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建筑之——天井

建筑之——天井天井的含义: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房子和围墙所围成的露天空地;院落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
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份,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
不同于院子。
徽州的村落遍布着许多老宅子,这类宅子大多是高墙、深院、重门、窄窗。
走进老宅,最初的感觉就是屋内比较阴暗,据说徽州男人大多出外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年幼之人,为了安全的缘故而如此修建。
整个宅子是封闭、保守的,惟有天井是与天通、与地连的。
天井是老宅采光最主要的构造,由于这个原因,客厅在古徽州被称作“明堂”,于是又有了“四水归明堂”之说,让上天飘荡而下的一切充满灵性的东西归于老宅,这只能理解为古徽州人的一种企盼了。
天井的构造是极其讲究的采光可分为直接采光和间接采光,直接采光指采光窗户直接向外开设;间接采光指采光窗户朝向封闭式走廊、直接采光的厅、厨房等开设,有的厨房、厅、卫生间利用小天井采光,采光效果如同间接采光。
住宅其主要房间应有良好的直接采光,至少有一个主要房间朝向阳面。
天井是在一栋建筑物中,中间留出一个空间直至屋顶都不布置房间,也没有屋盖,四周均布置房间,站在天井的底部,感觉如同“坐井观天”。
天井的底部可设在地面,也可设在上层楼面,主要是针对矩形场地,房屋进深太大,不利于采光和通风,设置天井,从而解决了中部房间的通风和采光问题。
天井采光的采光效率由天井的高宽比决定的,越浅、大的天井采光效率就越高,越深、小的天井采光效率就越低。
因此,同样的一个天井,越是接近口部的房间就越亮。
利用天井采光通风时需要注意的是天井的防水措施,也可以在天井上方盖玻璃天窗,这样既可以采光就可以防风雨,这样的式样,在建筑中也可以称之为上空的小中庭。
从设计角度来讲,天然采光的意义可能都知道,从我们人类来说是自然界净化的生物,所以自然光对我们生理、心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赣派民居传统特征及修缮要点、传统建筑分类修缮要求、总体要求

附录 A(规范性附录)赣派民居传统特征及修缮要点A.1 格局传统特征及修缮要点格局特征为天井院串联形成的中轴对称关系,逐渐抬升的地坪及次间面宽的变化营造出轴线上依次递进的空间秩序,是儒家“伦礼文化”的体现。
因此,在保护修缮中遵循以下要求:a)不改变建筑物的外边界、入口位置及朝向。
b)不改变建筑物的中轴对称的格局,不拆除原有厅堂、厢房、天井等各个主体空间要素组成部分。
中轴线上已损毁的建筑,宜依据历史信息进行修复。
c)不改变原有建筑前低后高的地坪高度、明间及次间的进深、面宽大小。
A.2 墙体传统特征及修缮要点墙面用砖为青砖,下碱墙用石包括印山石、红麻石、青石、卵石等。
外立面为封闭式空斗砖墙(除少数门窗洞口外),整体呈现出不外露的风格,是儒家“内敛”思想的体现。
采用的毛石基础、石下碱墙、填土空斗砖墙等就地取材做法,具有良好的防潮保温性能。
因此,在保护修缮中遵循以下要求:a)保护外立面整体风貌。
严禁在正立面新开洞口,历史上已开洞口进行修补恢复。
侧立面确有使用需求的原则上可增开洞口。
不应对外立面原有清水墙面进行粉刷,后增粉刷层去除(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除外)。
b)对于保存较好或有轻微损坏的墙体,在原物基础上进行现状整修,避免大面积重砌。
对于明显歪闪、有斜向结构裂缝及坍塌的墙体,采取重砌措施。
c)不应改动墙体基础、下碱墙、空斗砖墙、灰带、砖檐、墙帽的砌筑规律和尺寸关系。
d)补砌砖砌体或石砌体时尽量利用原砖块或原石材进行砌筑,缺损不足的砖块或石材选用的品种、强度、色泽与原件一致,并符合受力要求。
A.3 地面传统特征及修缮要点天井及周边檐廊、台阶、柱础以下地面使用条石铺装,其余部分选用方砖或三合土地面铺装的组合反映了居民在经济条件制约下因地制宜的传统智慧。
因此,在保护修缮中遵循以下要求:a)台阶、天井及其四周檐廊、柱下等使用条石的位置,修复或重铺应采用原材料进行。
b)其余地面修复或重铺宜采用原有的方砖或三合土,条件允许的可以改用印山石方砖进行铺设,以达到防潮的功能。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与院落关系之初探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學生:9633725王俊凱指導:楊裕富博士前言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
但天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
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寛約四至五比一。
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
