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选线与总体设计分析

合集下载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要点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我国将用30年时间,形成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

高速公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将把我国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全部用高速公路连接起来,覆盖10亿人口。

3.公路按功能划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

4.公路按行政管理属性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

5.公路分级(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6.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应符合的条件:必须具有四条或四条以上的车道,必须设置中间带,必须设置禁入栅栏,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7.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8.除快速路外,各类道路划分为Ⅰ、Ⅱ、Ⅲ级。

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9.城市道路设计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根据规定: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路为15年;支干路为10~15年。

9.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植被等10.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车辆可分为四类: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铰接车。

11.设计速度(又指计算行车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12.运行速度: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速度。

13.设计交通量: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14.设计小时交通量的合理取值范围应在第20~40位以内,宜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的依据。

15.各级公路车辆折算系数:小客车 1.0 中型车 1.5 大型车2.0 拖挂车3.016.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分界控制线。

17.道路建筑限界:又称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

第六章 选线与定线

第六章   选线与定线
(一)平原区的特点
1.地形特点
①地面坡度平缓,相对 高差较小(地面横坡, 相对高差小于30m)。 路线纵坡不受限制。
②一般多为耕地,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障碍多。
除泥沼、淤泥、河谷漫滩、草原、戈壁、沙漠等外多为耕 地,良田多,土地贵;居民点较密,各种建筑物分布广。
③沟渠密布,河 网池塘多
一、影响路线方案的因素 1.道路的功能(意义和作用)--主要因素 高速、一级公路除必须经过的控制点外,不宜过多靠近城镇, 路线宜顺直短捷,区域性公路尽量靠近或经过经济控制点。 2.政治经济控制点—重要因素 主要的政治经济控制点,必须考虑通过,困难时,与支线连 接方案比较。 3.沿线自然条件的影响—直接影响(但影响程度随等级变化) 4.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条件的影响—一定程度影响
设计标准或设计水平
5.其它 与景点、文物、名胜等的联系
二、预可行性研究阶段路线走向选择
路线方案:是根据指定的路线总方向和道路的功能,考虑社会、经济 因素和复杂的自然条件等拟定的路线走向。 目的是合理地解决设计道路的起迄点和走向。 据点:公路网规划所规定的或上级部门所指定的一条路线的起终点和 中间必经重要城镇或地点。 走向:一系列据点的连线。两个据点之间常有若干可供选择的不同走 向。 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解决拟建项目起、终点间路线的基本走向问题。
技术设计阶段应在初步设计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补充收集技术设计所需 的基础资料,测量影响路线线位的控制点和控制断面,采用纸上定线并进 行现场核对。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一步补充收集基础资料,测量影响路线线位的控 制点和控制断面,根据控制要素进行纸上定线并现场核对,测量放线,并 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二、平原区选线
(4)与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就路线走廊、重要桥梁、隧道方案及 互通式立交的设置等重大事项作进一步协调,基本确定路线走廊方案。 (5)重点考虑路网结构布局合理、路线顺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 便区域交通出行、建设条件(地形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建设环境及施 工难易程度等)、环境影响和占用农田、主要工程数量和投资规模、路 线平纵面设计总体技术指标、公路养护、综合管理及运营效益、地方 政府及民众意见,综合进行路线方案比选。 (6)根据不同的路线走廊方案ꎬ在 1:1万地形图(大型控制性工程可采 用 1:5000地形图)上进行概略总体设计。包括路线、路基路面、桥涵、 隧道、立交、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估算工程数量,进行投资估算。 (7)推荐路线走廊方案及主要控制点,并推荐路线走廊方案主要技术 指标及工程规模。

