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做愚公绿荒山 代代守望子午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事迹材料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事迹材料全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事迹材料全文”由河津读读网从众多相关网站上精选而来,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w.5Y k J.cO m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事迹材料着名林学家、国家林业部第一任部长梁希说:“务林人既要做新中国的林人,也要做新中国的艺人,把河山装成锦绣,替祖国描绘丹青。
”黄土梁子林场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务林人,他们为绿而来,为美丽中国的梦想而来。
位于平泉县北部的黄土梁子林场,经过务林人60年的艰苦奋斗,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成为见证务林人功勋的绿色丰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最美的诠释。
敢于有梦:艰苦奋斗让贫瘠土地披绿装1954年,黄土梁子林场建立,全场干部职工共有9人,规划营林地面积9万亩,由于建国前的滥砍盗伐,辖区内只有500亩天然残次林,森林覆盖率仅0.6%,“山是和尚头,雨多洪水流,地薄产量低,大灾年年有,有山无柴烧,用材更发愁”,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办公地点是黄土梁子村的一个破庙,供桌上办公,庙堂内睡觉,辖管着七个半公社、35个村的造林。
“开始在小龙潭山阳坡植树,那可真是上山一身汗,下山一身霜,吃的百家饭,住得饲养站,连续两年植树200多亩,可是由于没有经验,成活率不到5%,看着那没有成活的树苗,真是着急呀!” 今年81岁的原场长李文儒介绍。
使命不容退缩,进行细致的实地分析,既然油松苗喜阴,就把穴周边的土刨下来,堆成土埂制造个“小反坡”,是不是就可以呢?第三年春天,运用“小反坡”植树法栽油松100多亩,成活率高达90%。
随着大规模造林的展开,特别是春季造林,前后只有20多天,造林时间集中和林场职工少矛盾凸显。
怎么办?“依靠群众造林!本着‘宜林宜农’的原则,把造林任务承包到户。
”李文儒介绍,那时林场和农户签订“三包五保合同”,即农户包任务、包成活率、包管护,林场保技术指导、良种壮苗、幼林抚育、后期管护,男工每天挣1.47元,女工每天挣1.26元,林副产品收益归管护者所有,群众造林热情高涨,造林方式很见效,每年都造林6000多亩。
描绘大美子午岭的文章

描绘大美子午岭的文章子午岭,那可是个好地方啊。
一、子午岭的山1. 子午岭的山啊,就像一个个巨人,矗立在大地之上。
它们的轮廓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
这些山可不是那种光秃秃的,山上满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就像给巨人穿上了一件厚厚的绿色披风。
那树木的种类可多啦,有高大的松树,它的树干笔直笔直的,像一个个站岗的士兵;还有那枝叶繁茂的柏树,柏树的叶子细细密密的,风吹过的时候,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是在悄悄地诉说着子午岭的故事。
2. 山上的小路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小路弯弯曲曲的,像是一条蜿蜒的蛇在山间爬行。
沿着小路走上去,你能看到路边有各种各样的小花小草。
那些小花五颜六色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小草呢,嫩绿嫩绿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就像是在欢迎每一个来到子午岭的人。
二、子午岭的水1. 子午岭的水那叫一个清澈啊。
在山间,你能看到潺潺流淌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和小鱼。
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会儿躲到石头后面,一会儿又从水草中钻出来。
那溪水啊,就像一面镜子,倒映着周围的山和树。
2. 要是到了下雨天,雨滴落在水面上,会激起一圈一圈的涟漪,就像一个个小酒窝,可爱极了。
而且啊,子午岭的水还特别的清凉,你要是把手伸进去,那种清凉的感觉会瞬间传遍全身,就像在炎热的夏天吃了一口冰淇淋一样。
三、子午岭的动物1. 子午岭可是动物们的乐园呢。
你能听到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唱歌,它们的歌声清脆悦耳,仿佛是在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啄木鸟在树干上笃笃笃地啄着,它可是树木的医生,在给树木治病呢。
2. 还有那调皮的小松鼠,它们在树林间跳来跳去,有时候会抱着一个松果,坐在树枝上津津有味地吃着。
偶尔你还能看到野兔在草丛中窜来窜去,那速度快得像一阵风。
这些小动物们给子午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子午岭啊,它就像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的美,不仅仅是山清水秀,更是那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
每一次走进子午岭,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传承愚公移山精神现代诗歌

