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铜陵市幅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塌陷区域安全评估报告

塌陷区域安全评估报告
塌陷区域是指地面发生沉降或崩塌现象的地质区域。
在进行塌陷区域安全评估报告时,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条件评估:评估塌陷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地下水情况等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
2. 地下水动态研究:了解塌陷区域地下水位变化、水质状况等对地质稳定性的影响,评估地下水对塌陷区域的安全性的影响。
3. 建筑物安全评估:对塌陷区域内的建筑物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包括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等,以确定建筑物的安全性。
4. 土体稳定性分析:通过对塌陷区域土体的力学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评估土体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5. 环境影响评估:评估塌陷区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侵蚀、水质污染等,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6. 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建筑物情况等各项因素,定量评估塌陷区域的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
7. 应急预案制定:根据塌陷区域的特点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疏散方案、应急救援措施等,以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塌陷区域安全评估报告主要涉及地质条件、建筑物安全、土体稳定性、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旨在评估塌陷区域的安全性,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和建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技巧要点领土资本手下发的《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技巧请求(试行)》中,规定了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的原则,不合阶段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的内容.请求.办法和程序,对地勘单位更好地开展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纵性.现将其技巧要点介绍如下.评估程序《技巧请求》对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的工作程序作出如下规定:于扶植用地和计划用地面积内,应视扶植和计划项目标特色.地质情形前提和地质灾祸种类予以肯定.若安全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则必须以完全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想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痕应与初步推想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扶植工程和计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散布有可能产生显著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运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临近地区运动断裂的一些特别构造部位(不合偏向的运动断裂的交汇部位.运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运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不服滑处等)包含个中.重要的线路工程扶植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大500米~1000米为限.《技巧请求》规定,在已进行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的城市计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扶植,扶植工程处于已规定为安全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扶植工程项目标重要性与工程特色进行扶植工程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区域性工程项目标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情形前提及工程类型肯定.评估的三个级别根据地质情形前提庞杂程度与扶植项目重要性,《技巧请求》将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划分为三级,分级进行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请求在充分收集剖析已有材料基本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白义务,肯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祸查询拜访内容及重点,明白工作安排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的具体分级和分类分离见表1.表2.表3.