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给药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讲解

吸收促进剂
改善多肽类、蛋白质类药物的吸收 表面活性剂及胆酸盐等
如:二甲基环糊精可使胰岛素在鼻腔吸收接近 100%。 选择辅料时,除了考虑增强药物的吸收外,还要 避免对鼻粘膜的伤害。
五、肺部给药
呼吸器官的结构 肺泡3~4亿个,总
面 积 100m2 。 肺 泡 壁由单层上皮细胞 组成、并与毛细血 管紧密相连。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注射给药 口腔粘膜给药 皮肤给药 鼻粘膜给药 肺部给药 直肠与阴道给药 眼部给药
一、 注射给药
1.特点
优点: ⑴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无首过效应,易于控制; ⑵适于不宜口服、口服不吸收或在胃肠道不稳定的 药物; ⑶适于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 ⑷局部作用、全身作用、长效作用、诊断疾病
二、口腔粘膜给药
口腔片,由颊部齿间粘膜;舌下片,舌下粘膜 颈内静脉——全身循环,避免肝的首过作用。
这两部分粘膜未角质化,吸收速度快,没有 肝脏首过作用。 如:硝酸甘油舌下给药1~2min起效。
二、口腔粘膜给药
4.影响口腔粘膜吸收因素 生理因素 剂型因素
生理其表面由20 多层充满角蛋白结晶的鳞状上皮构成,细胞间 通过纤维连接,形成了药物穿透屏障。
栓剂的吸收
栓剂吸收影响因素
栓剂插入后,几分钟内液化,但药物并不溶解释 放,不能被吸收。只有药从基质中分离才被吸收。 所以药从基质中分离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
油脂型基质中水溶性药易吸收。 水溶性基质中油溶性药易吸收。 选择与药物溶解度相反的基质有利于药物从基
质中释放。
阴道给药
阴道粘膜由未角质化的多层鳞状上皮所构成,阴 道粘膜细胞的表面有许多数小隆起,有利于药物 吸收,吸收机制也分为被动扩散的脂质通道和含 水微孔通道两种。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非口服药物的定义
特点
定义
非口服药物的种类
吸入剂
眼部用药
通过呼吸道吸入药物。
包括眼药水、眼药膏等。
注射剂
皮肤贴剂
其他
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
如口腔喷雾剂、肛门栓剂等。
对于急需快速起效的药物,如心绞痛发作时使用的硝酸甘油喷雾剂。
急症治疗
针对特定部位的治疗,如皮肤贴剂用于缓解肌肉疼痛或炎症。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非口服药物研发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和适应症的需求,开发具有差异化特点的药物制剂。
联合治疗与复方制剂
非口服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将成为一个重要方向,如与手术、放疗、免疫治疗等手段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复方制剂的开发也将成为非口服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以满足患者多病共治的需求。
药物剂型
药物浓度
吸收面积
生理因素
药物浓度越高,吸收效果越好,但需注意药物剂量不能过大,以免产生副作用。
药物接触的吸收面积越大,吸收效果越好,例如大面积涂抹皮肤药物或吸入肺部药物。
个体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效果
给药方式
不同给药方式对药物的吸收速率和效果有显著影响,例如注射给药方式能够迅速将药物输送到血液中。
挑战
非口服药物具有使用方便、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等优势,为一些难以口服给药或生物利用度差的药物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非口服药物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机遇
非口服药物研发的挑战与机遇
技术创新
未来非口服药物研发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如新型给药系统、纳米药物载体、基因治疗等,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第三章第八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八节眼部给药眼部给药(ophthalmic administration)主要用于抗感染、降低眼压、缩瞳、散瞳等眼科疾病的局部治疗或检查,很少用于全身给药。
传统眼用制剂有各类灭菌的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油混悬液、眼膏剂、眼用膜剂等。
近年来对胶粒系统、微粒系统、凝胶系统、眼部植入剂和插入剂等给药途径的研究也有较大进展。
眼科制剂中最常用的是甾体激素类抗炎药和抗感染药物,使用后必须使药物达到作用部位并能保持有效浓度,而眼部吸收则是指药物在眼内各部位的透过性。
近二十年来,眼部给药系统研究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活跃领域,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改善眼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好的持续、控释给药方面。
一、眼的结构与生理眼包括眼球、眼睑、眼附属器官等部分。
1.眼球眼球由球壁及其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可分为三层同心膜(图3-6)。
(1)外层:眼球外层为纤维膜,可分为角膜和巩膜。
角膜位于纤维层前约1/5,主要由透明状、无血管的结缔组织组成,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外层后4/5部分为白色坚韧、不透明的巩膜,含有少量血管。
角膜与巩膜对眼球起保护和支持作用,是阻止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