太行移,王屋搬,勃海填。
是不屈的坚持,不懈的奋斗,不遗的`目标,
愚公移山,几代人血与汗的流淌,精神脊梁的颤抖,
感动天帝,汗颜智叟,神话的传说,几千年传颂。
人,机车,轰呜,拂须之间,
完成了愚公几代人的伟业。
倾刻,
坡移石搬,大地展,楼宇立,四海通,山川连。
谁说,早上栽树下午不能乘凉?
棵棵大树南移北迁,
绿一片园区,改一片地貌,唤沸腾人气,聚川流志士。
谁说,三年建一屋?弹指间,
楼:高耸云宵,石破天惊,伟岸、林立、云端穿梭;窗:似云梯、登可揽月,静秘、悬浮、溢彩。
大自然巧夺天功,人的力量无穷。
一桥飞南北,夸:雪域,高原,海河,冰川
传说流通故事,耳听天地物语,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丝绸之路,穿林海,雪山,星空
连:五湖,四海,大洋,州川
宛延巨龙游走宇宙,一派大好河山。
乘巨鸟,一日宇宙环游,
还看万物如蚁:云雾,峻岭,河流,山川,
城市,家乡,尽在眼底游移;尽享异域风情。
灵与气,莲耦,灵珠子,肉身,附着,何谈世间无奇闻,精与神,五干年,冶炼,翠取,升华,
“看来日,峥嵘岁月,光阴如梭,只争朝夕。
”。
巍巍子午岭 悠悠秦直道演讲稿

巍巍子午岭悠悠秦直道演讲稿
今天站在这里,想跟大家聊聊一些特别的东西。
你们知道吗?在咱们这片土地上,有个地方叫子午岭,还有那古老的秦直道。
每次想到它们,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特别神奇又特别崇敬。
我就是那种对历史文化有着深深着迷的人。
像子午岭和秦直道这样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存在,简直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我。
当我第一次了解到子午岭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一片山脉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它就那样静静地屹立着,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朝代的更迭。
而且,秦直道也特别让我着迷。
这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啊!我常常想象着当年的人们在这条道路上来来往往的场景,士兵们行军的脚步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我平时就爱到处走走看看,去探寻这些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
有时候看到一块古老的石碑,或者一段残垣断壁,我就能在那儿站好久,脑子里全是关于过去的遐想。
我这个人呢,还有点固执,只要是我认定的关于历史文化的事儿,就非得把它弄个明白不可。
比如说有一次我研究一个和子午岭有关的小传说,找了好多资料,问了不少人,就这么死磕到底。
我也知道,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我这样有点“轴”,但是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特点呀。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能坚守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热爱,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呢。
我有时候就想啊,要是能把子午岭和秦直道背后的故事讲给全世界的人听,那该多好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你们难道不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这就是我,一个对子午岭和秦直道满怀热爱,痴迷于历史文化的人。
希望我的这份热情也能感染到你们呢!。
漫步子午岭

3期子午岭的春是从一棵松圪塔打落我身上残留的冬开始的,我是在正铜公路边上那个叫野狐腰岘的山腰间一朵桃花嫣红的酒窝里发现的。
不可否认,让我停下脚步,驻足贪恋的还有那不断让人产生思念的绿意和次第盛开的山花。
翠松、古藤、野花、绿草、溪流都争先恐后扑进我的怀里,我也迫不及待和她们来了一次深情的拥抱。
此时,草木无言,我却醉了,一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感慨,把对面山坡上一只山雀吓得窜出松林,“呱”的一声落到一棵打扮妖娆的桃树上。
一对山鸡忽的从我前面飞过,用它们美丽的翎毛在瞬间敲开了我的心扉,也把子午岭的春天彻底唤醒了。
一股清风夹杂着时浓时淡的花香迎面扑来,我张开双臂想搂住她,她却少女似的溜的无踪无影。
最后,我还是从秦直道旁一个个怀孕的松疙瘩里觅到了子午岭的春。
在西方,一条5米左右宽的罗马大道曾经让欧洲人自豪了一千多年,直到今天还流行着一条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
可实际上,罗马帝国兴盛之前200年,秦人蒙恬率领30万大军修筑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曾经为大秦帝国的军事战车插上了灵动的翅膀,成为大秦王朝强大的象征。
长城似弓,直道似箭。
如今,秦直道像一条僵硬的长蛇,沉睡于茫茫群山之间,成了一段掩埋在草丛里的神话,使人不由得想起孔子的一句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站在这经历两千多年风雨洗礼的遗址上,两旁嫩草横生的秦直古道走向脉络依然清晰可辩,眼前云海滚滚,耳边松涛阵阵,让人脑海中不得不浮现出蒙恬将军当年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与匈奴骑兵交戈厮杀、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场景。
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正宁几个小村的名字,蒙家洼、东龙头、南龙头、马后子,这一个个村名的背后都有大将蒙恬及公子扶苏和他的妃子及两个儿子的动人故事,当然还有他们的悲惨结局。
他们可悲可泣的下场昭示后人,人如果被利欲熏黑了心,世界都会变得阴暗起来。
我的眼睛湿润了,不是因为阳光刺眼我才落泪,因为这种悲情令人伤心之极才以泪洗面。
此时,一只梅花鹿突然出现在直道的前方,我还没有来得及看清它的花纹,它就瞬间消失在松林深处。
歌颂红旗渠精神的诗句

