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合集下载

吴于廑《世界史

吴于廑《世界史

逐渐解体了社会癿结构发生了大变化。
3.由“封建”而郡县 (1)背景 逐级癿“封建”兰系是和逐级癿宗法兰系相辅相成癿。春秋戓国时期癿国不国之间癿急 剧癿兼幵,对“封建”癿解体不郡县癿产生起了明显癿加速作用。 (2)过程 ①丌平等癿联盟兰系:西周以上,一个大邦征服了个小邦,叧要求后者纳贡幵听从指挥, 结成一种丌平等癿联盟兰系。 ②春秋以下,灭国现象日益盛行。征服者常常把被征服国幵入自己癿领土,取消了关原 有癿国家。春秋时期就开始有了“县”和“郡”癿名称。 ③戓国时期:郡县制开始有所发展。边防重镇地区往往设郡,而在内地刌相当广泛地设 县。 (3)特点
5.士癿活跃不百家争鸣 (1)背景 随着国野区分癿消失,士癿情况也发生了巨大癿变化。他们可以来自原来癿国人,也可
5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能来自原来癿野人;可以家财富足,也可能一贫如洗。他们从农、工、商丒中游离出来,到 处求师访友,小刌学得一技之长,大刌自成一家之学。他们癿活劢已丌再限亍本邦,为了求 职戒实现关理想,丌惜奔走亍各国之间。
2.绉济癿发展和社会结构癿变化 (1)背景 ①中国 春秋戓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癿一个绉济飞跃发展癿时期。在春秋时期,中丐界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西亖、南欧、印度癿铁器时代开始较早,可是那里长期叧能生产坑炼铁,直到公元 14
a.国人:国人即士,士癿义务是服兲役和纳军赋(亙一定数量癿军用物品)。
b.野人:野人必须先在公田上为国君戒贵族献出无偿劳劢,然后才能种私田来维持自
己癿生活。野人没有政治权利,主要义务是为国君和贵族种地,还必须服劳役和辅劣性癿兲
役。
③鲁国“初税亩”改革
a.内容
借民力耕公田改为按亩收税。“用田赋”,由国人出军赋改为按所占田亩亙军赋。

吴于廑《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

吴于廑《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

目录分析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 (含考研真 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 (含考研真 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 (含考研真 题)详解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 (含考研真 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 (含考研真 题)详解
6.1复习笔记
6.2典型题 (含考研真 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2典型题 (含考研真 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2典型题 (含考研真 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2典型题 (含考研真 题)详解
10.1复习笔 记
10.2典型题 (含考研真 题)详解
11.1复习笔 记
11.2典型题 (含考研真 题)详解
12.1复习笔 记
12.2典型题 (含考研真 题)详解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名校
帝国
典型
吴于廑
世界史
时期
希腊
古代史
真题
教材 笔记
世纪
世界史
典型
世界
真题
兴起
复习
列国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的师生参考。《世界史》(吴于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 社出版)一直被用作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教材,并被大部分院校指定为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教材。 但由于该教材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给学生在学习该教材的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该教材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制了吴于廑 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的辅导用书:1.[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2.[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 题】3.[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电子书]吴于廑 《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5.[电子书]吴于廑《世界 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 (上卷)》(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7.[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 (下卷)》(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8.[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 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9.[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笔记 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0.[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 节题库+模拟试题】11.[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12.[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作为吴于 廑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的配套辅导书,本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7分,共35分)1.费边答:费边是古罗马政治家、军事家,曾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指挥官。

他是贵族出身,先后5次担任执政官。

公元前217年罗马军在特拉西美诺湖之战中惨败后,被选为独裁官,全权指挥对迦太基作战。

他针对迦太基军队孤军深入、后援困难的特点,采用迁延战术,避免正面决战。

任满去职后其战略一度被放弃,公元前216年罗马军队在坎尼之战中遭重创后,费边战略重新得到恢复。

随后他率军攻击被汉尼拔占领和叛离罗马的城市,同时派兵赴西班牙、西西里等地作战。

其战略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解负令”答:“解负令”是梭伦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

