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区系群落分布和危害的调查研究方法
麦田杂草群落研究及防控对策

麦田杂草群落研究及防控对策一、引言麦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区域,但由于麦田生长季节长、生长环境较为宽松,因此也容易成为杂草的生长繁衍之地。
杂草对麦田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麦田杂草群落及其防控对策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麦田杂草的群落结构、生态影响及防控对策进行详细阐述。
二、麦田杂草的群落结构1. 杂草种类麦田中常见的杂草种类主要有猪殃殃、苦草、春代、猪毛草、狗尾草、野荞麦、牛筋草等,这些杂草在不同地区和生长环境下种类有所不同,但都对麦田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杂草群落结构麦田杂草群落结构主要呈现多种多样的结构组合形式,包括纯杂草群落、杂草与农作物混合群落以及杂草与其他野生植物混合群落等。
不同的群落结构对麦田生长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控对策。
三、麦田杂草的生态影响1. 水分竞争杂草与麦田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水分竞争,杂草的根系会占用麦田土壤中的水分资源,并且在麦田生长期间还会对麦田水分的蒸发造成一定的影响,增加了麦田生长环境的干旱程度。
2. 养分竞争杂草群落的生长会占用土壤中的养分资源,对麦田的生长养分供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麦田所需的施肥量。
3. 病害传播杂草还可能成为病害的宿主,对麦田的病害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麦田的防病施药的难度。
四、麦田杂草的防控对策1. 种植抗逆性作物品种选用抗逆性较强的作物品种,提高麦田对抗杂草的能力,减少杂草的影响。
2. 机械除草在麦田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机械除草,减少杂草的生长繁殖,利用机械手段来控制杂草的数量。
3. 土壤改良通过土壤改良来改善麦田环境,提高麦田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杂草的生长空间和竞争力。
4. 化学防控在麦田生长季节适当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杀灭和控制杂草数量,减少对麦田的干扰和危害。
5. 生物防控采用微生物防控或者植物提取物防控的方式,利用生物手段来控制杂草的生长和数量,减少化学药剂对环境的影响。
杂草群落调查总结

杂草群落调查总结1. 引言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管理中,对杂草群落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杂草是指那些不受人类栽培的农作物,生长在田间地头的植物。
它们不仅竞争土壤、水分和养分资源,还可能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了解杂草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对于制定科学的农作物管理和生态保护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杂草群落调查的步骤、方法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2. 调查步骤2.1 确定调查区域在进行杂草群落调查之前,首先需要确定调查的区域范围。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农作物种植情况、地理位置和管理方式等因素进行选择。
调查区域的大小应该能够充分代表整个农田或生态系统的杂草群落。
2.2 制定调查计划在确定调查区域后,需要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
这包括确定调查的时间、频率、方法和样点布置等方面。
调查的时间应该能够涵盖不同季节和农作物生长阶段,以获取全面的数据。
2.3 选择样点布置样点布置是杂草群落调查的重要环节。
样点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并且要避免人为干扰和随机误差。
可以使用网格法、随机抽样法或系统抽样法来确定样点的位置和数量。
2.4 采集杂草样本在每个样点进行调查时,需要采集杂草的样本。
可以使用标准的调查工具如锄头、割草机或人工采集器等。
对每个样本进行标记,并记录样本的数量、生长状况和所属科属信息等。
2.5 数据整理和分析完成采样后,需要将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和群落结构分析等。
通过比较不同样点和不同时间的数据,可以获得对杂草群落的全面了解。
3. 调查方法3.1 目测法目测法是最简单和常用的杂草调查方法之一。
通过直接观察杂草的数量、密度、高度和覆盖度等指标,可以对杂草群落的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目测法适用于大面积的调查和简单的比较分析。
3.2 样点法样点法是一种系统的抽样方法,适用于较小的面积和较精细的调查。
在每个样点上,可以将杂草进行逐株计数,并记录所属科属信息等。