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
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
1.南方建築特色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
民居朝向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
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
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
兩邊廂房,堂屋兩邊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聚財的思想。
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
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值較,能耗較少。
“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圖1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
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
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代的更替變遷而逐漸減小直到為零”的規律。
地方古建民居系列——江南的天井院

地方古建民居系列——江南的天井院图片:江南民居中合院式住宅也是比较常见的,宅院形制是将四周的房屋联结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可以称为“南方天井院”。
“天井院”式住宅的产生与江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有很大关系。
江南人口稠密,丘陵地多,平整的耕地少,因而建房屋宅院时尽可能节约用地,而且三面或四面的房屋都建两层;江南夏季湿热,冬季阴寒,由三面或四面二层房屋围合成一个高而窄的天井,这种设计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及冬暖夏凉的效果。
“三间两搭厢”与“对合”天井院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屋三开间居中,两边各为一开间的厢房,前面为高墙,在浙江俗称“三间两搭厢”;另一种是四面房屋围合中间的小天井,在浙江俗称“对合”,“对合”的正房称上房,隔天井靠街的称下房,大门多开在下房的中央开间。
两种天井院都以堂屋(正房一层的中央开间)为住宅中心,它的开间进深大,前面一般不设门窗和墙,与天井直接相通,利于采光和通风。
堂屋的后板壁成为太师壁,壁两边有门通后堂。
太师壁前的长条几案是堂屋中最重要的家具,几案正中供奉祖先牌位及香炉、烛台,两侧置花瓶和镜子,寓家庭“平平静静”之意。
“四水归堂”天井的面积不大,宽度相当于正房中央开间,长只有厢房开间大小,加上四面房屋挑出的屋檐,天井漏天部分更加狭小,不过这种高窄天井的设计,具有近似烟囱一样的作用,有利于排除屋宅内的污浊空气。
天井还起着室内采光和聚集雨水再通过地沟排水的作用。
皖南民居的天井院特点更突出,四面屋多为单面屋顶坡面,雨水全部集中汇流入天井,当地叫做“四水归堂”,洁净的天井汇水还可引入缸中作饮用水。
高墙窄巷以上说的都是单一的院落,实际上大户人家宅院往往是包括几个天井院的大院落,把若干个“三间两搭厢”和“对合”组合连通。
天井院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都将山墙建得高出屋顶,山墙呈错落的阶梯形,称为封火山墙。
这样的一个个天井院紧挨相靠,组成条条街巷,同样处于节约地皮的考虑,街巷也多狭窄。
赣南“九井十八厅” 组图

“九井十八厅”外景上厅木雕栩栩如生门斗雕刻讲究屏风镂花精细风火墙天井连接下厅赣南客家民居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厅屋组合式”民居,一种是“围屋”。
“九井十八厅”是“厅屋组合式”民居的代表。
赣南现存的“九井十八厅”多数建于清代中末期,主要是大富人家或官宦人家所建的宅院。
房屋皆依山傍水,门前或有池塘,或有小溪,或有禾坪。
周围山青水秀,风景怡人。
其建筑规模较大,气势恢宏,富丽堂皇。
整栋房屋以正厅为中轴线,分别向左右两侧延伸。
每栋大厅分为上、中、下厅。
上厅设堂屋、列祖神像、摆神案,两壁挂对联字画。
上栋上厅为宗族议事重要场所,下厅置放长凳椅桌供族人坐息。
两侧都有厢房,厢房上侧留有巷道(腋廊),可通左右横屋。
厢房多为6至8扇木门,上为木雕与格纹,下为木板雕山水花鸟等图案。
“九井十八厅”住宅房间多者近百间,少的也有二、三十间,横屋还有厨房、厕所、猪牛鸡圈等。
“九井十八厅”是指整栋建筑群中有九个天井、十八个厅堂,且栋栋相通,房房相连,做到居民晴天可晒日,雨天不湿鞋,具有冬暖夏凉,通风遮光,舒适安全的特点。
在天井内铺上木板就可把上、下厅连成一体,便于举行祭祀、庆典等大型宗族活动。