图3-6 眼的结构(2)中层:眼球中层为血管膜,位于巩膜内面,富有血管和色素,由后向前可分为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三部分。
睫状体前方连接虹膜根,后方与脉络膜相连,内有睫状肌,其收缩和舒张与眼部调节有关。
虹膜中央有一圆孔,是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称为瞳孔。
虹膜与角膜间的夹角称为前房角。
(3)内层:视网膜是眼球的最内层,由感光细胞与神经细胞组成。
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折光装置。
光线由角膜进入眼球后,经折光装置折射落于视网膜上成像。
此外,房水对晶状体、玻璃体及角膜有营养和运走代谢产物的作用。
2.眼睑位于眼球前方,保护眼球及其最外部的角膜,并具有将泪液散布到整个结膜和角膜的作用。
3.眼附属器(1)结膜:结膜为透明黏膜,与眼睑内表面相连,覆盖在眼球前部除角膜以外的外表面。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和给药方式

结扎或冷敷;药物与肾上腺素合用,后者可使局部末 梢血管收缩。
(二) 药物的理化性质
采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等方式给药时,药物可通过 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也可通过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 管:
毛细血管壁是具有微孔的脂质膜,药物以扩散和滤过 两种方式转运,通过速度快于其他生物膜;
淋巴流量远远低于血流量,吸收相对较慢。 究竟通过何种途径吸收,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
非水溶媒注射剂遇到注射局部组织液后易析出沉淀, 药物复溶的溶解度是影响其吸收的主要因素。
1.溶液型注射剂
大部分注射剂是药物的水溶液,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 式分散在水中,能与体液迅速混合并快速吸收;
混合溶媒:一些难溶性药物采用乙醇、丙二醇、甘油 和聚乙二醇等非水溶媒或混合溶媒,注射后可能析出 沉淀,导致药物吸收缓慢、不规则或不完全;
渗透压:根据渗透压原理,溶剂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 区转运,以抵消溶质不平衡造成的渗透压差。当注射 液呈显著低渗时,被动扩散速率增加,当注射高渗注 射液时,扩散速率降低;
高分子附加剂调节吸收速率:
①溶液粘度增加,延缓吸收;
②与药物形成络合物或阻滞体内酶的作用,延缓吸收;
③作为药物的载体,使药物定向分布到作用部位或淋巴系 统,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增强和延长药效。
Contents
1
注射给药
2
皮肤给药
3口Biblioteka 给药4鼻腔给药5
肺部给药 黏膜给药
6
直肠给药
7
阴道给药
8
眼部给药
第一节 注射给药(parenteral administration)
优点:起效迅速,药效可靠,生物利用度高,可
避开胃肠道的影响;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药物 和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
非口服给药的不同给药途径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注射剂的定义、特点注射剂类型: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无菌粉末浓溶液一、吸收部位与吸收途径1.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 1 to 1000 ml药物以注射的形式几乎可以对任意器官给药,但最常见的注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皮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关节腔注射和脊髓腔注射等注射速度要求:医疗事故发生的常见原因刺激性要求:渗透压,pH, 药物注射容量要求:小于50ml,静脉滴注>100ml 一般为水溶液,也可以是乳剂(体积限制)。
静脉注射其生物利用度可看作为100%,实际上在注射结束的同时,血药浓度已达最高,但是存在“肺首过效应”2.动脉注射: Intra-arterial (IA)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不存在吸收过程和肺首过效应。
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
较少使用。
3. Intramuscular (IM):是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
肌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注射部位的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药物的起效比静脉注射稍慢。
肌肉注射(im.)具有吸收过程,吸收迅速丰富的毛细血管(1mm2 1000根毛细管),血流量丰富具有肺首过效应吸收转运方式:被动转运,毛细血管壁具有微孔的脂质膜,药物以扩散和滤过方式转运吸收: 水溶性药物<脂溶性药物,孔隙只占毛细血管总面积1%;分子量很大的药物只能以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
注射容量要求:2~5ml注射溶媒:水、油、复合溶媒、乳浊液或混悬液肌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注射部位血流量愈大,吸收愈多药物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4.皮下注射(s.c.)将药物注射到疏松的皮下组织中。
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物吸收较肌肉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
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
