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GDP历年统计
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安徽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04.02.18【实施日期】2004.02.1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月18日安徽省统计局)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手抓抗击非典和抗洪救灾,一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拓奋进,扎实工作,保持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9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幅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其中,第一产业因受灾有所下降,全年实现增加值749.1亿元,下降3%;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6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3.5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比例为18.9∶44.8∶36.3。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6457元,比上年增加640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1278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8%。
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7%。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6.0%,其中鲜菜及油脂分别上涨28.7%和16.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居住类价格微升;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类价格仍为下降趋势。
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5%。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544.9万人,比上年增加44.4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875.2万人,减少71.1万人;第二产业680.4万人,增加59.2万人;第三产业989.3万人,增加56.3万人。
2002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03-2-10 被阅览数:7475 次文字【大中小】安徽省统计局2003年02月10日2002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569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3.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552.2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243.7亿元,增长9.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623元,比上年增加402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0251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1%。
市场价格稳中略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1%。
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下降1.3%。
分类别看,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均下降0.1%,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信、居住等分别下降1.1%、1.4%、1.8%和1.7%,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分别下降2.7%和2.3%。
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2%。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省就业人员3500.5万人,比上年增加37.5 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946.3万人,减少45.7万人;第二产业621.2 万人,增加23.1万人;第三产业933 万人,增加60.1万人。
年末全省在岗职工359.2万人,比上年减少12.8万人。
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22.8万人,增加4.7万人。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
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
200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2005年2月3日)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实施“861”行动计划,同心同德,开拓奋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48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 2.5%,增幅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首次跃上两位数的增长平台。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2.4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169.8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5亿元,增长13%。
三次产业比例为19.4∶45.1∶35.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768元,比上年增加1313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3462元/人,比上年增加2184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605.2万人,比上年增加60.3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833. 1万人,减少42.1万人;第二产业734.1万人,增加53.7万人;第三产业1038万人,增加48.7万人。
年末在岗职工332万人,比上年减少10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397.6万人,减少7. 5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
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2%。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
据对全省100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36.1,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0.3。
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省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状况没有明显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状况没有根本缓解,资源约束继续趋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开放度依然偏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2009安徽各市GDP排名

2010安徽各市GDP排名(转自徽网)
合肥:2702.5亿元,增长17%,名义增长28.56% 芜湖:1108.6亿元,增长18.2%,名义增长22.90% 安庆:1000亿元,增长13.5%,名义增长24.59% 马鞍山:811.01亿元,增长15%,名义增长21.79% 阜阳:720亿元,增长13.5%,名义增长18.46%
滁州:696亿元,增长15.6%,名义增长20.80%
六安:660亿元,增长未知,名义增长13.01%
宿州:650亿元,增长未知,名义增长20.24%
蚌埠:636.89亿元,增长14.5%,名义增长19.70% 淮南:632亿元,增长15.1%,名义增长24.22%
巢湖:615亿元,增长12.8%,名义增长16.18%
宣城:525.7亿元,增长15%,名义增长21.43%
亳州:505亿元,增长13%,名义增长16.92%
铜陵:466.6亿元,增长17%,名义增长35.75%
淮北:455亿元,增长13.5%,名义增长22.35%
黄山:305亿元,增长12%,名义增长14.27%
池州:300.8亿元,增长16%,名义增长20.52%
2009安徽各市GDP
排名
1合肥:2102.12(亿)
2芜湖:902.00
3安庆:820
4马鞍山:665.89
5阜阳:607.80
6六安:584.02
7滁州:576.18
8宿州:540.60
9蚌埠:532.09
10巢湖:529.36
11淮南:508.77
12宣城:432.77
13亳州:431.93 14淮北:371.87 15铜陵:343.72 16黄山市:266.92 17池州:245.59。
2010年各省GDP含金量排名上海北京安徽排前三