06-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06-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6.2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基本原理
一、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设计方法 轨道网规划要在确定的规划期限内对整个轨道网的 大致走向、总体结构、用地控制、车辆段及换乘站的
配置作出规划,轨道网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初级路
网不断优化完善的动态滚动过程。 主要有两类轨道交通线网的设计方法:经验归纳 法、形态分析法、经营规模规划法、客流分析法。
3、线路要沿主要客流方向布设 快速轨道交通线路要沿主要客流方向布设,尽可能 的经过大型客流集散点。 4、线路应贯通市中心 为了加强中心城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力和吸引力线路 应贯通市中心。 5 、线路尽量沿城市道路干线走向布设 一方面便于吸引沿线地面交通量,另一方面便于施 工。
• 6、 力争多设换乘点 • 尽量使得城市内任意起终点间的乘客出行至多换 乘1次即可到达目的地。 • 7、 选择线路走向要考虑城市的自然、人文、地 理等制约条件 • 选择较好的地形、地质条件,注意历史文物保护 。 • 8 、线路经过中心城区时,宜以地下隧道为主 • 减少拆迁、噪音、振动、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干扰 。
线网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 3、经营规模规划法:从规模经营的角度 ,提出一个路网合理规模的问题。 • 通过对规划要素的研究,建立合理适用 的规划模型,而模型的建立是以运营收 入≥运营支出为原则建立的,通过模型 的测算为达到运营的收支平衡,最小的 日客运量是多少? • 同时利用这种方法对其他规划要素,如 线路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平均满载率 等进行规划
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划。具体内容包括车辆段及其 他基地的选址与规模研究、线路敷设方式及主要换乘 节点方案研究、修建顺序规划研究、轨道交通线网的 运营规划、联络线分布研究、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的 协调发展及环境要求、轨道交通和地面交通的衔接等。

路线设计中的选线和定线

路线设计中的选线和定线
_ 1963 19052 39159 1773 5674
第三方案
32 1510 187 1323 512 998 2092 528
82 4440 1057/13 980/52 1091 99770 290/1 1341 18226 31288 1750 5189
第四方案
31 1476 193 1283 615 861 1928 547 121 5645 1207/15 1566/82 1278 111960
2020/1/21
46
(3)、泥石流
什么是泥石流?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
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内大量的水流
2020/1/21
47
泥石流的分区? 上游形成区、中游流通区、下游堆积区
上游形成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 漏斗状。
2020/1/21
21
2020/1/21
22
如图6-3,某公路通过某河附近时,为了少 占20K附近的高产田和解决路线穿田取土的困 难,将路线移向坡脚,虽里程略有增长,桥 位也略有偏斜,但避开了大片高产田,而且 路线沿坡脚后,路基为半填半挖,既节省了 土方,又避免了填方借土的远运。
2020/1/21
2020/1/21
28
三、山岭区路线的形式
(一)、沿溪线 (二)、越岭线 (三)、山脊线
2020/1/21
29
(一)、沿溪线
2020/1/21
30
1、沿溪线的特点:
路线走向明确、纵坡平缓、线形标准 高、便于为山区居民服务、施工养护方 便、土石方工程少、桥涵防护工程多、水 毁威胁大。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2. 城市道路分为几类?答: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采用几阶段设计?答:一阶段设计:即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4. 道路勘测设计的研究方法答:先对平、纵、横三个基本几何构成分别进行讨论,然后以汽车行驶特性和自然条件为基础,把他们组合成整体综合研究,以实现空间实体的几何设计。

5. 设计车辆设计速度.答:设计车辆: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设计速度: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6.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哪些影响?答:主要影响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方案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1.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答: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

2. 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答: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直线难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破坏自然景观,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过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惫急躁,不利于安全行驶。

3. 汽车的行驶轨迹特征。

答:轨迹是连续的,曲率是连续的饿,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4. 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答:极限最小半径,特殊困难情况下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一般最小半径,通常情况下使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使用。

5. 平面线形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

答: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城市绿地规划 第六章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绿地规划 第六章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第五章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第一节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概述一、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二)保证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三)满足美化环境的景观要求二、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形式1.规则式。

