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 王宁《古代汉语》文选翻译-第三章北师大文字学考研
2013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专业课一古代汉语一、名词解释1.十三经注疏2.互文3.十六摄4.叶音说5.读若6.读破二、简答题1.简述指示代词“这”产生的时代,学界对这的来源的分歧及评价。
2.简述历代学者上古声母研究的成果。
3.简述古代汉语词义发展的途径。
4.分析“以羊易之”和“易之以羊”的结构的区别。
5.简要解释“六书”并作评价。
三、文言文阅读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反诛屦于徒人费弗得鞭之见血走出遇贼于门劫而束之费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费请先入伏公而出斗死于门中石之纷如死于阶下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见公之足于户下遂弑之而立无知1.给文言文加标点。
2.翻译原文。
专业课二理论语言学一、名词解释1.话题2.语言联盟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语法范畴有哪些。
2.语音演变的特点。
3.u在f后面的音值是什么?4.“打一下”等为什么是述宾结构?5.“每”和“各”用法的异同。
2013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专业课一古代汉语一、名词解释1.十三经注疏答:十三经注疏是对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的合称。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命孔颖达、贾公彦、杨士勋等人编纂儒家精典的义疏,有《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合称《五经正义》,后来贾公彦又编了《周礼注疏》和《礼记注疏》,徐彦编了《春秋公羊传注疏》,杨士勋编了《春秋谷梁传义疏》。
这九部注疏与宋代的邢昺、孙奭等人编的《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四部注疏,被后人辑录在一起,合称《十三经注疏》。
2.互文答:互文,也称作“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是指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互文的使用情况有三种:(1)一个句子中某些字词互见;(2)多数情况下,互见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3)词互训,避免行文重复。
(NEW)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

目 录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视频讲解]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视频讲解]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视频讲解]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分答案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分答案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古代汉语部分(50分)一、举例说明如何辨别通假字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6分)二、将下列小篆字形转为楷书,如果是形声字,分析其义符表意作用;如果是会意字,分析它们是如何会意的(12分)。
三、指出下面一段话中的特殊表达方式,并说明它的基本特征(5分)。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四、《关雎》“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宵部的“芼”和沃部的“乐”押韵;《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中,脂部的“晞”和微部的“湄”押韵。
请运用音韵学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8分)。
五、分析下列短语,然后回答问题(14分)。
①【为】之箪食与肉②人不【难】以死免其君③城郭沟池【以】为固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1)各短语中括号部分和划线部分是否有直接结构关系?为什么?(2)如果短语中有词类活用现象请指出,并说明其活用的类型。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考研真题及详解古代汉语部分一、填空题1.史记三家注是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书的基本常识。
因为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所以在作答时应保证全面,作者、朝代和书名最好都写上。
复习时还要注意三本书的特点:《史记集解》主要汇聚他人的解释;《史记索隐》解释原文时,除了个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史记正义》除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音注。
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________,全书分________部首。
【答案】许慎;540【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文解字》基本情况的了解。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较完备的字典,全书收录9353个字,另有重文1163个。
许慎首传部首检字,将所有的字归入540部。
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3.以秦汉为界,秦代小篆极其以前的文字都称为________,小篆以后的文字都称为________。
【答案】古文字;今文字【解析】本题考查文字发展演变的相关知识。
汉简之汉隶是古今文字的过渡。
小篆之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
隶书以后的文字都是今文字。
隶书正处于文字发展的过渡阶段。
4.反切的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________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________、________相同。
【答案】声母;声调、韵母【解析】本题考查音韵学中反切注音法的相关知识。
反切上字的声母加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即为被切字的读音。
5.关于上古韵部,王力至多分________部,黄侃分________部。
【答案】30;28【解析】关于上古韵部,顾炎武把古韵分为十部,段玉裁分为十七部,江有诰分为二十一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分为三十部。
二、名词解释1.《尔雅》答:《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训释词义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语义分类词典。