《技巧请求》分离对三个级此外埠质灾祸安全性评估作出具体规定.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本材料,进行充分论证:必须对评估区内散布的各类地质灾祸体的安全性和伤害程度一一进行近况评估.对扶植场地和计划区范围内,工程扶植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祸的可能性和伤害程度分离进行猜测评估.根据近况评估和猜测评估成果,分解评估扶植场地和计划区地质灾祸安全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安全性等级,解释各区段重要地质灾祸种类和伤害程度,对扶植场地合适性作出评估,并提出有用防治地质灾祸的措施与建议.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本材料,进行分解剖析:必须对评估区内散布的各类地质灾祸的安全性和伤害程度一一进行初步近况评估.对扶植场地范围和计划区内,工程扶植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祸的可能性和伤害程度分离进行初步猜测评估.在上述评估的基本上,分解评估其扶植场地和计划区地质灾祸安全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安全性等级,解释各区段重要地质灾祸种类和伤害程度,对扶植场地合适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地质灾祸措施与建议.三级评估应有须要的基本材料进行剖析,参照一级评估请求的内容,作出概略评估.地质灾祸查询拜访重点《技巧请求》明白指出,地质灾祸查询拜访的重点应是评估区内不合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具体请求是:在雷同地质情形前提下,消失合适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岩体破裂.土体松散.构造发育,工程设计挖方切坡路堑工段,将是崩塌.滑坡的易发区段,应为查询拜访的重点.经初步剖析断定,凡相符泥石流形成根本前提的冲沟,因为查询拜访的重点.根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前提及动力身分的初步剖析断定,圈定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作为查询拜访的重点.在前人材料的基本上,圈出各类特别性岩土散布范围, 可作为查询拜访的重点.对线状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必须将地质灾祸的易发区段和安全区段及伤害轻微的地质灾祸点作为查询拜访的重点.《技巧请求》还分离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痕.地面沉降.潜在不稳固斜坡等不合的地质灾祸,列出了具体而具体的查询拜访内容与请求.例如:对滑坡的查询拜访规定为:1.汇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散布,水文气候.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材料,并查询拜访剖析山体地质构造.2.查询拜访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化进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痕.滑坡鼓丘等要素;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构成和岩土状况,裂痕的地位.偏向.深度.宽度.产生时光.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剖析滑坡的主滑偏向.滑坡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更,剖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前提及其向上.下成长的可能性.3.查询拜访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形,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散布及变迁情形.4.查询拜访滑坡带表里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损坏的时光和进程.5.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6.查询拜访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地质情形前提剖析一切致灾地质感化都受地质情形身分分解感化的掌握,《技巧请求》明白指出,地质情形前提剖析是开展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的基本,并作出如下规定:一.要对以下重要地质情形身分的特点与变更纪律进行剖析.岩土体物性:岩土体类型.组分.构造.工程地质特点;地质构造:构造形态.散布.特点.组合情势和地壳稳固性;地形地貌:地貌形态.散布及地形特点;地下水特点:类型.含水岩(组)散布.补径排前提.动态变更纪律和水质水量;地表水运动:径流纪律.河床沟谷形态.纵坡.径流速与流量等;地表植被:种类.笼罩率.退化状况等;气候:气温变更特点.降水时空散布纪律与特点.蒸发与风暴等;人类工程:经济运动情势与范围.二.经由过程剖析各地质情形身分对评估区重要致灾地质感化形成.发育所起的感化和性质,从而划分出主导地质情形身分.从属地质情形身分和激发身分,为猜测评估供给根据.剖析各地质情形身分各自的和互相感化的特色以及主导身分的感化,以各类致灾地质感化散布现实材料为根据,划出各类致灾地质感化的易发区段,为准确评估重点区段供给根据.三.分解地质情形前提各身分的庞杂程度,对评估区地质情形前提的庞杂程度作出总体和分区段划分.《技巧请求》特别强调,在猜测评估进程中,应起首剖析某些地质情形身分可能产生的变更而消失不稳固状况,评价地质灾祸成长趋向.对于有关区域地壳稳固性,高坝和高层建筑地基稳固性,地道开挖进程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地下开挖进程中各类灾祸(岩爆.突水.瓦斯凸起等)问题,《技巧请求》未将其作为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的内容,规定可以放在地质情形前提中进行阐述.