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四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合集下载

第三章第四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三章第四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四节鼻黏膜给药鼻黏膜给药(nasal mucosa administration)过去大多用于治疗局部疾病,近年随着新给药途径和新剂型的发展以及新辅料和新技术的应用,鼻腔给药已成为目前研究最活跃、应用最多的全身疾病治疗的新型给药途径之一。

一些药物通过鼻黏膜吸收后,可获得比口服给药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如甾体激素类、抗高血压药、镇痛药、抗生素以及抗病毒药物等。

鼻腔黏膜给药系统(nasal drug deliver system,NDDS)有望成为注射给药的替代途径之一。

鼻黏膜给药的优点主要有[9]:①给药方便;②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物吸收迅速,加之给药方便,很适合急救及自救;③药物通过鼻腔黏膜吸收后直接进入血循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另外,鼻腔酶的种类和数量少于胃肠道,也利于药物的吸收;④鼻腔黏膜免疫治疗可诱导局部及系统免疫应答,免疫效果与皮下注射免疫相仿,优于口服免疫,尤适合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免疫治疗;⑤可减少通过呼吸道感染的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目前制成鼻黏膜吸收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虽有口服剂型,但口服给药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另一类是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只能注射给药的药物,可考虑鼻黏膜给药。

药物可制成溶液剂滴入鼻腔,也可以气雾剂给药。

临床上最早采用鼻腔给药的肽类药物为垂体激素,如缩宫素、血管紧张素胺及其类似物、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uteinising-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 LHRH)激动剂类似物,其鼻腔给药是仅次于注射的有效给药方式。

目前甾体激素类、多肽类和疫苗类等药物已有鼻黏膜吸收制剂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如鲑鱼降钙素喷雾剂、去氨加压素鼻腔喷雾剂和胰岛素鼻用制剂等。

胰岛素鼻腔给药5 min~l0 min就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可以作为皮下注射胰岛素的辅助方法。