有明显的对称轴线,各种园林要素都是对称布置,具有庄严、雄伟、肃静、整齐、人工美的特点。

但是,它也有过于严整、呆板的缺点。

2.自然式。

无明显的对称轴线,各种要素自然布置,创作手法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具有灵活、幽雅的自然美。

其缺点是不易与严整对称的建筑、广场相配合。

3.混合式。

三、公园游人容量计算公园游人容量为服务区范围居民人数的15%一20%,一般为全市居民人数的10%。

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m2为宜,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以30m2为宜;风景名胜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宜大于100m2。

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C=A/Am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A-公园总面积(m2);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m2/人)水面和坡度大于50%的陡坡山地面积之和超过总面积的50%的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应适当增加。

四、其它:公园用地规模、内部用地比例、常规设施等见规范。

第二节公园规划设计的程序公园规划设计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调查研究阶段;编制任务书阶段;总体规划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

一、调查研究阶段1.调查内容:建设单位情况、社会环境、历史人文资料、用地现状、自然环境条件和规划作业。

2.调查资料分析与利用。

3.规划设计图纸的准备二、编写计划任务书(设计大纲)阶段三、总体规划阶段1.公园绿地的位置图2.现状分析图3.功能分区图4.道路系统规划图5.园林建筑规划图6.竖向规划图7.电气规划图8.管线规划图9.绿化规划图10.总体规划平面圈另外,一般还要做出全园和各主要景点效果图,写出说明书。

四、技术设计阶段技术设计也称为详细设计。

根据总体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每个局部的技术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交通运输的方式。

道路运输的地位和作用。

2、当前,我国公路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道路的种类。

4、我国公路发展目标及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内容。

5、公路按功能和行政管理属性的分类6、公路和城市道路等级划分的依据,分级情况。

各级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公路等级选用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7、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

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何影响。

8、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作用及区别。

9、交通量、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的关系。

10、公路网系统的特性。

11、城市道路路网结构的基本类型。

各类型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城市道路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最能综合反映城市交通拥挤的技术指标。

12、城市道路红线规划的内容。

13、划分公路用地和城市道路红线的意义。

怎样划定公路的用地范围。

14、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5、公路勘测设计阶段的划分及各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

16、本章主要名词术语:道路、道路功能、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车辆、设计速度、运行速度、设计交通量、设计小时交通量、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公路网、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道路红线、道路建筑限界、道路用地、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公路安全性评价第二章平面设计1、汽车行驶轨迹的几何特征。

道路平面线形组成要素2、平面的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线性特征。

3、平面直线的技术标准及直线的适用情况。

为什么过长的直线不是好的线形?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4、影响平面圆曲线半径取值的因素。

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计算原理、种类。

圆曲线半径值的选取。

5、汽车在弯道上行驶的稳定性及横向稳定性的保证。

横向力对汽车行驶的影响。

横向力系数µ取值的影响因素。

6、缓和曲线的作用。

汽车由直线驶入圆曲线的轨迹方程。

采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线形的理论依据。

7、省略缓和曲线的条件。

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考虑的因素。

设计缓和曲线长度值时应考虑的因素。

8、本章注要名词术语:路线、路线的平面、同向曲线、反向曲线、汽车行驶稳定性、横向力系数、横向超高、横向滑移、横向倾覆、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缓和曲线、回旋线、回旋线参数A、桩号(里程)、交点、交点里程(桩号)、曲线主点、曲线主点桩号。