样点法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杂草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草坪杂草调研方案

草坪杂草调研方案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绿地数量逐渐增加。
草坪是城市绿地中常见的景观形式,美化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面临着杂草生长带来的困扰。
杂草的生长不仅影响了草坪的美观度,还可能对草坪健康生长和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草坪杂草的种类、分布情况以及生长的原因,为解决草坪杂草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目标1.了解草坪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
2.调查不同草坪杂草的分布情况。
3.探究草坪杂草生长的原因。
4.提出草坪杂草治理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法通过查询国内外相关文献、学术论文、报告等资料,了解草坪杂草的种类、分布、生长原因以及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2. 实地调查法选择多个城市公园、学校、住宅小区等区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草坪杂草的样本,并记录其种类、分布情况和生长环境。
3. 专家访谈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草坪杂草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参考其建议提出草坪杂草治理方案。
四、调研内容及步骤1. 调研内容调研内容包括草坪杂草的种类、分布情况、生长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治理方法等。
2. 调研步骤第一步:文献调研查询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草坪杂草的研究现状以及治理方法的探索。
第二步:实地调查选择不同城市的公园、学校、住宅小区等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和样本采集。
记录草坪杂草的种类、分布情况和生长环境。
第三步:数据整理与分析对实地调查所得的样本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得出草坪杂草的种类、分布情况和主要生长环境的特点。
第四步: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获取草坪杂草治理的建议。
第五步:方案制定根据调研结果和专家建议,制定针对草坪杂草的治理方案,并进行方案评估和优化。
五、预期成果1.草坪杂草种类及其特征的整理表。
2.草坪杂草分布情况的地理分布图。
3.草坪杂草生长环境的整理报告。
4.草坪杂草治理方案的制定和评估报告。
农田杂草危害调查方案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农田杂草危害调查方案# 农田杂草危害调查方案## 一、研究背景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杂草对农田的危害日益严重。
杂草不仅竞争农作物生长空间和养分,还可能传播病虫害,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因此,进行农田杂草危害调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杂草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二、研究目的本调查方案旨在分析农田杂草的种类、分布规律以及危害程度,为农业生产提供合理的杂草防控策略。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 调查确定农田常见杂草的名称、特征和生态习性;2. 分析不同地区农田杂草的分布规律;3. 评估各类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4. 提出科学可行的杂草防控措施。
## 三、研究方法本次调查将采取以下方法进行:1. 实地调查: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农田作为调查样本点,使用标准调查方法记录每个样本点的杂草种类、密度和分布情况;2. 数据收集:通过查阅文献、询问农民和农业部门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的专家,收集有关农田杂草的分类、特征和生态习性的资料;3. 数据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类杂草的危害指数,比较不同地区农田杂草的分布差异;4. 结果总结: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的杂草防控措施。
## 四、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将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 杂草种类鉴定:通过对农田中常见杂草进行专业鉴定,确定其名称、特征和生态习性;2. 杂草分布调查:记录每个样本点的杂草种类和数量,绘制杂草分布地图;3. 