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特点1. 鼻腔和鼻黏膜的结构[10]鼻腔从鼻孔开始到鼻咽,其长度为12 cm~14 cm,鼻中隔将鼻腔分为结构相同的两部分(图3-5)。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非口服药物的定义
特点
定义
非口服药物的种类
吸入剂
眼部用药
通过呼吸道吸入药物。
包括眼药水、眼药膏等。
注射剂
皮肤贴剂
其他
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
如口腔喷雾剂、肛门栓剂等。
对于急需快速起效的药物,如心绞痛发作时使用的硝酸甘油喷雾剂。
急症治疗
针对特定部位的治疗,如皮肤贴剂用于缓解肌肉疼痛或炎症。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非口服药物研发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和适应症的需求,开发具有差异化特点的药物制剂。
联合治疗与复方制剂
非口服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将成为一个重要方向,如与手术、放疗、免疫治疗等手段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复方制剂的开发也将成为非口服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以满足患者多病共治的需求。
药物剂型
药物浓度
吸收面积
生理因素
药物浓度越高,吸收效果越好,但需注意药物剂量不能过大,以免产生副作用。
药物接触的吸收面积越大,吸收效果越好,例如大面积涂抹皮肤药物或吸入肺部药物。
个体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效果
给药方式
不同给药方式对药物的吸收速率和效果有显著影响,例如注射给药方式能够迅速将药物输送到血液中。
挑战
非口服药物具有使用方便、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等优势,为一些难以口服给药或生物利用度差的药物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非口服药物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机遇
非口服药物研发的挑战与机遇
技术创新
未来非口服药物研发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如新型给药系统、纳米药物载体、基因治疗等,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可修改版ppt]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可修改版ppt]
• 腹腔内注射
– 以门静脉为主要吸收途径,药物在向组织分布 前首先通过肝脏后才转运至全身,因此很多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受到影响。
–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多用于动物实验。
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 生理因素
– 血管外注射时,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影响
• 血流丰富部位药物吸收快。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 对于水溶性大分子药物或者油溶媒注射液,淋巴液的 流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 皮内
– 将药物注入真皮 – 注射一般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用。
其它部位注射
• 动脉注射
– 可使药物直接进入作用部位 – 无肺首过效应 – 危险性大,少应用。 – 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者器官使用
其它部位注射
• 鞘内注射
– 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
• 药物经血流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时,可能要通过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
• 一般吸收完全,有一些药物肌内注射后吸收缓慢而 不完全
• 以水为溶媒的吸收快,油溶液或混悬剂吸收慢 • 注射部位 • 血流量愈大,吸收愈多 • 存在肺首过效应
皮下与皮内注射
• 皮下
– 由于皮下组织血管比较少,血液流动的速度比肌肉组 织慢,故皮下注射药物的吸收较肌内注射慢,有些甚 至比口服慢。
– 需要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药物可以采用皮下注射。 – 皮下注射量不宜过大,1-2ml
– 肌肉注射后,注射单位的按摩与热敷能够促进药物的 吸收。
– 运动可以使肌肉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药物的吸收 加快。
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 药物的理化性质
– 分子量大的药物以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
• 难于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的细孔 • 3nm
– 分子量小的药物进入毛细血管 –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对药物的吸收影响不大。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ppt课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ppt课件
腔生理 ✓ 鼻黏膜上皮仅由一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构成,吸收面积大 ✓ 血流丰富,通透性高,吸收迅速 ✓ 有丰富淋巴管,是多肽蛋白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 黏液影响药物的吸收 ✓ 蛋白水解酶影响药物的活性
ppt课件
23
二、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
➢ 生理因素
✓ 经鼻腔吸收通道:经细胞脂质通道和细胞间通道。 以前者为主。脂溶性药物易吸收。一些亲水性和离 子型药物的吸收亦比其他黏膜部位好
ppt课件
19
➢ 透皮吸收促进剂
✓ 作用机制:作用于角质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干扰脂质分子的有序排列,增加脂质 的流动性,有助于药物分子的扩散;溶解角质层的类脂,影响药物的皮肤分配, 促进水化提高透皮速率
✓ 种类:吐温类、SDS、DMSO、月桂氮卓酮(Azone)、醇类、芳香精油、尿素、水 杨酸等
ppt课件
✓ 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 ✓ 遵循溶出扩散定律 ✓ 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 ✓ 0.1~2 m的微粒经静脉、动脉或腹腔注射后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摄取 ✓ 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
ppt课件
11
乳剂型注射剂
✓ O/W型乳剂,粒径为1 m左右,静注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有定向分布作用
✓吸收促进剂:脂肪酸、胆盐、表面活性剂等
ppt课件
15
第三节 皮肤给药
➢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 贴片(patches) ✓ 软膏剂(ointments)
局部或全身作用
➢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 细胞间隙扩散(皮肤附属器途径) ✓ 通过细胞膜扩散(表皮途径)【主要】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ppt课件

