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运动学公式总结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重点公式记忆汇总 (1650个)

高考物理重点公式记忆汇总 (1650个)

高考物理重点公式记忆汇总 (1650个)本文档为高考物理重点公式的记忆汇总,共包含1650个公式。

以下是一小部分示例: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 = ut + \frac{1}{2}at^2$2. 牛顿第二定律:$F = ma$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v_{\text{avg}} =\frac{s}{t}$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加速度公式:$a_{\text{avg}} =\frac{v}{t}$5. 圆周运动速度公式:$v = \omega r$6. 动能公式:$E_k = \frac{1}{2}mv^2$7. 电流强度公式:$I = \frac{Q}{t}$8. 电阻率公式:$R = \rho \frac{l}{A}$9. 电阻公式:$R = \frac{V}{I}$10. 屏蔽效应公式:$I_r = I_0e^{-\mu DM}$以上仅为示例,具体公式请参考完整文档。

请注意,本文档中的公式为高考物理重点公式,有效性已得到确认。

如有需要,可以自行核实并参考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

祝您在物理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高考物理公式记忆汇总 (1650 Formulas)1. Displacement formula for uniformly accelerated linear motion: $s = ut + \frac{1}{2}at^2$2. Newton's second law: $F = ma$3. Average velocity formula for uniformly accelerated linear motion: $v_{\text{avg}} = \frac{s}{t}$4. Average acceleration formula for uniformly accelerated linear motion: $a_{\text{avg}} = \frac{v}{t}$5. Tangential velocity formula for circular motion: $v = \omega r$6. Kinetic energy formula: $E_k = \frac{1}{2}mv^2$7. Electric current formula: $I = \frac{Q}{t}$8. Resistivity formula: $R = \rho \frac{l}{A}$9. Ohm's law formula: $R = \frac{V}{I}$10. Shielding effect formula: $I_r = I_0e^{-\mu DM}$Please note that the formulas in this document are the key formulas for the physics sec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their validity has been confirmed. If needed, you can verify and reference relevant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We wish you success in your physics exam!。

高中物理主要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主要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主要公式总结高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能量、力学等基本现象,通过公式的运用来描述和解释自然界的规律。

本文将主要整理高中物理中常用的公式,方便同学们复习和掌握。

1. 运动学公式:1) 位移公式:$$s = v_it + \frac{1}{2}at^2$$其中,s为位移,v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2) 速度公式:$$v = v_i + at$$其中,v为速度,v_i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3) 动能公式:$$KE = \frac{1}{2}mv^2$$其中,KE为动能,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力学公式:1) 牛顿第二定律:$$F = ma$$其中,F为物体所受的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加速度。

2) 弹簧力公式:$$F = kx$$其中,F为弹簧所受的力,k为弹簧的弹性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

3) 引力公式:$$F = \frac{Gm_1m_2}{r^2}$$其中,F为引力,G为普遍引力常量,m1、m2为两物体的质量,r 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3. 动力学公式:1) 动能定理:$$W = \Delta KE$$其中,W为物体所受的外力所做的功,ΔKE为物体动能的增量。

2) 功率公式:$$P = \frac{W}{t}$$其中,P为功率,W为做功的功,t为时间。

3) 冲量定理:$$FΔt = Δp$$其中,F为作用力,Δt为作用时间,Δp为物体动量的改变量。

4. 能量守恒公式:1) 机械能守恒:$$E_i = E_f$$其中,Ei为体系的初能量,Ef为体系的末能量。

2) 势能公式:$$PE = mgh$$其中,PE为重力势能,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高度。

通过以上公式的总结,相信同学们对高中物理的基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公式,为学习和应用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一起加油,探索自然的奥秘!。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要点归纳总结要点1 质点的直线运动【规律要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公式①速度公式:v=v0+at②位移公式:x=v0t+12at2③速度-位移公式:v2-v20=2ax(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常用结论①Δx=aT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

可以推广到x m-x n=(m-n)aT2。

②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等于该段时间内初、末速度之和的一半,还等于该时间段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t2=v+v2。

③物体在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 x2=v2+v22。

注意:无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对于同一时间段内的运动来说总有v x2>v t2。

2.两种典型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个公式为:v=gt,h=12gt2,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是加速度a=-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运动规律:v=v0-gt,h=v0t-12gt2,v2-v2=-2gh。