2010年各省GDP含金量排名上海北京安徽排前三2010年中国GDP毫无悬念地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50年前中国提出“超英赶美”的目标时,曾被国际上认为是“天方夜谭”。
值得关注的是,从政府到民间,面对这样的成绩却似乎“无动于衷”,世界第二的位置,不仅不值得炫耀、自夸,甚至被普遍认为“意义不大”。
尽管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与全球第一的美国仍相差甚远。
据统计,中国和日本GDP 总量相加,远低于美国的2010年14.66万亿美元。
世界银行2009年的数据显示,全球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人均GDP排名在124位。
此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按人均计算,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较贫穷的国家之一。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的人均GDP为3800美元“在全球排在105位左右”。
事实上,除了人均指标在世界排名靠后,中国在医疗、教育以及环境等较多领域仍比较落后。
以医疗为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等综合性评估排名,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倒数第4位。
日本经济财政相与谢野馨就“2010年日本名义GDP被中国赶超”回应称:“日本将不会与中国竞争GDP排名,我们搞经济不是为了争排名,而是为了使日本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毫无疑问,在下一个五年,中国经济发展有了新目标,衡量发展成果的指标也应顺时而变。
GDP高速最近1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大跨步前进。
2005年底,中国GDP增加16.8%,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2006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2007年,中国GDP增速为13%,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仅仅3年之后,中国GDP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2683亿美元,猛增到2010年的5.879万亿美元,30余年间增长了20余倍,平均增速接近10%,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时代。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览表

21781.5 26923.5 35333.9 48197.9 60793.7
5342.2 5866.6 6963.8 9572.7 12135.8
9102.2 11699.5 16454.4 22445.4 28679.5
8087.1 10284.5 14188 19480.7 24950.6
1015.1 1415 2266.5 2964.7 3728.8
5846 6420 6796 7159 7858
2001 108068 109655 15781.3 49512.3 43580.6 5931.7 44361.6 8622
2002 119096 120333 16537 53896.8 47431.3 6465.5 49898.9 9398
2003 135174 135823 17381.7 62436.3 54945.5 7490.8 56004.7 10542
528
1983 5985.6 5962.7 1978.4 2646.2 2375.6 270.6 1338.1 583
1984 7243.8 7208.1 2316.1 3105.7 2789 316.7 1786.3 695
1985 9040.7 9016 2564.4 3866.6 3448.7 417.9 2585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总收入gnp一览表包含1978年到2008年中国各年度gdp和gnp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览表
2009-02-26 10:10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总收入GNP一览表,包含1978年到2008年中国各年度GDP和
2007
246619 28910 121381
2000-2018年安徽省县域GDP-根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整理

67.20
28
62.48
76.12
96.03
102.82
134.06
170.07
196.61
200.15
29
51.51
57.60
67.55
67.59
79.19
96.38
108.02
120.85
30
23.58
27.45
32.62
35.17
41.40
49.95
56.43
62.63
31
9.42
10.87
12.58
G 37.35 22.33 25.86 50.15 47.98 37.17 26.12 3.46 13.93 19.08 39.76 26.13 13.66 26.13 55.96
H 44.93 29.23 30.35 64.36 58.42 50.49 28.33 4.67 15.00 23.54 39.33 23.28 10.63 15.80 56.69
4.24 9.66 28.40 32.34 36.81 31.52 42.65 36.32 31.86 34.19 26.73 28.30 27.71 29.92 34.72 34.62 25.04
30.09
E 2002
23.00 35.70 26.43 29.76 222.73 21.20 24.70 19.60 47.61 42.74 27.60 27.11 32.28 29.63 29.90 19.95 23.29 35.16 14.71 28.70 33.24 22.16 18.72 23.55 16.57 12.07 40.72 26.00 13.42
323.25
合肥历年GDP增长率三产占比

39%
49% 55% 50% 50%
415%0%
55%
4%
55%
45% 5515%%
4%
40%
49%
30%
20% 43%
39%
39%
41%
10%
42%
39%
0%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2017年 7213.45 GDP GDP增长 14.97% 率
第三产业占比
4%
4%
4%
2017年
45%
55%
515%1% 51%
4%
41%
45%
45%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第一产业
0.44864 0.508312 0.043065
0.406152 0.547308 0.04654
10.85%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GDP
GDP增长率
2016年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 值270.2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89.3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实现
三产 二产 一产
合肥市2010-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
2009年
2010年
100%
2011年 920%012年11% 2013年
201124%年
2110%15年
4%
2016年
44% 43% 13%
43% 46% 11%
42%80% 39% 49%70% 469%% 90%560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