评估的重要内容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是在查明各类致灾地质感化的性质.范围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本上,从致灾体稳固性和致灾对象遭受的概率剖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安全性进行客不雅评估.《技巧请求》将地质灾祸安全性分为三个等级:安全性大——地质灾祸发育程度属于强发育,伤害大;安全性中等——地质灾祸发育程度属于中等发育,伤害中等;安全性小—二地质灾祸发育程度属于弱发育,伤害小.《技巧请求》规定的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包含以下三部分内容:一.地质灾祸安全性近况评估.根本查明评估区已产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痕和地面沉降等灾祸形成的地质情形前提.散布.类型.范围.变形运动特点,重要诱发身分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固性进行初步评价.在此基本上对其安全性和对工程伤害的范围与程度作出评估.二.地质灾祸安全性猜测评估.对工程扶植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扶植安然的临近地区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祸的安全性作出评估.猜测评估必须在对地质情形身分体系剖析的基本上,断定降水某人类运动身分等激发下,某一个或一个以上可调节的地质情形身分的变更,导致致灾体处于不稳固状况,猜测评估地质灾祸的范围.安全性和伤害程度.地质灾祸安全性猜测评估内容包含:对工程扶植中.建成后可能诱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痕和不稳固的高陡边坡变形等的可能性.安全性和伤害程度作出猜测评估;对扶植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消失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痕.地面沉降等伤害隐患和潜在不稳固斜坡变形的可能性.安全性和伤害程度作出猜测评估;对各类地质灾祸安全性猜测评估可采取工程地质比较法.成因汗青剖析法.层次剖析法.数字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的评估办法进行.三.地质灾祸安全性分解评估.根据地质灾祸安全性近况评估和猜测评估成果及地质灾祸安全性.防治难度及防治效益,对扶植场地的合适性做出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祸的对策.措施和建议.扶植用地合适性分级见表4.《技巧请求》规定,评估须提交的成果《技巧请求》规定,地质灾祸安全性一.二等评估,提交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陈述书;三级评估,提交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解释书.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成果包含:地质灾祸安全性评估陈述书或解释书,并附评估区地质灾祸散布图.地质灾祸安全性分解分区评估图和有通知片.地质地貌剖面图等.评估陈述书提纲《技巧请求》列出了以下地质灾祸性评估陈述书参考提纲.媒介解释评估义务由来,评估工作的根据,重要义务和请求.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一.工程和计划概况与征地范围二.以往工作程度三.工作办法及完成的工作量第二章地质情形前提一.气候.水文二.地形地貌三.地层岩性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固性五.工程地质前提六.水文地质前提七.人类工程运动对地质情形的影响第三章地质灾祸安全性近况评估一.地质灾祸类型及特点(阐述已产生的灾种.数目.散布.范围.形成机制.伤害对象.稳固性等)二.地质灾祸安全性近况评估(按灾种分离进行评估)第四章地质灾祸安全性猜测评估一.工程扶植诱发或加剧地质灾祸安全性的猜测二.工程扶植可能遭受地质灾祸安全性的猜测(在山地丘陵区进行工程扶植,一般工程设计挖方切坡工程,对潜在不稳固边坡,必须进行安全性猜测评估,可列专节阐述)第五章地质灾祸安全性分解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一.地质灾祸安全性分解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肯定二.地质灾祸安全性分解分区评估三.扶植场地合适性分区评估四.防治措施结论与建议成果图件的重要内容一.评估区地质灾祸散布图.重要包含平面图,镶图与剖面图,大型.典范地质灾祸解释表.二.地质灾祸安全性分解分区评估图.重要包含平面图.分解分区(段)解释表.三.应附大型.典范地质灾祸点的照片和潜在不稳固斜坡.边坡的工程地质剖面图等.。
铜陵铜官山铜矿赋存特征与岩溶塌陷地质条件及发展趋势预测

铜陵铜官山铜矿赋存特征与岩溶塌陷地质条件及发展趋势预测作者简介:张文俊(1984-),男,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水工环地质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相关工作㊂张文俊1,李雪芹2(1.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院,安徽合肥230009;2.