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

容摘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之外,更多的还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其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耳濡目染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因此研究和探讨教学语言并在教学中有效应用,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选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课堂教学教学语言主要是指课堂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种以口语为主,多种语言形式互相配合、综合运用的语言系统。因此它既有口语特点,又有书面语特点。它的表现形式是口语,但其依据又必须是课文容。如何把课文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教师的口头言语,将课文书面语言中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用有声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对语言表述的功能的认识,是这种转化和传递的必要前提。教学语言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在不同的学科其要不一样的。如数学教师必须使用数理语言,简洁精练,讲究逻辑和推理;文学、艺术教师则可适当运用夸、讽刺等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有自己的特殊性。1.语言要亲切自然,具有亲合力。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特点,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可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使师生间心灵相通和感情相融,使学生回答问题时少了几分拘谨,多了几分坦然,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在讲《愚公移山》时,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们喜欢听音乐的特点,选取了江涛的《愚公移山》这首歌作为本课的切入点,学生们一开始便被那动感的画面,美妙的歌声所吸引。当我告诉孩子们歌词所唱的就是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时,他们顿时活跃起来,并且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想看看这篇文章究竟是如何写的,愚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值得后人为他写歌去歌颂。而且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孩子们良好的听课状态一直保持到下课铃响,有的同学还是意犹未尽。2.语言要风趣幽默,具有吸引力。试想学生在一节课中自始至终,一字不漏地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课是不可能的,若要在一个上午三至四节文化课上都这样高度紧地听课更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可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听好课。幽默有利于教学,但我们决不能够为幽默而幽默。正如老舍所说:“死啃幽默总会有失去幽默的时候;到了幽默论斤卖的时候,讨厌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脱离教学容,一味调笑逗乐,插科打诨,则会弄巧成拙,影响教学效果。同时,选材也要精当,不能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对材料的分析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要注意上升到

理性认识。海特曾说:“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前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也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艺术。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把幽默艺术引入语文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幽默艺术在语文课教学中的作用,使语文课变得更富有生机,更具艺术魅力。3.语言要抑扬顿挫,具有感染力。众所周知,稍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每当讲到重点、难点时会提高嗓门,放慢语速提醒学生注意;每当讲到精彩处,会有表情地朗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时始终用一样的语速、语调,没有节奏感,那就相当于给学生唱催眠曲,使学生越来越疲惫。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主义学科,其教学目标的最终点还是在于启迪人的心智。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认知和情感相结合的目标中,二者虽是相互依存,但情感却是认知的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的切入,只有在情感的导向下其效果才会更佳。这种导向作为教学语言来说,表现性语言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因为这种语言是“人的心灵之所属,不是逻辑的,而是词和修辞的表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启动学生的真情,教者的教学语言至关重要。4.声音要宏亮,具有影响力。教师讲课时声音要宏亮,嗓音要大。一方面能显示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对教学工作充满激情,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对学生也有警示作用。特别是对思维走神开小差,坐

立不安想做小动作的同学,看到老师良好的精神状态,会马上收敛杂念,集中注意力听课。5.设疑提问要恰当,具有准确性。教师在课堂上设疑时不仅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引发诱导学生思维,而且还要注意问题的准确性,使学生明白问的是什么,该回答什么;要注意问题的难易性,即问题不要太易,让学生不动脑筋思维就能轻松回答正确,也不要过难,让全体学生都不能回答;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即针对哪一个层次的学生的设的问,针对哪一个知识点设的问,最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注意要问题的目的性,即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鲁迅小说《故乡》中的第一段:“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显然对这一段话,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时间、地点、人物”的“三要素”分析上,而是要向学生说明这段话是作者悲凉心境的具体体现,它奠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要做到这点,就应该注重对“深冬严寒”、“阴晦苍黄”、“冷风呜呜”、“萧索荒村”等特定景象的描述和渲染,调动起学生的感情,使其迅速进入到作品特有的氛围中去。遗憾的是,有的语文教师对这类文学作品教学中不得要领,仍用指称性语言,以“三要素”

分析为主,将作品的情感和氛围,肢解与分割。使文学作品的分析变成了篇章结构的讲解。究其原因,这多少与教者对课文本身的指称性语言和表现性语言的分辨,重视不够而无不有关,进而由此产生的对教学语言选择的失误。6.语言要过渡自然,具有逻辑性。教师在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时,要找到知识间的在联系或因果关系,用恰当的语言巧妙过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感到不突然,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7.语言层次要清楚,具有条理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注意严密性和条理性,不要说话漫无边际,想到什么说什么,记起哪说哪,要围绕中心和重点,层层推进,逐步深入。8.语言要乘法精练,具有实用性。一堂课只有45分钟,要在这有限时间把要讲授的知识讲清楚,把该讲的容都讲完,且还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消化和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语言要简洁精练,不说冗话废话重复话,对于重难点知识可多讲,但必须很好地组织语言,使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落地有声,产生实效。9.语言吐词清,语音语调准,具有示性。授课教师要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并做到不讲错字,不用错词,不读别音。在一堂课中,教师用一口纯正的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一方面体现了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不会因教师的语言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

的语言是师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载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业解惑,师生间相互交流,信息互相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一个教师若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能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言进行教学,就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