南康市凤岗镇大塘村董屋“九井十八厅”,兴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
该屋坐东北朝西南,正大门前有禾坪。
这座“九井十八厅”建筑,是一座封闭式的民居。
整屋是正方形,为砖木和土木结构,即外墙为砖木结构,青瓦盖顶。
大门及小门框、四周边墙、小窗框均为红条石或青麻条石。
由正门进屋,门右书“青云绕龙”,左书“凤走长台”。
十八个厅,每个厅都有4根石柱,每根石柱上都刻有楹联,有的还配有绘画。
上厅与下厅用木板屏风相隔,屏风上雕刻有龙、凤、花、鸟、虫、草,有竹、兰、梅、菊,也有山水人物等,做工精巧,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屋外墙除正面开三扇大门外,左右两侧边墙也各开一扇小门,门框均镌有圆角线数,美观大方,坚固耐用。
屋内各窗楼也雕着花鸟等物,衬以方格木条,分外好看。
天井几何形态对赣南传统民居风环境的影响研究——以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彭氏宗祠”为例

13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8想与本土的文化不断磨合,在建筑营造领域碰撞出火花,创造出大量赣南地域特有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是赣南地区居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于是,引来许多专家学者对该地居民建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如吴庆洲的《中国客家建筑文化》、潘安与郭惠华所著的《客家民居》、卜奇文的《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研究》等,纵观学者们的书籍及相关文献,大多比较注重客家文化习俗、建筑形制和类型等方面的研究[2],而对赣南民居的空间格局和形态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与其相关的技术性数据和关注。
1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民居天井概况为了能够更精确地掌握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民居的天井状况,对该街区现住房居民以走访、实地测量及现场拍照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该历史文化街区的民居建筑沿街而建,因而建筑的通风主要通过天井和沿街面的门窗实现。
紧凑的平面布置能让建筑物的遮阳效果更好,但由于天井面积狭小,在降低太阳直射的同时,也减小了建筑内的通风量。
而门窗多为木质材料,且门窗的开口面积略小,不利于室内外空气的流通,无法达到人体所需的通风量。
在闷热的夏季,室内上午较为舒适,但是下午便闷热难耐,需借助机械设备输送风量。
然而,随着机械送风带来便利的同时,不仅增加了能源的损耗,还因机械设备的存在影响了街区的传统风貌。
2客家传统民居风环境模拟策略鉴于中国民宅类型繁多,并且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地区,摘要 本文以赣州市章贡区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彭氏宗祠”为实例,对其进行实测和仿真模拟,以天井进深面宽比为主要控制影响因素,通过建立理想模型并结合CFD 仿真软件,对彭氏宗祠的风环境进行模拟。
对模拟数值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天井进深面宽比为3:2的赣南传统民居风环境理想模型,以期为赣南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改造设计思路。
关键词 客家传统民居;彭氏宗祠;面宽进深比;通风模拟中图分类号 TU241.5;TU119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2017年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基于CFD 技术的赣南乡村现代住宅自然通风设计研究”(GJJ170523);2020年度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VR 数字化技术的赣南围屋建筑风貌保护与传承研究”(GJJ200883)DOI 10.19892/ki.csjz.2023.08.34Abstract This chapter takes “Pengshi ancestral temple” inYaoyaqi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Zhanggong District, Ganzhou City as an example, measures and simulates it. Taking the depth to surface width ratio of the patio as the main control factor, the paper