该法令规定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公私债务,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同时永远禁止放债时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担保,也就是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

不仅国内因负债被奴役的公民立即获得自由,国家还负责赎回那些被卖到国外的人。

与此相关的是,那些因负债而押出土地变为“六一汉”的人,现在也重新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

“解负令”不仅解除了雅典公民中的贫苦大众身上最沉重的负担,而且还深刻影响了雅典和希腊的奴隶社会。

3.荷马史诗答: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中最早的一部史诗,也是最受欢迎、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著作。

《荷马史诗》包括两部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著。

两诗题材都和特洛伊战争有关。

《伊利亚特》集中讲述了特洛伊战争时,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参战击毙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的经过。

《奥德赛》则介绍英雄奥德修斯战后回国时漂泊十年、历经艰险的故事。

《荷马史诗》为希腊文明奠定了一块最重要的基石。

4.隶农制答:隶农制是古代罗马的一种土地剥削与人身依附制度。

隶农最初是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佃户,他们是享有公民权的自由民。

后来一些奴隶主也把一部分土地作为特许财产交给奴隶经营,或租给隶农经营,隶农便渐渐增多。

至帝国初期,隶农制作为一种制度日益普遍。

吴于廑《世界史

吴于廑《世界史

第1章20世纪初的世界1.1 复习笔记一、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1.欧洲列强瓜分世界(1)总况1914年一战爆发前,欧洲已称霸全球,成为世界政治中心。

(2)表现①1884~1900年,欧洲主要国家加紧扩张,英、法、德、比利时、葡萄牙夺得大量领土和人口。

②1876~1914年,英、俄、法、德四大国殖民面积和人口显著增长。

③整个非洲大陆,除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外,均变成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其中以法国占领的领土面积最大,其次分别是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

④亚洲地区有一半以上的面积为欧洲列强统治,中国、土耳其等国沦为半殖民地。

⑤世界上有大片面积如拉美、澳大利亚均已欧化,土著民族被移民取代。

2.欧洲的经济优势(1)20世纪初,欧洲是世界的银行家。

①概述向国外投资的主要国家是英、法、德,其次是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小国。

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城”的金融机构拥有世界范围的联系,英镑起着共同的贸易货币的作用。

②代表a.英国英国的资本输出大部分用于帝国内部、美国和拉丁美洲。

b.法国法国的国外投资主要在以俄国为首的欧洲,多半是借贷资本,1906~1910年,法国对外贷款达到顶峰。

c.德国德国的国外投资分布于欧洲的奥匈帝国、俄国和土耳其等国以及海外的加拿大、美国和拉丁美洲。

(2)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场。

①1913年欧洲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7.7%。

②1880~1913年,煤产量和钢产量显著增长。

③在国际贸易方面占有优势。

3.欧洲的军事优势(1)俄、法、德、英是世界头等军事大国。

日本和美国的陆海军人数量也在增加。

(2)欧洲列强凭借军事力量瓜分世界,占有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操纵他国内政。

二、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1.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的美国(1)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①南北战争后,美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农业迅猛发展,1894年,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

②进入20世纪,美国工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吴于廑《世界史

吴于廑《世界史

第1章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1.1 复习笔记一、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1.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1)农耕世界约距今1万年前,从日本、朝鲜,经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和小亚细亚,再到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不列颠岛,形成了一条长弧形的农耕世界。

(2)游牧世界约距今1万年前,在农耕世界的北方,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细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至欧洲黑海北岸和喀尔巴阡山麓,也形成一条长弧形的游牧世界。

(3)农耕国与游牧诸族在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亚欧大陆农耕诸国与其北方游牧诸族两相对应。

①东亚:农耕地区主要是汉代中国,其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胡人),东北有乌桓、鲜卑(东胡),西北有羌、月氏、乌孙等。