非口服药物吸收优质PPT课件

非口服药物吸收优质PPT课件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肌肉
细胞旁 路转运
细胞通 道转运
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来自角质层
将皮肤角质层剥除后 5-氟尿嘧啶(亲水性药物)的渗透性增加了约40倍 阿糖胞苷(亲水性药物)的渗透性增加了1300倍 正丁醇(亲脂性药物)的渗透性增加了23倍
三、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1、生理因素
(1)皮肤的渗透性
静注< 50 ml 静滴< 1000 ml 剂型:水溶液剂、乳剂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 起效较快,用量2~5 ml 剂型:水(油)溶液、乳剂、混悬液 吸收途径:
毛细管途径:脂溶性药物(类脂,扩散) 小分子水溶性(孔隙,滤过)
毛细淋巴管途径:分子量大于4000的药物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血流量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运动、按摩或热敷,促进药物吸收 肾上腺素、冷敷,可减少药物吸收
2、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决定药物吸收途径 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药物与组织蛋白的结合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3、剂型因素
黏液层 纤毛 纤毛细胞
杯细胞
呼吸道上皮细胞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1、制剂因素,制剂粒子的大小
>10μm 2-10μm
2-10μm
2-3μm
不同治疗目的的药物,要求到达不同部位
沙丁胺醇、茶碱、阿托品、色甘酸钠、皮质激 素 等治疗哮喘的药物要求到达下呼吸道。
③给药系统中药物的浓度
药物储库 背衬 控释膜
胶黏层 皮肤 毛细血管
④给药系统的表面积 常用表面积的大小调节给药剂量
3.透皮吸收促进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课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课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PPT课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通过人体其他途径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的非口服给药途径
贴悠
药物通过贴在皮肤上的贴片途径逐渐进入血液 循环。
注射
药物通过注射器注入体内,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喷雾
吸入
药物通过喷雾器喷入口腔或鼻腔,经呼吸道吸收。 药物通过吸入器吸入肺部,通过呼吸道吸收。
剂型的选择
片剂
适用于口服给药,能够在胃 肠道中溶解,释放药物。
贴剂
适用于贴悠给药,通过贴在 皮肤上逐渐释放药物。
注射剂
适用于注射给药,通过直接 注入体内迅速释放药物。ຫໍສະໝຸດ 特殊人群的非口服给药注意事项
婴儿
给药剂量应特别注意,需要谨慎计算和调整。
老年人
因生理机能下降,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能力可能有所降低。
孕妇
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应遵循孕期安全的原则。
非口服药物吸收速度的影响因素
1 药物性质
2 给药部位
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等特性会影响吸收 速度。
不同的给药部位吸收速度有差异,如肌肉 注射相较于皮下注射更快。
3 生理状态
4 影响非口服吸收的药物交互作用
个体差异、饮食、体温等因素都可能对吸 收速度产生影响。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的 吸收速度。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综述课件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综述课件
年龄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上存在差异,对药物的吸收也有一定影响。
性别
某些疾病状态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如肠道疾病可能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疾病状态
PART
04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研究进展
REPORTING
新型给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非口服给药技术不断涌现,如透皮给药、吸入给药、植入给药等。这些新型给药技术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方便的使用方式,为非口服给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吸入给药主要用于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药物通过吸入进入呼吸道,能够快速达到作用部位,起效迅速。吸入给药需要注意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药物的吸入效率以及患者的配合程度等问题。
皮肤给药是将药物通过皮肤表面传递到体内,具有方便、长效等优点,但药物的渗透能力和皮肤的吸收能力是关键因素。
注射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不同方式。药物通过注射直接进入血液或肌肉,能够迅速达到有效浓度,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如胰岛素、抗生素等。注射给药需要注意注射技巧、药物配伍和消毒等问题,以避免感染和其它不良反应。
吸入给药是将药物以气溶胶或雾状形式送入呼吸道,直接作用于靶部位,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等优点,但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和药物的吸入效率是关键。
PART
05
非口服给药的未来展望
REPORTING
基因治疗
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为非口服给药提供新的途径。
纳米技术
利用纳米技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减少副作用。
免疫疗法
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疾病,为非口服给药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利用非口服给药技术,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皮肤给药包括贴剂、乳膏、喷雾等方式。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和吸收进入体内,能够实现长效给药和方便使用。皮肤给药需要注意皮肤的健康状况、药物的渗透能力和用药部位的正确选有用药量少、副作用小等优点,但眼部刺激和药物的眼部吸收效率是关键因素。

非口服药物吸收版课件

非口服药物吸收版课件

急救
在急救领域,非口服药物 吸收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 救治患者,如心肺复苏时 使用的肾上腺素注射等。
特殊人群
对于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 ,如吞咽困难、胃食管反 流等,非口服药物吸收可 以提供有效的给药途径。
02
非口服药物吸收的原理
药物释放原理
药物释放原理是指药物从制剂 中按要求缓慢或快速释放出来 的过程。
特定环境
在某些特定环境或紧急情况下,如 战场、灾难现场或太空任务中,非 口服药物吸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05
非口服药物吸收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透皮吸收贴剂的应用
总结词
透皮吸收贴剂是一种非口服药物吸收方式,通过皮肤吸收药物,具有方便、安全、稳定 的优点。
详细描述
透皮吸收贴剂是将药物与渗透促进剂混合后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再覆盖保护膜而制成的 制剂。使用时,将保护膜揭去,贴敷在清洁干燥的皮肤上,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 循环。透皮吸收贴剂适用于需要长时间维持药物浓度的慢性疾病治疗,如心绞痛、高血
非口服药物吸收不需要通 过传统的口服方式,可以 随时随地使用,不受时间 和地点限制。
高效性
非口服药物吸收通常可以 更快地达到药物峰值,因 为它们绕过了消化系统的 缓慢吸收过程。
个性化
非口服药物吸收可以根据 患者的具体需求和偏好进 行定制,例如剂量、释放 速度等。
缺点
成本高
非口服药物吸收通常需要更复杂的制 造工艺和材料,因此成本较高。
注射给药技术
注射给药技术是指通过注射器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液循 环系统的给药方式。这种技术通常用于治疗急症或需
要快速起效的疾病。
输标02入题
注射给药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注射器将药物直接注入血 液循环系统,使药物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从而达到治 疗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鼻黏膜给药鼻黏膜给药(nasal mucosa administration)过去大多用于治疗局部疾病,近年随着新给药途径和新剂型的发展以及新辅料和新技术的应用,鼻腔给药已成为目前研究最活跃、应用最多的全身疾病治疗的新型给药途径之一。