simulates the wind environment of Pengshi ancestral temple by establishing an ideal model and combining with CFD simulation software, and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simulation values. The ideal wind environment model of Gannan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with a depth to surface width ratio of 3:2 is obtained, which provides transformation design ideas for the protection of Gannan traditional folk houses.Key words Hakka traditional residence; Pengshi ancestral temple; Face width depth ratio; ventilation simulation明末清初年间,闽、粤、湘等地的大批客家人移入赣南区域,这些新移居过来的客家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家地区传统的住宅样式来修建住宅[1]。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摘要:江西民居遗存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类型,特别是在经过几百年的自然破坏和人为损毁,能保留下来还有如此众多的数量,在全国应是非常珍贵的。
江西民居的建筑形式、构造特点和装饰风格都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天井式民居是此类型民居中最丰富,最完整的一种类型,并且可以追溯跟踪到其发展和消失的脉络,具有科研价值。
天井民居在我国江西传统民居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类型,而且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段中被群众广为接受,可以看出,天井民居有它非常优秀的特征,从各方面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江西天井民居一、江西自然地理环境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岭以北,位于北纬24。
29 7 14”--30。
4 7 41”,东经113。
34’36”一118。
28’58”之间。
东南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向北开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全省山多地少,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之说。
江西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7.6叫9.8度之间。
最高气温39.1℃,最低气温仅一4℃。
全年降雨量为868.3—1862.2毫米。
全省气候特点为夏热、秋爽、冬阴、春寒。
在这样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中生活,其主要矛盾要解决建筑的隔热和防潮问题,而且还要适应许多山地建筑中所遇到的微气候特殊情况。
江西的先辈在长期的自然斗争中寻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特点的居住模式,这就是天井民居。
这种民居,可能不需要依赖更多不可再生能源,就能获得比较适宜的人居环境。
江西传统民居大概可以划分类三个类型:赣东北到赣中的天井式民居:赣中一部分地区的天井院民居;赣南的围楼民居。
总量和分布都以天井式民居为主,而且天井院民居和围楼民居都带有天井民居的要素和特质。
二、何为天井?1、天井的定义“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行军篇》中:“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
天井通天接地,使居住建筑中热环境不断新陈代谢。
江西天井式民居

江西民居 ❖ 墙体称重的砖木结构
——天井式 民居
使用砖砌体
• 江 或土坯,乃至土
西民居 筑墙作为承重墙
概况 的混合结构。
(1)沿天井界面
• 空 保留木构架和木
间格局 装修,所有堂屋
均采用砖砌体承
• 结构 重;
江西民居
❖ 屋顶结构
——天井式 民居
•江 西民居 概况
屋顶结构一般不 复杂,基本为封火山 墙的坡屋顶,屋顶多 为坡向天井的内排水
天井 平面形制
江西民居
——天井式 民居
•江 西民居 概况
•空 间格局
天井 平面形制
❖ 天井式民居平面单元的组接
(三)沿院子扩展
通过院 子和天井院 中心引出两 条与主轴正 交的次轴线 ,两侧各连 接天井住宅 ,形成“品 ”字型平面