安徽省地质测绘技术院,安徽合肥230022)摘㊀要:铜官山铜矿区位于铜陵市建成区,区内岩溶发育,矿山开采疏干排水引起了大面积的岩溶塌陷㊂本文在分析铜官山铜矿赋存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矿区内岩溶塌陷的发育现状及危害,对岩溶塌陷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㊂关键词:铜官山铜矿;岩溶塌陷;危害;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339(2018)05-0018-021㊀铜官山铜矿赋存特征铜官山铜矿位于铜陵市建成区东侧㊂矿区地貌有低山㊁丘陵㊁坳谷,区内最高点为铜官山,山顶标高493m㊂小街一带坳谷地面标高25 45m㊂1.1㊀地层㊁构造矿区基岩地层包括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石英砂岩及页岩㊁石炭系中上统黄龙船山组灰岩㊁二叠系栖霞组灰岩㊁孤峰组硅质页岩㊁大隆组硅质岩,冲沟及坡麓为第四系覆盖㊂构造上处在铜官山背斜北东倾伏端北西翼㊂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发育北东㊁北西向两组断层(见图1)㊂1.2㊀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内主要含水层为石炭系黄龙船山组及二叠系栖霞组大理岩㊁灰岩,二者之间无隔水层存在,构成同一含水岩组㊂该含水层直接与矿体接触,构成铜官山铜矿矿体直接充水顶板㊂二叠系栖霞组在标高-50m以上岩溶发育,标高-100m以下很少有溶洞分布,多以溶蚀裂隙为主㊂钻孔岩溶率7.04%,钻孔遇洞率46%㊂溶洞高度一般为2 3m,大者达18.12m,多为半充填,充填物为软⁃流塑状砖红色黏土夹石灰岩碎块㊂坑道揭露溶洞多有涌水现象㊂为本矿区主要含水层,富含裂隙岩溶水,钻孔单位涌水量为图1㊀铜官山铜矿区地质简图1 第四系;2 三叠系下统;3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4 二叠系下统孤峰组;5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6 石炭系中上统黄龙组;7 泥盆系下统五通组;8 石英闪长岩;9 闪长斑岩;10 矽卡岩;11 角岩;12 铁帽;13 磁铁矿;14 磁黄铁矿;15 地质界线;16 逆断层;17 平移断层;18 背斜轴810.5 1.0L/(s㊃m)㊂1.3㊀矿山开采现状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㊁石炭系中上统灰岩底部及灰岩与侵入岩接触带,矿带走向长约2200m㊂矿区采掘历史悠久,1952年正式建设铜官山铜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采㊂采矿方法主要有留矿法㊁阶段崩落法㊁空场法等,开采标高-171 -335m㊂该矿1998年3月闭坑㊂铜官山铜矿开采期间,矿山坑下排水量一般为11000 18000m3/d,最小值为9568m3/d,最大值达47450m3/d㊂形成以老庙基山㊁松树山矿段为中心的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地带地下水位降至-200m以下㊂2㊀岩溶塌陷发育现状及危害铜官山铜矿直接充水顶板为二叠系栖霞组灰岩,在矿区北东部与小街地区覆盖岩溶区沟通,矿山排水漏斗扩张至小街地区㊂1990年6月 7月,铜官山铜矿在松树山矿段进行 水力联系试验 ,投料地点在小街地区有色动力处㊂试验进一步证实小街地区(投料点)与松树山坑下明显关联,地下水通道具有良好的连通性㊂该矿及附近其他矿山疏排地下水,引发了小街地区岩溶塌陷㊂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小街地区自1955年起就陆续有岩溶塌陷产生(见表1),至1989年共产生塌坑33个,主要分布在互助路以东㊂1989年9月5日 26日出现大规模岩溶塌陷,期间共产生塌坑36个,并伴生地裂缝112条,总长约3776.1m㊂1989年10月 1996年产生塌坑39个(其中复活11个)㊂1999年 6.27 暴雨期间区内再次产生了塌坑8个㊂后来仍有零星塌陷产生:2001年9月27日,东方红小学校门口东侧30m处产生塌坑1个,直径达8m;2003年4月,解放西村80#居民院中产生塌坑1个㊂铜官山铜矿于2000年10月开始进行堵水试验并建设隔水密闭墙㊂密闭墙位置在新副井一侧的+5㊁-25㊁-55㊁-95㊁-135㊁-175㊁-215㊁-255和-273m9个中段的主运输道,除+5㊁-55和-95m3个中段设置两道密闭墙外,其余均设置一道密闭墙㊂另外在新副井一侧的-215m㊁-175m和-135m中段的巷道中砌筑措施墙,措施墙中埋设300mm滤水管㊂表1㊀小街地区岩溶塌陷统计表发生时间塌坑个数分布范围1955 1989.933互助路以东1989.936(伴生裂缝112条)互助路以西1989.10 199639(复活11个)大部分在互助路以西1999 10大部分在互助路以东据1997年1月 2000年7月矿山各中段测水资料统计,铜官山铜矿平均涌水量为11000m3/d,密闭墙设置后,有部分裂隙水渗出,被封堵的水量约5850m3/d㊂实行封闭堵水后,铜官山铜矿系统水位已上升到-70m水平,表明目前矿山排水对铜官山铜矿区影响不明显㊂3㊀岩溶塌陷发展趋势预测3.1㊀影响因素分析(1)矿山排水㊂历史上小街地区大规模岩溶塌陷引发因素主要是铜官山铜矿大规模排水㊂目前,铜官山铜矿已闭坑,仍在进行控制性排水,但排水量明显减少,区内地下水水位有所回升,老庙片水位已上升到标高-70m,因此铜官山铜矿排水影响因素明显减弱㊂(2)周边其他矿山排水㊂铜官山铜矿虽闭坑,取而代之的有天马山硫金矿,周边还有多座矿山,如华金矿业等,上述矿山长期疏干排水可能影响到小街地区㊂(3)大气降水入渗㊂近年来随着小街地区的逐步开发,地表裸露的地块逐渐减少,城市排水系统逐渐完善,通过地表入渗的地表水大量减少㊂3.2㊀发展趋势预测综上所述,区内岩溶塌陷发育程度总体上趋于减弱,但产生塌陷的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有产生零星塌陷的可能㊂近年来小街地区新建的建筑,如阳光山水㊁观山名筑等小区,均采用桩基础,其余老旧楼房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固,如解放西村㊁军分区综合楼采用旋喷注浆治理工程,区内岩溶塌陷危害逐渐减小㊂4㊀结论铜官山铜矿区岩溶发育,矿山开采疏干排水引起了大面积的岩溶塌陷,随着矿山的闭坑和井下实施封闭堵水后地面硬化处理及排水设施的完善,岩溶塌陷区域减小,岩溶塌陷危害逐渐减弱㊂但因周边仍有矿山开采,产生塌陷的因素未彻底消除㊂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地表排水防渗系统,加强落实地下水治理工程,区内建筑应根据以往建筑地基处理经验,建议采用桩基础,并尽早恢复塌陷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㊂参考文献:[1]㊀康彦仁,项式均,陈㊀健,等.中国南方岩溶塌陷[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0.[2]㊀吴长贵.铜陵地区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及防治方向初步探讨[J].安徽地质,1994(4):61-69.[3]㊀丁有全.铜陵地区深埋型岩溶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7(1):43-45.[4]㊀丁有全.铜陵小街地区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3):50-56.[5]㊀汪庆玖,叶小华,孟㊀艨,等.安徽省沿江地区典型岩溶塌陷区盖层岩溶组合特征[J].中国岩溶,2017(6):859-866.[6]㊀吴长贵,孙祥久,汪庆九,等.铜陵市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安徽地质,1999(3):216-220.91。