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

原文:子产论为政郑子产有疾。
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施之以宽也。
‘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纠之以猛也。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
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简介: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临终前告诫他的继承人子太叔:只有有德的人才能用宽缓的政策是老百姓服从,一般人治民应该以严厉为主。
孔子赞赏资产的观点,认为治民应该刚柔相济,宽严结合。
为政:执政,治理政事。
译文:郑子产生病了,对子太叔说:“我死了之后,你一定会治理政事的。
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宽大、松缓来使百姓臣服,其他的人都不如用严厉的方法来治民。
火猛烈,百姓看了就害怕,所以很少死在火里的;水柔弱,百姓轻视它玩弄它,很多人都死在水里,所以用宽大松缓治民是很难的。
”子产病了几个月就去世了。
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采用宽缓的政策治民。
郑国的强盗很多,在萑苻泽劫取他人财物。
子太叔很后悔,说:“如果我早听子产的话,就不会这样。
”于是他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的强盗,把他们全部杀了,强盗才渐渐少了。
孔子说:“好啊!政策宽缓了百姓就会懈怠,百姓懈怠了就要用严厉去纠正。
施政严厉百姓会受到损害,百姓受到损害了就要用宽缓的政策。
用宽缓弥补严厉,用严厉弥补宽缓,政事因此而和谐适中。
《诗经》中说:‘老百姓真是辛劳啊,希望能得少许安宁;京城之中施仁政,来安抚四方诸侯。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第9章短语和句子9.1 复习笔记一、短语(一)偏正短语偏正短语主要包括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定中短语是中心词在后的体词性短语,其前部分称为定语,其后部分称为中心语;状中短语最常见的形式是状语直接用在中心语之前。
1.类定语(1)内涵类定语,是指在表示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中,定语表示的是物类的整体,而中心语表示的是部分。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杂说》)“者”字词组:“千里者”是中心语,“马”是定语。
意思是“马当中日行千里的马”。
作为定语的“马”是一个总类,“千里者”是其中具有某一特征的部分。
(2)与后置定语的区别类定语是指在一个整体范围中寻求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强调在一定范围中寻求;如果理解为定语后置,就没有范围可循。
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是定语,“可使报秦者”是中心语;意思是在所有赵国人中可以向秦国回复的人。
2.名词作状语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常见的具体作用有:(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的意义。
例如: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语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的”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例如: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
例如:①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史记·留侯世家》)②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王宁《古代汉语》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一、填空题1.从造字法看,“灭”是______字。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会意【解析】“灭”为会意字,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
2.“恭”字的形旁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心【解析】“恭”从心共声,只是“心”字变了形。
3.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秦隶【解析】秦隶又称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利”的形旁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从刀从禾【解析】“利”是会意字,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
5.“龙”的繁体字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龍6.汉字有四种主要的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________会意和形声。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指事【解析】“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只有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7.“颖”字的形旁是____________。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禾【解析】形声字表示字的意类部分,叫形旁;记录读音的部分,叫声旁。
颖,从禾顷声,禾苗露出土地。
8.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字体是____________。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楷书【解析】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①甲骨文:殷商时期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②金文:通行于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③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
④隶书:包括秦隶、汉隶,秦隶是秦代产生的隶书,汉隶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⑤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
汤誓 牧誓 《尚书》二则 王宁《古代汉语》文选翻译-第三章北师大文字学考研

汤誓(商汤在鸣条的誓师大会)伊尹辅佐汤王讨伐夏桀,从陑地背上,就和夏桀在鸣条的郊外开战,创作了《汤誓》一文(从商汤的言论改编)。