②中亚、南亚:农耕国家主要有贵霜和印度,其北游牧各族有康居、大宛、大月氏等,间亦从事农耕。

③西亚:南有帕提亚帝国,中国史书称安息,其北有马萨革泰和阿兰等游牧民族。

④欧洲:南部农耕地带为东西罗马帝国,其北东欧草原地带则为斯基泰和萨尔马特等游牧民族。

2.两个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1)背景①农耕世界久已使用铁制工具,耕种面积不断扩展,手工业如纺织、金属冶炼和金属加工、制陶和造船等。

总的说来,在经济和文化上比较先进、国家和社会组织比较完备。

②北方游牧世界或仍处于原始的闭塞状态,或刚刚进入阶级社会。

其主要生产部门是畜牧,即偶有兼事农耕,在其全部经济中也不占重要地位。

手工业更是微乎其微。

③南部的农耕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比北方游牧世界先进,北方游牧民族所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都从农耕世界取得。

④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看,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的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需。

(2)交往方式及影响①在和平时期,两个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

在战争时期,暴力冲突和战争则是另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

②两个世界既互相交往,又彼此渗透,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闭塞,促进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

吴于廑《世界史》

吴于廑《世界史》

5.简述华夫脱运动。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 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埃及资产阶级领袖柴鲁尔建立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柴 鲁尔等人提出英军撤离埃及、准许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并组织代表团准备赴英谈判。1921 年,英国殖民当局 拒绝华夫脱党的要求,逮捕了华夫脱党领导人,引发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义,英国被迫退让,颁布《埃及宪法》, 承认埃及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柴鲁尔组阁后,不断遭到英国当局的干涉,一度被迫下台,1938 年,华夫脱 党在大选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华夫脱运动是一场持续了近 30 年的爱国民族主义运动,迫使英国废除了殖民保护制度,促成了君主立宪制 的建立,加快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简述克里米亚战争。 答:克里米亚战争又称“克里木战争”,是 1853 年 10 月 20 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 一场战争,也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圣地耶路撒冷之争。1853 年 1 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向奥斯曼帝国苏丹提出,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臣民由俄国来“保护”。沙皇此举力图 把奥斯曼帝国变成俄国的保护国,进而独占黑海,打通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英法自然不能容忍俄国这一做法,于 是,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开始。 1853 年 10 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对于对手的有利态势。由于多瑙河下游 对于俄土两军来说补给都相当不便,两军对峙,转向争夺黑海海峡控制权。1853 年 11 月,俄国海军在黑海海峡 争夺战中取胜,土耳其海军战败投降。 1854 年,英军在土耳其登陆,4 月 20 日,普奥两国宣布中立,并秘密结为防御同盟,神圣同盟失灵。6 月, 俄军在进攻斯里查要塞时大败。拿破仑三世加入英军一方。 1854 年~1856 年,英法土三国联军在战争中屡次大败俄军,1856 年,俄国失败。 战争的持续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了线膛枪、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陆海军作战效 能,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产生了革命性变革。

吴于廑《世界史

吴于廑《世界史

第1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当代世界的历史性巨变1.1 复习笔记一、世界经济的变化1.世界经济统一性的加强(1)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经济的统一性趋势的增长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由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世界统一性的主要表现。

①世界经济统一性的形成与破坏a.形成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随之出现。

国际分工、国际投资、国际交换的扩大,遂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世界经济。

b.破坏第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统天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体制并存的世界经济。

第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各国纷纷高筑贸易壁垒,放弃统一的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普遍实行纸币流通制度,出现了英镑区、法郎区、美元区等货币集团。

第三,法西斯集团的兴起加大了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分割局面。

②世界经济统一性的重建a.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扩大和法西斯集团的崩溃,为重建世界经济的统一性创造了条件;b.苏联加入反法西斯阵线,使得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空前地密切起来;c.1942年,包括苏联在内的26个联合国家发表共同宣言,强调了经济合作问题。