铜陵市长江东路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土地适宜性分析

维普资讯
安 徽 地 质
20 年 06
坛普遍开裂 , 危害较重。 根据有关勘察资料 , 该地区为浅覆盖型岩溶分布 区,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厚度为 1 O 1. m, . 一 2 0 松散层 5 6
222 溶发 育条件 ,.岩
长江东路 区可溶岩层位为石炭系 ( 2、 w) 二 Ch C 、 迭系下统 ( t) P 灰岩 , l灰岩见洞率为 6 %; 2、 q Pq 2 Ch Cc 灰岩见洞率为 10 岩溶发育标高在 一 5 0%, 1m以上, 其 中以标高 1 — 0 0 3m最为发育 。灰岩界面起伏较大 ,
选、 冶炼为主而逐渐发展起来 的工业城市 , 因而 , 几 十年的矿山采冶及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已引发了一系列 的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 , 问题的产生严重的 这些 制约 了铜 陵市的进一步发展 ,18 年长江东路 中西 99
部( 小街地 区 ) 发生大规模岩溶塌陷灾害 , 在一定程
2 0 一 2 。 ,以2 5 7 。 30 8。最多。洞壁陡直似桶状 ,深
铜陵市长江东路岩溶塌陷形成机制 及土地适宜性分析
孙凤 贤
( 安徽省地质勘查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安徽 芜湖 2 10 ) 400
摘 要:岩溶塌陷是 铜陵市长江 东路 主要地 质灾害类型,这种地质 灾害现 象, 是在 复杂的地质环境 条件下产生的。本
文在 大量地质调 查,分析 与研 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 长江东路 岩溶塌 陷灾害的形成机理、产 生条件 的分析研 究,并在研
中土洞发育 , 下伏的灰岩岩溶发育 , 其土体结构类型
和岩溶发育规律前已述及 。从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
析, 评估 区属岩溶塌陷易发地区。 根据有关研究结果
表明: 岩溶空腔上覆土体发生坡坏 、 形成岩溶塌陷的 机理 , 是土层孔隙水在空腔负压的作用下 , 水力坡度 大大增加 , 土体发生渗透变形。 使 土体坡坏的条件则 取决于岩溶空腔压力变化 ( ) A P 的大小 , 而该地区
岩溶塌陷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岩溶塌陷风险评估报告模板【岩溶塌陷风险评估报告模板】一、评估背景说明在这一部分,需要对评估背景进行详细的说明,包括对评估对象的描述以及评估目的和依据的介绍。
二、评估方法和数据采集在这一部分中,需要对评估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采集过程进行描述。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评估方法:介绍评估所采用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如利用岩溶塌陷风险等级评估法、模型法等。
2.数据采集:详细说明评估所需的数据来源和采集过程,例如地质调查、卫星遥感、现场勘测等。
三、评估结果在这一部分中,需要对评估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岩溶塌陷风险等级评估结果:根据采集的数据和评估方法,给出岩溶塌陷风险的等级评估结果,例如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等。
2.评估结果的空间分布: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给出评估区域岩溶塌陷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例如某区域岩溶塌陷风险集中分布在山区、河谷等。
3.评估结果的时序变化:对评估结果进行时序分析,给出岩溶塌陷风险在不同时间段上的变化趋势,例如近年来风险区的扩展、分布范围的变化。
四、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在这一部分中,需要对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说明,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可靠性分析:对评估所采用的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例如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等。
2.方法可靠性分析:对评估所采用的方法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例如方法的适用性、误差范围等。
3.不确定性分析:对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例如对关键数据的敏感性分析、评估方法的不确定性估计等。