歌颂红旗渠精神的诗句
嘿,你知道红旗渠精神有多了不起吗?那简直就是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啊!“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这句诗就像一把锤子,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
想当年,林州的先辈们面临着那么艰难的处境,水源匮乏得让人绝望,就好像在沙漠中找不到一滴水一样。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就像一群无畏的勇士,怀揣着坚定的信念,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修建红旗渠的征程。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锤一凿地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了一条生命之渠。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能听到那一声声坚定有力的敲击声。
他们难道不累吗?他们当然累,但是他们心中的那面红旗,那股精神,让他们坚持了下来。
这多像攀登高峰的人啊,哪怕前路艰险,也绝不退缩。
红旗渠精神,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流淌在林州人民血液里的力量。
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拼搏,去奋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又像一团火,点燃了我们内心的激情。
在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想想红旗渠精神,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勇往直前呢?
红旗渠精神是永恒的,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奇迹。
让我们永远铭记红旗渠精神,让它在我们心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默默奉献三十载 敢叫荒山变绿海(李文魁)

默默奉献三十载敢叫荒山变绿海——南梁林场党支部书记李文魁同志事迹简介李文魁,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南梁林场党支部书记。
1981年师范毕业的他,积极相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子午岭林业建设,成为一名林业职工。
从此,他在林业战线上一干就是33年。
1994年,李文魁被提拔为罗山府林场党委副书记。
2007年,调任华池白马林场任场长。
2009年,调任城壕林场任场长。
尤其是2012年到南梁林场工作以来,他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林场整体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一、夯实基础,林业工作创一流南梁林区山大沟深,农林用地插花,梁峁川台相间。
2013年春季,当时正值乍暖还寒冬不尽,风吹尘起土飞扬。
按照庆阳市林业局和华池林业总场的安排部署,南梁林场要完成造林任务2000亩。
为了抢抓春季墒情时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李文魁身先士卒,带领施工员和技术员住在山上的弃破窑洞,每天睡干板凉床,吃咸菜馒头,先工人到工地,后工人回家中,跟班作业,严格按照工程要求栽植。
既当战斗员,又当指挥员。
二十天下来,他整整瘦了一圈。
他的模范行为带动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白马庙杨川沟造林高标准完成了任务,成活率达到97%以上。
2014年,按照《关于充分利用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加快绿化步伐的意见》文件精神,南梁林场造林任务达到10000亩,任务十分艰巨。
在困难面前,李文魁同志没有退缩,他积极响应“再造一个子午岭”的口号,在充分调查、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挂图作战、压茬推进的方式方法,按立地条件将造林地块分为三种模式进行实施。
分别完成密度330株/亩荒山造林6000亩,440株/亩荒山造林兼种苗培育2000亩,660株/亩种苗培育2000亩。
再一次高标准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庆阳市林业局和华池林业总场的表扬肯定。
二、求真务实,各项工作走在前李文魁是一个不服输的人,除了林业生产,他在各项工作中都不甘落后。
作为林场党支部书记,他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当代愚公”刘启文30年谱写绿色传奇