危害评估:根据杂草的竞争能力、生长速度等指标评估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4. 防控策略:结合调查结果提出科学可行的杂草防控措施,包括物理防除、化学除草、生物防治等。
## 五、调查计划本次调查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准备阶段:收集杂草分类、特征和生态习性的资料,编制调查表格和样本点选择标准;2. 实地调查阶段: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农田样本点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杂草种类和数量;3. 数据分析阶段:整理和统计调查数据,计算杂草危害指数,并绘制杂草分布地图;4. 结果总结阶段: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分析,提出杂草防控策略,撰写调查报告。
实验报告:草本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一、实验题目草本群落调查与分析二、实验目的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植物种类不同,群落的类型和结构也不相同,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来更好地认识群落的组成,变化,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状况。
同时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三、采集方法1、仪器和材料样方框(50cm×50cm),皮尺,卷尺2、测定方法(1)样地调查:采用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于2011年3月2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网络学院门口的草坪上选好样地,在样地中每隔2m 设置1个50cm×50cm的样方,共计19个样方。
调查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的植物名、株数、盖度、高度及物候相等。
(2)数据分析:本次实验采用重要值作为多样性指数计算和群落划分的依据,而群落多样性的测度选用Simpson 多样性指数D 和Shannon –Weiner多样性指数H 。
四、实验材料皮尺、卷尺、25cm*25cm的铝合金取样框。
五、实验步骤在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旁的草地上,采取东西走向每3米取一样方,每组取3个样方,且实验小组间距离为两米。
样方取好后即可统计草本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各自的盖度,频度等数据。
六、实验结果1、草本植物群落样方测定记录(1)物种组成根据调查统计,春季华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旁草坪共有草本植物15科24种。
其中,主要优势科是禾本科。
呈现出整体科数多,但种类稀少、单种科较多的分布特点。
表1 华师网络学院旁草坪草本植物的种类构成统计(取样地点:华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旁草坪记录时间:2012-5-10)科种科种禾本科8 车前草科 1菊科 2 大戟目 1伞形科 2 蝶形花 1炸酱草科 2 豆科 1秋海棠科 1 爵床科 1苋科 1 鳞毛蕨科 1玄参科 1 蔷薇科 1荨麻科 1(2)相对多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重要值相对多度。
经典:第七章-杂草科学的研究方法

9
(2)根据杂草种子库的规模预测杂草发生 率的研究
通过研究杂草种子埋藏深度与杂草出苗率的相互 关系,建立模拟模型。如prostko等(1997)利 用fermi--dirac分布方程模拟园叶锦葵(malva pusilla)种子埋藏深度与出苗率间的关系,预测 该杂草的发生情况。
对照药剂,另设一个不除草的对照,最好再设 一个人工除草的对照。对照药剂是在同种作物 上常用的除草剂,而且防除对象应相似。如供 试药剂是混剂,还应加上混剂组成成分单用的 对照。一般设4个重复。
35
2. 小区排列:一般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每 个区组内各个处理必须随机排列。小区面积 宜在20-30m2,最低应不少于15m2。
相对覆盖度(%)
30-50
50以上
10-30
30-50
50以上
5-10 10-30 30-50 5以下
3-5 5-10 10-30 5以下 3以下 5以下 10以下
相对多度(%)
50-100
25-30
25以下
26
❖ 有地下根茎或地上匍匐茎地高度升一级; ❖ 相对覆盖度:A单位面积上杂草覆盖所占地%或B
37
(2) 作物:记录作物所处的生育期、长势, 观察作物受药害情况。 (3) 环境:包括气象资料、土壤参数等。 2. 样方: 一般情况下,每小区以五点取样。 样方面积可在0.25-1m2。
38
2数据的统计分析: 方差分析:处理数较少时可用LSD法, 处理数较多时须用DMRT法。 田间药效试验的结果只能明确对主要杂 草的防除效果,对那些次要杂草的防除 效果很难定论。
信阳地区茶园杂草群落多样性调查分析

信阳地区茶园杂草群落多样性调查分析信阳地区是中国主要的茶叶产区之一,茶叶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丰富。