毛细血管及血流量低于肌肉,吸收速度较肌肉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胰岛素,局部麻醉药注射容量要求:1~2ml 刺激性要求:丰富的神经末梢5.Intradermal:皮注射 diagnostic testing0.05 ml½ inch, 25 to 26 gauge needleShould be isotonic6.皮注射(i.c.)将药物注入真皮下。
第三章第二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二节口腔黏膜给药口腔黏膜给药(buccal mucosa administration)与传统的口服给药有着相似之处,一些不宜口服或静注的药物通过口腔黏膜给药能够有效地吸收,相较于其它黏膜给药方式,口腔黏膜给药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这种给药方式正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口腔黏膜的特征(一)口腔黏膜的结构口腔黏膜总面积约为200 cm2,根据解剖部位不同,可分为颊黏膜(buccal mucosa)、舌下黏膜(sublingual mucosa)、齿龈黏膜(gingival mucosa)和硬腭黏膜(hard palatine mucosa)等[4]。
不同部位黏膜的面积、厚度、角质化程度等均不同。
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着复层鳞状上皮,一部分分化形成角质层,另一部分则为未角质化组织。
角质化上皮构成口腔保护屏障,外来物质很难透过。
其中颊黏膜和舌下黏膜上皮均未角质化,表面积分别约为50 cm2和26 cm2,厚度分别为500 μm~800 μm和100 μm~200 μm,最有利于药物透过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
(二)唾液层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约为0.07 mm~1. 00 mm厚度的唾液层,唾液的pH值为5.8~7.4,含有99%的水分,人的唾液中含有粘蛋白、淀粉酶、羧酸酯酶和肽酶等,与胃肠道相比较,口腔中代谢酶的活性低得多。
唾液由唾液腺分泌,其作用是:湿润口腔、帮助食物消化、润滑食物以利咀嚼和吞咽以及保护口腔组织。
成人每天大约分泌1.0 L~1.5 L唾液,但个体差异较大。
唾液分泌量有时间差异性,一般清晨唾液分泌最多,熟睡时分泌最少。
二、口腔黏膜给药方式的分类及特点(一)分类根据口腔黏膜解剖与生理特点,将口腔黏膜给药途径分为局部给药和全身给药两种方式,其中全身给药途径主要指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
颊黏膜吸收途径指将药物放置在颊黏膜旁,药物溶解后经颊黏膜吸收进入体循环;舌下黏膜吸收途径指将药物放置在舌下,使其迅速溶解和吸收,通过舌下血管进入体循环。
生物药剂学 习题3

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一、填空题: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一般其空气动力学粒径应介于(微米)。
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今年研究的热点,主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包括()、()、()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主要有()A.雾化吸入B.惯性碰撞C.沉降D.扩散2、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A.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仅为0.1~0.2毫升,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3、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中积蓄,积蓄的主要部位是()A 真皮B 皮下组织C 角质层D 附属器4、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A.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B.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流失C.弱碱性药物调节制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一、填空题: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脂溶性)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很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一般其空气动力学粒径应介于(0.5-7.5微米)。
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今年研究的热点,主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包括(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主要有BCDA.雾化吸入B.惯性碰撞C.沉降D.扩散2、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CA.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仅为0.1~0.2毫升,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3、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中积蓄,积蓄的主要部位是CA 真皮B 皮下组织C 角质层D 附属器4、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ABA.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B.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流失C.弱碱性药物调节制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注射给药1.iv:无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
