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四节第2课时
4.4.2世界的气候 课件(共43张PPT)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得两地区冬季气温有较
大差异
地形
➢ 对降水的影响
迎风坡气流抬升,降水多;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易形
迎风坡气流上升,易成
成降水,故背风坡少雨
云致雨,故迎风坡多雨
迎风坡
背风坡
地形
➢ 对降水的影响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南段“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使西侧沿海平原的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利于改善气候,如植树造林会改善局地气候
温馨提示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全 球 变 暖 罪 魁 祸 首 ,
应对全球变暖,主要从减少二
氧化碳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
不利影响:全球变暖
1
人为原因
2
危害
3
应对措施
两个方面分析
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过度砍伐森,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来越高,导致全球变暖。
极地地区冰雪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地区可能被淹没。
保护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量;加强国际合作等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不利影响:臭氧层破坏
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
1
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多
位于加拿大北部哈得孙湾海域的丘吉尔港被誉为“北极熊之都”每年都会有千余只北极熊在此聚集
并等待哈得孙湾结冰后向北迁徙,此景象吸引众多野生动物爱好者前去观光摄影,结合“北极熊生存
范围示意图和丘吉尔港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极熊的生存范围缩小,下列活动
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因某些原因使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这种变异属于()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C.基因突变D.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解析: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涉及基因数目的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而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答案:A2.右图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一个细胞,该细胞()A.只存在于该动物的卵巢中B.发生过交叉互换C.含有4个染色体组D.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有两种解析: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该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该细胞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只有一种,其余为极体,将退化消失。
答案:A3.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B.基因重组发生在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解析:Aa个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之间随机结合而形成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时,雌雄配子的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同卵双生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所以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其性状差异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引起的。
答案:C4.下图为一二倍体生物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
基因重组最可能发生在()A.AB段B.CD段C.FG段D.HI段解析:由题图可知,CD段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A~F为有丝分裂过程;GH段细胞内没有了同源染色体,因此FG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HI 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和后期。
答案:C5.右图中①和②表示某精原细胞中的一段DNA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下列各组气体中,在通常情况下既能用浓硫酸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有( )A .SO 2、O 2、N 2B .HCl 、Cl 2、CO 2C .CH 4、H 2、COD .SO 2、Cl 2、O 2 解析:选C 。
A 中的SO 2不能用碱石灰干燥;B 项中的气体都不能用碱石灰干燥;D 中的SO 2、Cl 2不能用碱石灰干燥。
2.下列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A .2NaCl +H 2SO 4(浓)======△Na 2SO 4+2HCl ↑B .Na 2SO 3+H 2SO 4(浓)====== △Na 2SO 4+SO 2↑+H 2OC .C +2H 2SO 4(浓) ====== △CO 2↑+2SO 2↑+2H 2OD .2FeO +4H 2SO 4(浓) ====== △Fe 2(SO 4)3+SO 2↑+4H 2O解析:选D 。
判断某种酸在化学反应中是否表现了酸性,只要看该酸是否提供酸根离子生成了盐,如果生成了该酸对应的盐,则表现了酸性。
而判断某种酸在化学反应中是否表现了强氧化性,则需从其中心原子的化合价是否降低的角度加以分析。
A 、B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浓硫酸只表现出酸性;C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全部降低,浓硫酸只表现出强氧化性;而D 中有一部分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一部分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所以浓硫酸在反应中既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强氧化性。
3.(2012·湖北英山一中高一检测)向盛有BaCl 2稀溶液的甲、乙两试管分别通入SO 2至饱和不产生沉淀,若向甲中加入足量硝酸;乙中加入足量NaOH 溶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两试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B .甲、乙两试管都没有白色沉淀生成C .甲试管中无白色沉淀而乙试管中有D .甲试管中有白色沉淀而乙试管中没有解析:选A 。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H 2SO 3氧化为H 2SO 4,H 2SO 4与BaCl 2溶液反应生成BaSO 4沉淀;乙中H 2SO 3和足量的NaOH 反应生成Na 2SO 3,Na 2SO 3与BaCl 2溶液反应生成BaSO 3沉淀。