在茶园中,杂草的存在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杂草不仅会影响茶叶的生长和产量,还可能对茶园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对信阳地区茶园杂草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对于优化茶园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方法1. 选择调查样地本次调查选择了信阳地区典型的茶园作为研究对象。
茶园的选择考虑了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土壤类型等因素,力求能够代表信阳地区茶园的典型情况。
2. 样方设置在茶园内设置了若干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面积为10m×10m。
样方的选择尽可能考虑到不同的地形、坡度、朝向等因素,以保证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3. 调查内容在每个样方内,我们对杂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主要包括了杂草的种类、数量、分布格局等方面的调查,以及与杂草共生的茶树的生长状况等方面的观测。
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也进行了初步的采样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1. 杂草种类丰富通过对茶园杂草的调查,我们发现了茶园内生长的杂草种类非常丰富。
不同样方内的杂草种类数量在10种以上,其中包括狗尾草、马唐、一串红、蒲公英、蓬莱草、大花蕨等常见的草本杂草,以及一些灌木和乔木杂草。
2. 杂草数量较多在茶园内,杂草的数量普遍较多。
尤其是在一些长期未清理的茶园内,杂草覆盖的面积可以达到茶树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这对于茶树的生长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3. 杂草与茶树的关系通过对杂草与茶树的共生情况进行观测,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一方面,杂草的存在似乎为茶树提供了一定的生长保护,减少了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
杂草的竞争效应也使得茶树的光照和养分获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4. 土壤理化性质初步的土壤采样分析显示,茶园内的土壤酸碱度变化较大,有的样方土壤呈酸性,有的呈碱性。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也存在一定的梯度,其中钾、磷含量较高,而氮素含量相对较低。
三、调查分析1. 杂草多样性与土壤条件的关系通过对茶园杂草及土壤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茶园内杂草的多样性与土壤条件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报告草本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实验报告草本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目的:了解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探究环境因素对其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草本植物群落进行调查。
2.实验时间:在合适的季节进行调查,以确保植物群落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3.实验工具:光度计、苏氏铲、样方框等。
4.实验步骤:(1)确定调查区域:随机选择若干个调查地点,每个地点确定一个调查区域(如10m×10m),并标记出来。
(2)调查植物个体数目:在每个调查区域内,使用样方框进行植物个体数目的调查。
选择若干个关键物种进行研究,并记录其个体数目。
(3)调查植物群落结构:使用光度计测量每个调查区域的光照强度,并记录下来。
使用苏氏铲在每个调查区域内取样土壤,以了解土壤环境对草本植物群落的影响。
(4)数据统计与分析:将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并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探究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进行调查和统计后,得到了以下结果:1.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特点:根据植物个体数目统计和种类鉴定,得到了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情况。
发现该群落中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同时还有一些菊科、蔷薇科等其他科属的草本植物。
同时,还记录了每个物种的个体数目、生长状态等信息。
2.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根据光度计测量得到的数据,发现该群落在不同地区的光照强度差异较大。
有些地区光照强度较高,主要分布着一些耐阴性较弱的草本植物,而另一些地区光照较弱,主要分布着一些耐阴性较强的草本植物。