2.im:2-5ml,油溶液、混悬液可长效。
3.皮下:吸收慢,植入剂、胰岛素。
4.皮内:吸收差,诊断、过敏试验。
5.动脉:直接注入动脉血管,无吸收过程和肺首关效应。
6.腹腔内:通过门静脉吸收,存在首关效应。
7.药物释放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W/O>油混悬液。
二、皮肤给药1.皮肤给药的特点①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及肝的首过效应;②使血药浓度平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③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④提高安全性,患者可随时停止用药。
2.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3.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①皮肤状况应用部位、病变、温度、湿度、清洁程度。
②药物性质油、水分配系数适宜,既有一定脂溶性又有一定水溶性;宜选择分子质量较小、药理作用强药物。
③基质性质乳剂型释药最快,油脂性基质水合作用最强。
基质pH:影响药物的解离状态而影响吸收③透皮吸收促进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甘油、尿素、挥发油、表面活性剂等。
三、肺部给药1.脂溶性、分子量<1000的药物吸收快。
2.气雾剂或吸入剂给药时,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10μ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μ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μm的粒子可到达肺部,太小的粒子可随呼吸排出,不能停留在肺部。
四、黏膜给药1.口腔有利于首过作用大或胃肠中不稳定的药物,如甲睾酮、异丙肾上腺素等。
此外,硝酸甘油、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在舌下有良好的吸收。
2.鼻腔①为蛋白多肽类药物提供一条非注射的给药途径②避免肝脏首关效应③增加药物的脑内递送④鼻腔免疫。
五、眼部给药眼吸收途径:①渗入角膜,经前房到达虹膜和睫状肌,角膜吸收主要用于眼局部疾病的治疗;②结膜吸收,经巩膜转运至眼球后部,结膜吸收可以治疗全身性疾病。
六、直肠给药药物吸收途径①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肝脏→大循环②直肠下静脉+肛门静脉→髂内静脉(绕过肝脏)→下腔大静脉→大循环直肠给药优点:①口服给药困难或不能口服给药时,如昏迷患者、婴幼儿或哮喘患者可采用直肠给药;②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或者在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如红霉素,通过直肠给药能够避免上述缺点;③有明显肝脏首关效应的药物通过直肠给药,有可能避免首关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④连续肌内注射给药不能耐受者,尤其适用于哮喘、糖尿病、贫血等慢性病的长期治疗;⑤直肠吸收比口服吸收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临床药学教研室张丽锋
内容:注射给药√
经皮给药√
口腔黏膜给药√
直肠给药√
鼻腔给药√
肺部吸入给药
眼部给药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局部给药:皮内、关节腔、眼底、鞘内
全身给药:静脉、肌内、皮下、腹腔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iv) 无吸收过程,起效快
生物利用度为100%、肺首过效应
静脉滴注(intravenous infusion)
静注<50ml静滴<1000ml
溶液剂、乳剂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起效较快,用量2~5ml
水(油)溶液、乳剂、混悬液
吸收途径:
毛细管途径:脂溶性药物(类脂,扩散)
小分子水溶性(孔隙,滤过)毛细淋巴管途径:分子量大于4000的药物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
皮下结缔组织间隙多,血管少,血流速度慢 起效较慢,可延长药效
用量为1~2ml
皮内注射(intracutaneous,ic)
真皮以下血管细微,药物吸收差
一般用做诊断或过敏试验
用量为0.1~0.2ml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血流量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运动、按摩或热敷,促进药物吸收
肾上腺素、冷敷,可减少药物吸收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决定药物吸收途径;
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 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剂型因素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
1、溶液型注射剂
2、混悬型注射剂
3、乳剂型注射剂
溶液型注射剂
药物的水溶液吸收很快 有机溶媒的影响
pH的影响
渗透压的影响
第一节注射给药
混悬型注射剂
药物在组织液中的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药物粒子越小越有利于溶出
助悬剂可使粘度增大,降低扩散和溶出速度 药物的晶型和溶解度
局部作用:漱口剂、口腔含片、膜剂等
全身作用:舌下含片,口腔粘附片等
一、口腔粘膜的结构和生理
复层鳞状上皮细胞
咀嚼粘膜、内衬粘膜、特性粘膜
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迅速,可避免首过。
唾液:润湿消化作用,有利于咀嚼和吞咽;