两个结论:物体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t=v 0 g上升的最大高度h=v22g 。

3.追及相遇问题要点2 运动图象问题【规律要点】要点3 相互作用【规律要点】1.常见的三种性质的力2.受力分析高中常见的性质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一定要明确各种力产生的原因、条件,要熟悉每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特征,按照“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的顺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F≤F1+F2;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还可以等于分力(几种特殊角度的合力运算要熟记)。

4.处理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要点4 牛顿运动定律【规律要点】1.牛顿运动定律三同:同大小,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同性质;三异:反向,异体,不同效果;三无关:与物体的种类无关,与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是否与另外物体相互作用无关。

2023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系列一: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2023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系列一: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归纳一、运动学1.匀变速直线运动⑴.加速度:vt a=速度变化:12v v v -=∆⑵.四个基本公式:⑶.三个平均速度⑷.两个推论:匀变速判别式位移中点22022X v v v +=(22Xtv v >)⑸.六个比例关系at v = 速度比 1:2:3: ……:n等t 221at x = 位移比 1:4:9: …:n2每一段位移比 1:3:5:……:(2n-1)x 22a v = 速度比 1:2:3: ……:n等x 221at x = 时间比 1:2:3: ……:n 每一段时间比 1:)(1-2:)(2-3:……:)(1-n -nt v g =⑹.自由落体 221gt h =gh v 22= t v v g 0-=⑺.上抛运动 2210gt t v h -= (向上为正) gh v 22-=0v v at =+ 2102x v t at =+2202v v ax -= 02v v x t += 2x aT= 2()m n x x m n aT -=- x t v =02v vv += 202v v v v t +==(任何运动)2.小船过河渡河时间:sin dv t θ=船 最短时间:d v t =船渡河位移:3.平抛运动⑴.速度关系⑵.位移关系 4.圆周运动⑴. 周期、频率、转速关系:11fn T ==⑵.线速度: 222r LtT v rf rn πππ==== ⑶.角速度:222tTf n θπωππ====⑸.向心加速度:22v n ra v r ωω===⑹.向心力:22v n r F mv m mr ωω===5.天体运动⑴.两个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第二定律:近远远近r v r v =第三定律:椭圆 K T=23a圆 K T =23r ⑵.地面物体两极:0M 2G mg rm= 赤道:2M 2G ωmr mg rm =-v r ω=n nF ma =0x v v = x v v =θcosy v gt = y v v =θsin22x yv v v =+ 速度角:0tan y xv gtv v θ== 0x v t = x s =θcos 212y gt =y s =θsin22s x y =+ 位移角:02tan y gt xv α==tan 2tan θα=v v <水船 S d =cos v v θ=水船v v >水船 cos dS θ=cos v v θ=船水⑶.圆模型 环绕速度:GM rv =环绕角速度:3GM r ω=环绕周期:GMT 3r 2π= 天体密度:(3224GM r T π=)向心加速度:2GM r g =⑶.双星系统 12ωω=⑷.天体追及(每隔相同时间有一次最近或最远)最近: πθθ2=-B A πωω2)(=-t B At T T B A 111=-最远:πθθ=-B A πωω=-t B A )(t T T B A 2111=-6.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⑴.V ∥E 匀变速直线 加速:k qUE =0x v t =⑵.V ⊥E 匀变速曲线 偏转:类平抛运动 221at y =qE qU mmda ==7.