3.环境因素对植物群落的影响:通过统计土壤采样数据发现,土壤质地、酸碱度等因素对植物群落的分布和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酸性土壤中主要分布酸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物种,碱性土壤中主要分布耐碱性强的植物物种。
实验结论:通过草本植物群落的调查与分析,得到了该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得出环境因素对其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草区系群落分布和危害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杂草区系群落分布和草害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可为除草剂的推广应用、杂草防除措施的制定,杂草的综合防除提供理论指导。
杂草区系、群落分布和草害发生的调查研究是两个层次的研究内容。
前者是定性研究,可以提示一个地区发生的杂草种类、组成特点等基本资料。
而后者是基于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它不仅能够阐明杂草的种类组成而且还能揭示杂草发生的数量、危害程度、分布特点等信息。
(一)杂草区系的调查研究方法在确定的地区范围内,选择不同的区域地形地段、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农田类型、耕作栽培特点等的代表地点进行调查。
其研究程序大致包括杂草标本的调查和采集、当地相关资料的收集、标本的鉴定、名录的编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比较等。
1、杂草标本的采集与制作(1)杂草标本的采集杂草鉴定主要依靠花、果实和种子。
因此,要采集带有花和子实的标本,而杂草防除又以苗期为主,因此最好还要采集同种杂草的幼苗。
在选择采集对象时,通常选择未受病或虫侵害,生长正常的植株。
一份完整的杂草标本通常包括根、茎、叶、花和果等各部分,如有块根、块茎、球茎和鳞茎等地下器官亦要采集。
植株较大时,可采取部分带叶、花和果的枝条,但必须详细记录植株的高度。
采集寄生杂草时必须连同寄主植物一起采集,特别是它们之间寄生关系的部分,更需采集保存下来。
若能将杂草照相或录相,这对识别鉴定、资料保存很有用(2)野外记录野外采集一定要做详细的野外记录,一般有专门的记录本,记录项目有:采集地点、生态环境、农田类型、危害何种作物、危害程度、作物种类、杂草防除情况、采集日期等,要严格按其格式填写。
其中重要的如:当地的土名(需要向当地群众了解),同时可了解它的危害和用途;另外,记载杂草植物经压制后易变的特征,如植物的花色、杂草植株是否有乳汁、杂草有否特殊气味等。
采集发生在上述特点的农田中的所有种类的杂草标本,并做记录。
野外采集时填写好采集号,相应号码写在小纸牌上,并用线栓在标本上,其号数与野外记录本上的号码应一一对应。
采集号不可重复,野外记录时最好用铅笔而不用圆珠笔(表1)。
表1杂草标本米集记录表采集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集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_______ 月________________ 日采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集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危害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采集所需的工具标本条、采集箱或塑料袋,以及枝剪、镐铲、野外记录本、标签、铅笔、绳子和塑料布或油布。
4)标本压制野外采集的标本需在当天内,用干吸水纸压制,并每天用干纸替换。
换纸时要注意标本的形态,以便及时整形,使其接近自然形态。
大的标本可压制成“ N”或“V”形。
约3天后,换纸的间隔期可长些,直至标本干燥为止。
该法由于换下的湿纸需烘或晒干,并经常更换,工作量较大。
另亦可用瓦楞纸压制,再置于烘干炉上,烘制去水。
该法工作量较小,但需烘干炉等装置,在野外受限制。
柔软微小的标本最好和坚硬粗大的标本分开压制,以免损坏。
对于具肉质根或地下茎的多年生杂草可把肥厚的地下部分削去一半,挖去内部肉质,这样就容易摊平、压平。
(5)标本制作、鉴定标本压干后,用0.1%的升汞酒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然后贴缝在台纸上。
台纸是用8 开的白板纸制成,标本上台纸后,在台纸的右上角要注出地名或省名。
左上角贴野外记录纸。
然后,进行标本的鉴定,这多借助相关鉴定手册或工具书进行,将该草的学名写或打印到定名标签上。
并将该定名标签粘贴于样本的右下角,这样便制成一份完整的蜡叶标本。
(6)标本保存上好台纸的标本均放入特制的标本橱柜内保存。
内置樟脑块防虫蛀和霉菌侵蚀。
2、资料分析和讨论按科属种的分类单元编制杂草名录,根据野外调查记录,对所有杂草进行危害性分类,确定指定研究区域内危害性大的恶性杂草、区域性恶性杂草,并区分出其他重要性较低的杂草,进一步进行资料分析和讨论等。
二)杂草群落的收集和转化1、原始数据的收集和转化(1)样方法 在田间用取样框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方,统计样方中杂草 植株数量,亦或计称杂草的鲜重。
样方的大小、形状和数目,可根据最小 面积原则及具体情况而定。
取样数目越多,代表性越大,但取样的目的即 是为了减少调查所花费的劳动和时间。
实际上采用的数目是介于很大的理 想数目和花费很少时间的极少数目之间的折衷数。