以上条件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统一发展。

(2)布雷顿森林体系①定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协定对各国就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

②成立的目的a.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b.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c.促进非歧视性贸易的发展;d.消除国际贸易的障碍。

③建立的过程a.1943年10月在莫斯科三外长会议上,美国建议盟国组成一个专家委员会研究国际经济合作问题,得到苏联的赞同;b.1944年7月1日至22日,美、苏、中、法等44个国家在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上,经过三周的协商,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其附件,决定成立两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1章人类的史前时代一、人类的起源1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地球发展分期①分为五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a.最原始的生物出现在太古代的地层。

b.元古代末期出现了原始的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多细胞生物。

c.古生代,原始的脊椎动物发展成鱼类。

鱼类中一支演化成为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中的一支又演化为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的一部分演化为恐龙。

d.中生代,最早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在已出现。

e.人类起源于新生代。

②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每个纪又分为若干世。

a.新生代第三纪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是哺乳动物发达的时代。

b.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2)人类的产生①第三纪的始新世开始出现最早的灵长类。

到了渐新世,从原始的灵长类中又先后出现了猴类和猿类,最早的人类就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

②人类在自然界动物界,现代人在动物界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3)对现代类人猿的认识①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

它们的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排列方式,胚胎发育的过程、血型都和人类相似。

这是其他任何动物所没有的。

②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亲缘关系。

③现代类人猿并不是人类的祖先,它们也不可能进化成人。

人类的祖先是某种早已灭绝的古猿。

2从猿到人的过渡(1)理论支撑①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揭露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

②1876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

a.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人类社会产生的规律,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

b.提出了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三个科学概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1章人类的史前时代一、人类的起源1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地球发展分期①分为五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a.最原始的生物出现在太古代的地层。

b.元古代末期出现了原始的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多细胞生物。

c.古生代,原始的脊椎动物发展成鱼类。

鱼类中一支演化成为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中的一支又演化为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的一部分演化为恐龙。

d.中生代,最早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在已出现。

e.人类起源于新生代。

②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每个纪又分为若干世。

a.新生代第三纪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是哺乳动物发达的时代。

b.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2)人类的产生①第三纪的始新世开始出现最早的灵长类。

到了渐新世,从原始的灵长类中又先后出现了猴类和猿类,最早的人类就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

②人类在自然界动物界,现代人在动物界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3)对现代类人猿的认识①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

它们的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排列方式,胚胎发育的过程、血型都和人类相似。

这是其他任何动物所没有的。

②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亲缘关系。

③现代类人猿并不是人类的祖先,它们也不可能进化成人。

人类的祖先是某种早已灭绝的古猿。

2从猿到人的过渡(1)理论支撑①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揭露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

②1876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

a.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人类社会产生的规律,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

b.提出了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三个科学概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2)从猿到人的过程①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古猿是原上猿,1911年、1966~1967年在埃及法雍先后多次发现化石,后者命名为埃及古猿。

②比埃及古猿更晚的化石古猿是森林古猿,1856年首次发现于法国,后来在欧、亚、非三洲陆续皆有发现。

③森林古猿后来分化出巨猿、西瓦古猿和腊玛古猿,其中腊玛古猿可能是最早的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

④在腊玛古猿之后出现了南方古猿。

这是已经可以确定的从猿到人的过渡期间的生物。

⑤从猿到人过渡期间,学会了制造工具,意味着出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结束,进入了完全形成的人的阶段。

(3)腊玛古猿的发现与学界争论①发现a.最早的化石是1932年美国学者刘易斯在印度北部西瓦立克山地发现的。

刘易斯认为它是人类的祖先,遭到一些权威学者的反对。

b.本世纪60年代之后,在肯尼亚的特南堡、匈牙利的路达巴尼亚、希腊的庇尔戈斯、土耳其的山迪尔、巴基斯坦的波特瓦尔高原以及我国云南的禄丰等地都发现了同类化石,腊玛古猿问题重新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②学界争论(没有统一的意见)a.腊玛古猿是吻部及牙齿等特点与人类相似,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腊玛古猿是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早期代表。

b.70年代有人根据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提出,人和猿的分化距今不过400万~500万年,因而腊玛古猿不是人类的祖先。

c.也有人认为腊玛古猿是猩猩的祖先。

d.我国一些学者认为,禄丰腊玛古猿可能是南方古猿和非洲古猿的祖先,其学名应修订为禄丰古猿禄丰种,而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腊玛古猿可能是猩猩的祖先。

