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细节之刘姥姥初见王熙凤
简述王熙凤初次出场亮相的情节

简述王熙凤初次出场亮相的情节当众人坐定于厅内时,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这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岁她未出场,但以亮相了,黛玉也在暗肘: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儿就明显出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和特例独行,因为在此门第森严,讲淑懂礼的名门人家,却可以如此肆无忌惮,大声言语,(丫鬟都不可以,何况是夫人)足可见非同一般。
果然,那人被一群人簇拥而来,“此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作者对着她的衣着头饰身姿气度作了一番详细描写,从她的华服她的满身玲琅珠佩自可见身份的娇贵与奢华,从凤眼吊眉寒威不露自可见个性的精营绝非等闲之辈。
从而她的衣着与气质给了我们她第二次的亮相。
接着,贾母调侃她是个”辣子””泼皮破落户”。
而语气中却处处显出疼与宠的意味,让人明白,这王熙凤深得贾母心意,倍受宠爱,才由的她”放诞无理”的与众不同。
又何以见她懂得献宠呢?说着,"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话细细品味起来,觉得这每句话的含义之深另人赞叹,也可看出作者对于这个人物的看似无心的描写中却大有文章。
先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对黛玉的赞美,显得自己谦虚,又仿佛从未如此惊艳,认真的语气夸张的赞美显出她的嘴巧。
红楼梦人物分析之王熙凤

红楼梦人物分析--王熙凤王熙凤《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几个礼拜对《红楼梦》的学习,也通过《红楼梦》电视剧的赏析,我感觉《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丰硕性和复杂性。
《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王熙凤的各类评语也是超级多的,以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把王熙凤叫做“女曹操” ,称之为“胭脂虎” ,即母老虎。
在许多评论中,就是“恨王熙凤,骂王熙凤,不见王熙凤想王熙凤” ,这恐怕是每一个《红楼梦》偏爱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
但我却以为王熙凤这个人物在《红楼梦》当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这个形象具有独特性。
她有一种支柱作用,一种艺术结构上的、艺术机体意义上的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
因为《红楼梦》不仅是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作者还写了这个大家族中四百多个人物。
如果没有了王熙凤,那么《红楼梦》的结果会如何。
可以说,若是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
从而突出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基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
王熙凤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联结、或矛盾、或又联结又矛盾的这样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其次,王熙凤是集美丽伶俐和奸滑狡猾心狠手辣于一身,可谓“才貌双全” ,堪称脂粉队里的枭雄。
在贾府里的地位可是除了贾母无人可匹敌的,她是贾府(宁荣二府)里的三媳妇,荣府里的二媳妇,贾赦和刑氏的长媳妇,仍是贾政的夫人王氏的内侄女,因此她在贾府里的地位是很特殊的,让她当家刑王夫人不会反对了,再加上她很能见风使舵,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语言得体又不失风趣,取得了贾母的信赖与欢欣,她在贾府独揽大权也因此变成顺理成章的事。
王熙凤可谓是把好人当尽,坏事做绝。
记得在第三回,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她的一哭一笑,把至仁至善至孝演出得淋漓尽致,深得贾母的欢心。
《红楼梦》经典情节概述

红楼梦木石前盟“木石前盟”交代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浇灌一棵绛珠仙草,在顽石下世之前,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眼泪还他。
小说中的林黛玉是木(绛珠仙草),贾宝玉为石(神瑛侍者),木石前盟表示贾宝玉与林黛玉前生有缘。
宝黛初会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宝黛初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两人一见如故,心灵相通。
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是否佩玉等情况,闻知黛玉无玉,他便摔玉于地,此举惊坏了黛玉。
共读西厢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