第六章 结构化系统设计

第六章 结构化系统设计
?信息系统功能?信息系统功能能否满足用户需要能否满足用户需要?系统的效率?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工作质量?系统的可变更性?系统的经济性系统的工作效率系统抗干扰能力系统提供信息准确方便实用清晰系统修改和维护的难易程度系统收益与支出比系统生命周期经费开销研制20分析设计35编程15调试50维护8020508090可变更性好的系统效率不高可以提高效率质量不好可以改进质量可靠性差可以加强可靠性反之可变更性差的系统修改不如重做系统反之可变更性差的系统修改不如重做系统寿命自然就短
怎么做?如何实现系统说明书 规定的系统功能,成果是系统 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
系统设计
逻辑模型
哪个好?
评价选择物理模型
在评价选择物理模型前,先要讨论评价信息系统 的标准。 信息系统的优劣程度取决于它为管理工作提供信 息服务的质量。具体从六个方面衡量。 信息系统功能 能否满足用户需要 系统的效率 系统的工作效率 系统的可靠性 系统抗干扰能力 系统的工作质量 系统提供信息准确 方便 实用 清晰 系统的可变更性 系统修改和维护的难易程度 系统的经济性 系统收益与支出比
系统生命周期经费开销
分析设计 35%
研制 20%
编程 15% 调试 50%
维护 80%
20%*50%+80%=90%
可变更性好的系统—— 效率不高可以提高效率 质量不好可以改进质量 可靠性差可以加强可靠性 反之,可变更性差的系统,修改不如重做,系统 寿命自然就短。 所以,系统设计必须从保证系统的变更性入手, 设计出一个易于理解、容易维护的系统。