江西民居 ❖ 木构架、砖土外围护墙的框架结构
——天井式 民居
•江 西民居 概况
中国木构架主要
分为抬梁式构架和穿斗 式构架。抬梁式构架制 作严谨江,西用天料井严式格民,居制
度基严本厉是,穿一斗般式用木于木纪构念架 • 空 性形建式筑,;也穿有斗因式减构柱架和在空 间格局 柱间子变上换直的接需支要檩而,与结抬构梁
制式作木简构单架,混编合排使灵用活。, • 结构 易于变化和装饰,多用
❖ 社会因素
——天井式 民居
•江 西民居 概况
江西地区深受以血缘宗亲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影响,“宗祠 ”是强化家庭组织的象征和核心;历史上江西是接纳外来迁徙人口 的重要省份,外乡人把祖辈神位供奉在家里,发展形成了“祠宅合 一”的住宅形式。
江西作为“理学”的发源地,建筑空间强调“秩序性”和“等 级化”, “堂”作为一进的核心,正房对“堂”打开,“堂”也 成进入正房的过渡空间。对外,中堂及之前作为接待客人的场所, 上堂和后堂才是居住空间,二者之间用屏门隔开,划分出了公共与 私密空间。对内,男女和长少有别,女眷行为受限制,居住在以后 堂为中心的后正方;长辈居住在正房,晚辈居住在厢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摘要:江西民居遗存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类型,特别是在经过几百年的自然破坏和人为损毁,能保留下来还有如此众多的数量,在全国应是非常珍贵的。
江西民居的建筑形式、构造特点和装饰风格都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天井式民居是此类型民居中最丰富,最完整的一种类型,并且可以追溯跟踪到其发展和消失的脉络,具有科研价值。
天井民居在我国江西传统民居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类型,而且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段中被群众广为接受,可以看出,天井民居有它非常优秀的特征,从各方面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江西天井民居一、江西自然地理环境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岭以北,位于北纬24。
29 7 14”--30。
4 7 41”,东经113。
34’36”一118。
28’58”之间。
东南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向北开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全省山多地少,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之说。
江西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7.6叫9.8度之间。
最高气温39.1℃,最低气温仅一4℃。
全年降雨量为868.3—1862.2毫米。
全省气候特点为夏热、秋爽、冬阴、春寒。
在这样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中生活,其主要矛盾要解决建筑的隔热和防潮问题,而且还要适应许多山地建筑中所遇到的微气候特殊情况。
江西的先辈在长期的自然斗争中寻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特点的居住模式,这就是天井民居。
这种民居,可能不需要依赖更多不可再生能源,就能获得比较适宜的人居环境。
江西传统民居大概可以划分类三个类型:赣东北到赣中的天井式民居:赣中一部分地区的天井院民居;赣南的围楼民居。
总量和分布都以天井式民居为主,而且天井院民居和围楼民居都带有天井民居的要素和特质。
二、何为天井?1、天井的定义“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行军篇》中:“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
天井通天接地,使居住建筑中热环境不断新陈代谢。
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天井在建筑的空间和平面中,都处于核心的部位,它由过厅壁、堂屋、厨房与外墙壁围合而成,其面积不大,宽度通常相当于正房中央开间,而长度只有厢房开间的尺寸。
小天井的大小一般是4.0m×1.8m左右,富裕人家或者大家庭也有多进天井的。
天井除了应用于民居,也应用于村落的公共建筑(如祠堂),设置的目的和作用与民居基本相同。
天井联系起了建筑的内外空间,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最好的诠释。
(如图1所示)图1而由井田“定民之居”所限定从住屋“井屋”、“井庐”、“井囿”、“井圃”到聚落“井里”、“井邑”、“乡井”以及前面提到的井田规划的各种社区单位,以井和井田为平面原型,就再自然不过了。
事实上,中国古代上至宫殿、坛庙、寺观,下至寺观、民居,形成鲜明同构特色的合院式布局。