第二课时铵盐的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襄阳三中高一年级化学备课组 编辑:樊春潮 审稿:段娟第二课时: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预习案 (利用20min 认真阅读课本完成本案。
)【预习目标】1、掌握铵盐的性质、用途;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
【教材助读】阅读书本P98-99完成下列内容: 一、铵盐(1)组成、物理性质:由 和酸根构成的化合物,铵盐都是白色或无色晶体,都 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受热分解:②与碱反应:二、氨气的制法1、工业制法:2、实验室制法:Ⅰ、⑴装置图(如右图):⑵反应原理:⑶装置类型: 气体 (与KClO 3或KMnO 4制O 2相同) ⑷收集: 。
⑸干燥: ⑹检验: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试纸变 ,说明氨已收集满了;②将蘸有 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若有白烟产生,说明收集满了。
⑺尾气处理①在导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的棉花团吸收多余的氨气。
②用水或稀硫酸吸收多余的氨气(注意防倒吸,如图) 【思考与交流】1、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该性质可用于氨气的制取和铵根离子的检验)2、NH 4+的检验:取少量样品,与 混合于试管中, 。
将湿润的 石蕊试纸靠近管口,试纸变 ,说明样品中含有NH 4+;也可以将蘸有 的玻璃棒靠近管口,若有白烟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NH 4+。
3、实验室能不能用加热氯化铵反应制备氨气?为什么?______________氯化氨的分解与生成的反应是不是可逆反应?为什么? 。
4、能否浓硫酸干燥NH 3? 5、实验室制氨气能否使用NH 4HCO 3、NH 4NO 3 NH 4Cl ?为什么?6、实验室制氨气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固体,能否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7、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加热NH 4Cl 固体时的实验现象,是否是升华?【预习练习】1.只用一种试剂,将NH 4Cl 、(NH 4)2SO 4、NaCl 、Na 2SO 4四瓶溶液区分开,这种试剂是( ) A. NaOH 溶液 B. AgNO 3溶液 C. BaCl 2溶液 D. Ba(OH)2浓溶液2.将NH 4HCO 3在试管中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A. NH 3B. O 2C. H 2OD. CO 23.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4章《4.4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案

第四章第四节一次函数的应用(2)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版的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四章第四节,课题为《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本节课为第2课时。
其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意义、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基础之上,通过开展经历体验探究活动,进行应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在整个函数知识体系中,对于图象的感受、解读、分析特别是应用函数的图象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而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是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所接触的第一个相关内容,对于后续其它函数图象应用的学习将积累宝贵的学习经验和经历,因此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亲身的经历与实践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解决的办法。
(2)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情感。
(2)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难点:体会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认识了一次函数的性质。
在现实生活中也见识过大量的函数图象,所以具备了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
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认识事物还不够全面、系统,所以还需通过具体实例来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目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活动。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第四章第四节《一次函数的应用(第2课时)》课件

全国每年都有大量土地 被沙漠吞没,改造沙漠, 保护土地资源已经成为 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某地区现有土地面积100万 千米2,沙漠面积200万千米2, 土地沙漠化的变化情况如图 所示.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 那么到第5年底,该地区沙 漠面积将增加多少万千米2?
(10万千米2)
·
20t ( 天 )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7)写出活动开展的第t天节 约的水量y与天数t的函数关系。
()Y 4t 2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外探究
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可以 用一次函数关系来表示的实际问题? 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编制一道数学 题与同学交流。
课外作业:
习题4.6
23天呢?
(3)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
发生严重干旱警报.干旱多少
天后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
(4)按照这个规律,预计 持续干旱多少天水库将干 涸?
当得知周边地区的干旱情况后,育才学校的 小明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当天在班上 倡议节约用水,得到全班乃至全校师生的积 极响应。
做一做
从宣传活动开始,假设每天参加该活动的家庭 数增加数量相同,最后全校师生都参加了活动, 并且参加该活动的家庭数S(户)与宣传时间t (天)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
20t ( 天 )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6)若每户每天节约用水0.1吨, 那么活动第20天可节约多少吨水?