五、评估结果的意义和应用在这一部分中,需要对评估结果的意义和应用进行说明,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评估结果对区域规划的指导意义:评估结果对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风险评估结果对人员安置的指导意义:评估结果对受风险区域内的居民安置和搬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风险评估结果对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指导意义:评估结果对于开展岩溶区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0245-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0245—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1 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3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2 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2.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估量。
3 总则3.1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及特殊性岩土(含湿陷性黄土、红粘土、软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风化岩及残积土等)变形灾害等。
3.2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应视建设项目的特点,并考虑所处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加以分析确定。
3.2.1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3.2.2若危险性的来源或影响超出用地范围,则应依据地质灾害种类特征、适度扩展评估范围。
3.2.3建设用地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3.2.4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通过山地丘陵区,评估范围应以相对路线两侧第一斜坡带为限;穿越线路的冲沟,以其汇水范围为限。
国土资源部文件 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部有关直属单位:为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简化有关审批环节,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要求如下,请严格遵照执行。
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为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做好此项规定的落实工作,在用地审批和规划审查中应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
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
具体分级标准和评估技术要求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附件1)。
三、对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
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之前,一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二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三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四、评估单位应自行组织具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由专家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审查专家应具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同时主持过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制工作或参与过大型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审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附件1)概要

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1.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3.1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万铜陵市幅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发表时间:2019-09-17T12:42:20.8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1期作者:许丹1 朱云福2 [导读] 皖江经济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育。
1.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合肥 230001;
2.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皖江经济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育。
为加强岩溶发育规律、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特征研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中国地质科学院下达了“皖江经济区岩溶塌陷调查”项目任务书(工作项目编号:12120113011400),2013年开展1:50000铜陵市幅(H50 E 007016)岩溶塌陷调查。
本文在易发性分析基础上叠加矿山及交通诱发因子进行的权重叠加,对铜陵市幅进行危险性评价。
关键词:铜陵市幅;岩溶塌陷;层次分析法;危险性评价
1 地质背景
区内出露最老地层为志留系,除缺失下中泥盆统外,从志留系至第四系均较发育。