一些药物通过鼻黏膜吸收后,可获得比口服给药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如甾体激素类、抗高血压药、镇痛药、抗生素以及抗病毒药物等。

鼻腔黏膜给药系统(nasal drug deliver system,NDDS)有望成为注射给药的替代途径之一。

鼻黏膜给药的优点主要有[9]:①给药方便;②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物吸收迅速,加之给药方便,很适合急救及自救;③药物通过鼻腔黏膜吸收后直接进入血循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另外,鼻腔酶的种类和数量少于胃肠道,也利于药物的吸收;④鼻腔黏膜免疫治疗可诱导局部及系统免疫应答,免疫效果与皮下注射免疫相仿,优于口服免疫,尤适合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免疫治疗;⑤可减少通过呼吸道感染的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目前制成鼻黏膜吸收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虽有口服剂型,但口服给药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另一类是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只能注射给药的药物,可考虑鼻黏膜给药。

药物可制成溶液剂滴入鼻腔,也可以气雾剂给药。

临床上最早采用鼻腔给药的肽类药物为垂体激素,如缩宫素、血管紧张素胺及其类似物、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uteinising-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 LHRH)激动剂类似物,其鼻腔给药是仅次于注射的有效给药方式。

目前甾体激素类、多肽类和疫苗类等药物已有鼻黏膜吸收制剂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如鲑鱼降钙素喷雾剂、去氨加压素鼻腔喷雾剂和胰岛素鼻用制剂等。

胰岛素鼻腔给药5 min~l0 min就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可以作为皮下注射胰岛素的辅助方法。

1. 鼻腔和鼻黏膜的结构[10]鼻腔从鼻孔开始到鼻咽,其长度为12 cm~14 cm,鼻中隔将鼻腔分为结构相同的两部分(图3-5)。

图中近鼻孔一端虚线标志着鼻前庭的起点,斜线区域为嗅区,而近鼻咽管一端的虚线为鼻中隔的后端点。

鼻前庭和呈皱褶状的上、中、下鼻甲使鼻腔的空气通道呈弯曲状,空气流进入鼻腔即会受到阻挡并改变方向。

外界随气流进入鼻腔的粒子大部分沉积在鼻前庭前部,很难直接通过鼻腔到达气管。

图3-5 鼻腔的结构鼻腔总容积约为15 ml,鼻黏膜总表面积约为150 cm2。

鼻腔黏膜的主要吸收部位是鼻中隔和鼻甲黏膜,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微纤毛结构大大增加了鼻腔的有效吸收面积。

黏膜内有许多黏液腺和可产生黏液的杯状细胞,分泌浆液和黏液到鼻腔表面,鼻黏液覆盖在鼻黏膜上。

鼻腔黏液主要成分是95%~97%的水分和2%~3%的蛋白质,蛋白质主要包括糖蛋白、氧化和结合酶、肽酶、蛋白水解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特点酶、分泌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血浆蛋白,其中蛋白水解酶是影响药物鼻腔吸收的因素之一。

鼻黏膜的一般厚度是2 mm~4 mm,在某些突出部位的鼻黏膜厚达5 mm,鼻上皮细胞下有许多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淋巴网,可使体液迅速通过血管壁。

2.鼻黏膜的生理特征(1)鼻黏膜上皮:与口腔及阴道黏膜相比,鼻黏膜上皮仅有一层柱状纤毛上皮细胞构成,药物通透性高、吸收快。

鼻腔上部黏膜比鼻腔底部和各鼻窦内黏膜厚,血管密集,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区域。