(4)南方古猿认知(可以确定是从猿到人的过渡期间的生物)①发现a.最早于1924年在南非汤恩发现一个幼儿头骨,后来在东非和南非的其他一些地方也发现了不少南方古猿化石。

b.在亚洲,有一些被认为是属于南方古猿的化石,由于材料太少,很多学者持否定态度。

②特点a.体质特征和人类接近,能直立行走。

b.可以使用天然工具,可能已有语言的能力。

③分类南方古猿非洲种(又称纤细种)、南方古猿粗壮种、比粗壮种更为粗壮的南方古猿鲍氏种、南方古猿阿法种(1974~1974年约翰逊发现)。

④人类进化方式的观点a.认为阿法种是最早的南方古猿,后分化为两支,一支向人的方向发展,另一支演化为纤细种、粗壮种和鲍氏种。

b.认为阿法种是最早的南方古猿,后来演化成为纤细种,纤细种分别演化为人类、粗壮种、鲍氏种。

c.认为阿法种不是一个新的种,而应归入南方古猿纤细种。

d.认为阿法种已经是最早的人属,他们和南方古猿并存。

3最早的人属(1)人类体质形态发展过程分期法(学界一般认可后者)①分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三个阶段,智人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②把早期的人与南方古猿区别开来(能否够制造工具),称为最早的人属;其后的阶段与前一种分期法相若。

(2)最早的人属(化石材料)①“能人”a.最早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1960年),1964年定名为“能人”b.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彼弗拉发现了一个头骨的150多块碎片,(“KNM-ER1470号头骨”),它在进化系统中的位置还有争议。

c.1974~1978年,英国人类学家M.D.李基在坦桑尼亚的莱托利尔地层发现了一些人类化石及人类足印,可能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人属化石材料。

②直立人(中国习惯上称为猿人)a.1890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瓦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的特里尼尔附近最早发现头盖骨及一枚牙齿。

b.1892年在同一地方发现与现代人相似的大腿骨,定名为直立猿人。

但关于其归属引起激烈争论。

c.1929年中国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北京直立人)的第一个头盖骨,说明北京猿人是人而不是猿,结束了这一争论。

在北京猿人的遗址还发现了约40来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用火遗迹以及几万件石器,。

d.化石分布:除上述两处外,在非洲有肯尼亚的KNM-ER3733号人、KNM-ER992号人、KNM-ER3228号人、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的OH9号人、OH28号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毛里坦人等,欧洲有德国的海德堡人、比尔钦斯勒本人、匈牙利的维特沙洛斯人等。

我国有北京人、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等。

③早期智人a.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尼人),最早引起人们注意。

b.化石比直立人要多,生存年代最早的是德国的斯坦因海姆人和英国的斯旺斯孔布人。

④晚期智人(现代智人)a.欧洲:法国的克罗马农人(最早被发现)、库姆尔佩尔人、捷克的普雷德莫斯特人等。

b.非洲:南非的弗洛里斯巴人、边界洞人、克莱西斯河口人以及东非坦桑尼亚的加洛巴人、埃塞俄比亚的奥莫人,形态显示出非洲黑人的特征。

c.中国: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等,呈蒙古人种的特征。

d.这些化石说明了现代人种的形成,分为三大人种:蒙古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

二、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1旧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分属①使用石器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根据生产技术水平又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时代。

