于利妥昔单抗。

增强CDC效应也是突变Fc的氨基酸,提高其与C1q的结合能力,或将人IgG1和IgG3重链恒定区序列进行DNA改组(DNA shuffling),筛选出CDC活性高的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