以“天井”即庭院为中心,以所谓“八宅”围合,同井田“八家共一井”的原型性图式如出一辙,就很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
而“天井”在风水中又直喻为明堂。
向来有“四水归明堂”的讲究,并且如唐李善注疏晋代陆机《挽歌》说:“天井,天象也,........《官星占》曰:东井,一名天井。
”实际还包含了《周易》所谓制器尚象的“崇效天”观念。
2.天井的结构特点天井式住宅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屋三开间居中,两边各为一开间的厢房,前面为高墙,墙上开门,中央的天井可以随着间数的加多而增大。
另一种是四面都是由房围合而成的天井院。
这里的正房称为上房,隔着天井靠街的称为下房,大门多开在下房的中央开间。
正房多为三开间,一图2图3层的中央开间称为堂屋,是全家人聚会、待客和祭神拜祖的场所,因而是全宅的中心。
同时,天井起着采光、通风、积聚和排泄雨水和吸除尘烟的作用。
天井的长宽比不单由天井形制所决定,还由天井的宽高比所限制。
适宜的天井高宽比可使房间获得良好的风效果。
理想的天井高宽比一般为1 : 1 . 5 - 1 : 2之间,良好三维空间比例的天井就可以形成稳定的负压区。
.三、天井的功能特点3.1 联系室内外空间,调节室内小气候天井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一大特色,它在民居内气候环境的改善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对于外部空间而言,民居中的天井是一个外封闭、内开敞的独立空间体系。
相对于内部环境而言,这个空间体系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体系。
天井与纵横交通的廊道形成了一个气流循环系统,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
在岭南民居的通风系统中,天井、厅堂、廊道三者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而天井担负着组织和纽带的作用。
北京四合院等民居的天井也运用得非常娴熟。
在冬季,天井顶部加上透光材料制作的顶棚,整个天井就如同一个温室,不仅隔绝外界的恶劣气候,也使天井成为大暖房,吸收阳光,加热的空气又可以传递到周围的房间里,充分体现了“温室效应”的原。
到了春秋两季,打开顶棚,使之充分开敞,此时舒适的空气及阳光纳入了建筑内部。
到了夏季,顶棚结构依旧开启,此时加上遮阳的百叶,既保证气流通畅,又能够遮挡阳光。
如果在天井中设置水井和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通过水井,利用地能调节天井内部空气的温湿度。
3.2 合理控制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除了在建筑整体的布局中体现对通风散热的特点外,建筑内部的设计对内部小环境也是非常重要。
天井式民居大都坐北朝南,单座宅院往往以天井为核心,周围布置厅堂、卧房、厨房和杂屋间等,各功能用房都面向天井开窗,对外不开窗或只开很小的窗户。
这样,房屋的通风与采光主要来自天井。
天井具有进出口通风的作用,结合开敞的厅堂,贯通的廊道,形成一个通风系统。
天井在阳光的曝晒下热空气不断上升,两侧的冷空气向天井不断补充,增加内外的空气对流。
这时,天井尤如烟囱,具有向上拔风的功能,形成热压通风。
具体来说,白天,阳光照射房屋,天井部分在太阳直射下温度升高快,空气上升,天井内气压低,室内各房间由于有屋顶和楼板遮挡,温度增温少,空气压力大,室内空气流向天井。
夜间,天井上空散热较快,成为冷源,空气压力大,而室内散热较慢,温度较高,空气压力小,形成由天井流向各室内的风,天井内的水使风更加凉爽。
另外,天井四周都比较通透,敞厅与过厅均为开放场所,两侧厢房多以雕花隔扇窗装饰,便于通风采光。
民居建筑中有单天井和多天井之分。
单天井只有进风口,需要在别的地方再开口来解决出风口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与廊道等的结合的做法。
多天井可以自行解决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问题,再结合开敞的厅堂和贯通的廊道,很好地解决了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3.3 有效发挥集水和排水作用天井四周房屋皆向内坡,雨水顺屋面流进天井,而在天井中央往往设一个水池容纳雨水。
这种将雨水集中于住宅内的作法被称为“四水归一”,或者“肥水不外流”,对于将水当作财富的老百姓来说,当然是件吉利的事情了。
在排水方面,天井与阴沟之间设有通道,雨水经过坡屋面,直接进入天井后,继而迅速从阴沟流走。
天井水池的深度足以积蓄雨水,缓解暴雨给阴沟带来的排水压力。
水少时则多往底部出口排出,当积水达到一定深度时,便会流向阴沟排出室外。
后天井的水也可以先通过管道流往前天井管道,经过屋檐上的雨管排至地面,再经天井四周的地沟泄出屋外。
所有屋檐的雨水排到天井小巷,自“渗井”泄入暗渠,经暗渠全部排入水塘。