汤王说:“你们各位过来(格),都要听从我的言论,不是我小子胆敢出兵、发动暴乱,是夏朝罪恶众多,上天命令我来诛杀他。
如今你们这些人说:‘我的君王不怜悯百姓,荒废了重要的农事,为什么去讨伐夏朝?’虽然我理解你们众人的言论(表达不满、反对之情),但是夏朝有罪,我畏惧天帝,不敢不匡正天下。
现在你们大概会问:‘夏朝究竟有什么罪?’(我说),夏桀他耗尽民力,极力剥削封地,民众都痛苦懈怠,不愿再同心协力,想着:这个朝代何时能灭亡?你我(这等普通百姓)可都要灭亡了。
”夏朝的德行如此(不堪),今天我一定要去讨伐他。
(讲述战争合法性,消除军中疑虑,稳定军心)你们辅佐我这个君主,使上天的惩罚降临到夏桀身上,(到时)我一定对你们大加赏赐。
你们不要不信,我不会食言的。
你们若不听从我的话,我就把你们降为奴隶,杀掉你们,绝不赦免。
(恩威并重)”牧誓(周武王在牧野的誓师大会)周武王(调遣)三百辆战车,三千个(按《孟子》、《史记》的记载)勇士,和商纣王受在牧野开战,创作了《牧誓》。
当时是甲子日黎明时分。
周武王早早到达商国都城——朝歌的郊外牧野,然后誓师。
周武王左手拿着黄斧头右手拿着白牦旗挥动,说:“我们这些西方的人,路途实在遥远!”他说:“啊!我们友国的君主和治事的大臣,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还有庸、濮等八个诸侯国的民众,(你们要)举起你们的矛,排列你们的盾牌,竖起你们的矛,我将要宣誓了。
”(向军队问候,说明意图。
)周武王说:“古人云:母鸡不晨鸣;若是母鸡打鸣(妇人干政、管理家事),只会让这户人家倾家荡产。
如今商纣王只听信妇人(妲己)的话,昏庸无度,抛弃了祖先的祭祀,而不去按理回报,抛弃了同祖父母的其他兄弟而不去任用,反而只是对于从四方诸侯国逃来的罪人们,推崇尊敬他们,信任使用他们,然他们做大夫、卿士,任由他们对百姓残暴、虐待,在商邑为非作歹。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圣才出品】

第2章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2.1 复习笔记汉字是因义构形的表意文字,这就使汉字与它所记录的词义直接发生联系。
早期汉字是形义统一的,汉字的字形可以直接用它的意义来解释,单音词的词义也可以通过记录它的字形来探求。
但是,汉字后来的演变对原初的构形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一、因形求义在探求古代汉语的词义时,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找到本义,通过本义解读文献,或以本义为核心,探求引申义;形义已经脱节的字必须恢复到能够体现造意的字形;假借字必须追溯本字,通过字形的结构分析,探求词的本义,即“因形求义”。
(一)因形求义的条件因形求义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三个:1.只有保持构造意图的字形才能用来探求词义(1)早期汉字还保留着汉字的构造意图,形义统一,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词义;例如:豆,甲骨文作,是象形字,本义是盛放肉类等的食器,形状像高脚盘。
(2)今文字阶段汉字经过隶变,书写单位演变成笔画,汉字的形体发生变化,大部分汉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
因此,大多数字形仍然保留构形理据,只是理据的显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例如:见,甲骨文作,从“人”从“目”,会“看见”之意。
小篆作,楷书作“见”。
在隶变过程中,眼睛之形演变为“目”,人形演变为“儿”,是规律性演变,构造意图保留。
2.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而求得(1)汉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多义的,其中有本义,有引申义;因形求义的“义”是指“本义”。
(2)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可以用文献来证实的词的义项。
例如:“木”的金文字形作,上象枝,中象干,下象根,其本义是树木。
(3)词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不断发展出新的引申义。
例如:人们一般认为树木的知觉比较迟钝,因此“木”由“树木”义发展出“麻木”义。
(4)本义与字形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求得,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来联系字形,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弊病。
(5)本义是众多引申义产生的起点,通过本义过渡,可以把引申义和字形关联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行
儒者应该是这样的:有人送给他财物,用歌舞美女使他沉溺,他却能在利益面前不使自己的道义亏损;用势力威胁他,用武力恐吓他,他却能在面对死亡时不变更自己的操守,在与凶猛鸟兽搏斗时,不计算自己的勇武(而奋起反抗);举起重鼎(承担重任)的时候,不计算自己的力量(而能勇于承担);对于过去的事情不后悔,对于未来的事情不预测;过错的话不再说,谣言不深究,不抛弃自己的威信,不常用自己的计谋(光明磊落)。
他特立独行不与人同,就像这样。
儒者应该是这样的:与现代的人一起生活,却能和古代贤人志同道合。
他今世的言行,后世可以之为楷模;要是没赶上好的时代,上面无人提拔,下面无人举荐,传谣谄媚之人结党营私想要危害他,他的身体可以陷入困境,他的志向却不可更改;即使危及他的日常起居,但他最终能够使自己的志向得到伸张,(那时)他也将不会忘记平民百姓的痛苦(民间疾苦)。
他的忧民之思,就像这样。
儒者应该是这样的:他学识渊博,无穷无尽,坚定言行从不倦怠,没有做官独自居处时能够不放肆;仕途顺利、伴于君侧时不会束手束脚、明哲保身。
按照礼法要求,以和为贵,以忠为美,以柔和为法度,能推举贤才、容纳众人,身虽方正却能像圆瓦一样与众人和睦相处。
他的宽容大度,就像这样。
儒者应该是这样的:对内举荐人才不避亲属;对外举荐人才不避仇人,考察一个人的功劳,积累他所有的行为,推举贤才进而使他通达,不指望他的回报;他能实现自己的意愿,如果(有什么)对国家有利,他不贪图富贵。
他推举援助贤能,就像这样。
儒者应该是这样的:朋友之间用同样的方法契合志向,用同样的方法经营道义,地位相当,就感到愉悦;互有高低,也不会嫌弃;许久不相见,听到流言也不会相信;交朋友的出发点要方正,目标要符合道义,志向相同就进一步交往,不同就就退避疏远(进退指情感发展);他交朋友将就像这样。
拓展阅读
《世说新语》:管宁、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看待金子)和瓦片石头没有区别,华歆捡起金子又(因为管宁的反应)扔到一边。
(两人)又曾经(坐在)同一个席子读书,有人坐着轩车戴着官帽经过门口,管宁像以往一样读书(不理睬),而华歆扔下书本出去观看。
管宁割开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
苟巨伯从远地来探望朋友的病,正赶上胡人贼寇攻打郡县,朋友告诉苟巨伯说:“我如今要死了,(现在危险),你赶紧离开。
”苟巨伯说:“(我)从远地来探病,你让我离开,(使我)败坏道义、苟且偷生,(这)难道是我苟巨伯所做的事吗?”贼寇到了朋友家,问苟巨伯:“大军压境,整个郡县空无一人,你是什么好汉,独独敢留下来?”苟巨伯说:“我的朋友生病了,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换朋友的性命。
”胡贼寇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无情无义的人,却侵略了有仁义的国度。
”于是调动军队撤回,整个郡县都(因为苟巨伯)获得了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