图 a:模块 A将参数“平均”或者“最高”传递给模 块B,模块B按这个参数的值是“平均”还是“最高”去 取相应成绩回送到A。这里参数“平均/最高”控制模块B 如何工作,这就是控制耦合。 控制耦合给理解和修改带来了不便。第一,需要理 解开关量;第二,模块A设开关量,还要记住开关值是什 么,以便从模块B返回后进行相应处理。在系统设计中这 种耦合是可以避免的。图b所示的形式即可,模块A根据 需要调用模块B1或B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选线与总体设计
本章框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选线新理念和总体设计 第三节 路线方案选择 第四节 平原区选线 第五节 山岭区选线 第六节 丘陵区选线
第一节 概述
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 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 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等因素,通 过全面比较,选定路线中线的全过程。
适用条件:路线主要控 制点在山谷一侧,相对高 程不大。
自然条件特点: 山区河流,谷底一般不 宽,两岸台地宽窄不一; 河流多呈弯曲状;河谷地 质情况复杂;山区河流易 发生山洪、泥石流等。
(一)路线布局
沿河线的路线布局,主要的问题是:
河岸选择; 高度选择; 桥位选择。
1.河岸选择
(1)地形、地质条件:路线应选在地形宽坦, 有台地可用,支沟较少、较小,水文及地质条 件良好的一岸。 (图6-7)
5. 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6. 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第五节 山岭区选线
山岭区特点: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形 复杂,但山脉水系清晰,为山区选线指明 了方向,不是顺山沿水,就是横越山岭。 分类(按行经地带的部位):沿河(溪) 线、越岭线、山脊线、山坡线等。
一、沿河(溪)线
定义:沿着河(溪)岸 布置的路线。
垭口选择 过岭高程选择 垭口两侧路线展线。
(一)垭口选择
垭口: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地形,是体 现越岭线方案的重要控制点。
3. 具体定线
定线就是根据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 有关条件在有利的路线带内进行平、纵、 横综合设计,具体定出道路中线的工作。
第三节 路线方案选择
一、路线方案的拟订与比选
1. 路线方案的拟订 解决设计道路的起、讫点和走向。 通过方案的比选,选择最合理的路线方案 作为进一步设计的依据。
2. 路线方案比选
3.陡崖峭壁河段 两种方案:绕避和直穿。
绕避:
一是翻上峡谷陡崖顶部选择有利地带通过。需 要崖顶有可供布线的合适地形;
二是另找越岭路线。需要附近有基本符合路线 走向的低垭口。
直穿:
(1)与河争路, 侵占部分河床。
(2)硬开石壁。
17
图6-18 石壁上硬开路基
二、越岭线
越岭线:翻越山岭布设的路线。 特点:路线需要克服很大的高差,路线的 长度和平面位置主要取决于路线纵坡的安 排。 主要解决的问题:
低线:是指高出设计水位不多,路基临水 一侧边坡常受洪水威胁的路线。
优点:
平、纵面线形比较顺直、平缓,易争取到较高 标准,路基土石方工程也较省,边坡低,易稳 定;
路线活动范围大,便于利用有利地形和避让不 良地形、地质;
跨支流方便,必须跨越主流时也较易处理。
最大缺点:受洪水威胁,防护工程较多。
高线:是指高出设计水位较多,基本不受 洪水威胁的路线。
图6-2 路线方案比选之一
第四节 平原区选线
一、平原区路线的特点
(1)地势平坦,线型指标比较容易达到较 高的技术标准。
(2)路线的基本线形应是短捷顺直。
二、平原区路线选线要点
1. 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6-4
2. 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关系 3. 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4. 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则。
二、选线的方法和步骤 1. 路线方案选择
路线方案选择主要是解决起、终点间路 线的基本走向问题。
首先在小比例尺地形图上,进行初步评选, 确定数条有价值的方案。选择
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之上,按地形、 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 制点,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 也称路线布局。
优点:不受洪水侵袭,废方较易处理。
缺点:
路线随山势曲折弯曲,线形差,工程量大; 遇缺口时,常需设置较高的挡土墙或其他构造
物,如遇地质不良地段,设计困难。
综合评价
一般来讲,低线优点较多,在满足规定频 率的设计水位的前提下,路线越低工程越 经济,线形标准也越高。
3. 桥位选择
按路线与河流的关系,有跨支流和跨主流 两类桥位。
(2)积雪和冰冻地区的选岸:在不影响路线整 体布局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阳坡和迎风的一 岸,以减少积雪、涎流冰等病害。
(3)考虑城镇及居民点的分布:除国防、高速 和一级公路外,一般路线应尽可能选择村镇较 多、人口较密的一岸。
图6-7 跨河换岸比较线
2. 路线高度
沿河线按路线高度与设计洪水位的关系, 有低线和高线两种。
跨支流的桥位选择,一般属于局部方案问 题,跨主流的桥位选择多属于路线布局的 问题。
跨主流的桥位往往是确定路线走向的控制 点。除应考虑桥位本身水文、地质条件外, 还要注意桥头路线的舒顺,处理好桥位与 路线的关系。
(二)几种河谷地形条件下的选线
1.开阔河谷
(1)沿河岸:坡度均匀平缓,线形好,临河一 侧受洪水威胁,须做防护工程。
一、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1)多方案论证、比选,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2)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
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3)同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做到少占田地。 (4)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5)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 (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 (7)对于高速路和一级路,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
(2)靠山脚:路线略有增长,纵面会有起伏, 但可不占或少占良田,是常采用的一种布线方 案。
(3)直穿田:线形标准高,但占田最多,在稻 田区,为使路基稳定,有时需要换土,一般不 宜采用。
图6-13(a) 开阔河谷路线方案(平面)
图6-13(b) 开阔河谷路线方案(横断面)
2.山嘴或河弯
(1)沿山嘴自然地形绕行; (2)以路堑或隧道取直通过; (3)个别宽滩的大河弯,可考虑河滩布线; (4)个别突出的山嘴,可切嘴填弯。
方案比选可按下述指标进行:
(1)技术指标:包括路线长度、圆曲线最小 半径及个数、最大纵坡及长度、交叉个数及回 头曲线个数等。
(2)经济指标:包括土石方、排水及防护工 程、路面、桥梁及隧道、涵洞、通道、征地及 拆迁等工程数量和工程造价指标等。
(3)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二、路线方案选择示例
【例1】图6-2为某干线公路,根据公路网规 划要求按二、三级路标准进行勘察,共勘 察了四个方案。各方案的主要经济指标汇 总见表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