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误剪香囊宝玉因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
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也铰了。
经过宝玉解释,已经知道“荷包”被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
黛玉葬花黛玉访宝玉吃了闭门羹,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产生误会,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
黛玉曾因为怜桃花落瓣,手把花锄,收抬残红,葬于花冢。
如今时值暮春时节,又来到花冢,她从落花中联想到自己的悲剧的宿命,于是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了这首《葬花吟》。
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
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
”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比通灵(探微恙互看金玉)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
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红楼梦》第六回赏析材料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回目内容练习题:1.刘姥姥因为生计进城攀亲,带着,先去找了,见到了,再见到了,没有见到,在处用过饭,王熙凤问清楚情况,赏了刘姥姥,刘姥姥还拿给周家的孩子们买果子,周家没要。
2,对待刘姥姥事情上,王熙凤表现得赏析阅读材料:《红楼梦》第六回中的刘姥姥洪儒最近,翻阅到一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其中在谈及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时,认为:“刘姥姥十分懂得人情事故,知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所以“能达到她要钱的目的”。
甚至还认为:刘姥姥的应付,比起王熙凤“善于应付的圆滑和机变”还要高明一些。
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思考再三,不敢苟同。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创造人物形象时,总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人物自己的处境和性格决定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再由他们的语言行动来显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的。
刘姥姥这个人物,也不例外。
因此,要判断她的阶级属性,只要看看她的处境和她的语言、行动也就清楚了。
在《红楼梦》第六回中刘姥姥一出场,作者就告诉我们:“刘姥姥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
因为女婿接来养活,“遂一心一意帮着女儿女婿过活”。
她的女婿虽然祖上也做过小小的京官,但以后“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一家四口,以务农为业”。
由于生活贫困,当“天气冷将上来”时,“家中冬事未办”。
在别无他法可想的情况下,刘姥姥才出了个主意:利用女婿祖上与金陵主府连宗的关系,到贾府去攀高亲,求周济。
由于她不愿意让女婿“丢嘴脸”,更不愿让女儿“卖头卖脚”,才决定“舍弃这付老脸去碰”。
这就是刘姥姥到贾府的原因。
从她的境遇和经济地位判断,刘姥姥完全算得上一个下层劳动妇女。
作者在介绍了刘姥姥去贾府的原因后,紧接着又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她一进荣国府时的情况:她“次日天未明时”“便起来梳洗了”,“到了荣府大门前约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她看到那些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用人,“只得蹭上来问”;她找王熙凤时,是“随着周瑞家的,逶迤往贾琏的住处来”;她刚见到王熙凤忽又插进个贾蓉时,“坐不是,立不是,藏没处藏”;贾蓉走后,她仍不好意思要钱,直到周瑞家的递了个眼色叫她开口时,她“未开口先红了脸”;当王熙凤假惺惺地埋怨亲戚疏远了她们时,她却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
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精选4篇

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精选4篇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1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着笔最多、也刻画得最为生动的一个人物,是一个生命力非常充沛的角色,是封建时代大家庭中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主妇性格的高度结晶品。
作者写王熙凤的每一举一动,似乎都紧紧抓住了她的内心,因此,在她身上更具传神之笔。