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 ⑴.V ∥B 匀速直线半径:R v m Bqv 2= BqmE Bqmv K 2==⑵.V ⊥B 匀速圆周 周期:TR v π2=2m BqT π=在磁场中运动时间:360t T θ=M V ρ=体积343V Rπ=体积 23GTπρ=第二宇宙速度: 212v v = 211.2/v km s =第三宇宙速度: 316.7/v km s =第一宇宙速度: 1GM Rv = 17.9/v km s =10v g R =121221v v r r m m ==)(2213M M G L T +=π天体表面加速度:20GM R g = (地表)R G ρπ340g = (地表、地下)黄金代换: 20GM g R =8.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速度选择器: 霍尔元件 d U q qE v ==Bq Bdv U = 磁流体发电机 d U q qE v ==Bq Bdv U =9.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运动质谱仪 速度选择器 V 相同 在磁场偏转 BqmE Bqmv K 2R ==比荷m q越大,R 越小回旋加速器 在电场中加速k qU E =在磁场中偏转 BqmE Bqmv K 2R ==比荷m q、B 、R 越大,离开时动能越大,与U 无关二、力学、牛顿定律1.重力、万有引力2.弹力:胡克定律:F k x =弹3.摩擦力:滑动摩擦力:N F F μ=动4.电场力:5.安培力:6.洛伦兹力:7.牛顿第二定律:F ma =合合重力: G mg = 万有引力:2Mm r F G =万122q qr F k =F qE = B I ⊥ F BIL =安B I0F =安B 和I 有夹角θ sin F BIL θ=安B v ⊥ f Bqv =洛 B v0f =洛 B 和v 有夹角θ sin f Bqv θ=洛 x F ma =xy F ma =yBqv qE =B Ev =三、功能、动量1. 功: cos W FL θ= (恒力) 冲量:I Ft =合外力功: Lcos F W 合合= (恒力) 合外力冲量:t F I 合合= (恒力)⋅⋅⋅++=21W W W 合(代数和) ⋅⋅⋅++=21I I I 合(矢量和)2. 动能: 212K E mv = 动量:P mv =动能变化: 12K K E E K E -=∆ 动量变化:21P P P =-3. 动能定理: K E ∆=合W 动量定理:I P =合4. 机械能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5. 功率:6. 机车启动(水平面启动) ⑴.匀速阶段:求阻力或最大速度 ⑵.变加速阶段:求速度或加速度⑶.匀加速阶段:求匀加速阶段末速度、时间、位移⑷.变加速阶段:求位移或时间 221P m mv fx t =-匀加速+变加速阶段:求位移或时间22121212P)(P m mv x x f t t =+-+7. 重力的功:G W mgh =重力的功率:平均功率 tW G=G Py v mg =G P 瞬时功率y mgv =G P8. 重力势能:P E mgh = 弹性势能:212P E kx=12E E =k P E E =- A B E E =- W t P = (平均功率) cos P Fv θ= (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P Fv = F f ma -= 0a = v 最大m P fv =12P P =12P P =-P Fv =F f ma -= k mE p 22=9. 功能关系动能变化由与合外力功决定: K E ∆=合W 重力势能变化由重力功决定: G PW E =-弹性势能变化由弹力功决定: P W E =-弹电势能变化由电场力功决定:P E ∆-=电W机械能变化由除G (弹)外其它力功决定:()G W E =除弹外其他力Q f S =⋅热相对 10.斜面上摩擦力的功(条件:当θμcos mg f =动时)水平mgL f μ-=W 11.关联速度:沿绳、沿杆、垂直接触面方向速度相等12.机械能守恒时:弹P P K E E E E G ∆+∆+∆=∆ 求某两个能量之和的变化时寻找第三个能量变化13.弹性碰撞时:运动小球0v 与静止小球正碰,碰后两球速度14.人船模型: 船船人人x m x m =相对船人L =+x x四、电场1.电场强度:2.电势:3.电势差:4.电势能:P AE A q ϕ=(定义式) A AB U ϕ= 0B ϕ= AB W AB qU =(定义式) AB A BU ϕϕ=-U Ed = (d:沿电场方向距离或等势面间距离) F q E =(定义式) (任何电场)2Q r E k =(决定式)(点电荷电场)U d E = (匀强电场) A P A E q ϕ= A P AB E W = 0B ϕ= 021211v m m m m v +-=021122v m m m v +=5.电场力的功: AB qU =AB W 任何电场 qEd =W 匀强电场 P E ∆-=AB W 正功势能减少,负功势能增加 6.电容:7.将三个电荷放在一条直线上使三个电荷都平衡:两同夹异,两大夹小使第三个电荷3Q 平衡:同种放中间,异种放外侧,离电量小的近,正负均可3Q 平衡条件 122212Q Q r r=五、恒定电流1.电流:2.电阻:3.