②旧石器时代在地质上属更新世,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和角器。

③旧石器时代又可分为中、早、晚三期。

(2)旧石器时代分期①早期(相当于最早的人属和直立人的阶段)a.目前所知最早的石器是1977年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地区发现的。

只是砾石打制的砍砸器,此外也有一些粗糙的无定形的石片。

b.到直立人阶段,石器制作的技术较以前进步。

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手斧。

c.人类已能用火。

最早的用火遗迹发现于非洲肯尼亚的切萨瓦尼亚,此外有法国马赛附近的埃斯卡尔洞穴和中国的北京猿人在洞穴中的用火遗迹。

②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a.石器形状更为规整和多样,制作的技术也有进步,发明了利用石砧打制石器的方法。

b.欧洲典型石器是穆斯特文化的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

中国的丁村文化则以大型的砍砸器为主。

骨器的使用还比较少。

③晚期(相当于晚期智人阶段)a.用狭长的石叶制作的工具占了很大的比例,经过第二次加工制成,可以制造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武器。

(复合工具)b.磨制石器的方法出现,但磨制部位仅仅在锋刃。

c.骨角器如鱼叉、鱼钩、骨针等已大量使用。

还出现了投矛器(复合武器)。

2采集和狩猎生活(1)生活方式①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如果实、块根,以及昆虫、蜥蜴等小动物,后来也猎取大动物。

②使用天然火,居住于洞穴、岩厦,部分居住在棚屋中。

(2)考古发现①英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克拉克当遗址、德国莱林根阿修尔文化层发现紫杉木木矛(狩猎的证据)。

②一些大崖壁下的遗址中曾经发现成百成千的大动物遗骨(围猎的证据)。

③法国方哥默的洞穴壁画,证实了利用陷阱来捕捉野兽的办法。

④旧石器时代的一些洞穴里曾发现很厚的灰烬堆积(火的使用)。

⑤棚屋的发现:法国尼斯德拉·阿马特居住遗址、基辅梅日里奇遗址、顿河边上的柯斯钦基房屋遗址。

⑥旧石器时代晚期还发现有骨针,说明人们已能缝制衣服以御寒。

(3)狩猎的作用①肉食所含营养物质,促进大脑和体质的发展。

②采集仍占有重要的位置,提供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③旧石器时代中期可能出现性别分工,男子从事狩猎,妇女则从事采集。

(4)火的使用意义①用来猎取大动物,变生食为熟食,促使大脑和体质更好发展。

②照明、取暖,使人类能够到寒冷的地区生活,从而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3人类向美洲及澳洲的迁徙(1)进入美洲①路径从亚洲东北部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东北部。

②关于最早进入时间的争论a.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发现的圣地亚戈人,定年在2万年前。

b.1961年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塔布尔发现一个幼儿头骨,定年在4万年前。

c.有一些学者怀疑塔布尔头骨化石定年的可靠性,认为人类来到北美是在25000~1万年前,但不排除更早的可能性。

(2)进入澳洲①考古发现a.最早发现于新南威尔士西部干涸的蒙戈湖中,有一男一女两具骨骼,定年在32000年前。

b.年代相近的有凯洛人,为一男性头骨,定年在3万年前。

c.其他一些地方也发现了年代较晚的人类化石。

②对其来源的争论a.有人认为他们是爪哇直立猿人的后裔,也有人认为凯洛头骨与中国柳江人相似。

b.现在较多的人认为人类移居到澳大利亚至少是在5万年前,甚至可以提早到7万年前。

c.比较可能的途径是从中国的华南地区经东南亚逐渐迁入的,但仍旧需渡过海洋,所以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者。

4氏族制度的形成(1)最早的人类社会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可以说明,只能通过间接的材料进行推测。

不同观点:①一些学者认为杂交的原始群就是人类最早的组织形式。

②另一些学者认为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应是血缘家族(19世纪美国学者摩尔根提出的设想)。

(2)母系氏族社会有考古材料作为证据。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遗址中发现有大面积的居住遗址(类似易洛魁氏族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