这个人物一登场就生龙活虎,如火如荼,作者仅用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在贾府中与众不同的“泼辣货”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短短不到一千字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的王熙凤,她是贾府中炙手可热的大红人,又是一个忙得不亦乐乎的大忙人。
她忙,所以迟到了;她忙,所以在这短暂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到两件题外事,就连在同黛玉的交谈中她也显得忙得很:刚笑着说不到两句话,就为黛玉母亲亡故而伤心流泪,泪水还没来及流出来,双责怪自己不该这样引起贾母的伤心,又忙转悲为喜,又忙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忙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扫屋子等事项。
王熙凤出身于“金陵一霸”的王家,它和贾、史、薛三家本是同等地位的大门阀,而且世代姻亲,叔叔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升任九省都检点,是当时在朝统领军权,声势煊赫的人物。
王熙凤到了贾府,丈夫贾琏是荣国府的长门长子,法定的继承人、管家人,从而她也具有总理家务的大权,而贾府地位最高的家长贾母的爱憎决定人们的祸福休咎,她对王熙凤又特别宠爱,因此,王熙凤就靠着王子腾、贾元春的姻亲关系和自己的聪明才干,掌握了这个贵族大家庭的权柄。
因此,第一次出场,王熙凤的性格被表现得够鲜明的,但却远非全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挥动着如椽巨笔,一步一步地展现出了王熙凤多侧面的性格特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
凤姐待客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凤姐待客的故事的主要内容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凤姐说了一大堆让人听着非常舒服的客套话,却又不急于表态,而是先叫周瑞家的去请示一下太太该怎么处理。
得到上面的回复后,凤姐便一方面说自己也很艰难,另一方面又假惺惺地将丫头们做衣裳用的二十两银子,“抠”出来送给了刘姥姥,感动得刘姥姥千恩万谢地离开了国府。
反映了凤姐典型的看人下菜碟,以及收放自如,极其高超的语言技巧。
对于一位陌生的穷亲戚前来拜访,作为荣国府管家的王熙凤出面进行了接待,这次接待还为自己以后的遭遇做出了铺垫。
对于王熙凤这次接待刘姥姥的行为,我通过阅读其中的细节解读出了王熙凤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过人之处。
第一点是沉稳。
毕竟自己荣国府的管家,在外来的客人面前没有紧张,细节描写: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第二点是谨慎。
自己虽然是荣国府的管家,但是家里的亲戚也不能全都认识,例如刘姥姥这门亲戚就是一例,在称呼上没有鲁莽,处理得十分谨慎,王熙凤说:“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儿,不敢称呼。
”第三点是客气。
对于刘姥姥这门穷亲戚,王熙凤并没有不屑一顾,在谈话中口气非常客气缓和,给刘姥姥一种亲切感。
王熙凤说:“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
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
”第四点是缓冲。
在如何答复刘姥姥得问题上,王熙凤没有自作主张,而是让周瑞家的去请示王夫人,然后进行裁夺,这样的做法显示出王熙凤在办事情方面的一种成熟。
第五点是关心。
王熙凤不仅仅给刘姥姥金钱上的帮助,还特意询问一大早就来到荣国府的刘姥姥和板儿是否吃了饭,并且叫人抓了一些果子给板儿吃。
第六点是干脆。
当王熙凤了解到刘姥姥的真正来意之后,立即做了安排,并且在是否挽留刘姥姥的问题上迅速做出决断,让刘姥姥心满意足地返回家中。
《红楼梦》第六回至第十回细读细思

《红楼梦》第六回至第十回细读细思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1.请简述“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情节。
(《红楼梦》)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与王夫人、凤姐的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求助。
刘姥姥进贾府,见到王熙凤时.凤姐说起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告助无望,可风姐还是给了几十两银于.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归去。
2. 刘姥姥的女婿原名狗儿,狗儿的父亲叫王成,狗儿的儿子叫板儿。
3.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眼中的王熙凤: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
4.刘姥姥眼中的贾蓉: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夭娇,轻裘宝带,美服华冠。
5.请简析刘姥姥在本回的作用。
刘姥姥是写得极为生动的一个人,作者很少直接刻画刘姥姥的心理,却通过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描写把刘姥姥矛盾、战战兢兢的心理表达得一览无余。
比如在门口问路时的一系列动作,尤其是一个“蹭”字,功力深厚,绝对没有别的字可以代替。