药物经鼻腔毛细血管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不经过门-肝系统,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因而是药物吸收的良好部位。

(2)鼻黏液:每天分泌黏液约1.5 ml~2.0 ml,分泌的黏液覆盖在鼻黏膜表面,形成约5μm厚的黏液层。

鼻上皮组织中含有睫状细胞,有自主流动性,使黏液单向流至咽部,最终或通过鼻咽管被吞咽进入胃部,或被排出体外,因此具有清除异物和微生物,保护机体的作用。

任何粉末和颗粒在鼻腔的总接触时间是20 min~30 min,因而药物粉末或溶液很容易被迅速清除。

鼻黏液能缩短药物与吸收表面的接触时间,影响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而鼻黏液的粘度可影响纤毛的正常功能,粘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鼻腔黏液pH一般为5.6~6.5,是蛋白水解酶的最适pH,有利于蛋白类药物的吸收。

若采用改变黏液pH的方法来抑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可以改变蛋白类药物的吸收。

(3)鼻纤毛:鼻纤毛长度约为5 μm,直径约为0. 2 μm,摆动频率约为每秒钟20次,黏液的移动速度约为10 cm·min-1。

鼻黏膜纤毛的同步运动是清除外来异物和维持鼻腔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鼻腔内的分泌物和外来异物可通过鼻黏膜纤毛的运动而被清除,同样,其对药物的鼻黏膜吸收也有很大影响。

不溶性粒子进入鼻腔主要区域后,会被纤毛系统导向鼻腔的后部而进入胃部,不能经鼻黏膜吸收。

但以气流状态或溶液状态存在的药物,却可以迅速通过鼻黏膜分泌物表面被鼻腔吸收进入全身体循环。

二、影响药物鼻黏膜吸收的因素很多因素会影响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包括鼻腔的解剖学因素及生理条件,药物及其剂型的因素、吸收促进剂及给药的技术和方法等。

其中生理条件、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剂型方面的因素对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影响较大[11,12]。

1.生理因素(1)吸收途径: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途径为主动转运或被动扩散。

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易透过鼻腔黏膜吸收。

应用吸收促进剂后,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0的药物也可获得很好的鼻粘膜吸收生物利用度。

鼻黏膜具有较小孔径的水通道,使许多亲水性药物或离子型药物从鼻黏膜吸收比其它部位黏膜吸收都要好,如小(空)肠黏膜、阴道黏膜及直肠黏膜,表明鼻黏膜上水性孔道的分布较丰富。

鼻黏膜吸收的主要途径是脂质途径,一些脂溶性的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可接近静脉注射。

磺苄青霉素(sulbenicillin)、头孢唑林在胃肠道中难吸收的药物可经鼻黏膜吸收,维生素B12的鼻用凝胶剂比同剂量口服片剂的血药浓度高8.4~10倍。

(2)黏膜内血流:鼻黏膜内毛细血管丰富,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

药物吸收后可直接进入体循环,有些口服首过效应很强的药物如黄体酮,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为口服的5~10倍。

但鼻腔的血液循环会受病理状况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如萎缩性鼻炎、严重血管舒缩性鼻炎、鼻腔息肉、过敏性鼻炎、感冒等鼻部疾患能降低鼻部血管的血流量,从而减少药物的鼻腔吸收。

外界因素如温度、湿度变化亦会降低鼻腔的药物吸收。

(3)鼻腔分泌物:成人鼻腔分泌物中含有多种酶类,其中活性最高的为氨基肽酶,因此对这类酶敏感的药物经鼻黏膜给药时可能被降解,在鼻腔形成一种伪首过效应(pseudo-first pass effect)。

如胰岛素即可被鼻腔分泌物中的亮氨酸氨基肽酶水解。

前列腺素E、黄体酮和睾丸酮在鼻腔酶类作用下也会发生结构变化或失去活性,但与消化道相比,鼻腔中药物代谢酶种类较少,活性也较低。

(4)纤毛的运动:鼻黏膜纤毛的摆动作用使得覆盖于鼻腔表面的黏液逐渐向鼻腔后方运动,最终或通过鼻咽部被吞咽入胃部,或被排出体外,具有清除异物和微生物、保护机体的作用。

