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教案】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写法、体会感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通过任务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理解题目的含义:1)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怀念)。
怀念谁?)2)为什么要在“怀念”前面加上“秋天的”(因为是发生在秋天的事);(2)课文分为几段来写,每一段写什么?(重病母亲的劝慰——临死前的牵挂——怀念母亲)2.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一段㈠自主思考:(1)哪个句子是详写“我”的“暴怒无常”的?(注意写句子要具体);(2)每当"我"暴怒无常时,母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
(心痛、难过、爱怜)(3)"母亲喜欢花……都死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1)“喜欢花”说明了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2)“死了”说明了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我”身上,没有心情弄花了)㈡汇报学习情况。
3.举手读第二段㈠自主思考:(1)作者是怎样写母亲临死前叫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母亲的神情有什么变化?(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
(爱怜)(2)母亲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感情(无私忘我的爱,无尽的牵挂)㈡讨论、交流。
㈢汇报交流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看谁能快速回答(1)那句话是描写菊花盛开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一下菊花?(这是因为母亲生前要我去看的花,体现了作者对妈妈的怀念);(2)课文为什么要用"要好好儿活"结尾(1)这是妈妈的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2)照应前面,突出"怀念"的感情)5.有感情朗读课文看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的,提出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抓住“看花”线索,进一步体会母爱。
(重点)2.体会标题内涵,理解重要语句。
3.拓展阅读,领悟文章的表达特色。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
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体会情感1.课文三次写到看花。
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我”的态度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明确: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目标导学二:分析细节,理解标题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明确: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案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简要介绍《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的第一课时,大家能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吗?二、课堂讲解a.课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b.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特点?a.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体现在哪些细节上?如:母亲为作者夹菜、母亲陪作者散步等。
b.作者表达情感的特点:真挚、深沉、细腻。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a.“秋天的怀念”:这里的“秋天”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母亲离去的日子。
b.“我懂得了什么”:作者在母亲离去后,逐渐明白了母亲的爱和付出。
4.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提问:a.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有哪些感染力?b.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能分享一下吗?三、课堂活动a.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特点?b.你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2.布置作业:a.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b.深入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教学反思: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
2.在分析课文情感时,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进行深入感悟。
3.在课堂活动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附录:《秋天的怀念》原文(节选)母亲啊,你让我怎么感谢你呢?你给予了我生命,又用你的爱滋养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教案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案调不太一致,那这幅图选得是否合适呢?同学们怎么看?学习任务一:品读“我”的变化。
请同学们以“看菊花”为线索,自选角度,梳理“我”的变化。
角度一:我是否去看菊花。
愤怒拒绝——勉强答应——欣然前往角度二:我对母亲的态度。
忽略母亲——体谅母亲——铭记母亲“好好儿活”的教诲,怀念母亲。
角度三:我对美好事物的态度。
破坏——无所谓——欣赏角度四:我对生命的态度。
自暴自弃——比较积极——积极向上,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由双腿瘫痪后的暴怒无常,拒绝感受美好事物,对生活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shì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chuí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1.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ì()弄chuí()打2.给加点的字注音。
瘫.痪()沉寂.()3.在文中“□”里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摔默默B.摔偷偷C.砸默默D.砸偷偷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人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
B.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要看此产业能否提供更多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产品。
C.小清河之所以越来越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济南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D.随着各地景区惠民政策的实施,吸引了更多人走出家门,拥抱自然。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七年级上册修订版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七年级上册修订版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经历,掌握“瘫痪、捶打、憔悴、侍弄”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变化。
3.通过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母亲的形象。
4.深切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重点词语检测1、指名读词语(课件展示),重点字词正音。
2、指名听写重点词语,规范字形。
3、根据意思猜词语,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侍弄: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二、内容梳理,感知“母爱”的具体表现。
1、那个秋天,“我”的生活出现了什么变故?这场变故让“我”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习过程:学生思考、作答小结:双腿瘫痪;暴怒无常2、面对“我”的暴怒和悲观,母亲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找出文中对母亲的具体描写的语句,说一说你对母爱的理解。