电动势和电势差 4.串并联电路特点串联: 并联5.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U RI = (纯电阻电路)6.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伏安:+E U U =外内 =U E Ir -外伏阻:r +=R R E U ER E r U 111+•= 安阻:E R r I += ErR E I +=11W qU =静电力(定义式) W qE =非静电力(定义式) q t I = (定义式)I nqvs = (微观表达式) U I R = (定义式)L S R ρ= (决定式)12I I = 21U U U += 1122U R U R = 21R R R += 12U U =21I I I +=1221I R I R =21111R R R+=P EI =电源P U I =外外(电源输出功率) 外内电源P P P += 效率:纯电阻)(任何电路)电源外(R R EU P P r+===η U 22内Q QU U C == (定义式) (任何电容器) 4s kd C επ= (决定式) (平行板电容器)7.功率极值:当R r =外内时输出功率最大 24E rP =输出9.改装表8.电功、电功率、热功、热功率⑴.纯电阻 22URP P UI I R ====电热 22U R W W UIt I Rt t====电热 ⑵.非纯电阻六、磁场、电磁感应1. 磁通量2. 磁通量变化21ϕϕϕ=-3. 磁通量变化率 t ϕ4. 感应电动势5. 自感电动势: I tE L=改A 表:并联一个11g n R R -=改V 表:串联一个(1)g R n R =- B 变化 B S ttϕ⋅=S 变化B S ttϕ⋅=B 与S 变化2211B S B S ttϕ-=B 变化 B S ϕ=⋅S 变化B S ϕ=⋅B 与S 变化2211B S B S ϕ=-tE nϕ=θsin nBLv E =n=1且B L V 三者垂直 E BLv =n=1且B L V 其中两个有夹角 sin E BLv θ=B S ⊥ BS ϕ= B S0ϕ= B 和S 有夹角 sin BS ϕθ= W UIt =电2W I Rt =热cos W FL θ=机械P UI =电2P I R =热P Fv =机械 P P P =+电热其他W W W =+电热其他6. 感应电流受到的安培力:F BIL =安 大小:总R EI =22B L v R F =总安E BLv =方向:与切割方向相反7.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电量:tE nϕ=tqI =R q n ϕ=总总R E I =8.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安培力功率和电路电功率:七、交变电流1正弦式交变电流⑴.瞬时值电流: sin m i I t ω=(从中性面开始) 电压: sin m u U t ω=(从中性面开始) 电动势:sin m E E t ω=(从中性面开始)⑵.最大值⑶.有效值正弦式交流电 2mI =有 2m U =有 2m E =有 非正弦式交流电Q Q =直流交流2221122......I RT I Rt I Rt =++有22mE m R I =总 Rm m R U E =外总m E nBS ω= 222==B L v R P P P =总电热安=Q =-W W 电热安Q R Q R =外总总⑷.平均值tE nϕ=2. 变压器规律⑴.电压:1122U n U n=(一原一副)⑵.电流:1221n n I I =(一原一副) ⑶.功率:P P =入出3. 远距离输电八、振动、机械波、光、光电效应、原子核、气体1. 简谐运动回复力:kx -=F表达式:)sin(φω+=t A x 2. 单摆周期公式:g L π2T =3. 波速公式:Tf v λλ==4. 波的干涉(振动同步)到振源路程差满足加强区:22x λ⋅=∆n (半波长偶数倍)减弱区:2)12(x λ⋅+=∆n (半波长奇数倍)5. 折射率:)介质真空(v r i c sin sin n ==全反射临界角:n C 1sin =6.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λdLx =0---4T 2E nBS πω= 0---2T 2E nBS πω=0---34T23E nBS πω= 0---T 0E =P P P =+输入损失用户 r UPr P 22)(I ==损 r UPr U )(I ==损117. 能量子:λγεc h==h 8.德布罗意波:hP λ=9.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E mc =10.半衰期剩余质量:102n m m = 11.跃迁:m n E E E =-光子能级:12n 1E E n = 半径:12n r r n = 1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22111T V P T V P = 13.热力学第一定律:Q W U +=∆0k E h W γ=- 逸出功:000h λγc h W == 2211V P V P =等温变化2211T V T V =等压变化2211T P T P =等容变化12。