另外,作者故意把刘姥姥写得十二分的难堪,为的是存托府中人的作威作福,想想后来个人的结局,善恶分明,心中几分苦笑。
刘姥姥在堂屋里等凤姐的时候,“屏声侧耳默候”、“只听”、“又见”、“听得”、“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写得诡秘之极,可想象刘姥姥此时是何等的心惊肉跳,度日如年,备受煎熬,若是自家奶奶在受这般折磨,心里又是何种滋味?!!又写刘姥姥时刻不忘教训板儿,推板儿,可见刘姥姥无一刻不紧张,教板儿一面固然是怕板儿做错事,是姥姥、自己的一个掩饰紧张和求得片刻解脱的法子。
到后来,写出姥姥还饿着肚子,再看前面“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而“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真是心痛欲绝,欲哭无泪。
到后来凤姐给钱时,还被凤姐的利嘴耍了一番,弄得又喜又悲,让人既极不忍心。
凤姐则是无处不耍权谋,然终是“反算了卿卿性命”,可悲可叹!刘姥姥是一个顶可爱的老人,在大观园里和贾母对比起来写时,更能看得清楚。
《红楼梦》6-10回阅读指导讲义分析

【情节简答】
• 1、刘姥姥为什么要去荣国府? • 刘姥姥家因年关将近,却手头拮据,想起先 祖做官时曾在京中认荣国府做了亲戚,便到 荣国府讨些过年的钱。 • 2、是谁刚开始接见了刘姥姥? • 周瑞 • 3、荣国府的人对刘姥姥的态度如何? •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王熙凤态度不冷不热 (轻视),周瑞显弄自己的体面
思考题3:焦大醉骂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将贾府主人生活糜烂、礼仪道德沦丧的丑态 (“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大白于世 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一个百年“钟鸣鼎食之家” 家政管理的混乱状态。 焦大是宁国府的老家奴,从小跟宁国公贾演出过 三四回兵,曾从死人堆里把奄奄一息的主子背出来。 可此时贾蓉却让那些仆人把焦大捆起来,往他嘴里塞 泥土和马粪。这个小小的细节就对比了贾蓉等人,这 些宁国府的后代们忘恩负义。 焦大醉骂,是对这个家族走向败亡的暗示。作为 一个贾家忠实的奴才,借着酒精之力,痛痛快快骂了 一回。他骂,是恨那些贾家子孙不争气,惜一个偌大 大贾府一天天败落。
第二天,宝玉随凤姐到宁府闲逛。秦氏向宝玉 介绍她弟 秦钟 ,两人互相倾慕,十分投机, 秦钟 欣然接受。 宝玉邀请他来 贾府私塾 读书,
宝玉回府时,焦大 当着凤姐和宁府诸人的面 把贾府上下痛骂一遍。最后却被捆并塞进一嘴的马 粪。凤姐则让宁府的人把他远远打发掉。
【阅读研讨探究】
思考题1: 周瑞家的送宫花,各位姑娘奶奶收到宫花的 反应不同,请判断,并分析黛玉的反应极其性格特点。
《红楼梦》阅读指导讲义6-10回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情节梳理填空】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京官后代 王狗儿已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和王 夫人、凤姐娘家 联宗 ,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找 王夫人打秋风 (指假借名义、利用关系向人索取财物 赠与)。在太太的陪房周瑞家的 引荐下,刘姥姥终于 见到了管家奶奶王熙凤。恰好这时贾蓉 奉父命来凤姐 处借玻璃炕屏一用,让刘姥姥尽情领略了凤姐的威严 和气派,以至于刘姥姥有点语无伦次,事后遭到周瑞 家的埋怨。在与刘姥姥交谈时,凤姐也说到家事的难 处,刘姥姥 以为告助无望,但凤姐还是给了二十 两银 子。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归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精彩段落赏析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其经典的细节之处是不计其数的,甚至有的人说,《红楼梦》处处皆经典,从每一个大的故事,如子兴演说荣国府,葫芦僧六安判葫芦案,贾宝玉出游太虚幻境......宝玉二登太虚,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到每一个故事里的字句行间,每个人物的用词语句。
自有《红楼梦》,尤其是有了对于它的专门研究—红学以来,人们对《红楼梦》的每一处经典,每一个值得深究的细节都作出了深刻细致的分析,在这里我想谈谈我自己对这本书中描写的刘姥姥初见到王熙凤时,王熙凤所表现出来的姿态—“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的这一细节描写的看法。
刘姥姥初见王熙凤是在《红楼梦》的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它虽然没有像《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等这样的经典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是我认为这一段对于王熙凤的细致描写在体现王熙凤个人性格,封建当家奶奶面貌等很多地方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刘姥姥是王家一位很疏远落魄的亲戚,她象征着封建时代艰难生活的贫苦劳动人民,她藏精于拙,胆子贼大,她想的是:我是穷人我怕谁。
穷人有的是穷智慧,只要撇下这个无聊的面子问题,什么事情都好办。
于是她就来了。
而王熙凤是《红楼梦》里描写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成为荣国府的当家奶奶,主持荣国府的家