学习过程:找出相关的句子,批注对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母爱的具体体现。
示例: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母爱是“理解”。
学生展示所找到和批注的句子,并交流对于母爱的理解。
三、重点问题解读1、作者多次在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学习过程:学生从文中标注,展示交流。
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2、课文中反复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好好儿活”,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托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她是在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
3、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吗?学习过程:学生思考、作答老师小结:悔恨、悲痛、怀念四、主旨探究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体味本文深沉含蓄的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1.继续体味本文深沉含蓄的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分析,感受到了史铁生母亲深沉的母爱。
文章中,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强忍着眼泪说娘儿俩要“好好儿活”。
在文末“我”说和妹妹“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连接新知。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问题母亲说“咱娘儿俩”“好好儿活”。
面对生活困境,她是如何“好好儿活”的?2.探究过程(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当时生活中的困境。
(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母亲是如何应对这些困境的。
3.成果展示(1)面对儿子的重大变故,她没有被现实击倒,而是一直照顾儿子,想要儿子“好好儿活”;(2)面对瘫痪后暴怒、绝望、消极的儿子,她没有弃之不顾,而是处处为“我”着想,体贴“我”敏感的情绪,照顾“我”,想要开导我。
(3)面对自己身体病痛的折磨,她选择默默承受,不让孩子们担心,并仍然希望带瘫痪的儿子去北海看花。
在危重之际仍然挂念着两个孩子。
教师点拨:上节课我们说到,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是出于深沉的母爱。
请同学们深入思考,“看花”对于病重的母亲意味着什么?“看花”中有母亲怎样的期待?明确:看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包含着母亲对“我”振作起来的期待。
4.探究小结从母亲的生活环境来看,母亲是不幸的——儿子瘫痪一蹶不振、女儿未成年,自己也重病不起。
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依然无怨无悔地关心照顾儿子、心心念念挂念着子女,希望儿子振作起来。
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通过文章中关键词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二)自主探究二过渡: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好好儿活”,“我”懂母亲的意思了吗?1.探究任务默读全文,找出表现“我”生活态度的语句,分析“我”的生活态度的变化过程。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的内容,是第二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代表课文。本文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内敛,情感真挚细腻,学习本文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感悟亲情的美好。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7段。
教师提问: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对母亲的漠视、对母亲的愧疚?你是否读懂了那细微处的母爱?
同学们,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杯热好的牛奶,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关怀。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我与地坛》,感受他对母亲的怀念、对母爱的理解,并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母亲写一封信,表达你对她的理解与感激。
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数
2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新课
品读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秋天对于农人来说无疑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有着不同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起走近史铁生生命的秋天。
教师提问:
1、文中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哪些让你深受感动?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反思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初读课文,与作者对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关史铁生的简介。
同学们,你们认为接下来的日子,他会怎样度过呢?猜想一下。
……预设:由于长期瘫痪坐在轮椅上,史铁生大腿长满蠕虫,而且还得了另一种病。
史铁生一直在轮椅上坐着,身体也缺乏足够的锻炼,他的生活特殊艰巨。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接下来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史铁生直接地描述。
再来看看外界对他的评论。
请一位同学朗读。
与作者对话目的:阅读教学中的补白,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者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说明。
其中对作者经历的补充,能缩短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体验作者的经历,揣摩作者的情感,最终实现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
【活动二】再读课文,与书中人物对话过渡:史铁生最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究竟是谁让他鼓起了如此大的勇气呢?下面请同学们用心感受,自由朗读,用一两句话告知我你最初的阅读感受。
正如同学所说,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在母亲去世后,每到秋天,史铁生总会去北海,去看望母亲。
同学们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用换词法理解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深沉。
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深沉——母爱的炽热与深沉与母亲对话: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母爱热烈而深沉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并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母爱——理解,包容,鼓励母爱——热烈扑、抓写出了速度快,力度大。
母亲可以隐忍我的暴怒,但无法忍受我的自我伤害,变得激动和难以自持。
母爱——忘我我的稍微转变和母亲的忘乎所以形成鲜明对照母爱——深沉挡,母亲想用自己的身躯挡住窗外萧瑟的风景,更想阻挡住我对生命的绝望。
有看出来,把这种爱、这种痛都藏在自己心里,他的儿子一点都不知道。
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调,他当时不知道,等他母亲去世了,才幡然觉悟,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范课《秋天的怀念》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课前:放音乐《懂你》
一、导入
1、秋天,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个洋溢着欣喜的季节。
然而在著名作家史铁生的记忆里,秋天却是萧瑟的,是凄凉的,是让人无限伤感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故事,一起去感受他那份秋天的怀念。
(板书:秋天的怀念)
2、作者怀念的是谁呢?(板书:母亲)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一起读读课题二遍。
二、理解第一部分
1、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秋天,让作者多年来不能忘怀,在这个秋天里,作者的脾气变得怎样?