每小区的样方面积可用 如下方法确定:首先,用一个小样方(如 O.25m x 0.25m )取样,记下样方内的杂草种 类。
然后将样方扩大到2倍,即0.25m X 0.25m 的样方,另记下扩大的样方 内的杂草种类。
再将样方扩大到 4倍、8倍、16倍,,(图 2),分别记下 增加的杂草种类,直到杂草的种类不再增加为止。
以样方的面积为横坐标, 杂草的种类为纵坐标作图,得到杂草种类/样方面积曲线(图3)。
杂草种类 /样方面积曲线在样方面积较小时,坡度较陡;随着样方的面积的增加,坡 度逐渐减少;当样方面积增加到一定的时候,曲线变平,最后,杂草的种 类不再随着样方的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最合适的样方面积或最小样方面积即是在曲线由陡变平那一点根据农田杂草的特点,对于种类组成和地上部生物量等的数量指标,1 357246图2确定最小样方面积的巢式取样 图3杂草种类/样方面积曲线示意图块0.33hm2左右的田块,5个0.33m2或3个1m2的样方均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取样方法之一倒置“ W”九点取样法(中国农科院)。
计数器、标本夹及样主框(0.25m2)即边长为0.5米的正方形铅丝框。
0 4S 96 144 152 240图4倒置“W”九点取样田间样点示范图调查者到达选定的地块后,如图4所示,沿地边向前走70步,向右转后向地里走24步开始倒置“ W”九点的第一点取样(调查地块较大时,可相应调整向前向右的行走步数)。
第一点调查结束后。
向纵深前方走70步, 再向右转后向地里走24步,开始第二点取样。
以同样的方法完成九点取样后转移到另一选定的地块取样。
取样时将样方框内杂草种类、各种杂草的株数和平均高度记载于杂草调查记载表中,同时记载所调查地块的有关资料(表4)。
为便于记载,杂草的株数以杂草茎干数表示。
在记载过程中,对已明确的杂草种类,在表中记入其通用名,对有疑问的杂草予以编号,将编号记载于表中,并采集其标本(幼苗、植株、花序),同样编号,以便鉴定。
几个量化参数的计算方法为量化调查数据,在对样方取样数据进行处理时运用了田间均度、田间密度、频率等参数。
田间均度(U)某种杂草在调查田块中出现的样方次数占所调查同类田块总样方数的百分比。
n 9刀刀X iU= ------------ x 100%9n田间密度(MD)某种杂草的田间密度为这种杂草在各调查田块的平均密度(株数/平方米)之和与调查田块数之比。
n刀D iMD =-n频率(F)某种杂草的频率为这种杂草出现的田块数占总调查田块数的百分比。
n刀Y iF = x 100%n上式中,n为调查田块数;9为调查样方数;Xi为某种杂草在调查田块i中出现的样方次数;Di为某种杂草在调查田块i中的平均;密度(株数/平方米);Yi为某种杂草在调查田块i中的频率,为壹或零。
相对多度(RA)为便于比较某种杂草在杂草群落中所占的比重,还得引用相对多度(RA)的概念。
某种杂草的相对多度为这种杂草的相对频率(RF),相对均度(RU),相对密度RD之和即:RA二RF+RU+RD某种杂草的田间频率RF= X100%各种杂草的频率之和某种杂草的均度RU= X 100%各种杂草的均度和某种杂草的平均密度RD= X 100%各种杂草的密度和例如,野燕麦在调查区域内同类作物田中的相对多度为:RA野燕麦二RF 野燕麦+RU野燕麦。
(2)样线法样线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面积取样技术。
通常先主观选定一块代表地段,并在该地段一侧设一基线,然后沿基线用随机或系统取样选出一些测点,这些点可作为通过该地段样线的起点。
样线可使用20~50m或更长的卷尺,另亦可用等距记号的绳索或电线等。
借助其深度可以区分为确定频度需要的任何区段,同时也可记载被样线所截的每株植物的长度。
设好样线之后,先填写样方中所介绍的总表,对群落一般特征和生境条件进行记载,然后开始样线测定和记载。
具体做法是:从一端开始,登记被样线所截(包括线上线下)植物。
共计所截植物的3个测定数据:①样线的被截长度L ;②植物垂直于样线M :③所截个体数目N一般667m2左右的田块,可设计一个样线。
数据的整理可首先统计和确定下列各值:每个植物个体数(N);所截长度的总和(刀L);登记有某种植物的区段数(BN);植物最大宽度倒数的总和(刀1/M),并将这些数据记入表5。
表5样线法测定简表样地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 样线长度____________度及重要值。
密度(D)=(刀1/M )(m2/样线总长)相对密度(RD)=(一个种总的密度/所有种的总密度)X 100%盖度或优势度(C)=(一个被截长度的总和/样线长度)X 100%相对盖度或相对优势度(RC)=(一个种被截长度的总和/所有种被截长度的总和)x 100%频度(F)=(出现该种的区段数/样线区段总数)X 100%相对频度(RF)=(一个种的加权频度/所有种的总加权频度)X 100% 加权频度二(出现该种的区段数/加权系数(f))f=刀1/M/N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3)目测法目测法较之其他的取样方法,具有劳动强度小、工作效率高的优点,近年来在杂草群落调查研究中被普遍采用。
较早报道用目测法调查农田杂草的是在1982年Fround-Williams & Chancella利用七级杂草多度目测法调查研究England 的农田杂草。
在我国,唐洪元(1986)报道了基于杂草相对多度、相对盖度和相对高度综合的五级目测法。
该法较其以往的目测法,能更多地反映杂草群落的信息,曾在全国杂草草害调查研究中广泛采用。
从杂草的实际发生特点看,优势性杂草只占少数,大多数杂草多以较低的目测级别出现,增设低级别,有利于反映出这些杂草种间的差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