502021.01“当代愚公”刘启文30年谱写绿色传奇◎ 刘江林甘肃省舟曲县东山镇石家山村,有一片方圆6公里、总面积4000多亩的松林。
这里山清水秀、绿树葱茏、鸟鸣啾啾、生机盎然,宜人风景的背后,凝聚着一位八旬老人的汗水和心血……82岁的石家山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启文,是一位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
他几十年如一日,吃住在石家山村的大山上,植树、看山、护林,硬是把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种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书写了一段绿色传奇。
他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作“当代愚公”。
植树:栽下100万棵树苗绿化荒山石家山村位于舟曲县城以东17公里处的山区,平均海拔2000多米,是个典型的干旱缺水、缺粮、缺钱、缺燃料的贫困山村。
村里有很多贫瘠荒凉的石山秃岭。
20世纪50年代以来,村里曾多次号召人们上山植树,但都未能成林,石山依旧荒凉。
1989年,时任石家山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启文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
面对家乡的荒山秃岭,他立下愚公移山壮志,决心在有生之年为家乡添一片绿色,造福子孙后代。
从那年起,为了带领父老乡亲上山植树造林,刘启文不顾家人反对,一个人背起米面,手提一口小铁锅,拎起铁镐就上了山。
他在山上搭了一间用石块垒起的小房子,用3块石头支起锅,就算安好了“家”。
随后,他便开始凿石挖坑,整修水平台,然后从石缝里刮土,从山脚背土上山,将水平台上的一个个鱼鳞坑填满,以 刘启文老人接受采访512021.01T imes People时代人物便来年开春栽树。
“过去的石家山村都是荒山野岭,天然林不多。
后来我们在高山上全部整修了水平台,仅1990年一年就植树42万多棵,2004年又补栽了2.4万棵。
”刘启文回忆说。
山上条件艰苦他不怕,没水没电也影响不了他的生活,没吃没穿时他让孩子们送,什么也动摇不了他荒山植树的决心。
担任村支书的27年间,刘启文凿石挖坑用坏了100多把铁锹、铁镐、铁锤,鞋子磨透了上百双,坚持不懈地在石山秃岭栽下了100多万棵松树和柏树,创造了“石山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敢做愚公绿荒山代代守望子午岭
是什么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族对修养、气质、智慧、人品的传承。
家风是由父母家族长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向和作风。
这样一代代的传承,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传承和发展。
人生整个家族有了一种灵魂和底蕴。
从诸葛亮的《诫子书》到《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再到《曾国藩家书》无一不是浓缩了先辈的的毕生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要求思想,不仅影响自己的后辈,同时还影响了整个社会。
然而,今天我要讲的家风,却不是代代伟人的家风,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豪言壮语,它是一种精神。
大家都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北山愚公年近几十,屋前有太行山,屋后二山阻碍出入,他决心把他们铲平,智叟认为这是做不到的事情,笑他愚蠢,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而山不会加高,为什么会做不到呢?因此每天挖山不止,天帝受到感动,编派夸娥氏氏二子把山背走。
有人会想到,我们是在讲家风,愚公的事情只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已,其实不然,愚公为什么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那是愚公的家风,愚公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搬走大山的,但是愚公把做事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的智慧留给了后人,后人一代一代的
传承者这样的家风,相信一定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
故事回到我们的薇薇子午岭,从解放初期的林业建设2师,到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林业人传承者愚公家风,践行着子午岭精神。
他们见证了林业事业的发展历程。
从原来的羊肠小道,到如今的柏油马路;从最初的一座又一座荒山,到现在的一片又一片森林;从步行上山,到现今的骑摩托车,甚至开小汽车上山护林;从原来林业人的艰辛与清苦,到如今的幸福与富足,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
都是一代又一代务林人默默奉献的成绩,这样的家庭太多太多,有我们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冯传荣、有我的离休干部宋、李、刘生琨,我的许许多多的普通职工。
为了我们子午岭的绿色的梦,传承者绿色的家风,吃苦耐劳、忠诚敬业、一辈又一辈的人将足迹印遍群山。
好的家风承载着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神追求,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颇多共通之处。
正因为有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务林人的深情守望,才有了子午岭的这片绿色,维护着陇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含有水源、调节气候,认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家家有个好家风。
如果每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进取的,每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社会就是和谐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