(第20天可节约100吨水)
探究升级
S(户)
从宣传活动开始,假设每天参加 1000 该活动的家庭数增加数量相同, 最后都参加了活动,并且参加该 200 活动的家庭数S(户)与宣传时 0 间t(天)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北师大版九上数学(教案)第四章:第四节《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第二课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四章《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2).使学生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进一步发展学生归纳、类比、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学习及激励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能力.【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 【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相似三角形?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探究新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探究1:画一画①画△ABC,使∠A=60°,AB=3cm,AC=2cm. ②再画△A ′B ′C ′,使∠A ′=∠A, 且32''''===k C A AC B A AB③量出B ′C ′及BC 的长,计算''C B BC的值,并比较是否三边都对应成比例?通过测量得出BC=2.6cm,B'C'=3.9cm,且32''=C B BC . ④量出∠B 与∠B ′的度数,∠B ′=∠B 吗?由此可推出∠C ′=∠C 吗?为什么? ∠B ′=∠B ,∠C ′=∠C⑤由上面的画图,你能发现△A ′B ′C ′与△ABC 有何关系?与你周围的同学交流. 我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改变k 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思考:我们能否用推理的方法得出这个结论?我们来证明一下前面得出的结论:'''C B A ABC ∽△△如图,在△ABC 与△A ′B ′C ′中,已知∠A= ∠A ′,''''CA ACB A AB =,求证'''C B A ABC ∽△△.证明:在△A ′B ′C ′的边A ′B ′上截取点D,使A ′D=AB .过点D 作DE ∥B ′C ′,交A ′C ′于点E.∵DE ∥B ′C ′,∴△A ′DE ∽△A ′B ′C ′..''''''∴C A E A B A D A = ∵A ′D=AB ,''''C A ACB A AB = .''''''''∴C A AC C A E A B AD A ==∴A ′E=AC.又∠A ′=∠A.∴△A ′DE ∽△ABC , ∴△A ′B ′C ′∽△ABC.由此得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几何语言:∵∠A=∠A'''''CA ACB A AB = '''C B A ABC ∽△△∴探究2:观察下面图形,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边对应成比例,有任意一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注意: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必须是夹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才一定相似哦. 三、例题讲解:例1.如图,每组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解:(1)∵∠A=∠A,21==AC AF AB AE ∴△AEF ∽△ABC(2) ∵∠B=∠E ,EF BC DEAB ≠ ∴△ABC 与△DEF 不相似例2. 如图,D 是△ABC 一边BC 上一点,连接AD,使 △ABC ∽ △DBA 的条件是 ( D )A. AC:BC=AD:BDB. AC:BC=AB:ADC. AB 2=CD ·BCD. AB 2=BD ·BC 解析:∵∠B=∠B,需添加条件∴△ABC ∽ △DBA 故选D.例3:如图,D 、E 分别是△ABC 的边AC 、AB 上的点.AE=1.5,AC=2,BC=3, 求DE 的长.分析:要求DE 的长,需先证明△ADE ∽△ABC ,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证,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例相等,求出DE 的长。
第四节 第2课时 中心法则、基因

第2课时中心法则、基因1.下列过程中,由逆转录酶催化的是( B )A.DNA→RNAB.RNA→DNAC.蛋白质→蛋白质D.RNA→蛋白质解析:DNA→RNA是转录过程,需RNA聚合酶催化;RNA→DNA 是逆转录过程,需逆转录酶催化;蛋白质→蛋白质是某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RNA→蛋白质是翻译过程。
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中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基因分布于细胞核、线粒体,只有核中的基因能决定性状B.环境也能影响性状表现,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决定和影响多种性状D.一条染色体上分布有许多基因,可决定和影响人体的多种性状表现解析:基因分布于人体的细胞核、线粒体,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均能控制生物性状。
性状是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决定的。
性状可由一个或多个基因共同决定,有些基因可决定多种性状。
一条染色体上含一个或两个DNA,一个DNA上含有多种基因,可决定人体多种性状。
3.在烟草和烟草花叶病毒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情况分别是( B )A.①②⑤和③②④⑤B.①②⑤和④⑤C.②④⑤和③④⑤⑥D.②⑥⑦和②④⑤⑥解析:烟草是高等植物,遗传物质是DNA,遗传信息的传递是①②⑤。
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遗传信息的传递是④⑤。
4.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B.三者都是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C.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D.在生物的繁衍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解析: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基因是具有遗传功能的核酸片段,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5.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内核基因的结构、复制和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基因内能与腺嘌呤配对的碱基有2种B.基因的复制特点是边解开螺旋边复制和全保留复制C.具有催化功能的转录产物不应含有密码子D.翻译过程中每种氨基酸都能被多种tRNA所搬运解析:真核细胞的基因中能与腺嘌呤配对的碱基只有胸腺嘧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将过量铁粉放入100 mL 2 mol/L的HNO3溶 液中,假设还原产物只有NO且HNO3完全反 应,则参加反应的Fe的质量为( )