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给药部位:舌下粘膜>颊粘膜>硬腭,牙龈 吸收途径:脂质途径----低分子量脂溶性药物膜孔途径----低分子量水溶性药物
和一些脂溶性药物
唾液的冲洗作用;
唾液无缓冲能力,药物可改变局部pH值; 唾液中的无机盐和酶对吸收的影响较小;
剂型因素
舌下粘膜吸收:
优点:起效快,无首过。
缺点:易受唾液冲洗,保留时间短。
要求药物溶出快,剂量小,作用强。
颊粘膜吸收:
避免首过,较少受唾液冲洗的影响。
生物粘附片作用时间长。
药物本身的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
第三节经皮给药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
软膏、硬膏、凝胶剂、贴膏(片)、喷剂等一、皮肤的结构和药物的转运
皮肤的结构
抵御外来侵略,厚度0.5~4 mm;
功能:保护人体、调节体温、吸收、分泌、排泄、感觉;
包括:表皮(活性表皮、角质层)、真皮、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官;
第三节经皮给药
(1)表皮
角质层,透明层,粒层,棘层,基层
角质层由角质细胞组成,间隙充满类脂,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角质细胞由大量蛋白质、非纤维蛋白和少量脂质组成;
活性表皮,含少量酶。
(2)真皮:疏松的结缔组织,血管丰富,皮肤附属器官分布于其中。
(3)皮下组织:脂肪组织
(4)皮肤附属器官:毛囊、皮脂腺、汗腺
第三节经皮给药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1)表皮途径:
细胞间隙扩散*:类脂分子的亲水区和疏水区。
细胞膜扩散:非脂质双分子层,蛋白网状结
构,巨大的扩散面积。
(2)附属器官途径:吸收速度快,非主要途径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生理因素
皮肤角质化程度和附属器官分布的影响
年龄和性别
用药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
皮肤状态:破损、水化程度、表面微生物 药物在皮肤组织中的蓄积:角质层
药物在皮肤中的代谢:活性表皮
剂型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300易,>600难,适当的脂溶性。
(2)给药系统性质
药物从基质中的释放速度:不选与药物亲和力大的基质
药物在基质中的扩散速度:油脂性基质<W/O型<O/W型<水溶性基质
基质pH的影响
透皮吸收促进剂
使角质层蛋白变性,改善皮肤屏障性质--------表面活性剂
溶解角质层油脂性成分,膨胀角质层,增加皮肤通透性------醇类、DMSO等
溶解角质,拓宽毛囊口-------氮酮类
增加皮肤水合作用-------尿素
滴鼻剂、气雾剂发挥局部或全身在作用
优点:
血管丰富、通透性高
避免肝首过、避开消化道的代谢和降解
吸收速度和程度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给药方便易行
适用于:
口服剂型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 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只能注射的药物
一、鼻腔的结构和生理
主要吸收部位:鼻中隔和鼻甲粘膜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微纤毛结构大大增加吸收面积
杯状细胞分泌粘液:水分、蛋白
上皮细胞下有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网 纤毛的运动;
粘液中的肽酶和蛋白水解酶;
第四节鼻粘膜给药
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吸收途径:脂质通道、水性孔道;
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温湿度、鼻腔疾病等; 粘液中的酶种类较少、活性较低;
纤毛的运动与药物在鼻腔的停留时间;
不同剂型的影响;脂溶性大的药物吸收迅速; 分子量与粒子大小:<1000易,2~20μm;
吸收促进剂:刺激小,作用强,对纤毛运动影响小,毒副作用小;
第五节肺部给药(pulmonary drug delivery)
气雾剂、雾化剂、粉末吸入剂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和生理
气管、支气管:纤毛细胞和杯细胞
肺泡:单层扁平上皮细胞
表面积大、毛细血管丰富、转运距离小
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吞噬细胞和代谢酶
第五节肺部给药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纤毛的运动、粘膜表面的粘液层、酶;
肺泡无纤毛;药物停留时间长;
气雾剂使用方法、患者肺活量、屏气等;
吸收途径:细胞通道和细胞旁路
分子量的影响;微粒的大小;
气雾粒子喷出的初速度;
灌肠剂、栓剂
优点:
避免胃酸或胃酶对药物的降解
消除胃刺激
适用于吞咽功能差的人群(儿童,昏迷) 部分的避免首过效应(50~70%可避免) 作用时间一般较口服片剂长
一、直肠粘膜的血液循环
上直肠静脉:经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
中直肠、下直肠、肛管静脉: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可避免肝首过;
插入肛门的距离会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距肛门口2cm处较4cm处的生物利用度高; 距肛门口6 cm处,首过作用就较大;
第六节直肠给药
二、影响直肠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直肠粘膜无绒毛,但血流丰富
肠液分泌少,pH值为7.3,无缓冲能力
粪便对药物扩散的影响
剂型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p K a>4.3或<8.5 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度
基质的影响
吸收促进剂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