同时,这种清除作用会缩短药物在鼻腔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从而影响药物吸收的完全性而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有些药物如盐酸普萘洛尔鼻腔给药后会影响纤毛的正常运动使纤毛运动不可逆地停止。

一些防腐剂或赋形剂也有可能影响纤毛的正常运动。

2.剂型因素鼻黏膜给药常采用溶液剂、混悬剂、凝胶剂、气雾剂、喷雾剂及吸入剂等剂型。

药物制剂的剂型因素及给药方式对鼻黏膜给药吸收的影响很大。

鼻腔气雾剂、喷雾剂给药方便,剂量准确。

药液以雾滴状喷出,在鼻腔中的弥散度和分布面广泛,药物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有利于药物在鼻腔中的滞留及黏膜吸收。

溶液剂在鼻腔中扩散速度也较快,分布面积较大,生物利用度也较高,因此,药效也相对较好。

案例3-5中,鲑鱼降钙素鼻喷剂鼻腔给药后,药液呈气雾状进入鼻腔,通过鼻黏膜下毛细血管吸收,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首过效应。

此外鼻黏膜给药方法简单,可随时随地用药,尤其适合老年患者长期使用。

混悬剂的作用与其粒子大小及其在鼻腔吸收部位中保留的位置和时间有关。

凝胶剂和生物粘附性微球粘性较大,可降低鼻腔纤毛的清除作用,延长药物与鼻黏膜接触的时间,从而增加药物的吸收。

即型凝胶剂为新型凝胶剂,可延长药物在鼻腔中的滞留时间,提高鼻腔给药的治疗效果。

该剂型以溶液形式制备、储存和使用,接触鼻黏膜后由于离子强度、温度或pH的变化,瞬间发生相转变而形成凝胶,因此同时具有溶液剂和凝胶剂的优点,有望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载药微球在鼻腔给药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如可降解淀粉微球、白蛋白微球、明胶微球和聚丙交酯微球等。

微球的主要优点是粘附性强,鼻腔滞留时间长,涉及的药物有胰岛素、降钙素、去氨加压素、人生长激素等。

案例3-6中黄体酮及胰岛素鼻腔给药后生物利用度提高或治疗作用增强,即是由于鼻腔给药后,药物与鼻黏膜接触的时间延长,从而增加了药物的吸收。

3.药物因素(1)药物的溶解性: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鼻黏膜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

鼻黏膜与机体内其它生物膜一样,具有“脂质筛”特性,因此脂溶性大的药物鼻腔吸收迅速。

如家兔在体灌流实验表明,黄体酮、睾酮和氢化可的松的鼻黏膜吸收与药物脂溶性大小成正比。

在β-受体阻断剂类药物中,普萘洛尔的脂溶性最强,故经鼻黏膜给药后吸收最快,巴比妥类鼻黏膜吸收依赖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脂溶性药物的渗透系数随着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增大而增加,故鼻黏膜吸收的主要途径仍为经细胞脂质双分子层的被动扩散。

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其脂溶性大小比经直肠和阴道黏膜吸收影响更明显。

但并不是所有脂溶性大的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好,而水溶性的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差,因为除脂溶性外,药物经鼻黏膜吸收还受其它因素影响。

如相对分子量小于300的药物可有细胞的水溶性通道迅速吸收,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

(2)药物的解离度: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的鼻黏膜吸收程度依赖于溶液pH和解离度,分子型易通过鼻黏膜吸收,离子型吸收量较少。

(3)药物的相对分子量:某些亲水性药物可通过鼻黏膜细胞间的水性孔道吸收,因此,药物相对分子量大小与鼻黏膜吸收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经鼻黏膜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的药物,鼻黏膜吸收则明显降低。

分子量为5200的胰岛素,鼻黏膜的吸收量约为15%,而分子量为70000的葡聚糖的吸收量仅约为3%。

但应用吸收促进剂后,分子量较大(>6000)的药物也可获得很好的鼻黏膜吸收生物利用度。

(4)粒子大小:不溶性药物的粒子大小与其在鼻腔中的分布位置密切相关,而鼻腔内的分布位置是影响药物吸收的重要因素。

药物颗粒大小通常以控制在2 μm~20 μm为宜,该范围的粒子易分布在鼻腔吸收部位的前部,并可进一步被气流、纤毛或膜扩散作用引入吸收部位而被鼻黏膜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