2、默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具体表现出了我的暴躁无常?找一找,用“—”划出来。
(板书:我:暴躁无常)
3、好,谁来把你划的读一读,表现作者暴躁无常的句子。
4、一齐读,你是从作者哪些举动体会到的?
5、透过这些词句,你体会作者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6、是啊,一个21岁的小伙子,原本是多么得青春勃发,多么得风华正茂,然而,此时的他却每天只能与轮椅为伴,连生活都无法自理,面对瘫痪的双腿,面对这残缺的人生,作者内心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
7、体会作者心中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
三、理解母亲第一次说去看花部分
1、就在作者这样伤心欲绝,万念俱灰的情况下,母亲常常说推他去北海看花,母亲是怎样说的?我又是怎么说的?生自读课文。
2、抽生读。
3、儿子如此伤心地拒绝,母亲是怎样的?
4、一齐读(课件出示描述母亲的言行的句子)
5、联系上下文想想,母亲为什么会这样?
6、从“忍住”这个词看出什么?
7、是啊,看着儿子这样伤心,做娘的更是加倍的心痛,她多么希望瘫痪的是自己,多希望自己来为儿子来承担这份痛苦,她多么渴望儿子能好好地,快快乐乐地生活。
体会母亲当时的心情,一齐读。
四、理解母亲再次说去看花部分
1、母亲又一次提到去北海看花,这一次,她又是怎么说的?
2、提醒学生:是这样说的吗?注意母亲说时的神色。
3、抽生说。
4、我又是怎么说的?
5、母亲说过很多次,我都是拒绝,可这次作者竟然问什么母亲
时候,母亲又会怎样呢?同桌一齐读,注意体会词句所饱含的感情,体会母亲的心情。
(课件出示文章第四段)
6、抽生说。
7、哪个词说明了她高兴的心情,高兴的心情后来有没有变化?
8、是啊,哪怕是儿子一点一丝的好转,都会让母亲如此兴奋不已,可高兴过头,又因自己说错话而担心,后悔,自责,生怕儿子受到伤害。
9、一齐读,体会人物心情。
10、读到这些句子,你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
五、深入感受母爱
1、除了前面读到的句子,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使你感受到母亲爱儿子?用“—”划一划。
(课件出示问题)
2、谁来读一读。
(一)“母亲这时就悄悄地……”
a.为什么这句可看出?
b.母亲为什么要躲?
(二)“可我一直……”
a.原来母亲得了重病,肝癌,这种病一般不到三个月便会死,而且常常会剧烈地疼痛,吐血,可母亲知道自己的日子不长了,为什么还不告诉自己的儿子呢?
b.想想,母亲一边要忍受儿子的痛苦,一边是自身重病的折磨,她心里多苦呀。
c.“别人告诉我母亲临死前……”
六、总结拓展
1、读到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课件放音乐《再见警察》)
2、学生表达。
3、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母亲,这样一位爱子如命的母亲,这样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课件出示:“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师有感情地读:再也没回来安慰我;再也没回来为我遮挡秋日的落叶;再也没回来带我去看北海的花了。
4、生一起读这句,再读。
5、母亲临终前只留下一句话(课件出示“我那个有病的儿子……”)想想,补充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未说完的话是什么呢?并有感情地读读。
6、尽管母亲没说完,但作者懂了吗?从哪看出?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7、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你明白了吗?
8、想想,此时的史铁生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还会猛地摔东西吗?他会变得怎样?(板书:乐观、坚强)
9、想想是什么改变了他?(板书:母爱)
10、是母亲的爱,是母爱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是母爱让他走出了那片阴霾的天空,是母爱使他勇敢,坚强地活下来了,母爱成了史铁生心中永远的秋天的怀念。
11、齐读课题。
12、其实,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闭眼,想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活中一个平常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疼爱的眼神,不都凝聚着母亲对我们的爱吗?我们的母亲也许是平凡的,但她给我们的爱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板书设计:
14、秋天的怀念
我:暴躁无常乐观、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