物理高中学考重点公式

物理高中学考重点公式

物理高中学考重点公式在高中物理学考试中,掌握重要的公式对于解题和计算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物理高中学考重点公式的例子:1. 运动学公式:- 位移公式:S = V0 * t + 1/2 * a * t^2- 速度公式:V = V0 + a * t- 加速度公式:a = (V - V0) / t- 两点间距离公式:S = (V + V0) / 2 * t- 自由落体高度公式:h = 1/2 * g * t^22. 动力学公式:- 力的定义:F = m * a- 动量公式:p = m * v- 动量变化公式:Δp = F * Δt- 冲力公式:F = Δp / Δt- 动能公式:KE = 1/2 * m * v^2- 功率公式:P = W / t3. 电学公式:- 电流强度公式:I = Q / t- 电压公式:V = I * R- 电阻公式:R = V / I- 等效电阻公式:1/R = 1/R1 + 1/R2 + ...- 欧姆定律:V = I * R4. 光学公式:- 光速公式:c = λ * f- 光的折射定律:n1 * sinθ1 = n2 * sinθ2- 焦距公式:1/f = 1/o + 1/i- 放大率公式:m = -i / o这些公式覆盖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问题。

在考试中,掌握这些公式并理解它们的应用非常重要。

同时,理解物理背后的概念和原理也是解题的关键。

除了这些公式,还应该熟悉单位制和符号的使用,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最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将这些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以提高解题的能力。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公式总结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公式总结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公式总结高考物理作为考试科目之一,在重要性上毋庸置疑。

掌握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和公式,可以提高考生的分数。

本文将就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和公式做详细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力学部分1、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公式x=v0t*cosθy=v0t*sinθ-0.5*g*t^2v=√(v0^2-2g*y)θ=atan(2y/g/v0)2、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p=mvp1+p2=p1’+p2’3、牛顿运动定律F=m*a4、摩擦力定律f=μ*Fn5、最大静摩擦力定律fs=μs*Fn6、机械能守恒定律(m1+m2)gh1=m1gh2+0.5m1v1^2+0.5m2v2^2二、热学部分1、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2、热力学第二定律ΔS=Q/T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4、焓变公式ΔH=ΔU+PΔV5、裴莫林定理Q1/Q2=T1^2/T2^2三、电学部分1、欧姆定律I=U/R2、电容器的电能和电场能公式W1=0.5CV^2W2=0.5ε0E^2V四、光学部分1、透镜公式1/f=1/v-1/u2、视差公式Δx=f*d/(d-f)以上是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和公式的总结,注意:公式不是万能的,在解题时应注意题目所给条件是否满足使用该公式,同时也要注意计算单位的一致性。

总之,对于高考物理的备考建议是要多做习题,不仅要掌握公式,还要学会在题目中灵活运用,通过大量的练习跟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高考物理运动和力公式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物理运动和力公式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物理运动和力公式必考知识点归纳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定律):物体具有惯*,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见第一册P67)
注:
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高考物理公式大总结

高考物理公式大总结

高考物理公式大总结引言在高考物理考试中,掌握和熟练运用相关的物理公式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对高考物理中常见的公式进行大总结,帮助同学们复习和巩固相关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一、运动学公式1.平均速度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平均速度(v)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v = \frac{{s}}{{t}} \]其中,v表示平均速度,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

2.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s)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s = v \cdot t \]其中,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3.加速度公式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a)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a = \frac{{v - u}}{{t}} \]其中,u表示初速度,v表示末速度,t表示时间。

4.速度-时间关系公式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末速度(v)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v = u + a \cdot t \]其中,u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5.位移-时间关系公式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s)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s = ut + \frac{{1}}{{2}} a \cdot t^2 \]其中,u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二、力学公式1.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a)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a = \frac{{F}}{{m}} \]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

2.重力加速度公式地球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近似为9.8 m/s^2。

在垂直上抛运动或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g = 9.8 \mathrm{{m/s^2}} \]3.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法则,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或者将两个力合成为一个合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运动学公式总

运动学从几何的角度描述和研究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
化规律的力学分支。

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整理的运动学公式总结,请考生认真复习。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 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
4.末速度Vt=V 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 o2+Vt2)/2]1/2
6.位移s=V平
t=V 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 o为正方向,a与V o同向(加速)a 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s=aT2 {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 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 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
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 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
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 ot-gt2/2
2.末速度Vt=V o-gt(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 o2/2g(抛出
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 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运动学公式总结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精彩内容请考生持续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