A.2.8 g
B.5.6 g
C.4.2 gO3 反应,生成的 Fe3+再与 Fe 反应:2Fe3++Fe===3Fe2+,总方 程 式 为 : 3Fe + 8HNO3( 稀 )===3Fe(NO3)2 + 2NO↑+4H2O,参加反应的 HNO3 的总的物 质的量为 0.1×2=0.2(mol),则参加反应的 Fe 的质量为38×0.2×56=4.2(g)。
②其他活泼金属:除铁、铝外的其他活泼金 属与浓硫酸反应时,开始产生SO2,后来产 生H2。 (2)与较不活泼金属反应 金属+浓硫酸 ――△→ 高价态硫酸盐+SO2↑+ H2O ①反应需要加热,否则不反应; ②浓硫酸的还原产物是SO2。
2.与非金属反应(只体现强氧化性) 非金属单质+浓硫酸 ――△→高价态氧化物或含 氧酸+SO2↑+H2O 3.与还原性物质反应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还原性物质(如 H2S、HI、HBr)氧化。
要点突破讲练互动
要点一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探究导引1 浓硫酸与Cu、C反应分别体现 其什么性质? 提示:与Cu反应体现强氧化性和酸性,与C 反应体现强氧化性。
要点归纳 1.与金属的反应(体现酸性+氧化性) (1)与较活泼金属反应 ①铁、铝钝化:常温下,当铁、铝等较活泼 的金属遇到浓硫酸时,会与浓硫酸发生反应, 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出现“钝 化”现象。
③强氧化性 a.常温下: 浓硫酸可将__铁__、__铝___等金属的表面氧化为 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 进一步反应。 b.加热时: 浓H2SO4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 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本身一般被还原 成SO2。如浓硫酸与金属铜的反应。
二、硝酸(特性) 1.强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①除金、铂以外的绝大多数金属都能与硝酸 反应。 ②常温下,冷的浓硝酸能使Fe、Al钝化。 与铜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浓硝酸:_C__u_+__4_H__N_O__3(_浓__)_=_=_=_C_u__(N__O_3_)_2 ___ __+__2_N_O__2_↑__+__2_H_2_O___________________。
稀硝酸:_3_C__u_+__8_H__N_O__3(_稀__)_=_=_=_3_C_u__(N__O_3_)_2 _
自主体验
1.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 二氧化硫气体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 氢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形 成氧化膜而钝化
解析:选D。浓硫酸使蔗糖炭化体现的是浓 硫酸的脱水性,A不正确;浓硫酸与铜在加 热的条件下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不正 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作气体干燥 剂,但不能用来干燥氨气,C不正确。
2.(2012·伊春高一检测)下列关于浓硝酸、浓 硫酸和浓盐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都用铁或铝制容器贮存 B.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质量都减 轻 C.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D.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浓度都降 低
解析:选D。浓硝酸、浓盐酸易挥发,溶质 减少,浓度降低;浓硫酸易吸水,溶剂增加, 浓度降低。
想一想 实验室中如何保存浓硝酸?通常用该法保存 的试剂有哪些? 提示:实验室中将浓硝酸放在棕色瓶中密闭 保存。见光易发生分解的通常就放在棕色瓶 中密闭保存,除浓硝酸外,还有氯水、双氧 水、高锰酸钾、硝酸银等。
三、硫酸与硝酸的用途 1.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化学实验室必 备的重要试剂。 2.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 及制取各种____挥__发__性__酸___等。
_+__2_N__O_↑__+___4_H_2_O___________________。
(2)与非金属反应
加热时浓硝酸与木炭发生反应:C+4HNO3(
浓)
△
=====
CO2↑+4NO2↑+2H2O。
(3)王水 ①组成:_浓__硝__酸___与__浓__盐__酸__,体积比为1∶3; ②性质: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金、铂 等溶解。 2.不稳定性 (1)化学方程式: __4_H__N_O__3_=_=_光=_==__4_N_O__2_↑__+__O_2_↑__+__2_H_2_O______。 (2)实验室中浓硝酸显黄色的原因: 浓硝酸分解生成的二氧化氮又溶于硝酸所致。
2.浓硫酸 (1)物理性质 纯 硫 酸 是 一 种 _无____ 色 __油__状__液____ 体 , 常 用 的浓硫酸 的质量分 数为 98.3%, 其 密 度 为 1.84 g/cm3,沸点为338 ℃,是难挥发性酸。 浓硫酸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溶 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2)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①吸水性 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质量将 __增__大____,密度将减小,浓度将__减__小___, 体积增大。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__吸__水__性, 在实验室里常用浓硫酸作___干__燥____剂。 ②脱水性 浓硫酸可以使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氧元素按 __2_∶__1____的原子个数比从有机物中脱出。
第2课时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新知初探自学导引
自主学习
一、硫酸 1.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1)与指示剂作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红__色__。 (2)与活泼金属反应,如Zn、Fe:Zn+ H2SO4===ZnSO4+H2↑、Fe+H2SO4===FeSO4 +H2↑。
(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如Fe2O3: __3_H__2_S_O_4_+__F_e_2_O_3_=_=_=_F__e2_(_S_O_4_)_3+__3_H__2_O__。 (4)与碱反应,如Ba(OH)2: H2SO4+Ba(OH)2===BaSO4↓+2H2O。 (5)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如Na2CO3: H2SO4+Na2CO3===Na2SO4+CO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