政,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当然,作为一位成功的人物形象,作者也或正面或侧面地向读者展示了她的才能,她的善于交际、言谈爽利,她那令人从心底里接受的“泼辣”等等。
刘姥姥打着“打秋风”的目的大早上从乡下赶来,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在周瑞家的的引领下等到了“奶奶”—王熙凤的召见。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门外錾铜上悬着的大红撒花软帘,然后是南窗下的炕,炕上的大红毡条,接着看到的是东边板壁立着的一个锁子锦靠背和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的大坐蓐以及旁边的雕漆痰盒。
大红色在古代不是任何人可以使用的,尤其是在等级秩序森严,尊卑地位鲜明的王侯将相和一般官员的府邸,只有那些身份尊贵,得到家族认可恩宠的人才能有权利使用,王熙凤屋子里的“大红撒花软帘”、“大红毡条”显示了王熙凤这位当家奶奶地位的尊贵,还有那是背靠是锁子锦作的,大坐蓐是铺着金心绿闪缎的,痰盒是雕漆的,王熙凤召见的屋子的一物一景,无一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荣国府的华丽,王熙凤的当家地位的“尊贵”,封建当家奶奶生活的奢侈。
跟着刘姥姥走进王熙凤屋子的步伐,大家看到了屋内陈设,然后见到了正主—王熙凤。
此时的王熙凤“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者儿拨手炉内的灰。
”王熙凤身上的穿着—“秋板貂鼠昭君套”、“攒珠勒子”、“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这些袄、裙、
披风、套等都是珍贵的貂鼠之类的皮毛做的,而且这样的穿戴都还只是王熙凤家常的穿戴。
当然,仅仅是迫于世家颜面召见一个自己根本看不上的疏远落魄的亲戚,王熙凤是不可能还特意换装来见,而且可定是随随便便的一身衣服。
可是,这样一身在王熙凤眼里随随便便的“家常”衣服,而对于当时的很多人来说,尤其是像刘姥姥这样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来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是“天上仙女穿的衣服”,我们又可以再一次地清楚地看到荣国府的华丽,王熙凤的当家地位的“尊贵”,封建当家奶奶生活的奢侈。
再看王熙凤此时的样子——“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者儿拨手炉内的灰”。
前面已经说到王熙凤见的是落魄疏远亲戚,她不可能特意更衣,当然,她也不可能特意梳妆了,衣服是家常的,妆容也是家常的家常的“粉光脂艳”,随便一坐的“端端正正”,在配上拿着小铜火者儿拨手炉内的灰这一随意之动作,这既体现了王熙凤这一世家女子容颜的完美,这一当家奶奶身份的“尊贵”,生活的得意;同时,也体现了封建阶级之间的极大差距,在王熙凤看来一切”家常“的东西,在刘姥姥看来确实新奇,不可想象,和封建等级森严,尊卑地位鲜明,王熙凤可以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刘姥姥是农民阶级的代表,刘姥姥要见王熙凤要几番周转,几番等待,内心是焦急害怕新奇糅杂不清,王熙凤见刘姥姥是给刘姥姥天大的面子,是家常打扮,随意梳妆。
接下来大家看到的是王熙凤见刘姥姥时的具体神态动作——“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早怎么还不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
个人在底下站着呢。
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
”从前面的“不接茶”、“不抬头”、“慢慢的问道”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其实内心里是不想见刘姥姥的,她清楚的知道刘姥姥是来“打秋风”的,虽然她花费不了多少来打发刘姥姥,但是见刘姥姥是费她的时间精力,她是管着荣国府这个大府所有人吃喝拉撒的当家奶奶,她的时间精力可以说是很宝贵的。
此段落最经典之处是接下来的王熙凤见到周瑞家的已带人在底下站着,她“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忙欲起”、“犹未起”和“满面春风的问好”这两个动作可谓是将王熙凤看不起刘姥姥这样的破落亲戚,又碍于世家口碑面子不得不见刘姥姥,表面上热情无比的内心、样子表现的恰到好处。
接着刘姥姥在底下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
在此处,一个“数”字将刘姥姥这样一个中国封建时代底层人的“奴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此时,王熙凤“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
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王熙凤的前一句极尽的表现出了她的懂礼数,她喊周瑞家的作“周姐姐”,让周瑞家的搀刘姥姥是“快”搀,让刘姥姥是“请坐”这些无一不体现出王熙凤的懂礼数,即使是在不识辈数的破落亲戚面前她也能有礼地不落口实,不愧是精于人情世故的当家奶奶。
后一句巧妙地解释了王熙凤前面见刘姥姥时的“随意”,她是不知辈数,不敢随便称呼,这才没喊刘姥姥。
这一段的最后以板儿躲在刘姥姥背后,死也不肯出来作揖结尾。
这一段虽然不过短短二百多字,其字里行间却包含了作者想要表
达的丰富内涵,尤其是王熙凤的一句一动让整段文字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