3.4 丰富空间,美化环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成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共生的最佳场所。
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堆山叠石,庭院理水,植树栽花,天井成为他们的私家园林。
小户人家面积再小也要种植几棵翠竹、芭蕉或满架苍藤,充分表现与自然的交融,也有助于景色的营造与美化,大大改善了环境生态质量。
中国民居的宅院天井布局灵活,形状有方形、矩形或狭长形,面积有大有小,变化丰富。
如果在室内运用各种盆栽、盆景、瓶插和山石,巧妙地将人工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使之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充分展现了我国民居以绿色陈设为主的室内自然景观。
四、天井对于江西民居的意义江西民居的开合式天井是我国民居中独特的天井形式。
它运用活动式格棚调节遮阳,在争取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的同时又取图4得丰富的光影效果。
其动态设计的理念对现代庭园设计也很有启发用。
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的多井制天井民居,由于处于副热带季风区,湿热性气候,夏季连续高温,天井式居虽然通风效果好,日晒水蒸发量少,但是这种无遮蔽的天井,阳光直射时会产生高温辐射热,无论是正房还是厢房夏季夜晚都比较炎热。
当采用活动的格棚调节日照,封闭天井,并适时开启,天井可以藏气通风。
江西民居这种开合式的天井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室的热环境。
天井民居都有封闭而厚实的外墙,但屋面多是冷摊瓦的作法。
外墙虽然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可是屋顶的导热系数还是很大。
冷摊瓦也可能有一些微弱的串风效果,像热水瓶一样能冷却内部。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天井民居一般都是两层结构,人们活动空间都在底层,而楼层多作存贮之用。
无疑,楼层的空间就成了人们生活的隔离层,也就保证了人们生活空间的防寒隔热要求,从而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
在吉安、莲花等一些赣中地区,由于着眼解决天井在室内导致潮湿的缺点,他们试图把天井推到室外演变成天井院的格局,为了解决室内的通风,于是在厅堂上空的屋顶开了一道裂隙,也就是当地俗称“天门”,这多少也能起到室内热交换的作用。
这些观念告诉我们,对一个建筑师来说,在湿热的地区,要解决好建筑内部的生活舒适条件,不能单靠提供足够的制冷,而是善于在传统建筑上发掘经验。
在设计上,善于考虑和适应周围的环境,找出协调的形式使之达到平衡,这种平衡既使人体的生物舒适要求得到满足,也保证了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现代建筑师在研究设计的生态策略时,他们都非常重视建筑的聚落会对风的流动产生影响,从而在温暖地区发明和使用捕风窗把风引导入室内。
江西以天井民居为主体的聚落街坊,由于建筑本身不依赖外墙采光,而且外墙都做成很高的防火山墙,所以就有可能缩小建筑的间距,使建筑间形成很窄的巷道,而这样俗称“冷巷”的巷道都是在夏天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处所。
五、结束语天井式民居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改善环境的建筑创作,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天井式民居建筑除在功能上满足使用要求外,更重要创造出一个适合人们活动,并使之有舒适感觉的空间环境。
在现代社会之前,低技术和物质生活还比较缺乏时,就只能依赖于自然能源和就近获取的地方材料来营造自己的居所,寻找一种最适合和有效的模式来达到生活的最基本要求乃至逐步改善这种条件。
因些,传统的建筑方法还有许多对今天而言还存在生命力的有效观念。
六、参考文献[ 1 ] 黄浩.江西民居[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8[ 2 ] 郑亚男. 江西传统民居的分期[ J ] .华中建筑, 2 0 0 9 3[ 3 ] 李一甦.江西的气候变迁与农业布局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 9 8 3[ 4 ] 李欣等.浅谈传统民居中的天井青岛: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5 6 [ 5 ] 程飚 .江西天井民居的生态意识江西:江西省浩风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2006 8[ 6 ] 谢浩. 天井的建筑技术理念探究城市开发,1996(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