从地层柱状图上按地层岩性特征可以明显地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下部),S1g-T2d主要为海相沉积,并清楚地表现为两大沉积回旋,第一大回旋从S1g-D3w,为海退的半深海相的页岩及碎屑岩沉积;从C2h-T2d为第二大回旋,以滨海相-浅海相为主的碳酸岩夹半深海硅质岩及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
第二部分(上部),从T2y-R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系。
综观全区地层岩相以碳酸盐岩层最为发育,累计厚度可达1500m以上。
集中在下列两个地质时期中:①中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主要分布在背斜两翼,以灰岩为主,白云岩次之。
②中下三叠统,主要分布于向斜谷地及石灰岩丘陵地区,以灰岩为主。
志留-泥盆系(S1g-D3w)主要分布于背斜轴部,以粉砂岩、粗砂岩为主。
煤系地层(P1g-P2d)主要分布于背斜两翼,以硅质页岩、碳质页岩、钙质页岩为主。
三叠系中统-第三系(T2y-R)分布于沿江平原区及向斜近轴部,以粉砂岩为主。
2 地质构造
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区沿江拱断褶带安庆凹断褶东中段,一系列的构造形迹呈带状北东方向展布。
3 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环境有以石灰岩丘陵为主、地层多样、构造复杂、降水充沛、孔隙、岩溶裂隙潜水和承压水分布广泛的特点。
依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条件,可划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区:冲积平原以孔隙水为主的水文地质区、丘陵平原区以裂隙岩溶水为主的水文地质区、丘陵区以基岩裂隙水为主的水文地质区 4 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4.1 评价方法及模型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是指一定时间内某空间区域在某种诱发因素作用下发生地面塌陷的可能性,是在易发性分析基础上叠加诱发因子进行的。
随着诱发因素的改变,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即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动态的。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必须与其易发性评价模型一致。
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流程如图2。
计算公式可写成同样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则: Hi=(公式1)
i=1,2,…,m;j=1,2,…,n 式中:Hi——第i单元的“危险性”指数;j——评价因子;ai——第j个评价因子在第i评价单元的赋值;bj——第j个评价因子的权重;m ——评价单元数;n——评价因子数。
评价中主要考虑了人为诱发因素,包括矿山开采抽排(采)地下水活动和人类工程活动。
重点调查区主要为城区及乡镇农村,其岩溶塌陷人为诱发因素主要是人类抽排地下水、露天采石场爆破、房地产开发建设等,其次为道路(高速公路、城际轻轨等)建设相关工程活动(冲孔桩等)引起的地面振动以及道路桥梁运营中由于交通工具行驶时引起的地面振动。
4.2 危险性评价及分区
本次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按表1中对铜陵市幅重点调查区的评价因子分别进行量化,形成诱发因子综合要素图件。
诱发因子权重往往是动态的,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及调查基础,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易发性权重0.6,诱发因子权重0.4,其中矿山开采抽排(采)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评价因子的权重分别为0.6、0.4。
同时根据本区地下水特征及矿山开采抽排(采)水量,以矿山为中心设
3000m的圆状影响区,另外交通道路设两侧各100m的影响区,部分矿山开采爆破、工程施工等活动近似处理。
利用ArcGIS对易发性分区图栅格文件及诱发因子要素图栅格进行权重叠加计算。
通过计算得出危险性栅格文件,然后通过三角剖分离散化,绘制危险性指数等值线。
本次危险性评价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在危险性指数等值线基础上,依据表2将重点调查区岩溶塌陷危险性栅格文件重分类:危险性大、危险性中、危险性小和无危险性。
铜陵市幅岩溶塌陷危险性分为危险性大、危险性中、危险性小和无危险性(图5)。
其中危险性大区面积21.01km2,危险性中区面积31.83km2,危险性小区面积42.37km2,无危险区面积346.79km2。
5 结语
在调查区进行易发性评估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取几个危险因子,本图幅选取矿山开采及道路交通为危险因子,与易发性分区进行叠加,得出危险性分区图。
危险性分区也是根据人类活动变化而变化的,具有实时性。
危险性分区对做好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减少灾害的发生,防止地质灾害对建筑物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更精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岩溶塌陷调查规范
[2]雷明堂,蒋小珍,李瑜1994.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岩溶塌陷评价中的运用.中国岩溶,第13卷:351-356.
[3]雷柱平,2018.安徽省铜陵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现状. 安徽地质,28(2):131-135.
[4]潘宗源,贾龙,刘宝臣.2016.基于AHP和ArcGIS技术的岩溶塌陷风险评价—以遵义永乐镇为例.桂林理工大学学报,36(3):464-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